Y1受体样免疫反应性神经肽Y在大鼠心脏中的定位

Y1受体样免疫反应性神经肽Y在大鼠心脏中的定位

一、大鼠心脏中神经肽Y的Y1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周雨辰[1](2020)在《神经肽spexin对小鼠摄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spexin(SPX),即神经肽Q(NPQ),是一种新发现的肽类激素。spexin最初是通过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定的,之后通过生化法确认spexin的含量,并在小鼠食道和胃中被检测到。spexin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表明该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稳定性。spexin是甘丙肽受体2/3(Galanin receptor type 2/3,GalR 2/3)的天然配体。甘丙肽作为一种典型的神经肽,对许多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spexin蛋白在人类、啮齿动物、金鱼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广泛表达,提示spexin可能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功能。最近研究发现spexin在胃肠运动、肥胖、糖尿病、能量代谢、内分泌、精神疾病和心血管功能中发挥调节作用。然而,speixn对哺乳动物的摄食影响仍然是未知的。摄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涉及多个下丘脑神经通路,目前已知有多种神经肽类物质都被证实在摄食调控中发挥正向或负向作用。spexin在大鼠下丘脑、消化道等部位的分布提示spexin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拟探索speixn对小鼠摄食的影响及其机制。目的探讨腹腔注射spexin对小鼠摄食的调控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1.检测注射spexin 1 h,2h,4h,6h,24h后小鼠的累计摄食量。按照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三组:①对照组:生理盐水;②低剂量组:spexin 1 nmol/只;③高剂量组:spexin 10 nmol/只。给予事先称重过的鼠粮,按照上述时间节点称重鼠粮变化。(1)小鼠禁食12 h,光周期开始前腹腔注射spexin。(2)小鼠自由进食,黑暗周期开始前腹腔注射spexin。(3)小鼠自由进食,光周期开始前腹腔注射spexin后给予事先称重过的高脂饲料。2.检测注射spexin、GalR2/3拮抗剂后小鼠0-6 h的累计摄食量。小鼠自由进食,在黑暗周期开始时给药。按照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六组:(1)对照组:生理盐水;(2)spexin 10 nmol/只;(3)GalR2 拮抗剂 M871 10 nmol/只;(4)GalR2 拮抗剂 M871+spexin 10 nmol/只;(5)GalR3拮抗剂SNAP37889 10 nmol/只;(6)GalR3拮抗剂SNAP37889+spexin 10 nmol/只。给予事先称重过的鼠粮,按照上述时间节点称重鼠粮变化。3.腹腔注射spexin 1 h后,取小鼠脑组织,提RNA,反转录获得cDNA,用RT-PCR技术检测小鼠下丘脑、脑干组织中与食欲调节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4.腹腔注射spexin 1h后,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取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PY和c-Fos蛋白在下丘脑的表达,并用Image J软件计算下丘脑各区域阳性细胞数目。5.腹腔注射spexin 1h后,取小鼠血液,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NPY的含量。同时取小鼠脑组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法(Western blot)检测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6.小鼠禁食20h腹腔注射spexin,计算小鼠2h内胃排空率。小鼠腹腔注射spexin,进行排便测试。7.小鼠禁食8 h腹腔注射spexin,4 h后注射葡萄糖2 g/kg或胰岛素1 IU/kg,进行GTT及ITT测试,检测第0 min,15 min,30 min,60 min,201min的血糖水平变化。8.腹腔注射spexin 45 min后,小鼠箱中适应15 min,进行旷场实验,检测其自发活动、行走总路程和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1.对禁食小鼠,低剂量spexin可明显减少光照期间4 h的累计摄食量;高剂量spexin可显着抑制2h、4h和6h的累计摄食量。对自由摄食小鼠,低剂量与高剂量spexin均可显着降低小鼠黑暗期间4 h和6 h的累计摄食量;但spexin对小鼠各时间点的高脂饲料累计摄食量无显着影响。2.GalR2拮抗剂M871与spexin联合注射不能阻断spexin对小鼠摄食的抑制作用,而GalR3拮抗剂SNAP37889与spexin联合注射能显着拮抗spexin对小鼠摄食的抑制作用,这表明spexin的厌食作用是由GalR3介导的。3.RT-PCR结果表明,spexin显着降低了下丘脑Npy mRNA的表达水平,对Agrp,Pomc,Cart,Crh,Orexin,Mch等食欲调节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没有影响。spexin对脑干组织中与食欲调节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4.NPY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exin能显着降低下丘脑背内侧核NPY阳性细胞的数量,但对前核、弓状核、外侧区、室旁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和腹内侧核的阳性细胞数目无显着影响。5.ELISA结果表明,spexin注射组小鼠血清NPY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6.c-Fos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exin能显着增加下丘脑前核和视交叉上核中c-Fos 阳性细胞的数量,但对下丘脑弓状核、背内侧核、外侧区、室旁核、视上核、腹内侧核的阳性细胞数目无显着影响。7.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pexin能显着提高p-CaMK Ⅱ蛋白表达水平。8.胃排空实验中,spexin注射组的小鼠胃排空率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排便测试中,spexin注射组的小鼠排便个数和粪便干重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9.糖耐量实验中,葡萄糖注射后30 min和60 min,spexin注射组的血糖水平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在各时间点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水平。在胰岛素耐受实验中,spexin注射组与对照组在注射胰岛素后的差异无显着性。10.旷场实验中,低剂量与高剂量spexin对小鼠自发活动、总行程、平均速度无显着影响。结论1.腹腔注射spexin(1,10nmol/只)对小鼠的摄食行为发挥负向调节作用。2.spexin可能通过GalR3,继而通过p-CaMKⅡ诱导AHA和SCN中c-Fos的表达,抑制下丘脑NPY的表达,从而产生抑制摄食的作用。

叶城[2](2020)在《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文中指出在脊椎动物中,大脑和垂体是机体内极其重要的器官。大脑可以通过合成与释放神经肽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参与机体生长、生殖、应激和免疫等生理过程的调控。与哺乳动物不同,鱼类的下丘脑-垂体轴缺失了门脉系统,因此调控垂体激素合成与分泌的上游神经肽变得更为庞大和复杂。基于此,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分析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及垂体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探究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功能及各脑区间的相互关系。接着,基于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挖掘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的神经肽编码基因及其相关受体信息,并对它们在草鱼大脑不同亚区和垂体内的分布进行分析。最后,以挖掘出的速激肽家族的神经肽为切入点,分别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NKB和NKBRP以及TAC4编码产物HK1和HK2在草鱼垂体内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大脑和垂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H.E染色切片结果显示,草鱼大脑主要由6个亚区构成,包括嗅球、端脑、视顶盖、下丘脑、小脑和延脑。与软骨鱼类和哺乳类不同,草鱼大脑和垂体间无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的神经元直接伸入并终止于前腺垂体内。通过分析草鱼不同脑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本研究发现嗅球可能与生殖和免疫有关;端脑可能参与食欲和生殖的调控;视顶盖不仅在视觉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并可能涉及摄食行为的调控;下丘脑在摄食和生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延脑与听觉系统有关;垂体在能量代谢、器官发育和生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丘脑和端脑不仅在结构上高度相关,其功能也存在重叠性,表明端脑和下丘脑可能是硬骨鱼类摄食和生殖的调控中心。2、结合草鱼基因组数据库和草鱼大脑各亚区及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本研究系统地挖掘了来自23个家族共计91个神经肽前体编码基因,以及上述神经肽相对应的112个受体基因。基于RNA-seq数据,对上述基因在草鱼6个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内的转录本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结果,对神经肽及其受体在草鱼大脑和垂体的主要合成区域和功能行使位置进行了预测。3、以草鱼垂体细胞为研究对象,转录组分析表明NKB能够诱导垂体内72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基因涉及了激素活性、食物摄入、信号转导和代谢等。体外细胞培养和RT-q PCR结果显示,NKB在草鱼垂体细胞中可以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四种厌食肽(UTS1、CART、POMCb和NMB)m RNA的表达。受体选择性和受体后信号通路实验结果显示,NKB对草鱼垂体中UTS1、CART、POMCb和NMB表达的刺激作用均能由NK3R介导。这些反应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c AMP/PKA)通路、磷脂酶C/肌醇1,3,5-三磷酸/蛋白激酶C(PLC/IP3/PKC)通路和Ca2+/钙调蛋白/Ca M-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 M/Ca MK-II)通路。此外,腹腔注射NKBa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内这四种厌食肽m RNA表达。此外,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草鱼进食后下丘脑内的TAC3a和TAC3b m RNA表达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NKB是一个饱感因子,它能够通过调节垂体中厌食肽的表达参与硬骨鱼类摄食调节。4、以草鱼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草鱼大脑和垂体中克隆得到TAC4基因及其受体NK1Rb和NK3Ra1。序列分析显示草鱼TAC4能够编码HK1和HK2成熟肽。组织表达分析表明TAC4在下丘脑、嗅球和延脑中高表达,受体NK1Rb、NK3Ra2和NK3Rb等均在垂体中有较高的表达,预示TAC4在草鱼垂体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在HEK293T细胞膜上表达NKRs,HK2对6个NKRs均有较高的激活效率,其中对NK2R应是HK2的特异性受体;而HK1仅能微弱激活NK2R、NK3Ra2和NK3Rb。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K2能够诱导垂体细胞内1051个基因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涉及食欲的负调节、激素活性、受体配体结合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在草鱼垂体原代细胞中,HK2能够以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RL、SLα、UTS1、NMB1、CART2和SN2 m RNA表达,而HK1对上述基因均无显着反应。为了解析HK1在草鱼垂体内的失活原因,本研究将含VFGLM基序的HK1修改为FFGLM基序的HK1突变体(HK1-M)。受体-配体反应表明,不同于HK1,HK1-M对6个NKRs展现了很高的激活效率。同时,HK1-M能够显着诱导草鱼垂体细胞内UTS1、PRL和SLαm RNA表达。此外,HK1和HK2共处理垂体细胞实验显示,HK1不能有效阻断HK2在垂体中的功能,表明HK1不是HK2的内源性拮抗剂。综上结果表明,HK2可以直接作用于草鱼垂体细胞,通过受体NKRs的介导,促进垂体内PRL、SLα、UTS1、CART2、NMB1和SN2的m RNA表达;而HK1因其FXGLM序列突变致使其功能丢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草鱼不同大脑亚区和垂体的解剖学和转录组数据库,对草鱼不同脑区以及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做出了初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的神经肽前体及其受体基因,并以速激肽家族为切入点,研究了TAC3编码产物和TAC4编码产物在垂体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鱼类大脑不同亚区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神经肽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王胤杰[3](2020)在《神经肽Y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近年来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点疾病,乳腺癌则是中国女性患病率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传统的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手段对于深层肿瘤与转移瘤治疗能力有限,且副作用较重,急需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靶向治疗属于新型治疗方式,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而得以诞生的治疗方法,通过选择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而正常组织中低表达的一种蛋白分子或一个基因片段作为靶点,设计与靶点特异性结合的药物,使药物仅在靶点存在的位置富集,或使用修饰靶分子的纳米载体运载药物,从而实现提高治疗效率,降低副作用的目的。神经肽Y受体是新近发现在乳腺癌表面的受体类型,正常细胞表达Y2型受体,乳腺癌表达Y1型受体,因此可以使用高Y1特异性亲和的神经肽Y多肽特异性靶向乳腺癌细胞。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基于纳米尺寸制备的可进行药物输送功能的材料总称,使用纳米材料递送药物具有诸多优势,例如在血液环境中保护药物,相同质量下搭载药物质量高,表面可修饰,本身可具有诊疗功能等,因此研究高靶向性低毒性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很高的实际价值。本文中构建了神经肽Y修饰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乳腺癌靶向治疗,主要工作如下:构建了具备被动富集,主动靶向,pH响应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AP-NM-DOX&Tar。选用两亲性高分子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PEG-PLGA)做为纳米胶束的构成材料,将神经肽Y改性肽段AP-NPY与带有羧基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COOH)相连获得AP-PEG-DSPE高分子作为掺杂材料在胶束表面引入AP-NPY肽段,利用掺杂AP-PEG-DSPE的PEG-PLGA包裹化疗药物DOX和抑制剂他立喹达(Tar),制备出双载药纳米胶束。该胶束粒径约100nm,电位为负值,可通过EPR效应被动靶向肿瘤区域,有长循环时间,具备pH响应性,可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药物。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与人乳腺癌多药耐药MCF-7/ADR细胞为研究模型,定性并定量研究AP-NM-DOX&Tar纳米胶束的体外靶向性与细胞毒性。使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种类纳米胶束增强DOX的细胞摄入情况;探究了AP-NPY修饰、P-糖蛋白抑制剂Tar搭载,AP-NPY掺杂比例、细胞膜表面P-糖蛋白数量及细胞膜表面NPY受体存在与否对纳米胶束细胞毒性的影响。发现通过联合利用主动靶向与外排抑制,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内药物浓度提升至三倍,药物半数抑制浓度降低为五分之一。采用近红外染料IRDye780代替DOX,通过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探究AP-NPY修饰并搭载P-糖蛋白抑制剂的纳米胶束在小鼠体内的累积和分布情况。发现纳米胶束注射6h后肿瘤内提升约38.1%的药物积累,注射24h后累积提升20%肿瘤内药物积累。通过MCF-7/ADR荷瘤鼠模型探究AP-NM-DOX&Tar胶束的抗肿瘤疗效,治疗结果表明,肿瘤体积在22天治疗过程中缩小至初始体积40%,小鼠存活时间延长至治疗后55天。根据体重变化、主要器官HE染色切片和血常规测试证明纳米胶束具有体内安全性。构建了具备主动靶向、pH和ATP双重响应、长循环、免疫逃逸等功能的采用神经肽Y配体修饰红细胞膜包裹类沸石咪唑框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PY-RBC@ZIF-90@Ce6)。该递药系统为2-甲醛咪唑(2-ICA)和醋酸锌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ZIF-90材料,包裹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制成ZIF-90@Ce6材料。通过低渗胀破获得红细胞膜(RBC),并掺杂AP-PEG-DSPE,通过微型挤出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PY-RBC@ZIF-90@Ce6)。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粒径、电位、形貌、药物含量进行了探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分析仪证明ZIF-90结构的形成与Ce6搭载,通过荧光法测定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这种纳米材料的粒径约120nm,表面负电位,所搭载Ce6占纳米材料总质量5%。在pH=5.0,同时存在0.5m M ATP的条件下,NPY-RBC@ZIF-90@Ce6在24h内可释放超过93%的Ce6分子。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为研究模型,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研究NPY-RBC@ZIF-90@Ce6在MCF-7细胞中的摄入。使用MCF-7细胞、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和人食管癌K150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搭载光敏剂Ce6的NPY-RBC@ZIF-90@Ce6材料在非光照条件下细胞毒性,并验证不同浓度该材料在光照条件下对MCF-7细胞的光动力治疗效果强弱。以BALB/c小鼠为模型,验证非光照条件下NPY-RBC@ZIF-90@Ce6材料生物安全性,通过BALB/c nude小鼠建立MCF-7荷瘤动物模型,研究NPY-RBC@ZIF-90@Ce6材料在体内肿瘤光动力治疗效果,证明此递药系统可增强光动力治疗效果,肿瘤平均体积仅为直接注射同Ce6浓度进行光动力治疗情况下六分之一,并通过组织切片、血常规、体重记录等方式证明这种治疗方式具有生物安全性。

梁晶[4](2020)在《大黄鱼神经肽Y的高活性表达及活性功能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物种之一,由于常年过度的捕捞,天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其渔业资源亟待补充。因此,研究大黄鱼生长相关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基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开发了大黄鱼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高活性表达技术,并对表达产物的活性进行了评测;同时以实验室成功构建的FLAG-LcNPY2R/7R(FLAG-Larimichthys crocea Neuropeptide Y2/Y7 Receptor),LcNPY2R/7R-EGFP(Larimichthys crocea Neuropeptide Y2/Y7 Receptor-EGFP)融合表达载体为基础,对合成和分泌制备的多肽LcNPY激活LcNPY2R/7R后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在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插入LcNPY成熟肽、LcNPY 18-36截断体多肽、六聚组氨酸连接成熟肽和六聚组氨酸连接18-36截断体多肽这四种重组插入片段,成功构建出能够表达大黄鱼NPY的真核表达系统。将固相合成的LcNPY作为对照,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对其内吞作用的研究对HEK293T细胞表达的四种多肽进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pcDNA3.1-NPY重组表达载体表达产物具有高活性特征,表达多肽的活性浓度最高可达到合成多肽LcNPY 100nM的活性水平;并且四种大黄鱼NPY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均可引起LcNPY2R内吞,说明已构建出的上述真核表达系统产生的多肽具有较高活性。研究结果显示LcNPY2R/7R能被LcNPY激活,LcNPY2R/7R被LcNPY激活后能抑制forskolin引起的cAMP的积累,说明LcNPY2R/7R激活后偶联了Gαi蛋白;另外,LcNPY2R/7R被激活后能够引起显着的钙流信号,并且Gαq抑制剂FR900359能够抑制LcNPY2R/7R引起的Ca2+流,钙离子螯合剂的数据说明胞内和胞外Ca2+均参与了胞内信号传递,说明了两种受体被激活后同时偶联Gαi和Gαq蛋白。研究结果还显示Lc NPY2R/7R被激活后均能显着介导ERK1/2磷酸化,且呈现出LcNPY配体浓度和时间梯度依赖性,活化水平同时受到胞内钙和胞外钙离子的调控。内吞是GPCR脱敏的重要方式,LcNPY2R/7R的内吞呈LcNPY处理时间和浓度梯度依赖性,且可被Y2受体抑制剂所抑制。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构建重组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黄鱼NPY,表达产物有望通过进一步的生产工艺优化,形成低成本的活性肽生物制品,应用于大黄鱼的摄食生长等养殖产业,从而为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繁育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本论文拓展了对大黄鱼NPY及其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的认识,对LcNPY2R和LcNPY7R介导的下游第二信使cAMP和Ca2+的产生、ERK1/2磷酸化路径以及受体的内吞等信号通路进行了阐述;为日后深入、全面的研究大黄鱼神经肽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和生理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朱平[5](2019)在《中枢神经肽Y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病率逐年增加。然而,ASCVD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包括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及家族史等。2013年AHA/ACC《成人超重和肥胖管理指南》指出,肥胖是脂质代谢紊乱的核心,是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的发生涉及食物摄入过多和/或能量消耗减少的病理过程,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作为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的调节因子,参与了肥胖的发生与发展。NPY是一个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周围组织中。NPY虽在全脑都有表达,但以下丘脑弓状核表达水平最高。NPY参与调节多项生理过程,促进摄食,提高能量摄入,减少能量消耗。NPY/刺鼠基因相关蛋白(agouti gene-related protein,AgRP)和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神经元在弓状核区域分布最多,不仅发挥着刺激食欲的作用,还可通过NPY-Y1受体或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抑制POMC神经元的厌食效应。因此下丘脑弓状核的相关神经元和肥胖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近研究发现冷刺激可激活小鼠和人类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及米色脂肪组织(Beige adipose tissue,BeAT),从而提出冷刺激可预防和控制肥胖的观点。冷刺激是一种“应激”状态,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了许多与饮食相关的机制,也是促进体重减轻的主要机制,包括了β-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脂解,白色脂肪组织(WAT)中脂肪细胞增殖抑制,及刺激BAT产热。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肥胖人群交感神经活动似乎较消瘦人群有所增加,表明β-肾上腺素能的活动可能在某些方面也会促进体重增加。为阐明慢性冷刺激对能量平衡和葡萄糖稳态的影响,并阐明导致这些影响的潜在中枢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冷刺激小鼠模型方式,探讨高脂饮食背景下,冷刺激是否能够起到减肥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NPY的调控机制。肥胖的干预措施有多种,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及减少食欲等。新近研究证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RANK)与能量稳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RANKL是一种由31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家族。RANKL/RANK的蛋白和mRNA在骨、骨髓、淋巴组织、大脑的下丘脑和中隔区域中表达。已有研究发现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血液中观察到RANKL水平升高,且RANKL水平升高程度与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程度一致。由此我们推测RANKL/RANK可以起到减少食欲的作用。有学者在对骨重建的相关研究中发现,RANKL/RANK信号通过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蛋白(cocaine-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和NPY调节。故而我们提出了“下丘脑区域存在的RANKL/RANK是否可以通过作用于分布在同一区域的NPY神经元,从而影响食欲”的科学假设,为验证上述假设的合理性,我们对“RANKL/RANK是否通过下调下丘脑NPY神经元来减少食物摄入并导致体重减轻,及其可能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探索。肥胖与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往往并存,属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的范畴,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机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常见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经常合并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有研究证实高血脂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NPY分泌增加。众多研究已证实,LDL在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ASCVD治疗中关注的焦点。另有研究显示LDL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缺乏会减少脂肪合成,增加热量生成,从而导致体重减轻。我们推测血脂相关成分有可能激活下丘脑NPY神经元,而激活下丘脑NPY神经元的血脂成分可能是LDL/LDLR。针对上述推测,我们对“LDL/LDLR是否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NPY通路参与机体脂肪与能量代谢的调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方法1.冷刺激对高脂饮食小鼠代谢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1.1实验动物的选取与分组野生型C57BL小鼠56只,NPY-GFP标记(NPY启动子控制下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C57BL小鼠28只,分为三组进行研究。其中,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用于研究能量的摄入,包括体重测定、脂肪组织的质量,葡萄糖以及胰岛素耐受性以及下丘脑目标蛋白的原位杂交,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用于研究下丘脑杏仁核区域c-fos表达,28只NPY-GFP小鼠用于确定NPY-GFP小鼠中的NPY神经元是否被冷刺激和HFD激活。1.2实验动物饲养方法小鼠10周龄后,每组小鼠均采用两种饲养喂养,即一半喂食标准食物,另一半喂食高脂饮食(HFD)。1.3实验动物的冷刺激干预方法小鼠10周龄后,每组小鼠各14只(标准食物7只,高脂饮食7只)同时进行冷刺激干预。方法:将小鼠放置在冰水混合物中(0℃),其深度为0.5cm,每天1小时,持续7周。非冷刺激的小鼠同时放置在室温水中(23℃)。1.4实验动物的体重测量和食物摄入量评估用于能量摄入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每周一次同一时间进行称重。当小鼠为10,12,14和17周龄时,测量24小时内食物摄入量,并以能量摄入量(kJ/天)计算。1.5实验动物的糖代谢检测16周龄,即开始HFD和冷刺激干预6周后,对能量摄入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进行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试验。其中,胰岛素耐量试验安排在葡萄糖试验后的两天进行。1.6实验动物的标本留取17周龄时,即开始HFD和冷刺激干预7周后,100mg/kg氯胺酮和20mg/kg甲苯噻嗪麻醉后,处死所用三组实验动物。用于能量摄入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解剖分离了其肩胛间的棕色脂肪组织(BAT)以及腹股沟,附睾,肠系膜和腹膜后的白色脂肪组织(WAT)并称重。三组实验动物的大脑组织收集办法均为生理盐水灌注后,经4%多聚甲醛固定,然后30%蔗糖溶液脱水,最后-70℃保存。1.7 c-fos组小鼠免疫组化检测用于c-fos表达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经7周HFD和冷刺激干预后,收集的大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杏仁核区域的c-fos免疫反应性,并经Zeiss Axioplan光学显微镜(Carl Zeiss Imaging Solutions GmbH,Munich,Germany)计数定量。1.8 NPY-GFP组小鼠c-fos与NPY双染定位检测28只转基因NPY-GFP小鼠经7周HFD和冷刺激干预后,收集的大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同时检测红色的c-fos活性神经元和绿色的GFP阳性NPY神经元,并经Zeiss Axioplan光学显微镜(Carl Zeiss Imaging Solutions GmbH,Munich,Germany)计数定量。1.9脑组织原位杂交检测采用能量摄入研究的28只野生型C57BL小鼠大脑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实验,分别检测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室旁核(PVH)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1.10数据统计使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6.0(GraphPad Software,Inc)进行所有统计学分析。2.RANKL对小鼠食物摄入和体重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2.1实验动物的选取与分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30只,转基因NPY-GFP小鼠8只,分为4组用于该研究。其中,12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植入了大脑微量泵,用于观察RANKL注射与体重和食物摄入间的关系;10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用于检测RANKL注射30分钟后,下丘脑区域c-fos表达情况;8只转基因NPY-GFP小鼠用于检测RANKL注射30分钟后,下丘脑区域c-fos和NPY共同表达情况;8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用于检测RANKL注射30分钟后,下丘脑区域c-fos和CART mRNA共同表达情况。2.2实验动物的干预方式小鼠给予RANKL的途径分为两种,观察RANKL注射与体重和食物摄入组小鼠,采用小鼠脑室内植入微渗透注射泵的方式,以方便一周内持续稳定地给药;其余3组小鼠,均采用鼠尾静脉一次性给药的方式。各组小鼠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每天10μg RANKL/1ml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为1ml生理盐水。2.3实验动物的体重测量和食物摄入量评估体重和食物摄入组小鼠采用普通饮食喂养,予以每天大脑微渗透注射10μg RANKL/1ml生理盐水或1ml生理盐水,同时进行体重测量,其中,1ml生理盐水注射组死亡1只小鼠。第8天,分别测量干预组和对照组24小时(从第7天10:00到第8天10:00)的累积食物摄入量。2.4实验动物大脑组织干预30分钟后原位杂交测定观察RANKL注射后即刻效应的3组小鼠,均采用小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10μg RANKL/1ml生理盐水或1ml生理盐水。注射完30分钟后,100mg/kg氯胺酮和20mg/kg甲苯噻嗪麻醉处死该组小鼠,经生理盐水灌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出大脑组织经30%蔗糖溶液脱水过夜。大脑组织切成厚度为30μm的冠状切片,经原位杂交法分别测定下丘脑区域的c-fos、c-fos与NPY双标、c-fos与CART mRNA共染表达情况。2.5实验动物大脑组织干预1周后原位杂交测定体重和食物摄入组小鼠在第8天,采用2.4所述方法制备大脑组织标本,经原位杂交法测定Arc中的NPY、CART、POMC、AgRP的mRNA水平,以及DMH中的CART的mRNA水平。2.6数据统计方法同1.10.3.LDL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3.1实验动物的选取与分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12只,LDLR-/-小鼠18只,转基因NPY-GFP小鼠6只,分为3组用于该研究。其中,LDLR-/-小鼠12只用于检测小鼠体重的变化;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12只、LDLR-/-小鼠6只,用于测定即刻c-fos表达情况;转基因NPY-GFP小鼠6只,用于检测c-fos和NPY共表达情况。3.2实验动物的喂养方式与体重测量LDLR-/-小鼠12只,分为高脂饮食和正常饮食两组,每周相同时间测量小鼠体重,共观察10周。3.3实验动物大脑组织c-fos测定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12只、LDLR-/-小鼠6只,分为对照组(C57BL小鼠注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注射组(C57BL小鼠注射尾静脉注射LDL)、敲除注射组(LDLR-/-小鼠注射尾静脉注射LDL),分别经鼠尾静脉注射30分钟后,100mg/kg氯胺酮和20mg/kg甲苯噻嗪麻醉处死该组小鼠,经生理盐水灌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出大脑组织经30%蔗糖溶液脱水过夜。大脑组织切成厚度为30μm的冠状切片,经原位杂交法分别测定下丘脑区域的c-fos表达情况。3.4实验动物大脑组织c-fos和NPY共表达情况测定转基因NPY-GFP小鼠6只,经鼠尾静脉注射LDL 30分钟后,采用3.3所述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下丘脑弓状核中c-fos和NPY共表达情况。3.5数据统计方法同1.10.结果1冷刺激对高脂饮食小鼠代谢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1.1冷刺激和HFD对体重和食物摄入的协同作用四组比较,冷刺激加高脂饮食组小鼠体重增加最多,其次为高脂饮食组小鼠,第三为冷刺激组小鼠,最后为标准饮食组小鼠。干预2、4、7周时,分别测定食物摄入量,其曲线趋势与体重增加一致。1.2冷刺激使HFD喂养的小鼠的葡萄糖代谢恶化葡萄糖耐量实验中,无论是标准饮食喂养还是HFD喂养的小鼠,冷刺激都使小鼠的葡萄糖清除能力降低,表现出更差的糖耐量。但是,改为注射胰岛素后,冷刺激不能改变不同饮食组小鼠的血糖水平。1.3冷刺激和HFD导致小鼠体内WAT重量增加小鼠WAT总质量,冷刺激加HFD喂养组最大,HFD喂养组次之。小鼠BAT质量在四组小鼠之间没有差异。1.4冷刺激激活小鼠中枢杏仁核神经元无论是标准饮食喂养还是HFD喂养的小鼠,冷刺激均使小鼠下丘脑中央杏仁核区c-fos阳性神经元显着增加。同时,高脂饮食组的小鼠也较标准饮食组小鼠表现出更多的c-fos阳性神经元。1.5冷刺激激活小鼠中枢杏仁核NPY神经元高脂饮食喂养下,冷刺激使NPY-GFP小鼠下丘脑中央杏仁核区域具有更多的活化NPY神经元,并且,小鼠下丘脑中央杏仁核切片显示:活化的神经元中,61%呈现c-fos和NPY双染阳性。1.6冷刺激抑制BDNF mRNA的表达,诱导GHRH mRNA的表达无论是标准饮食喂养还是HFD喂养的小鼠,冷刺激均使小鼠VMH的BDNF mRNA的表达下降,PVN的GHRH mRNA表达上升,而HFD喂养相对于标准饮食,也有类似的作用。2 RANKL对小鼠食物摄入和体重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2.1 RANKL给药后的体重变化和食物摄入量改变给与中枢RANKL的小鼠与对照相比,RANKL组小鼠体重显着减少,且具有较低的食物摄入量。2.2 RANKL给药后下丘脑神经元c-fos免疫活性测定在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和背内侧核(DMH)区域中,RANKL处理组的c-fos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对照组。2.3 RANKL给药后下丘脑神经元NPY和CART mRNA与c-fos神经元共定位检测在Arc中,RANKL组NPY-GFP神经元和c-fos的表达区域有54%重叠。结合c-fos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双标记方法显示,RANKL组在DMH约72%的神经元c-fos和CART mRNA共表达。2.4 RANKL给药后下丘脑神经元NPY、CART、POMC、AgRP mRNA表达在Arc中,RANKL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NPY mRNA表达显着降低,CART mRNA表达显着增加。在DMH中,RANKL组中CART mRNA表达上调。3 LDL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及中枢NPY参与调控的机制3.1 LDL高脂饮食不额外增加LDLR-/-小鼠体重高脂饮食组较普通饮食组,LDLR-/-小鼠体重无显着差异。3.2 LDL通过下丘脑弓状核LDLR激活下游神经元鼠尾静脉注射LDL后,C57BL6小鼠下丘脑弓状核c-fos表达增加,而LDLR-/-小鼠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并显着低于LDL刺激C57BL6小鼠组。3.3 LDL升高下丘脑弓状核NPY表达鼠尾静脉注射LDL后,NPY-GFP小鼠模型弓状核NPY神经元表达显着增加,并且81%的c-fos神经元与NPY神经元在同一区域。结论1冷刺激通过激活小鼠中枢杏仁核NPY神经元,抑制VMH的BDNF mRNA表达,诱导PVN的GHRH mRNA表达,从而导致小鼠食物摄入量增加、体重增加、WAT质量增加,以及葡萄糖耐量下降。在这一过程中,HFD起到了协同作用。2 RANKL通过小鼠下丘脑Arc的NPY mRNA表达降低、以及Arc和DMH的CART mRNA表达上调,造成小鼠食欲下降,从而减轻高脂饮食对体重的影响。3 LDL通过小鼠下丘脑Arc的NPY神经元LDLR激活NPY神经元,导致周围脂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肥胖。

韩燚[6](2019)在《神经肽在腰椎动静力不稳定大鼠模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组(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和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HAM)大鼠下丘脑(hypothalamus,HP)、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Y1R、Y2R的表达差异及与痛阈变化的相关性,探讨神经肽在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6月龄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IDD组,每组各6只。在腰椎动静力不稳定造模术前1天和术后12周,分别测定两组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处死后,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两组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中SP、CGRP、VIP、NPY及Y1R、Y2R的表达,取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值。分析两组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中SP,CGRP,VIP,NPY及Y1R、Y2R MOD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它们在不同部位的表达与机械痛和热痛阈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腰椎动静力不稳定术后12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IDD组大鼠椎间盘中SP、CGRP、VIP和NPY的MOD值高于SHAM组,Y1R的MOD值低于SHAM组,IDD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SP、CGRP和NPY的MOD值高于SHAM组,Y1R的MOD值低于SHA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检测发现,IDD组大鼠较SHAM组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术后12周,两组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中SP、CGRP、VIP、NPY及Y1R的MOD值与机械痛或热痛阈值之间存在着正或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大鼠神经肽的表达升高,并且与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有一定相关关系。我们推测神经肽可能参与椎间盘退变过程并且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调节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赵舒煊[7](2019)在《腺相关病毒介导神经肽Y过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时间序列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中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探究腺相关病毒工具在该类疼痛中过表达神经肽Y等关键基因效应,研究其对痛阈改善效应。方法:1.分析神经病理性疼痛造模后不同时点大鼠基因芯片,获得关键基因,分析关键基因表达聚类及相关功能,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在其他数据集中检验关键基因表达差异。2.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4组。前三组分别脊髓内注射转载神经肽Y过表达基因工具腺相关病毒、阴性对照病毒及生理盐水,后均选择性结扎坐骨神经;空白对照假手术组仅切开后缝合。所有动物行特定时点BBB评分(Basso Beattie Bresnahan Score)及机械痛阈测定,测定完成后取L5段脊髓,免疫组化测定神经肽Y表达。结果:共筛检出神经肽Y等738个时间序列下关键差异表达基因;采用腺相关病毒工具实现神经肽Y在腺相关病毒组大鼠的过表达,14d后仍能检测到神经肽Y免疫活性;所获神经肽Y过表达大鼠机械痛阈升高(P<0.05)。结论:1.神经肽Y等700余个基因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时点下的关键调控基因;2.腺相关病毒介导下,神经肽Y在大鼠脊髓组织中过表达可持续至造模后14日;3.腺相关病毒介导的神经肽Y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过表达与大鼠行为学和机械痛阈的改善具有一定相关性。

吕闯[8](2016)在《外周神经损伤对DRG和脊髓神经细胞GIRK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伤害性神经元兴奋性的增强是慢性疼痛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多种离子通道,包括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在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上起到重要作用。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离子(GIRK)通道已被证实能够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此前的研究报道GIRK通道四个亚单位的m RNA在大鼠和人类背根神经节(DRG)中均有所表达。功能性的GIRK通道是由其亚单位成员中的一个或两个组成的同源四聚体或异源四聚体。GIRK通道通过与抑制性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的相互作用而被激活并开放,钾离子外流,使膜电位变得更“负”,从而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本论文旨在系统地研究GIRK通道亚单位在正常大鼠DRG和脊髓中表达的神经化学特性,以及通过构建外周神经损伤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通道四个亚单位的表达调控,分析和阐述GIRK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定量分析等方法确定了GIRK通道亚单位在正常大鼠腰椎4-5(L4-5)节段DRG组织和L5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在正常大鼠DRG中70%和<10%的神经元分别表达GIRK1和GIRK2。利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植物凝集素B4(IB4)和神经丝蛋白-200(NF200)抗体分别标记DRG中的小型无髓鞘肽能神经元、小型无髓鞘非肽能神经元和中大型有髓鞘神经元,激光共聚焦共定位研究结果表明GIRK1和GIRK3广泛地表达于这三种神经元类群,而GIRK2仅表达于CGRP和NF200阳性神经元类群。进一步使用四种钙离子结合蛋白钙结合蛋白D28k(CB)、钙视网膜蛋白(CR)、小清蛋白(PV)和促泌素蛋白(Scgn)抗体标记不同的DRG神经元类群,对GIRK通道亚单位的表达特性进行进行地分析,结果表明GIRK1与四种钙离子结合蛋白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共定位关系,而GIRK2只在CB阳性神经元中表达。为分析GIRK14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特性,使用不同的标记物分别标记DRG神经元轴突在脊髓背角投射末端分布的薄层(lamina),其中,GIRK1和GIRK2主要表达于lamina II,GIRK3和GIRK4主要表达于lamina I和外层lamina II。此外,GIRK14与VGLUT1或VGLUT2的共定位研究结果表明GIRK14在脊髓背角存在突触前膜定位。利用神经元标记物Neu N标记脊髓背角神经元,结果表明GIRK1和GIRK2广泛地表达于不同lamina区域的局部神经元,但是GIRK3和GIRK4不表达于局部神经元。为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通道亚单位表达调控,我们通过大鼠坐骨神经离断(axotomy)手术制备了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原位杂交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western blot实验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GIRK14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损伤侧DRG和脊髓背角中GIRK1、GIRK2和GIRK4的表达均显着下调,而GIRK3的表达显着上调。结合此前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GIRK3表达的上调能够降低神经元细胞膜的GIRK1/2和GIRK2/2通道。为研究GIRK通道亚单位在DRG神经元中的轴突转运,分别利用大鼠坐骨神经结扎(ligation)模型和脊髓神经背根切除(rhizotomy)模型研究在DRG神经元中合成的GIRK14向外周端和中枢端运输情况。实验结果表明GIRK14均存在向外周和中枢运输的顺行转运,此外,GIRK13存在外周轴突末端向胞体端运输的逆行转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进一步检测了GIRK14在正常大鼠坐骨神经和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表明GIRK14广泛地表达于包括感觉纤维在内的多种类群的神经纤维,且GIRK14均表达于后爪无毛皮肤真皮层中的神经末端。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系统地阐述了GIRK通道四种亚单位在大鼠DRG和脊髓中表达的神经化学特性,并通过外周神经损伤模型和多种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证明了GIRK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情况下的表达下调。GIRK通道表达的下调会引起感觉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长时程维持的重要原因。

王玮[9](2014)在《NPY在TNBS诱导的IBD大鼠模型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神经肽Y(NPY)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体内的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脑肠肽,在哺乳动物中,主要存在Y1、Y2、Y4、Y5和Y6受体。 NPY可以增加摄食,降低血压,参与对心血管、呼吸道、免疫器官及免疫组织、胃肠道等功能的调节。NPY及其受体还广泛参与众多疾病的过程,并成为许多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属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以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关于IB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没有清楚的认识。免疫反应紊乱、肠黏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是IBD的重要内在表现。有关NPY及其受体在化学诱导的IBD动物模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目前鲜见报道。从免疫学及肠道屏障角度研究NPY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对于揭示NPY对于该病的发生发展的调控以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1)利用TNBS化学诱导大鼠结肠炎动物模型,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组织中NPY和Y1受体的表达水平变化规律,利用ELISA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NPY的水平;(2)利用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非特异性炎症模型,检测NPY及其受体阻断剂对腹腔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iNOS、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观察NPY对LPS诱导的P65磷酸化水平的影响;(3)利用Caco2单层细胞模型,检测NPY对上皮细胞通透性的作用,研究NPY及其受体阻断剂对Caco2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期明确NPY及Y受体在IBD大鼠中的的变化规律,推测其病理生理作用,并探讨及其机制,为炎症性肠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1)IBD大鼠模型,伴随疾病的发展,下丘脑NPY mRNA表达在疾病第7天和第30天显着升高;结肠部位和脾脏部位,NPY mRNA在发病早期的第3天和第7天,表达量下降,随着疾病的转归,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在胸腺部位,造模后第7天NPY mRNA表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中Y1受体在IBD病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最后恢复的趋势。在结肠和脾脏部位,伴随着疾病的发展,Y1受体表达均在第7天出现明显下降;下丘脑、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Y1受体均在疾病的第7天,表达量显着升高,提示其与疾病发展过程相关。通过ELISA检测模型大鼠血清和脑脊液中NPY含量发现,血液和脑脊液中NPY浓度在第7天和第14天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2)LPS可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PY及Y1受体表达增加,但NPY可以抑制LPS所致的NPY和Y1受体表达增加。NPY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L-1β、IL-6和TNF-α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LPS诱导的iNOS与COX-2的表达,利用Y1受体阻断剂BIBP3226能够阻断NPY的上述作用。(3)NPY、TNF-α都可以提高Caco2单层细胞模型的通透性,破坏肠道屏障作用。NPY可以提高紧密连接分子claudin2的表达,降低claudin1、claudin3、occludin的表达水平, Y1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ERK通路的激活,阻断NPY对claudin2表达的促进作用, Y2受体阻断剂可以减弱NPY对NF-κB的抑制作用,阻断NPY对claudin1、claudin3、occludin表达的抑制作用。

杜云[10](2014)在《神经肽Y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级别原发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血浆神经肽Y浓度的变化,探讨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情发展中,血浆神经肽Y对高血压的影响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例被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Ⅰ级组有85例,高血压Ⅱ级组有82例,高血压Ⅲ级组有33例。合成靶器官损害病人共111例,其中单一靶器官损害患者有78例(左室肥厚患者36例,肾脏损害19例,脑卒中23例),靶器官损害≥2个以上患者33例。选择同期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病例留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NPY的浓度。结果:1.不同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血浆NPY浓度在不同血压级别问也存在显着性差异(F-75.837,P<0.05),血压级别越高,血浆NPY浓度越高。2.依据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把高血压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组别,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越高,其NPY的含量就越高。3.血浆NPY浓度在单一靶器官损害组中较高,与无靶器官损害组中浓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01),血浆NPY浓度在联合靶器官损害组中较高,与无靶器官损害组中浓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而与单一靶器官损害组中浓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确实存在着血浆NPY浓度的升高,由于血压的升高导致了NPY的浓度也在不断的升高,所以高血压的出现可能与NPY有一定的关系;2.高血压的产生后会出现一些组织器官的破坏,这极有可能与NPY浓度的异常有关系,NPY的存在或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了组织器官的损伤,NPY浓度水平可以作为组织器官损伤程度的指标。

二、大鼠心脏中神经肽Y的Y1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心脏中神经肽Y的Y1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肽spexin对小鼠摄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1. 材料、仪器、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提RNA、反转录,RT-PCR
    2.2 Western blot检测
    2.3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2.4 ELISA
    2.5 胃排空实验及排便测试
    2.6 糖耐量实验及胰岛素耐量实验
    2.7 旷场实验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腹腔注射spexin可抑制普通饲料的摄入
    3.2 GalR3参与调控spexin抑制摄食的作用
    3.3 spexin下调神经肽Y(Npy)基因在小鼠下丘脑的表达
    3.4 spexin减少小鼠下丘脑DMH中NPY阳性细胞的数量
    3.5 spexin对小鼠血清NPY浓度无影响
    3.6 spexin能增加小鼠下丘脑前区和视交叉上核中c-Fos阳性细胞的数量
    3.7 spexin上调p-CaMKⅡ蛋白在小鼠下丘脑的表达
    3.8 spexin对胃肠运动无影响
    3.9 spexin对葡萄糖耐量和自发活动无影响
        3.9.1 spexin对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的影响
        3.9.2 spexin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pexin/NPQ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2)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脊椎动物大脑和垂体研究概况
    2 大脑和垂体中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
    3 速激肽家族研究进展
    4 研究主要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草鱼大脑与垂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脑和垂体组织样品获得
        2.4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2.4.1 常规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2.4.2 H.E染色
        2.5 总RNA提取
        2.6 RNA-seq测序、质控、参考序列比对和基因注释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和组织间关系分析
        2.8 RT-q PCR验证及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大脑和垂体的整体结构
        3.2 草鱼大脑各亚区和垂体的转录组数据总览
        3.3 草鱼嗅球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4 草鱼端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5 草鱼视顶盖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6 草鱼下丘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7 草鱼小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8 草鱼延脑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9 草鱼垂体的显微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3.10 草鱼各脑区和垂体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嗅球可能在免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4.2 端脑参与食欲和生殖调节
        4.3 视顶盖在视觉系统和摄食中的重要性
        4.4 下丘脑作为潜在的摄食和生殖的调节中枢
        4.5 草鱼小脑未解之谜
        4.6 延脑在听觉系统中的潜在作用
        4.7 垂体在机体生长、生殖、能量代谢以及器官发育中的重要功能
        4.8 端脑和下丘脑—可能的摄食和生殖调控中枢
第三章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草鱼各脑亚区及垂体总RNA提取
        2.4 转录组测序
        2.5 草鱼大脑和垂体内神经肽及其受体的挖掘和转录本表达分布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Apelin家族
        3.2 NMB/GRP家族
        3.3 Calcitonin家族
        3.4 CART家族
        3.5 CRH家族
        3.6 CCK/Gastrin家族
        3.7 GRL/MLN家族
        3.8 Glucagon家族
        3.9 GnRH家族
        3.10 INS/IGF家族
        3.11 MCH家族
        3.12 NPP家族
        3.13 NPB/NPW家族
        3.14 NTS家族
        3.15 Neuromedin家族
        3.16 NPY家族
        3.17 Opioid家族
        3.18 HCRT家族
        3.19 PTH家族
        3.20 RFamide家族
        3.21 SST家族
        3.22 TAC家族
        3.23 TRH家族
第四章 TAC3编码产物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NKBa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5 NKBa促进垂体摄食因子表达的受体选择性和信号通路分析
        2.6 草鱼NKBa在体功能验证
        2.6.1 草鱼腹腔注射NKBa
        2.6.2 草鱼摄食实验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2 NKBa对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的调节
        3.3 NKBa诱导草鱼垂体细胞中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受体选择性实验
        3.4 NKBa诱导CART、UTS1、NMB和 POMCb m RNA表达的受体后信号通路.
        3.5 在体实验验证NKBa对草鱼垂体内CART、UTS1、NMB和 POMCb合成的调控作用
        3.6 摄食实验验证NKB与摄食调控的关系
    4 讨论
第五章 TAC4编码产物对草鱼垂体中摄食肽的调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草鱼TAC4和NKRs的分子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
        2.3.1 总RNA提取与逆转录
        2.3.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2.3.3 草鱼TAC4和NKRs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2.3.4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布
        2.4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HKs在草鱼垂体细胞中的功能分析
        2.6 草鱼NKRs在 HEK293T细胞中的功能表达
        2.7 HK1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失活分析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TAC4和NKRs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2 草鱼TAC4和NKRs的组织表达分析
        3.3 草鱼HKs和 NKRs的受体配体选择性实验
        3.4 HK2诱导草鱼垂体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3.5 HK1和HK2 对草鱼垂体细胞中关键DEGs mRNA表达的调节
        3.6 HK1突变体在草鱼垂体中的功能分析及受体配体验证
    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存在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神经肽Y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
        1.1.1 乳腺癌的概述与现状
        1.1.2 治疗方法
        1.1.2.1 传统治疗方法
        1.1.2.2 新型治疗疗法
        1.1.3 癌症治疗难点及对策
    1.2 神经肽Y
    1.3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1 概述
        1.3.2 脂质体
        1.3.3 纳米水凝胶
        1.3.4 纳米胶束
        1.3.5 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
        1.3.6 金属纳米粒子
        1.3.7 金属-有机框架结构
        1.3.8 仿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8.1 纳米仿生递药系统概述
        1.3.8.2 红细胞膜包裹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8.3 白细胞膜包裹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8.4 血小板膜包裹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8.5 肿瘤细胞膜包裹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3.8.6 多种细胞膜混合包被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神经肽Y修饰双载药纳米胶束的构建与理化性质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AP-NPY修饰PEG-DSPE高分子材料的制备
        2.2.2 AP-NPY与 DSPE-PEG-COOH结合率的测定
        2.2.3 PEG-PLGA高分子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2.2.4 脱盐阿霉素的制备
        2.2.5 纳米胶束的制备
        2.2.6 纳米胶束的粒径、电位及形貌测定
        2.2.7 纳米胶束中DOX包封率的测定
        2.2.8 纳米胶束中Tar包封率的测定
        2.2.9 纳米胶束的药物释放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P-NPY修饰PEG-DSPE高分子的制备
        2.3.2 AP-NPY与 DSPE-PEG-COOH结合率的测定
        2.3.3 PEG-PLGA高分子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2.3.4 脱盐阿霉素的制备
        2.3.5 纳米胶束的制备
        2.3.6 纳米胶束的粒径与电位测定
        2.3.7 DOX标准浓度曲线的测定
        2.3.8 Tar标准浓度曲线的测定
        2.3.9 纳米胶束的透射电镜图
        2.3.10 纳米胶束的药物释放动力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神经肽Y修饰双载药纳米胶束的靶向性和细胞毒性与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纳米胶束细胞摄入
        3.2.3 纳米胶束的细胞毒性测定
        3.2.4 MCF-7/ADR多药耐药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3.2.5 包裹IRDye780 纳米胶束的合成
        3.2.6 测量IRDye780 标准浓度曲线
        3.2.7 包裹IRDye780 纳米胶束的细胞摄入
        3.2.8 纳米胶束的体内分布
        3.2.9 纳米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胶束体外靶向性能
        3.3.2 流式细胞仪测定纳米胶束体外靶向性能
        3.3.3 AP-PEG-DSPE掺杂比例对纳米胶束细胞毒性的影响
        3.3.4 DOX与Tar联用对纳米胶束细胞毒性的影响
        3.3.5 不同细胞类型对纳米胶束细胞毒性的影响
        3.3.6 NPY Y_1受体对纳米胶束细胞毒性的影响
        3.3.7 包裹IRDye780纳米胶束的细胞摄入情况
        3.3.8 纳米胶束的小鼠体内靶向性能
        3.3.9 纳米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3.3.10 纳米胶束的动物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经肽Y修饰红细胞膜包裹类沸石咪唑框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和理化性质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NPY-RBC@ZIF-90@Ce6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
        4.2.2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粒径和电位测定
        4.2.3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4.2.4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搭载率的测定
        4.2.5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透射电镜观察
        4.2.6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红外谱图测定
        4.2.7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X射线衍射图测定
        4.2.8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比表面积测定
        4.2.9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PY-RBC@ZIF-90@Ce6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
        4.3.2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粒径与电位测定
        4.3.3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透射电镜观察
        4.3.4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4.3.5 Ce6的标准浓度曲线的测定
        4.3.6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红外谱图测定
        4.3.7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X射线衍射图测定
        4.3.8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比表面积测定
        4.3.9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神经肽Y修饰红细胞膜包裹类沸石咪唑框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毒性与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培养
        5.2.2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摄入
        5.2.3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非光照条件下对不同细胞类型的细胞毒性测定
        5.2.4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光照条件下的细胞毒性测定
        5.2.5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非光照条件下生物安全性测定
        5.2.6 MCF-7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5.2.7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光动力治疗抗肿瘤疗效
        5.2.8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光动力治疗的生物安全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摄入
        5.3.2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非光照条件下对不同细胞类型的细胞毒性测定
        5.3.3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光照条件下的细胞毒性测定
        5.3.4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非光照条件下生物安全性测定
        5.3.5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光照条件下的抗肿瘤疗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大黄鱼神经肽Y的高活性表达及活性功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NPY的结构与分布
    1.3 NPY的生理功能
        1.3.1 NPY对鱼类摄食行为的调节
        1.3.2 NPY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1.3.3 NPY对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1.3.4 NPY的其他作用
    1.4 NPY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LcNPY的哺乳动物真核表达系统构建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LcNPY的哺乳动物真核表达系统构建
        2.2.2 LcNPY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Lc NPY对 NPYR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Lc NPY激活NPY2R/7R抑制胞内c AMP的积累
        3.2.2 Lc NPY激活Lc NPY2R/7R产生胞内Ca2+
    3.3 讨论
第四章 Lc NPY及NPY表达产物对NPYR受体介导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合成多肽Lc NPY激活NPY2R/7R介导的MAPK通路
        4.2.2 表达产物NPY激活NPY2R介导的MAPK通路
        4.2.3 FR900359和PTX对 Lc NPY激活Lc NPY2R/Lc NPY7R介导的ERK1/2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4.2.4 Ca2+参与Lc NPY2R/Lc NPY7R介导的ERK1/2 磷酸化信号通路
        4.2.5 BIIE0246对Lc NPY激活Lc NPY2R/Lc NPY7R介导的ERK1/2 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Lc NPY及 NPY表达产物对NPYR受体激活后的内吞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合成多肽Lc NPY刺激下介导的Lc NPY2R/7R内吞特征
        5.2.2 表达产物NPY刺激下介导的Lc NPY2R内吞特征
        5.2.3 BIIE0246 抑制Lc NPY2R/Lc NPY7R活化后的内吞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6.3 创新点
    6.4 本论文的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中枢神经肽Y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中枢神经肽Y调控冷刺激加剧高脂饮食性肥胖作用及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 中枢神经肽Y调控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减轻肥胖作用及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部分 中枢神经肽Y调控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外周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神经肽Y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所获课题
致谢

(6)神经肽在腰椎动静力不稳定大鼠模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腰椎动静力不稳定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材料
        1.4 腰椎动静力不稳定模型的制备
        1.5 X-ray影像学评估
        1.6 MRI影像学评估
        1.7 标本制作及HE染色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大鼠术后HE染色比较
        2.2 两组大鼠术后MRI及 X-ray影像学比较
    3 讨论
第二部分 神经肽在腰椎动静力不稳定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及背根神经节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材料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5 腰椎动静力不稳定模型的制备
        1.6 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标本的制作
        1.7 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标本SP、CGRP、VIP、NPY和 Y1R、Y2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8 观察和显微摄影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中神经肽SP、CGRP、VIP、NPY和 Y1R、Y2R的 MOD值
        2.2 神经肽SP、CGRP、VIP、NPY和 Y1R、Y2R的 MOD值在两组大鼠下丘脑与椎间盘、背根神经节之间相关性
        2.3 神经肽SP、CGRP、VIP、NPY和 Y1R、Y2R的 MOD值在两组大鼠椎间盘与背根神经节之间相关性
        2.4 两组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中NPY的 MOD值与NPY受体Y1R、Y2R的MOD值之间相关性
    3 讨论
        3.1 SP、CGRP、VIP与椎间盘退变
        3.2 NPY及其受体与椎间盘退变
第三部分 腰椎动静力不稳定大鼠椎间盘源性疼痛与神经肽表达的相关关系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材料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5 腰椎动静力不稳定模型的制备
        1.6 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标本的制作
        1.7 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标本SP、CGRP、VIP、NPY和 Y1R、Y2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8 观察和显微摄影
        1.9 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的测定
        1.9.1 机械痛阈值测定
        1.9.2 热痛阈值测定
        1.10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SHAM组大鼠和IDD组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
        2.2 术后SHAM组大鼠和IDD组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
        2.3 SHAM组大鼠术前术后机械痛和热痛阈值
        2.4 IDD组大鼠术前术后机械痛和热痛阈值
        2.5 两组大鼠下丘脑、椎间盘和背根神经节中神经肽及受体与疼痛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SP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作用
        3.2 CGRP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作用
        3.3 VIP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作用
        3.4 NPY及其受体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参与课题
致谢

(7)腺相关病毒介导神经肽Y过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 基于时间序列差异表达分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关键基因挖掘
        2.1.1 实验动物取材与工作环境
        2.1.2 基因芯片数据预处理
        2.1.3 maSigPro分析神经病理性疼痛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的时程动态变化关键基因
        2.1.4 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聚类
        2.1.5 关键基因的功能注释
        2.1.6 关键基因表达蛋白质间作用关系
        2.1.7 关键基因在其他实验动物组织表达差异检验
    2.2 第二部分 腺相关病毒工具介导神经肽Y过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
        2.2.1 实验材料
        2.2.2 NPY过表达腺相关病毒合成
        2.2.3 实验动物饲养与分组
        2.2.4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注射
        2.2.5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构建
        2.2.6 行为学评价方法
        2.2.7 大鼠灌注取材
        2.2.8 组织切片与免疫组化
        2.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第一部分 基于时间序列差异表达分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关键基因挖掘
        3.1.1 实验数据等效性
        3.1.2 基于maSigPro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时间序列差异表达分析
        3.1.3 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聚类
        3.1.4 关键基因的功能和主要通路分析
        3.1.5 关键基因互作网络分析
        3.1.6 神经肽Y在其他实验动物组织表达差异检验
    3.2 第二部分 腺相关病毒工具介导神经肽Y过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
        3.2.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3.2.2 大鼠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3.2.3 行为学评价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外周神经损伤对DRG和脊髓神经细胞GIRK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2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和脊髓研究进展
        1.2.1 伤害性神经元
        1.2.2 非伤害性神经元
        1.2.3 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可塑性
        1.2.4 疼痛信息在脊髓背角的加工和传递
    1.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1.3.1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述
        1.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机制
        1.3.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
        1.3.4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小胶质细胞激活
        1.3.5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钙离子电流
        1.3.6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离子通道
        1.3.7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1.4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和定量检测
        1.4.1 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
        1.4.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量检测法
    1.5 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离子(G protein-gated 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GIRK/Kir3)通道研究进展
        1.5.1 GIRK通道概述
        1.5.2 GIRK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1.5.3 中枢神经系统GIRK通道的研究
        1.5.4 外周神经系统GIRK通道的研究
        1.5.5 GIRK通道与疼痛感知和镇痛
        1.5.6 GPCR-GIR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抗体
        2.2.3 引物和探针
        2.2.4 其它实验试剂
        2.2.5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qPCR实验
        2.3.2 动物灌流实验和组织取材
        2.3.3 冰冻组织切片制备
        2.3.4 放射性同位素ISH实验
        2.3.5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2.3.6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2.4 定量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GIRK通道在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特性
    3.1 引言
    3.2 GIRK1在正常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3.2.1 GIRK1在正常大鼠DRG中的表达特性
        3.2.2 GIRK1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特性
    3.3 GIRK2在正常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3.3.1 GIRK2在正常大鼠DRG中的表达特性
        3.3.2 GIRK2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特性
    3.4 GIRK3在正常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3.4.1 GIRK3在正常大鼠DRG中的表达特性
        3.4.2 GIRK3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特性
    3.5 GIRK4在正常大鼠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3.6 GIRK通道在大鼠DRG中的表达分析
    3.7 GIRK通道在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分析
    3.8 GIRK通道与GPCRs相互作用的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通道表达的调控
    4.1 引言
    4.2 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的建立
        4.2.1 坐骨神经离断手术
        4.2.2 模型验证
    4.3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1在大鼠DRG和脊髓中的表达调控
        4.3.1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1在DRG中的表达调控
        4.3.2 GIRK1与疼痛相关分子在损伤DRG中的共定位研究
        4.3.3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1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调控
    4.4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2在大鼠DRG和脊髓中的表达调控
        4.4.1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2在DRG中的表达调控
        4.4.2 GIRK2与疼痛相关分子在损伤DRG中的共定位研究
        4.4.3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2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调控
    4.5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3在大鼠DRG和脊髓中的表达调控
        4.5.1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3在DRG中的表达调控
        4.5.2 GIRK3与疼痛相关分子在损伤DRG中的共定位研究
        4.5.3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3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调控
    4.6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4在大鼠DRG和脊髓中的表达调控
        4.6.1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4在DRG中的表达调控
        4.6.2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4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调控
    4.7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分析与介绍
    4.8 坐骨神经离断模型分析
    4.9 外周神经损伤对GIRK通道亚单位表达调控的分析
    4.10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伤害性信号在脊髓背角神经元汇聚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GIRK通道亚单位的轴突转运
    5.1 引言
    5.2 大鼠坐骨神经结扎模型的建立
        5.2.1 坐骨神经结扎手术
        5.2.2 模型验证
    5.3 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切除模型的建立
        5.3.1 脊髓背根神经切除手术
        5.3.2 手术验证
    5.4 GIRK1的轴突转运
        5.4.1 GIRK1向中枢端的转运
        5.4.2 GIRK1向外周端的转运
        5.4.3 GIRK1在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5.4.4 GIRK1在大鼠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
    5.5 GIRK2的轴突转运
        5.5.1 GIRK2向中枢端的转运
        5.5.2 GIRK2向外周端的转运
        5.5.3 GIRK2在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5.5.4 GIRK2在大鼠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
    5.6 GIRK3的轴突转运
        5.6.1 GIRK3向中枢端的转运
        5.6.2 GIRK3向外周端的转运
        5.6.3 GIRK3在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5.6.4 GIRK3在大鼠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
    5.7 GIRK4的轴突转运
        5.7.1 GIRK4向中枢端的转运
        5.7.2 GIRK4在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5.7.3 GIRK4在大鼠后爪无毛皮肤中的表达
    5.8 轴突转运分析
    5.9 快速的顺行和逆行轴突转运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NPY在TNBS诱导的IBD大鼠模型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神经肽 Y 研究进展
        1.1 NPY 的结构
        1.2 NPY 的分布
        1.3 NPY 的受体
        1.4 NPY 的生物学功能
        1.5 NPY 与疾病
        1.6 结语
    第2章 IBD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IBD 发病机制
        2.3 结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人工诱导 IBD 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不同部位 NPY、Y1 受体 的检测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NPY对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NPY对人结肠Caco2上皮细胞系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神经肽Y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大鼠心脏中神经肽Y的Y1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肽spexin对小鼠摄食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雨辰. 河南大学, 2020(04)
  • [2]草鱼大脑和垂体中神经肽挖掘及速激肽功能鉴定[D]. 叶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神经肽Y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D]. 王胤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20(02)
  • [4]大黄鱼神经肽Y的高活性表达及活性功能特征研究[D]. 梁晶.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中枢神经肽Y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D]. 朱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神经肽在腰椎动静力不稳定大鼠模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D]. 韩燚.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腺相关病毒介导神经肽Y过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D]. 赵舒煊. 兰州大学, 2019(08)
  • [8]外周神经损伤对DRG和脊髓神经细胞GIRK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D]. 吕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9]NPY在TNBS诱导的IBD大鼠模型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玮. 吉林大学, 2014(03)
  • [10]神经肽Y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杜云. 青岛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Y1受体样免疫反应性神经肽Y在大鼠心脏中的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