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灰修复工作和灰烬制备

漆灰修复工作和灰烬制备

一、漆器的批灰修补工作和灰料的配制(论文文献综述)

段红弟[1](2020)在《山西新绛剔犀技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手工造物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漆器工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不衰,新绛剔犀作为中国漆器艺术的代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剔犀漆艺的发展具有地方性和局限性,不被大众所熟知,而且从事剔犀技艺的传承人也寥寥无几,对于一种重要的传统工艺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容乐观的,需要引起关注,基于此,本文选择新绛剔犀技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传播其文化内涵使其发扬光大。在国家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于剔犀工艺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科技史的视角出发,以新绛剔犀传统工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出土的剔犀实物进行研究,搜集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前往工艺传承地新绛考察,对从事新绛剔犀工艺的几家工厂和工作室进行实地考察和口述史采访,从剔犀的制作原料、生产流程、历史发展、保护传承等多方面入手,真实的还原剔犀传统工艺,并结合国家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修研培计划,为剔犀技艺的发展和保护提出建议,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内容为为序言部分,主要是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列出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内容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搜索,梳理出山西漆艺的历史,剔犀的整个发展历程,通过对中国剔犀漆器传统工艺发展历史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探寻山西新绛剔犀漆器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第三章通过对出土的剔犀实物进行分析,研究剔犀在古代的文化和技术特征,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为研究新绛剔犀奠定基础。第四章内容对新绛剔犀的工艺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口述史的采访和田野调查,对绛剔犀漆器传统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还原记录,对所用到的工具设备一一介绍。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剔犀的器型、色彩和纹饰等方面介绍了剔犀的工艺特征以及剔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是新绛剔犀漆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分析其工艺传承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传承与保护路径进行探索。

汪笑楠[2](2019)在《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楚人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器用,其不仅呈现出楚人的日用之道,展示出楚人的创造精神和早期工匠对于漆器设计无限可能性的探寻,亦全面的反映了楚地域在历史知识、民俗风尚、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上的独特性。作为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漆器设计的基本走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楚国日用漆器的设计学研究,不仅是楚漆器设计史研究内容拓展和深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理论需要,其既有益于积极拨正模糊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现象的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也有益于恢复传统创造与当代生活的活泼关系。本文立足于楚国原初社会情境,以设计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以定性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式,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设计的四重重要属性——“实用性”、“适用性”、“审美性”、“伦理性”为递进脉络,渐次深入的推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研究,力图从中探寻其与楚人以及楚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与楚先民所创造的文化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起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综合形象,揭示出动态历史进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表现、存在及意义,进而为复兴楚漆器,发展当代日用漆器设计提供一种实践典范与理论参照。楚国日用漆器设计是从历史的洪流中浮现出来的经典造物,它离不开特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楚国社会的自然地理、文化传统、经济形态、政治环境等都有与日用漆器设计相互作用的长期经历,各项外部条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楚人日常生活用品,日用漆器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接纳度,其品系繁多,覆盖至楚人衣、食、居、行的方方面面,其以实用为本,充分满足了各阶层、各身份人士日常生活的物用需求。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以楚人生活方式和楚风楚俗为基础,其材工相宜,荷载与受力方式合理;其人器适合,较好的处理了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关系,渐进性地满足了因人而异的物用需求,呈现出以适用性原则为主导的发展倾向。实用与审美在楚国日用漆器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其丰富的审美表现中,我们可以窥见楚人精神的丰富性,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浪漫与自由的审美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日用漆器呈现出自然与亲切的特征,表达出楚人对社会生活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形成了独具楚式特色的集体性审美共识,其形态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暗合了黄金比例、等比数列等数理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量度上的美感,具有“数”之美的内涵。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寓善于器,其通过文字叙述、色彩规定、艺术图像象征、塑造伦理情境等手段和方法,在本体中融入了“崇孝”、“正义”、“生态”等以“德善”为核心的伦理意识,其以器养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体系,影响着楚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以及对善恶的判断能力,又以器循礼,良好的规范和处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和谐关系。伦理意识在日用漆器中的融入与展现体现出楚人对于器用之善的追求,凸显了楚民族高洁深远的精神世界。综上所述,楚国日用漆器是在本域环境下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器具设计,其以理性为主导,借用艺术形态与装饰表达出了楚人对天地、生命的超理性认识。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造物智慧集中体现为“用”——“美”——“善”,其不仅充分满足了楚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人伦需要和道德需要,同时传达出楚人造物制器“致用”的内在本质、“至美”的审美追求和“至善”的设计品格,它寓于日用常行之中,又超越于日用常行之上,不仅在楚人的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成就了楚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

汪染秋[3](2016)在《漆砂砚古今拾遗》文中研究指明漆砂砚是中华漆器史上的一种特殊研墨器具,它以大漆、金刚砂等材料,运用特殊的工艺制作而成。漆砂砚的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繁复,成本较高等原因,历史上曾一度失传。清代漆艺家卢葵生重新恢复了漆砂砚制作,使其复兴,后由于战乱,再度失传。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屯溪和江苏扬州的漆艺工作者分别对漆砂砚进行试制,并获得成功,但是由于商业化量产与繁复的手工艺之间的矛盾,漆砂砚制作工艺的传承又一次陷入困境。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漆砂砚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研究,比对当代漆砂砚制作技艺,从漆砂砚的材料之美、工艺之美、造型之美和实用之美四个方面,寻找传承盲点,实现古今拾遗,进行复活实践。同时与毕业创作相互联系,从学理,材料和造型上探索复兴漆砂砚传统工艺的可能途径,以达到复活传统的研究目的。

吴峭[4](2015)在《基于工作任务的泥金彩漆技艺项目课程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金彩漆是宁波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三金"之一,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完美的装饰效果在泥金彩漆甬式家具上有着广泛应用。但是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泥金彩漆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完成浙江省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

何诗敏[5](2014)在《秦俑彩绘传统工艺和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由于秦俑出土时表面彩绘大多都已严重损坏,保护修复已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作为国家“973”计划课题的研究内容之一,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基础研究已列入必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研究属于其中的探索性内容之一。科学实验需要大量样品,而秦兵马俑的每一块残片都十分珍贵。为了制作陶俑彩绘的仿真样品,探索失传两千年的秦人制作陶质彩绘的原始工艺是本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目前已知的秦俑彩绘的所有信息,包括陶胎、彩绘底层物质和颜料层的各种资料,通过生漆层光泽度、平整程度、干燥时间和生漆层厚度等方面的数据和可操作性的实验评估,探讨了秦俑原始底漆涂层的配方和涂刷工艺;通过颜料层的表面美观度、粘接性和颜料层厚度等方面的实验对比,探讨了颜料层的配方和原始工艺;通过秦俑陶片物理性质的对比,选择了实验陶片。实验初步确定生漆中猪血含量为4%,两者应为直接混合,用刷子涂于陶片表面;粘接剂中明胶和水的质量比为1:32,蛋清和水的质量比为1:2;粘接剂与颜料须通过研磨混合,并用毛刷涂于干燥的生漆层上。通过对制作的模拟样块进行老化实验,在实验室中重现了由于环境湿度减小而引起的生漆层起翘脱落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优化秦俑现有粘结保护方案,本工作探讨了秦俑彩绘的粘结技术和工艺。实验从PEG200对陶片的影响、PEG200对漆皮的影响、粘接方法对粘接效果的影响、不同粘接剂的粘接效果和不同粘接剂对陶片表面的影响等方面来判断和选择粘接工艺。实验发现,陶片上应尽量减少PEG200的残留量,在低浓度PEG200溶液中浸泡过后的漆皮粘接效果更好,实验也初步评价筛选了整体效果比较好的粘接剂,为今后秦俑彩绘的保护和回贴提供了技术参考。

双丽媛[6](2014)在《四川传统大漆家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漆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分支,也是奠定中国传统家具设计思想的重要角色。虽然随着硬木的流入,大漆家具开始渐渐衰退,但由于其相对硬木家具更易得且实用,而深受民间百姓喜爱,也因此一直流传于世。论文以四川传统大漆家具为研究对象,由四川大漆家具的发展为大舞台切入,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四川地区大漆家具兴盛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大漆家具兴盛的原因有:适宜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相关自然资源、优良的漆膜性能等客观因素,也有与当地历史人文相关的主观因素。论文进一步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四川传统大漆家具的体系、技术特征、装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传统大漆家具按使用功能不同,可分为椅坐用、躺卧用、摆放用、装饰用、盛装用五大类;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大漆家具的胎底用材选择、常用结构、传统髹漆工艺三方面。其中胎底常用料为楠木、鸡翅木、柏木、松木、杉木、黄杨木等木料,常见结构以榫卯接合为主,辅以钉接合、胶接合,五金件接合,传统髹漆工艺工序为木胎准备、组装、精制漆、髹漆;装饰特征分为髹漆装饰和装饰纹样两大系。髹漆工艺主要为一色漆、画漆、雕填、漆地镶嵌等。装饰纹样可以分为几何与字纹、植物纹、事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和调研汇总,以对比研究法将四川传统大漆家具与其它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漆家具作比较,结果表明“小品种、细工艺、僭纵逾制、气韵淳朴”是四川传统大漆家具的主要地域特征。

金普军,胡雅丽,谷旭亮,吉学高[7](2012)在《九连墩出土漆器漆灰层制作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利用SEM的背散射电子和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两件具有厚漆灰层漆膜样品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研究。实验数据表明:漆膜主要分为三层,即漆灰层、底漆层和色漆层;采用了石英(SiO2)和骨灰Ca(5PO4)(3OH)颗粒作为漆灰中的无机填料;漆灰层在髹制时首先髹制混合着大颗粒骨灰的漆灰,然后再髹制调和细粒径石英颗粒的漆灰。研究结果揭示出楚人已经认识到无机填料种类和粒径对漆灰层物化性质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漆灰层制作技术。

金普军[8](2008)在《汉代髹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漆器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并且延续至今。这种继承性不是照搬上代的传统技艺,而是一种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毫无疑问,科技手段日益成为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它在研究古代漆器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揭示出漆器制作工艺的“潜信息”,也有利于对漆器纹饰、造型、髹漆材料、髹漆业制度、漆器传播、漆器加工工艺和漆器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汉代漆器制作水平十分高超,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出大量造型优美、纹饰精美的漆器,在我国漆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漆膜是古代漆器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古代髹漆业核心工序之一,也是现代测试技术最为常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尝试利用各种现代测试技术去研究漆器残片,如显微镜、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实验结果在微观层次上总结了汉代主要类型漆器的制作工艺步骤,亦揭示出许多迄今未见报道的漆器制作工艺,为了解我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首先,在研究古代漆器样品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木胎类漆器的主要髹漆工艺工序,并且讨论了各个步骤中的技术要领。第一、髹制漆灰层,漆灰层是汉代漆器制作时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是髹漆的第一步,关系到漆器制作的成败;工匠在髹制漆灰层时,采用大漆反复涂刷的工艺,目的在于美观和平整漆灰层,为接着地工序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髹制底漆层,底漆层是非常关键的中间层,保证着漆器的品质;当时的漆工采用了打磨和抛光工艺来处理底漆层,从而制作出直到现在还依然光亮鲜艳的漆器。第三、绘制纹饰层,主要利用朱砂(HgS)调制出的红色漆液绘制各种纹饰,也有采用大漆混合铜蓝(CuS)制作的漆液绘制暗黑色纹饰。其次,探讨了汉代夹纻胎漆器的制作工序。包括:第一步,制作内模,其外形很可能同器物相似;第二步,制作麻胎,利用漆灰液体把多层麻布(其他织物)粘贴在内模之上形成胎体;第三步,髹制漆灰层,将干燥定型后的胎体从内模上剥离,于其内外髹制一层漆灰;第四步,髹饰漆膜,在漆灰层上髹制漆层,并且采用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干燥的漆膜表面;第五步,利用CuS和HgS等呈色物质调制色漆,在底漆层上绘制彩绘纹饰。样品填料颗粒的物相鉴定表明各地漆膜中的红色颜料基本上都为朱砂(HgS)。另外,拉曼分析和荧光分析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颜料——铜蓝(CuS),把我国使用这种颜料的历史至迟推前到西汉代时期。放王岗漆膜的显微观察和其灰化产物的XRD分析结果,都说明漆膜中存在着大量的石英颗粒。特别地,这些石英颗粒在镜检时,显示了较好的磨圆度和均一度,是经过人为研磨和筛选处理的结果。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工匠曾有意识在漆液中添加石英砂,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提高漆膜的质量。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现代测试分析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汉代漆器漆膜残片,揭示出了这些漆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并把它们与文献记载相对比,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的漆艺特点。而且,对漆膜及其附属物质的研究结果不仅仅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髹漆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能够为现代髹漆业、漆器复制、鉴定和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隐[9](2008)在《明清古典式样家具做旧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明清古典家具造型端庄,做工精湛,气质非凡,充分传承了我国古典家具的优秀传统,其文化艺术成就举世公认,在世界家具史中的地位勿庸置疑。由于木质家具难于保存等原因,目前存世的明清古旧家具破损现象比较严重,如何保存这些古旧家具,延续历史的优秀积淀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保存古旧家具一方面就是要对这些家具进行修复和保养,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研究明清家具的仿古做旧工艺来复制真品、保护珍品,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明清古典家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了解我国古旧家具行业沿革及仿古做旧家具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研究做旧工艺的基本概念以及明清古典家具的特点两方面入手,首先明确了做旧的概念、目的及原则,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古旧家具主要作伪手法进行了概括,同时总结了辨伪方法,强调做旧行业应遵守职业道德;其次从明清家具的发展历史、材料、结构、装饰特征等角度对明清家具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明清古典家具做旧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上述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古旧家具市场、古旧家具修复工厂的考察与调研,在总结前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明清家具的仿古做旧工艺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做旧工艺的流程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同时对一些模仿使用痕迹的特殊做旧手法进行了概括。最后针对目前的古旧家具市场现状,分析了目前古旧家具的不同需求情况,从行业管理、企业自身管理、人才培养、品牌建立以及营销手段等角度提出了做旧家具市场开发和营销的建议与策略。本课题对明清古典家具做旧工艺的研究,一方面可传承我国传统家具制造业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做旧工艺用于实际生产后还可满足国内外众多喜爱中国古典家具消费者的需求,为国家创收外汇,提高我国家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杨文光[10](2003)在《大漆工艺中应注意的毛病》文中研究说明

二、漆器的批灰修补工作和灰料的配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漆器的批灰修补工作和灰料的配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新绛剔犀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0.1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0.1.1 选题目的
        0.1.2 本选题的意义
        0.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0.2 研究背景
    0.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剔犀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1.1 “漆”字探源
    1.2 山西漆艺溯源
    1.3 中国剔犀技艺的发展概述
        1.3.1 剔犀漆器的定义及名称由来
        1.3.2 剔犀漆器的历史发展脉络
    1.4 山西新绛剔犀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考古出土剔犀器物考证
    2.1 出土剔犀实物分类
    2.2 馆藏剔犀实物
    2.3 剔犀山西本土化成因
第三章 剔犀工艺考察
    3.1 制作原料
        3.1.1 大漆
        3.1.2 颜料
        3.1.3 底胎材料
        3.1.4 其他材料
    3.2 工具设备
    3.3 “云雕”漆工艺技术的特点
    3.4 剔犀的工艺流程
        3.4.1 制漆
        3.4.2 制胎
        3.4.3 灰胎
        3.4.4 髹漆
        3.4.5 绘图
        3.4.6 剔刻
        3.4.7 打磨
        3.4.8 推光
第四章 新绛剔犀的科技性特征及价值呈现
    4.1 剔犀工艺包含的科技内涵
        4.1.1 漆树的栽培
        4.1.2 大漆的采割技术
        4.1.3 剔犀所用大漆的配制
        4.1.4 大漆的成分分析
        4.1.5 漆的成膜过程
    4.2 剔犀漆器的工艺特征
        4.2.1 纹饰特征
        4.2.2 云纹的文化内涵
        4.2.3 剔犀纹饰创新发展
        4.2.4 色彩特征
        4.2.5 造型特征
    4.3 剔犀漆器的价值呈现
    4.4 剔犀的文化特色
第五章 新绛剔犀的创新传承发展
    5.1 新绛剔犀当前创新发展
        5.1.1 剔犀技艺与金属工艺
        5.1.2 剔犀技艺与犀皮工艺
        5.1.3 剔犀造型纹饰色彩创新
    5.2 剔犀发展面临的问题
        5.2.1 大漆过敏
        5.2.2 颜料昂贵
        5.2.3 剔犀工艺工期漫长
        5.2.4 大漆熬制难掌握
    5.3 剔犀的当代承传
        5.3.1 对传统漆艺品类造型的继承
        5.3.2 对传统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传承
    5.4 发展方向及传承策略
        5.4.1 结合旅游开发
        5.4.2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宣传
        5.4.3 加强与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绛剔犀传统工艺口述史采访资料
附录二 新绛剔犀传统工艺成品展示
附录三 新绛剔犀传统工艺田野考察部分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概念的说明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路线与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1.4.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
    2.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的设计积累
        2.1.1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工艺
        2.1.2 楚立国以前日用漆器形态
    2.2 自然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2.2.1 地理环境
        2.2.2 自然资源
    2.3 社会环境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发展
        2.3.1 人才环境
        2.3.2 经济环境
        2.3.3 手工业管理环境
        2.3.4 政治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品系及实用性
    3.1 衣之漆器
        3.1.1 漆衣与楚人的衣着习俗
        3.1.2 漆饰与楚人的配饰习俗
    3.2 食之漆器
        3.2.1 盛食类漆器与楚人的饮食习俗
        3.2.2 取食类漆器与楚人的取食方式
        3.2.3 储藏类漆器与楚人的食物贮存和食具收纳
    3.3 居之漆器
        3.3.1 楚人的起居习俗
        3.3.2 以漆席为中心的起居漆器
        3.3.3 居用漆制杂器
    3.4 行之漆器
        3.4.1 楚人的出行与楚地发达的水陆交通
        3.4.2 以车为主体的陆行漆器
        3.4.3 以舟为主体的水行漆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
    4.1 楚国日用漆器工艺的合理性与规范化
        4.1.1 适宜的选材
        4.1.2 合理有序的制胎、髹漆与彩绘工艺
        4.1.3 稳固、灵活的结构设计——以便携式漆器结构设计为例
    4.2 楚国日用漆器的适用性设计与人体工学分析
        4.2.1 器具尺度与身体尺度的适应
        4.2.2 设计细部与操作活动的适应
        4.2.3 纹饰布局与视觉体验分析
    4.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适用性走向
        4.3.1 礼器的减少与生活用器的增多
        4.3.2 一器多用至一器一用
        4.3.3 日用漆器的成套化、系列化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性
    5.1 基于感官的楚国日用漆器美感
        5.1.1 楚国日用漆器的材质与触觉美
        5.1.2 楚国日用漆器的色彩与视觉美
    5.2 楚人的审美心理与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审美表现
        5.2.1 炽热的生命情感:流动飞扬的线艺术
        5.2.2 执着的自由追求:形态上的浪漫化倾向
        5.2.3 淳朴的生活热爱:世俗百态的生动再现
        5.2.4 虔诚的巫术信仰:恢诡谲怪的巫风奇想
    5.3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形态塑造与美感构建
        5.3.1 用器与拟形的合二为一
        5.3.2 错落有致的布局形式——以漆酒具盒设计为例
        5.3.3 日用漆器形态构成的数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的伦理性
    6.1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构成
        6.1.1 尊长敬老的重孝意识
        6.1.2 惩恶扬善的正义意识
        6.1.3 趋利避害的尚吉意识
        6.1.4 欲不可纵的训诫意识
        6.1.5 天人和谐的生态意识
    6.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中伦理意识的表达方式
        6.2.1 文字叙述
        6.2.2 色彩规定
        6.2.3 艺术图像象征
        6.2.4 伦理情境营造
    6.3 伦理化日用漆器设计的社会功能
        6.3.1 道德教化与价值认知
        6.3.2 文化认同与族群定位
        6.3.3 身份认同与器别尊卑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楚国日用漆器设计对当代楚式漆器设计发展的启示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征引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A 楚国日用漆器品类汇总
附录B 楚墓出土日用漆器一览表

(3)漆砂砚古今拾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案
    第四节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漆砂砚概况
    第一节 早期漆砂砚出土文物表
    第二节 汉代“漆砂砚”与“漆书砚”
    第三节 漆砂砚在宋代的兴起和衰落
    第四节“有发墨之乐,无杀笔之苦”的卢氏漆砂砚
        一、卢葵生漆砂砚概况
        二、卢葵生仿宋宣和内府制漆砂砚统计表
    第五节 现代漆砂砚制作的恢复及问题
第三章 传统漆砂砚品鉴
    第一节 造型之美
        一、漆砂砚的形制分析
        二、漆砂砚的色彩分析
    第二节 材料之美
        一、大漆
        二、桐油
        三、木胎
        四、漆灰
    第三节 工艺之美
    第四节 应用之美
第四章 漆砂砚复活实践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制作过程
        一、脱胎漆砂砚底胎制作过程
        二、漆灰材料的调配
    第三节 试验过程中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工作任务的泥金彩漆技艺项目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实施策略
    1. 进行专业调研, 确立培养目标
    2. 基于工作过程, 提炼核心技能
    3. 开发核心课程, 分解教学项目
    4. 制定课程标准, 突出职业能力
三、小结

(5)秦俑彩绘传统工艺和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古代生漆工艺
        1.1.1 生漆
        1.1.2 古代漆工艺
    1.2 秦俑陶质彩绘研究现状
        1.2.1 秦俑陶质基底研究状况
        1.2.2 秦俑生漆层研究状况
        1.2.3 秦俑颜料层研究状况
    1.3 秦俑保护现状研究
        1.3.1 秦俑彩绘病害类型
        1.3.2 秦俑彩绘的早期保护
        1.3.3 秦俑彩绘保护的新探索
        1.3.4 现行秦俑彩绘保护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秦俑传统工艺模拟实验
    2.1 铝片实验
        2.1.1 漆层工艺探索
        2.1.2 颜料层工艺探索
    2.2 陶片实验
        2.2.1 制作彩绘模拟样块
        2.2.2 彩绘样块的老化和起翘剥落过程的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猪血的混合方式以及干燥环境对生漆干燥的影响
        2.3.2 猪血的混合浓度与施工方式
        2.3.3 不同粘接剂浓度对颜料层厚度的影响
        2.3.4 颜料与胶结剂混合方式的探究
        2.3.5 实验陶片的选择
        2.3.6 模拟秦俑彩绘样块的老化实验
3 秦俑保护方法探究的初步实验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基底含PEG量对粘接效果的影响
        3.2.2 PEG200溶液对漆皮的影响
        3.2.3 粘接方式对粘接效果的影响
        3.2.4 不同粘接剂对粘接效果的影响
        3.2.5 不同粘接剂对陶片表面状态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陶片中PEG200对粘接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PEG200对漆皮的影响
        3.3.3 不同粘接方式对粘接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粘接剂对粘接效果的影响
        3.3.5 不同粘接剂对陶片表面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四川传统大漆家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概念定义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川大漆家具的发展
    2.1 早期发展
    2.2 彝族大漆家具
    2.3 现代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传统大漆家具兴盛的历史因素
    3.1 地理因素
    3.2 资源因素
        3.2.1 漆树树种及分布
        3.2.2 家具用材
        3.2.3 其他资源
    3.3 漆膜的性能
        3.3.1 灵活的防潮性
        3.3.2 优良的耐腐性
        3.3.3 突出的耐磨性
        3.3.4 温润的光泽
    3.4 人文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传统大漆家具体系
    4.1 椅坐用
        4.1.1 靠背椅
        4.1.2 扶手椅
        4.1.3 坐凳
    4.2 躺卧用
        4.2.1 罗汉床
        4.2.2 架子床
        4.2.3 拔步床
    4.3 摆放用
        4.3.1 桌
        4.3.2 供桌
        4.3.3 案
        4.3.4 几
        4.3.5 台架
    4.4 装饰用
    4.5 盛装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传统大漆家具的技术特征
    5.1 胎底用材选择
    5.2 常见结构
        5.2.1 榫卯接合
        5.2.2 钉接合
        5.2.3 胶接合
        5.2.4 五金配件
    5.3 传统髹漆工艺
        5.3.1 木胎准备
        5.3.2 组装
        5.3.3 精制漆
        5.3.4 髹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川传统大漆家具的装饰特征
    6.1 髹漆装饰
        6.1.1 一色漆
        6.1.2 画漆
        6.1.3 雕填
        6.1.4 漆地镶嵌
    6.2 装饰纹样
        6.2.1 几何与字纹
        6.2.2 植物纹
        6.2.3 事物纹
        6.2.4 动物纹
        6.2.5 人物纹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四川传统大漆家具的地域特色
    7.1 小品种
    7.2 细工艺
    7.3 僭纵逾制
    7.4 气韵淳朴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局限性
    8.1 结论
    8.2 局限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7)九连墩出土漆器漆灰层制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样品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1. 样品的背散射电子像与元素分布分析
    2. 漆灰层中填料颗粒的鉴别
    3. 讨论

(8)汉代髹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国漆器起源问题
    1.3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发展特点
    1.4 中国漆器文化的复兴问题
    1.5 汉代漆器大量出土
    1.6 战国及汉代漆器制作工艺研究现状概述
    1.7 战国及汉代漆器漆膜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放王岗漆器漆膜测试分析与髹漆工艺研究
    2.1 背景资料
    2.2 放王岗出土漆器髹漆工艺研究
        2.2.1 放王岗漆膜切片分析
        2.2.2 髹漆工艺的特点
    2.3 漆膜中的填料分析
        2.3.1 红色漆膜的呈色填料
        2.3.2 红色漆膜的XRF分析
        2.3.3 漆膜加石英砂现象
    2.4 暗黑彩绘分析
        2.4.1 暗色漆膜的XRD分析
        2.4.2 暗色漆膜切片观察
        2.4.3 暗色彩绘与褐色漆膜的FTIR对比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徽潜山出土漆器漆膜测试分析和髹漆工艺研究
    3.1 背景资料
    3.2 放王岗潜山出土漆器残片的特点
        3.2.1 漆膜切片观察
        3.2.2 红色漆膜的呈色颜料
        3.2.3 红色漆膜的XRF成分分析
        3.2.4 红色漆膜和黑色漆膜的FTIR测试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川绵阳双包山漆器研究
    4.1 背景资料
    4.2 四川地区漆器制作的发展概况
    4.3 双包山出土漆器的纹饰研究
    4.4 漆器的制作工艺
    4.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盱眙东洋汉墓木胎漆器漆膜测试分析和髹漆工艺研究
    5.1 背景资料
    5.2 漆膜切片显微观察
    5.3 红色漆膜的XRF成分分析
    5.4 漆膜的XRD分析
    5.5 漆膜的FTIR分析
    5.6 讨论
    5.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盱眙东洋汉墓夹纻胎漆器漆膜测试分析和髹漆工艺研究
    6.1 样品介绍
    6.2 漆膜切片显微观察
    6.3 漆膜测试分析
        6.3.1 漆灰层的XRD分析
        6.3.2 样品的RAMAN分析
        6.3.3 样品的XRF分析
        6.3.3.1 红色漆膜和暗色彩绘分析
        6.3.3.2 漆灰层和No.1样品黑色麻胎上胶结物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漆膜样品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7.1 概述
    7.2 放王岗、潜山和盱眙等地汉代漆器漆膜的红外谱图对比研究
        7.2.1 4000~3000cm~(-1)之间的吸收峰
        7.2.2 3000~1800cm~(-1)之间的吸收峰
        7.2.3 1800~1000cm~(-1)之间的吸收峰
        7.2.4 1000~400cm~(-1)之间的吸收峰
    7.3 讨论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若干重要的髹漆工艺探讨
    8.1 汉代髹漆工艺概述
    8.2 "垸漆"工艺探讨
    8.3 "丸漆"工艺探讨
    8.4 漆膜夹砂工艺探讨
    8.5 汉代髹漆工艺的一般步骤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明清古典式样家具做旧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明清古典家具的魅力
        1.1.2 古旧家具行业的沿革
        1.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进展
    1.2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1.3 该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3.1 该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1.3.2 该研究的可行性
    1.4 论文各个部分的简要内容
2. 做旧工艺概述
    2.1 做旧的概念
    2.2 做旧的目的
    2.3 做旧的原则
    2.4 做旧行业的职业道德
        2.4.1 仿制家具主要作伪手法
        2.4.2 仿制家具辨伪方法
3. 明清家具概述
    3.1 明清家具发展概况
    3.2 明清家具主要用材
        3.2.1 木材
        3.2.2 其它材料
    3.3 明清家具结构特征
        3.3.1 构件本身的组合与攒边装板的做法
        3.3.2 腿、牙子、面子的接合
        3.3.3 腿子与托泥、座墩等下部构件的接合
        3.3.4 附加的榫销
    3.4 明清家具装饰特点
        3.4.1 装饰部位
        3.4.2 装饰手法
        3.4.3 装饰题材
    3.5 明清家具的特殊气质
        3.5.1 明式家具的文人气质
        3.5.2 清代宫廷家具
4. 明清式样古典家具做旧工艺
    4.1 做旧工艺流程
        4.1.1 对古旧家具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4.1.2 选料
        4.1.2.1 新木料
        4.1.2.2 旧木料
        4.1.3 木材干燥
        4.1.4 配料
        4.1.5 成型加工
        4.1.6 雕刻镶嵌
        4.1.7 装配
        4.1.8 髹饰
    4.2 做旧工艺工具
        4.2.1 传统工具
        4.2.1.1 木工工具
        4.2.1.2 髹饰工具
        4.2.2 现代工具
    4.3 明清古旧家具的修复与保护
    4.4 传统家具技艺的地方特征
5. 特殊的做旧手法
    5.1 古旧家具的损坏原因
        5.1.1 自然原因
        5.1.1.1 温湿度
        5.1.1.2 阳光
        5.1.1.3 有害气体
        5.1.1.4 真菌
        5.1.1.5 昆虫
        5.1.2 人为原因
    5.2 仿古家具损坏痕迹的模仿
        5.2.1 虫孔
        5.2.2 撕裂痕
        5.2.3 铁锤及敲打痕
        5.2.4 倒角、倒边
        5.2.5 锉刀痕
        5.2.6 马尾痕、蚯蚓痕
        5.2.7 露筋
    5.3 仿古家具涂饰处理
        5.3.1 布印
        5.3.2 层次
        5.3.3 喷点
6. 做旧家具的市场开发
    6.1 古旧家具目前的市场需求
        6.1.1 古董家具
        6.1.2 仿古家具
    6.2 古旧家具的主要供应商
    6.3 做旧家具的市场开发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主要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10)大漆工艺中应注意的毛病(论文提纲范文)

1 漆膜失光
2 漆膜粗糙不光滑
3 流挂翻唇
4 漆膜难干不干, 乌闭发黑
5 麻孔、塌皮、漏底
    5.1 漆膜产生麻孔麻点的原因有:
    5.2 漆膜塌皮漏底的主要原因有:
6 龟裂、水路
7 烂灰, 灰裂、灰布起泡起壳
8 木器收缩变形、开裂损坏

四、漆器的批灰修补工作和灰料的配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新绛剔犀技艺研究[D]. 段红弟. 山西大学, 2020(01)
  • [2]楚国日用漆器设计研究[D]. 汪笑楠.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3]漆砂砚古今拾遗[D]. 汪染秋.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4)
  • [4]基于工作任务的泥金彩漆技艺项目课程开发[J]. 吴峭. 职业, 2015(15)
  • [5]秦俑彩绘传统工艺和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D]. 何诗敏. 浙江大学, 2014(06)
  • [6]四川传统大漆家具研究[D]. 双丽媛.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7]九连墩出土漆器漆灰层制作工艺研究[J]. 金普军,胡雅丽,谷旭亮,吉学高. 江汉考古, 2012(04)
  • [8]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 金普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 [9]明清古典式样家具做旧工艺的研究[D]. 张隐.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10]大漆工艺中应注意的毛病[J]. 杨文光. 中国生漆, 2003(01)

标签:;  ;  ;  ;  ;  

漆灰修复工作和灰烬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