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治疗小儿乙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

藏药治疗小儿乙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

一、藏医药治疗小儿乙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啊中措[1](2020)在《藏医儿科学史及其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青藏高原有人类活动以来藏医儿科学(chung dpyad)便已悄然形成,其内容荟萃了藏民族千年来小儿养护与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藏医儿科学的形成与诸多自然学科的形成一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理论的初步形成,再到发展的过程。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其内容不仅包含了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小儿喂养与保健、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以及小儿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外,还包含了胚胎时期的发育过程及保胎方法,以及分娩手段等,可以说内容极为丰富。但至目前而言,研究者们对藏医儿科学的发展历程及文献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针对此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如下:研究意义:1.与其它三大传统医学(印度、大食、汉地)中的儿科学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以此解决藏医《儿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受外来医学的影响。2.将分散在各类古籍中的藏医儿科学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以便更好地挖掘和整理藏医儿科学的文献。3.通过对藏医《儿科学》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对比,以此解决藏医儿科学理论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史。4.通过对藏医儿科文献进行纵向研究和对比,以此更好的了解各时期藏医着名医家的儿科诊疗的学术思想与诊治特点。5.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儿科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解决文献内容存在遗漏与偏差等问题。6.通过对藏医儿科文献的整理与挖掘,收集与分析藏医独特的小儿诊治方法与小儿科方剂,为今后的实践打下牢固的基础。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从《全国藏医药古籍名录》、《藏医药大典目录》、《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雪域藏医历算大典》、《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等目录及文献集、民间搜集藏医儿科文献。2.通过对比研究法,对搜集到的众多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归纳和总结,与三大传统医学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对整理出的20部藏医《儿科学》的特色典籍进行纵向及横向对比研究。3.通过访谈法,对研究中存在的疑难点进行分析。4.通过数据分析法,对文献中收集的274个小儿方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以吐蕃时期为切入点,将藏医经典着作《四部医典》中的《儿科学》内容同外来医学即印度、大食、汉地等的儿科学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即《四部医典》与古印度典籍《八支集要》、中医儿科典籍《颅囟经》、古希腊医学典籍《希波克拉底文集》与阿拉伯医学典籍《阿维森纳医典》中的儿科学相关内容进行对比研究。古印度典籍《八支集要》相比较得出在《四部医典》中的《儿科学》内容中,小儿养护及小儿邪病的内容受《八支集要》的影响外(相似之处也经过了本土化处理),小儿疾病诊治的内容并未受影响,可以证明在十一时期左右《八支集要》对藏医儿科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颅囟经》、《希波克拉底文集》、《阿维森纳医典》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典籍中除一些疾病的症状外均无相似之处,因此大致可推断此时期中医儿科学、大食医学的儿科学内容并未渗入藏医儿科学中。2.对5部藏医儿科典籍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后,证实从吐蕃时期藏医儿科学已经从萌芽的民间疗法过渡到了文字的记载,并且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此时期藏医儿科学不仅形成,同时已经有较完善的小儿病症的诊疗方法,证明公元7世纪至11世纪为藏医儿科学理论基础形成的时期即奠基期。3.对10部小儿典籍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后,证实公元11世纪古印度医学典籍《八支精要》被译成藏文之后,藏医儿科学在原有儿科疾病诊治的基础上,汇入了古印度医学中儿科学的部分精华,即小儿养保健及小儿邪病的诊治,但其内容根据藏民族的习俗做了本土化处理。自此之后藏医儿科学从单一的疾病诊治演变成了集小儿养护、诊治为一体的学科,证明公元11世纪至17世纪为藏医儿科学的发展和鼎盛期。4.对6部小儿典籍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后,证实公元17世纪开始藏医儿科学进入了振兴和新生期。因为此时期的藏医儿科学典籍中不仅包含了原有的小儿养护与疾病诊治外,还收录了现代产科的部分知识,对疾病的诊治较之前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证明公元17世纪至20世纪为藏医儿科学的振兴期。5.从文献中收集和汇总了 274个小儿方,以供临床实践。

羊措吉[2](2020)在《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属藏医临床医技医法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藏区十个县地级藏医院的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出院病人诊断病例为主,通过对疾病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筛选出四十余种藏区多发病。并以《秘诀补遗》和《工竹元旦加措藏医笔记》、《新编藏医学》三大藏医着作为主要指导依据,通过拜读名着、收集经验治疗药方、专家采访、临床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把具有藏医特色的内服藏药及老药新用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特别对已失传多年但近年来已恢复的藏医脉泻发等。重点研究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中极富成效,又顺应时代要求且经济实用的藏医药临床治疗方法中濒临失传的部分外治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简便化的总结。最终对这些藏区常见病的内服藏药,外治疗法的具体用药、用法、用量及疗程进行了系统且相对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藏医药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临床理论支撑,使其临床使用更为方便。

赵金龙[3](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靠数据统计分析,结合相关文献书籍资料,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证型、治法、处方和用药特点进行总结和拓展研究。提高中医药对慢性乙肝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以提高慢性乙肝患者HBeAg的转阴率。方法: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版”为基础,构建治疗慢性乙肝方药信息数据库,将现代医学工作者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方药录入数据库,建立可检索、查询、筛选等功能的数据系统。以该数据库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慢性乙肝诊疗经验和配伍用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可祛除慢性乙肝毒邪的方药,同时探究治疗慢性乙肝的民族医药,初步总结民族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用药特点。结果:统计分析得到慢性乙型肝炎共有109个证型,常见的慢性乙肝证型为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湿热毒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5个证型。统计分析得到共106种具体治法,常见的5种治法为清热利湿法,疏肝健脾法,清热化湿法,疏肝理气法,滋阴解毒法,清化法。所使用的中药属性四气中微寒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五味中苦味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归属肝经用药频次最高。所用药物功效频次高的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清热凉血,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有特色的民族医药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疗效较好,代表性的有藏医药、蒙医药、瑶医药、苗医药。统计分析组方配伍的结果显示药对组合频次高的药物组成为逍遥散。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证型变化多样,应当紧扣邪正关系,辨清寒热虚实。慢性乙肝的治疗中特色中药与民族医药有独特优势。联合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案,提高慢性乙肝患者正气,激活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反应是治疗的重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胥筱云,张庆芝,张晓琳[5](2001)在《藏医药治疗部分肝胆病现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马彬[6](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马红梅[7](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刘莹,田成旺,张铁军[8](2010)在《藏茵陈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藏茵陈为传统藏药,具有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的功效。近年来采用现代中药研究方法,从藏茵陈中分离、提取出许多新的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藏茵陈具有保肝、抗病毒、抗菌、消炎等多种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乙肝、急性黄疸性肝炎等疾病。综述藏茵陈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乌力吉特古斯[9](2008)在《草乌的民族医药学及草乌叶药理实验和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头属植物为有毒植物,全世界乌头属植物约有30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在欧洲和北美洲。我国约有200种,除海南岛外在我国台湾和大陆各省区都有分布。草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北京、山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在我国可供药用的乌头属植物约有76种,其中附子(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川乌(乌头的干燥母根)、草乌(蒙医药和中医药用草乌为北乌头的干燥块根,藏医药用的草乌为伏毛铁棒锤的干燥块根)为常用药材品种。乌头属植物多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关节炎、神经性疼痛、中风瘫痪、胃肠炎、月经不调、痈疽疮毒等症。蒙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兄弟民族医学的学术交流,蒙医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由于蒙医药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交融和分布的地域等诸多因素,使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在同一种组方药材使用上,特别是植物药材的使用上存在着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并且与兄弟民族医药学存在着交叉使用的情况,因此造成名称和原药材使用上的混乱。在草乌使用上,中医药主要是用附子、川乌、北乌头,蒙医药则用主要有北乌头,藏医药所用的乌头属原植物主要有:伏毛铁棒锤、铁棒锤、伏毛直序乌头、工布乌头等。对于草乌的叶子,三种医药学在原植物的认识、药材品种选择及临床应用上各不相同。蒙医药应用草乌叶的历史悠久,临床有效验方较为丰富,对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化学结构鉴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鉴于以上的研究认知和研究背景,我们对三种传统医学常用的植物药材草乌和草乌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对草乌和草乌叶的民族医药学认知进行了全面综述,包括中、蒙、藏医对草乌原植物的应用现状研究概况,历史渊源和现代研究进展。中医药使用主要是附子、川乌、草乌(北乌头干燥块根),同时因产地及习惯上的不同也将黄草乌、多裂乌头、瓜叶乌头、圆锥序乌头、松潘乌头及太白乌头的干燥块根当草乌用。蒙医药所用的乌头,除北乌头为主外,认为乌头属开紫蓝色花、具块根者均可作为草乌入药。故至今蒙医药用乌头属植物约有13种、4个变种,并把它们的干燥块根统称为泵阿(草乌)。分别为草乌头(北乌头)、阴山乌头、兴安乌头、薄叶乌头、紫花高乌头、乌头、白狼乌头、圆叶乌头、细叶黄花乌头、伏毛铁棒锤、黄花乌头、褐紫乌头、美丽乌头、雾灵乌头(变种)、华北乌头(变种)、西伯利亚乌头(变种)和牛扁(变种)。藏医药所用的乌头属原植物主要有:伏毛铁棒锤、铁棒锤、伏毛直序乌头、工布乌头等。因产地及习惯上的不同也将新都桥乌头、多果工布乌头(变种)、格咱乌头、显苞乌头、展毛尖萼乌头(变种)、草黄乌头、长柱乌头、丽江乌头、工布乌头、展毛工布乌头(变种)、本子栏乌头、直序乌头、竟生乌头、显柱乌头当作草乌用。由于蒙药文献对蒙医用乌头属植物学研究还未达成意见一致,存在着乌头属药用植物蒙、藏名称的混淆。对于草乌叶,中药学在临床上不用草乌叶,藏药学主要用伏毛铁棒锤和铁棒锤的干燥叶,蒙药学主要用北乌头的干燥叶。(2)对草乌的蒙医药、藏医药和中医药临床应用现状、炮制学研究、毒理毒性的研究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阶段性总结。(3)对近十年来从乌头属植物中获得的生物碱类(包括二萜生物碱和非二萜生物碱)和非生物碱类(主要为黄酮)化合物进行了综述,为乌头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经研究1998到2007年从乌头属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的400多种新的生物碱,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C19(C18)二萜生物碱、C20二萜生物碱以及非二萜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等。(4)对草乌叶的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性的总结,为草乌叶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5)对以草乌叶为君药的不同浓度蒙药巴特日-7味丸药剂对癌细胞抑制作用进行了实验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蒙药巴特日-7味丸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胃癌MGC803和结肠癌LOVO细胞,两种细胞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并且浓度越高,抑制率越高,为众多蒙药成方的抗癌作用实验研究填补了空白,也为今后研究草乌叶在癌症治疗中的新途径、新方法提供基础理论依据。(6)对草乌叶氯仿萃取物的免疫、抗炎、镇痛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乌叶氯仿萃取物具有提高小鼠血清IgG含量,促进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草乌叶氯仿萃取物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作用、能明显抑制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的形成,有抗炎作用;草乌叶氯仿萃取物能明显抑制由热板引起的小鼠致痛作用,有镇痛作用。(7)对草乌叶正丁醇萃取物的免疫、抗炎、镇痛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具有提高小鼠血清IgG含量,促进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正丁醇萃取物能明显抑制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的形成,有抗炎作用;草乌叶正丁醇萃取物能明显抑制由热板引起的小鼠致痛作用,有镇痛作用。(8)运用溶剂萃取、酸碱处理、硅胶层析、聚酰胺层析、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草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现代多种波谱技术,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谷甾醇(AKP-1a)、豆甾醇(AKP-1b)、正三十二烷醇(AKP-2)、苯甲酸(AKC-2)、钝叶素(AKC-4)、胡萝卜苷(AKE-2)、对羟基苯甲酸(AKE-3)、山柰酚-3-(6″-乙酰基)-O-β-D-半乳糖苷(AKE-4)、山奈酚-3-O-β-D-木糖苷(AKE-5)、(10bS)8,9-dihydroxy-1,5,6,10b-tetrahydro-2H-pyrrolo-[2,1-a]isoquinoline-3-one(AKB-1)、(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AKB-3)。以上化合物除甾醇类化合物(AKP-1a、AKP-1b、AKE-2)和长链脂肪醇(AKP-2)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乌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10bS)8,9-dihydroxy-1,5,6,10b-tetrahydro-2H-pyrrolo-[2,1-a]isoquinoline-3-one(AKB-1)为本次实验萃取出的十一种化合物中唯一的非二萜类生物碱,由RuFeng Wang等人在2004年首次从毛茛科植物金莲花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的非二萜类生物碱,它的分离成功不仅丰富了草乌叶的生物碱种类,而且为草乌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

王欣欣,梁光义,张永萍[10](2008)在《民族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通过阐述藏医药、蒙医药、壮医药对乙肝的研究进展,介绍抗乙肝的民族医药的发展概况,认为会在民族医药领域开发出更多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找出一条治疗乙肝的新途径。

二、藏医药治疗小儿乙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医药治疗小儿乙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藏医儿科学史及其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2)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
参考文献

(3)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资料收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证型统计
        1.2.4 方剂统计
        1.2.5 药物统计
    1.3 分析软件介绍及来源
    1.4 数据库建立与中药规范化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证型统计结果
    2.2 治法统计结果
    2.3 用药特点统计结果
        2.3.1 用药频次和用量统计结果
        2.3.2 中药属性分析统计结果
        2.3.3 中药功效统计结果
    2.4 组方配伍统计结果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证型分析讨论
        3.1.1 湿热证
        3.1.2 肝郁脾虚证
        3.1.3 湿热毒蕴证
        3.1.4 肝肾阴虚证
        3.1.5 脾肾两虚证
    3.2 治法分析讨论
        3.2.1 清热利湿法和清热化湿法
        3.2.2 疏肝健脾法
        3.2.3 疏肝理气法
        3.2.4 扶正解毒法、滋阴解毒法和滋补肝肾法
        3.2.5 清化法
        3.2.6 活血法与活血化瘀法
    3.3 用药特点分析讨论
        3.3.1 用药属性分析
        3.3.2 高频用药功效分析
        3.3.3 特色用药分析
        3.3.4 民族医用药分析
    3.4 组方配伍分析
4 结论
    4.1 证型变化多样,紧扣邪正关系,辨清寒热虚实
    4.2 治疗全程,调治结合
    4.3 特色用药与民族医药有独特优势
    4.4 联合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案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藏医药治疗部分肝胆病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性肝炎
    1.1 乙型肝炎:
    1.2 淤胆型肝炎:
2 肝包虫
3 脂肪肝
4 胆囊炎、胆石症

(6)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1.1 诸家解释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2.1 肝肾关系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3.1 养血滋阴法
        3.2 滋阴温肾法
        3.3 养阴柔肝法
        3.4 滋阴清热法
        3.5 滋阴潜阳法
        3.6 常用药物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1.1 循证医学概念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5 小结
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1.2 检索来源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2.1 评价方法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结果
    1 资料收集
    2 研究类型
        2.1 研究对象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2.2 发表性偏倚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藏茵陈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1.1 保肝
    1.2 抗菌和消炎
    1.3 抗病毒
    1.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5 其他
2 临床应用
    2.1 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
    2.2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3 治疗急慢性甲型肝炎
    2.4 治疗慢性胆囊炎
3 小结

(9)草乌的民族医药学及草乌叶药理实验和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方案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技术路线方案
第二章 草乌的民族医药学研究
    一 草乌的民族医药学认知与基源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1 蒙医对草乌的认知
        2 藏医对草乌的认知
        3 中医对草乌的认知
        4 草乌在蒙医、藏医、中医中的应用对比
    二 草乌的炮制研究
        1 蒙医对草乌的炮制研究
        2 藏医对草乌的炮制研究
        3 中医对草乌的炮制研究
    三 草乌的药理作用研究
        1 乌头碱的抗炎作用
        2 乌头碱的镇痛作用
        3 乌头碱的局麻作用
        4 乌头碱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 乌头碱的强心作用
        6 乌头碱的抑瘤作用
        7 乌头粗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8 乌头粗多糖对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9 挥发油的药理作用
    四 草乌毒理学研究
        1 草乌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2 配伍对草乌毒性的影响
        3 炮制对草乌毒性的影响
        4 草乌中毒原因及其解毒方法
    五 草乌的临床应用研究
        1 蒙医对草乌的临床应用
        2 藏医对草乌的临床应用
        3 中医对草乌的临床应用
    六 草乌的化学成分研究
        1 生物碱
        2 黄酮类化合物
        3 其它
        4 结语
    七 小结
第三章 草乌叶的蒙医药学研究
    一 草乌叶药理作用研究
        1 抗炎作用
        2 镇痛作用
        3 解热作用
        4 毒性
    二 临床应用现状
        1 用于心血管疾病
        2 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3 用于造血系统疾病
        4 用于儿科疾病
        5 用于神经系统疾病
        6 其他疾病
    三 草乌叶为君药的临床应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草乌叶提取物的药理实验研究
    一 草乌叶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制备
        1 实验材料的采集与鉴定
        2 草乌叶氯仿萃取物的提取与制备
        3 草乌叶正丁醇萃取物的提取与制备
    二 草乌叶氯仿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免疫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三 草乌叶氯仿提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抗炎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四 草乌叶氯仿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镇痛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结果分析与结论
第五章 草乌叶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材料的采集与鉴定
        2 实验仪器与试剂
    二 实验内容与方法
        1 原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
        2 草乌叶总生物碱的提取
        3 草乌叶氯仿萃取物中总生物碱的提取
        4 草乌叶石油醚萃取物分离与纯化
        5 氯仿部分分离与纯化
        6 乙酸乙酯部分分离与纯化
        7 正丁醇部分大孔树脂柱层析
    三 结果分析与讨论
        1 萃取化合物的结构推测
        2 萃取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与实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讨论
    一 研究总结
    二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草乌叶萃取物化学成分NMR图谱

(10)民族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藏医药治疗乙型肝炎
    1.1 藏药治疗乙型肝炎的机制
    1.2 藏药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及疗效
        1.21藏药晶珠肝泰舒胶囊
        1.22藏药九味红花丸
        1.2.3 藏药乙肝清胶囊
        1.2.4 藏药的结合用药
2 蒙医药治疗乙型肝炎
    2.1 蒙药治疗乙肝的机制
    2.2 蒙医理论对乙型肝炎进行分型诊断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2.3 其他蒙药治疗乙型肝炎的治法
3 壮医药治疗乙型肝炎
    3.1 抗蛇毒中草药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乙型肝炎
    3.2 壮药溪黄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4 结语

四、藏医药治疗小儿乙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医儿科学史及其文献研究[D]. 啊中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D]. 羊措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治法与方剂配伍用药特点研究[D]. 赵金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藏医药治疗部分肝胆病现状综述[J]. 胥筱云,张庆芝,张晓琳.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1(02)
  • [6]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7]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藏茵陈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 刘莹,田成旺,张铁军.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0(05)
  • [9]草乌的民族医药学及草乌叶药理实验和化学成分研究[D]. 乌力吉特古斯.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10]民族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 王欣欣,梁光义,张永萍.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藏药治疗小儿乙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