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B超表现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脂肪肝B超表现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一、脂肪肝的B超表现与血脂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蔡秀媛[2](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探讨NAFLD各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进一步阐释中医证型的科学内涵,为中西医结合诊治NAFL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门诊及住院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1,2]的NAFLD患者共21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丁酰硫代胆碱底物法测定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检测的血清胆碱酯酶均为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E)。收集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BChE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等相关临床资料,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关系。结果:(1)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84例(38.9%)>痰浊内阻证52例(24.1%)=湿热蕴结证52例(24.1%)>痰瘀互结证28例(13%),以肝郁脾虚证最多。(2)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痰瘀互结证[9.42(8.24,10.82)]分别与湿热蕴结证[12.23(11.17,13)]、痰浊内阻证[12.43(11.02,13.8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郁脾虚[10.14(9.29,10.97)]中分别与湿热蕴结、痰浊内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证型两两比较,血清B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提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中血清BCh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3)血清BChE水平在年龄各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青年组(11.47±1.92)与中年组(10.74±2.04)、老年组(9.90±1.8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ChE水平分布:青年组BChE水平高于中、老年组。(4)血清BChE水平与CAP值(r=0.238,P=0.000)之间呈正相关。(5)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轻中重度)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242,P=0.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轻度脂肪肝[10.27(9.59,11.04)]分别与中度[11.22(10.09,12.70)]、重度[12.70(11.08,13.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中度脂肪肝与重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中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轻度。(6)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TC、TG、GGT、HOMA-IR、UA水平(r值分别为0.275、0.268、0.159、0.383、0.212、0.146、0.155,P<0.05)呈正相关。结论:1.NAFLD患者各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性,具体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可在一定程度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参考。2.血清BChE水平与肝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血清BChE水平随着肝脂肪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评估NAFLD肝脏脂肪变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血清BChE水平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肝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评估NAFLD脂代谢紊乱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龙辉[3](2021)在《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疗效,明确其有效性,为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提供有效验方。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脾胃肝胆门诊和脾胃病房收集的66例痰瘀互结型NAFLD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化瘀消脂方、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观察治疗前后3个月的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HDL-C)、腹部B超和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等指标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数据和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收集的66例患者中,共脱落6例,最终收集60例,每组30例。(2)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ALT、AST和GGT均改善,两组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改善血脂水平上,两组TC、TG下降,HDL-C上升。两组TC、TG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DL-C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改善腹部B超中,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经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在改善CAP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经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BMI中,两组BMI值均减小,经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研究用药期间及用药后,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血、尿、便常规,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说明化瘀消脂方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安全性良好。结论:本次研究采用化瘀消脂方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的对照研究,通过观察肝功能、血脂、腹部B超、BMI、CAP和中医临床症状等指标,结果显示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疗效显着。

覃映霖[4](2021)在《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NASH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5例)、B组(35例)和C组(35例)。三组病人于受试期间均予戒烟酒、控制饮食,进行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A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疏肝降脂颗粒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水飞蓟宾胶囊口服治疗;C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逍遥丸口服治疗,三组疗程均为12周。三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肝脏B超疗效及CAP值;6、肝/脾CT比值;7、中医证候积分;8、临床综合疗效;9、安全性评价。收集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学加以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结果:1.在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及血脂(TC、TG)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肝功能(ALT、AST)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的肝功能(ALT、AST)比C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A组的血脂指标(TC、TG)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脂指标(TC、TG)与C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改善肝脏B超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肝脏B超疗效(79.41%)高于B组(57.58%)、C组(60.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肝脏B超疗效(57.58%)与C组(60.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改善CAP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CAP值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CAP值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CAP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改善肝/脾CT比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肝/脾CT比值比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肝/脾CT比值均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肝/脾CT比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改善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总有效率(85.29%)高于B组(67.67%)、C组(63.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总有效率(67.67%)与C组的总有效率(63.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在安全性评价方面: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在给予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等基础治疗下,疏肝降脂颗粒在改善NASH患者血脂指标、CAP值、肝/脾CT比值和提高肝脏B超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水飞蓟宾胶囊和逍遥丸,且安全性良好;2.在改善肝功能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水飞蓟宾胶囊疗效相当,但优于逍遥丸;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逍遥丸疗效相当,但优于水飞蓟宾胶囊;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疏肝降脂颗粒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提高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推测其治疗NASH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刘云[5](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张润垚[6](2021)在《张氏丹荷保和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讨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应用,以及从临床疗效观察的角度研究张小萍教授经验方张氏丹荷保和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效果,阐述了张氏丹荷保和汤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推广本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提供临床依据,并希望通过本研究将名老中医总结的宝贵理论及疗效确切的经验方更好传承下去,进一步发扬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特色和优势。方法:将67例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住院部及国医堂门诊就诊且符合研究设计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以水飞蓟宾胶囊(规格为35 mg×30粒)治疗,每日三次,一次两粒,三餐前服用;观察组采用张氏丹荷保和汤颗粒剂治疗,中药颗粒剂,每日一剂,开水冲服,每次服用150ml,并于中、晚餐后半小时至一个小时各服一次。两组患者用药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患者体重变化情况,以及肝脏酶学指标ALT、AST、GGT,血脂指标TG、TC、LDL-C的变化情况,肝脏超声恢复情况,评价张氏丹荷保和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够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但运用张氏丹荷保和汤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3.33%,高于水飞蓟宾胶囊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进行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个单项症状积分均出现明显下降,P值皆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所用药物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治疗后比较,在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口粘不渴、大便溏等症状积分的改善方面,治疗组降低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药物在改善以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药物;而在神疲乏力、头身困重等症状积分的改善方面,两组积分下降的幅度比较接近,经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后得出,P>0.05,说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神疲乏力、头身困重方面疗效相当。3、在减重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重较治疗前均下降,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表明两组药物在减重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了治疗组药物在减重方面优于对照组药物。4、在血脂、转氨酶等生化指标改善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TC、TG两项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LDL-C指标统计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具有明显改善TC、TG、LDL-C水平的作用,对照组TC、TG、LDL-C也有很大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血清ALT、AST、GGT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在ALT、AST改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GGT改善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药物均有改善血清ALT、AST、GGT的效果,且治疗组效果更佳。5、肝脏彩超恢复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对轻、中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较明显,治疗组有9例转为正常,对照组有4例转为正常;治疗组正常与轻度病例之和20例,而对照组正常与轻度病例之和12例,以及对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由高向低转变例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药物在恢复患者肝脏彩超方面优于对照组药物。6、随访结果:在用药疗程结束六周后,对两组患者(除外无效者)展开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4.29%,低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患者经过张氏丹荷保和汤治疗后,其在短期内的复发率较低,在预后方面也优于对照组。结论:张氏丹荷保和汤在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症状,肝功能,血脂,肝脏超声程度,减重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罗东[7](2021)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住院部及门诊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人参汤加减。疗程均为12周,两组均合理运动及饮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CAP值、肝酶及血脂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价。结果:1、从中医症状评分表可看出,治疗前后两组的单项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两组药物均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症状;治疗后两组在胁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纳食等症状方面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夜尿次数、大便情况两项症状疗效比较(P>0.05),两组疗效相当。2.在中医证候总疗效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优。3.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ALT、AST值均有下降,两组间ALT、AST指标下降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药物都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更好。4.在改善血脂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值均有好转(P<0.05);但中药组对TG的改善更加有效(P<0.05),而两组药物对TC的治疗效果相差不大(P>0.05)。5.在降低CAP值方面,两组药物对受试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均有较好疗效(P<0.05),两组间CAP值差异经分析(P<0.05),中药组效果更加明显。6、在B超检查疗效方面,治疗后两组B超均有好转,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结论:1、黄芪人参汤加减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脾肾两虚型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血脂疗效显着。2、黄芪人参汤加减联合西药能够有效改善脾肾两虚型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更好的降低患者CAP值。3、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脂肪肝的检测率敏感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4、黄芪人参汤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刘刚[8](2021)在《葛根芩连祛浊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TNF-a、HCY、TSH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于既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葛根芩连祛浊汤在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并探索其对TNF-α、HCY、TSH水平的影响,为中医药临床防治本病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安徽省中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老年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60例满足脾虚瘀浊证诊断的T2DM合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基础治疗),观察组30例(基础治疗+葛根芩连祛浊汤)。两组皆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3个月,于治疗后第4、8、12周后复查TNF-α、HCY、TSH、肝功能、血糖、肝脏彩超、血脂、中医症候积分等相关指标。记录并及时处理两组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结果:(1)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1);(3)体检指标:两组治疗后BMI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1);(4)血糖相关指标:两组治疗后FPG、Hb A1C、FINS、2h PG、HOMA-IR水平均下降,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优(P<0.05);(5)血脂指标:两组TC、TG、LDL-C水平下降,HDL-C升高(P<0.05),观察组血脂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6)肝功能:两组治疗后ALT、AST、GGT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水平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P<0.05);(7)肝脏B超分级:治疗前后对照组肝脏B超分级未见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肝脏B型超声分级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B超分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两组患者TNF-a、HCY、TS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优(P<0.05);(9)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食欲不振2例、恶心1例;观察组出现轻度腹泻2例。将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芩连祛浊汤在调节糖脂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及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突出,可能与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降低TNF-a、HCY、TSH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彭浩[9](2020)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脂质物质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肝脏病变,目前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临床证实,导致脂肪肝的常见病因有酗酒、肥胖(高脂饮食)、营养不良、糖尿病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类及肉制品、油炸食品等高脂食品在日常饮食中比例不断增加,导致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症等疾病发病率激增,且日益趋向低龄化,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肝脏是机体重要能量代谢器官,是脂类合成与分解代谢的中心器官。正常情况下,脂肪在肠道被酶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进入血液,肝脏可摄取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并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释放至血液,脂肪并不会在肝脏储存。当人体饥饿或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组织储存的脂肪可被动员至肝脏供能。但机体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食品后,可打破肝脏脂代谢平衡,使脂质在肝脏过量蓄积,形成脂肪肝,长期可诱发肝脏系列炎症反应,造成肝损伤。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部分药物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些均限制了西药的应用。复方甘枣宁颗粒为上海市长海医院凌昌全教授开发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该制剂处方由大枣、山药、山楂、佛手、荷叶、玉米须组成,具健脾疏肝功效,临床应用发现其对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具良好疗效。处方中所有药材均为药食同源,适宜长期服用。研究目的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结果,了解本方的疗效,为后期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研究则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干预效果,探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予39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服用甘枣宁颗粒6个月,通过对比用药前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中医症状评价、肝功能、血脂、肝脏B超等变化情况,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部分,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除1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分为实验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甘枣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采取不同给药方法后观察相应药物对大鼠肝功能、血脂、肝指数、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检测用药前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以及大鼠肝组织中SREBP-1c、LXRα、ACC1、FAS、PGC-1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AMPK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结果显示,经甘枣宁颗粒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干预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无显着性差异,而腹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人的中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3.29%。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病人的腹部B超检测结果以中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252例(63.80%),治疗后以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311例(78.73%)。实验研究部分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饲喂高脂饲料6周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显着高于空白组;血清中TC、TG、AST、ALT含量显着增加,HDL-C含量水平显着降低,TNF-α、IL-6、IL-1β含量水平显着升高。上述数据说明长期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脂质代谢异常,脂肪在肝脏沉积,并呈现一定炎症反应。通过对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可见明显弥漫性大泡脂肪变,肝小叶具明显炎症,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数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呈现气球样变,进一步直观显示了长期高脂饮食造成大鼠肝脏脂肪变、慢性炎症至肝损伤的过程,说明模型建立成功。同时RT-PCR结果显示与脂质积累相关的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相对表达上调;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的PGC-1α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下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脏中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在脂质代谢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与空白组存在着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甘枣宁颗粒各剂量组在不同程度上均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G、TC、AST、ALT含量,提高HDL-C含量,并显着降低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镜检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甘枣宁颗粒均可显着减轻肝组织脂肪和炎症反应,使肝小叶和中央静脉基本恢复正常。RT-PCR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促使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表达水平下调。且甘枣宁颗粒可促使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GC-1αm RNA表达水平上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不同程度地降低SREBP-1c、LXRα、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且甘枣宁颗粒可提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等蛋白的表达。结论: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以下相关途径得以实现:一、激活AMPK/PGC-1α通路,并通过降低脂质代谢相关蛋白LXRα、SREBP-1c、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TC、TG含量,提高HDL-C含量,从而改善脂类代谢状况,减轻脂类在肝脏沉积。二、激活AMPK/NF-κB通路,通过降低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王子宜[10](2020)在《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3名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予口服中药苓夏消脂方治疗,热敏灸组予单纯热敏灸治疗,联合组予口服中药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三组均常规予以运动疗法、饮食热量控制等干预。观察3组患者经过12周治疗后肝功(包括ALT、ALT、GGT)、血脂(包括TC、TG)、FibroScan(?)受控衰减指数CAP值、中医临床症状积分、B超分级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做出疗效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①一般资料比较。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三组在肝功、血脂、FibroScan(CAP)数值、中医临床症状积分、B超分级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53.33%;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46.67%;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0%。三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联合组临床综合疗效较其他两组好。④三组肝功能比较。治疗后三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AST、GGT水平显着降低(P<0.05);联合组与热敏灸组相比,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⑤三组血脂比较。治疗后三组血脂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TC、TG水平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中药组各项指标较热敏灸组下降趋势更明显。⑥三组FibroScan(CAP)值比较。治疗后三组CAP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CAP值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比较,治疗后CAP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⑦三组B超分级比较。三组B超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B超分级显着改善(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治疗后B超分级无显着性差异(P>0.05)。⑧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三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中医症状积分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较热敏灸组下降趋势更明显。⑨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组有效率86.67%,热敏灸组有效率63.33%,联合组有效率96.67%。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中医证候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热敏灸组(P<0.05)。结论:①口服苓夏消脂方治疗或者应用热敏灸治疗均能改善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改善B超分级、降低FibroScan(CAP)水平、缓解中医临床症状。②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在缓解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B超轻中重度分级,改善肝功能、血脂,降低FibroScan(CAP)水平方面,效果均优于单用苓夏消脂方或单用热敏灸治疗。③中药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着,临床使用安全。可在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二、脂肪肝的B超表现与血脂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肝的B超表现与血脂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1.1 NAFLD病因
        1.2 NAFLD发病机制
        1.3 NAFLD的诊断
        1.4 NAFLD的治疗
        参考文献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3.1 中医体质学说
        3.2 NAFLD体质类型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病例收集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2.2 性别分布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2.4 学历分布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4.2 调查方法
        4.3 中医体质判定
        4.4 BMI的测定
        4.5 血压的测定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4.7 脱落病例处理
        4.8 整理资料
        4.9 统计分析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6. 讨论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整理资料
        3.8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6.3 现代药理研究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NAFLD西医诊断标准
        2.2 NAFLD中医辨证标准
    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三项
    4 排除标准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NAFLD患者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1.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 NAFLD患者血清BCh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3 NAFLD患者血清BChE水平与临床指标关系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关系
        3.2 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关系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3.4 血清BChE水平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相关研究
        4.1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
        4.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BMI、WHR关系
        4.3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4.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5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关系
        4.6 NAFLD中医证型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NAFLD发病机制
        1.1 痰湿内生,津液代谢障碍是中医主要的病因病机
        1.2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
        1.3 脂代谢紊乱与中医津液代谢障碍理论相关
    2 血清BChE与NAFLD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2.1 胆碱酯酶的分类及分布
        2.2 血清BChE的结构
        2.3 血清BChE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变化与NAFLD中不同
        2.4 血清BChE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相关
    3 本课题研究结果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血清BChE与GGT的关系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的关系
        3.4 血清BChE与肝脂肪变关系
    4 NAFLD不同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4.1 NAFL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2 NAFLD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关系
        4.3 NAFL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关系
        4.4 NAFLD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5 血清BChE水平与NAFLD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
    5 存在不足与展望
        5.1 存在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1.1.1 NAFLD的认识过程及分类
        1.1.2 NAFLD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NAF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4 NAFLD的临床表现
        1.1.5 NAFLD的治疗
        1.1.6 现代医学治疗NAFLD的不足与展望
    1.2 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现状
        1.2.1 NAFLD的中医病名认识过程
        1.2.2 NAFLD的病因病机
        1.2.3 NAFLD的辨证分型
        1.2.4 NAFLD的辨证论治
        1.2.5 NAFLD的中医特色治疗
    1.3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西医诊断
        2.1.3 中医诊断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1.7 终止试验的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治疗
    2.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2.3.1 一般特征指标
        2.3.2 安全评价
        2.3.3 疗效性指标
        2.3.4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2.3.5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价
        2.3.6 腹部 B 超疗效评价
        2.3.7 肝脏脂肪含量测定疗效评价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
        2.5.1 病例入组情况
        2.5.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5.3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5.4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比较
        2.5.5 治疗前两组血脂比较
        2.5.6 治疗前两组腹部 B 超比较
        2.5.7 治疗前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分度比较
        2.5.8 治疗前两组 BMI 比较
    2.6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6.1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6.2 治疗后两组肝功能(ALT、AST、GGT)比较
        2.6.3 治疗后两组血脂(TC、TG、HDL-C)比较
        2.6.4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价
        2.6.5 治疗后两组腹部 B 超比较
        2.6.6 治疗后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比较
        2.6.7 治疗后两组 BMI 比较
        2.6.8 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析
    2.7 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立题背景
        3.1.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1.3 化瘀消脂方的方药分析
        3.1.4 现代药理研究
        3.1.5 临床疗效分析
    3.2 结论
    3.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病名
        1.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流行病学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5项者)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用药方案
        2.8 主要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2.9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例入组情况
        4.2 治疗前三组基线水平比较
        4.3 治疗后结果比较
        4.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2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3 疏肝降脂颗粒治疗NASH的中医理论探讨
    4 疏肝降脂颗粒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样本量计算
    6 质量控制
    7 调查内容
    8 统计分析
    9 结果
    10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3 巨噬细胞极化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9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致谢

(6)张氏丹荷保和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NAFLD的认识
        1.1 概念及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NAFLD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1 概念及分类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常见病因
        2.4 发病机制
        2.5 治疗
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在NAFLD临床应用中的探讨
    1 脾胃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1.1 升降有度
        1.2 纳运相因
        1.3 燥湿相宜
        1.4 出入有序
    2 脾胃气化学术思想在NAFLD的临床治疗中的体现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入组及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标准
        1.5 脱落病例处置方案
    2 观察项目
        2.1 疗效性指标
        2.2 安全性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3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治疗方法
        3.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完成情况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5 讨论
        5.1 结果分析
        5.2 张氏丹荷保和汤对NAFLD发挥疗效的潜在作用机理
        5.3 药物安全性测定及副作用
        5.4 张氏丹荷保和汤方解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6 脱落处理
    3.研究方法
    4.观察指标
        4.1 疗效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4.3 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学处理
    6.研究质量控制
    7.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
        1.1 年龄比较
        1.2 性别比较
    2.临床疗效分析
        2.1 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2.3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血脂疗效比较
        2.5 治疗前两组B超比较
        2.6 治疗后B超疗效比较
        2.7 治疗前CAP值情况
        2.8 治疗后CAP值疗效比较
        2.9 中医证状总有效率比较
        2.10 证候积分治疗前
        2.11 证候积分治疗后
    3.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讨论
    1.结果分析
    2.黄芪人参汤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3.问题与展望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
        1.1 .NAFLD的中医病名论述
        1.2 .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NAFLD的中医病机
        1.4 辩证论治
    2.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进展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NAFLD的诊断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2.5 手术治疗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8)葛根芩连祛浊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TNF-a、HCY、TSH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1.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分组方式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病辨证标准
    1.3 病例收集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中止、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治疗方案
        1.4.2 药物来源
    1.5 观察指标
        1.5.1 一般指标
        1.5.2 安全性指标
        1.5.3 疗效指标
    1.6 仪器设备及试剂盒
    1.7 疗效判定标准
        1.7.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7.2 中医证候疗效
    1.8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BMI
    2.2 血糖相关指标
    2.3 血脂
    2.4 肝功能
    2.5 TNF-a、HCY、TSH
    2.6 中医证候积分
    2.7 肝脏B超
    2.8 临床疗效
    2.9 安全性指标
3.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T2DM合并NAFLD的相关研究
        3.1.1 流行病学
        3.1.2 T2DM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
        3.1.3 TNF-a与 T2DM合并NAFLD
        3.1.4 HCY与 T2DM合并NAFLD
        3.1.5 TSH与 T2DM合并NAFLD
        3.1.6 T2DM合并NAFLD的西医治疗
    3.2 祖国医学认识
        3.2.1 中医对T2DM合并NAFLD的认识
        3.2.2 中医病因病机
        3.2.3 中医治疗
    3.3 葛根芩连祛浊汤
        3.3.1 组方依据
        3.3.2 中药组成、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3.3.3 方解
    3.4 疗效评价
        3.4.1 对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3.4.2 对BMI的影响
        3.4.3 对血糖、血脂、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3.4.4 对肝脏B超分度的影响
        3.4.5 对TNF-a、HCY、TSH的影响
        3.4.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结论和展望
5.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类型
        2.研究对象
        3.伦理学要求
        4.干预方法
        5.疗效指标
        6.安全性指标
        7.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主要疗效指标
        3.次要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二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三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四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脂质积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五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综述 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临床数据比较
        3.3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肝功能比较
        3.4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血脂比较
        3.5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CAP值比较
        3.6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B超分级比较
        3.7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8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9 三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
    4.安全性观察
讨论
    1.理论依据
        1.1 病因病机
        1.2 从化痰健脾,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补肾法论治NAFLD
    2.方药分析
    3.现代药理学研究
    4.热敏灸机理探讨
        4.1 对热敏灸的认识
        4.2 选穴依据
    5.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四、脂肪肝的B超表现与血脂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D]. 蔡秀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刘龙辉. 河北大学, 2021(09)
  • [4]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覃映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张氏丹荷保和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张润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罗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葛根芩连祛浊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TNF-a、HCY、TSH水平相关性研究[D]. 刘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D]. 彭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10]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王子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脂肪肝B超表现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