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废水中和方法的改进

再生废水中和方法的改进

一、再生废水中和方法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赵紫彤[1](2021)在《安庆市高新化工园区综合尾水深度脱氮与脱碳效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处理效率较低、能源消耗和浪费大、能源资源回收率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提高运行水平,降低能耗与物耗。此外,二级处理出水再利用普遍面临氮、磷营养物质的深度削减及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问题。同时普通的二级处理出水回用于工业、城市景观生态用水水质得不到保障。上述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步伐。基于此,本研究以安庆市城西污水厂二沉池出水与曙光化工接触氧化池出水为处理对象,分别构建曝气生物滤池与膨胀式颗粒污泥床的小试装置,考察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器深度去除COD及深度脱氮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化学分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等手段,探讨功能微生物在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的变化规律,分析反应器内关键功能微生物,为强化反应器运行效能提供理论基础。为了高效、经济地去除生物出水中残留的难降解或有毒的有机污染物,本研究构建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小试装置。在反应初期阶段,由于易于利用的有机碳源不足使得一些功能菌群无法完成正常的生长代谢活动,运行25d后,COD的去除率基本在15%左右波动。然而向反应器中投加100mg/L的葡萄糖后,运行35d后,COD的去除率较第一阶段升高了37%左右,一些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在特异性氧化酶的作用下被逐步分解与矿化。待出水浓度基本稳定在128mg/L时,停止加入葡萄糖,运行45d后,反应体系内的微生物的活性均得到了提升,此时COD的去除率较第一阶段升高了2.9%,出水COD浓度基本稳定在100mg/L。此时,将臭氧氧化处理后的出水投加到反应器中,经过微生物作用后,有机物的矿化程度增强,COD的去除率稳定在18.9%,但是仍有一部分有机物如2,4-二叔丁基苯酚和3,5-二叔丁基甲苯等物质存在于整个反应阶段中。然而相比于单独采用臭氧氧化技术处理而言,将臭氧氧化工艺作为前处理结合曝气生物滤池可以进一步提升COD的处理效能,从而为后续工艺的配套结合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为解决工业园区深度脱氮的问题,构建体积为633ml的膨胀式颗粒污泥床装置。在HRT=9h的情况下,反应器运行状况良好,运行25d后,TN和NO3--N的去除率稳定在78.5%和95.2%左右,反应体系内部的功能微生物逐渐被富集。随着进水中NO3--N负荷的增加,HRT由9h调整为4h,运行30d后,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降低,NO3--N的去除率较第一阶段上升了2.8%,TN的去除率上升了4.7%,反硝化性能逐渐增强。待出水NO3--N浓度趋于稳定后,将水力停留时间进一步缩短至2h,TN和NO3--N的去除率持续上升,基本稳定在84.9%及98%,硝酸盐基本被完全去除。对于有机物的降解而言,在整个反硝化过程中,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缩短,COD的去除率由最初的18%逐渐升高至30%,最后在HRT=2h的条件下稳定在39%左右。造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功能菌群分泌的特异性氧化酶以及生物膜吸附作用的联合作用下,进水中包含碳数在7-12之间的烷烃、3,5-二叔丁基甲苯以及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酯类与卤代烃等物质转化为分子结构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但是可能由于功能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有限使得一些物质仍未被微生物利用,如:2,4-二叔丁基苯酚、十六烷烃等物质。对两个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投加实际废水运行后,作为COD降解的主要参与者,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于BAF内的Acidovorax(2.9%)与Hyphomicrobium(17.2%)等细菌,占据一定的优势。通过分泌一些特异性的氧化酶与底物作用,将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化合物进行矿化,实现尾水中COD的深度去除。另一方面,分别在门、属与种类的水平上对膨胀式颗粒污泥床内的污泥样本进行分析。其中,作为重要的反硝化贡献者,Sulfurimonas(19.2%)和Thiobacillus(9.5%)共同作用,利用还原的硫化物或者氢作为电子供体,氧和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深度脱氮。此外,膨胀式颗粒污泥床内还含有一些相对丰度较低(2.5%)的细菌属,如Denitratisoma、Caldilineaceae和Thermomonas,它们对氮和其他化合物都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因此,反应器的脱氮效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单个微生物种群,而是多物种多水平上的联合作用。

王梦[2](2020)在《权力分散与交叠管辖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治道变革的浪潮在全球蔓延,学界围绕治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获得迅猛发展。在当今时代,诸多国家均积极参与治理的实践探索,以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优势,实现本国经济快速提升的同时,也推进国内民主政治的优化,最终达成治理理论指导下国家的长效稳定发展的目标。尽管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治理”的概念尚存诸多分歧,但对于这一概念基本内涵的理解则较为一致,包含多元治理主体依靠自主自治网络体系,实现互信合作的管理过程以及政府与市场间边界与责任的模糊性。其中,以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美国印第安纳学派所提出的多中心治理思想从众多治理理论中脱颖而出,它对多中心秩序下的公共行政体制的分权、公共经济的多主体参与竞争以及立宪秩序下的多决策中心等组织结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治理理论的应用范围,并以权力分散、交叠管辖的形式赋予这一理论以可操作性的实践内涵与价值。比较而言,“单一中心”公共行政体制视政府为唯一的决策中心,而多中心治理思想更加强调多元参与主体皆可成为决策中心,政府不应该成为孑然独立的唯一决策主体。因此,多中心治理思想试图冲破政府唯一决策体系的桎梏,采用多中心的决策体系实现自主治理下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基于此,通过对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工作,挖掘其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指导价值,继而对该思想的运用与拓展进行价值审视,探讨其局限性,以期为未来的国家治理寻找新的发展思路。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公共行政理论思想的基础之上,融合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有异于传统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的思想观点。可以说,文森特的多中心治理思想源于其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和理论渊源,是在汲取了多学科研究传统的养分基础上,以不同的公共行政思想理论为导向而形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治理理论。详细述之,二战以后,伴随经济逐步恢复,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新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逐渐复兴,同时由于美国的公共行政思想危机的出现,并且伴随着大城市治理的失败,使得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思想在上述时代环境中生成。与此同时,以公共选择理论、合作博弈理论、官僚制理论以及主权理论为学术渊源的思想理论皆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结果做出了理论铺垫,为冲破单中心行政体制的束缚,多中心秩序的生成提供了系统的分析背景。文森特的多中心治理思想源起于其对美国大都市地区公共行政改革的系列研究,致力于围绕多中心主义概念建立的社会理论以及经验主义展开,并侧重于关注各类案例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具体而言,文森特是在美国西部水资源的治理研究、大城市地区治理研究以及美国宪法实践经验的案例分析基础上,勾勒出多中心政府行政理论、多中心公共经济理论和多中心立宪秩序理论的系统框架。此后,文森特对多中心思想予以概念界定,并形成一个理论观念上的认知,总结出权力分散、交叠管辖的核心要义。在具体实践层面,多中心治理思想突破国家——市场二元制结构的困局,创造性地引入了公民群体这一“第三方”参与,实现治理的多元化和结果公平性,增强了公民参与的热情,同时推动了国家的发展。除此之外,文森特还以明晰制度分析框架为依托,以自治为动力拓展价值,以信任架构实现持续发展对多中心治理思想进行实践可操作性方法研究,以权力分散、交叠管辖为核心理念的多中心治理思想在对世界诸多国家的治道变革产生了重要实践性的影响。文森特不仅依据制度分析与反思,构建了多中心治理体系下的自主治理,扩宽经济学的影响范围和应用场域,使得公共经济学成为公共行政的重要支撑,而且基于多中心理念基础上予以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期确认多中心治理思想的适应性与局限性,并且基于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实现自主治理的路径开辟,也是文森特多中心治理思想的重要创新点。进一步分析,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在实践运用中的具体效果、以及这一思想对后世研究治理问题的延伸作用给予探究十分必要。继承和发展多中心治理思想的学者们通过警察服务案例分析,非洲水资源案例分析以及金融经济分析,实现了多中心治理思想在其制度分析框架下所实现的立宪层次、集体选择层次和可操作层次的实践影响。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强调权力分散和管辖重叠的多中心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多中心治理实例具有重要且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不同的治理主体还是治理的应用场域,亦或治理的方式,都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的实践价值。多中心治理思想对世界诸国的公共资源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公民参与国家与市场的二元结构重构过程中,多中心治理思想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展示了多中心行政权力分散的优势,也使得政府更加关注制度资源与社会资本,从而促进个人和地方积极性的发挥。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存在的局限性,包括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存在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学术界不仅对多中心治理思想加以深入研究与发展,也要重视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学术遗产,将其思想真正运用于公共管理研究领域。总而言之,多中心治理思想构建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强调了政府不同层级之间的权力分散与交叠管辖,倡导除政府主体外,市场、社群组织、公民等主体也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使得不同主体共治以及社群组织和公民自治成为一种常态。与此同时,多中心治理思想运用市场、层级和网络的结构使用规则、合约、信任等多种工具促进国家能力在各个层次的参与整合,不仅改变政府的单一决策中心现状,也实现市场参与最大化和公民自主治理的有效化,体现出多中心治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治理困境新的解决路径,通过制度分析框架实现自主治理的多中心组织模式,进而使得组织结构内各独立要素协调适应,确保重叠决策中心在多中心秩序下和多层组织结构内有效运行。因此,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有其特定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意义,借鉴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知识,利于加强多中心治理思想的价值拓展和探讨深度。随着时代更新和社会变迁,多中心治理思想会不断被赋予新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方法,为后世的治理实践提供更加积极的指导作用。

马祥[3](2020)在《火力发电厂的废水处理和节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力发电企业是用水和排水的大户,在企业正常运转的时候因为对水资源过分的开发导致火力发电企业水资源匮乏,在枯水的阶段经常会出现水资源不足的状况,目前还有部分火力发电企业在用水与排水的时候较为随意,没有意识到对工业废水处理以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导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所以,相关的火力发电企业需要学习先进的废水处理措施以及相关的节约水资源运用的技术,从而保障水资源的充足,避免出现浪费的状况。主要研究火力发电企业如何对废水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以及将先进的节约水资源的技术运用其中。

胡昭娅[4](2020)在《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汽车配件企业作为汽车行业的基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汽车配件企业作为一般制造业,其环境风险隐患往往不被重视,加上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极易发生各类事故。论文通过对汽车配件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环境风险隐患引起的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使用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生产工艺控制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三个参数来判别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将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与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相结合,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及风险事故相关内容建立FMEA分析指标。参照汽车行业提出的FMEA措施优先级改进方法对各项环境风险隐患进行分析,该方法首先着重于严重度,其次为频度,最后为探测度,有效避免了传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法对三个指标权重相等的问题。通过对指标的排序得出各环境风险源的优先整改级别,针对筛选出的高风险环节管理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指导企业完善环境风险管理,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汽车配件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高振铎[5](2019)在《光伏小扰动系统在弱电场条件下的扰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我国也大力发展多种新兴能源,包括光伏发电在内,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四川、西藏等地的光伏基地,而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虽然还未成为发电的主力军,但是光伏产业已经在新能源发电上占据一席之地。光伏产业的大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并入大电网时的稳定性。对于电力系统稳定而言,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静态稳定中的小扰动稳定,而小扰动一旦发生不稳定的情况系统影响极其严重。因此保证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也是电力系统优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分析光伏系统接入弱电网情况下,发生的小扰动稳定进行分析,构建了包括光伏电池、逆变控制器及电网的建模,形成了完整的光伏系统小扰动稳定的分析模型。利用特征值分析法结合仿真证明了该系统在受到小扰动的情况下能够自行恢复稳定。考虑到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改变时,小扰动的发生情况,之后对参与因子及控制器参数进行修改,仿真结果与之前的振荡结果对比,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当今社会关于小扰动稳定的论文较少,而有关光伏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更是凤毛麟角,本文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光伏系统小扰动稳定的分析,通过仿真证明观点的真实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光伏电池发生最大功率点变化时小扰动稳定结果,有效的提高了该系统稳定性。本文研究内容能够有效的提高单个光伏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效果,对整个光伏系统的稳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能够在大规模光伏发电过程中起到抑制小扰动失稳的效果。

黄超民[6](2019)在《分散式生活垃圾热处理设备“三废”控制技术探究》文中研究表明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d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have led to the generation of more municipal solid wastes(MSW).The application proportion of inciner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such as volume reduction,mass reduction and toxicity reduction.Decentralized domestic solid waste thermal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ducing waste transportation cost,reducing the degree of reduction and volume reduction and selecting site easily.In recent years,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other places in China.The decentralized domestic solid waste thermal treatment equipment has large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many rural domestic solid waste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further confirmed,especially whether the“three wastes”emissions generated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such equipment can be stably achieved national emission standards?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key to the promotion of this type of technology.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emissions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bottom slag,tar,heavy metals and dioxins generated during the thermal treatment of typical decentralized domestic solid waste thermal treatment,and has understood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of pollutant emissions during thermal treatment of decentralized domestic solid waste.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pollutant emissionsFirstly,the decentralized domestic solid waste thermal treatment equipment developed by a company i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the domestic solid wastes classification and component adjustment,the three types of domestic solid wastes with different components,paper,kitchen and mixed domestic solid wastes combustion process are studied.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 and heat distribution of the medium thermal treatment equipment changes.It is proved that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rbage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bustion temperature of waste.The most importa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index is the low heat value of wet base.Secondly,by analyzing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wo typical domestic solid waste combustion bottom slags,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bottom slag contains a certain amount of cement raw material components,such as CaCO3,Al2O3,SiO2,MgO,etc.,which can be used as substitute raw materials for cement production;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ndicates that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of the two kinds of domestic solid waste bottom leaching liquid is lower than the limit standard of the Standard for Pollution Control on the Landfill Sit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GB16889-2008),which meet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landfill;the two types of domestic solid waste are indicated that the bottom slag leachate causes zebrafish mortality to be less than 20%and low in biotoxicity by studying the biological toxicity of zebrafish.It is proved that the combustion bottom slag produced by the thermal treatment equipment has a low ecotoxicity risk and can be finally disposed of in landfill or comprehensively utilized.Thirdly,the treatment performance of the absorption liquid to produce flue gas was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e gas treatment system of the thermal treatment equipment can effectively remove dust and tobacco tar.The spray water use period is 9-10 days,and the saturated COD is about 8000 mg/L.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ammonia nitrogen is maintained at 60-70%;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otal phosphorus is maintained at about 80%.By adjusting the pH of the wastewater and adding the coagulant,the heavy metal Zn in the absorption liquid can be effectively removed to realize the regeneration and recycling of the absorption liquid;The regene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adsorbent tar oil wastewater indicates that the activated coke can adsorb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tar wastewater,and the optimal dosage is100g/L.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time is 1h at 30°C,and the regeneration cycle can be used 7 times.The organic process of activated coke adsorption tar wastewater accords with the Freundlich isotherm model,and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for COD is about 62%.Finally,the flue gas pur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flue gas trickling filter matched with the decentralized domestic solid waste heat treatment equipment is investigated.The content of VOCs in the flue gas treated by the trickling filter tower is less than 500ppm,which is lower than the Integrated emission standard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in Beijing(DB11/501-2007).Under the action of the drip filter tower,the nitrogen oxides,sulfur oxides,hydrogen chloride and dioxins of the flue gas all meet the emission standards of the Standard for pollution on the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GB18485-2014).Under the acclimation of flue gas,the microorganisms in the drip filter system enhanced the ATPase activity,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live bacteria,and enriched the dominant strains Bacteroidetes,Firmicutes and Chlorobi,and enhanced the removal performance of dioxin pollutants.In summary,the decentralized domestic solid waste thermal treatment equipment can achieve the harmlessness and reduction of wast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roper control of combustion conditions and complete improvement of wastewater and waste gas treatment equipment,and the“three wastes”emission indicators can meet the relevant national emission standards.

王亮[7](2019)在《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电厂作为火力发电的主要形式,对中国的能源、经济、环境等诸多领域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015年4月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的正式施行,标志着电力行业环保工作的方针将由烟气治理的单重心变为水气共治的双重心。论文首先对电化学法处理废水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整理。近年来,电化学氧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高效、廉价的废水处理工艺。论文系统地梳理了某大型燃煤电厂的水平衡状况及现有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发现影响该电厂废水回用率的关键因素为:以脱硫废水及精处理再生废水为代表的高盐氨氮废水,难以通过常规工艺手段使其在处理后稳定达标及回用。这也是燃煤电厂废水处理中具有的代表性的问题,若能消除这两种废水中的氨氮、化学需氧量(COD),则可由煤场或工业水系统接纳,实现回用。由于环保及经营的双重压力,探索一种经济、高效的新型氨氮废水处理工艺迫在眉睫。以某大型燃煤电厂的脱硫废水、精处理再生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其水质特性后,设计了一套电化学氧化脱除氨氮的中试工艺。通过改变水温、电流密度、停留时间、溶解性总固体(TDS)、初始氯根浓度、电极表面清洁度等试验条件,对影响氨氮降解的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电流密度、停留时间、初始氯根浓度、电极的清洁度对水样中氨氮降解效果影响较大,TDS对氨氮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小。电流密度、停留时间、初始氯根浓度越大,电极表面的清洁度越高,氨氮的脱除效果越佳。具体可得到如下结论:(1)使氨氮初始浓度一定(121 mg/L)的废水以恒定的停留时间(1.2 min)通过电解装置,电流密度越大,氨氮降解浓度值越大(120~480 A/m2),两者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699。(2)组分相同的氨氮废水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作用下通过电解装置,氨氮的脱除效果受停留时间的影响显着。当初始氨氮浓度为121 mg/L,出水水温在25℃左右,且电流密度保持不变(120~480A/m2)时,废水在电解装置内的停留时间越长,则氨氮的脱除率越高。(3)一定浓度的氨氮废水在恒定的电流密度(120~480 A/m2)作用下通过电解装置时,氨氮的脱除效果受初始氯根浓度的影响显着。当初始氨氮浓度为120 mg/L左右,出水水温在25℃左右时,废水的初始氯根越高,则氨氮的脱除率越高。(4)在相同电流密度(120~480 A/m2)、不同TDS(22520~32066 mg/L)条件下,氨氮的降解能力基本相同;试验过程中发现,随着TDS的上升,电解的可调电流上限有较显着的升高。此外,随着TDS的上升,电压呈逐步下降趋势,故提高氨氮废水初始TDS,有助于降低氨氮降解能耗。(5)当水样以相同的停留时间(1.2 min)流经电解装置时,当电流密度保持不变(240.0 A/m2)时,氨氮的脱除率随水温的上升而缓慢下降,当温度在接近36℃时,氨氮的脱除率迅速下降,当水温接近38℃时,氨氮的脱除率低于10%。这可能是因为当水温接近38℃时,电解反应产生的游离氯加速分解。(6)当停留时间为2 min,初始氯离子为8947 mg/L时,电解系统对废水的氨氮处理能力存在上限,此上限应在150.0mg/L左右。(7)只要水样中存在一定质量浓度的氨氮,电解产生的氯就将主要被氨氮消耗。且在电解去除氨氮的过程中,不同电流密度(120~378 A/m2)下,游离氯占总氯比例均在20%左右,当氨氮去除完毕后,继续进行短时间电解,游离氯比例迅速上升至70%以上。这符合有氯离子存在条件下,氨氮的电化学氧化首先生成氯胺,再进一步氧化生成氮气的氨氮间接电化学氧化途径。(8)在相同停留时间(1~2 min)的氨氮降解过程中,高电流密度能耗(以去除单位质量氨氮的平均能耗计,下同)高于低电流密度(120~480 A/m2)能耗;而在相同电流密度(120~480 A/m2)的氨氮降解过程中,长停留时间的能耗高于短停留时间(1~2 min)的能耗。当废水中的氨氮质量浓度接近于0时,其能耗上升幅度略有增加。提高氨氮废水初始TDS、提高电极表面的清洁度有助于降低氨氮降解能耗。(9)电解不能起到降低重金属的作用;电解后钙、镁等金属阳离子浓度约有5%的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电解过程中产生游离氯并使水中酸度升高,将废水中小部分含金属元素的沉淀混合物溶解所导致的;硫酸盐上升幅度约为23%,这是可能是由于还原性的硫化物被氧化,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硫酸盐。电解对CODCr的脱除率达91.1%。(10)极板表面的污染、结垢会降低电极活性,使氨氮脱除效率下降。以相同的电流密度(120~480 A/m2)对初始氨氮浓度为149.8 mg/L的废水进行电解,极板清洗前,电解平均能耗0.294kW·h/g,极板清洗后,电解平均能耗0.264kW·h/g,极板清洗后的电解平均能耗较清洗前下降约1 0.2%。基于试验结论,又从工艺特点、投资成本、运行经济性、环保效益及对氨氮的降解能力等多个方面,将电化学氧化法与该燃煤电厂现行的折点加氯法进行综合比较,深入讨论了以电化学氧化法代替折点加氯法的可行性,分析了电化学工艺在火力发电行业的应用前景。根据氨氮废水减量后的水质、水量特点进行了电解法处理电厂氨氮废水的工业应用研究,并结合该厂水平衡状况的分析结论,对电解处理合格后的废水回用方向进行了规划,确定了其用于煤场喷淋、循环水杀菌及路面冲洗的回用路线。

唐连[8](2018)在《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少的国家,此外废水的排放问题也比较严重。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行业废水排放标准不断提高,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也有所改进,但是依然存在严重的废水排放问题。相对于生活污水来说,工业废水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更大。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清理,由废水排放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态环境。火力发电厂是工业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十分巨大。此外火力发电尤其是煤电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电厂废水来自一般废水、冲灰水以及生活污水,其中可能含一些有机物、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微量氮磷硫等元素,处理的不好会影响到周围水质的安全。项目的综合评价能够帮助项目的管理者对项目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预期,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减少风险;也能够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问题,制定对策,为类似项目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基础上,首先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对项目综合评价的研究和发展现状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框架。此外,第二部分对综合评价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评价与综合评价的内涵,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综合评价权的定义和确定权的方法,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综合评价的基本研究内容。然后从工程概况、工艺技术方案、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方案以及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经济评价四个部分介绍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项目的总体情况。第四部分,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步骤,并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地的对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情况进行数据观测,收集了类似项目可带来的各方面效益情况,根据火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的技术特点以及特殊属性,遵循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建立了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包含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废水零排放改造方案四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以及11类二级指标,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定量确定改造升级项目的优良程度。对其它火电企业废水零排放改造技术的实现以及项目综合评价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潘萌[9](2016)在《济南某热电厂化学废水处理与回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废水回用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工业用水量在全国总用水量中占有很大比例,实现工业废水的再生利用,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与工业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确定合理的水处理工艺流程,将济南热电厂的化学废水进行处理使其水质达到中水回用水质标准;分析厂内生产系统用水情况,制定可行的废水回用方案,最终达到降低企业新鲜水用量、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济南热电厂化学废水无法回用的原因,通过对比经原废水处理系统处理的化学废水水质和中水回用水质标准,确定化学废水的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等指标需要进一步控制,原废水处理系统需进行升级改造,设计了混合→调节→混凝→沉淀→曝气→中和→排放(不合格)/回用(合格)的处理方案。本文采集不同时段的化学废水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进行混凝沉淀和曝气吹脱的模拟实验,确定其最佳控制因素:控制混凝剂投加量1000mg/L,控制吹脱气液比40:1,不添加助凝剂,不调节废水温度可确保废水中的多项指标达标,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依照设计方案,本着简单、经济、可靠的原则,对原系统的液下池、地上中和池进行改造,增设一座包括调节池、酸碱中和池、斜板沉淀池和污泥池的一体化池体,加设加药系统、曝气系统。化学废水经过升级改造后的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可以确保达到中水回用水质标准。针对厂内生产系统各方面用水的水质要求,本文制定了多个化学废水回用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了详细探讨,确定化学废水可以作为锅炉冲渣水、煤场喷淋水、凉水塔部分补水、环保车间工艺水箱补水来使用。通过对废水处理回用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后得出:新系统投入运行后投入产出比提升了0.304%,经济指标得到提升,废水排放不合格小时数降至0,每月总用水量减少36888t,节省资金15.6257万元/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验证了化学废水处理与回用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李慧[10](2015)在《火电厂再生废水反渗透回收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火电厂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再生废水具有高含盐量、高氨、低结垢性离子等特点。目前,火电厂再生废水的常规处置方式为酸性废水补灰渣系统、碱性废水用作脱硫剂,或酸碱废水混合、中和后达标排放。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越来越多的电厂开始向废水零排放方向发展,如何处理回收高盐、高氨的凝结水精处理再生废水是电厂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论文根据精处理再生废水的水质特点,采用两级反渗透技术回收火电厂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再生废水中的氯化钠、氨等化学资源,一级反渗透试验研究了海水反渗透膜元件、原水pH、反渗透回收率对膜的运行压力、脱盐率、氨透过率的影响,在极限工况下考察了膜运行的稳定性,分析了膜表面污堵物成分;二级反渗透试验采用原水pH=10、回收率为75%时,一级反渗透膜的产水作为进水,控制系统回收率为86%,模拟了不同膜通量条件下二级反渗透的运行性能。一级反渗透试验结果表明:(1)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陶氏海水膜和海德能海水膜运行压力基本一致,但陶氏海水膜的脱盐率高出海德能海水膜约1.0%1.2%。(2)在系统回收率控制为65%时,陶氏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和氨的透过率均随着原水pH值的升高而增大。原水pH=10时,陶氏反渗透膜脱盐率和氨透过率相对最高。(3)在原水pH控制为10时,陶氏反渗透膜盐分和氨的透过量均与系统回收率成正比。当回收率由15%升至75%时,反渗透产水的含盐量由288mg/L增至1970mg/L,氨含量由1250mg/L增至2460mg/L。(4)在原水pH=10、回收率为75%、膜通量恒定的条件下,反渗透设备在给水压力8.5MPa下累计运行100h,运行期间陶氏膜脱盐率稳定在97.0%97.3%之间,设备运行和产水水质均比较稳定。对试验运行后的一级海水反渗透膜表面形态以及污堵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膜表面附着了大量结构松散的块状污堵物,通过成分分析表明:污堵物主要为铁的氧化物以及少量硅和锰的化合物。因此,需在系统设计时采用合适的预处理工艺进行除铁,以满足反渗透膜进水水质和安全运行的要求。二级反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在膜通量为26.7L/m2·h时,反渗透产水含盐量为476mg/L,膜的脱盐率为96.00%,氨透过率为73.23%;在膜通量为37.5L/m2·h时,产水含盐量为360mg/L,膜的脱盐率为96.95%,氨透过率为77.38%。由试验结果可见:在膜通量为37.5L/m2·h时,反渗透膜脱盐率和氨透过率相对较高。

二、再生废水中和方法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废水中和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安庆市高新化工园区综合尾水深度脱氮与脱碳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业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2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1.2.2 生物法
        1.2.3 高级氧化联合生物法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和内容
        1.3.1 课题研究来源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膨胀式颗粒污泥床深度脱氮单元实验装置
        2.1.2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去除COD单元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2.1 接种污泥
        2.2.2 实验用水
        2.2.3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2.4.2 废水中有机物的测定
        2.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第3章 城西污水厂出水深度去除COD效能研究
    3.1 引言
    3.2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去除尾水COD效能的研究
        3.2.1 COD去除效果分析
        3.2.2 NH_4~+-N去除效果分析
        3.2.3 NO_3~--N与NO_2~--N的去除效果分析
        3.2.4 TOC与TN去除效果分析
        3.2.5 不同反应阶段进出水中有机物成分的对比分析
        3.2.6 不同处理阶段效率对比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曙光化工尾水的自养深度脱氮效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膨胀式颗粒污泥床深度脱氮效能研究
        4.2.1 进出水pH的变化
        4.2.2 COD去除效果分析
        4.2.3 氨氮去除效果分析
        4.2.4 反硝化效能分析
        4.2.5 进出水有机物的对比分析
    4.3 工程化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5.1 引言
    5.2 BAF内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5.2.1 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析
        5.2.2 群落系统发育分类分析
        5.2.3 群落结构差异性分析
    5.3 膨胀式颗粒污泥床内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5.3.1 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析
        5.3.2 群落系统发育分类分析
        5.3.3 群落结构差异性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权力分散与交叠管辖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综述
        (二)国内综述
        (三)简要述评
    三、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思想的生成背景
    一、时代印记:文森特所处社会环境
        (一)社会变迁:治道变革的时代进程
        (二)文化迷思:美国公共行政思想危机
        (三)经济复兴:新古典自由主义复兴
        (四)政治困境:大城市地区政府制度失败
    二、理论思考:多中心体制的研究传统
        (一)立足行政学视角的研究分析: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二)立足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分析:市场与公共权力的相互关系
        (三)立足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分析:信任与社群的相互关系
        (四)立足法学视角的研究分析: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三、学术积淀:多中心治理的理论渊源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合作博弈理论
        (三)官僚制理论
        (四)主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思想的构建逻辑
    一、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思想生成的演进路径
        (一)传统秩序理论:市场秩序和主权秩序
        (二)创新多中心理论:权力分散和交叠管辖
    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的逻辑演绎
        (一)多中心立宪秩序:立足美国宪法的实践经验
        (二)多中心公共经济:立足大都市地区治理的特征
        (三)多中心政府体制:立足美国西部资源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思想的分析特色
    一、明晰制度框架:以明晰制度分析框架为依托
    二、实现自主治理:以自治为动力拓展价值
        (一)自主治理的多中心理论背景
        (二)自主治理的多中心框架分析
    三、保障互惠信任:以信任架构实现持续发展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
        (二)多中心下的信任超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思想的实践运用
    一、多中心治理思想下的警察服务研究
        (一)警察服务研究的前提:突出权力分散
        (二)警察服务研究的过程:注重交叠管辖
    二、多中心治理思想下的非洲国家自然资源治理
        (一)非洲国家自然资源治理的现实前提:强调多元主体
        (二)肯尼亚水资源多中心治理的过程:关注跨级统辖
    三、多中心治理思想下的金融经济分析
        (一)金融经济与多中心体制的结合:认同多边参与
        (二)金融运行的实践方向:走向重叠监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的价值延伸
    一、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思想的价值审视
        (一)多中心治理思想的价值审视
        (二)民主行政思想的价值审视
    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思想的价值拓展
    三、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思想的局限审视
        (一)理论层面
        (二)实践层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3)火力发电厂的废水处理和节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火力发电企业产生废水类型与特点
    1.1 冲灰水
    1.2 生活污水
    1.3 工业废水
2 火力发电厂废水处理
    2.1 处理冲灰水
        2.1.1 炉烟的处理
        2.1.2 对冲灰水进行循环运用
        2.1.3 管线处理防垢模式
    2.2 运用循环水来排污水
3 火力发电厂节水技术研究
    3.1 对排出的废水进行回收利用
    3.2 运用城市中水
    3.3 水资源循环冷却水技术
    3.4 运用空冷系统
    3.5 干式除灰技术
4 结语

(4)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风险评估
        1.1.1 环境风险评估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 环境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1.1.3 环境风险评估流程
    1.2 环境风险管理
    1.3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
        1.3.1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方法局限性
        1.3.3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方法应用
        1.3.4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执行过程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
    2.1 环境风险识别
    2.2 环境风险后果计算
        2.2.1 泄漏事故后果计算
        2.2.2 火灾事故后果计算
        2.2.3 爆炸事故后果计算
        2.2.4 次生事故后果计算
        2.2.5 大气污染后果计算
    2.3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2.3.1 风险物质与其临界量比值分析
        2.3.2 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分析
        2.3.3 环境敏感度分析
        2.3.4 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MEA方法的环境风险管理
    3.1 FMEA方法改进
    3.2 环境风险FMEA分析
        3.2.1 失效模式及原因分析
        3.2.2 FMEA指标体系
        3.2.3 环境风险措施优先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汽车配件企业案例分析
    4.1 基本信息
        4.1.1 企业基本信息
        4.1.2 区域环境概况
        4.1.3 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4.2 企业生产工艺情况
        4.2.1 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
        4.2.2 企业原辅料及储存情况
        4.2.3 “三废”处置情况
    4.3 环境风险评估
        4.3.1 风险物质与其临界量比值计算
        4.3.2 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
        4.3.3 环境敏感度评估
        4.3.4 环境风险等级
    4.4 环境风险管理
        4.4.1 环境风险FMEA结构分析
        4.4.2 环境风险FMEA功能分析
        4.4.3 环境风险FMEA失效分析
        4.4.4 环境风险FMEA风险分析
        4.4.5 环境风险改进措施优先级
        4.4.6 环境风险FMEA分析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光伏小扰动系统在弱电场条件下的扰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石能源储量现状
        1.1.2 化石能源的诸多弊端
        1.1.3 清洁能源的发展
    1.2 光伏能源的发现与发展
    1.3 小信号扰动后光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相关研究内容
        1.4.2 各章节内容安排
第2章 小扰动稳定分析方法
    2.1 概述
    2.2 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的基本思想
    2.3 小扰动稳定的基本数学模型
    2.4 小扰动稳定分析的基本思想
    2.5 特征值和参与因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系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
    3.1 综述
    3.2 光伏系统的小扰动模型
        3.2.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3.2.2 光伏发电系统数学建模
        3.2.3 电力电子元件的数学模型
        3.2.4 弱电网的数学模型
        3.2.5 小扰动的数学模型
    3.3 光伏发电系统小扰动的稳定性分析
        3.3.1 基于预设条件下的系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
        3.3.2 小扰动稳定的改进
        3.3.3 通过改变功率进行特征值的调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跟踪仿真
    4.1 引言
    4.2 光伏阵列的设计
    4.3 电导增量法
        4.3.1 传统电导增量法
        4.3.2 改进的MPPT算法
    4.4 新型电导增量法的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发电系统小扰动仿真计算
    5.1 仿真电路图及相关参数设计
    5.2 光强变化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分散式生活垃圾热处理设备“三废”控制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活垃圾现状
        1.1.2 生活垃圾产生的影响
    1.2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方式研究现状
        1.2.1 填埋
        1.2.2 堆肥
        1.2.3 集中式垃圾热处理
    1.3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研究进展
        1.3.1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的应用背景
        1.3.2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的特点
        1.3.3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组分生活垃圾对分散式垃圾气化炉运行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设备及工艺
        2.2.2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设备气化炉规格
        2.2.3 生活垃圾来源
        2.2.4 气化炉燃烧工况
        2.2.5 气化炉燃烧热平衡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生活垃圾性质
        2.3.2 气化处理效率和炉膛温度特征
        2.3.3 气化炉热效率特征分析
        2.3.4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设备运行成本核算及经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的底渣物化特征及生态环境风险评估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分散式垃圾热处理气化炉及生活垃圾来源
        3.2.2 气化炉燃烧工况
        3.2.3 底渣物理化学特征分析
        3.2.4 重金属测定
        3.2.5 重金属平衡分析
        3.2.6 斑马鱼生物毒性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活垃圾底渣物化性质
        3.3.2 生活垃圾底渣重金属分析
        3.3.3 生活垃圾底渣生物毒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油吸收塔对烟气中焦油的处理性能评估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湿法吸收焦油塔及燃烧生活垃圾
        4.2.2 活性焦吸附性能
        4.2.3 废水污染指标分析
        4.2.4 活性焦再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系统水量平衡
        4.3.2 活性焦吸附优化
        4.3.3 活性焦吸附性能
        4.3.4 活性焦再生性能
        4.3.5 焦油废水最终处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气滴滤塔对烟气中污染物排放控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常规烟气检测指标
        5.2.2 污泥活性
        5.2.3 生物电化学烟气滴滤塔运行与启动
        5.2.4 微生物活死菌形态
        5.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烟气处理效果
        5.3.2 污泥生物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力发电在电力行业的主导地位
        1.1.2 燃煤电厂的环境治理概况
    1.2 燃煤电厂氨氮废水的来源
        1.2.1 脱硫废水中携带氨氮
        1.2.2 精处理再生废水中携带氨氮
    1.3 工业废水氨氮去除技术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3.4 物化法
    1.4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技术
        1.4.1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的试验研究
        1.4.2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的工业应用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某燃煤电厂的水平衡研究
    2.1 水平衡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2.2 取水及用水情况分析
        2.2.1 原水取水情况
        2.2.2 工业水系统
        2.2.3 锅炉补给水系统
        2.2.4 脱硫用水系统
        2.2.5 灰渣用水系统
        2.2.6 输煤用水系统
    2.3 现有废水处理系统评价
        2.3.1 排泥水处理系统
        2.3.2 含油废水处理系统
        2.3.3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2.3.4 综合废水处理系统
        2.3.5 酸洗废水处理系统
        2.3.6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2.3.7 化学再生废水处理系统
    2.4 氨氮废水水质特性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试验装置与器材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器材及药品
        3.2.3 试验分析方法
    3.3 试验流程设计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电流密度对氨氮降解影响
        3.4.2 停留时间与氨氮降解的关系
        3.4.3 氯根浓度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3.4.4 TDS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3.4.5 水温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3.4.6 系统可处理的最大氨氮质量浓度的探索
        3.4.7 电解去除氨氮的反应机理研究
        3.4.8 电解装置能耗的研究
        3.4.9 电解对氨氮以外的污染物的影响
        3.4.10 电极清洗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电化学工艺与折点加氯工艺的比较
    4.1 对氨氮降解能力的比较
    4.2 工艺特点的比较
    4.3 投资及运行成本的比较
    4.4 环保效益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电解法处理氨氮废水的工业应用研究
    5.1 工艺技术方案制定需考虑的因素
    5.2 降低氨氮废水总量
        5.2.1 探索脱硫废水减量方案
        5.2.2 探索精处理再生废水的减量方案
    5.3 电解系统设计
    5.4 电解后的废水回用方向研究
6 结论、创新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与展望
        6.3.1 应用于燃煤电厂氨氮废水处理领域
        6.3.2 解决脱硫添加剂使用后脱硫废水COD高的问题
        6.3.3 替代循环水杀菌剂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8)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项目综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评价与综合评价
    2.2 多指标综合评价
    2.3 综合评价权重的确定
        2.3.1 权重的定义
        2.3.2 确定权重的方法
    2.4 综合评价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3章 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概况
    3.1 工程概况
    3.2 工艺技术方案
    3.3 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方案
        3.3.1 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方案总述
        3.3.2 一期循环水旁流处理改造
        3.3.3 二期循环水旁流处理改造
        3.3.4 一二期补给水系统反渗透浓水回用改造
        3.3.5 一二期精处理废水回收改造
        3.3.6 一期补给水反渗透产水管路改造
        3.3.7 厂区前生活污水改造
        3.3.8 一二期脱硫工艺水系统改造
        3.3.9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改造
        3.3.10 精处理高盐废水改造
    3.4 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经济效益
        3.4.1 工程投资估算
        3.4.2 工程经济效益
第4章 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层次分析法
        4.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及其概念
        4.2.3 作一致性检验
    4.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3.1 模糊综合评价的概述
        4.3.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4.3.3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第5章 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集
        5.1.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1.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2 模糊综合评价
        5.2.1 建立评语集
        5.2.2 一级模糊评价
        5.2.3 二级模糊评价
    5.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济南某热电厂化学废水处理与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废水回用发展历程
        1.2.1 废水回用工艺发展历史
        1.2.2 我国废水回用的发展过程
    1.3 国内外对于废水回收利用的研究状况
        1.3.1 国外废水回用研究状况
        1.3.2 国内废水回用研究状况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厂内废水回用概况及对生产指标的影响
    2.1 热电厂水系统基本概况
        2.1.1 热电厂生产用水分类
        2.1.2 热电厂废水分类
        2.1.3 废水回用相关的水质参数
    2.2 废水回收利用对热电厂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
        2.2.1 热电厂技术经济指标简介
        2.2.2 废水回用对热电厂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
    2.3 厂区废水处理系统现状与缺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化学废水处理实验工艺与方法
    3.1 化学废水水质特性分析
    3.2 化学废水处理方案实验验证
        3.2.1 化学废水的混凝沉淀实验
        3.2.2 化学废水的曝气吹脱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学废水处理系统设计
    4.1 化学废水处理系统概况
    4.2 原废水处理系统池体改造
        4.2.1 废水池的作用及改造
        4.2.2 地上中和池的作用及改造
    4.3 一体化池体的作用及设计
        4.3.1 调节池的作用及设计
        4.3.2 酸碱中和池的作用及设计
        4.3.3 斜板沉淀池的作用及设计
        4.3.4 污泥池的作用及设计
    4.4 废水处理的加药系统
    4.5 废水处理的曝气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化学废水回用方案研究与经济分析
    5.1 废水回收水质标准与常见问题
        5.1.1 工业废水回用水质标准
        5.1.2 热电厂废水回用常见的水质问题
    5.2 化学废水回用方案可行性研究
        5.2.1 厂内中水系统概况
        5.2.2 化学废水回用方案评估
    5.3 化学废水回用系统设计
        5.3.1 热电厂废水回用系统常见问题
        5.3.2 回收水池的作用及设计
    5.4 化学废水回用方案经济分析
        5.4.1 废水处理回用系统成本预算
        5.4.2 废水回用节约生产成本预算
        5.4.3 废水回用对经济指标的提升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火电厂再生废水反渗透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再生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2.1 酸或碱中和法
        1.2.2 分步沉淀法
        1.2.3 Fenton催化氧化法
        1.2.4 Fenton试剂-生化联合法
        1.2.5 纳滤法
        1.2.6 电化学
    1.3 膜分离技术概述
        1.3.1 膜分离技术发展历程
        1.3.2 膜分离技术分类
        1.3.3 膜分离技术特点
    1.4 课题研究背景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反渗透理论基础
    2.1 反渗透膜分离的原理
    2.2 反渗透膜的性能指标
        2.2.1 脱盐率
        2.2.2 回收率
        2.2.3 透水率
    2.3 反渗透膜运行条件的影响因素
    2.4 反渗透膜的浓差极化
        2.4.1 浓差极化的定义
        2.4.2 浓差极化对反渗透的影响
        2.4.3 降低浓差极化的途径
    2.5 反渗透膜污染及清洗
        2.5.1 反渗透膜污染
        2.5.2 反渗透膜清洗
第三章 再生废水回收一级反渗透试验
    3.1 废水情况简介
        3.1.1 精处理系统慨况
        3.1.2 精处理再生废水水质分析
        3.1.3 精处理再生废水回收利用分析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水源
        3.2.2 反渗透膜
        3.2.3 试验试剂
        3.2.4 试验仪器
    3.3 试验装置及试验流程
        3.3.1 试验装置
        3.3.2 试验流程
    3.4 试验方法及分析项目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分析项目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 不同品牌反渗透膜脱盐率对比
        3.5.2 不同pH对反渗透膜运行效果的影响
        3.5.3 不同回收率对反渗透运行效果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再生废水回收反渗透膜污染趋势及性能恢复试验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水源
        4.1.2 反渗透膜
        4.1.3 试验试剂
        4.1.4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反渗透膜污染趋势试验方法
        4.2.2 反渗透性能恢复试验方法
        4.2.3 膜污堵分析方法
    4.3 反渗透膜污染趋势试验结果
        4.3.1 设备运行稳定性分析
        4.3.2 膜系统污染分析
    4.4 性能恢复试验
        4.4.1 盐酸浸泡结果
        4.4.2 草酸浸泡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再生废水回收二级反渗透试验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水源
        5.1.2 反渗透膜
        5.1.3 试验试剂
        5.1.4 试验仪器
    5.2 试验装置及试验流程
    5.3 试验方法及分析项目
    5.4 试验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再生废水中和方法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庆市高新化工园区综合尾水深度脱氮与脱碳效能研究[D]. 赵紫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权力分散与交叠管辖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思想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3]火力发电厂的废水处理和节水技术研究[J]. 马祥. 化工设计通讯, 2020(08)
  • [4]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D]. 胡昭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光伏小扰动系统在弱电场条件下的扰动分析[D]. 高振铎.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6]分散式生活垃圾热处理设备“三废”控制技术探究[D]. 黄超民.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7)
  • [7]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D]. 王亮. 浙江大学, 2019(03)
  • [8]HNQB热电厂废水零排放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研究[D]. 唐连.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9]济南某热电厂化学废水处理与回用研究[D]. 潘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10]火电厂再生废水反渗透回收工艺研究[D]. 李慧. 长安大学, 2015(02)

标签:;  ;  ;  

再生废水中和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