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器中SF_6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高压电器中SF_6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高压电器中SF_6气体对环境影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季怡萍,邓先钦,徐鹏,高凯[1](2022)在《SF6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的技术分析和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SF6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技术原理,总结了检测工作相关的技术标准,结合技术原理对检测工作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技术比较分析了SF6气体泄漏红外成像的技术特点,据此提出了技术应用的策略,以更好地开展SF6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提高开关、互感器、套管、变压器等SF6气体绝缘设备缺陷巡检质量。

夏明,李慧,杨静,徐立立[2](2021)在《SF6气体密度继电器品质状态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SF6气体密度继电器大量投放使用,其可靠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普遍出现漏油、漏气、精度低、接点接触不良或不导通等情况,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因此急需研究和开发适用于SF6气体密度继电器的品质状态评价方法,以供电力系统筛选出精度保持性高、密封性好、耐磨、耐用的SF6密度继电器,并建立健全SF6气体密度继电器的保障措施。本文针对SF6气体密度继电器品质状态评价的应用需求,全面开展对SF6气体密度继电器失效模式的识别与评估,首先找出导致各失效模式发生的真正原因,并制定SF6气体密度继电器试验大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SF6气体密度继电器质量评价体系。

林思凯[3](2021)在《CF4/CO2雷电冲击击穿特性及温升特性研究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加,电力系统愈发朝向大机组、大容量、超高压、远距离的发展趋势。电力系统输电网的电压等级提升对电力设备的绝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F6气体因其优良的介电强度、灭弧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气体绝缘封闭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 Switchgears,GIS)和气体绝缘管道母线(Gas Insulated Line,GIL)中。但因SF6气体存在较高的温室效应指数(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以及较高的液化温度,国际上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将SF6气体列为限制使用的六种气体之一。因此,研究一种能够替代SF6气体的新型环保气体具有重要意义。CF4气体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较低的温室效应指数,而且造价低、液化温度低,是一种较有潜力替代SF6的新型环保气体。将CF4和CO2气体混合而成的新型气体,不仅能够降低温室效应指数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具有一定的工程使用价值。本文采用雷电冲击试验和温升试验对CF4/CO2混合气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一、对CF4/CO2混合气体的热力学参数进行研究。利用Chung法计算出了不同混合比下的CF4/CO2混合气体在不同气压和温度下的定压比热容、粘度和导热系数。并对GIS金属封闭母线的散热形式和热损耗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二、通过设计圆柱-圆柱、板-板、球-球三种不同电场不均匀系数的电极,从而建立了雷电冲击试验平台,制定了气体试验方案和操作流程。并对三种不同电场不均匀系数的电极进行静电场仿真分析,计算出电场不均匀系数,并选择合适的电极间距进行雷电冲击试验。然后,对不同混合比下的混合气体CF4/CO2和纯SF6气体在0.3MPa~0.6MPa下进行正、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其结果表明在均匀电场下0.5MPa~0.6MPa的CF4/CO2混合气体与0.3MPa的纯SF6气体绝缘特性大致相当,而不均匀电场下只有0.6MPa的CF4/CO2混合气体与0.3MPa的纯SF6气体绝缘特性相当。三、利用前文计算出的CF4/CO2混合气体代入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然后,对不同混合比下的混合气体CF4/CO2和纯SF6气体在0.3MPa~0.6MPa下进行3150A的温升试验,其结果表明在0.6MPa下的CF4/CO2(4:6)与0.3MPa的纯SF6气体温升特性大致相同,而0.5MPa~0.6MPa下的CF4/CO2(5:5)与0.3MPa的纯SF6气体温升特性相同。最后,结合雷电冲击试验和温升试验的结果,可以得到0.6MPa下的混合气体CF4/CO2(5:5)可以替代0.3MPa纯SF6气体的结论。初步验证了混合气体CF4/CO2的工程使用价值。

胡金海[4](2021)在《F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SF6热降解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各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科技和经济,导致环境问题和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其典型的问题之一。六氟化硫(SF6)作为巴黎协议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主要温室效应气体之一,能够在大气中残留长达3200年,全球变暖潜势(GWP)约为同等数量的CO2的23900倍。现如今,SF6作为电力高压、特高压和超高压电器必须使用的绝缘灭弧气体,是我国高压输变电和电器制造领域非常重要的材料之一。据有关统计,每年全世界约有8100吨SF6(来自电力行业)被排放,相当于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Mt CO2e)。因此,研究SF6的安全减排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在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可实现SF6降解的科学基础上,针对当前SF6降解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了一些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基复合材料对SF6的热降解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最简单的物理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载体Fe基混合材料,并将混合材料作为降解剂填充到反应床中进行热降解实验的测试。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SF6在一定时间内的降解。其中,Fe OOH-SiC混合材料在600℃对SF6的完全降解时间可以达到200 min。另外,成功实现了在大气环境下SF6的降解。通过GC观察到在此降解过程中只会产生可以被Na OH溶液完全吸收的SO2、CO2、Si F4及少量的HF等气体,并不会产生有毒性并且具有严重腐蚀性的气体,如SOF4、SO2F2及SF4等。2.以SiC为载体,Fe OOH为负载物,通过各种表征发现Fe OOH成功并均匀的负载在SiC上,并研究了各种比例SiC-Fe OOH复合材料对SF6的降解效果。发现SiC-Fe OOH系列材料对SF6降解具有较高的活性,Fe OOH比例越高,反应温度越高,SiC-Fe OOH质量越多,流速越慢,SF6能够完全转化的时间也就越长,降解效果越好。在一定的条件下,SF6去除率在260 min内仍保持100%。另外在35%的SF6初始浓度下,使用SiC-Fe OOH对SF6进行热降解,在140分钟内仍可实现完全降解。同时研究了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物相表征,并通过FTIR检测了反应后出气流,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具有严重腐蚀性的气体,最后通过这些表征提出了整个反应过程中高效降解SF6的作用机理。

詹振宇[5](2020)在《气体绝缘输电管道中支撑绝缘子沿面绝缘特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GIL)作为一种大容量、低损耗的输电方式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对电源更高的要求及新基建政策的实施,未来预计会有更多的涵盖各电压等级的GIL线路在国内投运。同时GIL的发展及环保要求的提高,GIL中的传统绝缘介质SF6因其过高的温室效应指数而受到使用限制,新一代的采用C4F7N及其混合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GIL也成为主要电气设备生产厂家及研究单位的关注焦点。GIL在制造、运输、装配、运行等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微粒,受管道内电场的作用,微粒会发生带电并受力运动,受电场梯度力的作用,微粒往往会朝着绝缘子方向运动,这些微粒的存在会影响绝缘子表面电荷分布造成电场畸变;同时绝缘子作为GIL中的关键部件,绝缘材料需要长期工作在运行电压下,其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着绝缘材料的电荷消散能力及耐受沿面电压,最终制约着GIL的运行稳定性。本文从抑制外部微粒,完善绝缘材料配方,优化绝缘材料表面形貌,改进绝缘材料表面组分的方面出发,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气体绝缘输电管道中的支撑绝缘子沿面绝缘性能优化改进方法,主要内容如下:记录了粉末微粒在环保气体交流电压下的放电特性及运动、分布规律,提出了微粒陷阱布置建议。比较了不同微粒对绝缘材料沿面性能影响,搭建了真型缩比GIL微粒运动平台,借助超声信号、特高频信号、图像记录,研究不同目数的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粉末微粒在环保型气体、交流电压下的不同初始位置中运动特性及分布规律。根据微粒的落点分布特征,设计了栅格形、条形两类不同参数的微粒陷阱,提出了陷阱的捕获系数,根据捕获效果提出了绝缘子至屏蔽罩下方设置槽宽8 mm的栅格形陷阱及在管道其余部分设置宽度30 mm的条形陷阱的组合式陷阱布置方案。探索了等离子体对填料进行氟化改性效果,确定了填料氟化处理方案。搭建了DBD结构的等离子体填料氟化处理平台,对微米AlN填料进行了氟化改性处理,测试了改性处理前后填料、复合材料的XRD、SEM、FTIR、XPS特性,验证了等离子体氟化可以改变填料尺寸,在不改变填料晶体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接枝进氟元素,并在复合材料中形成稳定的C-F键,分析了电荷消散特性对环氧树脂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关系,提出了填料氟化处理方法。研究了环氧树脂表面形貌对沿面闪络的影响关系,提出了粗糙度控制建议。对GIL绝缘子厂家生产的环氧树脂样片进行表面粗糙度改性,研究了粗糙度、打磨纹理方向对绝缘材料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探究了粗糙度对表面陷阱分布及环氧树脂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的影响关系。根据环保气体中交、直流电压的闪络特性,得出控制绝缘材料表面粗糙度在1.3 μm,直流时采用顺序打磨,纹理方向与电场线方向垂直,交流时采用乱序打磨的方法能提升绝缘材料沿面特性。开展了环氧树脂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实验,推荐了改性优化参数。利用前述等离子体处理平台,在不涉及绝缘材料配方改性的基础上,对环氧树脂绝缘材料进行了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改变了处理时间,通过等离子体处理,试样的表面粗糙度发生了改变,表面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氟元素,过久的处理会对样片基体造成破坏。根据环保气体中的交直流沿面闪络特性,揭示了物理、化学特性与闪络电压的影响机理,推荐处理10 min时,可最大化提升闪络电压。

刘鹏飞[6](2020)在《环保型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开断性能研究》文中指出SF6气体因具有优良的绝缘和灭弧性能,20世纪60年代就被大量应用于电气设备中,但其作为一种强温室效应气体,环保压力较大。为了减少SF6气体使用量以及排放量,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包括减小设备尺寸、改进气体处理及回收方法、使用SF6混合气体等,但最有效地手段还是筛选、研制或开发新的替代气体。目前3M公司开发的全氟异丁腈(C4F7N)在环保和电气强度等方面表现良好,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因其液化温度较高难以在高寒地区应用,所以常与CO2这一常规气体混合使用。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科研团队对C4F7N/CO2混合气体的研究多集中于理化特性、绝缘特性以及放电分解特性等方面,针对其应用于断路器所表现的开断性能研究却十分有限。为了更好地评估C4F7N/CO2混合气体的开断性能,本文以一台40.5kV断路器作为样机,开展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短路开断特性仿真以及电弧开断特性的实验研究。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工作:(1)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结合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二维磁流体动力学(MHD)数学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考虑电弧湍流作用,根据净辐射系数法建立电弧辐射模型,利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完成物性参数输入、运动速度调用以及特定物理量输出,建立完整的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多物理场仿真模型。开展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开断过程压气特性、气流特性及绝缘特性研究。(2)根据流注理论、pederson击穿判据,建立介质恢复数学模型,结合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电场与气流场计算结果,得到不同气体条件下的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曲线。综合分析数值计算结果,给出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开断性能最优的配比与充气方案。(3)搭建实验回路对C4F7N/CO2混合气体电弧开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断路器内充入不同压强纯SF6、不同混合比例的C4F7N/CO2混合气体分别进行断路器开断实验。重点分析比较了SF6和C4F7N/CO2混合气体的电弧特性;求解出不同气体条件下的电弧散发功率和时间常数。采用MATLAB/Simulink平台建立了短路电流开断仿真电路,进而研究了不同气体条件下对应的弧后电流特性。

王佳田[7](2020)在《C4F7N/CO2混合气体熄弧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电网规模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迅速扩大,SF6电气设备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SF6气体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电力行业需要大幅减少甚至禁用SF6气体,世界各国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求可以替代SF6的环保型气体。近些年来,全氟异丁腈(C4F7N)气体以其优良的电气性能和较低的全球变暖系数,受到了许多科研人员的青睐,并被认为是最具潜力在高压领域替代SF6的环保气体。但因其液化温度较高限制了其使用范围,需要与某些缓冲气体(目前应用较多的是CO2气体)进行配合使用。对C4F7N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C4F7N/CO2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替代气体的研究现状,指出C4F7N/CO2混合气体最具潜力替代SF6气体,接着引进了电弧理论,为后续试验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设计试验回路,进而搭建电弧试验平台,并对试验回路进行调试,使其满足试验所需精度。对SF6、CO2、1%C4F7N/99%CO2、5%C4F7N/95%CO2以及9%C4F7N/91%CO2混合气体在0.4Mpa~0.8MPa下,回路电压为1.6kV时开展不同大小的短路电流开断试验。通过分析电弧电压、电弧电导、电弧能量、不同开断相角以及利用麦也尔方程计算出来的散能系数,研究C4F7N/CO2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4F7N含量的增加,其熄弧性能逐渐增加,15kA开断电流时,0.6MPa的5%C4F7N/95%CO2混合气体中的电弧电压熄弧峰值约为SF6的0.67倍,9%C4F7N/91%CO2混合气体约为SF6的0.76倍;在同等条件下,C4F7N熄弧性能与SF6气体仍有一定的差距,C4F7N/CO2混合气体的散能系数低于SF6气体的散能系数;可以通过提高C4F7N/CO2混合气体的气体压强,在一定的场合可以实现对SF6气体的替代,在20kA开断电流时,0.8MPa的9%C4F7N/91%CO2混合气体的电弧电导要低于0.6MPa SF6的电弧电导;减小开断相角,有利于电弧的熄灭;在C4F7N/CO2混合气体中多次开断电流之后,会有大量的黑色粉尘,对气体的熄弧性能造成影响,应及时进行清理。

张强[8](2020)在《X射线激励下GIS中典型绝缘缺陷局部放电特性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有局部放电检测方法应用于现场GIS设备时,仍面临灵敏度不足、定位准确度不佳、难以有效识别非连续性局部放电信号等难题,特别是未来直流GIS局部放电检测,更难以准确区分直流电压下的长间隔放电脉冲和外界干扰信号。为解决以上工程问题,本文探索性地使用X射线对GIS高气压SF6环境中的绝缘缺陷进行激励,人为影响局部放电的发展,以提高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搭建了基于缺陷放电电流、光和特高频信号的高灵敏度局部放电小型试验平台和基于252 kV GIS的真型局部放电试验平台。小型试验平台实现了最陡上升沿约100 ps的高气压SF6放电电流的宽频带、高灵敏度测量;两平台均使用频带为0.3~1.5 GHz,灵敏度为-75 dBm的特高频检测系统;定制了基于放电时间序列的特高频高速FPGA实时采集装置,不间断记录能力不小于10万脉冲/秒。其次,定制了管电压/管电流为130 kV/0.5~1.0 mA的X射线源,产生X射线光子平均能量约65 keV,能量密度峰值约86 keV,基于此搭建了射线准直和防护屏蔽系统。首先,本文揭示了 X射线激励对高气压SF6气体中极不均匀场直流局部放电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光电子电离电荷畸变针尖头部空间电场的影响机理。试验研究中发现,针尖缺陷X射线激励下直流局放起始电压(XPDIV)比自发直流局放起始电压(PDIV)明显降低,且对正极性的降低程度大于负极性,如50μm曲率半径针尖降低了 28.6%/15.6%(正/负)。通过对X射线光电离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光电子电离电荷畸变针尖头部空间电场的影响机理,即X射线通过电离SF6气体提供光电子,一方面在放电起始过程中作为种子电子,产生初始电子崩和二次电子崩,在低于PDIV时引发流注放电,另一方面,光电子的电离电荷可改变针尖头部空间电荷电场,提高针尖头部的电场强度。对于正针尖,光电子中和了针尖头部附近部分正电荷,加强了正针尖头部电场;对于负针尖,电离出的电子被针尖驱散至弱场区,负针尖头部会累积更多空间正电荷,进一步加强了针尖表面电场。空间正电荷对负针尖头部电场的加强作用可能是导致X射线对负极性起始电压的降低程度小于正极性的重要原因。实验研究还表明,X射线使直流电压下的每秒放电次数大幅提高,如50 μm曲率半径针尖在PDIV电压下的放电次数提高了 17/166.7倍(正/负)。这是因为直流放电自发起始后,X射线通过提供光电子,促进电子崩和二次电子崩产生,直接参与流注发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放电次数;另一方面,与X射线激励下的起始过程类似,光电子电离电荷可以增强正、负极性针尖头部场强,进一步促进流注放电过程。其次,揭示了 X射线激励对SF6气-固界面绝缘缺陷直流局部放电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光电子电离电荷与沿面电荷共同畸变缺陷头部电场的影响机理。试验中发现,对于相同曲率半径(150μm)的气体中针尖缺陷和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沿面针尖正极性PDIV低于针尖正极性PDIV,而负极性反之。这是由于沿面针尖头部气-固界面存在沿面负电荷,加强了正极性沿面针尖的头部电场,而削弱了负极性沿面针尖的头部电场。X射线激励下,沿面针尖缺陷直流XPDIV 比 PDIV降低约53.7%/57.4%(正/负),显着高于相同曲率半径针尖缺陷的降低程度(正36.1%/负17.2%)。研究分析表明,X射线不仅通过气体中光电子电离电荷影响气体侧放电起始过程,还可能通过直接光电离、光电子二次电离,从沿面介质表面电离出二次电子,进入气体充当种子电子或继续参与气体电离产生电离电荷,进一步促进气体中放电起始过程。X射线对沿面介质的电离作用还削弱了针尖头部的沿面电荷的影响,使X射线激励下沿面针尖缺陷和相同曲率针尖缺陷的每秒放电次数几乎相同。第三,揭示了 X射线激励对绝缘缺陷交流局部放电的影响规律。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交流XPDIV 比 PDIV的降低程度随针尖曲率半径(50μm至200 μm)增大而变大(2.4%至20.6%)。这是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时,针尖负半周放电首先起始,放电残余的空间电荷在交变电场下往复运动,不断加强针尖表面电场,X射线激励作用有限;曲率半径较大时,负半周表面场强下降导致不能产生足够的空间电荷,X射线通过光电子电离电荷增加针尖头部的空间电荷数量,与外施交变电场共同作用,使交流局部放电在较低电压下起始。最后,发现了 X射线对长期交流电压作用后金属针尖类缺陷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放电特高频信号“间歇性”的机理及X射线的作用机制。试验中,观察到了特高频信号序列“间歇性”现象,如沿面针尖缺陷经历长时间(60 h)连续交流电压作用后,99%/97%的工频正/负半周内没有局部放电特高频信号。此时,放电电流序列中依然存在大量小脉冲,电荷量约0.001~0.01 pC。X射线激励下沿面针尖放电特高频信号总数提高了 6.27倍,有特高频信号的工频正、负半周个数提高130.5、1.6倍;X射线激励下沿面针尖缺陷小脉冲电荷量增加,提高约5~10倍/2~3倍(正/负半周),这类放电电流信号均有对应的特高频信号。基于电子扫描显微镜成像和元素能谱分析,发现长时间电压作用后针尖表面积累了大量放电产物,主要成分为氟-铝化合物。随试验时间增长,绝缘覆盖层逐渐覆盖针尖缺陷高场强区,使流注放电次数逐渐减小,放电电荷量降低;此时,绝缘层表面的微小凸起局部场强非常集中,引发电荷量极小的放电。X射线通过对无覆盖物针尖缺陷放电类似的作用机制,使尚未被覆盖但电场稍高的区域对应的局放起始电压降低,发生电荷量较大的流注放电过程。

王贺[9](2020)在《基于红外成像的SF6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氟化硫气体以其良好的绝缘特性和灭弧特性被广泛的应用在电气设备当中充当绝缘介质与灭弧介质,但时常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气体发生泄漏,由此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泄漏气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它具有检测距离远、效率高、动态直观等优点。但由于背景发出的红外辐射在传输到热像仪的过程中会受到泄漏气体温度、浓度、背景温度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会影响检测效果。针对问题,本文建立了气体等效黑体温差模型,通过对模型仿真分析得出了检测效果随着以上因素改变的变化趋势。同时设计了一种新的红外图像动态压缩及目标细节增强算法,实现检测效果不理想的六氟化硫气体图像增强,提升红外热成像系统成像质量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检测人员的检测效率,使后续的维修能够尽快开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泄漏气体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依据层辐射传输模型,推导出不同路径下的辐射传输方程。推导探测器输出电压表达式,以此构建红外探测器响应模型。2)依据红外探测器响应模型和层辐射传输模型为基础,建立气体等效黑体温差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分析出当气体浓度发生改变、气体处于临界温度与非临界温度时,气体透过背景辐射量、气体自身辐射量、气体路径总辐射量、气体与非气体路径辐射量差值和气体等效黑体温差的变化趋势。3)基于DDE数字增强技术,建立一种新的红外图像动态压缩与目标细节增强算法。即利用双边滤波器完成泄漏浓度较低时图像的分层,采用灰度线性映射和自适应增强算法分别处理背景层与细节层,将二者线性融合得到增强后的气体图像。通过对比新算法和常用的红外图像动态压缩及目标细节增强算法处理后的图像仿真结果可以发现,本文算法对图像中微弱气体云团的增强效果要好于其它几种常用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泄漏气体的效果。

王祖程[10](2020)在《110kV智能化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集成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对变电站的供电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因其转移灵活、高度集成化、易启动、省时省力、易安装、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变电站新建工程、自然灾害应急、短期电力供应、停电检修、公共事业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济南中弘广场供电方案为实例进行研究设计。本次设计的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将变电站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分别为:110kV主变压器模块、高压侧PASS组合电器模块、10kV中压配电开关柜模块、预制舱式综合自动化模块、运输车模块。每个模块均采用整体预制结构,不仅实现了模块化生产,还简化了现场安装流程,缩短了整体工期。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不仅是常规变电站缩小后的移动版,也是多种技术的集成整合与优化配置。本文主要进行如下研究设计:(1)结合移动变电站附近地区的站址概况和负荷增长速度,分析了工程必要性,确定了移动变电站的规模、系统接入方案。进行了变压器负荷、短路电流及导体截面的电气计算,无功补偿容量及中性点接地的分析和设计。完成了移动变电站的整体初步电气设计,为接下来更进一步的选型设计和针对运输的特殊设计奠定了基础。(2)根据总负荷计算结果和变压器特点,对变压器进行选型。根据实际应用改进了变压器的散热器位置、油枕结构、高压套管位置,解决了在道路运输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创新设计了变压器中性点旋转机构,既保证了运行时的操作安全距离,又实现了在变电站整体运输时的便捷性。(3)论述了目前主要的高压开关组合电器类别并进行选型。改进了 PASS高压组合电器安装方式以适应运输中的限宽问题。本文创新设计了 11OkV避雷器旋转机构,提供了足够的电气安全距离,保障了移动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同时解决了运输中存在的问题。(4)根据现场实际计算短路电流,确定了10kV开关柜的分断能力。结合产品优势和经济性完成了 10kV开关柜的设计选型。由于预制舱体积有限,对10kV开关柜进行合理布置,以满足安全距离的设计要求。(5)论述了预制舱式组合设备的优势和特点并进行选型,结合现场情况,完成了预制舱式组合设备的合理布置。通过配置系统网络构成、自动化系统设备、综合保护功能,实现了变电站的无人值守设计。在其他二次系统方面,创新应用了自动灭火系统,提高了在突发意外火警时的应急反应能力,使移动变电站更加适应车载式的使用环境。最后对所有设备进行平面布置,完成了移动变电站整体设计方案,达成了预期目标。

二、高压电器中SF_6气体对环境影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电器中SF_6气体对环境影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SF6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的技术分析和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体泄漏红外成像原理
2 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 气体泄漏红外成像特点分析
    3.1 测试影响因素
    3.2 图像诊断
    3.3 其他技术方法对比
4 应用策略
5 结论

(2)SF6气体密度继电器品质状态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SF6气体密度继电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 SF6气体密度继电器故障分析
4 SF6气体密度继电器失效机理
5 基于失效机理的可靠性测试
6 结论

(3)CF4/CO2雷电冲击击穿特性及温升特性研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几种负电性气体
    1.4 本课题的来源与主要研究的内容
    1.5 本课题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混合气体参数特性计算及其母线损耗计算
    2.1 CF_4/CO_2混合器气体热力学参数计算
        2.1.1 混合气体的定压比热容
        2.1.2 混合气体的粘度
        2.1.3 混合气体的导热系数
    2.2 母线导体的热分析
        2.2.1 母线导体发热损耗
        2.2.2 外壳发热损耗
        2.2.3 母线导体散热损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电冲击试验平台
    3.1 雷电冲击试验平台设计参数
        3.1.1 雷电冲击试验平台的总体结构
        3.1.2 冲击电压发生器
        3.1.3 充电变压器
        3.1.4 弱阻尼分压器
    3.2 雷电冲击试验平台理论依据及设计使用规范
        3.2.1 电极板均匀系数选取的理论依据
        3.2.2 混合气体的充气理论依据
        3.2.3 气体试验装置腔体设计参数
        3.2.4 绝缘试验平台腔体密封方法
        3.2.5 气体气密性检测方法
    3.3 绝缘试验平台具体试验操作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F_4/CO_2混合气体的雷电击穿的特性研究
    4.1 不同电极的电场仿真分析
        4.1.1 圆柱电极的静电场分布仿真
        4.1.2 板电极的静电场分布仿真
        4.1.3 球电极的静电场分布仿真
    4.2 CF_4/CO_2混合气体的雷电击穿特性分析
        4.2.1 圆柱电极的正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2 圆柱极板的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3 板电极的正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4 板电极的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5 球电极的正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2.6 球电极的负极性雷电冲击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升试验平台
    5.1 温升试验平台设计参数
        5.1.1 温升试验平台的总体结构
        5.1.2 金属封闭母线
        5.1.3 大电流温升试验变压器
        5.1.4 低压交流馈线柜
        5.1.5 精密电流互感器
        5.1.6 温升试验采集记录系统
    5.2 温升试验平台设计使用规范
        5.2.1 金属封闭母线的使用条件
        5.2.2 金属封闭母线的设计参数
        5.2.3 温升试验的使用规范
        5.2.4 温升试验的温升测量要求
    5.3 温升试验平台具体试验操作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F_4/CO_2混合气体的温升特性的研究
    6.1 温度场的试验仿真
        6.1.1 母线参数及母线模型建立
        6.1.2 三相母线网格剖析
        6.1.3 温度场中的边界条件
        6.1.4 三相母线温度场仿真
    6.2 CF_4/CO_2混合气体的温升特性分析
        6.2.1 不同压力下CF_4/CO_2和SF_6和温升特性
        6.2.2 不同混合比下CF_4/CO_2和纯SF_6和温升特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4)F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SF6热降解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SF_6 气体来源及其应用
    1.3 SF_6 温室效应
    1.4 SF_6 的合成方法
        1.4.1 直接化合法
        1.4.2 电解法
    1.5 SF_6 市场分析
    1.6 SF_6 的替代气体
        1.6.1 常规气体
        1.6.2 SF_6 混合气体
        1.6.3 电负性气体和混合气体
    1.7 SF_6 降解方法
        1.7.1 吸附
        1.7.2 热分解
        1.7.3 光降解
        1.7.4 等离子方法
        1.7.5 催化分解
    1.8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载体下Fe基材料热降解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药品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材料表征
        2.2.4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SF_6 的分解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Si的表征
        2.3.2 原料Si(200 目)的表征
        2.3.3 原料SiO_2 和表征
        2.3.4 原料SiC的表征
        2.3.5 不同载体下Fe混合材料对SF_6热降解效果
        2.3.6 不同载体下Fe_2O_3混合材料对SF_6热降解效果
        2.3.7 FeOOH-SiC复合材料对SF_6热降解效果
        2.3.8 SiC载体下Fe基材料对SF_6热降解效果
        2.3.9 气体产物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组装SiC-FeOOH的合成以及热降解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药品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材料表征
        3.2.4 SiC-FeOOH的制备
        3.2.5 SF_6 的分解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料SiC的表征
        3.3.2 不同比例SiC-FeOOH的结构表征
        3.3.3 不同比例SiC-FeOOH对 SF_6降解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温度对SF_6降解效果的影响
        3.3.5 不同SiC-FeOOH质量和流速对SF_6降解效果的影响
        3.3.6 在各种条件下SiC-FeOOH热降解SF_6后的固体表征
        3.3.7 SF_6降解后出气流中的气态物质
        3.3.8 SiC-FeOOH热降解SF_6的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气体绝缘输电管道中支撑绝缘子沿面绝缘特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气体绝缘输电管道(GIL)应用背景
        1.1.2 GIL中绝缘故障统计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绝缘子沿面绝缘性能影响因素及沿面闪络机理
        1.2.2 GIL中微粒运动特性及其抑制措施
        1.2.3 绝缘子配方改性方法
        1.2.4 绝缘子表面物理形貌处理
        1.2.5 绝缘子表面化学组分改性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支撑绝缘子附近微粒运动及陷阱抑制
    2.1 微粒沿面闪络及管道内运动特性观测
        2.1.1 微粒沿面闪络实验测试
        2.1.2 微粒运动观测实验平台
        2.1.3 微粒运动观测实验方案
    2.2 微粒沿面放电特性及其运动分布规律
        2.2.1 微粒沿面放电特性
        2.2.2 金属微粒运动分布特性
        2.2.3 半导体微粒分布特性
        2.2.4 绝缘体微粒运动特性
        2.2.5 粉末微粒受力分析
    2.3 微粒陷阱抑制
        2.3.1 陷阱设计
        2.3.2 陷阱捕获效果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支撑绝缘子微米AlN填料等离子体氟化
    3.1 AlN填料的等离子体氟化及环氧树脂样片制备
        3.1.1 等离子体处理平台及环氧树脂样片制备平台
        3.1.2 填料等离子体氟化处理及环氧树脂试样制备
        3.1.3 试样电气性能测试平台
    3.2 环氧树脂试样性能表征及测试
        3.2.1 填料及试样物理特性表征
        3.2.2 填料及试样化学特性表征
        3.2.3 环氧树脂试样电荷消散特性
        3.2.4 环氧树脂试样闪络特性
    3.3 AlN填料氟化对环氧树脂沿面绝缘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3.3.1 环氧树脂试样表面陷阱能级分布计算
        3.3.2 AlN填料氟化对闪络特性影响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撑绝缘子表面粗糙度改性
    4.1 环氧树脂表面粗糙度改性
        4.1.1 环氧树脂试样粗糙度改性处理
        4.1.2 环氧树脂试样电气性能测试
    4.2 改性试样形貌表征及电气性能测试
        4.2.1 粗糙度改性前后试样接触角
        4.2.2 粗糙度改性前后试样沿面闪络特性
        4.2.3 粗糙度改性前后试样电荷消散特性
    4.3 表面粗糙度对环氧树脂沿面绝缘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撑绝缘子等离子体表面氟化改性
    5.1 环氧树脂等离子体表面氟化
        5.1.1 等离子体表面氟化处理
        5.1.2 氟化试样电气性能测试平台
    5.2 表面氟化试样物理化学表征及电气性能测试
        5.2.1 表面氟化改性前后表面物理表征
        5.2.2 表面氟化改性前后表面化学表征
        5.2.3 表面氟化改性前后表面电位消散特性
        5.2.4 表面氟化改性前后试样沿面闪络特性
    5.3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环氧树脂沿面绝缘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环保型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开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环保型气体的研究现状
    1.3 断路器开断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2章 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多物理场仿真模型的建立
    2.1 电弧的数学模型
        2.1.1 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1.3 电弧辐射项的处理
    2.2 C_4F_7N/CO_2混合气体物性参数处理
    2.3 物理模型
    2.4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短路开断仿真计算与分析
    3.1 电弧动态特性分析
    3.2 温度与气压特性
    3.3 电弧电压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研究
    4.1 介质恢复特性计算数学模型
    4.2 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电场计算结果分析
    4.3 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空载气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4.4 C_4F_7N/CO_2混合气体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分析
        4.4.1 不同混合比例对介质恢复特性影响分析
        4.4.2 不同充气压强对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分析
        4.4.3 不同分闸速度对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_4F_7N/CO_2混合气体电弧开断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和方法
    5.2 实验测量结果
    5.3 电弧特性分析
        5.3.1 电弧电压特性
        5.3.2 电弧能量特性
    5.4 弧后电流仿真分析
        5.4.1 电弧参数求解
        5.4.2 仿真回路的建立
        5.4.3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C4F7N/CO2混合气体熄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SF_6替代气体研究现状
        1.2.1 SF_6混合气体研究现状
        1.2.2 常规替代气体研究现状
        1.2.3 环保替代气体研究现状
        1.2.4 新型环保气体及其混合物研究现状
    1.3 现行环保气体对比分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弧理论
    2.1 电弧特性
    2.2 交流电弧的产生和熄灭
        2.2.1 交流电弧的特性
        2.2.2 电弧的产生和维持
        2.2.3 交流电弧的熄灭
    2.3 交流电弧的动态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弧试验回路设计
    3.1 电弧试验原理
    3.2 回路参数计算
    3.3 LC振荡回路
        3.3.1 LC振荡回路原理
        3.3.2 LC振荡回路结构
    3.4 试验装置
        3.4.1 充气装置
        3.4.2 差分探头
        3.4.3 罗氏线圈
        3.4.4 角位移传感器
        3.4.5 试品开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弧试验平台搭建及测量
    4.1 试验平台搭建
    4.2 试验回路调试
        4.2.1 试验断路器机械特性调试
        4.2.2 示波器参数调试
        4.2.3 差分探头差分位置的确定
        4.2.4 回路放电电流的调试
        4.2.5 回路分散性调试
    4.3 电弧试验内容及步骤
    4.4 电弧试验测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弧试验结果及分析
    5.1 电弧试验测量结果分析
    5.2 电弧电压特性分析
    5.3 电弧电导特性分析
    5.4 电弧能量特性分析
    5.5 不同开断相角特性分析
    5.6 动态电弧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5.7 电弧试验分解产物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X射线激励下GIS中典型绝缘缺陷局部放电特性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X射线激励对固体绝缘气隙放电影响的研究
        1.2.2 X射线激励对油纸绝缘系统放电影响的研究
        1.2.3 X射线激励下局部放电检测的应用研究
        1.2.4 现有X射线激励下局部放电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X射线激励下GIS中缺陷局部放电试验平台
    2.1 高灵敏度局部放电小型实验平台
        2.1.1 超宽带SF6中放电电流测量原理及装置设计
        2.1.2 放电电流测量装置性能标定
        2.1.3 放电光学测量系统及平台腔体设计
        2.1.4 特高频测量及高速实时采集装置
    2.2 真型GIS局部放电实验平台
    2.3 GIS典型绝缘缺陷模型设计
        2.3.1 金属针尖抛光及头部曲率半径控制方法
        2.3.2 真型GIS局部放电试验平台缺陷设计
        2.3.3 高灵敏度局部放电小型试验平台缺陷设计
    2.4 X射线激励源及防护装置
    2.5 试验平台及试验方法
        2.5.1 试验平台
        2.5.2 试验方法
        2.5.3 检测系统灵敏度校核及局部放电起始电压(PDIV)确定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X射线激励下GIS中绝缘缺陷局部放电的机理
    3.1 引言
    3.2 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局部放电特性
        3.2.1 针尖缺陷模型参数及试验流程
        3.2.2 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直流局部放电特性
        3.2.3 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交流局部放电特性
        3.2.4 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交/直流局部放电特征小结
    3.3 X射线激励下不同曲率针尖缺陷局部放电特性
        3.3.1 多曲率针尖缺陷模型试品参数及试验流程
        3.3.2 X射线激励下多曲率针尖缺陷直流局部放电特性
        3.3.3 X射线激励下多曲率针尖缺陷交流局部放电特性
        3.3.4 X射线激励下多曲率针尖缺陷交/直流放电的特性对比分析
        3.3.5 针尖缺陷交/直流放电自发起始过程差异分析
        3.3.6 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交/直流放电差异对比分析
    3.4 X射线与SF6气体的相互作用
        3.4.1 X射线的产生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3.4.2 X射线电离SF6气体的量化分析
    3.5 X射线激励下SF6中绝缘缺陷放电的机理
        3.5.1 X射线激励下不同极性针尖缺陷直流放电特性的物理机制
        3.5.2 X射线激励下不同曲率半径针尖直流放电的面积效应和机制
        3.5.3 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交流放电的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X射线激励下GIS典型绝缘缺陷局部放电特性
    4.1 引言
    4.2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针尖局部放电特性及机理
        4.2.1 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模型参数及试验流程
        4.2.2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直流局部放电特性
        4.2.3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交流局部放电特性
        4.2.4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放电的机理
        4.2.5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放电特性及机理小结
    4.3 X射线激励下悬浮针尖缺陷局部放电特性
        4.3.1 悬浮针尖缺陷模型参数及试验流程
        4.3.2 X射线激励下悬浮针尖缺陷直流局部放电特性
        4.3.3 X射线激励下悬浮针尖缺陷交流局部放电特性
        4.3.4 X射线激励下悬浮针尖缺陷放电特性小结
    4.4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悬浮针尖缺陷局部放电特性
        4.4.1 绝缘子沿面悬浮针尖缺陷模型参数及试验流程
        4.4.2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悬浮针尖缺陷直流局部放电特性
        4.4.3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悬浮针尖缺陷交流局部放电特性
        4.4.4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悬浮针尖缺陷放电特性小结
    4.5 X射线激励下悬浮及沿面悬浮针尖缺陷放电的机理
        4.5.1 交/直流电场下悬浮体两端电场分布差异
        4.5.2 悬浮及沿面悬浮针尖缺陷直流自发起始放电过程
        4.5.3 X射线激励下悬浮及沿面悬浮针尖缺陷直流放电的机理
        4.5.4 X射线激励下悬浮及沿面悬浮针尖缺陷交/直流放电机理差异
    4.6 X射线剂量对典型绝缘缺陷直流放电特性的影响
        4.6.1 试验方法和试验流程
        4.6.2 X射线剂量对典型绝缘缺陷直流起始放电电压的影响
        4.6.3 X射线剂量对典型绝缘缺陷较高电压下放电特性的影响
        4.6.4 不同剂量下典型绝缘缺陷放电特性及与交流放电现象的对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X射线激励下缺陷长时间放电特性及机理
    5.1 引言
    5.2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长期交流放电特征
        5.2.1 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长期交流自发放电特征参数演化特性
        5.2.2 X射线激励下绝缘子沿面针尖缺陷放电特征的变化
    5.3 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长期交流放电特征
        5.3.1 针尖缺陷长期交流自发放电特征参数演化特性
        5.3.2 X射线激励下针尖缺陷放电特征的变化
    5.4 长期电压作用后缺陷表面状态及成因分析
        5.4.1 长期电压作用后缺陷表面状态
        5.4.2 加速生成后缺陷的表面状态及元素分析
        5.4.3 产物生成物理过程分析
    5.5 X射线激励对缺陷表面绝缘物覆盖后放电的作用机理
        5.5.1 马尔特(Malter)效应及长期电压作用后缺陷放电的机制
        5.5.2 X射线激励对长期电压作用后缺陷放电的影响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红外成像的SF6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SF_6气体的特性
        1.1.2 SF_6发生泄漏的原因和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气体泄漏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漏气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红外图像目标增强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泄漏气体方法研究
    2.1 被动式红外热成像检测泄漏气体的基本原理
    2.2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
    2.3 热成像系统相关特性参数
    2.4 红外图像的增强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被动式红外成像检测泄漏气体影响因素研究及分析
    3.1 泄漏气体红外成像的辐射传输模型研究
        3.1.1 被动式红外成像的层辐射传输模型
        3.1.2 层辐射传输模型的简化
    3.2 气体等效黑体温差模型
        3.2.1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响应模型
        3.2.2 建立气体等效黑体温差模型
    3.3 气体等效黑体温差模型的仿真分析
        3.3.1 气体路径相关辐射量的仿真分析
        3.3.2 气体等效黑体温差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浓度下漏气红外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4.1 漏气图像的分层
        4.1.1 图像分层
        4.1.2 双边滤波器
    4.2 漏气图像的压缩增强
        4.2.1 背景层图像处理
        4.2.2 细节层图像处理
        4.2.3 图像融合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分析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110kV智能化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1.2.1 国外发展历程
        1.2.2 国内发展历程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整体设计方案
第2章 电气总体设计方案
    2.1 工程必要性分析
        2.1.1 站址自然条件
        2.1.2 站址条件分析
        2.1.3 工程必要性分析
    2.2 电气一次方案设计
        2.2.1 主变压器负荷计算
        2.2.2 接入系统方案
        2.2.3 短路电流计算
        2.2.4 导体截面选择
        2.2.5 无功补偿
        2.2.6 中性点接地方式
    2.3 电气二次方案设计
        2.3.1 继电保护现状和配置
        2.3.2 配置方案
        2.3.3 保护配置
        2.3.4 直流电源系统的计算
    2.4 电气初步设计系统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次系统主变压器设计实施方案
    3.1 10kV主变压器选型
    3.2 主变压器的特殊结构设计
    3.3 主变压器中性点创新性设计
        3.3.1 中性点装置现状调研
        3.3.2 中性点旋转机构的结构和作用
        3.3.3 中性点旋转机构的安全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次系统高压组合电器设计实施方案
    4.1 高压组合电器的选型
        4.1.1 高压组合电器简介
        4.1.2 高压组合电器PASS与AIS、GIS的方案对比及选型
    4.2 高压组合电器特殊结构设计
    4.3 避雷器创新性设计
        4.3.1 外置避雷器装置的现状调研
        4.3.2 避雷器旋转机构的结构设计
        4.3.3 避雷器旋转机构的安全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次系统中压柜的设计选型
    5.1 10kV中压开关柜选型
    5.2 10kV中压柜的平面布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次系统监控与保护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6.1 预制舱式组合设备
        6.1.1 预制舱式组合设备简介
        6.1.2 预制舱式组合设备选型
        6.1.3 布置预制舱式综合自动化室模块
    6.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6.2.1 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
        6.2.2 综合保护功能配置
    6.3 其他二次系统
    6.4 根据主要设备选择进行平面布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高压电器中SF_6气体对环境影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SF6气体泄漏红外成像检测的技术分析和应用探讨[J]. 季怡萍,邓先钦,徐鹏,高凯. 红外技术, 2022(02)
  • [2]SF6气体密度继电器品质状态评价方法研究[J]. 夏明,李慧,杨静,徐立立. 环境技术, 2021(S1)
  • [3]CF4/CO2雷电冲击击穿特性及温升特性研究与试验[D]. 林思凯.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4]Fe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SF6热降解性能的研究[D]. 胡金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气体绝缘输电管道中支撑绝缘子沿面绝缘特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D]. 詹振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环保型C4F7N/CO2混合气体断路器开断性能研究[D]. 刘鹏飞. 沈阳工业大学, 2020
  • [7]C4F7N/CO2混合气体熄弧特性研究[D]. 王佳田.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X射线激励下GIS中典型绝缘缺陷局部放电特性和机理研究[D]. 张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基于红外成像的SF6检测系统的研究[D]. 王贺.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10]110kV智能化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设计与实施[D]. 王祖程. 山东大学, 2020(11)

标签:;  ;  ;  

高压电器中SF_6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