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福建蚕业恢复发展的引导作用

加入WTO对福建蚕业恢复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加入WTO对福建蚕业恢复发展的导向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芯[1](2020)在《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文中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给我国的茶叶生产以及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中国茶叶出口企业遭受着难以克服的危机。因此,对我国茶叶贸易壁垒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解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茶叶出口贸易健康发展,占领国际市场,促进我国茶叶出口结构的改善,优化资源配置,填补我国在茶叶贸易壁垒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缺,对中国茶叶出口企业有着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研究思路以中国福建省茶叶出口贸易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对绿色贸易壁垒理论研究结合实证分析总结出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理论分析部分阐述了绿色壁垒形成同环境保护意识崛起密不可分,同时新贸易保护主义也成为绿色壁垒形成的理论基础,这正反应了绿色壁垒的隐蔽性特点。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国际社会环保意识的完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绿色消费取向的形成、各国间贸易博弈以及每个国际自身科技水平差异形成。绿色壁垒的作用机制首先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制定地区的高标准将未达标商品排除在外从而对进口商品进行数量控制;绿色壁垒的价格控制机制形成于高标准增加了出口商在产品生产检测包装等各方面的成本,从而使得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绿色壁垒的控制机制整体是一个动态抑制的过程,标准在不断调整中,对于进出口国而言,打通绿色壁垒是国家间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本文将福建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福建省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省,但茶叶出口结构不够合理,种类单一,良种茶品类欠缺,生产技术标准落后,因此发达国家对福建茶叶的绿色壁垒表现为逐年增强,对福建茶叶出口影响很大。鉴于以上情况,本文选取的了福建近15年的茶叶出口数据,以农残限制项目数和农残限量值标准测量绿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结构的影响,选择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茶叶出口份额当作分析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农药残留标准提高阻碍福建茶叶向发达国家出口,进口地区对农药残留限制项目数增加,同样限制出口份额。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对福建省乃至全国茶叶出口的政策建议,深化茶叶出口产业链、优化茶叶出口结构、完善茶叶生产标准化,提升检测标准体体系这些建议可为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提供参考。

沈金洲[2](2019)在《贸易便利化角度下福建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研究 ——以福州关区为例》文中指出福建自贸区作为改革创新试验田,在探索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上有先行先试的重任。福州海关作为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和平潭片区的主管海关,是福建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核心推动者,必须将自贸区作为探索贸易便利化的试验田,参照国际先进规则,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加快发展,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局的重要作用。目前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已四年多,有必要对海关的系列监管创新制度进行梳理和评估,总结经验,评估成效和风险,进一步发挥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先行先试作用,形成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完备、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促进中国贸易便利化的进程和全面开放格局的构建。本文以贸易便利化为视角,以福州海关所辖福州关区为分析目标,通过对福州关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现状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发现福州关区在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上取得较好成效,有力推动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但也还存在透明度不够、海关监管创新系统集成性不够、容错激励机制保障不够等问题和短板。为此,根据国际海关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必须从提升制度创新透明度、强化国际对标、优化监管服务模式、推动口岸协同创新和协同治理、完善容错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檀云坤[3](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王玄瑜[4](2011)在《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茧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蚕茧产业生产规模和蚕茧产量不断增加,主导着世界蚕丝产业的发展。蚕茧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千万农民的增收致富,也为工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是,蚕茧产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市场的不适应,蚕茧产业生产和经营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造成蚕茧产业市场绩效低下,严重制约着蚕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单靠技术手段已经很难全面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蚕茧产业组织作为蚕茧产业运行的有效载体,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蚕茧产业进行分析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学及管理学为基础,运用SCP分析框架,对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合理生产规模、区域布局、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建议,为我国蚕茧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全文共分蚕茧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产业的基本特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六大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具体包括:(1)中国蚕茧产业组织理论基础。本部分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范式SCP框架进行介绍分析。这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理论基点。(2)中国蚕茧产业的基本特性与发展历程。本部分在界定蚕茧产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本研究对象仅限于具有农产品属性的蚕茧产品,分析蚕茧产业特征与生产经营的风险性,梳理我国茧丝绸行业特别是蚕茧产业的发展历程,剖析目前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状况。这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起点。(3)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本部分主要研究目前我国蚕茧产业的养蚕业、蚕茧收烘业、销售业的市场结构,分析蚕茧产业的区域布局、生产集中度、规模经济、市场流通等基本问题。(4)中国蚕茧产业市场行为的分析。本部分主要分析当前我国蚕茧产业养蚕户、蚕茧收烘企业的市场行为,研究揭示目前我国蚕茧产业市场主体的行为机理及其特性,剖析市场行为产生的原因。(5)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本部分研究我国目前蚕茧产业养蚕业、蚕茧收烘企业的市场绩效,建立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我国蚕茧产业利润较低、蚕农增收困难的原因,构建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模式。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核心和重点。(6)中国蚕茧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在对我国目前蚕茧产业组织政策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蚕茧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与建议;并根据我国蚕茧产业的行业管理状况,提出完善行业管理的措施建议。产业组织政策和行业管理是优化中国蚕茧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结论可概括为:(1)中国蚕茧产业是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比较效益高,生产技术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目前我国鲜茧生产的小规模、大群体的组织特征,由此形成了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鲜茧收购市场呈现局部区域垄断性特点,从而影响蚕茧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3)蚕茧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趋向提高,但仍很低,未达到最佳规模经济要求,导致产业资源利用率低下。(4)蚕茧产业市场绩效低下,人工成本、蚕茧价格、收烘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产业链长度是主要影响因素。(5)蚕茧产品具有同质性,很难形成产品差异。通过建立品牌、规范生产方式和原产地认证等途径逐步形成产品差异,可以取得更高的产业经济效益。(6)蚕茧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随着蚕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其进入和退出壁垒会不断提高,其中行政壁垒是阻碍其进入和退出的重要因素。(7)通过蚕茧产业组织间的横向联合、纵向联合、并购行为,整合营销渠道,建设一体化的营销渠道,平衡各参与者的利益分配,使各参与主体博弈的结果利于蚕业的良性发展,提高我国蚕茧产品的营销效率,增加蚕茧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助于培育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8)针对蚕茧产业行业自律性困难,蚕茧产业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现象,政府加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培育和发展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是提高蚕茧产业乃至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霍尚一[5](2008)在《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水果产业的发展和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自1978年中国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以来,中国的水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97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水果产量从1978年的657万吨增长至1997年的5089.3万吨,到2006年,中国水果产量已达9599.2万吨,占世界水果产量的18.1%。水果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水果出口贸易,水果出口额从1992年的2.83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12.84亿美元。然而,与世界主要水果出口国相比,中国水果出口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中国水果出口量仅占世界的2%,出口量也仅占产量的2%左右;这表明中国虽然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却不是贸易强国。中国水果出口远未实现其应有的潜力。影响水果出口的因素多种多样,针对影响水果出口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挖掘中国水果出口的潜力,把中国从世界水果生产大国转变为水果贸易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竞争力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贸易保护理论,在全球水果贸易竞争的背景下,对中国水果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以及在东盟、日本、欧盟、俄罗斯和美国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国主要出口水果:苹果、柑橘和梨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研究了世界水果贸易的发展、主要水果进出口市场及其特点、世界水果贸易政策,以明确中国水果出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世界水果贸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世界水果贸易市场主要包括三大区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和亚洲区域。三大区域的贸易又包括区域内部的贸易以及三大区域与赤道和南半球国家之间的贸易。内部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内部贸易在三大区域的重要性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世界水果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成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形式。在国际水果贸易环境变化的同时,中国的水果出口贸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及中国与东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第二,对1992年以来中国水果国际贸易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水果贸易呈现出进出口均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水果贸易的市场结构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主要出口市场为东盟、日本和欧盟市场。在各市场内部,中国水果出口又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东盟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在欧盟市场份额的稍有增长以及在日本、俄罗斯市场份额的下降。中国水果出口的品种结构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苹果和梨、其它坚果、柑橘以及冷冻水果和坚果上。中国水果贸易存在着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两种方式。从总量上看,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呈现增长趋势。从产业内贸易细分来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据优势地位。第三,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水果贸易流量和流向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的GDP、中国的农业产值、中国与各进口国之间的距离、双方的实际汇率以及双方是否为APEC成员国等是中国水果出口流量和流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有利地促进了中国水果出口。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水果出口的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果出口“贸易过度”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荷兰和俄罗斯;“贸易不足“的国家是是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第四,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首先对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日本市场、俄罗斯市场、欧盟市场以及美国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中国水果出口在世界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其贡献份额分别达63%和40.2%。2001年以来,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竞争力的增强和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其贡献份额分别达43.4%和30.3%。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在俄罗斯市场,中国水果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其贡献份额达82.6%。在美国市场,2000-2005年,中国水果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水果竞争力的增强,其贡献份额达73.1%。2002-2006年,在中国水果对欧盟出口值的增长中,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几乎占有相同的重要地位。第五,对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水果仅在苹果和梨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但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苹果和梨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水果具有价格竞争力,但中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上。第六,分析了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关税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又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规、产品合格标准及其认证以及植物检疫措施。这些贸易壁垒对中国的水果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通过以上六部分,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果安全标准,积极申请国际认证;提高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结合我国水果的生产优势,调整生产结构;实施市场结构多元化措施,减小市场风险;实施水果的品牌营销;协调发展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WTO事务;参加区域性贸易合作,推动APEC进程;加强与其它国家在植物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建设水果生产的非疫区,改善中国水果出口的市场准入条件等。

周卫阳[6](2008)在《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研究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解决我省“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江苏茧丝绸行业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提高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广大蚕农的经济收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茧、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目前我国丝和绸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2%和45%,在世界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江苏蚕丝业又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江苏蚕业有5500年的辉煌历史,江苏丝绸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历史美誉,栽桑养蚕是江苏农村一项重要的传统农业生产项目。2006年江苏拥有桑田面积137万亩左右,年发种量在300多万张,年产茧11.8万吨,桑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发种量居第二位。产茧量居全国第二,但是随着江苏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江苏蚕业的发展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等诸全方面都遇到了很多问题,成为了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另外,国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中西部地区蚕业的迅速崛起,以及相关产业的竞争使江苏传统的蚕业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历史上欧洲蚕业的消亡、日本蚕业衰退以及江苏蚕业由南向北的转移,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研究江苏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实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当前江苏蚕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结合江苏蚕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理论、现代蚕业理论为基础,理论结合实际,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运用实地调查与典型调查、逻辑思维、比较分析与综合研究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蚕业可持续展进行较全面的研究,较系统的论述了江苏蚕业的历史、现状,剖析了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同时也的分析了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有利条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结合江苏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论证了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研究确立了江苏蚕桑可持续发展方向,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而提出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与江苏蚕业的生产实际结合得十分紧密,许多的资料和数据都是生产中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提出的问题也是江苏蚕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比较有可操作性。当然,蚕丝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包含了“农、工、贸”三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的是蚕丝业最基础部分“农”——蚕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对工业和贸易研究较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陈蕴文[7](2008)在《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和贸易国,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技术使我国生丝产量在世界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入WTO后,我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环境明显改善,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和进口关税的降低,越来越有利于我国生丝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茧丝绸业的发展。但是,加入WTO后我国生丝业生产流通领域逐步向外国资本开放,外国丝绸企业会加大对茧丝绸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渗透,对生丝业相关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能否把机遇变成现实的利益,促进中国茧丝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江苏省是我国蚕茧主产地之一,其蚕茧生产在全国蚕茧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江苏省蚕农养蚕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因此,江苏省蚕业的发展对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结合,通过对蚕丝业生产潜在比较优势地区差异的分析,为江苏省蚕丝行业的布局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生丝出口贸易的预测出口价格模型,以此为江苏省如何充分发挥蚕丝行业比较优势提供政策建议。本文共分绪论、机遇和挑战、生产成本分析、比较优势分析、预测价格模型、政策建议等六章。

段卫平[8](2006)在《南阳市蚕业生产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人口、耕地、近几年来蚕业生产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南阳市的气候、水资源、耕地、劳动力等基本符合蚕业生产的要求。全市蚕业生产的基础较好,蚕业资源丰富,蚕业生产曾一度在南阳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造成南阳市蚕茧生产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是蚕茧质量差,比较效益低,蚕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蚕茧价格不稳定,科技力量不足,劳动力素质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要从政策上扶持蚕业生产,加快蚕业产业化步伐,发展蚕业规模化生产,建立一支稳定的蚕业科技队伍,努力提高蚕茧质量,提高蚕农科学养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研究结果对发展南阳市的蚕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龚高健[9](2006)在《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是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福建不仅是港口资源丰富的省份,历史上也是我国港口开发和繁荣最早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因近台面海的优势率先对外开放,港口经济总量和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之一。 沿海区域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港口经济的竞争。当前福建港口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加强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对于促进两岸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提升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东南沿海整体联动和全面繁荣、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本文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现代化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运用历史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从福建港口经济发展史的纵向角度与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战略、临港产业发展、港城经济互动、腹地经济与运输通道分析、闽台港口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等横向角度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全景式论证,着力描绘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福建港口经济的发展进程,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力求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港口经济发展决策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畅晋钢[10](2006)在《我国茧丝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茧丝绸行业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古老传统而又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为支援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基础环节,在不断推进桑蚕品种改良优化,新一代蚕药研制基础上,正在进行着生产区域布局的调整,向一体化、规模化、科学化、基地化的新型桑蚕经营实体转变;工业加工环节,在不断深化企业改制改革,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基础上,全面推进以高档丝绸标志为核心竞争力和中国丝绸形象的品牌战略;在贸易方面,从单一的追求出口金额,转向努力扩大内需,出口从数量增长型向价格、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从而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进入21世纪,种桑养蚕还将因它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呈现出巨大的拓展空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仅仅是丝绸大国,不是丝绸强国,在茧丝绸管理体制、资源利用、技术创新等方面下还面临着来自自身和外在的压力和挑战。同先进国家相比,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加工工艺及技术薄弱,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不高,至今没有形成国内驰名品牌,更没有世界级名牌。因此,在蚕业生产方面,我们应切实加强对蚕业科技的投入,健全服务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实效,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在丝绸工业和出口方面,要进一步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加大丝绸产品的科技含量,创名牌效应,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加强对WTO特别是ATC有关条款的研究和应用,再创我国茧丝绸业新的辉煌。

二、加入WTO对福建蚕业恢复发展的导向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福建蚕业恢复发展的导向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环境保护与绿色壁垒的理论分析
    2.1 环境保护与贸易
        2.1.1 环境保护与WTO“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
        2.1.2 环保标准与绿色保护的流行
    2.2 绿色壁垒
        2.2.1 绿色壁垒的理论界定
        2.2.2 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2.2.3 绿色壁垒的特点
        2.2.4 绿色壁垒对出口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3 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绿色壁垒
        2.3.1 新贸易保护主义
        2.3.2 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壁垒保护机理分析
    3.1 绿色壁垒的形成机制
        3.1.1 持续发展观的完善
        3.1.2 新贸易保护的需要
        3.1.3 绿色消费的形成指向
        3.1.4 各国之间的博弈
        3.1.5 技术水平的差异
    3.2 绿色壁垒的作用机制
        3.2.1 数量控制机制
        3.2.2 价格控制机制
        3.2.3 动态抑制机制
    3.3 绿色壁垒的出口国效应
        3.3.1 贸易效应分析
        3.3.2 贸易条件效应分析
        3.3.3 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3.3.4 发展成本效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贸易壁垒与福建省茶叶出口
    4.1 福建省茶叶出口现状
        4.1.1 品种结构
        4.1.2 市场主体
        4.1.3 市场结构
    4.2 福建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基本特点
        4.2.1 绿色壁垒逐年加强
        4.2.2 绿色壁垒显现出歧视性
        4.2.3 对福建的绿色壁垒以亚洲国家为主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的影响
        4.3.1 消极影响
        4.3.2 积极影响
    4.4 福建省茶叶出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
        4.4.1 茶叶出口主体结构欠缺
        4.4.2 品牌知名度低
        4.4.3 良种茶叶产出度低
        4.4.4 技术标准落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壁垒对福建省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
        5.1.1 引力模型的发展
        5.1.2 引力模型实证研究
    5.2 模型的设定和变量说明
        5.2.1 样本说明
        5.2.2 模型构建
        5.2.3 变量的介绍
        5.2.4 变量的来源
    5.3 回归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分析
    6.2 面对绿色壁垒我国的应对策略建议
        6.2.1 深化茶叶的出口产业链
        6.2.2 优化茶叶出口结构
        6.2.3 坚持发展品牌战略
        6.2.4 推行并完善我国茶叶生产标准化
        6.2.5 安全体系的落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贸易便利化角度下福建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研究 ——以福州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贸易便利化及海关监管创新
    (一) 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监管概述
    (二) 海关推进贸易便利化监管制度创新内涵
    (三) 海关推进贸易便利化监管制度创新历程
    (四) 我国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及对贸易便利化成效
二、福州关区在贸易便利化上监管制度创新现状及成效
    (一) 福州关区监管制度创新总体情况
    (二) 基于目标达成模式的福州关区监管制度创新成效评估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福州关区监管制度创新成效评估
三、福州关区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的短板
    (一) 福州关区海关监管创新的透明度不够
    (二) 海关监管创新集成性、整体性、系统性不够
    (三) 海关监管创新的容错激励机制存在不足
四、完善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途径
    (一) 提升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的透明度
    (二) 对标国际规则并优化海关监管服务模式
    (三) 推动口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 完善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的容错激励机制
五、研究结论
    (一) 研究总结
    (二)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2.4 研究启示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基本构想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内涵
    3.2 理论基础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4.1 农业合作基础
        4.1.1 农业发展阶段
        4.1.2 农业产业结构
        4.1.3 农产品市场
        4.1.4 农业生产要素
        4.1.5 农业经营管理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4.2 农业合作现状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4.2.2 农产品贸易
        4.2.3 农业直接投资
    4.3 存在主要问题
        4.3.1 农产品贸易
        4.3.2 农业直接投资
    4.4 本章小结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5.1.1 基本运作情况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5.2.1 基本运作情况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5.3.1 基本运作情况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6.1.1 研究方法选择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选择
        6.3.2 研究对象概述
        6.3.3 引力模型构建
        6.3.4 研究数据来源
        6.3.5 回归分析结果
        6.3.6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7.2.1 土地要素流动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7.2.3 资本要素流动
        7.2.4 技术要素流动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7.3 本章小结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8.1.1 发展机遇
        8.1.2 发展趋势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8.2.1 基本原则
        8.2.2 总体导向
        8.2.3 模式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4)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1.2.2 蚕茧产业组织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之处
        1.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蚕茧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哈佛学派
        2.1.3 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芝加哥学派
        2.1.4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新产业组织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体系——SCP结构框架
        2.2.1 市场结构
        2.2.2 市场行为
        2.2.3 市场绩效
        2.2.4 产业组织政策
    2.3 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3 蚕茧产业基本特性与我国蚕茧产业发展历程
    3.1 蚕茧产业基本特性
        3.1.1 蚕茧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3.1.2 蚕茧产品的属性
        3.1.3 中国蚕茧产业特征
    3.2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历程
        3.2.1 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3.2.2 飞跃发展阶段(1979-1994 年)
        3.2.3 下降调整阶段(1995-2000 年)
        3.2.4 恢复发展阶段(2001-至今)
    3.3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现状
        3.3.1 中国蚕茧产业的总体情况
        3.3.2 中国蚕茧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
        3.3.3 中国蚕茧产业的国际地位
        3.3.4 中国蚕茧产业的管理体制
        3.3.5 中国蚕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1 中国养蚕业市场结构分析
        4.1.1 养蚕业的养殖规模分析
        4.1.2 养蚕业的集中度分析
        4.1.3 养蚕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4.1.4 养蚕业退出壁垒分析
        4.1.5 养蚕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4.2 中国蚕茧收烘加工业市场结构分析
        4.2.1 鲜茧收烘加工业规模分析
        4.2.2 蚕茧站的集中度分析
        4.2.3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4.2.4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产品差异分析
    4.3 中国蚕茧营销业市场结构分析
        4.3.1 鲜茧收烘站营销活动分析
        4.3.2 养蚕户营销活动分析
        4.3.3 蚕业合作社营销活动分析
        4.3.4 茧贩营销活动分析
5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1 中国养蚕户的市场行为分析
        5.1.1 养蚕户的市场行为特点及基础分析
        5.1.2 养蚕户的价格行为分析
        5.1.3 养蚕户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5.1.4 养蚕户的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5.1.5 养蚕户市场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5.2 中国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2.1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特点分析
        5.2.2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5.2.3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5.2.4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5.3 中国蚕茧营销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5.3.1 蚕茧营销企业类型分析
        5.3.2 蚕茧产品营销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5.3.3 蚕茧产品营销渠道及存在问题
        5.3.4 蚕茧产品营销渠道发展的趋势
6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6.1 中国养蚕业市场绩效分析
        6.1.1 全国养蚕业的总收益、平均价格、总成本、净利润和利润率分析
        6.1.2 主产省蚕茧价格、每亩桑园蚕茧的产量、产值、成本、净利润分析
        6.1.3 全国每亩桑园的产值、成本、净利润分析
        6.1.4 全国每亩地蚕茧收益与其他农产品比较分析
        6.1.5 养蚕业技术进步绩效分析
    6.2 中国鲜茧收烘加工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6.3 中国蚕茧产业市场绩效较低的原因分析
        6.3.1 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养蚕业的生产模式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6.3.2 蚕茧产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6.3.3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生产方式
        6.3.4 蚕茧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6.4 建立蚕茧产业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行业管理
    7.1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7.1.1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现状
        7.1.2 蚕茧产业现有产业政策分析
        7.1.3 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目标
        7.1.4 蚕茧产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
    7.2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
        7.2.1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的性质和职能
        7.2.2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的需求分析
        7.2.3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现状分析
        7.2.4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发展和完善的原则
        7.2.5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发展和完善的措施
8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5)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理论和方法
        1.5.1 研究理论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6.1 研究可能的创新
        1.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国际贸易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世界水果贸易市场及其政策
        2.2.2 中国水果贸易政策变化
        2.2.3 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2.2.4 农产品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基于CMS模型
        2.2.5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2.6 食品安全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2.7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2.8 总结与评述
3 世界水果贸易及其国际竞争
    3.1 世界水果贸易的发展变化
    3.2 世界水果贸易市场及其流向
        3.2.1 欧盟市场
        3.2.2 亚洲市场
        3.2.3 北美市场
    3.3 世界水果贸易政策的变化
        3.3.1 关税壁垒
        3.3.2 非关税壁垒
    3.4 中国水果贸易政策的变化
        3.4.1 中国加入WTO
        3.4.2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变化
    4.1 中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4.1.1 自然资源条件
        4.1.2 产量的增长
        4.1.3 品种结构的变化
        4.1.4 生产布局的变化
        4.1.5 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4.2 中国水果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化
        4.2.1 贸易量的发展变化
        4.2.2 市场结构的变化
        4.2.3 品种结构的变化
    4.3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变化
        4.3.1 苹果的贸易变化
        4.3.2 梨的贸易变化
        4.3.3 柑橘的贸易变化
    4.4 中国水果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4.4.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4.4.2 中国水果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及其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5.1 贸易引力模型介绍
    5.2 理论基础
        5.2.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5.2.2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5.3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因素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3 模型结果及分析
    5.4 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5.4.1 模型设定
        5.4.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4.3 模型结果及分析
    5.5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潜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水果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基于CMS模型
    6.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的理论基础及其计算方法
    6.2 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6.3 中国对主要水果出口市场水果出口变化的原因分析
        6.3.1 东盟市场
        6.3.2 欧盟市场
        6.3.3 日本市场
        6.3.4 俄罗斯市场
        6.3.5 美国市场
    6.4 小结
7 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7.1 概念界定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7.1.2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7.2 中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
        7.2.1 中国各主要水果的国际竞争力
        7.2.2 中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
        7.2.3 中国梨的国际竞争力
        7.2.4 中国柑橘的国际竞争力
    7.3 中国水果的价格竞争力
        7.3.1 中国苹果的价格竞争力
        7.3.2 中国梨的价格竞争力
        7.3.3 中国柑橘的价格竞争力
    7.4 中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力
        7.4.1 产品质量
        7.4.2 品牌营销
    7.5 小结
8 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8.1 关税制度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
    8.2 技术性贸易壁垒
        8.2.1 食品安全法规
        8.2.2 产品合格认证
        8.2.3 植物检疫措施
    8.3 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以坚果为例
    8.4 植物检疫措施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案例分析
    8.5 其它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美国对中国苹果汁的反倾销案
    8.6 本章小结
9 世界水果出口国扩大水果出口的经验借鉴
    9.1 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营销:新西兰的猕猴桃产业
    9.2 营销组织与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印度葡萄产业的案例分析
10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对象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基本理论依据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可能新意和不足
        1.6.1 可能的新意
        1.6.2 可能的不足
2 江苏蚕业概述及现状分析
    2.1 江苏蚕业发展历史回顾
        2.1.1 解放前江苏蚕业的发展史
        2.1.2 解放后江苏蚕业的发展史
    2.2 蚕业的系统构成
        2.2.1 蚕种生产
        2.2.2 桑树栽培
        2.2.3 养蚕生产
        2.2.4 蚕茧经营
    2.3 江苏蚕业现状
        2.3.1 蚕种生产的现状
        2.3.2 蚕桑生产的现状
        2.3.3 蚕业对农村经济影响及蚕区转移
    2.4 江苏丝绸工业和丝绸贸易
        2.4.1 丝绸工业现状
        2.4.2 丝绸贸易现状
3 江苏蚕业发展实证分析
    3.1 吴江市蚕业持续发展分析
        3.1.1 吴江市经济及蚕丝经济发展概述
        3.1.2 吴江市蚕业生产呈基本稳定的状态
        3.1.3 吴江市蚕业持续发展的分析
    3.2 锡山区(原无锡县)蚕业衰退分析
        3.2.1 无锡蚕丝业的兴盛历史
        3.2.2 锡山区蚕业衰退基本指标的分析
        3.2.3 锡山蚕业衰退原因分析
    3.3 东台市蚕业发展兴起的研究
        3.3.1 东台市经济发展概述
        3.3.2 东台市蚕业发展现状
        3.3.3 东台市蚕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分析
    3.4 小结
4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江苏蚕业可持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
        4.1.1 管理体制的缺陷
        4.1.2 组织体系的缺陷
        4.1.3 科研、服务体系的缺陷
        4.1.4 环境因素的影响
        4.1.5 工业发展、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4.1.6 经济效益对蚕业生产的影响
        4.1.7 行业内外部竞争带来的影响
        4.1.8 丝绸工业和贸易竞争力较弱
    4.2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有利条件的分析
        4.2.1 江苏有悠久的蚕业文化和自然条件
        4.2.2 江苏有很好的经济基础
        4.2.3 江苏蚕业目前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
        4.2.4 江苏有丰富的蚕品种资源
        4.2.5 桑树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蚕业发展
        4.2.6 蚕丝业广阔的市场前景
        4.2.7 蚕业的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发展
        4.2.8 世界蚕业生产在持续发展
5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1.1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5.1.2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有利条件
    5.2 政策建议
        5.2.1 发展现代蚕业
        5.2.2 构建与现代蚕业相适应的政策管理体系
        5.2.3 科学制定江苏蚕业发展规划
        5.2.4 科学应对江苏蚕业面临的挑战
        5.2.5 推进产业化经营
        5.2.6 加快江苏蚕业科技进步
        5.2.7 加强蚕业综合利用,发展蚕业循环经济
        5.2.8 加快江苏蚕业及后道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2 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
    1.4 本文的重点
第二章 江苏省发展蚕丝业面临的机遇
    2.1 良好的发展条件
    2.2 强大的竞争优势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2.4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 江苏省蚕丝行业生产成本的分析
    3.1 蚕丝发展与成本效益的关系
    3.2 蚕丝行业生产成本波动分析
        3.2.1 蚕茧生产成本的变化
        3.2.2 原因分析
    3.3 蚕丝茧与其他农产品的比较
    3.4 分析结论
第四章 江苏省蚕丝行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1 比较优势指数的选取
    4.2 江苏省蚕丝行业的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4.2.1 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4.2.2 实证分析结果
    4.3 江苏省蚕丝行业的国内比较优势分析
        4.3.1 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4.3.2 实证分析结果
    4.4 江苏省蚕丝行业的国外比较优势分析
        4.4.1 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4.4.2 实证分析结果
    4.5 结论与政策涵义
第五章 江苏省生丝出口贸易的价格及其政策分析
    5.1 江省苏生丝出口价格主要影响因素
        5.1.1 蚕茧收购价格变动的影响
        5.1.2 茧质量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5.2 加入 WTO 对江苏省生丝贸易的影响
        5.2.1 国际市场规模的影响
        5.2.2 国内生丝质量的影响
    5.3 江苏省生丝出口价格的国际影响
    5.4 江苏省生丝出口定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5.4.1 生丝出口价格定价预测模型
        5.4.2 生丝出口价格定价预测模型的应用
        5.4.3 预测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第六章 江苏省蚕丝行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6.1 利用江苏蚕丝业区域优势,深化区域发展战略
        6.1.1 江苏省蚕业行业区域优势分析
        6.1.2 江苏省蚕丝行业区域发展战略
    6.2 通过改革体制和市场开放,建立健全产业体系
        6.2.1 进行产业模式的改造
        6.2.2 运行蚕业经济产业链
        6.2.3 案例分析:海安县茧丝绸产业发展模式
    6.3 增加科研力度和科技含量,提高技术经济水平
        6.3.1 增加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持
        6.3.2 加大科研资金和人员投入
        6.3.3 加快品种、技术与知识更新
    6.4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6.4.1 政府适时改革蚕茧收购政策,着实提高蚕茧质量
        6.4.2 妥善解决部门间的利益矛盾,建立有序蚕茧市场
        6.4.3 改革原有的蚕丝茧流通体制,实行市场化的流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南阳市蚕业生产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外蚕业主产国的生产现状
        1.1.1 印度
        1.1.2 乌兹别克斯坦
        1.1.3 巴西
    1.2 国内蚕业生产的现状
        1.2.1 国内蚕业生产大省的发展情况
        1.2.1.1 江苏
        1.2.1.2 山东
        1.2.1.3 四川
        1.2.1.4 河南
        1.2.1.5 广西
        1.2.2 国内蚕茧生产现状
        1.2.3 加入WTO对蚕业生产的影响
        1.2.3.1 配额限制逐步取消的影响
        1.2.3.2 关税减让的影响
        1.2.3.3 市场开放的影响
    1.3 蚕业生产的特点
        1.3.1 蚕丝产品的市场需求稳定,但价格受工艺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大
        1.3.2 蚕业生产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1.3.2.1 发达国家蚕业不断萎缩
        1.3.2.2 发达地区蚕业不断萎缩
        1.3.2.3 蚕业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地区
        1.3.3 蚕业生产受环境的影响大
        1.3.4 蚕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高
        1.3.5 养蚕见效快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
        1.5.2 专家座谈
        1.5.3 查阅文献资料
        1.5.4 案例分析
第二章 南阳市蚕业生产现状
    2.1 蚕业资源丰富
        2.1.1 土地资源
        2.1.2 光照资源
        2.1.3 热量资源
        2.1.4 水资源
        2.1.5 劳动力资源
        2.1.6 蚕桑资源
    2.2 蚕业生产恢复性增长
        2.2.1 桑蚕生产
        2.2.2 柞蚕生产
    2.3 蚕茧流通和蚕业产业化体系不完善
    2.4 科技力量不足
    2.5 蚕业生产人员整体素质较差
    2.6 蚕茧质量较差
    2.7 生产规模偏小
第三章 南阳市蚕业发展的机遇
    3.1 养蚕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加速南阳市蚕业的发展
    3.2 西部大开发促进南阳市蚕业的发展
    3.3 南阳市新农村建设需要蚕业的发展
        3.3.1 蚕业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3.3.2 蚕业能改善生态环境
    3.4 加入WTO有利于蚕业的发展
    3.5 南阳市蚕业发展的典型调查
        3.5.1 南阳市社旗县饶良镇桑蚕业生产的发展
        3.5.2 南阳市南召县柞蚕生产的发展
第四章 南阳市发展蚕业生产的对策
    4.1 从政策上扶持蚕业生产
    4.2 加快蚕业产业化步伐
        4.2.1 蚕业产业化的内函
        4.2.2 蚕业产业化的意义
        4.2.3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中的作用
        4.2.4 蚕业产业化的形式
        4.2.5 在产业化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4.3 发展规模化生产
    4.4 建立一支稳定的蚕业科技队伍
    4.5 提高蚕农科学养蚕水平
    4.6 努力提高蚕茧质量
    4.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7.1 桑园建设和管理
        4.7.2 加工设备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选题与立意
    第二节 有关福建港口经济问题的学术研究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框架、理论方法和学术创建
第二章 福建港口经济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福建港口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古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概况
    第三节 近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综述
    第四节 现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二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福建港口经济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第二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三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保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临港产业集群与物流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福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启示
    第二节 同步发展福建现代港口物流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港口经济与港口城市经济互动
    第一节 福建港口经济促进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厦门自由贸易港区:福建港口经济区发展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福建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港口腹地与腹地运输通道分析
    第一节 福建港口腹地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福建港口经济腹地运输通道发展格局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闽台港口经济良性互动之探讨
    第一节 两岸关系的历史与闽台经贸的现状
    第二节 闽台港口经济互动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三节 闽台港口经济互动发展之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福建沿海港口与腹地交通分布图
附录2 2004年福建沿海各港口生产比重图
附录3 1991--2004年福建沿海港口生产情况统计图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0)我国茧丝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茧丝绸业的现状
    2.1 我国家蚕茧的产量
    2.2 丝绸工业
    2.3 丝绸出口
    2.4 近年来我国茧丝绸行业的结构变化
    2.5 我国蚕桑生产区域布局的调整
    2.6 茧丝绸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2.7 我国茧丝绸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 我国茧丝绸业存在的问题
    3.1 体制方面
    3.2 蚕茧生产方面
    3.3 丝绸工业方面
    3.4 丝绸出口方面
第四章 发展茧丝绸业的对策
    4.1 蚕茧生产方面
    4.2 丝绸工业和外贸出口方面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加入WTO对福建蚕业恢复发展的导向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为例[D]. 陈宇芯.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2]贸易便利化角度下福建自贸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研究 ——以福州关区为例[D]. 沈金洲. 厦门大学, 2019(12)
  • [3]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4]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D]. 王玄瑜.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5]中国水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霍尚一. 浙江大学, 2008(07)
  • [6]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卫阳.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7]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D]. 陈蕴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8]南阳市蚕业生产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D]. 段卫平. 扬州大学, 2006(01)
  • [9]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D]. 龚高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10]我国茧丝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畅晋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加入WTO对福建蚕业恢复发展的引导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