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宇宙很幸运吗?

我们的宇宙很幸运吗?

一、我们的宇宙是否交上了好运?(论文文献综述)

姚鄂梅[1](2021)在《少年前传》文中指出一 "净心茶馆"四个字弯弯曲曲烫在一块赭色的原木上,门口挂着一只铜风铃,风吹过来,叮叮当当清越好听。店里客人不多,相比之下,三百米之外的星巴克就热闹多了,这是因为星巴克就在顶慧楼下,而顶慧,生意好到四部电梯都不够用,两年前还因为挤电梯发生过学生家长互殴事件,从那以后,电梯门口就多了几名身强力壮的保安,不停地招呼:学生先上!学生先上!被保安伸手拦住的家长们别无选择,只能暂避星巴克。细看就能发现,

李皓[2](2020)在《中国命运之子故事研究》文中认为命运之子故事是历史悠久的故事类型,在世界很多民族和地区广泛流传。按照历史地理学派的分类法,它可以归为AT460、461与930的复合型故事,目前已搜集到的中外异文总量多达七百余篇,其中,在中国的异文有两百多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善良的小伙子抗争命运、探索命运、改变命运的曲折人生。小伙子极其穷困,生活难以为继,或是娶妻时因贫穷受到刁难,所以决心出门“找好运”,询问佛祖(太阳、仙人等)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如何寻找到稀奇古怪的聘礼。前往目的地的路程中,他得到了三个遭遇困境的路人(有时是动植物)的帮助,因此答应帮助他们一起问佛祖解难题的方法;当他见到佛祖(太阳、仙人等)后,被告知“问三不问四”,只能问三个问题,于是他舍弃了自己的问题,为他人找到了摆脱困境的答案;返程途中他将答案告诉托问之人并得到报答,报答的礼物正是他缺少的财富(聘礼、妻子等),他由此获得了好运,过上了幸福生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蕴含着对命运这一古老的文化母题的哲理思考。论文以命运之子为中心,运用文献学、故事类型学和母题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研究命运之子的叙事特征、人物关系与哲学意蕴,多侧面地反思“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而思考“命运之子”故事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为故事学提供一个代表性案例,为生活实践继承一份古老智慧。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阐释了研究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了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故事源流的研究、故事主题的研究、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在先行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空白,针对性地提出本文的研究重难点以及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同时,该部分也对本文的核心概念“命运之子”进行了简单的界定。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为命运之子故事的主要类型研究。根据命运之子故事在各类型索引中的分类情况,并结合故事的情节结构,探讨问活佛、找聘礼与幸运儿三大亚型的特点,强调了问活佛亚型中具有独特的人物命名方式以及“问三不问四”的独特情节,找聘礼亚型具有与其他故事类型组合的特质,幸运儿亚型则体现了浓厚的外来色彩。这些特点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讨论故事文本意义与现实价值的重要基础。第二章为命运之子的内在力量研究。命运之子最突出的性格特质在于他通过追寻命运、经历考验,为自己和他人改变了命运。本章通过探讨命运之子的行动特点、文化身份等,突出了其坚毅勇敢、善良淳朴、信守承诺的品质,特别是他身上所体现的敢于抗争、勇于改变的命运观和人生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三章为命运之子的文化意义研究。命运之子在故事中既是求助者,又是受助者与助人者。他在助人还是助己的道德选择中,表现了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价值理念,以及对于“真善美”的道德品质的追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四章为命运之子的关系建构研究。命运之子与托问之人、解难之人的伦理关系,表现了人与自我、他者、世界的关系建构。同时,命运之子与托问之人互助互利,命运与共,二者的紧密联系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想显现出来;而作为帮助者的解难之人,则象征着共同体中强大的集体力量,为人类解决命运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第三部分为结语。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论,对中国命运之子故事在哲学、诗学、史学角度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鄢嘉琦[3](2019)在《关于《她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一步步提高,但这就代表女性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真的可以无忧无虑了吗?并非如此。韩国作家赵南柱的这本《她说((?))》,通过对韩国各年龄层女性的采访,带我们走进真正的女性生活,直面她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本翻译作品《她说((?))》是由赵南柱所着。赵南柱((?)),1978年出生于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担任「PD手册」、「不满Z ERO」、「Live今日早晨」等时事教养节目编剧十余年,对社会现象及问题具敏锐度,见解透彻,擅长以写实又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手法,呈现庶民日常中的真实悲剧。2011年以长篇小说《倾听》获得「文学村小说奖」;2016年则以长篇小说《为了高马那智》获得「黄山伐青年文学奖」;2017年以《82年生的金智英》荣获「今日作家奖」。赵南柱在2016年所着的《82年的生金智英》一经出版便引起热议,在韩国刮起“金智英风”。《她说((?))》是赵南柱在《金智英》2年后发行的短篇小说集,也是赵南柱作家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发行后连续多周进入畅销图书榜单,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各年龄阶段女性的采访,将她们的经历写成故事,展现出女性在各个年龄段所产生的各种情况。本报告讨论的是赵南柱所着的《她说((?))》的韩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该作品分为22个故事,中文译文共为六万余字,本人独自完成此书的翻译工作。在本报告中,先介绍了作者与作品以及翻译该作品的目的及意义,还有译前所需要准备的工作。该报告中,笔者对案例存在的翻译重点以及难点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运用了多种方法对作者己经翻译文本进行了深度了解,努力做到充分理解文本,在做到“忠实原文”的同时也做到准确使用语句,力求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次翻译实践不仅使笔者对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与利用,学到了更多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实践,同时在心理上对社会中自强自立的女性也更加多了一分理解与敬佩。翻译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难题,让笔者深刻认识到了“学无止境”,今后将更加注重实践积累,努力翻译出更优秀的翻译作品。

本杰明·珀西,姚人杰[4](2019)在《暗网》文中提出《俄勒冈人报》女记者莱拉?·?福尔肯发现,十年前连环杀手杰里米?·?图斯克居住的芸香公寓所在地块被地下城股份有限公司买下,奇怪的是,她哪儿都查找不到这家公司的资料。莱拉去芸香公寓实地调查,闯入工地后,发现了一个可疑的坟冢挖掘现场,一伙神秘人在那儿挖掘出一些畸形的骸骨。莱拉被对方发现,她慌乱之中拿了一只骷髅头,逃离了现场。当天晚上,特大风暴袭击波特兰,造成大面积停电,一股与暗网有关的神秘势力趁机作祟。一对情侣在公寓内遇害,凶手在墙上留下了血手印。迈克?·?朱尼珀是疲惫的旅者庇护所的管理员,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他发现一种名叫猎犬的怪物再现人间,知道黑暗正在袭来。正当记者莱拉继续深挖骷髅头来历之时,神秘势力为了夺回骷髅头,派出了猎犬追杀,后来又劫持她的甥女汉娜作为要挟。真相渐渐清晰,邪恶组织不仅长期利用互联网收集情报,更妄想在万圣夜打开地狱大门,用蠕虫病毒将人类变成行尸走肉。正义与邪恶的大战在波特兰启幕……

陆菲[5](2018)在《苏州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开发与使用》文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开发与使用地方文化资源是丰富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等方法,从阐述作文教学中开发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意义入手,对语文观念的发展、当前高中生作文现状的调查研究、苏州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在开发和使用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由绪论、结语以及正文三章组成。第一章着力研究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开发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第二章重在研究开发内容、开发途径及开发方式。对种类繁多的苏州地方文化进行归纳、取舍,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本文主张师生、学校、社会多种开发途径的有效结合,在遵循心理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知、行、思三种方式来开发苏州地方文化,生成作文素材资源。第三章主要分析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强调学生要有主动使用意识;二是寻找到苏州地方文化与作文训练的契合点;三是建立个性专题素材库。关于作文训练,可以结合苏州的生活习俗训练记叙类文章,结合苏州的风景名胜训练抒情类散文,结合苏州地方文化训练论述类文章。为达到学生作文时能熟练、灵活地提取素材的目的,主张建立专题素材库。并依据作文常见主题类型对素材库进行分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类别。积极开发和使用苏州地方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通过文化理解与传承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刘鑫燕[6](2018)在《徐光启的“天学”观》文中研究指明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是晚明着名的儒家士大夫、天主教徒、科学家。他生活的晚明社会党争严重、道德沦丧,更有外敌入侵,民不聊生,徐光启的“天学”观建立在他重塑晚明社会道德、发展国计民生这两大理想之上。徐光启立足传统思想,批判了具有明显人文理性特征的儒家传统天道观在教化人心上的不足,转向于寻求一个外在于人的道德评判主体,一个超验的外在主宰,建立“天学”观形上层面的道德伦理体系;对佛教劝世功能的失效进行了批判,使其尝试转向其他宗教文化,寻求儒家道德教化功能不足的补充;对佛教由“虚无”转向“遁世”、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批判,奠定了其“天学”观经世致用的特点,他转而寻求一个不仅能够建立形上层面的道德伦理体系,教化人心的外在超验主宰,而且能够指导形下“器”世界,帮助人们生产、生活的主宰。徐光启通过会通耶儒找到了天主教,立足于传统思想不足,“补儒易佛”,他通过外在超验的“上帝”以及天主教戒律建立了“天学”观在形上层面的道德伦理体系,天主教肯定世俗生活,通过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徐光启建立了“天学”观在形下层面的体系,即“天学”观在实践层面的表现—会通中西的科学思想。其科学思想也贯穿经世致用精神,其中天文学研究是“天学”观在实践层面的自然展现,服务天文研究的数学方法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基础方法,徐光启的“天学”观以经世致用为特点,始终以指导现实人生为宗旨,所以他又将天文学知识、数学方法运用到最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农学研究当中,形成“天学”观在实践层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指导体系。徐光启的“天学”观,将“道”与“器”结合,以实现其心中的儒家理想社会。本文拟从五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一,对徐光启的“天学”观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其二,介绍晚明的的社会和思想现状,这是“天学”观形成的社会基础;其三,介绍徐光启的“天学”观理论旨趣,这是徐光启寻求耶儒会通,建立“道器合一”天学观的理论基础;其四,介绍通过会通耶儒,“天学”观在形上层面建立的思想道德体系;其五,介绍徐光启“天学”观在实践层面的科学思想。

吴礼敬[7](2017)在《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文中提出本文旨在从诠释学的角度整理和描述英语世界理解和解释《易经》的历史,重点关注《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以《易经》的流行英译本作为切入点,选取英语世界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三种《易经》诠释方式:把《易经》看成异教经典或儒教典籍的宗教诠释范式、把《易经》看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智慧之书的哲学诠释范式、把《易经》看成其产生时期的历史文献或把《易经》注疏看成其产生时期的历史文献的历史主义诠释范式。本文将分析这些诠释范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它们诠释《易经》的具体特征以及对后续的《易经》诠释产生的影响,以期回应诠释学上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应以作者、文本还是读者为旨归的争论,同时探讨“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诠释的循环”等诠释学核心概念在经典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具体说来,麦格基译本把《易经》看成异教经典,理雅各译本把《易经》看成儒教典籍,卫-贝译本把《易经》看成一部智慧之书,孔理霭、茹特等人的译本把《周易》看成西周时期的历史文献,林理璋翻译的《周易》王弼注则把《周易》看成魏晋时期的历史文献,最后司马富的《易经》诠释把《易经》当成一部全球化的经典。这些诠释范式的生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也适应了各自阶段的历史需要。本文即以这些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成因、特点和影响。本文共6章: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起、理论依据、术语说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创新点等内容。《易经》传入英语世界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因为对《易经》性质和特征的不同认识,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既往研究从译本评价、译文比较和易学史等不同角度切入,本研究则打算从诠释学的角度,探讨《易经》主要英译本中体现的诠释范式及其与生存时代、译者和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第2章: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主要范式,以《易经》卫-贝译本的出现作为主要标志,把英语世界的《易经》译本分为卫-贝译本出现以前和卫-贝译本出现以后,分别介绍英语世界中有代表性的《易经》译本:卫-贝译本出现以前的主要译本有麦格基译本和理雅各译本,它们分别体现了基督教文明与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之间的对立和融合;卫-贝译本的产生是《易经》英译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体现了卫礼贤力图用东方文化来补充和救济西方文明的立场,因此《易经》中的智慧和卜筮传统都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卫-贝译本后兴起的孔理霭、茹特、林理璋等人的译本则体现了把《易经》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的视角,译者特别偏重文本和时代的结合。本章简单分析了这些译本中体现的不同诠释方式,并举例说明不同诠释方式对《易经》卦爻辞理解和解释产生的影响。第3章:从异教经典到儒教典籍,主要讨论麦格基译本和理雅各译本,分析二人的《易经》译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他们的不同易学观、译本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突出麦格基把《易经》当作异教经典理解和解释时秉持的“前见”和理雅各以文王、周公的作者原意为旨归的翻译策略及影响。整体看来,麦格基和理雅各所处的19世纪正是西方文明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无论是麦格基采用比较神话学的视角把《易经》看成与基督教迥然不同的异教经典,还是理雅各采用比较宗教学的立场把《易经》当成“东方圣书”体系下的儒教典籍,他们在整体上都秉持着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优越论思想,麦格基在译本中突出中国人的“生殖器崇拜”思想和儒家的“宇宙生成论”、“宇宙周期循环说”,理雅各的译本突出经传分离的解释原则,要以自己之“意”去逆周公、文王之“志”,体现出他们在诠释《易经》之前根深蒂固的“前见”。第4章:从儒教典籍到智慧之书,主要研究《易经》卫-贝译本,分析该译本在英语世界确立经典地位的原因:卫礼贤和劳乃宣的合作、卫礼贤《易经》讲座的推动、荣格对《易经》的推介、贝恩斯夫人的转译、卫德明《易经》讲座的阐发、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潮流乃至出版社的积极推动和媒体的普遍赞誉,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易经》卫-贝译本的流行。本章总结了卫-贝译本自身的三个主要特征:独特的结构安排、把译文剥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强调《易经》的卜筮功能,然后介绍卫-贝译本在当时和以后产生的重要影响,突出诠释者和《易经》文本间的“视域融合”是新的理解和解释不断生成的条件。整体来看,《易经》从19世纪末的儒家典籍转变成20世纪中期的智慧之书,一方面是由于西方文明发生的重大转变,经历“一战”和“二战”的摧残和毁灭,西方人对向来自信的机器文明、工具理性和科学崇拜产生怀疑和动摇,不少知识精英开始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向东方文明寻找借鉴和慰藉,《易经》卫-贝译本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世界的需求,因此在美国乃至欧洲掀起一股“易经热”。另一方面,卫-贝译本的独特结构,卫礼贤对《易经》作为“智慧之书”和“卜筮之书”的双重色彩的强调,荣格在序言中利用心理学上的“同时性”概念对《易经》占筮功能所作的分析,以及贝恩斯夫人流畅生动的现代英文,都为实现《易经》诠释范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第5章:从智慧之书到历史文献,主要研究孔理霭、夏含夷、林理璋、司马富等人诠释《易经》的方式,分析英语世界采用历史主义方法诠释《易经》的内外部原因,重点介绍以孔理霭、夏含夷、茹特等人为代表的还原《周易》》本经在商周时期的历史含义和以苏德凯、林理璋等人为代表的还原不同《易经》注疏在各自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历史含义这两种不同取向的历史主义诠释范式的特征,同时还分析了以司马富为代表的把《易经》诠释和各国历史文化语境相结合的全球化的诠释方式,重点突出从文本和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出发来探寻文本原意的诠释旨趣。从根本上来说,英语世界对《易经》诠释的这种范式转变,是以新历史主义的产生和“中国中心论”思潮的兴起为背景的,是《易经》翻译和诠释领域内“回到中国”的一种具体尝试,虽然这种诠释范式的转变特征异常明显,但历史主义诠释范式下产生的《易经》译本并未像卫-贝译本一度取代理雅各译本那样取代卫-贝译本。第6章:结论,主要讨论《易经》文本产生过程中卦爻辞解释的“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认为这种“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过程同样体现在异文化语境中人们对《易经》的翻译和解释上。结论还总结了本文讨论的三种诠释范式中分别体现的“’照原意’或’照原样’理解”、“较好地理解”和“不一样的理解”这三种主张,指出“不一样的理解”才是《易经》在其他文化语境中接受和理解的关键,但“不一样的理解”并非不受任何制约,文本、诠释传统、后起的诠释方式、以及时间和读者,共同筛选并决定对《易经》卦爻辞的具体理解和解释。

林桑榆[8](2017)在《星星住在你眼里》文中指出编辑推荐: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故事的一开始我便认定,陈放不会是红豆真正喜欢的那个人。大概是深知桑榆的故事"套路",她总喜欢这种迂回婉转的发展走向。这个故事一如既往地吸引我,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庆幸的是,用宇宙换红豆的传说,我曾拥有。宇宙里有双会为我疗伤的手,有无处不在的温柔,以及想说却没说出口的悸动。

黄梵[9](2015)在《浮色》文中认为故乡仿佛就是我自己……——题记关键词安国寺:据考证,安国寺初名护国寺,始建于公元657年,之后两度隳颓于乱世(唐武宗灭佛和唐末战乱)。到五代南唐,因李璟倡佛,在旧址上精心重修。苏轼贬居黄州时,对安国寺产生了不懈的兴趣,他利用安国寺重塑了自己受贬的心境。从已写的诗文《黄州安国寺记》《安国寺寻春》《安国寺浴》《应梦罗汉》等,可以察觉他写安国寺其实没有止境。他在

孙煦扬[10](2016)在《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回顾迷信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区分出一类常见的迷信心理,将之命名为“运气相关迷信心理”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和区分,认为其典型特征是“相信一些事物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或厄运,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及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码和分析,探索发现了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四个突出特点、影响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八个重要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相互作用、促使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形成与发展的两种不同机制。此外,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探讨了大学生自身对其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看法和感受,发现了大学生解读努力、运气、命三者关系的递减模式及判断一个迷信信念或行为可接受程度的三项标准。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大学生运气相关的迷信心理具有“科学倾向”性、功利性、适可而止性及符合情理性四个突出特点;第二,自我效能感、思维类型、成长环境、个人经历、选择性记忆、失控、恐惧和渴望是影响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八个重要因素;第三,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存在两种机制,即信念——行为循环机制和触发行为机制;第四,大学生认为努力、运气、命三者之问的关系遵循努力——运气——命作用递减模式;第五,大学生拒绝或接受一个运气相关迷信信念和行为的标准有三个:是否违背科学或情理、是否过于痴迷、是否带来危害。

二、我们的宇宙是否交上了好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的宇宙是否交上了好运?(论文提纲范文)

(1)少年前传(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2)中国命运之子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命运之子”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命运之子故事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五种代表性分类
    第二节 主要亚型
        一、问活佛亚型
        二、找聘礼亚型
        三、幸运儿亚型
    第三节 其他亚型
第二章 追寻与考验: 命运之子的内在力量
    第一节 原初命运
    第二节 人物行动
        一、行动进程
        二、行动意义
    第三节 文化身份
        一、范丹: 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二、但行、八合米: 民间谚语的人名化
第三章 助人与助己: 命运之子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受助者助人
        二、命运难题的隐喻
    第二节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求助者助人
        二、解难之人的原型
    第三节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一、助人终助己
        二、命由己造的象征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之子的关系建构
    第一节 命运之子与自我的关系
        一、发现自我
        二、超越自我
    第二节 命运之子与他者的关系
        一、互相接纳
        二、互惠利他
    第三节 命运之子与世界的关系
        一、相互牵制
        二、相互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关于《她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1.1 作品分析
        3.1.2 自身翻译能力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标题翻译
    4.2 词语翻译
    4.3 句子翻译
    4.4 加译法与减译法
    4.5 语序变动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4)暗网(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尾声

(5)苏州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开发与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作文教学中开发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意义
    第一节 作文教学中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背景
        一、语文课程观念的发展
        二、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第二节 当前高中生作文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调查问卷设置说明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苏州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二、充满活力、影响深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开发内容
        一、苏州历史人物及人文精神研究
        二、苏州物产及饮食文化研究
        三、苏州生活习俗研究
        四、苏州小巷及园林研究
    第二节 开发途径
        一、师生层面的开发
        二、学校层面的开发
        三、社会层面的开发
    第三节 开发方式
        一、知——多观察、多阅读、多记忆
        二、行——走出去、走进去、走远些
        三、思——敢思考、多思考、深思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使用
    第一节 学生是使用的主体
        一、提升主动使用意识
        二、立意与情感的个性呈现
    第二节 苏州地方文化与作文训练的契合点
        一、结合苏州的生活及习俗训练记叙类文章
        二、结合苏州的风景名胜训练抒情类散文
        三、结合苏州地方文化训练论述类文章
    第三节 依托地方独特文化,建立个性专题素材库
        一、个性专题素材库分类
        二、专题素材库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后记

(6)徐光启的“天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徐光启与晚明社会
    第一节 “内忧外患”的晚明社会
    第二节 “裂变”的晚明思想界
    第三节 天主教儒学化的倾向
第三章 徐氏“天学”观之理论旨趣
    第一节 对儒家传统天道观之教化失效的批判
    第二节 对佛教之“虚无”观的批判
    第三节 对程朱理学之空谈义理的批判
第四章 徐氏“天学”观之会通耶儒
    第一节 “归诚上帝”与“修身事天”
    第二节 “补儒易佛”与“补益王化”
第五章 徐氏“天学”观之“超胜会通”的科学思想
    第一节 《崇祯历书》之天文学思想
    第二节 为天文学服务的数学方法
    第三节 “富国必以本业”之农学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理论依据
        1.1.3 术语说明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译本评析
        1.2.2 译本或译文比较
        1.2.3 易学西传史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主要范式
    2.1 英语世界的《易经》译本概述
        2.1.1 《易经》卫-贝译本出现以前
        2.1.2 《易经》卫-贝译本
        2.1.3 《易经》卫-贝译本出现以后
    2.2 《易经》英译本中体现的不同诠释方式
        2.2.1 儒教典籍
        2.2.2 智慧之书
        2.2.3 占筮手册
        2.2.4 历史文献
        2.2.5 心理学视角
        2.2.6 女性主义视角
    2.3 不同诠释方式对卦爻辞译文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3章 从异教经典到儒教典籍
    3.1 麦格基理解的《易经》:异教经典
        3.1.1 麦格基译本产生的背景
        3.1.2 麦格基对《易经》的理解
        3.1.3 麦格基译本的特征
        3.1.4 麦格基理解和解释《易经》的“前见”
    3.2 理雅各理解的《易经》译本:儒教典籍
        3.2.1 理雅各译本产生的背景
        3.2.2 理雅各《易经》译本的特征
        3.2.3 理雅各《易经》译本的影响
        3.2.4 理解和解释作者之意:理雅各诠释《易经》的取向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儒教典籍到智慧之书
    4.1 卫-贝译本经典地位的确立
        4.1.1 卫礼贤的《易经》德译本及《易经》系列讲座
        4.1.2 荣格对卫礼贤《易经》译本的运用及评价
        4.1.3 贝恩斯夫人和她的英文转译本《易经》
        4.1.4 卫德明《易经》系列讲座的推动
        4.1.5 美国反文化潮流的兴起与《易经》卫-贝译本地位的最终确立
    4.2 卫-贝译本的主要特征
        4.2.1 结构安排独特,经、传同样重视
        4.2.2 剥离历史语境,融合中西智慧
        4.2.3 重视卜筮功能,强调实用色彩
    4.3 卫-贝译本的影响
    4.4 诠释者与《易经》文本的“视域融合”
    本章小结
第5章 从智慧之书到历史文献
    5.1 历史主义诠释范式产生的背景
        5.1.1 外部因素
        5.1.2 内部因素
    5.2 《周易》作为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
        5.2.1 孔理霭的《易经》诠释
        5.2.2 夏含夷的《周易》诠释
        5.2.3 茹特、高厦克、玛格丽特等人的《周易》诠释
    5.3 《易经》作为具体时期的历史材料
        5.3.1 苏德凯等人的《易经》诠释
        5.3.2 林理璋的《易经》诠释
        5.3.3 韩子奇的易学研究
    5.4 《易经》作为融合世界文化的历史文本
        5.4.1 卫德明、哈克尔等人的易学研究
        5.4.2 司马富的易学研究
    5.5 文本原意:从文本和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出发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9)浮色(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评职称
        报复
        胜利
        查课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尾声
致谢

(10)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迷信的相关研究综述
    1.1 迷信的起源
    1.2 迷信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1.2.1 迷信的界定
        1.2.2 迷信的研究方法
    1.3 迷信的心理学解释
        1.3.1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迷信
        1.3.2 行为主义视角下的迷信
        1.3.3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迷信
        1.3.4 动机理论视角下的迷信
    1.4 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
        1.4.1 年龄
        1.4.2 内外控
        1.4.3 教育水平
        1.4.4 控制感
2 问题提出
    2.1 具体问题:运气相关迷信心理
        2.1.1 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概念
        2.1.2 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概念辨析
    2.2 重点对象:大学生
    2.3 主要方法:质性研究
        2.3.1 质性研究的概念、特点及其与迷信研究的相容性
        2.3.2 质性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2.4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2.4.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4.2 本研究的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
3 研究一: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3.1 调查工具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大学生关于运气的观念
        3.3.2 大学生群体关于运气的行为
4 研究二:焦点小组访谈
    4.1 访谈对象
    4.2 访谈方法
    4.3 访谈结果分析
        4.3.1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特点
        4.3.2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
5 研究三:深度访谈
    5.1 访谈对象
    5.2 访谈方法
    5.3 访谈结果分析
        5.3.1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再分析
        5.3.2 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各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5.3.3 大学生对运气相关迷信信念和行为的态度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6.2.1 研究的信效度及伦理道德问题
        6.2.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被试招募
附录2: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附录3:焦点小组访谈主题分析
附录4: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5:深度访谈主题分析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我们的宇宙是否交上了好运?(论文参考文献)

  • [1]少年前传[J]. 姚鄂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6)
  • [2]中国命运之子故事研究[D]. 李皓.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关于《她说》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鄢嘉琦. 延边大学, 2019(01)
  • [4]暗网[J]. 本杰明·珀西,姚人杰. 译林, 2019(03)
  • [5]苏州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开发与使用[D]. 陆菲. 苏州大学, 2018(04)
  • [6]徐光启的“天学”观[D]. 刘鑫燕.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7]英语世界《易经》诠释的范式转变[D]. 吴礼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8]星星住在你眼里[J]. 林桑榆. 花火, 2017(10)
  • [9]浮色[J]. 黄梵. 作家, 2015(23)
  • [10]大学生运气相关迷信心理的质性研究[D]. 孙煦扬.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标签:;  ;  ;  ;  

我们的宇宙很幸运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