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技给我建议如何节约鸡饲料

河北农业科技给我建议如何节约鸡饲料

一、河北农业科技为我养鸡节料指点迷津(论文文献综述)

冯瑞[1](2021)在《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主要扶贫方式是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联系,通过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让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维西县是迪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殊贫困问题凸显,在全县脱贫后该地区少数民族妇女成为维西县未来扶贫主要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这可以使贫困妇女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增加经济收入,转变思维认知和思想观念。因此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贫困文化理论和教育发展功能理论为依据,选取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为县域案例,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和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筛选三位接受过妇女职业教育成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典型少数民族妇女,构建了典型案例分析基本思路:“案例妇女基本情况简介-妇女职业教育路理分析-子代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成效”,从这三方面重点阐述和说明案例妇女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旨在总结经验、深入比较、凝练普遍成效,并多角度多方面凝练和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凸显问题,进而从妇女思维观念改变、乡村就业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和持续推动以及妇女教育能力、子代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多元性、创新性的有效对策建议,更好地巩固维西县脱贫成果、保证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可持续性。

许鸥[2](2020)在《秦皇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秦皇岛市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在梳理和总结农村三产融合相关研究结果,理清产业融合有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秦皇岛市农业现状和三产融合水平,秦皇岛市地貌类型多样,农业门类齐全,产业融合以粮油、林果、中药材、畜牧水产等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为主,产业化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但同时,秦皇岛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聚集度低、产业融合环境压力大、融合主体创新能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带动农民增收效应弱等问题;同时,一些优势农业资源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融合潜力有待挖掘。在吸收借鉴其他地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依托科技创新,解决产业融合的环保瓶颈,理顺产业利益链条,构建合理的农户利益保障机制,依托特色资源,加强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促进秦皇岛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兴旺。

姚旖璇[3](2020)在《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第一经济支柱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农村和农民构成了国家最中坚的力量。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三农问题”在当下仍是困扰我国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非常重要。不仅要关注当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应回顾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与教训,以为当下之借鉴。因此,本研究以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为研究对象,探寻其具体实施途径,分析其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其对当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从教育史学的视角出发,共分为六个部分,对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进行宏观上的阐释和微观上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现有文献,并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明了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推动力。民国乡村的现实诉求、西方先进思想技术的传入、国民政府的积极倡导,以及乡村教育思潮的大量涌现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推动力。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培养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机构与形式、师资来源和学生就业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具体办法和途径。第四部分是个案研究。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徐公桥乡村建设试验区,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试验区内具体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办法与途径。第五部分,通过对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具体实施过程的探究,归纳出其呈现的整体特点,即:坚持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坚持实用性的根本原则;坚持向平民化的迁移;坚持灵活机动与多样化发展和坚持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第六部分,基于对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具体实施过程及其特点的总体把握,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其对我国当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

李东颖[4](2019)在《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仅要求在经济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其他领域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便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山区生活的人口大约占据了总人口的48%,而与此同时,山区的本身存在的诸如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所以,对于山区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未来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问题都大有裨益。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南山脚下,属于中低山区,地貌主要以中山山地、低山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山地较多,山高林密;西部山地与河谷平原均等,具有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天条件。因此,本文首先对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SWOT分析,从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四个方面展开剖析,并选取了国内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中东部地区的典型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为通化县的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其次,本文论述了通化县在探索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种模式,综合分析了人参绿色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主要内容和优点及不足。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设想和优化,创建了以“三生共赢”为视角的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并确定了该模式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界定了主要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使通化县在未来的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有更新颖的思路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推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和永续发展。除此之外,通化县是山地农业在东北地区内的典型发展地区,希望该模式的提出,也能够为东北地区东南部、长白山一脉的其他山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张子砚[5](2019)在《生态议题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资源型城市古交市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修正案,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次研究正是关注到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基于朗氏夫妇提出的议题建构理论对1988年——2018年古交地方媒体中生态环境相关报道进行历时性考察,重点分析了地方媒体是如何对生态议题进行建构的以及不同时期媒体建构下的生态议题具有哪些特征,并基于此提出多媒介语境下资源型城市地方媒体生态议题的重塑路径。从结构上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次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背景的论述,梳理议题建构的相关文献,并确定此次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地方媒体生态环境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来探究古交地方媒体是如何建构生态议题的,具体而言,首先是从宏观层面把握地方媒体中生态议题的全貌,这一部分主要从媒体报道的社会语境、报道来源、报道内容、报道角度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生态议题报道进行了分析;其次是从微观层面分析不同时期地方媒体建构下生态议题具有怎样的特征,在国家、市场和社会视阈下环境议题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并以此反观环境议题与社会发生的种种勾连;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这一章是对本次研究的总结,着重分析了媒介议题建构的深层逻辑,对生态议题建构背后的三种主要的社会力量,经济效益、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的情感结构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反思了资源型城市的地方媒体生态议题建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当今生态议题建构的启示。通过对三十年来地方媒体生态环境相关报道的历史性考察研究可以发现,地方媒体在生态议题建构的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社会意见各种观点的展示与交流平台的角色,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古交地方媒体建构下的生态环境议题是非常复杂的,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生态”议题,而是与地方政治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并且其中还融合着整个社会的情感结构变迁的生态议题。在议题建构过程中媒体要想扮演好观点交流平台的角色,就需要平衡好多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否则生态议题的建构将会出现偏差。研究发现古交地方媒体生态议题的建构就存在环境正义性、公共性、地方主体性没有被很好的彰显,媒体报道对科学技术被过度强调造成了生态科学性的扭曲的问题。因此,在多媒介语境下媒体要想通过对生态议题的建构来重塑受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就需要充分发挥出媒体平衡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

张酌靖[6](2019)在《基于基塘理论的宜兴龙池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最先要振兴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有产业文化的特色乡村,是走乡村差异化发展路线、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最佳选择。基塘系统便是中国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农业,其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性和生态性。这契合了时代对于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变成潮流的宠儿,因此基塘系统的振兴成为必然。果基鱼塘是基塘系统中的一种农业模式,笔者通过梳理资料和实地调研,并通过实证案例研究思考,促进我国果基鱼塘生态农业园发展。本文首先通过收集相关领域的资料、查阅和梳理近20年来相关文献,在阐述循环农业、基塘系统等相关重要理论的基础上,整合果基鱼塘生态农业园相关的概念和特征、园区分类、果基鱼塘生态农业规划设计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设计内容,探讨了果基鱼塘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的一般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分析了浙江省湖州市射中村桑基鱼塘农业园区、河北省黄骅市中捷友谊农场果基鱼塘示范区、浙江省杭州市湿地植物园、广东省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四个建成的基塘系统生态农业景观相关案例,总结得出果基鱼塘选址多在低洼地或者水网密布的地区,皆具有广泛的地区适应性和农业特色;园区在建设时都搭建了多产业链融合的经济体系,打造出独特的农业品牌;设计时都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文脉,挖掘文化价值。对宜兴龙池生态园景观设计进行实证研究。以果基鱼塘种养农业为产业基础,借助特色农业发展休闲养生体验活动,注重挖掘地区文化特色,配合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打造。进行了区位分析、自然条件、基地现状分析、对园区及周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确定规划设计思路和主题定位,将园区分为果鸡立体种养区、鱼果文化展示区等六大功能区,建立鱼果循环模式,一产三产融合的特色项目。对休闲度假木屋、DIY乐园、空中果廊、蓬莱岛等园区的细部景点及建筑小品进行详细设计。

蒋成芳[7](2018)在《陇东黄土高原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认为果园生草作为一项生产管理技术,具有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和提质增效的功能。果农是果园的直接生产经营者,作为理性经济人,果园经济效益是决定果农是否运用生草模式的关键,而果园生态效益是确保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农户为主体,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甘肃庆阳市南部为主要研究区域,于20152017年,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入户访谈收集了332份有效问卷,运用计量模型和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了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并基于投资效益理论确定了农户水平苹果园生草的长远经济效益。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生草模式下农户苹果园化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降低442.94和915.56 kg/hm2,其中N、P2O5投入量分别减少84.95和143.66kg/hm2,K2O投入量增加136.57 kg/hm2,喷洒农药增加0.35次。与传统清耕模式相比,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物质投入增加0.15万元/hm2,这主要是农药、反光膜、果袋、割草机械及钾肥等投入的增加。自然生草可显着减少果园除草人工支出0.30万元/hm2,人工投入总体较清耕果园减少0.51万元/hm2。生草模式下苹果价格提高0.23元/kg,净收益增加2.39万元/hm2。2.不同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的苹果园生草投入产出差异明显。合作社人工生草模式下苹果园生产效益提高明显,在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化肥用量显着减少56.9%,喷洒农药次数减少2.07次,有机肥用量增加18.38%,物质投入和人工投入分别减少30.12%和41.37%,果园机械投入增加6.26万元,整体生态经济效益高于农户经营水平。3.生草苹果园建园和幼树抚育管理的总投入较清耕果园分别增加22.11%和5.74%,主要体现在化肥、有机肥、灌溉、机械服务费用及其人工投入的增加。成龄果园生草与清耕果园相比,前者的物质服务费用和人工投入减少14.1%和12.3%。生命周期内生草果园累计投入比清耕果园减少5.97%,累计产出增加6.29%,累计收益和累计净现值是清耕果园的2.16倍和4.24倍,农户果园生草投资效益可观。综上,陇东黄土高原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经济效益显着,建议农户进行人工生草,果园持续生草,并掌握合理的草地管理技术,使苹果园综合效益增加更明显。

王美新[8](2018)在《1930年以来冀中农业技术条件变迁 ——以清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清苑农村具有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平原县典型特征,研究清苑农业技术条件变迁,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河北清苑地处冀中平原,农业发展自然条件优越;保定城郊近县,临近京津,多条交通干线沿线,区位优势明显;非农就业机会多,先进农业技术条件发展较早。农业技术条件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者的生产技能及其技术熟练程度。新中国成立前,清苑地区农业生产资料相对不足,但能满足此时期农业生产,传统耕作方式也适应清苑农业结构。40年代,新式农具得到推广已具备农业技术条件现代化因素。集体化时期,生产关系经过几次调整,农业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耕作方式保留了一部分,农业机械化有所发展,农业技术条件发展呈现延续与渐变相结合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过密化问题暴露出来,去“过密化”亟须解决。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随着承包期限的不断延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改变,随着清苑非农就业收入增多,农民对农业的投入由慢慢增大到日趋减少。90年代后,农业逐步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电力化和化学化,朝着现代化农业进一步发展。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实现了非农转移。当代,清苑农业是一种“维持性”生存,农民对农业的态度不再乐观,大部分人力、物力不再投入农业。

靳笑菊[9](2018)在《东乡黑鸡及其杂交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为提高东乡黑鸡的产蛋性能,将其与高产品种来航鸡杂交。通过对杂交后代生长发育速度、产蛋性能、蛋品质和肤色分析,选出能提高东乡黑鸡的产蛋性能与蛋品质,遗传东乡黑鸡特殊蛋用优势的杂交后代。研究结果表明:1.东乡黑鸡与来航鸡杂交,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快于东乡黑鸡和来航鸡(P<0.05)。2.东乡黑鸡与来航鸡杂交,其杂交后代在开产性状、平均蛋重、料蛋比、产蛋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均显着高于东乡黑鸡和来航鸡(P<0.05),表现出良好的产蛋性能。3.东乡黑鸡与来航鸡杂交,其杂交后代的蛋品质总体水平显着高于东乡黑鸡和来航鸡(P<0.05),在蛋品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4.东乡黑鸡与来航鸡杂交,其杂交后代的肤色出现性状分离。其中二元杂交鸡绿来的肤色全是白色,三元杂交鸡绿绿来的白色肤色占1/2,黑色肤色占1/2。5.东乡黑鸡与来航鸡的两个杂交后代中,二元杂交鸡绿来的生长发育速度、产蛋性能和蛋品质水平均显着高于三元杂交鸡绿绿来(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中东乡黑鸡与来航鸡的杂交后代在多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相比较东乡黑鸡来说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速度快,耗料量低,开产性能好,蛋重大,料蛋比值低,产蛋率高,蛋品质水平高。说明东乡黑鸡与来航鸡的杂交后代饲养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舒正悦[10](2018)在《水肥耦合对竹叶花椒幼苗生长和耐涝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因具有耐干旱贫瘠、根系发达、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被称作优良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林树种,是中国传统的食用调料、油料、香料和药材,广泛种植于我国西南、华南及中南地区。近年来,四川的竹叶花椒消费量日渐增多,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引种。随着全球气温不稳定变化,夏季高温时常发生暴雨现象,涝害发生频繁。因此,为了解水肥耦合对竹叶花椒幼苗生长和耐涝性的影响,本研究以竹叶花椒新品种“汉源葡萄青椒(Zanthoxylum armatum"Hanyuan putaoqing")”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田间持水量:20%、40%、60%和80%,氮肥:0、75、150、300 kg N/hm2,磷肥0、30、60、120 kg P2O5/hm2,钾肥0、75、150、300 kg K2O/hm2),分别进行水肥耦合植株生长试验和淹水试验(淹水0 d、1 d、3 d、5 d)。运用隶属函数法分别对水肥耦合竹叶花椒幼苗的生长和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处理中,竹叶花椒幼苗株高、地径、生物量均T12最高、T1最低,根冠比T1最大,T14最小。各处理中,T12、T10和T15的氮、磷、钾肥的养分吸收量最大,T1最小;氮肥、磷肥、钾肥在四个水分条件下总的平均利用效率差异显着(P<0.05),分别在施氮量75 kg/hm2条件下利用率最大,为44.4%,在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利用率最小,为24.5%;在施磷量30 kg/hm2条件下利用率最大,为6.6%;在施磷量120kg/hm2条件下利用率最小,为3.6%;在施钾量75 kg/hm2条件下利用率最大,为29.8%,在施钾量300 kg/hm2条件下利用率最小,为15.9%,且利用率大小表现为氮肥>钾肥>磷肥。(2)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16种处理的水肥耦合竹叶花椒幼苗外形均逐渐出现萎焉、焦枯等变化,表型变化的程度均不一致,表型变化仅T12植株表现出轻微受害症状,排水5 d后T8、T9、T10、T11和T12的植株表型均恢复到淹水前。(3)随着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16种处理的水肥耦合竹叶花椒SOD活性、MDA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CAT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从淹水第15 d,T12的CAT、SOD和POD酶活性一直处于最高,T1的CAT、SOD和POD酶活性一直处于最低;T12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一直处于最高,T1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一直处于最低;T12的脯氨酸含量一直处于最高,T1的脯氨酸含量一直处于最低;T1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值一直处于最高,T12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值一直处于最低。(4)利用隶属函数法和回归分析方程法发现植株最佳生长状况的水肥配比如下:土壤含水量为62%FWC、氮(N)、磷(P2O5)和钾(K2O)施用量分别为尿素238 kg N/hm2、过磷酸钙为94 kg/hm2和硫酸钾253 kg N/hm2。植株耐涝性最佳的水肥配比如下:土壤含水量为60%FWC、氮(N)、磷(P2O5)和钾(K2O)施用量分别为氮肥施肥量为243kg/hm2、97 kg/hm2、243 kg K2O/hm2。综上所述,合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和N、P、K肥料施用量对植物养分吸收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竹叶花椒耐涝性。

二、河北农业科技为我养鸡节料指点迷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农业科技为我养鸡节料指点迷津(论文提纲范文)

(1)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迪庆州是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二、多元扶贫是迪庆州维西县稳固脱贫的长久之计
        三、妇女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举措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二、妇女职业教育相关研究
        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四、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社会经济的现状
        一、维西县区位与自然现状
        二、维西县人口与经济现状
        三、维西县的教育发展现状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一、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的现状调查
        二、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
    第三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一、职业教育扶贫政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妇女教育探索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指明了方向
        三、妇女职业培训需求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动力
第二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典型案例描述
    第一节 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一、典型案例研究对象的遴选原则
        二、典型案例分析的逻辑思路
    第二节 XYM:职业教育育己育子,阻断子代贫困代际传递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三节 HCF:抓住职业教育机遇,斩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四节 SSY:赋妇女以职业技能,奠定阻断贫困代际基础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三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案例特征比较及成效分析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案例特征比较
        一、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同质特征
        二、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异质特征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效分析
        一、职业教育提升妇女健康意识,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二、职业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增加妇女增收渠道
        三、职业教育促进妇女个体发展,提升妇女综合素养
        四、职业教育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提高妇女家庭地位
        五、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凸显教育强大力量
第四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传统性别分工与家庭观念束缚交织制约妇女自主发展
        一、传统性别分工,妇女发展范围局限
        二、家庭观念束缚,妇女独立发展较慢
    第二节 增收渠道单一与就业岗位有限制约家庭经济收入增长
        一、传统农业限制,家庭增收渠道单一
        二、扶贫产业缺乏,妇女就业岗位有限
    第三节 政府管理分散与宣传力度薄弱制约妇女职业教育规模
        一、政府管理联动机制不完善,妇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二、妇女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非正规职业教育认可度低
    第四节 教育供给单一与需求多元错位制约职业培训质量提升
        一、职业教育主体单一,各地教育内容同质
        二、妇女实际需求多元,教育与就业相脱节
    第五节 家庭文化贫困与妇女教育水平低下制约子代教育发展
        一、家庭文化贫困,子代阶层突破难度较大
        二、教育程度较低,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第五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更新妇女家庭观念,转变妇女思维认知
        一、借助教育转变妇女家庭观念,提高妇女家庭身份地位
        二、实现妇女独立自主脱贫致富,激发妇女自我发展意识
    第二节 挖掘妇女发展潜力,拓宽妇女就业机会
        一、挖掘妇女发展潜力,多措并举地促进家庭经济增收
        二、提供良好就业环境,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
    第三节 完善职业教育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完善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健全妇女职业教育协同机制
        二、增强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信息传播宣传力度
    第四节 分层实施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供需匹配
        一、多元化展开妇女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饱满发展
        二、分层次实施妇女职业教育,展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
    第五节 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一、关注贫困家庭的妇女教育,提升妇女的家庭教育能力
        二、完善家庭子代教育的支持,提高阻断代际贫困现实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
    四、其他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秦皇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融合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2.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价值链理论
第三章 秦皇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3.1 秦皇岛市农业概况
        3.1.1 秦皇岛市农业产值
        3.1.2 秦皇岛市特色农产品
    3.2 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化程度
        3.2.1 秦皇岛市分县区农业产业化程度
        3.2.2 秦皇岛市分产业产业化程度
    3.3 秦皇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及模式
        3.3.1 秦皇岛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
        3.3.2 秦皇岛市典型主体产业融合模式
第四章 秦皇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产业聚集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
    4.2 产业融合环境压力大,治理成本上升
        4.2.1 环境压力大
        4.2.2 治理成本上升
    4.3 融合主体创新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4.3.1 科技创新能力弱
        4.3.2 市场拓展能力弱
    4.4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带动农民增收效应弱
        4.4.1 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
        4.4.2 带动农民增收效应弱
    4.5 特色优势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融合潜力有待挖掘
        4.5.1 丘陵果品业发展链条短
        4.5.2 特色蔬菜发展链条短
第五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借鉴
    5.1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及借鉴
        5.1.1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5.1.2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成功经验
    5.2 河南漯河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及借鉴
        5.2.1 河南漯河食品产业发展历程
        5.2.2 河南漯河食品产业成功经验
    5.3 湖北黄石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经验及借鉴
        5.3.1 湖北黄石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历程
        5.3.2 湖北黄石休闲农业融合成功经验
    5.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案例的启示
第六章 促进秦皇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6.1.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
        6.1.2 创新理念,促使“产量”向“品质”转变
    6.2 依托科技创新,解决产业融合环保瓶颈
        6.2.1 提高融合主体的创新能力
        6.2.2 依托产业链再造解决环保瓶颈
    6.3 理顺利益链条,构建合理的农户利益保障机制
        6.3.1 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6.3.2 加大农业减灾投入,降低种养殖风险
    6.4 依托特色资源,加强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问题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 职业教育
        2. 农村教育
        3. 农村职业教育
    (三) 文献综述
        1. 关于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
        2. 关于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
        3. 关于民国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4. 研究评述
    (四) 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
        2. 现实意义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历史研究法
        3. 个案研究法
一、 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推动力
    (一) 民国乡村的现实诉求
        1. 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
        2. 民生凋敝的经济环境
        3. 濒临破产的教育环境
    (二) 西方先进思想技术的传入
        1. 留学生与农村职业教育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大量涌入
    (三) 国民政府的积极倡导
    (四) 乡村教育思潮的涌现
        1. 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思想
        2. 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思想
        3. 陶行知的乡村生活教育思想
        4.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二、 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 培养目标——用心造就农村改进人才
    (二) 教育对象——乡民为主的严格筛选
        1. 乡村工作的一般人才
        2. 热心改进的普通农户
        3. 女子是改进农村的重要力量
    (三) 教育内容——紧贴乡村生活
        1. 职业技能方面——关注乡村的现实生活
        2. 职业道德方面——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
    (四) 教育机构与形式——灵活多样的选择
        1. 因地制宜的设置农村职业教育机构
        2. 多种方式并行的农村职业教育形式
    (五) 师资来源——多渠道培养
        1. 通过学校培养的师资力量
        2. 通过原乡镇教师转化的师资力量
        3. 通过“导生制”组成的师资力量
    (六) 学生就业——贴合乡村需求
三、 个案研究——徐公桥试验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
    (一) 实验目的和工作思路的确定
    (二) 经济改进实验活动
        1. 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农作新技术
        2.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开发
    (三) 教育改进实验活动
        1.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
        2. 大力推行成人教育
    (四) 社会改进实验活动
    (五) 徐公桥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影响与评价
        1. 徐公桥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影响
        2. 徐公桥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评价
四、 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特点
    (一) 坚持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
    (二) 坚持实用性的根本原则
    (三) 坚持向平民化迁移
    (四) 坚持灵活机动与多样化发展
    (五) 坚持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五、 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反思
    (一) 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1. 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紧张,政策严重缺位
        2. 农村职业教育实施自发分散,缺乏系统性
        3.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侵蚀,农业破产的危机
        4. 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改良主义倾向
    (二) 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当代启示
        1.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2. 推进布局结构调整,设立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区
        3. 实行保护性政策,增强对农村职业教育法规群体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山地
        2.1.2 山地农业
        2.1.3 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第3章 国内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
    3.1 西南地区——贵州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1.1 “公司+农户”产业组织经营模式
        3.1.2 “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组织经营模式
        3.1.3 “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等”产业组织经营模式
    3.2 东南地区——浙江省山地丘陵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2.1 浙西北山地丘陵地区的三大发展模式
        3.2.2 浙西南山地地区的三大发展模式
    3.3 中东部地区——山东省泰安市山地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3.1 农牧综合种养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2 农林牧复合型发展模式
        3.3.3 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废弃物资源化循环模式
第4章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自然资源丰富,资源综合利用率高
        4.1.2 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4.1.3 农业经济运行平稳
        4.1.4 农业科技基础扎实
        4.1.5 农业生态环境优良
        4.1.6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4.2 劣势分析
        4.2.1 高标准农田量少,农作物“三品”认证率低
        4.2.2 规模化养殖程度低
        4.2.3 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
        4.2.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膜回收不足
        4.2.5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4.3 机遇分析
    4.4 风险分析
第5章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5.1 人参绿色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5.1.1 运行机理
        5.1.2 主要内容
        5.1.3 优点及不足
    5.2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5.2.1 运行机理
        5.2.2 主要内容
        5.2.3 优点及不足
第6章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优化
    6.1 优化原则
        6.1.1 生态恢复与农业开发并重的原则
        6.1.2 因地制宜与一体化可持续性原则
        6.1.3 技术创新与技术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6.1.4 多方参与和统一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6.2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最优模式的创建——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6.2.1 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创建的总体思路
        6.2.2 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预期目标
        6.2.3 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6.2.4 多维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做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局限以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生态议题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资源型城市古交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理论梳理与概念界定
        (一) 理论基础:议题建构理论
        (二) 相关概念界定:生态议题、生态议题报道
    三、文献综述
        (一) 议题建构相关研究现状
        (二) 生态议题相关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样本选择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媒体中生态议题报道的总体概况
    一、生态议题报道的社会语境分析
        (一) 工业建设时期(1988年——1997年)
        (二) 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98年——2001年)
        (三) 煤业发展“黄金十年”时期(2002年——2011年)
        (四) 矿业转型时期(2012年——2018年)
    二、生态议题报道的信源分析
        (一) 信源渠道:政府部门为主要信源
        (二) 信源类型:单一型信源
    三、生态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 报道领域:多维度的“生态”主题
        (二) 报道地域:地域特征弱化
    四、生态议题的报道角度: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相结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方媒体建构下生态议题的变迁
    一、工业建设时期:笼罩在工业发展下的“生态”
        (一) 工业欢呼下的“生态遮蔽”
        (二) 致富驱动下的“生态妥协”
        (三) 充斥现代化色彩的生态共识制造
    二、结构调整期:强调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一) 平衡的实现:媒体塑造下的“环保型产业”
        (二) 平衡的强化:城市生态品牌的打造
    三、“黄金十年”时期: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
        (一) 共赢的实现:媒体报道中的“科学”诉求
        (二) 共赢的延伸:新农村议题中“生态”的内涵扩张
        (三) 共赢的质疑:媒体报道中的“环境正义”诉求
    四、矿业转型时期:生态的本位回归
        (一) 生态价值观的回归:工业时代的反思
        (二) 生态情感的回归:田园生活的怀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议题建构的偏差与重塑
    一、议题建构:多重主体的博弈与冲突
        (一) 从“工业强市”到“生态城市”:国家政策的导向
        (二) 从“自然生态”到“产业生态”:市场效益的驱动
        (三) 从“城市欢呼”到“田园怀旧”:情感结构的表达
    二、冲突与共谋:生态议题建构的偏差
        (一) 生态议题公共性的遮蔽
        (二) 生态议题正义性的搁置
        (三) 生态议题地方性的缺失
        (四) 生态议题科学性的扭曲
    三、路径选择:生态议题的重塑
        (一) 生态议题报道的伦理层面
        (二) 生态议题报道的策略层面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6)基于基塘理论的宜兴龙池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理论综述
    2.1 果基鱼塘生态农业园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农业
        2.1.2 循环农业
        2.1.3 基塘系统
        2.1.4 果基鱼塘
        2.1.5 生态农业园
        2.1.6 果基鱼塘生态农业园
    2.2 果基鱼塘生态农业相关特征
        2.2.1 基塘系统的基本特征
        2.2.2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2.3 果基鱼塘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3 生态农业园与基塘系统分类
        2.3.1 生态农业园分类
        2.3.2 基塘系统分类
    2.4 国内研究进展
    2.5 果基鱼塘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
        2.5.1 相关理论依据
        2.5.2 基本原则
        2.5.3 规划设计内容
    2.6 果基鱼塘生态农业园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案例研究
    3.1 案例选择
    3.2 案例分析
        3.2.1 浙江省湖州市射中村桑基鱼塘农业园区
        3.2.2 河北省黄骅市中捷友谊农场果基鱼塘示范区
        3.2.3 浙江省杭州市湿地植物园
        3.2.4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3.3 案例总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宜兴龙池生态园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自然条件
        4.1.3 基地现状分析
    4.2 项目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遇
        4.2.4 挑战
    4.3 总体设计
        4.3.1 主题定位
        4.3.2 循环模式
        4.3.3 功能分区
        4.3.4 项目规划
        4.3.5 道路交通规划
        4.3.6 竖向与水系设计
        4.3.7 建筑及旅游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4.3.8 种植设计
        4.3.9 景点及游线规划
    4.4 分区规划设计
        4.4.1 鱼果文化展示区
        4.4.2 综合管理服务区
        4.4.3 主题民宿区
        4.4.4 果林互动采摘区
        4.4.5 养殖与垂钓区
        4.4.6 果鸡立体种养区
    4.5 小品设计
        4.5.1 灯具设计
        4.5.2 标识牌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7)陇东黄土高原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果园生草的研究
        1.3.2 生草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1.3.3 果园生草的生态效益
        1.3.4 果园生草经济效益分析
        1.3.5 农户经济效益评价的若干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5.1 生草对农户苹果园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
        1.5.2 农户苹果园生草的投资效益分析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苹果生产发展状况
        2.1.3 庆阳苹果园生草类型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数据处理及计量分析
    2.3 样本概况
        2.3.1 调查区苹果种植户及果园基本特征
        2.3.2 调查区不同覆盖方式下苹果园的面积
        2.3.3 调查区苹果园生草的草种养分
第三章 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3.2.1 模型设定
        3.2.2 变量描述
    3.3 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3.3.1 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生态效益
        3.3.2 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经济效益
    3.4 农户和合作社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经济效益比较
        3.4.1 合作社苹果园生草概况
        3.4.2 农户与合作社苹果园生草生态经济效益的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户苹果园生草的投资效益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苹果园净收益计算
        4.2.2 假设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覆盖方式下苹果园投入产出
        4.3.2 不同覆盖方式下苹果园生命周期内净现值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1930年以来冀中农业技术条件变迁 ——以清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清苑农业生产概况
    1.1 村情概况
        1.1.1 自然环境
        1.1.2 人文环境
    1.2 种植业生产概况
        1.2.1 轮耕与间种制度
        1.2.2 粮食为主的种植结构
第2章 1930-1948年清苑农业技术条件—相对落后
    2.1 劳动力过剩
        2.1.1 劳动力密集
        2.1.2 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2.1.3 家庭副业普遍存在
    2.2 传统农具的配置
        2.2.1 小农具配置广泛
        2.2.2 新式农具的推广
    2.3 农村役畜紧缺
        2.3.1 畜力不足
        2.3.2 人力补充
    2.4 农家肥料的单一
        2.4.1 农家肥料为主
        2.4.2 农家经验与施肥技术
    小结
第3章 1948-1982年清苑农业技术条件—延续与发展结合
    3.1 劳动力繁忙的假象
        3.1.1 劳动力富余
        3.1.2 劳动力文化素质教育
        3.1.3 副业的缓慢发展
    3.2 农具的更新
        3.2.1 新式农具的发展
        3.2.2 农机具的使用
    3.3 畜力、机械力与电力的变迁
        3.3.1 畜力的发展
        3.3.2 拖拉机的运用
        3.3.3 灌溉电力化的应用
    3.4 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
        3.4.1 农家肥的沿用
        3.4.2 化肥施用普遍
    小结
第4章 1982年至今清苑农业技术条件—现代化转型
    4.1 劳动力的去“过密化”
        4.1.1 劳动力过密化
        4.1.2 劳动力文化素质提升
        4.1.3 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
    4.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2.1 传统农具的延续保留
        4.2.2 农业机械化逐步实现
        4.2.3 农业电力化逐步实现
    4.3 施肥状况
        4.3.1 农业化学化逐步实现
        4.3.2 科学施肥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东乡黑鸡及其杂交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方品种鸡的研究现状
        1.1.1 地方品种鸡的保种
        1.1.2 地方品种鸡的选育
    1.2 东乡黑鸡的研究现状
        1.2.1 东乡黑鸡品种的特点
        1.2.2 东乡黑鸡生产性能及产肉性能
        1.2.3 东乡黑鸡蛋品质的特点
        1.2.4 东乡黑鸡需解决的问题
    1.3 东乡黑鸡在河北省的适应性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饲养管理
        2.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东乡黑鸡和来航鸡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性能
        3.1.1 生长发育速度
        3.1.2 体尺指标
        3.1.3 料肉比
    3.2 东乡黑鸡和来航鸡及其杂交后代产蛋性能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
        3.2.1 开产性状
        3.2.2 平均蛋重
        3.2.3 产蛋率
        3.2.4 料蛋比
        3.2.5 绿壳率
        3.2.6 相关性分析
    3.3 东乡黑鸡和来航鸡及其杂交后代蛋品质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
        3.3.1 东乡黑鸡和来航鸡及其杂交后代蛋品质的比较
        3.3.2 东乡黑鸡和来航鸡及其杂交后代蛋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4 东乡黑鸡杂交后代肤色性状遗传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东乡黑鸡和来航鸡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性能
        4.1.1 生长速度与料肉比
        4.1.2 体尺性状
    4.2 东乡黑鸡和来航鸡及其杂交后代的产蛋性能
        4.2.1 产蛋性能和相关性分析
        4.2.2 绿壳率
    4.3 东乡黑鸡和来航鸡及其杂交后代的蛋品质
        4.3.1 蛋内部品质
        4.3.2 蛋壳
        4.3.3 相关性分析
    4.4 东乡黑鸡杂交后代肤色性状的遗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水肥耦合对竹叶花椒幼苗生长和耐涝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文中所使用的符号和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水肥耦合的研究进展
        1.1.1 水肥耦合的概念
        1.1.2 水分和养分相互作用的机制
        1.1.3 水肥耦合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1.1.4 水肥耦合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1.2 植物耐涝性研究
        1.2.1 淹水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1.2.2 淹水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1.3 花椒抗逆性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内容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设计
    3.3 试验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3.3.1 植物形态指标测定
        3.3.2 植物生长养分指标测定
        3.3.3 植物抗性生理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3.5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水肥耦合对竹叶花椒生长的影响
        4.1.1 水肥耦合对植物株高的影响
        4.1.2 水肥耦合对植物地径的影响
        4.1.3 水肥耦合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4.1.4 水肥耦合对植物根冠比的影响
        4.1.5 水肥耦合对植物根茎叶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1.6 水肥耦合对植物根茎叶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4.1.7 水肥耦合对植物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1.8 水肥耦合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价
    4.2 淹水胁迫对水肥耦合竹叶花椒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4.2.1 淹水前幼苗的生长情况
        4.2.2 植株表型变化和涝害等级
        4.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
        4.2.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4.2.5 可溶性糖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4.2.6 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4.2.7 淹水胁迫下水肥耦合植株耐涝性综合评价
5 讨论
    5.1 水肥耦合管理对竹叶花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5.1.1 肥料利用率的变化
        5.1.2 根冠比的变化
        5.1.3 水分的影响
    5.2 淹水胁迫对水肥耦合竹叶花椒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2.1 淹水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变化
        5.2.2 淹水过程中过氧化产物的变化
        5.2.3 淹水过程中渗透性物质的变化
        5.2.4 淹水过程中细胞膜的变化
    5.3 水肥耦合竹叶花椒幼苗抗性综合评价
        5.3.1 水肥耦合竹叶花椒幼苗生长状况的综合评价
        5.3.2 水肥耦合竹叶花椒幼苗淹水胁迫忍耐性强弱的综合评价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河北农业科技为我养鸡节料指点迷津(论文参考文献)

  • [1]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D]. 冯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秦皇岛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许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3]民国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研究[D]. 姚旖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李东颖. 吉林大学, 2019(03)
  • [5]生态议题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资源型城市古交市为中心[D]. 张子砚. 西南大学, 2019(05)
  • [6]基于基塘理论的宜兴龙池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D]. 张酌靖.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陇东黄土高原农户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D]. 蒋成芳. 兰州大学, 2018(11)
  • [8]1930年以来冀中农业技术条件变迁 ——以清苑为例[D]. 王美新. 河北大学, 2018(01)
  • [9]东乡黑鸡及其杂交利用的研究[D]. 靳笑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8(01)
  • [10]水肥耦合对竹叶花椒幼苗生长和耐涝性的影响[D]. 舒正悦.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河北农业科技给我建议如何节约鸡饲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