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处理差分GPS在南极格罗夫山中小比例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后处理差分GPS在南极格罗夫山中小比例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一、后处理差分GPS在南极格罗夫山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季晓菲[1](2019)在《无人机航摄免像控快速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服务以能够快速提供地表空间信息,新一代测绘技术无人机航摄系统应运而生。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以及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为目标,在免外业像控的基础上,布设基础航线外加构架航线,并利用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的手段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已有很多测绘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实践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证明了利用无人机航测手段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方法的可行性。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介绍无人机航摄系统构成及其功能,阐述无人机航摄系统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常规作业流程,主要说明了空中三角测量的原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平差方法的精度。2.分析并提出免像控快速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几点关键措施:布设构架航线、GPS后处理技术、差分POS辅助空三平差、空三处理系统自带的相机自标定解算以及顾及曝光延迟的误差模型,其他措施如复合翼姿态稳定平台、热靴引闪技术、CCD摆放位置的影响以及重叠度的影响等。3利用无人机航摄系统进行免像控测制1:500地形图的实验研究,以成都纵横大鹏系列无人机CW-10C航摄系统对浙江省湖州市某测区试飞,对其成果报告精度进行统计分析,来论证免像控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几点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论文研究及其实验成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谭继强[2](2016)在《南极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涉及气候、环境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极其特殊,是地球表面的两大冷源并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器;同时,极地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又十分敏感,表现出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两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和社会问题。极地科学考察工作应运而生,成为人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机理和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科学领域,也是人类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研究方向。作为极地科学考察的基础工作,极地测绘工作为其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正处于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展极地资源调查和环境评估的攻坚时期。开展南极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对推动极地测绘信息化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满足极地国家战略和科学考察的需求,保障极地测绘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及方法,二是地理信息支撑科学研究并服务于科学考察的途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南极地区地图基准建立,露岩区域1:25万、重点区域1:5万和考察区域1:1万或1:5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图(DLG)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等。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南极测绘地理信息发布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应用服务平台原型系统开发建设、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生产任务规划与调度、分布式网络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和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建设质量要求等内容。围绕南极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建设成果在科学考察中的应用,本文所做的工作包括:1.多尺度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生产方法研究与实现。在南极地区地图基准建立工作中,以南极维多利亚地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建设为例,讨论了南极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建设方法;在1:5000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生产中,以南极维多利亚地区域航空摄影测量为例,讨论了直升机挂载哈苏H4D-60为非量测型相机开展航空摄影平台的搭建,以及立体测图的方法;在1:5万尺度,以南极露岩区域查尔斯王子山脉为研究区,利用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立体影像,在ICESat GLAS等多源遥感信息的辅助下,获取该地区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图(DLG)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在1:25万尺度,重点研究了基于1:5万地理信息数据的地形图缩编技术,并以国内1:25万地形数据库建设为例,探讨了1:25万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的技术路线;在总结影响南极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获取质量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控制具体措施,为南极冰川动态监测提供了测绘技术保障。2.基于ICESat GLAS完整波形信号处理的地表覆盖分类。分析了GLAS数据结构,讨论了归一化和平滑预处理、波形反卷积和高斯分解等波形信号处理方法,并以南极露岩区域查尔斯王子山脉为例,实现了基于完整波形信号的南极地表雪地、岩石覆盖分类,验证了应用ICESat GLAS数据对南极地表覆盖进行分类的可行性。3.南极地理信息资源应用服务平台原型系统构建。应用数据库、GIS、网络化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以我国南极科考各类测绘成果和国际共享成果作为入库管理和共享服务的样例数据,搭建南极测绘地理信息发布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原型系统。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生产规划与调度、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集成试验和冰盖表面冰流速监测示范,为南极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在极地测绘工作中进行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的科学目标制定、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王浩[3](2016)在《GPS设备辅助定向运动制图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定向运动集趣味性、知识性等项目特点,近几年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定向运动地图制作的专业性及不易操作性,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定向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定向运动地图制图水平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定向运动水平发展的制约因素。定向运动地图不同于地形图、军用图、测绘图、基建图、航拍图那样简略,它要求据有详细的地理同时不能影响地图的易读性。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快速、精确、科学的绘制专业的定向运动地图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GPS是一种新的高科技信息设备,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强,且能实现对航点、航迹信息的收集,因此可在实地勘测的前期阶段,使用GPS设备与传统的定向运动地图测绘手段进行融合。目前测绘系统已经有部分使用GPS辅助制图的案例,但是在定向运动制图中尚无应用,为提高定向运动制图的精度和工作效率。使用GPS设备辅助定向运动制图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一项实验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法、对比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GPS设备辅助定向运动制图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8名制图员分别采用GPS测绘手段和传统测绘手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GPS设备的研究,GPS设备在辅助定向运动制图中应用良好,而且便于携带省时省力对数据信息收集极为方便,同时在野外测绘中使地图的精度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大大提高。2通过对GPS设备在野外测绘中对收集各种地理数据信息的实践应用,发现其收集速度快、精度高、数据信息可靠性强,而且后期导入OCAD软件操作方便。同时使用GPS数据处理后的测绘底图进行野外测绘,所获得的定向运动成品地图精度明显高于传统测绘手段获得的定向运动地图。3通过对GPS辅助测绘手段和传统测绘手段的对比分析,GPS辅助测绘手段进行野外测绘工作不论是工作效率还是工作量都远远高于传统测绘手段。因此GPS辅助测绘手段在定向运动制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龙[4](2013)在《南极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表面高程、冰厚度及底部地形数字模型构建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南极洲最大的冰流系统,同时也是东南极洲最为重要的冰盖-冰架-海洋物质平衡体系,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中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利用PCMEGA考察计划数据,并融合了ICESat GLAS激光高度计数据,对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地区构建表面高程、冰厚度及底部地形数字模型并进行相应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较为系统地探讨研究了构建数字模型的内插方法,对比验证了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径向基函数插值法和克里格插值法这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内插方法,利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比了三种内插方法在构建南极冰面高程、冰厚度及底部地形数字模型上的优劣。(2)利用交叉验证的方法甄选出最优的插值方法为普通克里格插值法,通过此内插方法成功获得500m500m网格分辨率的表面高程、冰厚度及底部地形数字模型。并与依据BEDMAP数据库生成的表面高程、冰厚度及底部地形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做了比对,分析两者之间的误差。(3)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地区表面高程由南至北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走势平稳,表面高程在西南角海拔最高,最高处高程值为3039.37m。在Lambert冰川、Mellor冰川与Fisher冰川交汇处,高程值偏低,其最小值也位于此处,为122.31m。研究区域的平均高程值明显高于海平面,为1132.5m。(4)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地区的冰厚度随Lambert冰川、Mellor冰川与Fisher冰川的冰流方向,冰厚度慢慢减少,在Lambert冰川、Mellor冰川与Fisher冰川三条冰川交汇处开始逐渐上升,在Gambrustev山和Prince Charles山附近区域,以及Lambert地堑两侧冰厚度值也较低。整个研究区域的冰厚度呈由内陆向外围减少趋势,内陆地区冰厚度较大,边缘位置冰厚度较小,冰厚度最大值出现在西北端,达到3452.73m,冰厚度最小值出现在Lambert冰川最外围处。该区域内冰盖平均厚度为1976m。冰厚高值集中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北侧延伸近NW-SE走向,南侧近N-S走向。冰厚分布的起伏特征清楚的表现为十字状,沿十字状条带分布的区域冰厚较大,而其他区域冰厚较小,总体呈减少趋势。(5)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地区冰下地形起伏相对剧烈,冰川作用地貌特征显着,地堑深切其间,分布有明显的冰蚀主槽谷和支谷。表现为Mellor、Fisher、Lambert冰川覆盖下的3条深谷,沿着冰流方向不断加深,在Mellor、Fisher、Lambert三条冰川交汇处达到最深,基岩高度在海平面2000m以下,最低点低于海平面2300m(67°10′E,73°9′S)。山谷陡峭,谷坡平直陡峭,谷底相对平缓开阔,谷底与两侧谷肩的垂直落差最高可近1300m。内陆深处范围内冰下地形海拔较高,与该段位于Gamburtsev冰下山脉区域有关。

艾松涛[5](2012)在《北极山地冰川形态及其变化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极冰川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领域。近期的研究表明,北极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而且在最近几年,冰川冰帽融化在全球海平面上升中的贡献极大。研究北极山地冰川,正是为了捕捉气候变化的信号,更好的开展全球变化的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冰川物理特征的常用观测手段,包括传统的方位观测、立体摄影测量、打冰钻和地震监测等方法,以及GPS、GPR、对地卫星观测等现代测量手段。在简要阐述冰川物质平衡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物质平衡观测的各种方法,包括经典的冰川物理学方法—即花杆雪坑测量法,以及气象模型估算法、水文观测法、多种测高方法、冰通量估算法、地质学方法、重力卫星观测方法等。讨论了各种物质平衡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基于高精度GPS定位测量手段,笔者在北极A冰川和P冰川上开展了花杆的定位测量,获取了监测花杆2005-2010年高精度的时间序列三维坐标。基于动态单点GPS定位测量,在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GPR数据采集。在分析动态单点GPS定位数据的高程误差过程中,借助测线交叉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做出了测线高程相对精度较高而绝对精度较低的判断;进而建立测线高程偏移量改正平差模型,对所有测线的交叉点进行整体平差计算,提升了动态单点GPS定位的数据成果精度。经过与高精度花杆监测点的高程比对,平差并平滑处理之后的动态单点GPS定位数据已经能够满足冰面地形测绘的要求,由此生成了2009年4月的冰面DEM,进而在ArcMap软件中进行三维分析,得到两条冰川的表面积,并生成等高线制作地形图。在分析了山地冰川雷达测量的精确厚度计算模型之后,基于Visual C++6.0开发了针对pulseEKKO系列雷达数据的专用分析软件,对2009年4月获取的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所有测点的冰面位置和厚度信息,获取了冰川的最大深度及其所在位置。结合GPS与GPR生成的冰面、冰下DEM数据,利用ArcMap软件生成了两条冰川的冰下地形,经三维分析得到冰川的体积并估算其储水量。基于对部分弱回波信号的分析,认为冰川深部到达压融点,讨论了温冰存在的可能性。在分析2005-2010年高精度监测点时间序列的基础上,获取了两条冰川的表面运动速度。对水平速度的分析得到了冰川中部速度最大,向上下两端速度递减的速度分布趋势。对冰川垂直运动速度的分析得出了冰川当前正在衰退的结论。结合1936年挪威极地研究所测绘的历史地图对比分析,得出了两条冰川正在加速消融的论断。在分析多种冰川末端进退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二维计算和三维计算的差异。结合北极A冰川实测的末端位置时间序列,分析了2005-2010年的冰川末端位置变化,建议在山地冰川末端进退研究中将末端高程的变化一并加以考虑。结合20世纪斯瓦尔巴群岛的气象资料,讨论了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基于指数模型,对冰川槽谷的形态展开分析,得出了两条北极冰川槽谷都是V型的结论。并对比了两条冰川的动力学差异,A冰川下蚀作用更强,P冰川的侧蚀作用更大。根据冰川动力学机制分析,预计P冰川中下游将先于A冰川发育成U型槽谷。本文针对两条北极山地冰川,主要研究了冰面地形、冰下地形、冰川运动、冰川槽谷发育等冰川学主题内容,形成了较好的研究基础。后续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冰川监测项目和研究的冰川范围,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姚维岭[6](2012)在《差分GPS在理塘断裂带断裂微地貌调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川西高原理塘县境内。理塘断裂带的定位和定性研究是解决该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评价该断裂带地震危险性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本文应用差分GPS测量方法,沿理塘活动断裂带地表破裂形迹,对目标区断层陡坎、断塞塘、鼓包、地裂缝、位错等断裂微地貌进行调查,研究理塘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及断裂活动规律特征。应用差分GPS测量方法调查理塘断裂带断裂微地貌的综合实践表明:断塞塘、鼓包微地貌对断裂几何形态和定位认识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断层陡坎和位错地貌的垂直和水平位移量反映了断裂活动的期次性和强弱性;地裂缝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形态反映了断裂形成时的构造应力状态。本文通过对理塘断裂带重点段落微地貌的差分GPS调查,支持了前人对该断裂带研究的相关结论:认为理塘断裂带由F1、F2、F3三条次级断裂组成,整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较陡;F3断裂的构造应力状况是在一组近东西向的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一对北西和南东向的力偶,产生左旋走滑运动的结果;理塘盆地、甲洼—给忠盆地、德巫盆地等第四纪盆地均受到整条断裂带逆冲分量的构造影响。对目标断裂F3断裂的展布位置、活动性质及1948年7.3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等有了一些新认识:第一,F3断裂并不连续。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地震破裂段落划分原则,将F3断裂在交德分水岭附近分为北西和南东两段,各长约20km,走向差异约10°左右。第二,F3断裂沿断裂面和倾向面均具波状起伏,北西段断层倾向北东,倾角80左右;南东段断层倾向南西,倾角65°左右。第三,发现F3断裂1948年7.3级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可能位于29°30’57.33"N,100°32’17.55"E附近。本文首次采用差分GPS高精度测量手段,对应用差分GPS测量手段进行高原地区活动断裂微地貌调查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在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对理塘断裂带F3断裂地表微地貌进行调查,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并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丰富了该断裂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地表裂缝带的精确定位及断裂带微地貌演化特征方面的研究。

王泽民,艾松涛,张胜凯,杜玉军[7](2011)在《格罗夫山冰原岛峰高程测定》文中认为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冰原上坐落着64座冰原岛峰,它们绝大多数的高程都未被直接测定。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格罗夫山分队,通过精密测绘方法测定了梅森峰、威尔逊岭的高程,并发现梅森峰是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由于梅森峰、威尔逊岭四壁陡峭,难以攀登,为确保测量的精确性,首先在梅森峰附近的冰面上选取了3个基准点,采用GPS技术测定其精确地理位置,然后在这3个基准点上架设精密经纬仪,通过测角前方交会和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从3个方向确定了梅森峰、威尔逊岭的准确高程,解决了地理学上一直存疑的梅森峰、威尔逊岭的大地高程问题。该结果不仅是南极地学考察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南极测绘高精度控制点,并为南极遥感成图提供高精度位置标定。同时还对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如折光系数k值的确定,观测图形、观测距离等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鄂栋臣,张胜凯,周春霞[8](2007)在《中国极地大地测量学十年回顾:1996—2006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了近10年来我国南北两极大地测量学在GPS、重力、验潮及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具体介绍了以长城站、中山站和黄河站3个GPS观测站为依托,开展的板块运动、卫星定轨及极区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GPS在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及Dome A考察中的应用研究;长城站的高精度绝对重力及相对重力测量;中山站自动验潮站的建立;及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应用研究等。

张燕燕[9](2007)在《基于GPS的小区域GIS数字测图研究》文中指出GIS数字测图是数字测图和GIS发展融合的产物,它不仅能够提供常规的数字测图成果,而且能够自动建立与GIS相对应的点、线、面结构与拓扑关系,提供GIS数据的动态更新,保证GIS数据的准确性与现势性。GPS技术的发展,特别是GIS型GPS接收机的问世,为GIS数字测图提供了崭新的途径,是目前数字测图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着眼于GPS在数字测图领域的应用,试图探索一种能够以最简易的设备、最少的人力费用,高效率获取高精度测量成果的GIS数字测图方法。首先,本文系统阐述了GPS和数字测图的原理与方法,重点探讨了差分GPS技术,并对GIS数字测图的基本步骤及空间数据插值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表明差分GPS定位方法能够满足数字测图需要,利用差分GPS技术能够获取良好的数字测图成果。其次,本文突出GPS应用于数字测图的三个关键环节,即GPS作业模式的选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进行详细阐述,对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系统总结了基于GPS的GIS数字测图方法。针对GPS应用中的信号遮蔽问题,本文介绍了GPS与手持激光/超声波测距仪集成测量的施测方案。最后,本文依据现有仪器设备,选用差分后处理测量模式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实施了基于GPS的GIS数字测图试验,将试验成果与现有地形图数据进行了比较,系统分析了数据偏差原因。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文试验所选用的仪器设备和作业模式获取的测图成果,能够满足1:10000数字测图需要。实际工作中,若需要更优的测图成果,可以选用更高精度的测量型GPS接收机以及能够提供更高精度的作业模式。同时,本文试验结果也表明,GPS与激光/超声波测距仪集成施测的测量方案,能够满足GPS信号接收困难地区数字测图工作需要。本文的研究表明,GPS应用于数字测图是完全可行的,利用GPS不仅可以获取所需精度的定位结果,还可以利用接收机内置电脑输入并存储对象的属性信息,直接满足GIS建库需要。特别是对于小范围天空视界开阔区域,基于GPS的数字测图由于作业方式灵活、易于组织实施,且低成本投入,因此是其它测图手段无可比拟的。

张胜凯,鄂栋臣,闫利,姜卫平[10](2006)在《东南极格罗夫山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文中提出为了给中国南极野外考察队提供DEM卫星影像图,在2002/2003年南极度夏期间,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队的大地测量工作者,在东南极Grove山地区,进行了地面控制测量。在覆盖面积达8000km2的2000多米高的内陆冰盖高原区,在直升机和雪地车的支持下,利用Trim- ble4000ssi GPS接收机,与中山站GPS跟踪站联测,测量了7个GPS控制点,并埋设了永久性测量标志。数据处理采用GAMIT/GLOBK软件解算,获得了较好的定位精度,能够满足该地区制图所需。

二、后处理差分GPS在南极格罗夫山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处理差分GPS在南极格罗夫山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人机航摄免像控快速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无人机航摄系统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4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航摄系统构成及其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常规作业流程
    2.1 无人机航摄系统构成
        2.1.1 飞行状态控制系统
        2.1.2 地面站系统
        2.1.3 航摄系统
        2.1.4 影像处理软件
    2.2 无人机航摄系统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常规作业流程
        2.2.1 像控点测量
        2.2.2 影像获取
        2.2.3 空中三角测量
        2.2.4 内业数字测图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像控快速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关键技术的研究
    3.1 布设构架航线
    3.2 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3.2.1 GPS差分定位
        3.2.2 INS惯性导航系统
        3.2.3 POS系统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3.2.4 构架航线联合差分POS辅助空三成果精度分析
    3.3 差分GPS后处理技术
    3.4 空三处理系统
        3.4.1 相机自标定技术
        3.4.2 顾及曝光延迟的平差模型
    3.5 其他
        3.5.1 姿态稳定平台
        3.5.2 热靴引闪技术
        3.5.3 CCD摆放位置的影响
        3.5.4 影像重叠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航测技术免像控测制1:500 地形图的实验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概述
    4.3 研究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南极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南极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产品需求与现状
    1.3 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需求与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极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服务平台构建技术方法
    2.1 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构建技术
    2.2 南极地区地图基准建立方法
    2.3 基于非量测相机的南极1:5000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及处理方法
        2.3.1 非量测相机航空摄影测量流程设计
        2.3.2 航空影像获取及数据处理方法
    2.4 基于资源三号和ICESat的南极1:5万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方法
        2.4.1 基于测绘卫星的航天摄影测量方案设计
        2.4.2 影像需求与资源三号简介
        2.4.3 ICESat卫星激光测高原理
        2.4.4 基于ICESat的资源三号高程数据校正方法
    2.5 南极1:25万基础地理信息缩编方法
        2.5.1 地理信息数据缩编方法
        2.5.2 南极1:25万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方法
    2.6 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2.6.1 质量要素与质量管理
        2.6.2 质量控制内容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研制与实现
    3.1 研究目标与服务内容
    3.2 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3.2.1 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3.2.2 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构建质量控制
        3.2.3 基于WebGIS的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原型系统实现
    3.3 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生产任务规划与调度
        3.3.1 任务规划与调度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3.2 任务规划与调度系统功能实现
        3.3.3 任务规划与调度系统示范应用
    3.4 南极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换应用
    3.5 ICESat GLAS波形信号在南极地表覆盖分类中的应用
        3.5.1 面向南极地表覆盖分类的ICESat波形信息提取
        3.5.2 基于ICESat GLAS波形信息的南极查尔斯王子山脉地区地表覆盖分类
    3.6 中山站至昆仑站沿线冰盖表面冰流速监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4.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4.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情况
致谢

(3)GPS设备辅助定向运动制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定向运动的发展现状
        1.1.2 定向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2 选题的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全球定位系统GPS综述
        1.3.4 GPS构成及工作原理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地图的研究与分析
        3.1.1 地图的分析
    3.2 定向运动地图研究与分析
        3.2.1 定向运动地图的分析
        3.2.2 定向运动地图表达方式的研究与分析
        3.2.3 定向运动地图精度的研究与分析
        3.2.4 定向运动地图类型的研究与分析
        3.2.5 定向运动地图和常规地图共性与不同的研究与分析
    3.3 定向运动制图的研究与分析
        3.3.1 定向运动制图的分析
        3.3.2 定向运动制图技术要求的研究与分析
        3.3.3 定向运动制图步骤规范性研究与分析
        3.3.4 定向运动制图过程的优缺点分析与研究
    3.4 GPS设备的研究与分析
        3.4.1 GPS设备的研究
        3.4.2 手持GPS设备在定向运动制图中的应用分析
    3.5 GPS各项指标测试分析
        3.5.1 GPS精度实验分析
        3.5.2 GPS静态与动态测量分析
        3.5.3 GPS误差处理分析
    3.6 GPS数据收集在定向运动地图测绘中的应用与分析
        3.6.1 GPS数据与多种底图叠加处理的应用与分析
        3.6.2 GPS在点状特征物数据收集中的应用与分析
        3.6.3 GPS在线状特征物数据收集中的应用与分析
        3.6.4 GPS在面状特征物数据收集中的应用与分析
        3.6.5 GPS在地形特征物数据收集中的应用与分析
    3.7 GPS辅助测绘手段与传统测绘手段的对比分析
        3.7.1 GPS辅助测绘手段与传统测绘手段底图的比较分析
        3.7.2 GPS辅助测绘手段与传统测绘手段在处理点状特征物的比较分析
        3.7.3 GPS辅助测绘手段与传统测绘手段在处理线状特征物的比较分析
        3.7.4 GPS辅助测绘手段与传统测绘手段在处理面状特征物的比较分析
        3.7.5 辅助GPS测绘手段与传统测绘手段综合比较分析
    3.8 GPS数据在定向运动地图测绘中的应用效果
        3.8.1 GPS在各类地物测绘中底图的应用效果
        3.8.2 GPS在定向制图中精度的效果
        3.8.3 GPS在定向制图中效率的效果
        3.8.4 GPS在定向制图中实用性的效果
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4)南极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表面高程、冰厚度及底部地形数字模型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全南极尺度数字模型研究进展
        1.2.2 南极局部地区数字模型研究进展布
        1.2.3 南极冰下地形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域概况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数据集
    2.1 PCMEGA数据
    2.2 ICESat GLAS激光高度计数据
    2.3 BEDMAP数据
第三章 构建数字模型
    3.1 数据预处理
        3.1.1 PCMEGA数据预处理
        3.1.2 ICESat GLAS激光高度计数据预处理
        3.1.3 数据抽稀
    3.2 插值
        3.2.1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
        3.2.2 径向基函数插值法
        3.2.3 克里格插值法
    3.3 交叉验证与精度对比
        3.3.1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精度验证
        3.3.2 径向基函数插值法精度验证
        3.3.3 克里格插值法精度验证
        3.3.4 各插值方法结果对比
        3.3.5 与BEDMAP数据对比
第四章 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表面高程、冰厚度及底部地形分析
    4.1 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表面高程分析
    4.2 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冰厚度分析
    4.3 Lambert冰川盆地底部地形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北极山地冰川形态及其变化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北极冰川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北极冰川研究现状
    1.3 主要科学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及论文章节安排
2 冰川物理特征监测的理论方法
    2.1 冰川表面特征监测
    2.2 冰川内部特征监测
    2.3 冰川物质平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GPS的冰面地形测绘
    3.1 GPS测量方法
    3.2 野外现场测量实施
    3.3 GPS数据处理
    3.4 冰面地形图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GPR的冰下地形测绘
    4.1 探地雷达(GPR)原理
    4.2 GPR野外测量实施
    4.3 GPR数据处理
    4.4 GPR与GPS联合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冰川动态过程研究
    5.1 冰面水平运动监测
    5.2 冰川垂直变化监测
    5.3 冰川末端进退分析
    5.4 冰川物质平衡
    5.5 本章小结
6 冰川与气候变化及动力机制分析
    6.1 冰川物质平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6.2 冰川槽谷形态与动力机制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贡献和特色
    7.2 主要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列表
后记
附录

(6)差分GPS在理塘断裂带断裂微地貌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项目依托与任务目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活动断裂”研究现状
        1.3.2 GPS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相关工作量
    1.6 预期目标与成果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区域地层
    2.5 区域构造
        2.5.1 构造历史背景
        2.5.2 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
第3章 差分GPS测量原理与方法
    3.1 GPS概述
        3.1.1 GPS发展历程
        3.1.2 GPS的特点
        3.1.3 GPS的系统组成
        3.1.4 GPS工作原理
    3.2 差分GPS原理与分类
        3.2.1 差分GPS原理
        3.2.2 差分GPS的分类
    3.3 RTK原理与应用领域
        3.3.1 RTK测量原理
        3.3.2 RTK差分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
    3.4 GPS-RTK测量步骤
        3.4.1 硬件设备
        3.4.2 软件设备
        3.4.3 基本操作流程
第4章 理塘断裂带微地貌差分GPS调查
    4.1 活断层的类型和特征
        4.1.1 断层构造地貌类型
        4.1.2 活断裂微地貌
    4.2 研究区断裂微地貌差分GPS调查
        4.2.1 GPS-RTK测量精度研究
        4.2.2 断层陡坎调查
        4.2.3 断塞塘调查
        4.2.4 鼓包调查
        4.2.5 断裂位错微地貌调查
        4.2.6 断层裂缝调查
        4.2.7 对理塘断裂带康嘎—德巫段活动性的探讨
        4.2.8 断裂微地貌差分GPS调查总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格罗夫山冰原岛峰高程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准点测量及计算
2 前方交会法确定山峰平面位置
3 三角高程测量山峰高度
    3.1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
    3.2 大气垂直折光系数k的确定
    3.3 梅森峰、威尔逊岭高程测定及计算
4 结论

(8)中国极地大地测量学十年回顾:1996—2006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全球定位系统 (GPS)
    2.1 南北两极3个GPS观测站
    2.2 埃默里 (Amery) 冰架考察
    2.3 格罗夫山 (Grove Mountains) 考察
    2.4 Dome A考察
3 重力测量
4 验 潮
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
6 总结与展望

(9)基于GPS的小区域GIS数字测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数字测图技术的发展
        1.2.2 GPS技术的发展
        1.2.3 基于GPS技术的GIS数字测图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GPS测量原理与方法
    §2.1 GPS概述
        2.1.1 GPS的基本组成
        2.1.2 GPS信号
        2.1.3 GPS定位方法
    §2.2 GPS定位原理
    §2.3 差分GPS
        2.3.1 静态相对定位
        2.3.2 动态相对定位
    §2.4 GPS新技术
        2.4.1 网络RTK(VRS)
        2.4.2 精密单点定位(PPP)
        2.4.3 星站差分(RTG)
第三章 GIS数字测图
    §3.1 数字测图概述
        3.1.1 数字测图基本思想
        3.1.2 地形数据获取方式
        3.1.3 野外数据采集常用方法
    §3.2 什么是GIS数字测图
    §3.3 GIS数字测图基本步骤
    §3.4 空间数据插值
    §3.5 地理参考和地图投影
        3.5.1 坐标系统
        3.5.2 地图投影
        3.5.3 高程系统
第四章 GPS应用于GIS数字测图的关键问题
    §4.1 GPS作业模式的选取
    §4.2 GPS数据采集
    §4.3 GPS数据处理
        4.3.1 观测数据的预处理
        4.3.2 差分改正
        4.3.3 坐标转换
        4.3.4 数据格式转换
    §4.4 GPS与激光测距仪集成测量方案
第五章 基于GPS的GIS数字测图试验
    §5.1 概述
    §5.2 测量前准备工作
    §5.3 野外数据采集
    §5.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基于GPS的GIS数字测图优势
    3、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东南极格罗夫山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2002/2003年格罗夫山大地测量
3 GPS数据处理
4结论与建议

四、后处理差分GPS在南极格罗夫山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人机航摄免像控快速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关键技术的研究[D]. 季晓菲. 长安大学, 2019(12)
  • [2]南极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谭继强. 武汉大学, 2016(01)
  • [3]GPS设备辅助定向运动制图的应用研究[D]. 王浩. 西安体育学院, 2016(02)
  • [4]南极Lambert冰川盆地中部表面高程、冰厚度及底部地形数字模型构建与分析[D]. 黄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5]北极山地冰川形态及其变化监测研究[D]. 艾松涛. 武汉大学, 2012(12)
  • [6]差分GPS在理塘断裂带断裂微地貌调查中的应用[D]. 姚维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 [7]格罗夫山冰原岛峰高程测定[J]. 王泽民,艾松涛,张胜凯,杜玉军. 极地研究, 2011(02)
  • [8]中国极地大地测量学十年回顾:1996—2006年[J]. 鄂栋臣,张胜凯,周春霞. 地球科学进展, 2007(08)
  • [9]基于GPS的小区域GIS数字测图研究[D]. 张燕燕. 兰州大学, 2007(04)
  • [10]东南极格罗夫山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J]. 张胜凯,鄂栋臣,闫利,姜卫平. 极地研究, 2006(02)

标签:;  ;  ;  ;  ;  

后处理差分GPS在南极格罗夫山中小比例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