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区风温剖面及摩擦速度研究

辽东湾区风温剖面及摩擦速度研究

一、辽东湾地区风温廓线及摩擦速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胜东,徐卫民,桂保玉,辜晓青[1](2019)在《江西九江近地层温度梯度及风廓线规律的适用性》文中研究指明利用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一整年各层温度及风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该地区近地面层气温梯度及风廊线规律的适用性,并通过散点图的形式寻找风速比随稳定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观测期间100 m高度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7. 6℃,70 m高度为17. 7℃,30 m高度为17. 9℃,10 m高度为18. 1℃;最冷月为2月,平均气温5. 3~5. 8℃,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30. 4~31. 1℃。(2)该地区四季气温有较大差异,秋季温差最大,冬季最小,四季中春、秋、冬季出现逆温次数较多,夏季较少;逆温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3)非中性层结条件下风速比值随稳定度的增强而离散增大。综上表明,观测期间系统的性能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为该地区今后开展的大气环境研究提供气象背景资料和理论数据参考。

黄鹤,吴彬贵,蔡子颖,王佳,严俊[2](2014)在《渤海西岸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利用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渤海西岸大港风能塔观测的风速、风向和温度梯度资料,计算风能塔周围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对比分析了风廓线法和风速标准差法的计算结果,讨论了风速标准差法的适用性以及下垫面空间非均一性对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风能塔三个主风向上的平均粗糙长度为:0.1319 m(N),0.0386 m(SE)和0.0182 m(SW)。通过严格条件限制,利用风速标准差法可以得到与风廓线法相同的计算效果。同一方位上,利用10—30 m资料计算得到的粗糙度长度的季节差异相对较小,而50—70 m的计算结果差异相对较大。在相同高度上,粗糙度长度计算结果亦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反映了随季节变化的植被对地表粗糙度的影响。

蒋迪,黄菲,黄健[3](2013)在《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观测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广州茂名2008年5月2009年8月期间三维湍流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计算摩擦速度等湍流动力参数,研究不同风向下湍流参数随风速等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不同气流来向对华南海岸带局地湍流特性造成较大差异。华南海岸带近地层常年平均摩擦速度值为0.235m/s,离岸风和向岸风下分别为0.274和0.209m/s,可以分别与风速拟合为线性函数:u*=0.066U+0.060(离岸风),u*=0.034U+0.028(向岸风)。三维平均湍强值为Iu=0.136,Iv=0.121,Iw=0.075,离岸风和向岸风下分别为Iu=0.245,Iv=0.199,Iw=0.125,和Iu=0.092,Iv=0.089,Iw=0.055。研究还发现,拖曳系数与大气稳定度存在较密切关系,大气层结越偏向中性,拖曳系数越大,动量通量输送越强。

周文杰,李雅莉[4](2013)在《CFL-03型风温廓线雷达数字中频接收机总线驱动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Windows XP下PCI9054的驱动开发环境的搭建方法,该方法所选择的开发平台为VC6.0+DDK+DriverStudio。总结了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以便初学者及同类开发者进行参考。

蒋迪[5](2012)在《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特征观测研究》文中认为华南海岸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台风、暴雨、海雾、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的多发区,加强对海岸带的海洋、气象观测,提高华南海岸带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尤其是数值模式的预报能力,是华南海岸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观测仪器的局限以及研究经费等的限制,迄今为止针对海岸带边界层的湍流观测仍非常少见,这导致我们对海岸带的边界层过程缺乏足够的理解从而阻碍了边界层参数化模式的发展,而对于台风等特殊天气的边界层过程的认识则更为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广州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长时间、高精度的三维湍流观测资料,用涡动相关法直接计算摩擦速度、稳定度参数、湍流强度、拖曳系数等湍流动力参数,研究了华南海岸带在向岸风和离岸风条件下湍流参数随风速的分布特征。还利用该实验基地海上综合平台的超声数据和梯度资料,研究了台风“灿都”和“黑格比”过程中湍流参数的演变特征及与风速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2007年5月-2008年8月,华南海岸带近地层大气总体呈近中性偏弱不稳定,近中性层结时次占55%,不稳定层结占31%,稳定层结占14%,体现了热带对流边界层的特征。观测点常年以偏东风为主,风速、风向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盛行偏东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速均较小,而秋冬季节以东北风为主,风速相对较大。不同的气流来向会对局地湍流特性造成不同影响。离岸风和向岸风条件下,华南海岸带近地层的湍流动力参数特征差异明显。刮离岸风时观测点的摩擦速度、湍流强度、中性拖曳系数等参数都要明显大于同风速下刮向岸风时的数值,且随风速的分布也更为离散。因此对海岸带的边界层进行研究时,要充分考虑气流的来向问题。尽管如此,摩擦速度、稳定度参数,湍流强度、拖曳系数等湍流动力参数在离岸风和向岸风下与风速的基本关系是类似的。在中等风速下,摩擦速度u*随风速U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拟合方程分别为:u*0.066U0.060(离岸风);u*0.034U0.028(向岸风)。稳定度参数在U较小时比较离散且不确定,在U>8m/s时几乎趋于零,但与风向的关系不明显。三维湍流强度都随U先迅速减小,后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大,三维湍强值分别为:Iu=0.245,Iv=0.199,Iw=0.125(离岸风);Iu=0.092,Iv=0.089,Iw=0.055(向岸风)。拖曳系数CD在U6m/s时随U的增大而减小,之后随着U增大略有增大。这些结果说明湍流参数与风速的基本关系是由其内在性质决定的,具有确定性,但是具体的变化形式会因风向或者下垫面的不同而略有不同。拖曳系数CD与大气稳定度z/L也存在较密切的关系,无论风向如何,当z/L为负时,CD随-z/L的增大而减小;当z/L为正时,CD随z/L的增大而减小。大气层结越偏向中性,拖曳系数越大,动量通量的输送越强。台风系统会影响近地面的湍流特性。“灿都”和“黑格比”过境前后观测点摩擦速度都在台风登陆时出现低值,在台风登陆前后的2h处各出现一峰值,与风速呈现较好的相关。大气稳定度在台风过境前后以中性为主,在台风离观测点最近的时刻突然跃升,变为稳定层结。“灿都”过程中三维平均湍强为Iu=0.098,Iv=0.084,Iw=0.055,与常年平均的向岸风下的湍强值比较接近。“黑格比”过程中Iu=0.161,Iv=0.120,Iw=0.079,较接近华南海岸带总体的湍强平均结果。“灿都”过境前后拖曳系数的演变特征与摩擦速度类似,两者都受风速和下垫面粗糙度的影响。两台风过程中摩擦速度u*与风速U在两类风向下都可以拟合为线性关系。海面空气动力粗糙度Z0随风速U的增大以e指数形式快速增长。但是“黑格比”过程中离岸风和向岸风下的湍流参数对比更加明显,离岸风时的各参数值明显大于向岸风下的结果,而“灿都”过程中的参数特征更接近海洋或混合下垫面的特征。主要原因是“灿都”过程中以偏东风和东北风为主,风向区分不明显,气流并不能很好地代表典型海洋和陆地下垫面特征,湍流特性差异不大,而“黑格比”在登陆前主要刮西北风,登陆后以东南风为主,风向上游的下垫面差异显着,气流携带的特征也完全不同。两台风过程平均湍强差异较大的原因也在于此。台风“黑格比”与“灿都”的对比结果还说明,进行边界层湍流研究,光考虑风的来向是不够的,如果能够追踪质点轨迹,确定质点经过的下垫面特征,对边界层参数的确定更为有利。

李靖,李斌[6](2010)在《吉阳核电厂址气象铁塔塔层风频规律及风速分布拟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安徽吉阳核电厂址气象塔观测系统获取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地区的风频规律性,并按南沿江流、北沿江流对塔层风速分布进行幂函数近似拟合,估算了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本区主导风向多集中在偏东北风上,而且频率很高,次主导风向则略有差异;塔层风廓线分布基本符合幂函数关系,由廓线求出的n指数推荐值为:A类0.165,B类0.167,C类0.192,D类0.313,E类0.406,F类0.463;南沿江流方向的地表粗糙度为1.547 063 m,北沿江流方向的地表粗糙度为1.738 45 m。

李靖,李斌[7](2010)在《吉阳核电厂址近地面层温度梯度及风廓线规律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观测安徽吉阳核电厂址近地面层的气象数据,对该厂址近地面层温度梯度及风廓线规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散点图的形式寻找风速比随稳定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区气温日变化符合一般观测规律,四季平均气温有较大差异、温差偏大,春夏两季多易出现逆温,春冬逆温强度较夏季偏大;非中性层结条件下风速比值随稳定度的增强而离散增大。

张文煜,白庆梅,张秀珍,秦增良,王音淇,宋嘉尧[8](2008)在《渤海南岸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动量通量特征》文中指出利用2005年7月~2006年12月渤海南岸气象塔风速、风向的观测资料,计算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和动量通量τ,并对其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南岸平均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为0.0019;Z0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春季Z0平均值为0.0015,夏季为0.0049,秋季为0.0029,冬季为0.0009;不同方向上的Z0值存在差异,海风方向上Z0平均值为0.1420,陆风方向上的为0.0013.动量通量τ为0.00103,τ在春、秋季节的日变化规律相似,夏、冬季节的日变化规律相似.

杨国标[9](2007)在《深圳后海湾填海工程对泄洪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湾填海工程对河流泄洪能力的影响研究是一个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中均值得重视的问题。海湾主要呈半封闭形态,其既受到入海河流动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海湾潮汐动力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水动力条件十分复杂。因此对于此类问题,由于涉及到的研究区域较大,若采用物理模型进行研究,容易受到场地、费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本文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本文以实测资料为基础、理论分析为指导,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深圳湾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就“深圳前海工程对深圳湾的影响”、“岸线变化对湾内水动力的影响”、“深圳河不同流量时湾内水流运动情况”、“岸线变化对大沙河泄洪能力的影响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同时也对该地区的岸线规划、防洪潮设计、防洪管理和决策等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及分析。

杨洪斌,马雁军[10](2004)在《辽东湾地区大气边界层扩散特征探讨》文中认为利用辽东湾地区近地层三轴风速仪资料,分别计算了不同稳定度下的大气扩散参数及湍流强度。并对不同情况下的大气扩散参数及湍流强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地形相对平坦的辽东湾地区,在不同的稳定度下,σy和σz值均略大于同级Briggs公式的计算值,但小于地形相对复杂的本溪地区。在不稳定条件(C、B类)下,湍强值最大。

二、辽东湾地区风温廓线及摩擦速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东湾地区风温廓线及摩擦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九江近地层温度梯度及风廓线规律的适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象观测站概况
    1.1 观测站地理位置
    1.2 观测试验设计及要求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高度平均气温
    3.2 逆温分析
    3.3 气温梯度分析
    3.4 近地面层风廓线规律的适用性
4 结论与展望

(2)渤海西岸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测场地与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风廓线法
        1.2.2 风速标准差法
2 结果分析
    2.1 风廊线法
    2.2 风速标准差法
3 结论与讨论

(3)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介绍及处理
    1.2 计算方法
    1.3 资料验证
2 离岸风与向岸风下湍流参数特征
    2.1 摩擦速度
    2.2 稳定度参数
    2.3 湍流强度
    2.4 拖曳系数
3 结论

(4)CFL-03型风温廓线雷达数字中频接收机总线驱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CI9054芯片简介
2 环境搭建
3 PCI驱动程序的创建
4 常见错误及解决办法
5 结语

(5)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特征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边界层湍流理论的发展
        1.2.2 通量计算方法
        1.2.3 国内外湍流观测试验
        1.2.4 湍流参数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观测试验、数据与方法
    2.1 观测点、仪器与数据
        2.1.1 岸上观测点
        2.1.2 海上观测平台
    2.2 湍流资料预处理与验证
        2.2.1 资料预处理
        2.2.2 资料验证
    2.3 涡动相关计算方法
3 离岸风与向岸风下湍流参数特征
    3.1 摩擦速度
    3.2 稳定度参数
    3.3 湍流强度
    3.4 拖曳系数
4 台风过程近地层湍流参数特征
    4.1 “灿都”和“黑格比”概况
        4.1.1 台风路径和强度
        4.1.2 台风过境前后常规气象要素变化
    4.2 台风过境前后湍流动力参数演变特征
        4.2.1 摩擦速度的演变
        4.2.2 稳定度参数的演变
        4.2.3 湍流强度的演变
        4.2.4 拖曳系数的演变
    4.3 台风过程中离岸风与向岸风下湍流参数特征
        4.3.1 摩擦速度
        4.3.2 湍流强度
        4.3.3 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5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6)吉阳核电厂址气象铁塔塔层风频规律及风速分布拟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研究地点和方法
    1.1 研究地点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风频分析
    2.2 南沿江流及北沿江流低层风速廓线
    2.3 幂指数值的拟合
    2.4 地面粗糙度的估算
3 结论

(8)渤海南岸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动量通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Z0与风速的变化关系
    2.2 Z0的月变化特征
    2.3 Z0随海、陆风的变化特征
    2.4 动量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分析
3 结论

(9)深圳后海湾填海工程对泄洪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深圳湾概述
    2.1 风、浪与台风增水
    2.2 潮汐
    2.3 潮流
    2.4 泥沙
    2.5 海湾河流及河口现状
        2.5.1 深圳河
        2.5.2 大沙河
        2.5.3 新洲河
        2.5.4 元朗河和锦田河
        2.5.5 西乡河
第三章 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概述
    3.2 控制方程
    3.3 定解条件
    3.4 动边界处理
    3.5 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第四章 深圳湾二维数值模拟及验证
    4.1 模型的范围
    4.2 模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填海工程对出海河流泄洪能力的影响研究及分析
    5.1 典型水文组合
    5.2 实例1-前海工程对深圳湾的影响分析
    5.3 实例2-岸线变化对湾内水动力的影响分析
        5.3.1 深圳湾内岸线变化对湾内纳潮量的影响
        5.3.2 深圳湾内岸线变化对湾内流速的影响
    5.4 实例3-深圳河不同流量时湾内水流运动情况分析
    5.5 实例4-岸线变化对大沙河泄洪能力的影响和对策
        5.5.1 工况及水文组合
        5.5.2 延伸段河宽对泄洪能力的影响
        5.5.3 糙率对泄洪能力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辽东湾地区大气边界层扩散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仪器安装
3 地形及气象特征
4 数据采集与处理
5 大气扩散参数
    5.1 大气稳定度的分类方法
    5.2 扩散参数的计算方法
    5.3 扩散参数的计算结果及比较
    5.4 湍流强度计算与分析
    5.5 湍流与气流来向的关系
6 结论

四、辽东湾地区风温廓线及摩擦速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九江近地层温度梯度及风廓线规律的适用性[J]. 陈胜东,徐卫民,桂保玉,辜晓青.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2)
  • [2]渤海西岸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特征分析[J]. 黄鹤,吴彬贵,蔡子颖,王佳,严俊.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3)
  • [3]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观测研究[J]. 蒋迪,黄菲,黄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 [4]CFL-03型风温廓线雷达数字中频接收机总线驱动开发[J]. 周文杰,李雅莉. 物联网技术, 2013(09)
  • [5]华南海岸带近地层湍流参数特征观测研究[D]. 蒋迪.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6]吉阳核电厂址气象铁塔塔层风频规律及风速分布拟合研究[J]. 李靖,李斌.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10)
  • [7]吉阳核电厂址近地面层温度梯度及风廓线规律适用性研究[J]. 李靖,李斌. 环境保护科学, 2010(05)
  • [8]渤海南岸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动量通量特征[J]. 张文煜,白庆梅,张秀珍,秦增良,王音淇,宋嘉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9]深圳后海湾填海工程对泄洪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杨国标. 河海大学, 2007(06)
  • [10]辽东湾地区大气边界层扩散特征探讨[J]. 杨洪斌,马雁军. 高原气象, 2004(01)

标签:;  ;  ;  ;  

辽东湾区风温剖面及摩擦速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