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丘陵区防护林群落多样性研究

川中丘陵区防护林群落多样性研究

一、川中丘陵区防护林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文,郭赟,林虎,刘正芳,张锐,周忠诚[1](2021)在《柏木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柏木是我国特有树种,也是重要的用材和造林更新树种,近20年来,大量学者围绕柏木开展了广泛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繁殖、引种栽培、遗传改良、低产林改造等方面综述了柏木的研究现,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柏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任可心[2](2021)在《N沉降下川中丘陵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特征及其介导的C、N转化过程》文中研究说明根系分泌物作为调控植物根系-土壤界面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媒介,在森林土壤功能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成为当前地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近年来,伴随着氮(N)沉降不断加剧,森林根源C输入及其介导的根际土壤养分矿化深受根系活动与菌根特征的影响,并深刻地反馈于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稳定性。然而,目前关于N沉降下森林根系分泌物输入特征变化及其介导的土壤养分矿化过程原位研究较为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根际生态学过程及其理论体系的深入认识。基于此,本研究以川中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的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人工林为对象,在2018年开始通过添加不同N水平(低N:25 Kg N/hm2·a;高N:50 Kg N/hm2·a;对照:0 Kg N/hm2·a)模拟大气N沉降,并在2020年生长季(5月、8月和10月)和非生长季(1月和12月)分别对各处理样地根系分泌物进行原位收集,并同步采集根际/非根际土壤,比较分析不同N添加处理下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与通量及其介导的根际土壤C、N素矿化过程及其微生物特性差异。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与年通量对不同N处理的响应差异。N添加显着降低了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与年通量,且高N处理对根系分泌物C输入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具体地,与对照相比,低N和高N处理使柏树人工林单位根生物量根系分泌速率(μg·g-1·h-1)降幅分别为14.10%和28.35%(p<0.05);使单位根长根系分泌速率(μg·cm-1·h-1)降幅分别为13.12%和27.29%(p<0.05);使单位根表面积根系分泌速率(μg·cm-2·h-1)降幅分别为15.25%和29.78%(p<0.05)。与对照相比,低N和高N处理使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年C输入通量(g·m–2·a-1)降幅达10.15%和30.64%(p<0.05)。此外,N处理对根系分泌物C输入的抑制效应在生长季比非生长季更为明显。2.不同N处理对根际土壤C、N过程根际效应大小的影响差异。N添加显着抑制了柏树人工林土壤C、N矿化过程的根际效应大小,且高N处理对C、N矿化过程的抑制作用强于低N处理。具体而言,与对照相比,低N和高N处理下土壤C矿化速率根际效应大小降幅分别达7.42%和21.47%(p<0.05),而土壤N矿化速率根际效应大小降幅分别达9.09%和23.00%(p<0.05)。类似地,N添加也显着降低了根际无机态N的根际效应。与对照相比,低N和高N处理使NH4+-N根际效应大小分别下降了6.08%和20.88%(p<0.05),而使NO3--N根际效应大小分别下降了7.05%和20.69%(p<0.05)。3.不同N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特征根际效应大小的影响差异。类似地,N添加显着抑制了柏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MBC、MBN)、β-D-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ER)各微生物参数的根际效应大小,且高N处理对上述根际微生物特性的抑制效应比低N处理更为强烈,前者大约是后者的2-3倍。具体地,与对照处理相比,低N和高N处理使MBC根际效应大小分别下降了13.43%和30.03%(p<0.05);使MBN根际效应大小分别下降了16.28%和31.08%(p<0.05);使BG根际效应大小分别下降了8.77%和26.22%(p<0.05);使NAG根际效应大小分别下降了11.33%和21.28%(p<0.05);使PPO根际效应大小分别下降了12.02%和42.39%(p<0.05);使PER根际效应大小分别下降了24.80%和42.50%(p<0.05)。4.N处理下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C输入与根际C、N矿化微生物过程的偶联效应。不同N处理下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与根际土壤C、N矿化微生物过程之间均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即随着外源N的添加,柏树人工林降低了根系分泌物C输入量,并诱导了更低的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土壤C、N矿化激发效应强度。该结果也证实了根系分泌物C输入是驱动森林根际土壤C、N矿化微生物过程变化的重要调控因子综上所述,N添加显着降低了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C输入量,并抑制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关联的土壤C、N矿化激发过程,且高N处理对上述过程的抑制强度明显高于低N处理。上述结果表明不同N水平添加对土壤C、N矿化微生物过程具有相似的影响方向(均为抑制效应)但又不同的影响幅度(抑制强度有差异),为证实根系-土壤-微生物各核心单元之间的偶联效应深刻地受N沉降所调控提供了试验证据。本研究从根际视角丰富了N沉降下川中丘陵区人工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科学认识,也为川中丘陵地区的植被恢复和该区大面积分布的人工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在昊[3](2021)在《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文中认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陕北地区不同时期的造林工程对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土壤类型下土壤性质和肥力质量状况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陕北防风固沙区(榆阳区和神木市)和水土保持区(米脂县和靖边县)不同建设年限防护林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风沙土和黄绵土上植被变化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特征,评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的变化,并探讨土壤质量对防护林建设时期的反馈特点,旨在科学地评估陕北防护林地土壤环境效应,从而为陕北地区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防护林的建设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土壤容重在风沙土区林地平均高出黄绵土区林地23.14%,含水量和团聚体含量在风沙土区分别较黄绵土区低64.88%和8.30%。在风沙土区种植20年防护林使土壤容重降低11.03%,使含水量提高41.39%;种植13年防护林使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174.25%;在风沙土区,樟子松的影响较沙柳和小叶杨大。在黄绵土区,防护林建设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影响不大,但在米脂地区种植37年油松使土壤团聚体含量提升了28.70%。(2)防护林的建设使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榆阳和神木风沙土区防护林建设37年后土壤p H值分别升高了15.08%和17.42%;在黄绵土区随防护林建设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略有降低;榆阳和神木风沙土区37年林地土壤电导率分别较裸沙地提升430.97%和690.84%;黄绵土区的电导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养分指标在风沙土区多以20年和37年林地最高,年均变化速率多以37年林地最高,小叶杨的种植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较樟子松和沙柳更大。榆阳和神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37年分别较裸沙地高553.49%和190.37%;全氮含量分别在37年和29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245.03%、776.30%;全磷含量分别在20年和37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56.58%和621.50%;铵态氮含量均在37年林地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69.67%和67.48%;速效磷含量均在13年达到峰值,裸沙地高3613.59%和1238.99%。黄绵土区多以撂荒地和37年林地最高,年均变化速率多以20年最高,即黄绵土区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建设较其他单一树种的建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更大。米脂和靖边地区有机质含量分别在造林20年和29年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8.61%、6.35%,米脂地区年均变化速率以20年最高,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1.78%;全磷含量分别在造林20年和37年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8.49%和4.22%,米脂地区20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1.75%,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0.42%;速效磷含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升高,均在37年林地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24.01%和39.76%,米脂地区20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2.64%,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8.98%。但全氮含量在37年分别较撂荒地降低36.93%、28.56%,米脂地区37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变化-2.94%,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3.57%;造林对铵态氮的影响在黄绵土区差异较大,米脂地区造林使铵态氮含量降低,但随造林年限的增加铵态氮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年均变化速率以20年最高为1.69%,靖边地区造林提高了铵态氮含量,29年林地较撂荒地高81.69%,但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1.44%。总体上防护林生长对两种土质土壤有机质、全磷以及个别速效养分都有提升作用,只是在黄绵土区,生长年限与土壤养分的提升相关性不大,而在风沙土区,防护林生长年限与土壤养分含量大都呈正相关关系,防护林建设对风沙土养分含量提高程度较大。(3)防护林建设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程度因土壤类型有所不同,但各生物学指标均在种植3年、13年处于相对较低并稳定的水平,而在种植20年后显着的增加,至37年达到峰值。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生物学性质存在密切关系,尤其体现在各指标受造林工程影响更大的风沙土区,建设37年的防护林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风沙土区是黄绵土区的82.45倍。(4)榆阳地区防护林土壤速效磷、铵态氮、有机质等指标在多数时期仍处于较缺乏水平,神木地区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有机质、电导率等指标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的水平,米脂地区铵态氮、容重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水平,靖边地区土壤脲酶活性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水平。风沙土区防护林的种植能够在短期内使表层土壤质量提升,榆阳地区土壤质量指数于20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2.67%,神木地区于37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6.64%。虽然因三北防护林建设初期在榆阳地区选择的林种可能不适合当地的环境,使防护林后期出现了退化的情况而影响了土壤质量状况,但造林37年的土壤质量仍较裸沙地提升了7.81%。黄绵土区造林短期内使表层土壤质量下降,提升效果不如自然恢复,但经过20年种植后,防护林的表层土壤质量高于自然恢复,经过37年防护林的生长,土壤质量较3年林地提升了24.16%。

陈露蔓,吕倩,刘思泽,罗艳,陈小红,陈雨芩,陈刚,范川,李贤伟[4](2021)在《柏木低效人工林开窗初期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及生态位》文中研究说明草本层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能更快反映改造带来的影响.为改善柏木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精准提升其森林质量,以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不同开窗尺度(50 m2、100 m2和200 m2)的改造方式,分析开窗1年后不同面积林窗的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对照林分相比,开窗后林地草本植物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着提高(P <0.05),并在100 m2林窗内均达到最优,随着林窗面积(50-200m2)的增大,不同指数的变化不尽相同,均匀度指数持续增加,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先增后稳,丰富度指数先稳后降,100 m2为变化趋势转变的分界点.对照林地内喜阴植物地果生态位宽度最大,开窗后更新物种如喜阳植物五节芒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更强,生态位宽度不断拓宽;随着林窗面积(50-200 m2)的增大,林地内草本群落整体呈现阳性-中性的演替格局,由于开窗时间较短,更新物种还处于资源利用扩张阶段,各处理草本植物间生态位重叠度值均低(<0.1),生态位分化差异较大,种间竞争小,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其中100 m2林窗内草本层整体生态位分化更均匀.本研究表明开窗初期能够提升林地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改变草本群落结构,从生物多样性功能提升和生态系统稳定的角度考虑,100 m2是较合适的开窗面积.(图3表7参46)

陈俊华,周大松,牛牧,别鹏飞,谢天资,赵润,慕长龙[5](2020)在《川中丘陵区4种乡土阔叶树细根性状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川中丘陵区的主要防护林分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由于密度过大、树种单一,严重影响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加上该区域土壤类型大多为紫色土,土层瘠薄、肥力低下,能够适应的树种不多。探明川中丘陵区带状补植的4种乡土阔叶树种[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香椿(Toona sinensis)]的细根性状特征,了解它们对地下资源利用策略的种间差异,为该区域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改造的人工柏木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对补植的林龄为7 a的4种乡土阔叶树——桤木、喜树、香樟、香椿,各选取5株长势均匀、良好的植株,采用"全株挖掘法"挖取其根系,研究其细根(直径<2 mm)的生物量、形态以及分支结构等性状特征。【结果】①桤木细根的生物量密度为(0.156±0.030) kg/m3,分别是喜树、香樟和香椿的15.67、11.72和4.61倍。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细根表面积密度分别是0.99、0.45、0.68和1.13 m2/m3;根长密度分别是110.33、10.58、26.64和97.56m/m3。②4种阔叶树细根的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喜树(1.67 mm)>香樟(1.06 mm)>香椿(0.77 mm)>桤木(0. 73 mm)。桤木、喜树、香樟、香椿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分别是62. 54、49. 31、81. 53、287. 50 cm/g和13. 58、25. 61、27. 35、83. 15 cm2/g。桤木的根组织密度显着高于其他3个树种(df=3,F=360.726,P<0. 05)。③桤木的比根尖数、根尖密度、分枝密度分别为1 056个/g、2.37个/cm、2.65个/cm,均明显高于喜树、香樟、香椿3个阔叶树种(df=3,F=391.659,P<0.01; df=3,F=103.857,P<0.05; df=3,F=104.617,P<0.05)。④桤木细根中全氮含量分别比喜树、香樟、香椿高33.27%、88.65%、21.93%。香椿的全碳、全磷、全钾储量在4种树种中均最高。【结论】在带状采伐的前几年,由于采伐带内阳光充足,作为阳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细根生物量密度较大。另一方面,改造初期,由于土层瘠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作为浅根性树种的桤木和香椿,通过增加水平根系的分支来获取更多的土壤空间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而香樟和喜树则通过增加细根直径和垂直深度来获取土壤空间,提高获取营养的能力。由此可见,川中丘陵区的4种阔叶树的细根性状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资源获取策略。

别鹏飞[6](2019)在《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间伐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作为川中丘陵区的主要森林类型,由于林分结构不合理,导致林分的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加上经济效益低下,亟待改造。为了解间伐改造的生态效应,本文以四川省盐亭县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实验(未间伐)、轻度(10%15%)、中度(20%25%)以及重度(35%40%)4种不同间伐强度,每种强度设置3个20m×20m的标准样地,共计12个。通过对各样地林木生长以及林下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凋落物持水、土壤理化性质等相关指标的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柏木人工林的影响效应,以期为该地区柏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间伐强度显着影响柏木人工林林分的生长。重度间伐对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有显着促进效果,分别为0.19m·a-1、0.48cm·a-1,显着大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0.05);林分的蓄积量、年平均生长率在各间伐强度下无显着差异(P>0.05)。(2)重度间伐对林下灌木和草本的影响较为显着。其中草本种类在重度、中度、轻度下分别比对照增加7种、3种、1种,灌木种类在重度、中度、轻度下分别比对照增加8种、6种、3种;灌木和草本Simpson指数、Shannon-Wieiner指数、Pielou指数、丰富度指数规律一致,即重度>中度>轻度>对照组;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3)间伐影响了林下凋落物蓄积量和蓄水量,其中重度间伐下影响效应显着。凋落物总蓄积量最大值为重度间伐的4.07t/hm2,分别比中度、轻度、对照增加了1.12t/hm2、2.03t/hm2、2.66t/hm2。凋落物的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在重度间伐下最大,分别为13.1t/hm2、11.3t/hm2,显着大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0.05);其持水率与时间的关系基本一致,且重度间伐下持水率最大。(4)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及物理性质指标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大,其中土壤全碳、有机质、全氮、孔隙度、土壤贮水性能在同一间伐强度下0-10cm层显着大于20-30cm层(P<0.05),而土壤的容重则表现相反规律。(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与灌草生物量相关性较强,是其重要的指示指标;另外凋落物的蓄积量、持水能力与土壤的理化性质、灌草层的多样性有较强的相关作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柏木人工林间伐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相应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重度间伐(2.04)>中度间伐(0.32)>对照(-0.97)>轻度间伐(-1.38)。基于以上分析,相对于其他间伐强度和对照实验,重度间伐(35%40%)和中度间伐(20%25%)对该区柏木人工林的林木生长、生物多样性、土壤性质及凋落物性质的改善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即间伐后林分密度2257株.hm-21515株.hm-2可显着提高林分的生态效益和功能。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川中丘陵区长防林三期工程以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赵润[7](2019)在《川中丘陵区防护林质量评价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川中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最典型的盆中丘陵区,其水土流失是四川乃至长江上游最为严重的区域,全区植被稀疏,其生态质量低下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自1960年以来,四川省开始建设长江防护林一期工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川中丘陵区的生态系统质量。但由于长时间缺乏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建造的长防林生态、经济功能低下。所以需对川中丘陵区防护林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为长防林区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取5个研究区域和18个评价指标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野外调查,得到8个林分类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个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12个主要指标,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最后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指标进行等级划分,最后为川中丘陵区域防护林进行质量评价及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指标体系建立:以川中丘陵区防护林质量评价作为目标层(A);生物量指标、可持续性指标、生态要素指标作为准则层(B);平均胸径、林龄、土层厚度、海拔等12个评价指标作为指标层(C)。2)评价结果:在川中丘陵区防护林48个样地中,良好等级和一般等级的样地占绝大多数;属于优质和较差的防护林样地较少。天然(次生)防护林占优质等级的比例较人工防护林大。群落结构、土壤侵蚀状况、公顷蓄积量、枯落物厚度盖度是影响森林质量的主要因素。3)研究表明川中丘陵区防护林质量状况为良好,但优质林地较少,所以川中丘陵区需进行防护林质量提升,群落结构是否丰富是影响防护林质量的重要因素。现目前研究的经营方案有:带状采伐、开窗补阔和生态疏伐(不同间伐强度)。公顷株树较大、树种郁闭度较大的防护林,一般林下灌木或者草本较为稀少,导致群落结构单一,针对该情况的防护林,如柏木纯林可进行开窗补阔的经营措施,针阔混交林可进行带状采伐的经营措施,根据不同区域防护林的郁闭度采用适合的生态疏伐(不同间伐强度)的经营措施。

李谦[8](2019)在《四川低山丘陵区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四川省作为国家储备林项目的重要承储省份,2014年共划定国家储备林6.0万公顷,其中马尾松、柏木、杉木人工林等面积4.1万公顷,占69.1%。但其人工林存在纯林化、集约化、多代连栽等现象,其生态系统问题日益凸显。目标树保留改造与林窗改造作为近自然森林改造的重要途径,符合人类改造森林的目标,有利于产出优质木材,平衡多种生态功能,本研究以四川低山丘陵区三种典型低效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以及土壤抗侵蚀性能变化特征,探讨三种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水土保持功能以及对土壤性能的改善作用,寻求低效林种植改造的最优的改造模式提供建议。2015年10月,在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遂宁市、广安市、宜宾市)选取三种人工林(柏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采用目标树保留经营和林窗改造方式。于2017年对三种树种不同林分采集土壤样品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如下:马尾松人工林和柏木人工林在经过目标树保留改造后,土壤容重、孔隙度均获得提高;马尾松和柏木两种树种砂粒含量提高,粉粒粒径比含量降低。三种树种在0-10cm土壤样地养分浓度提升效果显着,但是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改造效果变弱。马尾松人工林和柏木人工林经过目标树保留经营拥有最多的风干大团聚体含量。马尾松人工林目标树保留目标树改造措施拥有最稳定的水稳性团聚体,柏木人工林水稳性大团聚体林窗改造拥有最稳定的水稳性团聚体。柏木人工林风干团聚体MWD、GMD目标树保留目标树改造措施提升显着,水稳性团聚体MWD、GWD林窗改造措施提升效果最为显着。PAD和ELT稳定性评价林窗改在效果最好。柏木人工林林窗改造后拥有较高的土壤抗蚀性指数与水稳性指数。三种人工林抗剪强度经过目标树保留目标树改造后抗剪性能提升,其中柏木人工林目标树保留目标树改造方式效果最好,林窗改造方式次之。结果表明,虽然三种林分在在树种和生境方面不同,导致其土壤地貌环境也存在差异,但三种林分的目标树保留经营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抗侵蚀能力,提升土壤肥力,对防止低效林地力衰退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其中,目标树保留6株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性能提升效果最好,林窗改造对柏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性能提升效果总体较好。杉木人工林目标树保留6株抗剪性和机械组成砂粒比最好,目标树保留12株养分提升效果最好。

别鹏飞,斯顺江,周大松,陈俊华,赵润,慕长龙[9](2018)在《带状改造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川中丘陵区35 a~40 a生、天然更新差的柏木纯林进行了不同宽度的带状采伐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采伐带宽对柏木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以及柏木生长量的影响。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调查了保留带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柏木年均生长量。数据分析显示,不同采伐带对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林分生长量均产生了不同影响,随年份的增加8 m、10 m保留带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高于其他带宽,且显着高于对照(P<0.05),而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于灌木物种多样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保留柏木年均株高、年均胸径生长量显着大于对照(P<0.05),其中8 m、10 m带最高。据以上结果,就本实验的5种处理而言,对于改良低效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适宜的采伐带宽度应为8 m和10 m。

谢雨彤,唐骄萍,李贤伟,周义贵,范川,余波,张伟[10](2016)在《低效柏木林窗改造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人工林中,选择人工采伐形成的4种不同大小的林窗(50 m2、100 m2、150 m2、200 m2),以未改造的柏木纯林为对照,研究不同大小林窗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特征情况.结果显示:150 m2林窗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改善效果最好,并且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积累;对照样地和4种不同面积林窗共捕获土壤动物3 072头,分属4门8纲23目41科,昆虫纲为优势种群,占类群总数的47.8%,其中150 m2林窗下土壤动物数量和多样性最高.土壤动物与环境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水解氮和有效磷与土壤动物多样性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表明,150 m2林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动物多样性综合影响效果最好,其次是200 m2林窗和100 m2林窗,50 m2林窗的改良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林窗式改造对柏木低效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且随林窗面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综合来看150 m2林窗的改造效果最佳.

二、川中丘陵区防护林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中丘陵区防护林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柏木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柏木繁殖
    1.1 柏木雌雄花及种子特性
    1.2柏木繁殖技术
2 引种栽培
    2.1 引种对比试验
    2.2 生长条件
    2.3 病虫害防治
3 遗传改良
4 低产林改造
    4.1 种群群落特征
    4.2 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
    4.3 柏木低效林植物多样性研究
    4.4 柏木低效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5 研究展望

(2)N沉降下川中丘陵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特征及其介导的C、N转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立项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采取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特殊与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对象
        2.2.2 生长季节与非生长季的区分
        2.2.3 试验样地设置及N添加处理
        2.2.4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2.2.5 样品采集
        2.2.6 指标测定与分析
        2.2.7 数据计算
        2.2.8 数据分析
第3章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与通量差异
    3.1 研究结果
        3.1.1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差异
        3.1.2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C输入通量差异
    3.2 讨论
        3.2.1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差异
        3.2.2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季节动态变化差异
        3.2.3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C输入通量变化
第4章 N处理下根际土壤C、N矿化过程根际效应差异
    4.1 研究结果
        4.1.1 N处理下土壤C、N矿化速率根际效应大小变化
        4.1.2 N处理下土壤有效N根际效应差异
    4.2 讨论
        4.2.1 不同N处理对土壤C、N矿化速率根际效应大小的影响
        4.2.2 不同N处理下柏树人工林土壤有效N根际效应差异
第5章 N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与胞外酶活性根际效应变化
    5.1 研究结果
        5.1.1 N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根际效应大小变化
        5.1.2 N处理下土壤胞外酶根际效应大小变化
    5.2 讨论
        5.2.1 N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根际效应大小变化
        5.2.2 N处理下土壤胞外酶根际效应大小变化
第6章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输入与根际土壤C、N矿化微生物过程的偶联效应
    6.1 研究结果
        6.1.1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C输入与微生物特征根际效应大小的偶联效应
        6.1.2 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输入与土壤C、N过程根际效应大小的偶联效应
    6.2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状况

(3)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概况
    1.2 防护林建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1 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防护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3 防护林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1.4 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样地选取
        2.3.2 野外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
        2.3.3 土壤、防护林生长指标的测定和获取
        2.3.4 数据处理
        2.3.5 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3.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3.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3.1.4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p H值的变化特征
        4.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电导率的变化特征
        4.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4.1.4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全氮的变化特征
        4.1.5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全磷的变化特征
        4.1.6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铵态氮的变化特征
        4.1.7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速效磷的变化特征
        4.1.8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4.2 讨论
        4.2.1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
        4.2.2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全量养分指标的影响
        4.2.3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速效养分指标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特征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
        5.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特征
        5.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4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5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6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生物学性质的相关性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质量状况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土壤质量指标的选择及其敏感度分析
        6.1.2 土壤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不同年限林地土壤质量的单因素评价
        6.1.4 不同年限林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6.2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柏木低效人工林开窗初期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及生态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
        1.2.2 调查方法
        1.2.3 相关指标测算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柏木低效人工林开窗初期草本植物多样性
    2.2 柏木低效人工林开窗初期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
    2.3 柏木低效人工林开窗初期草本植物生态位重叠度
3 讨论
    3.1 柏木低效人工林不同开窗面积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初期影响
    3.2 柏木低效人工林不同开窗面积对草本植物生态位的初期影响
4 结论

(5)川中丘陵区4种乡土阔叶树细根性状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细根采集与处理
        1.2.2 细根指标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阔叶树细根生物量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及根长密度
    2.2 不同阔叶树细根的形态特征
    2.3 不同阔叶树细根的分支结构
    2.4 不同阔叶树细根养分含量
3 讨论
    3.1 细根生物量密度
    3.2 细根的形态特征
    3.3 细根的分枝结构
    3.4 细根的养分含量

(6)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间伐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低效林的概念
        1.2.2 柏木低效人工林研究概况
        1.2.3 间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2.4 间伐对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2.5 间伐对林下凋落物影响
        1.2.6 间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7 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方案
    2.1 实验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林木生长及林分蓄积的测定
        2.2.3 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
        2.2.4 林下植物生物量测定
        2.2.5 林下凋落物采集与持水能力实验
        2.2.6 林下凋落物养分测定
        2.2.7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8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2.2.9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间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3.1.1 间伐对林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3.1.2 间伐对林分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3.1.3 间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的影响
    3.2 间伐对柏木人工林林下草本和灌木的影响
        3.2.1 间伐对林下草本和灌木种类和重要值的影响
        3.2.2 间伐强度对林下灌草生物多样性影响
        3.2.3 间伐对林下灌草生物量影响
    3.3 间伐对柏木人工林林下凋落物影响
        3.3.1 不同间伐强度下凋落物蓄积量
        3.3.2 不同间伐强度下凋落物养分含量变化
        3.3.3 不同间伐强度下凋落物持水特性
    3.4 间伐对林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4.1 不同间伐强度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3.4.2 不同间伐强度下的土壤养分变化
        3.4.3 柏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柏木人工林综合评价
        3.5.1 林下灌草、凋落物、土壤等指标相关性分析
        3.5.2 基于灌草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凋落物蓄积和养分、土壤理化性质的主成分分析
        3.5.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间伐强度柏木人工林综合评价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柏木人工林林分生长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
        4.1.2 柏木人工林林下灌草多样性和灌草生物量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
        4.1.3 柏木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持水特性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
        4.1.4 柏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
        4.1.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柏木人工林综合评价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川中丘陵区防护林质量评价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题目资助来源
第2章 论文研究与方法
    2.1 研究区简介
    2.2 研究内容及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指标研究及处理方法
第3章 川中丘陵区防护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初步选取
    3.3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描述性统计
    3.4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筛选
        3.4.1 指标的定量筛选
        3.4.2 指标的定性筛选
        3.4.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5 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指标权重确定的分析
    3.6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指标权重确定的分析
    3.7 确定各评价指标标准及等级划分
第4章 川中丘陵区防护林质量评价及分析
    4.1 评价结果
        4.1.1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
        4.1.2 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
    4.2 两种分析法评价结果比较
        4.2.1 样地质量等级
        4.2.2 指标权重
    4.3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措施
    5.3 讨论
        5.3.1 本研究创新点
        5.3.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四川低山丘陵区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文献综述
    1.1 低效林研究概况
        1.1.1 低效林的概念
        1.1.2 低效林的成因
        1.1.3 低效林改造与评估
    1.2 土壤质量指标评价
        1.2.1 土壤抗蚀性指标评价
        1.2.2 土壤养分指标评价
    1.3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研究动态
        1.3.1 人造林窗
        1.3.2 目标树保留改造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低效林林改造模式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
        3.2.2 样品采集及测定
        3.2.3 室内分析测试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1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2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3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杉木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2.1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
        4.2.2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
    4.3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4.3.1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马尾松林的土壤抗剪性的影响
        4.3.2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人工林的土壤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改造模式下杉木人工林对土壤抗剪性变化特征
5 讨论
    5.1 土壤理化性质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响应
        5.1.1 土壤物理性质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响应
        5.1.2 土壤机械组成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措施的响应
        5.1.3 土壤养分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措施的响应
        5.1.4 土壤坚实度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措施的响应
    5.2 土壤团聚体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措施的响应
        5.2.1 土壤风干团聚体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措施的响应
        5.2.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响应
    5.3 土壤抗侵蚀性能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响应
        5.3.1 土壤抗蚀性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响应
        5.3.2 土壤抗剪性对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响应
6 结论
    6.1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2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下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6.3 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下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
7 问题与展望
    7.1 问题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带状改造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柏木生长及林下物种多样性调查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保留带在不同年份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影响
    3.2 不同采伐带宽对保留柏木生长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10)低效柏木林窗改造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1.4 土壤动物调查及鉴定
        1.4.1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及个体数调查及鉴定
        1.4.2 中小型土壤动物、湿生土壤动物采集及鉴定
    1.5 多样性指数计算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造林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2 人造林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2.1 土壤p H值和土壤有机质含量
        2.2.2 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
        2.2.3 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2.3 人造林窗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2.3.1 人造林窗对土壤动物类群数及个体数量的影响
        2.3.2 人造林窗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2.3.3 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2.3.4 人造林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动物的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人造林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人造林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 人造林窗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3.4 综合评价
4 结论

四、川中丘陵区防护林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柏木研究进展及展望[J]. 王瑞文,郭赟,林虎,刘正芳,张锐,周忠诚. 湖北林业科技, 2021(04)
  • [2]N沉降下川中丘陵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特征及其介导的C、N转化过程[D]. 任可心.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3]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D]. 马在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柏木低效人工林开窗初期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及生态位[J]. 陈露蔓,吕倩,刘思泽,罗艳,陈小红,陈雨芩,陈刚,范川,李贤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05)
  • [5]川中丘陵区4种乡土阔叶树细根性状对比研究[J]. 陈俊华,周大松,牛牧,别鹏飞,谢天资,赵润,慕长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6]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间伐改造研究[D]. 别鹏飞. 绵阳师范学院, 2019(05)
  • [7]川中丘陵区防护林质量评价及分析[D]. 赵润. 绵阳师范学院, 2019(05)
  • [8]四川低山丘陵区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李谦.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带状改造对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别鹏飞,斯顺江,周大松,陈俊华,赵润,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8(06)
  • [10]低效柏木林窗改造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 谢雨彤,唐骄萍,李贤伟,周义贵,范川,余波,张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05)

标签:;  ;  ;  ;  ;  

川中丘陵区防护林群落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