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交小波分析过去100年中国的降水和气候变化

用正交小波分析过去100年中国的降水和气候变化

一、用正交小波分析近百年来中国降水气候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潘蔚娟,吴晓绚,何健,吕勇平,艾卉[1](2021)在《基于均一化资料的广州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RHtest软件结合台站元数据对广州1908—2019年平均气温进行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显示在1912、1928、1942、1988、1995、2004和2010年有7个显着的非均一间断点,订正后升温速率为1.39℃/(100a),较订正前显着增加,具有准50 a和准3 a的显着周期。运用DB16正交小波分析其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方差贡献最大的是趋势分量,其次是准3 a和准6 a周期分量。趋势分量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呈现持续的升温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的快速增暖是准50 a和准20 a周期分量的上升期叠加于趋势分量的结果;1998—2014年增暖停滞特征是准50 a、准20 a和准10 a这3个年代际周期分量的降温位相叠加在趋势分量上引起的。

吴玉霜[2](2019)在《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暴雨灾害是我国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发生的同时通常伴有泥石流、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广西前汛期(4-6月)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兼受复杂的地理环境影响,具有局地性、突发性和历时短等特点,是华南区域频发暴雨降水的主要地区之一。基于广西1961-2017年共57a的前汛期暴雨强降水数据,文章综合运用EOF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讨论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并着重分析广西地形对前汛期暴雨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天气学诊断法,总结归纳出广西1961-2017年期间前汛期暴雨的发展规律、形成机理和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根据广西地形分布和降水气候特征,将广西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基于KPCA特征提取方法与随机森林算法的智能计算集合客观预报模型,对广西前汛期暴雨进行实际预报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在地形影响下,广西地区前汛期暴雨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东北多,西南少,有3个高值中心和1个低值中心,高值区分别是融水、永福等桂北地区,桂中北地区的金秀、蒙山等地以及东兴等沿海地区,低值区为宁明一带。(2)广西前汛期暴雨总量的年际变化显着,存在明显的1-2a、4-6a的短周期变化,以及24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在长期变化趋势上,广西前汛期暴雨降水量整体变化较为平缓,突变不明显。(3)采用EOF方法对广西前汛期暴雨总量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发现,第一模态为全区一致性且呈由东到西递减分布,高值区位于临桂、永福和来宾等地,低值区位于桂西北地区,方差贡献率为30.14%。第二模态为西北-东南反向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东兰、田东等地,桂东南大片地区为负值区,方差贡献率为12.21%。第三模态为南北反向且由北向南递减分布的空间格局,高值区位于永福、兴安等地,低值中心位于桂南地区,方差贡献率为9.4%。(4)采用EOF分解得到的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广西前汛期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在20至-40之间,存在着3-4a的振荡周期,处于整体偏涝的类型。第二模态的时间系数在6至-6之间,呈下降趋势,存在一个12a左右的振荡周期,处于整体偏旱的类型。第三模态的时间系数在15至-15之间,呈上升趋势,处于北部地区偏涝,南部地区偏旱的类型。(5)对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统计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共出现41次,年平均为0.73次。4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少,5月份次之,6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多。广西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较为明显。线性趋势分析发现,4月份略有减少的趋势,而5月和6月份则是逐渐增多的,其中5月份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6)不同月份发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影响机制都各异,分别表现为4月份的两槽两脊并在低纬度地区有分裂出的短波槽影响广西;5月份为两脊一槽形势;6月份为一槽一脊配合中低纬度的东亚槽。这些环流形势均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并南下影响,并且广西在5月和6月份同时受到副高边缘西南气流的影响,低层辐合气流明显,有利于低层水汽的不断抬升。(7)水汽、动力条件分析表明,月份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水汽来源,其中,4月份水汽来源主要为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5月份,则是南海、印度洋以及孟加拉湾;6月份的水汽来源以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为主。4-6月广西上空上升运动较强,对应的不稳定能量较大,为广西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8)采用KPCA特征提取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对预报因子进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建立一种新的非线性人工智能计算预报模型,对广西前汛期暴雨进行建模研究,预报结果表明,新模型全区前汛期暴雨预报的TS评分为0.14,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ECMWF)全区TS评分仅为0.07;按地形和气候特征要素分区预报的结果发现,一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6,欧洲细网格为0.12;二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0,欧洲细网格仅为0.01;三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4,欧洲细网格只有0.02,新模型结果均优于ECMWF的集合预报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结果稳定,精度较高,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效果好,对广西前汛期暴雨的实际预报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陈映强,黄育娇[3](2013)在《基于正交小波分析的揭阳市降水变化特征》文中提出采用正交小波分解与重构方法,分析揭阳市近50年降水气候变化,发现在较大时间尺度上春季和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基本呈反相变化。全年和夏季最大贡献的变化周期是2~4年,春季、秋季、冬季则以1~2年周期的高频变化为主,冬季表现最为明显。

勾丽杰,刘利民[4](2012)在《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四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19602004年河北平原6个站点的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M-K)法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河北平原45年四季降水量进行了倾向、突变和周期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45年间春季和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则呈减少的趋势。四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倾向率分别为1.39%/10a、5.132%/10a、6.332%/10a和5.516%/10a。(2)45年间的四季降水量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变化不显着,没有突变。而夏季和秋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呈现较明显的减少。(3)在95%的置信度下,45年间的四季降水量均呈现出34年的周期性变化,此外,春季降水还存在着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郭瑜[5](2012)在《河南省近49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研究其变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南省1961-2009年期间的逐日降水、温度资料为基础,利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滑动t检验、克里金插值、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细致研究了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周期变化、突变特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温度与降水之间的相关性。论文主要得出以下:1.①河南省年降水量呈不显着的减少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年降水量波动较大,其余年份相对平稳。四季降水量变化特点各异,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呈相反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变化较其他季节更显着,年降水量呈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②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变化呈减少趋势,四季降水日数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春季和秋季降水日数变化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相反。河南西部和北部地区减少趋势较大。③年平均降水量与降水日数都存在2a和4a的主周期,季节尺度上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主周期范围在2-4a,在70-90年代存在6-8a的周期,降水量在年尺度上不存在显着突变点,春季降水量从多到少的突变年份1992年。降水日数在1990年出现由多到少的突变,春季降水日数减少的突变点是1997年,秋季降水日数减少的突变点是1970年。2.①年尺度上,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低)气温都呈现出显着地上升趋势。季尺度上,春季各温度要素的上升趋势明显,夏季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则呈现减小趋势,秋季各温度要素呈增加趋势,冬季变化趋势不显着。气温变化在月尺度上与季节尺度保持一致。除日最高气温在夏季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各要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相一致。空间分布上看,年均气温增加趋势较大的区域主要在河南东部和中部地区,春季河南南部地区变化趋势大于北部地区;夏季,河南地区平均气温从东北到西南减小趋势逐渐变大;秋季和冬季的气温要素都呈现出增加趋势,其特征表现为从西到东增加幅度逐渐增大。②年尺度上,气温要素的主周期范围在2-6a范围内,季节尺度上存在4a的主周期,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显着突变,自1997年之后全省平均气温显着上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1997年前后也表现出相同的突变;春季,在2001年前后存在气温要素由低到高的突变;冬季在1991年前后也存在气温要素由低到高的突变。3.①研究区域的极端总降水量有倾向率为1.2mm/10a的增加趋势,极端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不显着,河南中东部地区是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趋势较大的地区。同时河南中部地区也是最长无降水日数增加趋势较显着的地区。②河南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呈现出了明显的先减后增的趋势,增加趋势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极端低温事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减小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从西到东减少趋势逐渐增强的特征。4.河南地区的年、季节和月降水量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年平均降水量与气温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其相关度为中度相关。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气温之间也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都大于0.3。一、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月平均降水量之间表现为中度相关,其回归方程的P值显示达到了0.01的显着水平。

董艳燕[6](2010)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与AO的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小波交换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自1951—2006,56年来月降水量距平和月温度距平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结构。以及与A0标准化资料,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了AOI、西北地区冷暖和旱涝变化的多尺度结构和时域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AOI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为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诊断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姜志伟[7](2009)在《基于DSSAT模型的资源高效种植模式模拟优化研究 ——以洛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河南西部地区季节性干旱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壤质量退化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区域季节干旱明显,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旱地面积大,旱灾严重,40%以上的旱作农田难以实现一年两熟,不能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作为我国主要农业大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巨大影响的大趋势下,结合该区域农业资源特点,充分挖掘该区域种植制度节水潜力,研究探索适合于当地确实可行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种植结构与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建立和优化节水高效型种植制度,提高作物需水与降水吻合度,整体提高有限降水利用效率,化解该区域农业水资源危机,促进该区域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积极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从资源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从方法的角度,引进了DSSAT作物生长模型,并进行了模拟验证和灵敏度检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出发,估算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夏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优化作物栽培方案,优化和筛选最佳种植模式。本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结论如下:(1)洛阳孟津地区全年温度呈增暖趋势,与目前全球气温处于偏高阶段,且有持续偏高趋势相一致。目前该地区正处于较强的偏暖期。洛阳孟津地区1961年—2007年年降水量时间分布总体表现为1984年以前为降水偏多时段,之后为降水偏少时段。最近几年,尤其是2004年以后,年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最近8—12年将主要以降水偏少为主。洛阳孟津地区年太阳辐射量波动频率和阶段性变化显着增强,大体上可以1976年和1985年为分界点划分为三个波动阶段,近几年年太阳辐射量正处于偏少期。通过对洛阳孟津地区长时间序列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和内在多尺度规律的探讨,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通过建立气象数据库、土壤数据库、田间管理和试验数据库,调试和建立作物品种数据,对DSSAT作物生长模型进行模拟验证和灵敏度检验,认为该模型更加注重光、温、水、土以及作物生长发育机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潜力形成的主体-作物与其影响因素的响应机制,能够很好地模拟作物管理措施的最终结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很好地模拟和评价作物生产潜力、栽培方案,优化和筛选种植模式。因此,研究结果更能客观有效地揭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障碍因子及其制约程度,客观而科学地评价旱作农业开发的潜力及前景,指导生产实践、确定适应的开发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应用DSSAT模型模拟运算洛阳孟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和夏花生等主要作物生产潜力状况,其模拟光温生产潜力可作为该地区补灌区平均最高产量的上限参考值,光温水生产潜力可作为该地区雨养区平均最高产量的上限参考值。模拟47年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和夏花生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9209.22 kg2hm-2、12039.96 kg2hm-2、3311kg2hm-2、3923kg2hm-2,光温水生产潜力分别为5509.56 kg2hm-2、8894.42 kg2hm-2、2262.45kg2hm-2、2820kg2hm-2。(4)高产冬小麦最佳播期为10月5日前后,根据土地肥力状况合理密植,密度在250株2m-2左右为宜;夏玉米晚播比早播更能获得高产,播期以6月5日到15日最佳,合理密植有助于夏玉米产量的提高,密度在6-8株2m-2为宜;夏大豆宜早播,播期在6月5日左右最佳,密度在50-60株2m-2为宜;夏花生宜早播,播期以6月5日最佳,密植增产效应不明显,一般在40株2m-2-60株2m-2为宜。(5)本研究从光、温、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角度,对洛阳孟津地区6种种植制度的28种种植方式进行了定量模拟和综合评价,认为该地区最佳种植制度为两年四熟(以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最佳)和一年两熟(以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方式最佳),两年三熟(以冬小麦-夏玉米→冬休闲-夏玉米种植方式最佳)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发展。这一模拟评价结果与当地的是情况完全吻合。

陈建徽[8](2009)在《我国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来湿度变化的摇蚊记录及其对比》文中指出过去千年是古气候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段,湿度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尤为显着的影响。我国内陆干旱区缺乏年代可靠、指标意义明确的高分辨率记录,不仅制约了对过去千年干湿变化过程和规律的理解,也阻碍了对(数)百年尺度上西风影响区湿度变化与亚洲季风演变历史关系的认识。本论文选择柴达木盆地苏干湖为主要研究点,在SG03I孔纹层年代序列提供的可靠年代框架下,利用对环境响应敏感的摇蚊指标,结合现代过程研究,高分辨率(约10年)地重建苏干湖过去千年盐度变化,进而讨论苏干湖流域过去千年湿度变化趋势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重建西风影响的我国内陆干旱区以及中东亚干旱区近千年湿度演变序列。在(数)百年尺度上对西风区湿度与亚洲季风演化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探讨了可能的驱动机制。另外,对新疆博斯腾湖BSTC001孔岩芯进行摇蚊分析,初步重建了博斯腾湖晚全新世以来的水位波动和气候变化历史。获得了以下初步结论:1.摇蚊记录的苏干湖过去千年有效湿度变化(1)青藏高原摇蚊—环境因子数据库研究结果、苏干湖湖盆内部摇蚊组成格局特征、以及已有的相关属种生态学资料共同表明,苏干湖SG03I孔沉积岩芯四个摇蚊属种可以分为高咸水属种Pb和Oc,以及低咸水属种Pr和Ps,沉积序列高/低咸水属种相对丰度的变化可用于反映苏干湖水体的盐度波动。(2)苏干湖过去千年摇蚊盐度记录与同岩芯反映有效湿度变化的其他代用指标在波动格局和变率两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与平行岩芯介形虫壳体Sr/Ca记录的水体盐度变化趋势相符,表明以摇蚊重建盐度为依据重建湖区过去千年有效湿度变化具有较高置信度。(3)苏干湖流域近千年来有效湿度变化框架:990~1550 AD,高咸水属种占绝对优势,低咸水属种零星出现,重建水体盐度处于高值段,反映了较低的入湖水量/蒸发量之比,流域气候干旱;1550~1840 AD,低咸水属种显着增加,重建水体盐度总体为过去千年最低时段,有效湿度增加,流域气候相对湿润;1840~2000 AD,高咸水属种恢复绝对优势地位,重建水体盐度处于较高水平,流域气候再次变干。(4)苏干湖流域近千年来典型气候事件:990~1550AD整体干旱时段内,出现1200~1230AD间30年气候湿润,低咸水属种丰度突然升高,重建水体盐度显着降低;整体湿润的小冰期内部出现1590~1700 AD间110年的相对干旱,高咸水属种优势地位有所恢复,重建水体盐度升高。区域气候记录对比显示,苏干湖摇蚊记录的年代际~百年尺度干/湿事件可能主要是局地性的气候变化,与补给流域关系密切。(5)苏干湖流域近千年来有效湿度变率特征:相对湿润的小冰期阶段摇蚊种群组合及相应的盐度变化具有更大的变幅,并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振荡,指示小冰期时段气候不稳定性增加。这种特征在我国内陆干旱区、东部季风区、以及全球许多地质记录中都有显示,可能代表了在大尺度气候背景下(例如低温)区域气候运行规律的改变。2.西风影响的我国内陆干旱区以及中东亚干旱区过去千年湿度变化摇蚊记录的苏干湖有效湿度变化具有较大范围代表性,与来自我国内陆干旱区不同地点、由各种代用指标重建的过去千年湿度(降水)变化序列在整体趋势上有很好的一致,以“中世纪暖期整体干旱—小冰期显着变湿—近百年来重新回复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高分辨率记录建立的过去千年湿度变化集成曲线表明,1000~1350AD研究区湿度水平低于平均值;1350~1500AD湿润程度有所增加,接近平均水平略低;1500~1850AD是显着的湿润时段;1850AD之后区域气候回复干旱状态,但自上世纪中叶起有小幅上升。3.近千年来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湿度变化与亚洲季风演变历史对比(1)在数百年尺度上,近千年来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湿度变化与亚洲季风演变格局存在显着差异,表现出“错位相”特征。中世纪暖期时,西风区大多数研究点记录了相对干旱的气候,尤以我国内陆干旱区最为明显;与此相对,季风区记录以强季风或者中等强度的季风为主。小冰期时,西风影响区普遍表现出整体湿润的状况;而季风区各研究点大多记录了偏弱或者中等季风强度,与西风影响区明显不同。(2)在年代际尺度上,树轮PDSI记录和冰芯积累量记录表明,我国西风影响区和季风影响区湿度变化格局在最近两百年表现出“错位相”甚至“反位相”特征。西风区湿度自19世纪初起即持续下降,直至20世纪初开始回升,尤其从20世纪中期起升高显着;而季风区湿度则从20世纪中期开始持续下降。4.可能的驱动机制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小冰期气候相对湿润(降水增加)可能主要是中东亚干旱区低温减少蒸发蒸腾量,以及北半球低温和NAO偏负导致区域降水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最终代表了对当时较弱太阳活动(辐射)和较频繁火山活动的响应。在千百年~年代际尺度,太阳活动(辐射)是亚洲季风的重要驱动因素,太阳活动(辐射)强时,亚洲季风较强盛;太阳活动(辐射)弱时,亚洲季风衰退。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湿度(降水)与亚洲季风强度变化对外部强迫,尤其是太阳强迫的响应方式不同,是造成近千年来(数)百年尺度上西风区湿度(降水)与亚洲季风强度错位相甚至反位相变化的主要原因。5.摇蚊记录的博斯腾湖晚全新世水位和气候变化(1)博斯腾湖BSTC001孔岩芯摇蚊种群包含浅水型(Po、Cr、Ps、Dt)和深水型(Ch、Mi、Cc)属种,利用其相对丰度变化初步重建博斯腾湖晚全新世水位变化历史:4100~2700 cal a BP湖泊水位较低,区域气候以干旱为主。2700~190 cal a BP期间湖泊水位较高,区域气候偏湿;但在1700~990 cal a BP博斯腾湖可能经历了一次数百年尺度的水位回落和气候干旱时期。190 cal a BP以来环境状况发生较大改变,人类活动影响明显。(2)博斯腾湖晚全新世摇蚊记录和硅藻记录在变化趋势上有很好的一致性,摇蚊记录揭示的高(低)水位阶段与硅藻记录揭示的低(高)盐度阶段相对应。博斯腾湖摇蚊记录的晚全新世气候变化框架还得到了西风影响区其他代用资料的支持,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

张容焱,邓自旺,沈新勇,鲍瑞娟[9](2009)在《福建春雨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文中认为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近40 a来福建春雨量场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前2个主分量上,可解释方差的83.8%,同时第1、第2主成分与福州、厦门春雨的相关显着性水平都超过0.01,因此,可用近百年福州、厦门3—4月降水量构造新序列代表福建春雨的前2个主分量,使分析资料延长至百年。采用连续小波分析和正交小波分析方法以及功率谱方法,研究福建春雨空间分布型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1主分量表示的全省一致性旱涝具有显着的准4 a和2426a的周期振荡;第2主分量表示的春雨分布南北差异主要表现为准两年和准11 a的周期振荡;春旱年南部的降水少于北部;从年代际角度看,20世纪50—60年代显着偏少,80年代显着偏多。福建目前处于春雨正常—偏少期,且南部的春旱比北部严重。

党修伍[10](2008)在《淮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会是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方面对社会经济系统发挥作用。气候变化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变化。淮北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区气候变化多样、旱涝频繁,而该区又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针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淮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病虫害与杂革、粮食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实现趋利避害,关系到能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安徽省淮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淮北地区气象站点1953-200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插值等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淮北地区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近50年来,淮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段,即1953-1971年、1971-1986年和1986-2001年三个时段。在1953-1971年时段,年平均气温总趋势表现为下降,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1971年。此后,年平均气温转向升温趋势。在1971-1986年时段,年平均气温升高缓慢。在1986-2001年时段,年平均气温急剧上升。通过对淮北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统计资料所建立起来的时间序列研究表明,近50年来年均气温正以0.2℃/10a速率上升。从建立起来的50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可以得出,50年来淮北的降水表现为“稳中有降”,以0.013mm/10a的速率递减。从四季水热组合值的区域分布来看,本区南部水热条件较好,北部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其值由南向北降低。夏季水热组合值分布明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夏季水热组合值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春、秋和冬季水热组合值分布基本是由南向北降低。从气候变化对淮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现状出发,根据淮北地区气候变化特点,确定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结合淮北地区实际情况,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二、用正交小波分析近百年来中国降水气候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正交小波分析近百年来中国降水气候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均一化资料的广州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及其处理
    1.2 方法
        1.2.1 RHtest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
        1.2.2 信号重构和周期分析
        1.2.3 城市化增温贡献率
2 广州年平均气温均一化检验和订正
    2.1 广州站历史沿革
    2.2 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分析
3 广州近百年来年气温变化特征
    3.1 变化趋势
    3.2 多时间尺度分析
    3.3 城市化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2)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暴雨成因及特征
        1.2.2 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1.2.3 暴雨预报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区域概况、资料、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河流分布
        2.1.5 社会经济
    2.2 资料来源及处理
    2.3 方法
        2.3.1 EOF分析方法
        2.3.2 Mann-Kendall检验
        2.3.3 ArcGis反距离权重差值法
        2.3.4 小波分析
        2.3.5 滑动T检验
3.地形对广西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分析
    3.1 地形因子对降水的影响
    3.2 地形影响下广西前汛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3.2.1 空间分布特征
        3.2.1.1 暴雨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2 基于EOF分析的暴雨空间分布特征
        3.2.2 时间演变特征
        3.2.2.1 年暴雨量的时间演变特征
        3.3.2.2 基于EOF分析的暴雨时间变化特征
    3.3 小结
4.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4.1 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统计特征
    4.2 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环流诊断分析
        4.2.1 高层环流异常及急流分析
        4.2.2 中层环流异常
        4.2.3 低层异常辐合
    4.3 物理量场合成分析
        4.3.1 水汽来源
        4.3.2 水汽通量散度
        4.3.3 湿度条件
        4.3.4 动力条件分析
        4.3.5 不稳定能量场分析
    4.4 小结
5.基于KPCA与随机森林算法的广西前汛期暴雨释用预报
    5.1 方法原理
        5.1.1 随机森林算法
        5.1.2 KPCA主成分分析方法
    5.2 试验数据处理
        5.2.1 预报对象、因子及其处理
        5.2.2 基于KPCA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建模试验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和创新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3)基于正交小波分析的揭阳市降水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小波分解规则
2 结果与分析
    2.1 尺度分解与特征分析
    2.2 解释方差与相关系数
3 小结

(4)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四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倾向分析方法
    1.3 突变分析方法
    1.4 周期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北平原四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趋势分析
    2.2 河北平原四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突变性分析
    2.3 河北平原四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周期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河南省近49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河南省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地势水文状况
        2.1.3 气候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分析法
        2.2.2 滑动平均法
        2.2.3 滑动t检验法
        2.2.4 克里金插值方法
        2.2.5 小波分析
        2.2.6 突变检验
        2.2.7 相关分析
3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特征
    3.1 数据资料
    3.2 数据处理流程
    3.3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3.3.1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年变化
        3.3.2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季节变化
        3.3.3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月变化
    3.4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空间分布
        3.4.1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年变化空间分布
        3.4.2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
    3.5 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周期与突变分析
        3.5.1 降水变化的周期与突变分析
        3.5.2 温度的变化周期与突变分析
    3.6 小结
4 河南省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
    4.1 极端气候事件
    4.2 极端降水事件
        4.2.1 极端强降水
        4.2.2 最长无降水日数
    4.3 极端气温事件
        4.3.1 极端高温事件
        4.3.2 极端低温事件
    4.4 小结
5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5.1 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的相关性
        5.1.1 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
        5.1.2 不同季节平均温度与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
        5.1.3 月平均温度与月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
    5.2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DSSAT模型的资源高效种植模式模拟优化研究 ——以洛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节水种植模式研究背景及进展
        1.1.1 节水种植模式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节水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2 节水种植模式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方法
        1.2.1 节水种植模式研究意义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农业资源现状
        2.2.1 土壤资源状况
        2.2.2 热量资源状况
        2.2.3 降水资源状况
        2.2.4 光照资源状况
        2.2.5 灾害性天气状况
        2.2.6 水文资源状况
    2.3 种植制度现状
第三章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气候要素基本特征
    3.3 气温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3.1 温度变化趋势分析
        3.3.2 温度变化趋势突变检验
        3.3.3 年平均温度时间序列变化周期的小波分析
        3.3.4 季节平均温度时间序列变化周期的小波分析
        3.3.5 ≥0℃和≥10℃的积温变化趋势
    3.4 降水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4.1 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4.2 春季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4.3 夏季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4.4 秋季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4.5 冬季降水量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5 太阳辐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3.5.1 逐日太阳辐射量计算
        3.5.2 年太阳辐射量变化特征
        3.5.3 春季太阳辐射量变化特征
        3.5.4 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特征
        3.5.5 秋季太阳辐射量变化特征
        3.5.6 冬季太阳辐射量变化特征
    3.6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作物生长模型DSSAT4.0 数据库组建及灵敏度检验
    4.1 DSSAT 模型简介
        4.1.1 DSSAT 模型结构功能与特点
        4.1.2 DSSAT 模型研究发展过程
        4.1.3 DSSAT 模型的主要应用
    4.2 气象数据
    4.3 土壤数据
    4.4 作物品种参数
        4.4.1 冬小麦、夏花生作物品种遗传参数及验证
        4.4.2 大豆、花生作物品种遗传参数
    4.5 DSSAT 模型灵敏度检验
        4.5.1 气候变化情景假设
        4.5.2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光温水生产潜力影响假设试验分析
    4.6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洛阳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长周期定量模拟与分析
    5.1 冬小麦生产潜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5.1.1 光温生产潜力
        5.1.2 光温水生产潜力
        5.1.3 光温生产潜力与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比分析
        5.1.4 冬小麦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多年模拟分析
        5.1.5 冬小麦光温水生产潜力开发现状分析
    5.2 夏玉米生产潜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5.2.1 光温生产潜力
        5.2.2 光温水生产潜力
        5.2.3 光温生产潜力与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比分析
        5.2.4 夏玉米潜在水分利用效率模拟分析
        5.2.5 夏玉米光温水生产潜力开发现状
    5.3 夏大豆生产潜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光温生产潜力
        5.3.2 光温水生产潜力
        5.3.3 夏大豆光温生产潜力与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比分析
        5.3.4 夏大豆生育期水分平衡及潜在水分利用效率模拟与分析
    5.4 夏花生生产潜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5.4.1 光温生产潜力
        5.4.2 光温水生产潜力
        5.4.3 光温生产潜力与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比分析
        5.4.4 夏花生生育期水分平衡及潜在水分利用效率模拟与分析
    5.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洛阳主要作物栽培方案优化模拟研究
    6.1 冬小麦播期密度栽培方案模拟优化
    6.2 夏玉米播期密度栽培方案模拟优化
    6.3 夏大豆播期密度栽培方案模拟优化
    6.4 夏花生播期密度栽培方案模拟优化
    6.5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洛阳主要种植方式模拟与评价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2 一年一熟制种植方式模拟
    7.3 一年两熟轮作方式模拟
    7.4 两年三熟轮作方式模拟
    7.5 两年四熟轮作方式模拟
    7.6 三年四熟轮作方式模拟
    7.7 四年五熟轮作方式模拟结果与分析
    7.8 不同轮作方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评价
        7.8.1 不同种植制度优化评价
        7.8.2 一年一熟不同轮作方式优化评价
        7.8.3 一年两熟不同轮作方式优化评价
        7.8.4 两年三熟不同轮作方式优化评价
        7.8.5 两年四熟不同轮作方式优化评价
        7.8.6 三年四熟不同轮作方式优化评价
        7.8.7 四年五熟不同轮作方式优化评价
    7.9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缺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来湿度变化的摇蚊记录及其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摇蚊指标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摇蚊科昆虫简介
        2.摇蚊指标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我国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湿度变化研究进展
        1.过去千年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2.过去千年的大尺度温度变化
        3.我国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的湿度变化
    第三节 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区域概况、样品采集与年代序列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1.柴达木盆地地貌、气候和水文概要
        2.苏干湖盆地自然地理概要
        3.苏干湖概况
    第二节 样品采集与岩芯描述
        1.样品采集
        2.岩芯描述
    第三节 年代序列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数值分析
    第一节 摇蚊分析方法
        1.摇蚊样品预处理和载片制作
        2.摇蚊头壳亚化石鉴定
        3.浓度计算
    第二节 数值分析方法
        1.转换函数建立和应用
        2.论文中用到的其他数值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湿度变化重建
    第一节 苏干湖摇蚊属种的生态指示意义
        1.青藏高原摇蚊—环境因子数据库
        2.苏干湖表层样品
        3.小结
    第二节 苏干湖摇蚊分析结果与盐度定量重建
        1.SG03I孔全岩芯摇蚊提取实验结果
        2.SG03I孔岩芯上部摇蚊分析结果
        3.基于摇蚊组合的苏干湖盐度定量重建结果与评价
    第三节 摇蚊盐度记录与苏干湖其他代用资料的对比
        1.与同一岩芯其他代用记录对比
        2.与平行岩芯介形虫壳体盐度记录对比
        3.小结
    第四节 苏干湖区域过去千年有效湿度变化与初步讨论
        1.近千年来有效湿度变化框架
        2.年代际~百年尺度典型气候事件
        3.有效湿度变率特征
第五章 区域气候记录对比与讨论
    第一节 我国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的湿度变化
        1.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湿度代用资料点
        2.高分辨率记录对比
        3.低分辨率记录对比
        4.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过去千年湿度变化集成
        5.小结
    第二节 近千年来中东亚干旱区与亚洲季风区湿度变化对比研究
        1.亚洲季风区过去千年的湿度(季风强度)变化
        2.近千年来中东亚干旱区与亚洲季风区湿度变化对比
    第三节 可能的驱动机制
        1.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相对湿润的小冰期气候
        2.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湿度(降水)变化与亚洲季风演变历史的差异
        3.小结
第六章 摇蚊记录的新疆博斯腾湖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1.BSTC001孔岩芯摇蚊分析结果
        2.基于摇蚊的博斯腾湖晚全新世水位变化重建
        3.博斯腾湖BSTC001孔岩芯摇蚊记录和硅藻记录的对比
        4.博斯腾湖晚全新世摇蚊—气候记录的区域对比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摇蚊记录的苏干湖过去千年有效湿度变化
        2.西风影响的我国内陆干旱区以及中东亚干旱区过去千年湿度变化
        3.近千年来西风影响的中东亚干旱区湿度变化与亚洲季风演变历史对比
        4.可能的驱动机制
        5.摇蚊记录的博斯腾湖晚全新世水位和气候变化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Ⅰ 摇蚊图版
附录Ⅱ 图表目录
附录Ⅲ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致谢

(9)福建春雨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处理
    1.1 资料选取
    1.2 主成分分析
    1.3 相关分析
2 春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2.1 连续小波分解
    2.2 正交小波分解
    2.3 小波方差分析
3 结论

(10)淮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全球气候变化
        1.1.1 气候变化的国外研究概况
        1.1.2 我国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1.2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进展
    1.3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
        1.3.1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1.3.2 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
        1.3.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1.3.4 气候变化对杂草、农作物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研究
        1.3.5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2 引言
    2.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3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3.1 安徽省淮北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3.2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4 淮北地区气候变化分析
    4.1 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4.1.1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显示
        4.1.2 年平均气温的趋势和周期分析
    4.2 四季气温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4.2.1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显示
        4.2.2 四季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周期分析
    4.3 旬气温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4.4 年降水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4.4.1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显示
        4.4.2 年降水变化的趋势和周期分析
    4.5 四季降水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4.5.1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显示
        4.5.2 四季降水的趋势和周期分析
    4.6 旬降水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4.7 年水热综合变化
        4.7.1 年水热综合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4.7.2 年水热综合变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4.8 四季水热综合变化
        4.8.1 四季水热综合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4.8.2 四季水热综合变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4.9 淮北地区未来气候情景预估
5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
    5.1 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5.2 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种植品种改变
    5.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5.5 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5.6 气候变化对淮北地区农业生态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本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等情况

四、用正交小波分析近百年来中国降水气候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均一化资料的广州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 潘蔚娟,吴晓绚,何健,吕勇平,艾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04)
  • [2]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D]. 吴玉霜.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基于正交小波分析的揭阳市降水变化特征[J]. 陈映强,黄育娇. 广东气象, 2013(01)
  • [4]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四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 勾丽杰,刘利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
  • [5]河南省近49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研究[D]. 郭瑜. 郑州大学, 2012(10)
  • [6]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与AO的相关分析[A]. 董艳燕. 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 2010
  • [7]基于DSSAT模型的资源高效种植模式模拟优化研究 ——以洛阳为例[D]. 姜志伟.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8]我国内陆干旱区过去千年来湿度变化的摇蚊记录及其对比[D]. 陈建徽. 兰州大学, 2009(11)
  • [9]福建春雨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J]. 张容焱,邓自旺,沈新勇,鲍瑞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9(01)
  • [10]淮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D]. 党修伍.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用正交小波分析过去100年中国的降水和气候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