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棉色纺生产实践与技术研究

纯棉色纺生产实践与技术研究

一、纯棉色纺纱的生产实践与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顺明,姚雪强,王云侠,程四新,章友鹤[1](2021)在《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文中认为喷气涡流纺是目前一项新的纺织技术。文章分析了国内喷气涡流纺的发展情况及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并对浙江纺纱企业近年来利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出色纺纱、花式纱、多功能纱、纯棉及棉涤混纺纱线以及粘胶机织物用纱等5大类新型纱线的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情况作了分析;指出开发多种喷气涡流纺新颖纱线是喷气涡流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途径,并对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的重点技术措施进行了探析。

章水龙,陈顺明,程四新,章友鹤[2](2020)在《新型纱线的开发与研究——对浙江省纺纱企业开发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情况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纱线,拓展纱线的应用领域,在分析浙江纺纱业的产品特点及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对浙江省纺纱重点企业近几年来生产的四大类纱线调整产品结构的方向做了详细探讨。认为:常规本色纱线要积极开发差异化功能性纱线,色纺纱线要融合花色纱生产技术开发出具有多种花式纱结构特色的新型色纺纱线,半精纺生产应拓展针织大圆机用纱等多种用途,转杯纺与喷气涡流纺则要充分发挥技术装备优势扩大纱线应用领域。

赵沉沉[3](2020)在《柔软剂对染色棉纺纱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纺纱大多是本色纤维纺纱,织成面料后再染色,色纺是先将纤维染色后再纺纱。色纺纱与本色纱相比,色纺纱只需要对小部分纤维进行染色,因此具有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优势。色纺纱加工的面料具有色彩丰富、自然含蓄、立体感强、层次变化等特点,能呈现出空间组合的效果,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近几年来,色纺产品尤其以棉纤维为原料的色纺产品非常流行。然而由于棉纤维染色过程中纤维表面的果胶、棉蜡被去除,强力受到损伤,表面还会残留一些具有粘性的染料物质。在纺纱过程中染色棉纤维与皮辊、罗拉之间相互挤压时粘性更大,经常会出现绕皮辊、绕罗拉现象,影响纺纱的顺利进行和纱线品质。为了改善染色后棉纤维的表面性能,本课题采用合适的柔软剂对染色后的棉纤维进行柔软整理,研究柔软剂对染色棉纺纱性能的影响。本课题采用活性黑5染料对棉纤维进行染色,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资料确定染色工艺,再对染色后的棉纤维采用4种不同性能的柔软剂进行柔软整理,4种柔软剂分别为1号片状柔软剂TF-4431,2号亲水硅油TranSoftTF-4918,3号毛巾亲水硅油TranSoftTF-4922C,4号低黄变软膏TF-440ES,经柔软整理后的染色棉纤维分别编号为1#、2#、3#、4#,未经柔软整理的染色棉纤维称为空白棉编号5#,未经染色和柔软整理的原棉编号6#。为了对6种棉纤维性能进行分析,本课题采用XRD测试纤维结晶度,SEM观察纤维形态图,红外光谱仪检测纤维特征峰,AFIS仪测试纤维长度、细度、短绒率等指标。采用纤维拉伸仪、电阻测试仪、八篮烘箱、摩擦系数仪分别测试纤维的拉伸性能、导电性能、吸湿性能及摩擦性能。运用SPSS软件分析各指标对棉纤维综合性能的影响,预判不同柔软剂对染色棉纺纱性能的改善效果。为了验证4种柔软剂对染色棉纺纱性能的改善情况,本课题对6种棉纤维进行小样机单唛纺纱,根据所设计的30s纱线,确定清梳联合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工序参数,在纺纱过程中,记录实验室温湿度、棉网破洞、绕皮辊、绕罗拉、断头出现的次数,制定纤维可纺性好坏的评分规则。对小样机单唛纺成的纱线进行线密度、捻度、条干均匀度、毛羽指数及拉伸性能指标测试,对各个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模糊数学评判法对纱线品质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4种柔软剂整理对染色后棉纤维的微观形态、拉伸性能、吸湿性能、导电性能、摩擦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纺纱性能上均表现出优于未经柔软整理的染色棉纤维。2、6种棉纤维的长度、断裂强度、细度、短绒率、质量比电阻、棉结、回潮率、摩擦系数、初始模量指标都有所不同地影响其纺纱性能,其中纤维长度、断裂强度、细度、短绒率、比电阻、棉结对纺纱性能的影响更大。3、通过对柔软整理后的染色棉纤维性能对比和纺纱性能综合评判,优选出较好的柔软剂种类,2号亲水硅油TranSoftTF-4918最好,3号毛巾亲水硅油TranSoftTF-4922C次之,1号片状柔软剂TF-4431再次之,4号低黄变软膏TF-440ES较弱,本课题的研究可为纺织助剂企业优选柔软剂提供技术依据。

惠林涛[4](2019)在《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转杯纺发展迅速,全球总的转杯纺设备平稳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转杯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转杯纱线新品种的开发迫在眉睫。传统转杯纺技术因分梳辊对纤维原料的通用性不强导致纺制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时会遇到种种困难,这严重制约着转杯纺的发展。为突破传统转杯纺技术的瓶颈,国内外有关学者曾进行过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的探索。本文在前人有关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双分梳转杯纺理论,丰富转杯纱产品种类。分别在改进后的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和传统单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进行多种混纺纱的纺纱实验,综合评估单、双分梳转杯纱的各项性能,验证双分梳转杯纺的技术优势。通过研究分梳辊与纱线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为开发转杯纱线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双分梳转杯纺原理机进行设备改进,通过增加喂给罗拉轴和分梳辊传动龙带实现喂给、分梳的独立控制。分别在单、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纺制不同线密度、不同混纺比例的三种混纺纱,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方法对纱线的各项性能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有效提高混纺纱质量。同时,在分梳辊规格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纤维条的喂给位置对纱线质量无显着性影响。其次,对作为转杯纺关键器材之一的分梳辊进行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探究分梳辊规格和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转杯纺中有关分梳辊的研究理论仍然适用于双分梳转杯纺。根据纤维种类及性能,选择合适的分梳辊规格和转速,有利于提高纱线质量。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35tex涤/棉65/35转杯混纺纱较优的工艺组合,即:左分梳辊规格OK37,右分梳辊规格OK40,左分梳辊转速7000r/min,右分梳辊转速7000r/min。第三,研究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以涤/棉混纺纱为例,通过汉密尔顿指数和纤维环不同部分各类纤维所占比例来进行混合效果的表征。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纱的外观结构与传统转杯纱类似,且不同混纺比例的涤/棉混纺纱外观结构无明显差异。纤维的内外转移程度与混纺比例有关,纤维所占比例越小,优先向内转移。同时,喂给方式对纤维的混合有影响。与传统转杯纺技术相比,双分梳转杯纺技术中纤维在转杯内的混合存在不均匀。最后,基于上文的研究进行纱线新品种的开发。双分梳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的外观纵向呈现两种颜色相间、无序排列的状态,该外观效果与传统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有明显差异。同时,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开发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三组分纱线。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37tex涤纶/棉/粘胶34/33/33的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纺纱工艺参数:转杯转速53787r/min,分梳辊转速6769r/min,设计捻系数416。在三组分纱线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涤纶/锦纶/棉/粘胶25/25/25/25四组分纱线的试纺。纱线开发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线和各类混色纱线的开发。

王红原,郑莹,赵巧妮,袁莉[5](2019)在《纯棉色纺纱质量的控制措施》文中认为探讨纯棉色纺纱的质量控制要点。介绍了色纺纱的生产要点,并针对各工序质量控制难点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分析了温湿度、纺专器材、工艺配置、设备、操作管理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认为:色纺纱的生产不仅要求配置合理的工艺参数,具备良好的设备基础,还要求企业具有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及较高的基础管理水平。

陈顺明,赵树超,章友鹤,赵连英[6](2018)在《转杯纺14.8 tex纯棉色纺纱技术探析》文中提出为了提高转杯纱质量,分析转杯纺技术优势,通过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生产18.5tex纱、14.8tex纱以及14.8tex纯棉色纺纱的生产实践,从原料、混棉混色、清梳联和并条工序、条子长短片段均匀度、关键器材与工艺优化、成纱质量方面说明转杯纺设备及器材选用及工艺设计要求;从棉花染色方法、色棉混合方法、色纤维混用比例、色结控制和生产环境温湿度调控说明转杯色纺纱的技术控制要点。指出:转杯纺流程短、效率高、用工省、成本低;优选原料,优化纺前各工序工艺参数,选配好纺杯、分梳辊等关键器材并优化纺纱工艺,可保证转杯纺纱机纺出高质量的细号纱,以进一步拓展转杯纱应用领域。

时香[7](2014)在《色纺纱对染色原棉质量要求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色纺纱自研发之后,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原因是用色纺纱制成的衣物,不仅从外观上看色泽较为柔和丰满,而且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有着其他布料所不具有的麻点效果。色纺纱主要是由染色棉和原棉混合而成,但要注意合适的比例分配,其中原棉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目前为止,色纺纱的产品存在以下几种,包括纯棉精梳彩色纱、纯棉精梳色纺纱、涤/棉色纺纱、纯化纤色纺纱与多组分化纤(CVC)、彩色纱等,每种产品的生产工艺有所差异。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色纺纱的主要用途、品种以及工艺进行介绍,其次重点阐述色纺纱对于染色原棉质量的要求。

章友鹤,王凡能[8](2013)在《用新型纺纱技术开发色纺纱的优势及相关技术探讨》文中认为文章探讨了运用新型纺纱技术开发色纺纱的问题。分别对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两种新兴纺纱技术的优势、国内纺纱企业应用情况、生产不同纱线时不同的技术要点等作了分析。

万震,吴爱儿,唐佩君[9](2013)在《棉散纤维阳离子改性及功能性整理技术》文中提出介绍了阳离子改性技术和功能性整理技术在色纺纱所需的棉散纤维上的应用。棉散纤维经过碱煮练或丝光预处理后进行阳离子改性处理,处理时选用马克隆值适中的棉花,且配棉时避免使用马克隆值差异大的棉批,然后将改性后的棉纤维以特定比例与普通棉纤维或漂白棉纤维均匀混合并纺纱,在中性无盐条件下进行染色,可形成具有朦胧感"花灰"外观的花式纱;选用合适的亲水性柔软剂可对棉散纤维进行亲水性柔软处理,达到"吸汗快干"商品的标准;另外,文中还介绍了棉散纤维的防紫外线、抗菌、超柔软等整理技术,这将有助于提高色纺纱的舒适性、健康性、卫生性等功能。

蔺卫滨[10](2011)在《提高色纺纱质量的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原料的染配色、混合方式、混合的均匀程度、主要工艺配置和现场管理对色纺纱质量的影响,指出应根据色纺纱的生产特点合理选用原料和混合方法,控制原料性质差异,严格配色和染色操作,加强现场管理,清梳工序应适度开松和梳理,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并粗工序要减少意外伸长,控制条子的不匀率,细纱工序要优化工艺配置,减少粗细节、棉结、毛羽和纱线断头,络筒工序要减少毛羽及棉结增长率,以消除色差或色档,提高色纺纱的质量。

二、纯棉色纺纱的生产实践与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纯棉色纺纱的生产实践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喷气涡流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的必要性
2 浙江省喷气涡流纺企业近期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的情况探析[3-4]
    2.1 在喷气涡流纺机上开发生产多种色纺纱线
    2.2 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创新开发花式纱
        2.2.1 浙江百隆东方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段彩纱、彩点纱、仿点子涡流纱
        2.2.2 浙江宏扬集团在喷气涡流纺机上先后开发出彩星纱、锦星纱、炫彩纱、靓丝纱
    2.3 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功能性纱线
        2.3.1 浙江宏扬集团在喷气涡流纺设备上开发功能性纱线
        2.3.2 杭州奥华纺织公司用多种功能纤维开发出喷气涡流纺纱线
        2.3.3 湖州威达纺织集团开发功能性纱线
        2.3.4 宁波双盾纺织公司开发功能性纱线
        1)亚麻与棉混纺开发的功能性纱线
        2)用维劳夫特(截面呈扁平型)粘胶纤维与羊绒混纺开发的功能性纱线
    2.4 喷气涡流纺开发纯棉及棉混纺的色纺纱线
        2.4.1 浙江百隆东方、华孚色纺开发出用棉与涤混纺、涤与棉混纺、纯棉喷气涡流纺色纺纱线
        2.4.2 浙江百隆东方对色棉的混用比例及涡流纺工艺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2.5 在喷气涡流机上开发多种机织用纱线
        2.5.1 喷气涡流纺纱线在服饰面料上应用
        2.5.2 喷气涡流纺纱线在家纺面料上应用
        2.5.3 用喷气涡流纺粘胶色纺纱开发粘胶色织面料
3 喷气涡流纺开发多种新颖纱线的技术关键点[5]
    3.1 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能做好预处理,确保纺纱顺利进行
    3.2 掌握在多种纤维及多种色泽纤维混合纺纱中的两个关键技术
    3.3 生产多种新颖喷气涡流纺纱线
    3.4 优选喷气涡流纺的工艺参数,充分发挥优良性能
    3.5 做好生产环境温湿度的管理和调控
4 结语

(2)新型纱线的开发与研究——对浙江省纺纱企业开发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情况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差异化与功能性纱线的开发
    1.1 远红外保暖腈纶与黏胶混纺纱
    1.2 纳米铜离子抗菌纱
    1.3 天丝/抗菌保暖涤纶混纺纱
2 色纺纱的开发
    2.1 色纺纱生产中融入花式纱的生产技术
    2.2 采用多纤混纺与包覆技术相结合开发新型色纺纱
        2.2.1 用绢丝/羊毛/涤纶/尼龙4种纤维混纺的色纺纱线
        2.2.2 用细旦莫代尔纤维开发的有色紧密纺纱
        2.2.3 新型精纺多色彩虹纱
        2.2.4 色纺功能性冰爽纱线
3 半精纺纱的开发
    3.1 用半精纺技术开发羊绒混纺高支纱
    3.2 用半精纺技术开发功能性纱线
    3.3 用半精纺技术开发针织大圆机用纱
4 转杯纺与喷气涡流纺纱线的开发
    4.1 棉/麻混纺纱——威爽纱
    4.2 棉/竹有色转杯混纺针织纱
    4.3 涡流纺威腈纱
    4.4 涡流纺机织用黏胶纱
5 利用再生纤维与纺纱回料开发环保性纱线
    5.1 点子纱
    5.2 利用再生涤纶纤维开发环保涤纶混纺纱线
    5.3 利用多种再生纤维开发系列环保型纱线
6 结 语

(3)柔软剂对染色棉纺纱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棉纤维染色及柔软整理
    2.1 活性染料反应机理
    2.2 棉纤维染色流程
        2.2.1 煮练
        2.2.2 染色
        2.2.3 皂洗及水洗
    2.3 染色棉纤维柔软整理工艺
        2.3.1 实验原料
        2.3.2 柔软剂特性
        2.3.3 制定柔软剂乳液及柔软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棉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测试标准、条件及方法
        3.2.1 微观结构
        3.2.2 形态结构
        3.2.3 拉伸性能
        3.2.4 导电性能
        3.2.5 吸湿性能
        3.2.6 摩擦性能
    3.3 结果及分析
        3.3.1 微观结构
        3.3.2 形态结构
        3.3.3 拉伸性能
        3.3.4 导电性能
        3.3.5 吸湿性能
        3.3.6 摩擦性能
    3.4 棉纤维指标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棉纤维纺纱探索及研究
    4.1 实验原料、仪器及工艺流程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纺纱工艺流程
    4.2 清梳联工序
        4.2.1 清梳联工序任务
        4.2.2 清梳联工序参数设置
        4.2.3 清梳联工序参数分析
    4.3 并条工序
        4.3.1 并条工序任务
        4.3.2 并条工序参数设置
        4.3.3 并条工序参数分析
    4.4 粗纱工序
        4.4.1 粗纱工序任务
        4.4.2 粗纱工序参数设置
        4.4.3 粗纱工序参数分析
    4.5 细纱工序
        4.5.1 细纱工序任务
        4.5.2 细纱工序参数设置
        4.5.3 细纱工序参数分析
    4.6 可纺性评分规则
        4.6.1 半制品性能测试及分析
        4.6.2 各工序评分测试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纱线性能研究
    5.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2 测试标准及条件
        5.2.1 线密度
        5.2.2 捻度
        5.2.3 条干均匀度
        5.2.4 毛羽指数
        5.2.5 拉伸性能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 线密度
        5.3.2 捻度
        5.3.3 条干均匀度
        5.3.4 毛羽指数
        5.3.5 拉伸性能
    5.4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5.4.1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和具体步骤
        5.4.2 纱线品质性能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和不足
        6.2.1 展望
        6.2.2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转杯纱开发现状
    1.3 转杯纺成纱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
        1.3.1 转杯纺成纱质量控制
        1.3.2 转杯纺工艺优化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双分梳转杯纺特点及其成纱性能研究
    2.1 双分梳转杯纺成纱系统
    2.2 单、双分梳转杯纱性能对比
        2.2.1 涤/棉混纺纱
        2.2.2 涤/粘混纺纱
        2.2.3 棉/大麻混纺纱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梳辊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1 分梳辊规格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2 分梳辊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3.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试验因素及水平选择
        3.3.2 正交试验方案
        3.3.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最佳工艺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纺比例及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研究
    4.1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混合效果的研究
        4.1.1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4.1.2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的外观结构研究
        4.1.3 不同混纺比例T/C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4.2 不同喂给方式T/C混纺纱混合效果的研究
        4.2.1 实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4.2.2 不同喂给方式T/C混纺纱的径向结构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分梳技术的转杯纺纱线产品开发
    5.1 纱线产品开发说明
    5.2 纱线产品开发
        5.2.1 涤纶/粘胶混色纱线的开发
        5.2.2 涤纶/棉/粘胶三组分纱线的开发
        5.2.3 涤纶/锦纶/棉/粘胶四组分纱线的开发
    5.3 涤纶/棉/粘胶三组分纱线工艺优化
        5.3.1 试验方案的设计
        5.3.2 有效回归方程的求解
        5.3.3 等高线分析
        5.3.4 最优值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混纺纤维条的制备
附录二 分梳辊规格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三 分梳辊规格对棉/大麻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四 分梳辊转速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附录五 分梳辊转速对棉/大麻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致谢

(5)纯棉色纺纱质量的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配色与混色
2 各工序主要控制要点
    2.1 清棉工序
    2.2 梳棉工序
    2.3 精梳工序
    2.4 并条工序
    2.5 粗纱工序
    2.6 细纱工序
    2.7 络筒工序
    2.8 并捻工序
    2.9 其他质量控制要点
3 结束语

(6)转杯纺14.8 tex纯棉色纺纱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转杯纺技术优势
2 转杯纺生产细号纱
    2.1 设备革新
    2.2 转杯纺18.5tex纱
    2.3 转杯纺14.8tex纱
3 转杯纺14.8tex纯棉色纺纱
    3.1 原料的选用
    3.2 混棉与混色的均匀性
    3.3 清梳联和并条工序设备选用及工艺优化
    3.4 前纺工序条子长短片段均匀度的控制
    3.5 设备及关键器材与工艺的优化
        3.5.1 转杯纺纱机
        3.5.2 纺杯
        3.5.3 分梳辊针布
        3.5.4 假捻器
    3.6 成纱质量
4 转杯纺纯棉14.8tex色纺纱关键技术
    4.1 棉花染色方法
    4.2 色棉混合方法
    4.3 色纤维混用比例
    4.4 色结控制
    4.5 温湿度调控
5 结语
    5.1
    5.2

(7)色纺纱对染色原棉质量要求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介绍色纺纱的品种、用途以及工艺
2 色纺纱对染色原棉质量的要求
    2.1 成熟度以及细度的要求
    2.3 棉结、杂质及三丝的要求
3 结语

(8)用新型纺纱技术开发色纺纱的优势及相关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纺纱技术生产色纺纱的优势分析
2 转杯纺技术在色纺纱中应用
    2.1 国内用转杯纺开发色纺纱情况
    2.2 国内转杯纺色纺纱的主要用途
    2.3 转杯纺生产纯棉色纺纱的技术要点
        2.3.1 原棉的选用
        2.3.2 重视并条工序的混色均匀
        2.3.3 要优选转杯纺纱工艺与纺纱元件
    2.4 转杯纺生产化纤色纺纱的技术要点
3 喷气涡流纺技术在色纺纱中的应用
    3.1 国内发展喷气涡流纺情况
    3.2 国内开发喷气涡流纺色纺纱的情况
    3.3 喷气涡流纺开发色纺纱时的技术要点
4 结语

(9)棉散纤维阳离子改性及功能性整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离子改性技术
    1.1 改性原理
    1.2 前处理工艺
    1.3 阳离子改性工艺
    1.4 阳离子改性效果的表征
    1.5 阳离子改性棉的应用
2 功能性整理技术
    2.1 亲水整理
        2.1.1 亲水前处理
        2.1.2 亲水后整理
        2.1.3 测试方法
        a.吸水速度
        b.芯吸高度
        c.耐洗性
        d.可纺性
        2.1.4 亲水整理效果
    2.2 防紫外线整理
    2.3 抗菌整理
    2.4 超柔软整理
    2.5 其他功能性整理
3 结束语

四、纯棉色纺纱的生产实践与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J]. 陈顺明,姚雪强,王云侠,程四新,章友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2]新型纱线的开发与研究——对浙江省纺纱企业开发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情况的研究分析[J]. 章水龙,陈顺明,程四新,章友鹤. 现代纺织技术, 2020(04)
  • [3]柔软剂对染色棉纺纱性能的影响研究[D]. 赵沉沉.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4]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D]. 惠林涛. 东华大学, 2019(01)
  • [5]纯棉色纺纱质量的控制措施[J]. 王红原,郑莹,赵巧妮,袁莉. 棉纺织技术, 2019(03)
  • [6]转杯纺14.8 tex纯棉色纺纱技术探析[J]. 陈顺明,赵树超,章友鹤,赵连英. 纺织器材, 2018(03)
  • [7]色纺纱对染色原棉质量要求的探讨[J]. 时香. 山东纺织经济, 2014(01)
  • [8]用新型纺纱技术开发色纺纱的优势及相关技术探讨[J]. 章友鹤,王凡能.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9]棉散纤维阳离子改性及功能性整理技术[J]. 万震,吴爱儿,唐佩君. 针织工业, 2013(01)
  • [10]提高色纺纱质量的技术措施[A]. 蔺卫滨. 2011年全国针织染整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纯棉色纺生产实践与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