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采暖方式的优化选择

住宅小区采暖方式的优化选择

一、居住小区供热方式的最优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郑倩[1](2021)在《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住宅存量背景下,随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许多城市展开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工作,但是改造时往往缺少对当地气候特征的准确判断,且节能改造部位主要为外墙、屋顶、外门窗等,忽视对其他部位的考虑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造成节能改造效果不佳,改造缺乏地域性,难以满足居民舒适度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节能改造”理念,以建筑围护体系为主要改造对象,兼顾外立面附属构件修缮、住栋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提升住区整体品质。并且在既有住区改造过程中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介入改造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保证改造效果。本文以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气候分析软件,依据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提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适宜性综合节能改造策略,接着综合考虑热舒适性与能耗性能,运用能耗分析软件对节能改造策略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验证。(1)通过标准规范梳理、设计图纸统计、现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既有住宅现状和居民室内热舒适现状进行调查。(2)采用气候分析软件Climate Consultant,得到适宜北方寒冷地区六个典型城市的被动式策略,并对各项策略的各月有效性指数进行分析。将调研得出的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室内热舒适现状问题与被动式策略相互印证,结合调研得出的建筑各层级现状问题并且引入国内外优秀改造经验,提出了应对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过渡季温差大的设计策略。(3)选取前文定性节能改造策略中提到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屋顶平改平技术、门窗更换技术、遮阳技术,借助可持续能耗分析软件De ST,建立大连市典型住宅建筑计算机模型,对模型进行量化计算。对各单项改造技术改造前后全年能耗情况及室内自然温度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单项节能改造方案。将以上4个主要的设计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通过模拟确定节能效果最佳的围护结构组合方案,并对四种设计因素对住宅能耗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最后从经济性、节能效果两方面对方案进行比较,为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方法和思路。

高屾[2](2020)在《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在青岛地区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的供热系统为青岛市住宅小区供热。本文重点对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的工作原理、特性功能做了详细介绍,并针对这两种供热系统单独供热时存在的不足建立了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结合两种供热方式的供热特点,确定了空气源热泵和燃气锅炉的基本供热方式,并介绍了供热系统的形式、运行方式以及系统的控制策略。其次,以青岛市15万平方米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使用De ST负荷模拟软件模拟建筑物负荷,确定该建筑的全年逐时供热负荷。在TRNSYS平台上结合空气源热泵和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图,以年费用最低的耦合供热系统瞬时仿真模型为优化目标,对耦合供热系统进行优化。经研究得当空气源热泵在与燃气锅炉的耦合供热系统中占比达60%时,费用年值最低,经济性最佳。为了比较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与传统热源系统,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单一空气源热泵低温辐射供暖系统、单一燃气锅炉低温辐射供暖系统、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低温辐射供暖系统三种类型的供热系统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能源消耗、环境影响三种因素,优化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热源配置,得到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小的供热系统热源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与燃气锅炉耦合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是最佳的,单独用燃气锅炉供暖次之,单一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表现最差。为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在青岛地区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玉璋[3](2019)在《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供热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供热一直采用福利供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投资主体单一和国有供热企业低效率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供热行业的供给能力提升。为了消除投资瓶颈、改进生产经营效率,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供热行业开始进行以产权改革和放松资本准入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以特许经营为主要形式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模式在吸引投资、优化行业资本结构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①。为了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经营,2014年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推广应用PPP模式的政策文件。随后,在城镇供热领域,PPP模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综合信息平台的统计,截止2017年底,北方15省②②(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供热PPP项目共有260个,总投资额达807.91亿元。如今,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从理论角度看,私人部门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必然会引发新的市场失灵问题。为此,针对PPP模式的有效政府规制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镇供热领域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府规制体制,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规制机构和有效的规制政策工具。因此,结合城镇供热PPP的规范性目标,开展系统的规制政策研究,对改善城镇供热行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遵循从“为何规制”到“怎样规制”的思路,本文首先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选取相关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继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最后,本文对相关规制政策进行逐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本文从规制起因、规制方式选择两个层面对现有城镇供热规制文献进行了梳理。城镇供热规制主要根源于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和自然垄断特征。PPP模式下,受信息不对称影响,传统规制方式无法实现多维规制目标,激励性规制方式将是城镇供热规制的必然选择。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比较少,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为何规制层面。此外,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非常缺乏。(2)提出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本文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了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结合PPP模式的规范性目标,构建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制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镇供热行业供给总量和投资规模,改进了项目企业生产效率,但在优化行业投资结构、控制供热服务价格、提升普遍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提出了包含政策导向、政策内容、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运行体系在内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3)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现行城镇供热市场结构的缺陷:一是大型国有供热企业高度垄断,妨碍公平竞争;二是众多小型供热企业分散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三是新企业准入门槛较高,难以参与经营。本文以有效竞争为基准,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并给出了四项政策建议:深入推进实质性政企分离、对在位大型供热企业进行横向拆分、推进小型供热企业并购和保障公平接入。随后,本文对城镇供热PPP项目竞标资格审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障公平竞标资格审查的政策建议。针对城镇供热PPP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合谋围标行为,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和防范机制设计展开分析,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完善招标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项目招标监督机构、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创新招标监管方式、设施合理的拦标价格并建立城镇供热企业诚信档案制度。(4)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本文首先提出PPP模式下热价规制的四维目标:防止垄断高价损害用户利益、激励项目企业改进效率、维护项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潜力、促进清洁供热。然后,本文从现行成本加成定价机制缺陷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与成本加成定价相比,激励性价格规制方式至少具有三重机制优势: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动态性价格调整机制和针对性补贴机制。最后,本文以一般价格上限模型和标杆价格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城镇供热PPP实际,对两类激励性热价规制模型设计和相应政策进行了探讨。(5)探讨了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本文以PPP背景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制度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PPP模式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正面临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遵循体制转型过程中普遍服务模式的一般演化路径,应当建立由责任主体、服务对象、实现机制三部分组成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框架。鉴于现行城镇供热管理体制的过渡性特征,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有两种现实选择:政府补贴模式和普遍服务基金模式。除存在影子成本外,对城镇供热企业的普遍服务补贴不但扭曲企业的成本分配,而且会偏离普遍服务目标。为此,应当转变定价方式、强化企业成本监审、建立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并完善补贴监督机制。针对居民用热补贴的不公平和低效率问题,应当调整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完善弱势群体用热补贴制度。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是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完善普遍服务基金法律法规、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管理机构、健全普遍服务基金监督体系、强化供热企业成本监审、改善普遍服务市场环境。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的经验证据。由于行业数据比较缺乏,现有城镇供热规制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分析比较缺乏,所得结论不够严谨,缺乏说服力。本文在搜寻和整理城镇供热行业相关数据基础上,基于PPP视角,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2)探讨了激励性价格规制政策在城镇供热PPP模式中的应用,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的内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价格规制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以热价规制目标为起点,在PPP风险分担与收益分享框架下,探讨能够权衡多重规制目标的激励性热价机制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并为制定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价格规制政策提供了思路。(3)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政策选择,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公用基础设施领域的普遍服务规制研究多集中于电信、电力、邮政等领域,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研究较为少见。由于缺乏具体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界定,相关研究呈现显着的碎片化特征。本文结合行业特点界定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PPP背景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入手,探讨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为制定相应的规制政策提供了参考。

董迎春[4](2019)在《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逐步提升,民众对建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显着持续增长。而居住建筑能耗受到环境、经济、社会、政策与人们的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时变性、复杂性、随机性、地域性等特点。因此,有必要科学合理的对我国省域进行区域划分,有针对性的研究不同区域城镇居住建筑能耗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节能降耗建议,降低政策制定成本。本文首先对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城镇居住建筑能耗进行测算,依据数据进行时空现状分析,发现了城镇居住建筑能耗不可忽视的空间特征,并应用莫兰指数定量证明了城镇居住建筑能耗的空间相关性。其次,基于省域依据城镇居住建筑能耗特点将全国划分为高能耗总量区域、中能耗总量区域及低能耗总量区域。选取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共计9个自变量,引入空间因素,进行全国及三大区域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根据模型实证结果对区域间影响因素共性与差异分析发现:降低能源结构中煤的占比是全国及区域共同的有效的节能降耗手段,而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总量增长;除此之外,高能耗总量区域在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过程中还应重点关注建筑总量控制与清洁取暖,中能耗总量区域重点关注居民节能意识的提升,低能耗总量区域重点关注节能技术推广与应用。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从政府、市场、居民三方出发,结合新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清洁能源应用等重点工作,分别给出全国宏观及区域特别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对策建议。综上,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手段,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差异,为我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

董旭娟[5](2016)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与节能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夏热冬冷地区主要包括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总体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湿热、冬季阴冷,昼夜温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率低。但由于其地域范围广,区域内各地气候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南北方向的气候差异尤其大。夏热冬冷地区不属于集中供暖地区,而调查表明不供暖时冬季室内热环境不能满足舒适性要求,尤其是北部和中部区域居民的供暖需求强烈。近年来,居民采取多样化的自主供暖方式,但不能与合理需求相匹配,室内热环境状况差别较大。部分供暖方式能效低且对环境的危害大,加之该地区住宅没有严格按节能要求设计,更导致了供暖能耗急剧上升,而室内热舒适却并无保障。在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以及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实地调研和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了住宅供暖分区研究;总结出该地区的供暖特征,计算和确定了冬季供暖住宅室内设计参数;通过对供暖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各分区住宅适宜的供暖方式选择方法;以提高保温性能为目标,优化了住宅单体及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措施。通过实地调研、热环境测试、理论分析、软件模拟等方法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的供暖气候分区和节能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为:(1)通过对夏热冬冷地区12个典型城市的实地测试和问卷调查,总结了该地区的供暖方式、住宅能耗、建筑构造以及不同供暖方式下的冬季室内热环境等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室内热环境差异较大且不能满足舒适要求,室内热环境设计参数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缺少根据气候特征对供暖方式的科学引导,供暖住宅围护结构性能差,因此,有必要结合气候差异划分详细的供暖分区。(2)利用系统聚类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了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采暖度日数HDD18和1月份太阳总辐射作为供暖气候分区指标。提出了采用“气候特征+行政区划”的分区线绘制方法,将夏热冬冷地区划分为北部高供暖Ⅰ区、中部供暖过渡Ⅱ区(包括Ⅱa、Ⅱb两个子区)和南部低供暖Ⅲ区等三个区域,绘制了供暖气候分区图,并给出了64个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住宅供暖气候分区情况及气象参数表。(3)根据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居住行为、着装习惯及人体适应性等热舒适特征分析,针对南北部居民的热舒适需求差异较大的特点,采用主观实际热感觉投票AMV来评价室内热舒适温度,并采用主观评价温度进行验证,分别提出了各供暖气候分区住宅冬季室内设计温度修正限值,北部高供暖Ⅰ区15.015.8℃,中部供暖过渡Ⅱ区15.316.0℃,南部低供暖Ⅲ区15.816.5℃,并建议选取下限值作为室内设计温度。(4)以各分区的供暖适宜性为目标,在综合分析气候条件、围护结构性能、居民在室行为、供暖经济性及舒适度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供暖气候分区已建和新建住宅的适宜供暖方式。并针对中部过渡Ⅱ区供暖方式多样化的特点,绘制了相对舒适性和相对经济性关联的双目标C-E供暖方式选择图表。(5)在各供暖气候分区满足热舒适的前提下,通过定量分析住宅各项设计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采用DeST-h软件模拟分析方法,提出了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外窗传热系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等参数的推荐限值和主要围护结构的节能优化措施。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与节能设计研究,能够为掌握该地区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特点提供参考,对适应气候差异的住宅热工设计和参数选择具有分区借鉴价值,为供暖设备的选择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对该地区住宅建筑节能优化设计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武涌,侯静,徐可西,李轶楠[6](2015)在《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实施"中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是有效推动中国建筑建造与运行绿色转型的主要途径。为此,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和支撑体系。根据中国国情,探索性开发了愿景牵引法来设定中国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并通过较大规模的机构问卷调查法识别了建筑能效提升的影响因素和问题与障碍;通过较大范围的德尔菲专家问卷法明确了建筑能效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及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基本形成了包括新建和既有公共建筑、新建和既有居住建筑共4类建筑的能效提升路线图和梯度、主要参数指标;能效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力;主要解决方案在内的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本文重点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主要结果。

武涌,侯静,徐可西,李轶楠[7](2015)在《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中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是有效推动中国建筑建造与运行绿色转型的主要途径。为此,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和支撑体系。根据中国国情,探索性开发了愿景牵引法来设定中国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并通过较大规模的机构问卷调查法识别了建筑能效提升的影响因素和问题与障碍;通过较大范围的德尔菲专家问卷法明确了建筑能效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及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基本形成了包括新建和既有公共建筑、新建和既有居住建筑共4类建筑的能效提升路线图和梯度、主要参数指标;能效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力;主要解决方案在内的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本文重点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主要结果。

高山[8](2014)在《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以牺牲资源环境谋求社会发展的方式明显与之相悖尤其是要摆脱传统建筑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避免建筑行业直接破坏资源环境,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是建设低碳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建筑业的最终发展方向,作为我国需求量最大的建筑类型,住宅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我国绿色商品住宅发展缓慢,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本文围绕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问题这一主题做了以下研究:(1)第一章和第二章对国内外绿色商品住宅的研究现状我国绿色商品住宅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指出我国绿色商品住宅发展过程中亟需提高和完善的地方;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发展绿色商品住宅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2)由于绿色商品住宅的外部性特征制约了其本身的发展,所以本文对绿色商品住宅经济力的动因进行研究,运用外部性理论对绿色商品住宅市场失灵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问题的一些方法,重点对经济政策激励方法作了深入分析,指出经济激励的对象和经济激励的主体,并分析了如何对激励对象进行有效激励(3)提出了构建绿色商品住宅的经济激励机制的建议,在经济激励政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政策基本框架和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政策的组合建议,对绿色商品住宅的经济激励机制从构建运行到保障进行了阐述(4)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构建了开发商和消费经济激励水平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政府进行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政策的设计给出了建议

胡洪[9](2013)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研究 ——以南京市某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房屋拆迁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最重大的社会公共事件之一。本文将城市房屋拆迁中基层政府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基本概念界定上,将“城市房屋拆迁”界定为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拆迁,将“基层政府”界定为市辖区政府。以往对于城市房屋拆迁的研究,大多只关注作为拆迁人的政府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模式过分简化了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关系。事实上,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彼此之间的利益博弈错综复杂。本研究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城市房屋拆迁中涉及到的十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拆迁人;拆迁委托实施单位;被拆迁人:基层政府;市级政府;被拆迁物业承租人;被拆迁人亲属;新闻媒体;城市规划、文保、法律等方面专家;社会公共舆论,并根据不同的关系参数,将其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和“一般利益相关者”三类。这些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围绕城市房屋拆迁都存在着利益博弈,本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中的五组两两利益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由于基层政府只是城市房屋拆迁中利益相关者之一,其与不同利益相关方者博弈时,利益诉求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基层政府在拆迁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一定是动态多元,其行为必然表现出“自利”和“公利”双重性的特征。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基层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自利”行为的表现,如滥用强拆、压低评估价格、拆迁腐败等等。有三个制度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基层政府自利性行为成为可能,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供应、公益和非公益用地的法律界定不清、强制拆迁程序的存在。但是深入到这种行为的背后,真正决定了基层政府双重性行为的动机则有三个方面,即财政动机、职能动机和政治动机。财政动机主要决定了政府的“自利”行为,职能动机和政治动机主要决定了“公利”行为。当前的城市房屋拆迁处于一个日益深刻剧烈的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之下。城市房屋拆迁既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表现之一,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结构的裂变。基层政府的行为也受其影响,呈现出复杂的表现模式。本研究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归纳为三个方面: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集团的形成、国家一社会关系的重构。它们都对基层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阶层分化客观上产生了一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聚居的旧城区是城市房屋拆迁的重点区域。这就决定了基层政府在完成拆迁任务的同时,必须想法设法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利益集团的形成强化了基层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对立面,加大了拆迁工作实施的难度。基层政府必须在博弈中小心翼翼地周旋,从而增加了行为成本和公共资源的支出。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孕育了不断发展成熟的市民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诉求和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基层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必须在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逐步开放公共参与的渠道,实现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平衡。基层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行为是复杂的,其行为的驱动模式也是复杂、动态的。本研究认为要实现对基层政府行为的规范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同时入手:完善现有财税体制,平衡基层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建设“服务型”政府,使基层政府成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健全拆迁法律体系,建立公平和谐的征收补偿制度;强化监督机制,杜绝腐败,使拆迁资金真正用于补偿;鼓励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用利益整合代替博弈冲突。

李策[10](2013)在《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的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乌鲁木齐市是以煤为主要采暖能源,每年采暖期消耗的原煤达350万t之多,平均每平方米建筑供热就需要消耗36kg标准煤,超过国家标准近2倍。环保部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显示,乌鲁木齐市大气质量处于劣三级。为了改善首府大气质量,2012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实施了力度最大的“煤改气”工程,燃气比例不足15%提高至76%,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采暖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大规模的天然气集中供热方式是否适合乌鲁木齐市?燃煤、电等其他采暖方式在乌鲁木齐是否有应用价值?本文就是带着这些疑问,对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的优劣进行分析。通过国内外采暖方式的研究对比发现,目前针对不同采暖方式的评价不够完善,部分研究仅以某一种采暖方式为对象,没有对主要的采暖方式综合评价;亦或在评价过程中仅以经济评价、环境评价、技术评价、社会评价的一种或几种角度出发,没有实例上的验证,得出的结论不够客观;同时所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偏差。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的实际情况,选取了目前国内外多用且在乌鲁木齐市正在采用或可能选用的7种采暖方式进行分析。论文通过专家咨询、问卷打分等方法提出了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社会5个方面作为评价准则层,共有14个指标层。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7种不同采暖方式进行准则层评价和总目标评价,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采暖方式选取的制约因素是多样的。论文研究的7种不同采暖方式中,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或不同资源条件的约束下可以有不同的选取侧重点,每种方式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劣性,不能完全以某一准则或指标来确定哪种采暖方式最优异。2.乌鲁木齐市现阶段采暖方式选取的制约因素是环境质量。在指标准则层评价中,环境指标得分最高,说明了在不同专家看来,乌鲁木齐市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因素。3.乌鲁木齐市在不同制约条件下,有不同的采暖方式可以选取。(1)资源评价结论:推荐污水源/土壤源热泵采暖方式,不推荐燃气集中锅炉采暖方式。(2)环境评价结论:推荐使用家用燃气壁挂炉,不推荐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方式。(3)经济评价结论:推荐使用地源热泵采暖,不推荐集中燃气锅炉采暖方式。(4)技术评价结论:推荐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方式,不推荐使用集中燃气锅炉采暖方式。(5)社会评价结论:推荐使用家用燃气壁挂炉采暖方式,不推荐燃煤锅炉集中采暖方式。(6)综合评价结论:推荐使用家用壁挂炉采暖方式,不推荐燃煤锅炉集中采暖方式。论文主要成果:(1)提出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7个实例验证分析,验证指标体系合理可用。(2)根据所建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系数法计算出7种不同采暖方式的总目标排序和分项指标层排序。(3)更正了个别概念。在对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方式研究中,以生命周期为理念,从电能的来源上考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更正了“电采暖节能、零排放、无污染”的误解。论文特色:(1)论文首次对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2)提出了单位采暖面积CO2排放量,排污费量值等特色指标。(3)在对定性指标定量化过程中,确定了指标的评价标准值和构建了评价等级体系。

二、居住小区供热方式的最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居住小区供热方式的最优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宅存量背景下品质提升重要性
        1.1.2 我国住宅能耗现状以及节能潜力
        1.1.3 政府对既有住区改造实践的引导
        1.1.4 建筑模拟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
        1.2.1 研究概念
        1.2.2 研究对象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1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2.1.1 既有住区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2.1.2 既有住区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节能改造范例
        2.2.1 国内外节能改造案例
        2.2.2 国内外节能改造案例总结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
    3.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方法
        3.1.1 大连既有住区建设及改造实践
        3.1.2 既有住区建筑层级化分类
        3.1.3 既有住区现状调研方法及内容
    3.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分析
        3.2.1 标准规范梳理
        3.2.2 设计图纸统计
        3.2.3 现场实地调研
        3.2.4 问卷调查分析
    3.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总结
        3.3.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各层级现状总结
        3.3.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热舒适的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定性分析
    4.1 气候分析工具及舒适模型的选择
        4.1.1 气候分析工具的选择
        4.1.2 舒适模型的选择
    4.2 寒冷地区典型城市被动式策略有效性分析
        4.2.1 寒冷地区典型城市的选取与分析
        4.2.2 被动式策略各月有效性分析
    4.3 基于Climate Constant的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
        4.3.1 应对冬季寒冷气候的设计策略
        4.3.2 应对夏季湿热气候的设计策略
        4.3.3 应对过渡季温差大的设计策略
    4.4 综合节能改造策略拓展研究
        4.4.1 外装层附属设施改造
        4.4.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性能提升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定量模拟
    5.1 能耗分析软件De ST的引入及其分析
        5.1.1 De ST引入及其分析
        5.1.2 能耗模拟流程
        5.1.3 既有住区建筑相关信息获取及参数设定
    5.2 改造前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性能评估
        5.2.1 典型住区、住栋选取
        5.2.2 典型住栋设计之初性能评估
        5.2.3 典型住栋室内温湿度实测
    5.3 围护结构单项节能改造有效性分析
        5.3.1 外墙节能改造
        5.3.2 屋面节能改造
        5.3.3 门窗节能改造
        5.3.4 遮阳节能改造
    5.4 围护结构综合节能改造有效性分析
        5.4.1 正交试验法
        5.4.2 正交试验设计
        5.4.3 模拟结果分析
        5.4.4 优化组合方案
    5.5 典型住栋综合节能改造试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优秀改造案例
附录B 北方老旧小区使用现状及改造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在青岛地区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构建
    2.1 TRNSYS软件简介
    2.2 热源侧模型
        2.2.1 空气源热泵模型
        2.2.2 燃气锅炉模型
        2.2.3 循环水泵模型
    2.3 供暖末端模型
    2.4 搭建TRNSYS模拟系统
        2.4.1 实际模型分析
        2.4.2 TRNSYS模块选取并建模
        2.4.3 组合调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的模拟及优化分析
    3.1 DeST软件仿真
    3.2 设备选型
        3.2.1 空气源热泵
        3.2.2 燃气锅炉
        3.2.3 循环水泵
    3.3 控制策略
    3.4 优化配比
第四章 联合供热模式与单独供热模式比较研究
    4.1 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耦合供热系统经济性指标
        4.1.1 初投资
        4.1.2 运行费用
        4.1.3 环境效益分析
        4.1.4 机组占地面积
    4.2 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经济性指标
        4.2.1 初投资
        4.2.2 运行费用
        4.2.3 环境效益分析
        4.2.4 机组占地面积
    4.3 燃气锅炉供热系统经济性指标
        4.3.1 初投资
        4.3.2 运行费用
        4.3.3 环境效益分析
        4.3.4 机组占地面积
    4.4 模糊综合评价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方法介绍
        4.4.2 递阶层次结构建立
        4.4.3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4.4.4 权重向量和一致性目标
        4.4.5 AHP的总排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城镇供热
        1.2.2 城镇供热PPP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镇供热行业的公共产品理论
        2.1.1 公共产品基本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2.2 城镇供热行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2.2.1 网络性产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2.2.2 自然垄断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2.3 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规制理论
        2.3.1 激励性规制理论
        2.3.2 激励性规制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2.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研究综述
        2.4.1 规制起因
        2.4.2 规制方式选择
        2.4.3 现有规制研究特征
        2.4.4 规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
    3.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与PPP模式
        3.1.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历程
        3.1.2 PPP模式在城镇供热市场化过程中的应用
    3.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分析
        3.2.1 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
        3.2.2 城镇供热规制需求
    3.3 城镇供热规制现状
        3.3.1 现行城镇供热规制框架
        3.3.2 城镇供热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3.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效果检验
        3.4.1 指标选择与基本假定
        3.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3.4.3 检验方法
        3.4.4 检验结果分析
        3.4.5 结论
    3.5 城镇供热PPP规制政策框架
        3.5.1 规制政策导向
        3.5.2 规制政策内容
        3.5.3 规制政策工具
        3.5.4 规制政策运行体系
    3.6 本章小结
4 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4.1 市场结构与PPP项目准入的交互影响机理
        4.1.1 市场结构是PPP项目准入的前提条件
        4.1.2 PPP项目准入能促进市场结构演化
    4.2 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政策
        4.2.1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目标
        4.2.2 现有市场结构特征及其缺陷
        4.2.3 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
        4.2.4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建议
    4.3 城镇供热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4.3.1 竞标资格审查
        4.3.2 竞标过程监管
    4.4 本章小结
5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
    5.1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
        5.1.1 PPP模式下的热价规制目标
        5.1.2 现行定价机制的缺陷
        5.1.3 激励性热价机制优势
    5.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规制政策
        5.2.1 热价上限规制优势
        5.2.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模型设计
        5.2.3 煤(气)热价格联动下的热价上限模型
        5.2.4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关键问题
        5.2.5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实施条件
    5.3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规制政策
        5.3.1 竞争性热价形成机制与标杆价格
        5.3.2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模型设计
        5.3.3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过程
        5.3.4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条件
    5.4 本章小结
6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
    6.1 PPP模式与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转型
        6.1.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
        6.1.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
        6.1.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
    6.2 政府补贴模式的政策优化
        6.2.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两种政府补贴形式
        6.2.2 供热企业补贴
        6.2.3 居民用热补贴
    6.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基金政策
        6.3.1 实施普遍服务基金制的动因分析
        6.3.2 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与运行
        6.3.3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2.1 城镇供热行业发展趋势
        7.2.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发展趋势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居住建筑能耗统计与测算
        1.2.2 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1.2.3 居住建筑能耗区域差异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重难点
        1.3.4 本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时空现状分析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1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
        2.1.2 区域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 关键变量测算理论方法
        2.2.1 城镇居住建筑面积测算方法
        2.2.2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测算方法
    2.3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时空现状分析
        2.3.1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总量时空分析
        2.3.2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强度时空分析
        2.3.3 城镇居住建筑能源结构时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3.1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空间相关性诊断
        3.1.1 莫兰指数介绍
        3.1.2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全局莫兰指数
        3.1.3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局部散点图
    3.2 基于省域的空间区域划分
        3.2.1 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
        3.2.2 区域划分的原则及结果
    3.3 全国及区域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空间理论模型
        3.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3.2 空间计量理论模型构建
        3.3.3 空间计量模型仿真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4.1 全国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1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
        4.1.2 结果分析
    4.2 区域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高能耗总量区域模型实证及结果分析
        4.2.2 中能耗总量区域模型实证及结果分析
        4.2.3 低能耗总量区域模型实证及结果分析
    4.3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
        4.3.1 全国及区域间共性分析
        4.3.2 全国及区域间差异对比分析
        4.3.3 区域内差异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区域差异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对策建议
    5.1 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对策逻辑框架
    5.2 全国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宏观对策建议
        5.2.1 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促进城镇化绿色推进
        5.2.2 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盘活市场资本
        5.2.3 落实煤控工作,加大清洁能源利用
    5.3 区域差异性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对策建议
        5.3.1 高能耗总量区域
        5.3.2 中能耗总量区域
        5.3.3 低能耗总量区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与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建筑节能研究现状
        1.3.2 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1.3.3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途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途径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
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环境特征分析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气候特征分析
        2.2.1 地域气候条件概述
        2.2.2 气候特征差异性分析
    2.3 社会经济发展
        2.3.1 社会要素现状
        2.3.2 经济发展现状
    2.4 住宅节能分析
        2.4.1 住宅的热工性能
        2.4.2 住宅供暖能耗状况
    2.5 相关供暖标准
    2.6 本章小结
3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冬季供暖现状调查分析
    3.1 住宅冬季供暖实地调研概述
        3.1.1 调研的时间与对象
        3.1.2 调研的内容与方法
        3.1.3 调研的仪器与设备
    3.2 住宅供暖方式调查与分析
        3.2.1 供暖方式现状
        3.2.2 供暖方式特点
    3.3 住宅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分析
        3.3.1 非供暖住宅
        3.3.2 分体空调供暖住宅
        3.3.3 天然气壁挂炉供暖住宅
        3.3.4 热电联产集中供暖住宅
        3.3.5 水源热泵小区集中供暖住宅
        3.3.6 室内热环境综合分析
    3.4 住宅供暖存在的问题
        3.4.1 供暖方式缺少科学引导
        3.4.2 热工分区不能体现差异
        3.4.3 室内热环境设计参数不够准确
        3.4.4 围护结构节能措施有待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气候分区研究
    4.1 气候分区概述
        4.1.1 供暖气候分区的意义
        4.1.2 供暖气候分区的原则
    4.2 供暖气候分区指标选取
        4.2.1 常用分区指标
        4.2.2 分区指标确定
        4.2.3 分区指标特征
    4.3 供暖气候分区方法
        4.3.1 气候分区方法概述
        4.3.2 系统聚类分析应用
    4.4 供暖气候分区结果确立
        4.4.1 供暖气候分区表
        4.4.2 供暖气候分区图
    4.5 本章小结
5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冬季供暖特征及设计参数研究
    5.1 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特征
        5.1.1 室内温度
        5.1.2 相对湿度
        5.1.3 室内风速
        5.1.4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
    5.2 居民行为特征分析
        5.2.1 人员类别
        5.2.2 居民在室行为特征及热需求
        5.2.3 居民通风调节适应行为
    5.3 冬季室内着装习惯
        5.3.1 服装热阻概述
        5.3.2 平均服装热阻
    5.4 人体热舒适适应性特征分析
        5.4.1 在室服装热阻分布特征
        5.4.2 居民环境适应性分析
    5.5 冬季供暖住宅室内设计参数修正
        5.5.1 设计参数影响因素的确定
        5.5.2 AMV-PPD评价指标的应用
        5.5.3 各分区室内设计参数的修正
    5.6 供暖室内设计参数的应用及优化效果
    5.7 本章小结
6 夏热冬冷地区各气候分区供暖适宜性研究
    6.1 住宅供暖相关概述
        6.1.1 供暖方式
        6.1.2 供暖模式
    6.2 不同供暖方式特点分析
        6.2.1 现有供暖方式特点
        6.2.2 供暖方式评价对比
    6.3 供暖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地域气候条件
        6.3.2 住宅围护结构性能
        6.3.3 居民在室行为特征
        6.3.4 供暖经济性
        6.3.5 供暖舒适度
    6.4 不同分区适宜的供暖方式选择
        6.4.1 气候分区与供暖方式关系
        6.4.2 各分区供暖特征分析
        6.4.3 北部高供暖Ⅰ区适宜的供暖方式
        6.4.4 中部供暖过渡Ⅱ区适宜的供暖方式
        6.4.5 南部低供暖Ⅲ区的供暖方式
    6.5 本章小结
7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节能优化设计研究
    7.1 气候分区对住宅设计的影响分析
    7.2 住宅单体节能设计策略
        7.2.1 建筑朝向选择
        7.2.2 住宅体形优化
    7.3 住宅围护结构优化措施
        7.3.1 窗墙比与窗户设计优化
        7.3.2 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优化
        7.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优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前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气候分区图
附录B 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住宅供暖设计 气候分区情况及气象参数表
附录C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6)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建筑能效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1.1 未来的趋势判断
    1.2 建筑能效现存主要问题
2、设定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关键问题及主要方法
    2.1 设定建筑能效提升体系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2.2 选择并开发设定能效提升体系的方法
        2.2.1 愿景及愿景牵引法
        2.2.2 研究技术路线
        2.2.3 能效提升初始愿景设定
        2.2.3. 1 初始愿景设定分析
        2.2.3. 2 初始愿景参数的选择
        2.2.3. 3 中国建筑能效提升初始愿景及路线图及相关参数的初始验证
    2.3 采取“机构问卷调查法”形成中国建筑能效提升初始体系
        2.3.1 机构问卷的目的
        2.3.2 问卷板块的主要结构与逻辑关系
        2.3.3 形成建筑能效提升初始路线图
        2.3.4 机构问卷调查对象选择
    2.4 用“德尔菲法”验证并形成“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
        2.4.1“德尔菲法”调查主要目的
        2.4.2 问卷设计技术路线与主要板块设计
        2.4.3 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对象选择
3、结论: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
    3.1 建筑能效提升梯度
    3.2 指标参数

(7)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建筑能效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1.1未来的趋势判断
    1.2建筑能效现存主要问题
2设定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关键问题及主要方法
    2.1设定建筑能效提升体系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2.2选择并开发设定能效提升体系的方法
        2.2.1愿景及愿景牵引法
        2.2.2研究技术路线
        2.2.3能效提升初始愿景设定
        2.2.3.1初始愿景设定分析
        2.2.3.2初始愿景参数的选择
        2.2.3.3中国建筑能效提升初始愿景及路线图及相关参数的初始验证
    2.3采取“机构问卷调查法”形成中国建筑能效提升初始体系
        2.3.1机构问卷调查的目的
        2.3.2问卷板块的主要结构与逻辑关系
        2.3.3形成建筑能效提升初始路线图
        2.3.4机构问卷调查对象选择
    2.4用“德尔菲法”验证并形成“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
        2.4.1“德尔菲法”调查主要目的
        2.4.2问卷设计技术路线与主要板块设计
        2.4.3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对象选择
3结论: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
    3.1建筑能效提升梯度
    3.2指标参数

(8)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绿色商品住宅发展现状及研究理论基础
    2.1 绿色商品住宅的涵义
    2.2 我国绿色商品住宅发展现状
        2.2.1 我国绿色商品住宅发展情况
        2.2.2 我国绿色商品住宅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2.3 我国绿色商品住宅激励政策现状
        2.3.1 我国绿色商品住宅激励的问题
        2.3.2 我国绿色商品住宅政策概况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公共选择理论
        2.4.3 外部性理论
        2.4.4 博弈理论
        2.4.5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第3章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的动因问题研究
    3.1 绿色商品住宅市场失灵分析
        3.1.1 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3.1.2 经济激励政策解决绿色商品住宅外部性的经济学解释
        3.1.3 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方法
    3.2 绿色商品住宅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3.3 激励对象选择
        3.3.1 绿色建筑市场供需方分析
        3.3.2 绿色商品住宅市场供求曲线分析
    3.4 绿色商品住宅激励主体与对象的博弈分析
        3.4.1 政府—开发商动态博弈分析
        3.4.2 基于消费群体有限理性的政府—消费者演化博弈分析
第4章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4.1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构建
        4.1.1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构建的前提
        4.1.2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构建的目标
        4.1.3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构建的原则
        4.1.4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的内容
    4.2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的运行
        4.2.1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政策
        4.2.2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的组成
        4.2.3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的约束性
    4.3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机制运行的保障
        4.3.1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组织机构保障
        4.3.2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政策法规保障
        4.3.3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财政经济保障
        4.3.4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知识科技保障
        4.3.5 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文化意识保障
第5章 综合效益分析角度的经济激励问题研究
    5.1 绿色商品住宅的成本效益分析
        5.1.1 绿色商品住宅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
        5.1.2 绿色商品住宅的综合效益
    5.2 经济激励水平模型构建
    5.3 实证研究
        5.3.1 工程概况
        5.3.2 绿色建筑技术特征及增量成本分析
        5.3.3 增量效益分析
        5.3.4 激励水平分析
        5.3.5 案例启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研究 ——以南京市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五、论文结构安排
    六、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房屋拆迁: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基层治理镜像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城市房屋拆迁的影响因素
        一、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分化
        二、利益分化与利益集团
        三、市民社会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
    第三节 转型与应对:城市房屋拆迁的治理困境
        一、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
        二、城市建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
        三、政绩考核与依法行政的矛盾
第二章 作为社会公共问题的城市房屋拆迁
    第一节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演变及法律关系
        一、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演变
        二、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与法律关系
    第二节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实施过程及利益协调机制
        一、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实施过程
        二、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利益协调机制
    第三节 社会公共问题:城市房屋拆迁的嬗变
        一、利益多元化与多媒体时代的城市房屋拆迁
        二、制度演进缺失的城市房屋拆迁
        三、城市房屋拆迁的异化: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的纠葛
第三章 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
    第一节 利益的图谱:城市房屋拆迁的利益相关者
        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分类
        二、城市房屋拆迁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二节 激辩与妥协: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博弈
        一、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博弈
        二、城市房屋拆迁利益博弈的现实解读
        三、城市房屋拆迁中基层政府的多元利益诉求
第四章 异化中的自利:城市房屋拆迁中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
    第一节 当前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扭曲与异化
        一、城市房屋拆迁政策目标的异化与扭曲
        二、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公共权力的扭曲与异化
        三、城市房屋拆迁社会利益机制的扭曲与异化
    第二节 基层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城市房屋拆迁中基层政府的行为选择
        一、城市房屋拆迁中基层政府的自利行为
        二、城市房屋拆迁中基层政府自利行为的制度因素
        三、城市房屋拆迁中基层政府自利行为的动机分析
第五章 规范化与合作型的城市基层治理下的城市房屋拆迁
    第一节 建构规范化与合作型城市基层治理结构的现实基础
        一、规范与合作: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脉络
        二、城市基层治理演进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完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体系
        一、现有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体系的缺陷
        二、健全拆迁法律体系,建立公平和谐的征收补偿制度
    第三节 以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改进城市房屋拆迁工作
        一、完善财税体制,平衡基层政府的财权和事权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使基层政府成为公共服务提供者
        三、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资金的使用途径
    第四节 重构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与利益整合机制
        一、以公民参与重构国家—社会关系
        二、构建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以利益整合规范利益博弈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10)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能耗居高不下
        1.1.2 乌鲁木齐市冬季空气质量亟待提高
        1.1.3 乌鲁木齐市采暖能源结构大调整带来机遇
        1.1.4 政府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乌鲁木齐市采暖情况和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论文研究的采暖方式
    3.1 集中采暖方式的确定
        3.1.1 燃煤热电联产采暖
        3.1.2 燃煤集中锅炉房采暖
        3.1.3 燃气集中锅炉房采暖
    3.2 分散供暖方式的确定
        3.2.1 燃气分散锅炉房采暖
        3.2.2 家用燃气壁挂炉采暖
        3.2.3 电热膜/电缆采暖
        3.2.4 地源热泵采暖
4 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4.1 指标体系构建思想及原则
        4.1.1 指导思想
        4.1.2 构建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4.2.1 指标体系的结构
        4.2.2 指标层的选取
        4.2.3 指标定量方法
        4.2.3.1 定量指标的计算
        4.2.3.2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4.3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完善
    4.4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4.5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5.1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4.5.2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4.5.3 指标权重分析
        4.5.4 建立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
        4.5.4.1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
        4.5.4.2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
    4.6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资源评价
        5.1.1 资源的易得性
        5.1.2 资源的持续性
        5.1.3 单位采暖面积能耗量
        5.1.4 资源评价分析
    5.2 环境评价
        5.2.1 单位采暖面积烟尘排放量
        5.2.2 单位采暖面积 SO2的排放量
        5.2.3 单位采暖面积 NOX排放量
        5.2.4 单位采暖面积 CO2排放量
        5.2.5 单位采暖面积 CO 排放量
        5.2.6 浓度分析
        5.2.7 环境评价分析
    5.3 经济评价
        5.3.1 基建投资
        5.3.2 单位采暖面积运行费用
        5.3.3 经济评价分析
    5.4 技术评价
        5.4.1 技术成熟度
        5.4.2 安全性
        5.4.3 用户控温反应速度
        5.4.4 技术评价分析
    5.5 社会评价
        5.5.1 政策导向一致性
        5.5.2 居民对采暖系统满意程度
        5.5.3 社会评价分析
    5.6 综合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成果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居住小区供热方式的最优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 郑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空气源热泵与燃气锅炉在青岛地区的研究及应用[D]. 高屾.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3]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D]. 王玉璋.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D]. 董迎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与节能设计研究[D]. 董旭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6]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J]. 武涌,侯静,徐可西,李轶楠. 建设科技, 2015(12)
  • [7]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J]. 武涌,侯静,徐可西,李轶楠. 建筑科学, 2015(04)
  • [8]绿色商品住宅经济激励问题研究[D]. 高山.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 [9]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基层政府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研究 ——以南京市某区为例[D]. 胡洪. 南京大学, 2013(05)
  • [10]乌鲁木齐市住宅建筑不同采暖方式的评价研究[D]. 李策. 新疆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住宅小区采暖方式的优化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