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综合商社对我国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

日本综合商社对我国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日本综合商社对我国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邵冰[1](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2](2015)在《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承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6.81.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形成现实基础与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的"常态增长"阶段。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释放活力的"新常态"模式。另一方面,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周伟[3](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王先庆,武亮[4](2011)在《扩大内需背景下的中国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渠道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内外贸一体化是存在于我国流通领域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国际上很少人为地把贸易区分内贸和外贸,内贸和外贸是有机结合的。对外贸易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贸易的飞速发展,是由国内贸易向世界范围的延伸。因此,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国际市场只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际贸易只是国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原来属于内贸系统的一些机构和一些高等院校、科

魏涛[5](2007)在《我国大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飞速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中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外贸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国外企业跨国经营的模式进行研究,在归纳日本综合商社的内涵、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与日本发展综合商社的异同,全面阐述我国外贸企业借鉴日本综合商社的发展经验,进行改革探索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同时指出由于环境、国情、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不同,我国外贸企业在借鉴日本企业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国情量力而行。为此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综合商社的应对重点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宋常林[6](2005)在《专业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外贸企业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依靠在品牌、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专业外贸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依然要承担着维护和引导我国外贸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责任。入世短短三年,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环境的改善,对外贸易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各种投资主体的企业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之中。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专业外贸企业却显得后劲不足,市场地位不断下滑。如何正确理解专业外贸企业的优势与不足、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有关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并针对专业外贸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专业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根据专业外贸企业处于流通环节的特点,提出了影响专业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主要因素,即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本文的理论框架;接下来,通过对日本综合商社成功经验的分析,得到一系列有益的经验借鉴,对本文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印证。最后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构筑专业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专业外贸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王莉[7](2004)在《内外贸一体化条件下外贸公司的价值再造与战略调整》文中指出2003年我国商务部的成立顺应了内外贸融合的历史潮流,是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的前奏。这在剥夺外贸特权的同时,也赋予了国际贸易活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刻的内涵,必然会对我国外贸领域的方方面面产生冲击。外贸公司首当其冲。 在内外贸一体化的条件下,外贸行业价值链的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实现了无缝衔接。在完整的行业价值链上,外贸公司的参与环节越多、价值贡献越大,则其竞争实力就越强。过去,凭借国家授予的外贸专营权,外贸公司不必参与多少战略环节就能在价值链上占据主导。今天,这是外贸公司整体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要想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再造新的外贸价值链。内外贸一体化,给转型中的外贸公司带来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对手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通过对我国外贸公司价值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外贸公司再造价值链的方式:价值链的前向延伸、后向延伸和横向进入,同时,结合我国外贸公司改革中的典型案例,论述了不同情况下,企业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文章从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两条主线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即外贸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其价值链再造应该围绕产业功能和流通功能两大功能,走“有自身特色”的改革道路。

曹秀莲[8](2004)在《日本综合商社的国际战略学解析》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商社是日本独有的企业组织形式,不仅集交易机能、金融机能、信息机能于一身,还从事国内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贸易等多种经营。在日本近、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19世纪,它是日本开国通商的载体;20世纪中后期,是“日本制”商品行销世界各地的媒体;面向21世纪,它正努力培植创新发展的生命体以及重新架构新型商权。综合商社对后发国家,特别是对中国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国际战略学为理论参照系及研究视角,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网络化处理,筛选关键“点”来解析综合商社的三三制运行机制,揭示其机能的三区结构,剖析其立体化、双轮驱动的市场战略,进而透视其核心所在—商权的结构性变化,勾勒出综合商社未来走势。文章还探讨了中国国有外贸改革中,采取综合商社模式的途径、范围,以便“为自己求理解”而写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章 综合商社的历时性演进 本章根据国际战略学三大战略流程理论,运用截断法勾勒出综合商社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演进阶段。通过回顾三井物产介入当时支柱产业—棉纺织业的过程,揭示出其在开国通商、富国强兵中的载体性作用;通过剖析丸红综合化过程,发掘出其三三制平衡推进机制,进而明晰综合商社是经济战中整合性业态的媒体。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膝忠商事等综合商社积极应对知识战挑战,以卫星通讯为切入点,从组织内部进行改革。贯穿综合商社的发展历程,日本政府总能在战略转折点上,向综合商社发出信号,并将其扶上马、送一程,发挥导航者作用。第二章综合商社的共时性机能发展 本章运用国际战略学三区理论,解析出综合商社的交易机能、金融机能和信息机能是一个动态运转系统,三者相互作用,此消彼长。首先通过深入钢铁流通领域,分析综合商社的交易机能的多样化、规模化及范围的经济性:商社金融只有被放在日本的金融体系中以及与金融体系的互动中,才能清楚其产生的原因,内化的趋势一自行投融资及异化的反向运转一脱离本业、以钱生钱,从而可以判明面向21世纪,商社金融将回归成长性本业,即信息产业等,在韧圈矽卜汇及资本主权风险,适度介入国际金融活动上发挥作用。综合商社初经商品流的洗礼、扩张,中经资金流的整合、重构,渐次培植自己对信息流的控制能力.第三章综合商社变革性的市场战略 综合商社市场战略的变革性在于构造海外市场的立体化序列。以美国为点—即国际战略梯次一级市场,以欧洲、亚洲两点为一线,由资源、能源、粮食等战略性物资多点组成面,以此对国际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并满足日本经济社会对综合商社的要求。当综合商社海外市场前锋受阻后,便回采国内市场,以食品等为切入点,打入日本国内市场.通过运用资金持股、合并、培养自己的食品批发商等方式渗透到国内市场,经过运转最终形成双轮驱动的市场战略,把自己与日本经济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力量铸造未来指向的新商权,即夺取信息产业及零售业等新商权.第四章透视商权的结构性变化 透视商权的结构性变化,阐释商权的一般性概念以及揭示构成商权的三个层面。关系性逻辑是为了构造连续性交易;综合化为扩展至多数产业提供结构保障;集团化逻辑则旨在开拓新领域和统合关联领域。商社是建立在商权基础上的。商权并非综合商社所独有,只不过综合商社处在日本经济网络中的结集点上,因此商权在它身上得以集中体现。未来商权的三个变化方向是商权空洞化、商权内化、商权在商社间及集团间转移。第五章综合商社对中国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 本章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日本综合商社的独特性,综合商社为自主发展、自然演进、内外互动而成。与欧、美、韩相比较,其多样化程度最高,从形成上也与中国、韩国不同,其运转机制卜更是有很大差异,综合商社采取的是间接路线。韩国综合贸易公司则采取直接路线,是政府一手制造的。 中国国有外贸企业改革不应全部照搬综合商社模式,应以机电、重、化学工业为切入点。大型企业收购外贸公司,使其变成它的国际部一目标跨国经营;大型国有外贸企业以资金、产品、信息联系中小企业一目标综合商社:中小国有外贸公司放开,在专门领域拾遗补缺一瞄准专门商社。采用这种三三制运转机制,中国政府应汲取日本政府与韩国政府所长,该管的管,该放的放。从而为中国外贸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郑永强[9](2004)在《对我国汽车行业建立虚拟综合商社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将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世纪。加入WTO,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好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中,受入世影响最大的是汽车行业的企业。国内外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有益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宝贵建议。然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汽车生产企业的资源整合。在本文中,笔者的研究有别于一般性的研究视角,完全从汽车整体工业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组建我国汽车行业综合商社,拯救我国汽车工业。 文中笔者从分析总结日韩综合商社及我国商社试点经验着手。文章前部分探讨了日韩综合商社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和他们的特征,并以此为鉴,初步探讨了日韩商社经验给我国组建商社的启示。结合日韩商社本质特征,笔者阐述了综合商社与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文章第二章节主要分析描述了我国已经试点的企业它们组建及发展的过程和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而提出在我国汽车行业组建综合商社的必要性。在文章第三章节中,笔者深入探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充分展开分析了在汽车行业组建综合商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文章第四章节中,笔者结合我国各项有关改革的进展及日韩商社组织经营运作特征,创新地构造了符合汽车行业特色的综合商社模式,并且对其业务经营与发展作了分析展望。当然,对于一个理论探讨的新事物,其产生与发展在现实中肯定有很多的困难。在文章结尾部分,笔者部分地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综合商社组建和发展中存在宏观上和微观上的困难。

忻华强[10](2003)在《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文中认为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发展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因为曾经风光一时的国 有外贸企业逐步步入困境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较多的关注 从理论和实践上来 看 无论是国有外贸企业的集团化改革 综合商社化 规模经营 资本经营 还 是国有外贸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与股份制改革 都没有取得实效 这就要 求从理论和实 践的角度作出创新 寻找新的切入点 以推动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 帮助其走出困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外贸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竞争 尤其是在经 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 WTO 的背景下 发展对外经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 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因此 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归纳了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 国有外贸企业问题及改革对策的分析 并说明了从人力资本产权角度研究国有外 贸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的必然性 第二章对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思想渊源进行回顾 第三章分析了人 力资本产权与企业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对中国国有外贸 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 指出了国有外贸企业的人力资本属性特 点 以及改革的切入点应该是人力资本产权 第五章对国有外贸企业的人力资本 产权制度创新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的可取之处首先在于 文章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来研究国有外贸企业 的制度创新问题 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其次 文章对国有外贸企业的人力 资本层次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另外 针对目前存在的国有外贸企业应该从竞争性 领域退出这一观点 本文提出 我们可以结合国有股减持来推进人力资本产权制 度创新 但同时 国有外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从人力资本产权角度对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问题展开研究的尝试性 以及作者能力方面的局限 文章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的内容

二、日本综合商社对我国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综合商社对我国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我国大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的理论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2 国际贸易的理论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2.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
    2.3 综合商社贸易模式存在理论——垄断优势理论
    2.4 企业成长理论
第3章 国外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的研究
    3.1 以工业生产型企业为主体的欧美模式
        3.1.1 美国跨国经营发展历程
        3.1.2 美国跨国经营模式的特点
    3.2 以外贸型企业为主体的日本综合商社模式
        3.3.1 日本综合商社的基本属性
        3.3.2 日本综合商社的发展历程
        3.3.3 日本综合商社的基本功能
        3.3.4 日本综合商社经营战略的调整
    3.3 小结
第4章 我国大型外贸企业与日本综合商社的比较分析
    4.1 相同之处
    4.2 不同之处
第5章 我国大型外贸企业综合商社模式的构建
    5.1 综合商社——我国大型外贸企业发展的目标模式
    5.2 我国发展大型综合商社的可能性及重要意义
        5.2.1 我国发展大型综合商社的可能性
        5.2.2 我国发展大型综合商社的重要意义
    5.3 我国大型外贸企业构建综合商社的对策建议
        5.3.1 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5.3.2 对企业的对策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6)专业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历史溯源
    第三节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第四节 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与识别
    第五节 简要小结
第二章 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框架
    第一节 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与识别
    第二节 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一、外贸企业的资源分析
        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专业外贸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外贸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一、国际市场空间大为拓展
        二、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
        三、专业外贸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四、跨国公司是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
        五、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第二节 专业外贸企业竞争力评价
        一、商品竞争优势
        二、企业竞争潜能
        三、相关产业支持程度
        四、企业经营环境
第四章 国外专业外贸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以日本综合商社为例
    第一节 日本综合商社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日本综合商社的竞争优势分析
        一、规模经济效益优势
        二、范围经济效益优势
        三、速度经济效益优势
        四、控制“战略环节”,获得战略优势
    第三节 日本综合商社培育核心竞争力行为分析及经验借鉴
        一、大力推行产权制度创新
        二、不断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三、注重人才培养
第五章 构筑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制度创新是构筑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一、企业制度的内涵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二、专业外贸企业的制度变迁与现状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与对策
    第二节 组织创新是外贸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一、外贸企业组织竞争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结构变迁与我国专业外贸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三、调整组织边界培育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建立人力资源优势是外贸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理论沿革
        二、专业外贸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7)内外贸一体化条件下外贸公司的价值再造与战略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外贸公司的界定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 时代赋予外贸公司的契机
        二、 我国外贸公司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内外贸一体化研究综述
        二、 外贸公司改革研究综述
第二章 内外贸一体化与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一、 内外贸分立的历史与弊端
        二、 内外贸一体化的实现
        三、 新的贸易管理框架
    第二节 内外贸一体化的积极效应
        一、 微观层面的积极效应
        二、 宏观层面的积极效应
    第三节 内外贸一体化与外贸公司的战略调整
第三章 价值链理论与外贸公司的竞争优势
    第一节 价值链理论概述
        一、 价值链和价值链管理
        二、 价值链分析
    第二节 价值链分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
        一、 运用价值链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步骤
        二、 企业竞争优势的三个主要来源
        三、 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
        四、 价值链再造
    第三节 外贸公司的价值活动
        一、 外贸公司的价值活动
        二、 外贸公司价值链再造
第四章 外贸公司的价值再造之价值链的前向延伸
    第一节 “跨国采购”给外贸公司带来的冲击
        一、 跨国采购的兴起
        二、 跨国采购的影响
        三、 跨国采购对我国外贸公司的冲击
    第二节 外贸重点外移与发展海外营销网络
    第三节 前向延伸中的其它增值环节
第五章 外贸公司的价值再造之价值链的后向延伸
    第一节 投资兴办企业
    第二节 外贸公司的品牌经营
        一、 外贸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主要对策
    第三节 面向中小进出口企业的“一站式”服务
第六章 外贸公司的价值再造之价值链的横向进入
    第一节 外贸公司的跨行业渗透与规模经营
        一、 综合商社模式
        二、 跨国公司模式
        三、 竞争与垄断的规模选择
        四、 避免外贸公司规模经营的误区
    第二节 商贸一体化经营与拓展国内贸易空间
        一、 商贸一体化经营下外贸公司的角色转变
        二、 商贸一体化经营下的具体形式
    第三节 核心业务的确定
        一、 核心能力: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
        二、 核心业务的确定原则
第七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借船出海--上海兰生等的扩张之路
        一、 案例综述
        二、 启示
    第二节 超越“综合商社”--中粮集团的集约化经营
        一、 案例综述
        二、 启示
    第三节 逐鹿国内零售市场--华润零售的对内扩张
        一、 案例综述
        二、 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8)日本综合商社的国际战略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综合商社的历时性演进
    一、 综合商社:军事战开国通商的载体
    二、 综合商社:经济战中整合性业态的媒体
    三、 综合商社:知识战创新发展的生命体
    四、 日本政府:综合商社的导航者
第二章 综合商社的共时性机能发展
    一、 市场结构中的交易机能
    二、 金融体系下的“商社银行”
    三、 接轨知识经济的信息机能
第三章 综合商社变革性的市场战略
    一、 点、线、面依次推进的海外市场
    二、 双轮驱动下的国内市场
    三、 综合商社的战略性应对能力
第四章 透视商权的结构性变化
    一、 综合商社商权概论
    二、 商权的三个变化方向
    三、 综合商社转换经营战略
第五章 综合商社对中国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 从比较中判明趋势:日本综合商社的独特性
    二、 由计量中体察现状:韩国综合贸易公司的变异性
    三、 在综合中寻求生机:中国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方向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9)对我国汽车行业建立虚拟综合商社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日韩综合商社运作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一、 日本的综合商社
    二、 韩国综合商社的特色
    三、 综合商社与企业集团、跨国公司之间区别联系
第二章 我国综合商社试点运作经验与启示
    一、 我国综合商社试点运作
    二、 我国综合商社试点经验启示
    三、 我国综合商社试点需要也完全可能在汽车行业得到落实
第三章 我国汽车行业建立综合商社之辨证性分析
    一、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
    二、 入世与我国汽车行业
    三、 我国汽车行业组建综合商社必要性分析
    四、 我国汽车行业组建综合商社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组建我国汽车行业虚拟综合商社
    一、 各项有关改革之展望
    二、 我国汽车行业综合商社组建模式探析
    三、 虚拟综合商社之形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观点
    三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节 国有外贸企业的困境分析
    第二节 国有外贸企业的横向改革实践
    第三节 国有外贸企业的承包制改革
    第四节 国有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革
第二章 人力资本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确立与发展
    第四节 人力资本的定义与属性
第三章 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与结构
    第二节 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第三节 人力资本及其产权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激励机制创新
第四章 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国有外贸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成绩与问题
    第二节 国有外贸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国有外贸企业激励机制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人力资本产权是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的切入点
第五章 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外贸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
    第二节 中国国有外贸企业人力资本治理结构创新
    第三节 中国国有外贸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日本综合商社对我国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2]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A].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14年研究课题汇编, 2015
  • [3]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4]扩大内需背景下的中国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渠道建设[A]. 王先庆,武亮. 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渠道建设, 2011
  • [5]我国大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 魏涛. 吉林大学, 2007(03)
  • [6]专业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宋常林. 东南大学, 2005(02)
  • [7]内外贸一体化条件下外贸公司的价值再造与战略调整[D]. 王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3)
  • [8]日本综合商社的国际战略学解析[D]. 曹秀莲. 吉林大学, 2004(04)
  • [9]对我国汽车行业建立虚拟综合商社之探讨[D]. 郑永强. 苏州大学, 2004(01)
  • [10]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D]. 忻华强. 复旦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日本综合商社对我国外贸企业改革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