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率先倡导城市精神

上海率先倡导城市精神

一、上海首倡城市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朱鸿亮[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刘琦[3](2021)在《列宁灌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宋彩虹[4](2021)在《明清山西关庙现象 ——以碑刻资料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

王枫云,刘鉴萱,任亚萍[5](2021)在《当代中国地方学:发展模式与未来进路》文中研究说明地方学作为一门"因地名学,以地名学"的学问,其相关名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但规范意义上的地方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方学开始蓬勃发展。当代中国地方学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但这些模式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自的局限与不足。中国地方学的未来发展可采取如下进路:注重顶层设计;打造学术共同体;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等。

王雅[6](2021)在《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 ——以张士林为个案》文中提出慈善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振民心、维护社会公正良知、引领社会公秩良俗、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慈善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慈善历史、慈善思想、慈善文化等方面,近年来则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问题。但关注点主要放在江浙一带慈善家身上,而对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的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仅在一些着作的某些章节中稍有提及,专门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体上显得非常零散,需要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以丰富中国慈善文化和晋商的整体研究。张士林作为晋东商人的典型代表,因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成为晋商慈善活动转型的先行者。其慈善救济活动受到了儒家“仁爱”思想、关公忠义诚信文化、家族行善传统、晋商慈善伦理等影响,张士林在十八岁时,便继承父业,主持家政,整顿商号,体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在整个家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的发展推动张士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援助民间慈善活动,兴办学堂,大力发展慈善教育事业,这是其自身思想和行为转型的开端,之后爱国争矿的国家慈善活动,其慈善思想在不断得到升华,加剧了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道路。慈善活动的关注点不仅仅是放在对贫弱困苦等弱势群体的物质资助上,还在精神层面上积极引导从而做出正确选择。所做慈善活动也从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亲人,有地缘关系的社区邻里,再到超出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同乡等,是晋商慈善活动近代转型的典型人物。张士林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是近代中西方慈善思想观念碰撞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引进加速了其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张士林作为阳泉慈善活动的带头人,对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慈善活动的转型历程体现了晋商转型时期慈善方式由“养济型”向“教养型”过渡、慈善范围由“区域性”向“全国性”过渡的特征,不断推动着中国慈善活动近代化的发展。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经商发展与慈善活动的关系和中国慈善活动近代转型中的家国情怀,并为当代慈善活动发展提供了借鉴。

侯恩宾[7](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刘之傲[8](2021)在《基于闲置厂房改造的社区养老设施设计研究 ——以合肥香樟颐养中心为例》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自2011年以来的30年中,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中国城市正快速发展,“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制度将继续减少城市的工业用地,以增加服务产业用地在城市总用地中的比例,从而产业建筑出现废置、闲置的命运无法避免,工业用地功能的初步替换迫在眉睫。在养老模式方面,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中已经将养老服务朝向社区养老模式方向发展,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养老设施。现有研究中针对一般性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住宅的讨论已相对较多,但对于社区养老设施的研究较少,同时利用现有的闲置厂房改造的养老设施方面这一特定功能置换的研究更是鲜见。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和探索基于闲置厂房改造的社区养老设施设计。首先,论文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从厂房改造设计、社区养老构建和养老设施建设三个方向分别研究,总结梳理与本文论点相关内容加以利用;并根据国内外若干实例展开分析,从中摄取实践项目的改造措施和设计要点。其次,论文以合肥为例通过对社区养老现状进行调研,探究社区中现有的养老设施的不足,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析社区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根据调研信息从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角度出发分析社区老年人的特征与需求,并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建议;同时论文通过对闲置厂房改造养老设施的可实施性探究,为研究闲置厂房改造为社区养老设施打下基础。最后,论文从改造设计的目标出发,总结出符合时代发展状况的设计原则;接着为闲置厂房改造前期策划制定策略,提出养老设施规模确定方式和养老设施功能组成构建方式等策略;随后,通过对闲置厂房改造的养老设施的室内空间设计、室外空间设计和立面造型设计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尽可能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改造设计策略;并在文末以合肥市香樟颐养中心设计实例作为策略辅证,进一步阐述改造设计的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笔者希望对未来城市之中基于闲置厂房改造的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图[169]表[4]参[53]

赵立庆[9](2021)在《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艮的儒学思想是中晚明市民生活的理论表达,本文概括为身本儒学。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东西方无不经历了一个由心本论到身本论的过程,但从生活儒学而看,身本并非意味着把身看成是形而上的存在,而是生命的自由活动。在工夫论域中,衍生出“安身立本”的内圣工夫论和“亲民爱物”的外王工夫论,而且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内在贯通。王艮建立了一个以“身”为本体、以“安身”为工夫、以躬身实践为旨趣的身本儒学体系。由此,“身”从理本体、心本体中解放出来,成为身心合一的具有现代价值的个体。张岱年先生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个体本位价值:“王艮的主要思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就是肯定个体是根本的。”从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看,“身”所表示的人类身体则是单个的人或特殊的社会自我,它基本上我由社会关系和累积起来的习惯、价值和气质来塑造的,而塑造的过程则是学习、经历、行为和反思。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目前学界关于王艮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王艮儒学的思想史意义,如从阳明后学、泰州学派,这是整体视角;一是阐发王艮儒学思想的某个侧面,如“百姓日用即道”、“淮南格物”等,这是局部视角。总起来说,还缺乏一种系统的体系研究。因此,构建王艮身本儒学的哲学体系及其所体现的现代个体思想是本文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活儒学、社会人类学和比较哲学方法,从本体、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三个维度阐述王艮身本儒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价值。王艮身本思想的产生是儒学史上的一个划时代思想事件,所以应该从身本观念得以产生的思想论域加以理解。因此研究身本思想需要厘清西方身本观、儒家身本观,还要从生活论视域加以透视,因为身本思想本质上是市民生活的反映。必须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身体”概念不能理解为单纯的躯体、肉身或四肢,而是奠基在生命之上的身心合一的个体。仅在与心相对时,“身体”主要是指身躯,而在其他论域中,身体一般是指身心合一的个体。西方身本观历程大致与儒家传统身本观相似,也有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王艮从阳明“身心一件”出发,颠倒“心主身辅”的关系而确立身本论。由此可见,形而上学一—无论是西方理性主义还是宋明理学——视域下“身”被贬低为身体。而生活儒学认为,生活本身既是形而上学的本源,更是形而下学的本源。以此观之,“身”的本源义也就不是感性欲望的肉身,而是生命及其生命活动,即生活,即百姓日用。本文第二章主要阐明王艮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生平经历。明代政府高度集权,政治生态极度恶化,士人心态也呈现极大的不同。但是,权力集中同时使得官僚体制庞大,政府效率低下,商品经济得以持存并逐渐发达,白银成为主导货币,“促使赋役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并且把社会各个阶层大幅度地拖入商品交换关系中”,人身依附关系松解,市民奢侈消费意识抬头。阳明所言的“心即理”实际上便是“我即理”,亦即将价值评判的权利收归自我。尽管其自我的内容仍然是以忠信礼义为核心构成的,但却极大地突出了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士人的人格得以从外在的权威中拜托出来而独立。王艮从直接从“心即理”的良知主体转到“身即道”的身体主体,凸显出生命个体的价值。简单地说,阳明以自身的良知作为评价标准,王艮则以安身作为评价标准。质言之,王艮之“身”正是良知的具身化。王艮之身本论或尊身思想既与先前典籍的生命哲学相关,也有道家的贵身思想有关,还是时代生活的反映。第三章主要阐明王艮身本儒学的本体论。如果说阳明心学的本体是良知,那么王艮儒学的本体是身。本体在这里不是宇宙论意义上的世界产生的本源,毋宁是意义世界上的价值本体,是生活世界的本然状态。如陈来教授所说,“本体本指本根、本来,体指实体、状态、体段等。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实体、本体、道体,都涵有或涉及本体论的问题,尤其是道体。中国的本体是生生不已、有生命的。”“道体”在王艮儒学思想中其实指的就是“身与道一件”,即“道身”。首先,王艮把“身”抬高到本体位置,“身与道同尊”、“身与道原是一件”,借用王船山的话说就是“即身而道”。其次,保身爱身是人的良知良能,是生生之机;知保身,才能爱身,能爱身则爱人;进而达到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所以,安身才是立本:“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谓‘失本’。”第三,王艮借用本末范畴阐释“物有本末”:“‘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身”是天下国家的价值尺度。所以,王艮的明哲保身论不是狭义的保全生命,反而突破传统单向性的爱,使仁爱成为双向的“互爱”。宋明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工夫论,工夫又可分为内圣工夫和外王工夫,故分两章论之。第四章主要阐述身本儒学的内圣工夫论内容和特征。工夫论是本体论体现的逻辑结果,有什么样的本体逻辑上要求相应的工夫。无论是理学工夫还是心学工夫都是本体-工夫框架下的工夫论,王艮则从良知现成出发注重百姓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工夫。王艮十分重视工夫,他认为本体如何关键看工夫:“体用不一,只是工夫生。”显然,阳明心学蕴含着深刻的个体性评价原则,而这一原则在王艮的身本工夫中得到落实和阐发。王艮的工夫论建立在身本论之上,“身与道一件”,所以,安身工夫是其主旨;“身”是生命的显现,生命即是生生不已、活泼泼的自然之道,所以,工夫无须防检,当下即用、至简至易,以“乐学”为方法论。如前所言,安身的“身”是身心合一的个人,所以安身其实是“安其身而安其心”。“安身”自然包括保护生命权利,但“保身”也是“爱身”,所以,“明哲保身”其实是生命之爱,是生生之道。从自爱出发而爱人爱物才是本真的仁爱,爱有差等始于自爱,这就是爱身为爱人爱物奠基。由于王艮坚持良知现成,即肯定个体原则的优先性和现成性,所以个体权利和法则衡量天下国家之正与否,“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在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故曰格物”。这就是王艮“以身格物”的工夫论。第五章主要论述王艮身本儒学的实践维度,即外王工夫论,就是说外王工夫是现实发用,而不仅仅指向主体的良知本体。实践品格是王艮身本儒学的内在要求,“安身”并非认命听命、安于现状,“身”本来就包括躬身实践的含义。王艮把良知所蕴含的个体性思想改造成“我命虽由天,造命却由我”的自主性;并且将这种自主性赋予平民大众,从而推进儒学的世俗化。泰州学派多率性而为,符合社会底层民众的需求,以至于背离当时的社会礼制,足见其影响。身本儒学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讲学活动、乡会活动、参与治理和政治诉求。讲学活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可谓是儒家思想的传教活动,其目的是启蒙大众。宗会实际上反映出松散的近世家庭在恶劣的环境下的一种自救性的自治组织。讲会乡会尽管有长幼之分,但受“满街皆是圣人”思想的影响,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代表观点是何心隐“天下统于友朋”的论断。从身本论看,这种圣愚平等实质是政治平等,从而为政治参与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的政治思想是“王道仁政”,后世一般称之为德性政治或伦理政治。王道仁政落实在士人身上就是“内圣外王”。就其理想状态而言即“三代之治”,这是儒者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间接反映出儒者对现实政治生态的不满。内圣外王最终要落实在政治制度上,这就预设君权的合法性,一旦进入现实政治中,政道与治道脱离,君主权威压倒一切,成为儒学现代转型的制约因素。在碰到制度这道硬墙后,儒家思想只能在内圣领域继续深挖。王艮采取“修身见于世”的实践策略,“觉民行道”,“内圣外王”架构在王艮这里出现裂缝,转化为自我主宰的“出处进退”之学:出处进退各有其道,“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师”。王艮的独立自主精神发展成为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人的狂侠人格,这也是儒家在专制体制下的必然结果。余论部分是王艮身本论的延伸,即进一步揭示身本儒学所蕴含的个体性思想。“身”本就有“吾”、“我”的含义,经王艮的诠释,身获得与道同尊的本体地位,而在现代权利话语下,身体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格权。也就是说从道德话语和权利话语两个方面,“身”指向或等同于个体。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不再是传统的宗法家族,此外作为制度形态的传统儒学已经解体,儒学的复兴必然落实在现代个体身上。个体,从国家层面讲就是公民;从经济领域讲就是经济人;从道德领域讲就是道德人,从市民社会讲就是市民。所以,有学者提出“现代的公民儒学”,以区别“传统的宗法儒学”。既然现代社会是个体化的社会,这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那么儒学的形而上表达就是个体儒学。换句话说,个体儒学就是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基于并有益于个体权利和德性,实现“成己成物”的价值诉求。当然这套价值诉求又不得不诉诸现代制度以实现自身,儒学不必再走心性论基础上的“内圣开外王”之路,而应落实到个体身上。

廖丹[10](2021)在《明代松江书派研究》文中认为明代松江书派是明代书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与吴门书派在明代书法史上的此消彼长历来是书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与吴门书派不同,松江书派在明初至明末的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这其中既有政治与经济的干预,也有松江本土文明孕育的背景,同时还涉及到松江书派群体的流派意识问题。本论文第一章立足于松江书派的研究背景展开,对于相关研究中还未有定论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补充说明。考察地域书法与地域书派的研究问题、松江书派书家地域和流派意识的问题、书法史研究中的“云间书派”、“华亭书派”、“松江书派”的称谓问题,是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松江书派的书画艺文活动研究涉及到书家的交游、鉴藏、刻帖等活动,这些活动在明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特征有所差异,第二章立足于松江前期书家与中后期书家的不同交游方式、鉴藏与刻帖活动展开,可以看出,书画艺文活动既是松江书派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为松江书派的形成与聚集提供了土壤和生态氛围。松江书派在明代前期经历了曲折的书风探索,以楷书而论,有以“二沈”为代表的台阁体书家及其楷书实践;以篆隶而论,有陈璧、朱芾等书家对“崇古”观念进行开拓;以草书而论,有沈粲、陈璧、二张等书家分别进行了章草和狂草的实践。尽管在明代中期吴门书派崛起并达到高峰的背景下,松江书派前期的很多探索暂时归于沉寂,但松江书派后期陆深、陈继儒、莫氏父子、董其昌等书家很快为松江书派的理论进行了整合,他们提出了追踪晋唐的书学思想,并且在创作上保持了高度的热情与持续的动力。他们针对吴门书派后期陷入“文氏一笔书”的困境进行了批判与总结,董其昌提出了“学唐乃能入晋”以及“直夺晋人之神”的主张,并且在学习二王、苏轼、米芾等书家风格上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念。本论文的第三章与第四章,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而展开。关于松江书派流派意识的构建问题,涉及到松江书派的统系意识、盟主意识和风格意识。基于书法史研究中流派意识研究的薄弱环境,对书法流派意识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书法流派成立的基本标准、流派的命名、流派风格特征的把握等等,需要进行必要的说明。松江书派在统系构建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他们不承认吴门书派所确立的宋克为松江书派之祖的言论,对于吴门书派所建立的“名”“贵”统系也进行了有力的还击;盟主意识方面,值得关注的是董其昌,他对吴门书派塑造的“二沈”盟主地位有着非常矛盾的心态,他对流派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他的盟主意识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理论内涵;松江书派流派风格意识在对张弼、张骏草书与陆深的评论中逐渐清晰完善起来,他们对取法风格的远近和宽隘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松江书派艺文活动研究、书风探索和书体实践研究、书学思想研究以及流派意识的研究,遵循的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从现象层面到意识层面的研究,以期还原松江书派在书史上的形象建构与艺术价值。

二、上海首倡城市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首倡城市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5)当代中国地方学:发展模式与未来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中国地方学的基本样态
    (一)当代中国地方学概况
    (二)地方学的类型划分与地域分布
二、当代中国地方学的典型发展模式
    (一)当代中国地方学的典型发展模式
        1.“以学者为首倡、促进内部融合”的发展模式
        2.“以平台为依托、注重项目牵引”的发展模式
        3.“以政府为引领、整合内外资源”的发展模式
    (二)对当代中国地方学典型发展模式的反思
三、当代中国地方学的未来进路
    (一)注重地方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打造地方学学术共同体
    (三)不断寻找地方学发展的新增长点

(6)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 ——以张士林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慈善的基本内涵
        2.晋商慈善
        3.中国传统慈善活动转型
        4.研究述评与研究起点
    (四)研究设计
        1.相关概念
        2.理论基础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二、张士林慈善活动近代转型的背景
    (一)晋东阳泉慈善活动的历史基础
        1.阳泉的基本概况
        2.阳泉慈善活动的历史
    (二)晋东阳泉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
        1.关公的忠义诚信文化
        2.家族的行善传统观念
        3.晋商的慈善伦理
    (三)张士林的显赫家世和特殊身世
        1.张士林的显赫家世
        2.张士林的特殊身世
    (四)民族救亡图存思潮下的晋东阳泉慈善活动
    小结
三、张士林慈善活动近代转型的表现
    (一)倡导慈善教育,使晋商慈善活动具有教养内涵的近代转型
        1.张士林慈善教育思想的萌生
        2.张士林的慈善教育活动
    (二)组织山西爱国争矿运动,使晋商慈善活动具有救亡图存的近代特征
        1.首倡爱国争矿运动
        2.组织爱国争矿运动的社会力量
        3.爱国争矿运动动员机制的“新气象”
        4.爱国争矿运动范围的跨地域性
    小结
四、张士林慈善活动近代转型的特点
    (一)晋商慈善活动承旧启新的探索者
        1.作为传统慈善家的张士林
        2.作为近代慈善家的张士林
    (二)张士林慈善活动近代转型的过渡性
        1.慈善救济方式由“养济型”向“教养型”过渡
        2.慈善救济手段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过渡
        3.慈善救济范围由“区域性”向“全国性”过渡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张士林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是近代中西方慈善思想观念碰撞的必然结果
        2.张士林的慈善活动引领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
    (二)讨论
        1.经商发展与慈善活动的关系理解
        2.中国慈善活动近代转型中的家国情怀
        3.张士林慈善活动近代转型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关于张士林慈善活动近代转型访谈提纲
    附录二:张士林墓志铭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闲置厂房改造的社区养老设施设计研究 ——以合肥香樟颐养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背景
        1.1.2 后工业时代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1.4 养老模式状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闲置厂房改造的社区养老设施研究现状分析
    2.1 工业建筑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 社区养老设施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3 厂房改建养老设施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4 厂房改造养老设施的相关案例分析
        2.4.1 阿瓦隆广场养老服务设施
        2.4.2 帕克斯勒养老服务设施
        2.4.3 恒裕曹家渡老年福利院
        2.4.4 百悦百泰城市颐养中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区养老需求及厂房改造可行性评估研究
    3.1 社区养老现状调研
        3.1.1 调研概述
        3.1.2 调研现状分析
        3.1.3 调研总结
    3.2 社区老年人需求及设计建议
        3.2.1 社区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
        3.2.2 基于社区老年需求的养老设施设计建议
    3.3 闲置厂房置换养老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3.3.1 工业建筑在城市中的发展现状
        3.3.2 闲置厂房改造的必然性
        3.3.3 闲置厂房改造的方向探索
    3.4 改造为养老设施的闲置厂房价值评估标准研究
        3.4.1 区位评价
        3.4.2 环境评价
        3.4.3 功能空间评价
        3.4.4 结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闲置厂房改造社区养老设施设计策略研究
    4.1 改造设计原则
    4.2 改造前期策划策略
        4.2.1 规模策划
        4.2.2 功能流线策划
        4.2.3 厂房改造重点问题解决
    4.3 建筑空间设计
        4.3.1 居室空间设计
        4.3.2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4.3.3 公共服务空间设计
        4.3.4 交通空间无障碍设计
        4.3.5 室外活动空间设计
    4.4 建筑立面设计
        4.4.1 立面风格
        4.4.2 立面材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闲置厂房改造的养老设施设计实践——香樟社区颐养中心
    5.1 香樟社区颐养中心项目概况
        5.1.1 总体概况
        5.1.2 区位概况
        5.1.3 厂房改造前概况
    5.2 香樟社区颐养中心策划规划设计
        5.2.1 定位及规模确定
        5.2.2 改造难点
        5.2.3 总体规划设计
        5.2.4 结构改造设计
    5.3 香樟社区颐养中心建筑空间设计
        5.3.1 平面功能布局
        5.3.2 居室空间设计
        5.3.3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5.3.4 公共服务空间设计
        5.3.5 交通无障碍设计
        5.3.6 室外活动空间设计
    5.4 香樟社区颐养中心建筑立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区养老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缘由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本文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本文主要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身本”观念的先行讨论
    第一节 西方身本观
        一、西方哲学视域下的身本观
        二、权利话语下的身本观
        三、文化人类学下的身本观
    第二节 儒家身本观
        一、“身”、“心”释义
        二、身体的类型
        三、身体的转向
    第三节 生活论还原下的身本观念
        一、形上之身
        二、形下之身
        三、本真之身
第二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中晚明市民社会
        一、商品经济
        二、市民阶层
        二、市民生活
    第二节 中晚明政治文化与士人心态
        一、政治生态
        二、士人心态
    第三节 王艮生平与思想渊源
        一、身份的转变
        二、王艮与阳明心学
        三、王艮与释道
第三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本体论
    第一节 身与道
        一、尊身即尊道
        二、以身弘道
    第二节 安身立本
        一、良知良能
        二、明哲保身
        三、具身良知
    第三节 身为国家天下之本
        一、身是家之本
        二、身是国之本
第四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内圣工夫论
    第一节 工夫论概述
        一、工夫考义
        二、儒家工夫概念
        三、本体-工夫与日用工夫
    第二节 穷理与致良知
        一、穷理与知礼
        二、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第三节 安身工夫
        一、静坐默识以体道
        二、“良知致”
        三、淮南格物论
        四、当下日用即工夫
        五、乐学工夫
第五章 王艮身本儒学的外王工夫论
    第一节 实践品格
        一、大人造命
        二、世俗化
    第二节 乡村实践
        一、讲学活动
        二、乡会实践
    第三节 政治理想
        一、平等观
        二、政治参与
        三、理想社会
余论: 儒学与个体
    一、个体与个人、整体
    二、儒学与个体性
    三、个体儒学的两个维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明代松江书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松江书派基本情况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书法流派研究中的“血缘”“地域”与“国家”问题
    第二节 “云间书派”、“华亭书派”、“松江书派”辨名
        一、行政设置意义上的“云间”、“华亭”与“松江”
        二、地域文化心理上的“云间”、“华亭”与“松江”
        三、书法史研究中的“云间书派”、“华亭书派”与“松江书派”
第二章 松江书派书画艺文活动研究
    第一节 松江书派艺文交游活动
        一、以杨维桢为中心的松江艺文活动
        二、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江士人结社活动
        三、以董其昌、陈继儒为中心的书画交游
    第二节 松江书派书画鉴藏活动
        一、明代松江书画鉴藏风气之转换
        二、曹昭《格古要论》与明初松江书画艺文藻鉴
        三、何良俊及松江中晚期书家鉴藏心态
        四、董其昌、陈继儒及晚明松江书画鉴藏特点
    第三节 松江书派刻帖活动
        一、松江刻书与松江刻帖
        二、松江刻帖的地域化自觉意识
        三、松江翻刻帖的粗制滥造现象
第三章 松江书派书风探索和书体实践研究
    第一节 楷书
        一、文化心态转换下的松江书家群体
        二、中书舍人制度下的松江书家群体
        三、台阁审美范畴下的松江书家风格
    第二节 篆隶
        一、“崇古”观念下的书法理论
        二、“崇古”观念下的书法实践
    第三节 草书
        一、二沈、陈璧章草:“殊有古意”
        二、二张狂草:“天趣逸发”
第四章 松江书派晋唐书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晋唐书学思想的提出——陆深
        一、陆深《书辑》中的晋唐书学思想
        二、“笃好颜书,几于道矣”
        三、“吾与吴兴,同师北海”
    第二节 晋唐书学思想的实践——陈继儒与莫氏父子
        一、陈继儒:“眉公书法,苏米之间”
        二、莫如忠:“晋人之外,一步不窥”
        三、莫是龙:“酝酿诸家,匠心独妙”
    第三节 晋唐书学思想的成熟——董其昌
        一、以法求态:“学唐乃能入晋”
        二、以势求态:“直夺晋人之神”
第五章 松江书派的流派意识研究
    第一节 关于书派意识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 松江书派统系意识的构建
        一、陆深的统系意识
        二、董其昌的统系意识
        三、松江书派对“名”“贵”统系划分标准的反击
    第三节 松江书派盟主意识的构建
        一、王世贞的盟主意识及其流派策略
        二、松江书派盟主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节 松江书派风格意识的构建
        一、“二张”批评现象中的风格意识
        二、松江书派风格取法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明代松江书派人物概览
附录二 松江书派年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上海首倡城市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列宁灌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琦.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4]明清山西关庙现象 ——以碑刻资料为中心[D]. 宋彩虹.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当代中国地方学:发展模式与未来进路[J]. 王枫云,刘鉴萱,任亚萍. 学习与实践, 2021(06)
  • [6]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 ——以张士林为个案[D]. 王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7]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8]基于闲置厂房改造的社区养老设施设计研究 ——以合肥香樟颐养中心为例[D]. 刘之傲.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9)
  • [9]以身为本:王艮儒学思想研究[D]. 赵立庆. 山东大学, 2021(11)
  • [10]明代松江书派研究[D]. 廖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上海率先倡导城市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