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氢苯甲酸-环己酮肟联产己内酰胺工艺中酰胺液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六氢苯甲酸-环己酮肟联产己内酰胺工艺中酰胺液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一、六氢苯甲酸-环己酮肟联产己内酰胺组合工艺中酰胺液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薛晓丽[1](2020)在《木耳菌糠的组成特征及氧化解聚》文中认为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由此产生的菌糠年产高达2000万t,但菌糠的有效利用长久以来未得到解决。含水率高、重金属含量高和极易滋生霉菌等缺点严重阻碍了菌糠的开发利用。如能作为化工原料获取高附加值含氧化学品(OCs)具有较大应用前景。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组成结构是菌糠高效利用的重点,探索温和条件下菌糠中一些化学键断裂选择性生成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是实现其高附加值利用的关键。本文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及过氧化氢/乙酸酐(AHPO/AAH)温和氧化组合的两步降解法,借助多种精密分析仪器深入研究了木耳菌糠(SAAS)中有机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利用相关模型化合物、标准品及SAAS超临界萃余物(ERSAAS)研究了SAAS温和氧化降解机理及历程;尝试了以聚酰胺为填料的氧化可溶部分(SPs)的柱层析分离,探索从菌糠中获取OCs的可行性方法。本文对SAAS配方材料——柞木屑(OWSD)和麦麸(WB)也进行了萃取和氧化解聚组合的两步降解法,希望通过比对更充分了解SAAS的组成结构。运用FTIR、XRPES和SEM测试技术直接表征了三个样品,获取了样品中有机质官能团组成、表面元素形态和显微组织性貌等信息。结果表明样品中都含有羟基、甲基(亚甲基)、O-糖苷键和羰基等官能团,表面的O和S主要以C–O-、C-OH、C=O、氨基氮、胺基氮和吡咯等形态存在。采用的二步降解法可将SAAS、OWSD和WB中的有机质几乎全部转化为可溶有机小分子。高渗透性的超临界CO2流体夹带着石油醚(30–60 oC)、二硫化碳、甲醇、丙酮和等体积丙酮/二硫化碳混合溶剂渗入至生物质的内部,高效地将样品中游离的和以弱非共价键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析出,多种具有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结构特点的酚、苯甲醛、呋喃酮、吡喃酮、芳酸、糖和糖苷类化合物析出。总萃取率分别为12.3%、15.6%和19.8%,甲醇辅助下的萃取率最高。AHPO/AAH温和氧化能够破坏生物质中-C-O-桥键,更易作用于芳碳破坏芳环,SAAS、OWSD和WB萃余物的总降解率分别为89.1%、79.7%和81.5%,降解主要发生在第一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萃取物和SPs中共检测到657种化合物,分为烷烃、烯烃、芳烃、醇类、酚类、醛类、酮类、酯类、羧酸类、糖和糖苷类(M&Gs)、含氮类有机化合物、含硫类有机化合物和呋喃类化合物。萃取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正构烷烃、醇和酯。N和S分别以多种形态存在。SPs中主要组分为羧酸,还有少量的醇、酮和M&Gs。通过详细分析萃取物和SPs中化合物的组成分布,并结合FTIR和XRPES的分析,推测SAAS组成结构中含有丰富的C15-C38的烷烃、C16-C25的脂肪醇、烷酸酯和少量的带3-4个苯环的芳烃、酚、醛、酮、羧酸等游离态组分以及由D-核糖、鼠李糖、葡萄糖、果糖、塔罗糖和甘露糖等糖元组成半纤维素和具有较多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及2-4个亚甲基连接的苯环结构组成的木质素以及由β-D吡喃葡萄糖组成的纤维素构成的骨架结构。通过分析模型化合物的AHPO/AAH氧化降解产物可知,该氧化剂可有效导致D-木糖糖单体开环并断裂;能破坏愈创木酚芳环结构,甚至可破坏菲和荧蒽的稠环,最终得到小分子羧酸。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标准品的AHPO/AAH氧化降解率分别为8.3%、98.6%和82.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都经历醚键断裂、单糖开环、断裂或重新成环,生成醇、呋喃酮、吡喃酮和脂肪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纤维素降解会发生低聚糖直接开环、断裂和重排等反应,生成碳原子数C7-C12的脂肪酸。AHPO/AAH可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芳环,不仅获得来自芳环侧链的一元脂肪酸,还能获得芳环间-(CH2)n-连接的二元脂肪酸和三元脂肪酸,甚至能够氧化苯环结构,进而生成一系列芳酸化合物。根据不同时间段取出的氧化产物化合物分析可知,ERSAAS骨架结构依照侧链、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纤维素顺序依次降解,并在降解过程中伴有降解产物的分解、聚合和环化等反应。AHPO/AAH氧化降解生物质可得到较高收率的OCs,但OCs中包含的化合物组成复杂,相对含量低,故其后续的分离和纯化是从生物质中获取高附加值OCs的关键技术。采取聚酰胺为填料的柱层析分离技术,依次用石油醚、不同体积比的石油醚/二硫化碳、二硫化碳、不同体积比的二硫化碳/乙酸乙酯和乙酸乙酯作洗脱剂,对SAAS全组分进行了11级分离,共分离出“2-乙酰氧基-3-羟基丁二酸、核糖醇、酒石酸、2-甲基-2-丙烯酸-1,2-乙二基酯、丁二酸、乙酰氧基乙酸和二氢-2,5-呋喃二酮”等7种有机物纯品,进一步验证了生物质通过温和转化制备OCs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137幅,表46个,参考文献248篇。

樊景景[2](2019)在《二氧化硅催化氧化环己胺的表面硅羟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硅作为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无机固体材料,在化学反应中通常用作催化剂载体,由于其表面含丰富的硅羟基偶尔仅用于催化酯缩合和烯烃异构化反应。近来发现无金属SiO2对催化环己胺选择氧化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效果,其表面的活性硅羟基成功吸引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特别应用于探索己内酰胺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本论文选取具有高比表面积的二维六方介孔SBA-15纯硅材料,以分子氧为绿色氧源,催化环己胺选择性氧化定向合成环己酮肟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各种谱学表征和DFT理论计算从分子层面揭示了硅羟基活性点的本征结构与催化活性的构效关系,阐明其表面硅羟基活性点在选择活化客体分子的作用规律,提出了可能的胺化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介孔SBA-15催化材料,然后通过硅烷化试剂(三甲基氯硅烷、三苯基氯硅烷)、盐酸和氨水等酸碱物质以及不同的温度对SBA-15表面硅羟基进行改性处理。以空气为绿色氧源,研究表面硅羟基活性点变化对催化环己胺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硅烷化试剂处理后催化剂活性显着降低,其中经分子动力学半径小的三甲基氯硅烷去SBA-15孔道内硅羟基后,转化率不高于1%。分子动力学半径较大的三苯基氯硅烷仅对表面去硅羟基化,环己胺转化率下降相对较低(4%),但环己酮肟选择性低于80%,说明SBA-15孔道内硅羟基有反应限域催化效应。表面硅羟基经盐酸处理活性无明显变化(8.63%),但环己酮肟选择性下降(68.28%);经氨水处理后,环己胺转化率显着降低(3.31%),肟的选择性也明显下降(78.54%),说明表面硅羟基的微环境影响硅羟基活性。催化剂表面硅羟基经不同温度处理,催化活性随着脱羟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合原位红外光谱、Py-IR光谱和固体核磁等技术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关联,结果证实具有中性或弱酸性微环境的表面硅羟基是催化剂的活性中心。(2)基于上述实验及表征结果设计了孤立硅羟基、邻位硅羟基、偕生硅羟基和“硅羟基窝”四种不同的表面硅羟基结构,并通过量化计算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同时在理论上计算预测了四种硅羟基结构对客体反应物分子的吸附活化作用。结果表明邻位硅羟基和“硅羟基窝”与环己胺分子能形成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有利于环己胺的N-H键活化及中间体亚硝基环己烷重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硅羟基参与环己胺氧化制备环己酮肟的可能催化机理。(3)本论文还设计了通过浸渍法将低钛物种负载至SBA-15表面,然后以空气作为绿色氧源,异戊醇作稀释剂时催化环己胺选择性氧化异构化一步制备己内酰胺的新工艺。同时对反应温度、钛负载量和反应物配比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使用5%Ti/SBA-15催化氧化环己胺时,转化率为16.65%,己内酰胺的选择性达到53.05%。最后通过FT-IR红外光谱和UV-vis光谱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吕扬[3](2019)在《基于双功能负载型镍基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催化己二腈加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己内酰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也是合成尼龙-6纤维、尼龙-6工程塑料和薄膜的主要原料。己内酰胺的工业生产路线主要包括环己酮-羟胺路线、甲苯亚硝化路线、环己烷光亚硝化路线三大类。而传统工艺生产路线主要以环己酮-羟胺路线应用最普遍,利用该路线生产己内酰胺的产能约占总产能的95%以上。环己酮-羟胺路线是以苯或苯酚为起始反应物合成环己酮,随后其与羟胺通过肟化反应得到环己酮肟,然后其在烟酸体系中通过Beckmann重排反应制得己内酰胺。然而,以苯为原料合成环己酮的该路线需要通过环己烷氧化合成KA油这项单程收率极低的步骤,并且环己酮-羟胺路线存在反应路线冗长、环境压力大、原子利用率低、设备腐蚀严重以及副产大量的硫酸铵等副产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一种节能减排,不副产大量硫酸铵,绿色生产己内酰胺的新工艺。己二胺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尼龙-66和尼龙-610,在尼龙树脂、聚氨酯、塑料、涂料、粘合剂、漂白剂、橡胶助剂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丁二烯/己二腈法生产己内酰胺路线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工艺路线短、能耗物耗低、环境压力小且无副产硫酸铵、原子利用率高且副产物可回收等优点,可成为绿色生产己内酰胺的主要选择之一,而其中己二腈加氢合成6-氨基己腈是该路线的关键步骤,同时其还可联产己二胺。本文主要是设计与制备具有多金属协同催化效应的新型催化材料,应用于己二腈高选择性制备6-氨基己腈和己二胺,有望提升丁二烯/己二腈法合成己内酰胺及己二胺生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好的应用前景。首先,本工作研究了海泡石负载镍基多金属催化剂催化己二腈液相加氢过程。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以两种不同的金属助剂钾和镧对活性组分镍进行单一修饰以及共修饰的负载型镍基海泡石多金属催化剂。结合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助剂钾和镧的引入,均能够有效地抑制活性组分镍在还原过程中的烧结,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金属镍颗粒在载体海泡石表面的分散。并且金属镧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氧化镍的还原活化能,形成更多的活性金属镍。同时金属钾的引入,能够有效地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碱性位点,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环己亚胺和双己撑三胺等席夫碱类副产物生成,进而调控产物的选择性。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金属钾和镧共修饰的镍基海泡石多金属催化剂的效果最优,当反应温度为393K,氢气压力为2MPa,反应时间为6h,溶剂为乙醇,己二腈的转化率为92.5%,6-氨基己腈和己二胺的总选择性为91.3%。本工作考察了以不同无机酸改性后的海泡石作为催化剂载体,利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以不同无机酸改性的海泡石负载型钾、镍双金属催化剂,并应用于己二腈液相加氢催化性能的考察。结合分析表征,表明相比较于盐酸、硫酸改性的海泡石载体,硝酸改性的海泡石载体表面会形成大量的Si-OH基团,Si-OH基团可以通过共价作用于活性组分镍的金属离子,而硫酸改性的海泡石载体表面的Si-OH基团会发生脱水缩合形成Si-O-Si基团,不利于Ni2+的吸附。Si-OH基团的形成,有利于在载体表面形成更多的金属镍,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镍颗粒尺寸,促进其分散,而Si-O-Si基团的形成则出现相反的趋势。且通过无机酸改性的海泡石载体,均能够在海泡石表面形成弱、强酸性基团,而硫酸改性会形成更多的中、强酸性基团,这将更加有利于副产物的生成。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使用硝酸改性海泡石负载金属钾修饰的镍基催化剂,乙醇为溶剂,不添加任何碱性溶液,在反应温度为373K,氢气压力为2MPa,反应时间为6h,己二腈的转化率为92.0%,6-氨基己腈和己二胺的总选择性为95.2%。本工作考察了以浓硝酸处理的木质炭为载体的负载型镍基多金属催化剂催化己二腈液相加氢过程。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以两种不同的金属助剂钾和铁对活性组分镍进行单一修饰以及共修饰的负载型镍基多金属催化剂,并通过调控助剂对活性组分的修饰量,进而考察助剂与活性组分镍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合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组分镍的负载会在载体表面形成弱、中、强酸性位点,并且随着铁助剂的引入,酸量有增强的趋势,而钾的引入将有效抑制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点。同时,铁助剂的引入能够与金属镍形成Fe-Ni合金,这将有利于活性组分镍的还原,促进表面金属镍的形成以及镍纳米颗粒的分散。而随着钾助剂的引入,将有利于抑制镍纳米颗粒的烧结,促进其分散,然而过量钾助剂的引入将抑制活性组分镍的还原,不利于表面金属镍的形成。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硝酸改性木质炭负载金属钾、铁共修饰的镍基催化剂的效果最优,当反应温度为348K,氢气压力为2MPa,反应时间为6h,乙醇为溶剂,不添加任何碱性溶液,己二腈的转化率为91.3%,6-氨基己腈和己二胺的总选择性为91.8%。本工作考察了以多壁碳纳米管为载体,制备金属助剂镁、铜单一修饰以及共修饰镍基多金属催化剂,应用于己二腈液相加氢催化性能的考察,并且对催化剂的催化剂用量、还原温度、循环利用率以及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及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组分镍的负载以及助剂铜的引入均能够在催化剂表面形成酸性位点,而碱土金属镁的引入,将可以有效地中和这些酸性位点,增加催化剂表面的碱性位点。并且碱土金属镁的引入,将与氧化镍形成MgO-NiO共溶体(因二者之间拥有相似的晶格结构),而MgO-NiO共溶体的形成将抑制NiO的还原,导致载体表面的NiO+减少,金属镍的比表面降低以及NiO的还原活化能升高,反之,助剂金属铜的引入可以促使Cu-Ni合金的形成,且由于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将有效地降低NiO的还原活化能,增加催化剂表面的金属镍含量,提高金属镍的比表面积以及促进镍纳米颗粒均匀分散。结合对催化剂工艺条件考察结果发现,低温低压及缩短反应时间将有利于6-氨基己腈的生成,而高温高压及延长反应时间将有利于己二胺及副产物的生成。另外对催化剂进行循环实验时发现,该催化剂在循环4次时均能保持较佳的催化性能,再次循环活性降低是由于活性组分镍颗粒聚集且变得无定型以及其他可能的原因。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金属镁、铜共修饰的镍基催化剂的效果最优,当还原温度为623K,反应温度为328K,氢气压力为2MPa,反应时间为6h,乙醇为溶剂,己二腈的转化率为96.3%,6-氨基己腈和己二胺的总选择性为91.2%。本工作制备了一系列氨基化,羧基化,羟基化以及掺氮的功能化碳纳米管,并以功能化碳纳米管为载体,通过初湿浸渍法制备一系列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应用于己二腈液相加氢性能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碳管表面的功能团如NH2-、COOH-以及OH-能够通过静电吸引和化学共价作用于金属离子,从而为镍纳米颗粒的形成提供成核位点,进而可以有效地促进镍纳米颗粒的分散,提高金属镍的含量。而氮的引入可以通过氮与镍活性组分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而作为活性位点去沉积镍纳米颗粒,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超细镍纳米颗粒的形成,促进镍纳米颗粒的分散,降低NiO前驱体的还原活化能以及形成更多的Nj0+。同时,氮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增加载体表面的碱性位点,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伯胺6-氨基己腈和己二胺的生成。进一步地研究表明,碱性离子液体氢氧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OH)的添加可以通过固化氨基腈中间体上的-NH2基团来抑制伯胺亲核加成到醛亚胺上的碳原子,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另外,通过DFT计算分析了[Bmim]OH体系下的己二腈加氢过程机理。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己二腈的转化率为90.2%时,6-氨基己腈的单一选择性为81.8%,而当己二腈的转化率为100%时,己二胺的单一选择性为90.4%,且当己二腈的转化率为95.3%时,6-氨基己腈和己二胺的总选择性达到97.8%。

韩江华[4](2019)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组合工艺己内酰胺产品中的微量关键杂质》文中指出己内酰胺(CP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CPL中即使存在微量的杂质都会对聚合产物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聚合级CPL的纯度有很高的要求。该文对光密度值严重超标的组合工艺工业试验产品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技术(GC/FID)、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手段进行了定性分析,确定该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8,分子式为C12H16N2,环加双键数为6,为八氢吩嗪。结合组合工艺生产CPL所涉及化学反应的特点对八氢吩嗪的来源进行了理论推测,认为该杂质来源于Beckmann重排反应的副反应Neber重排,结构中含有较强的生色基团,对产品的光密度指标影响严重。因此,CPL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八氢吩嗪的产生过程和生成浓度严格控制。

谢祎[5](2016)在《固体磺酸催化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制备己内酰胺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己内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汽车、纺织、医药、机械、电子等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工艺是采用浓硫酸或发烟流酸催化生产己内酰胺,反应后需氨水中和产物,这个过程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如不可避免的设备腐蚀、产品分离困难以及大量低附加值铵硫酸盐的形成。环己酮肟的气相重排反应温度一般在300℃以上,导致己内酰胺选择性低且催化剂易结焦失活。因此,液相Beckmann重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寻找反应条件温和,绿色可回收的催化剂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本篇文章是以不同类型的固体酸代替液体的烟酸作为催化剂,在温和反应条件下研究了环己酮肟的液相Beckmann反应。本文首先考察了两种不同型号的磺酸树脂Nafion-H和Amberstly-15催化环己酮肟液相Beckmann重排反应。研究了溶剂、溶剂的除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再生时硫酸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规律,优化了重排反应条件,并对树脂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Nafion-H为催化剂,环己酮肟(2.0g),溶剂为DMSO(20ml),催化剂Nafion-H(0.4g),130℃反应12h,环己酮肟转化率达84.2%,己内酰胺选择性为72.9%。以Amberstly-15为催化剂,环己酮肟2.0g,溶剂为DMSO(20ml),催化剂Amberstly-15(0.4g),130℃反应12h,环己酮肟转化率达75.3%,己内酰胺选择性为70.9%。两种磺酸树脂都能取得较好催化效果,催化剂容易从溶液中分离和回收,并可重复使用。其次,本文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连续性装置,初步实验研究了由环己酮肟溶于溶剂DMSO所配制的反应液通过Nafion-H、Amberstly-15两种磺酸树脂层,模拟了一边进料一边出料的反应过程,既考虑基础研究的需要又考虑应用价值的体现。实验结果表明,磺酸树脂能连续催化环己酮肟重排生成己内酰胺,但反应时间较短约16h。再生后继续用于反应,反应时间进一步缩短,反应效果不理想。此外,本文还考察了以苯酚为溶剂,苯磺酸为催化剂催化的环己酮肟液相Beckmann重排反应体系。考察了催化剂苯磺酸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体系反应速度比较快,反应时间是1h、反应温度为130℃、环己酮肟与苯磺酸的摩尔比为1:1,此时获得环己酮肟转化率100%,己内酰胺选择性相对较高为49.8%。

尹学军[6](2013)在《离子交换吸附技术在甲苯-苯法联产己内酰胺工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己内酰胺作为一种重要化工单体,是生产尼龙、工程塑料和锦纶-6纤维的原料,在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甲苯法工艺做为一种己内酰胺传统生产技术具有生产流程精短,原料来源充足的优点,但同时精制过程复杂,产品质量不高也是其无法回避的缺点。特别是在甲苯法基础是开发的己内酰胺联产工艺由于生产工艺的复杂化,质量指标290nm处消光值容易超标,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离子交换吸附技术在联产己内酰胺精制工艺上的应用,解决290nm处消光值偏高的问题。本文首先选取精制流程中两个不同位置的粗己内酰胺作为交换吸附的原料:其中一股取自预蒸馏后、碱蒸馏前;另一股取自碱蒸馏后、轻副产蒸馏前。选取Amberjet 4200C1阴树脂和Amberjet 1200Na阳树脂两种凝胶型树脂和Lsa-5大孔型吸附树脂进行了树脂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在凝胶型树脂交换吸附作用下两股物料的消光值均降低了 30wt%以上,电导率也有较大幅度减小,而大孔型Lsa-5则基本没有效果。其次,对4200C1阴树脂和1200Na阳树脂的交换吸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停留时间和浓度等因素对消光值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有利于交换吸附效果的提高;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交换吸附效果变好,但变化不显着;随着物料浓度的增加,交换吸附效果变差。由于低温下物料的粘度较大,停留时间太长则交换吸附能力降低,综合考虑选取温度为45℃C,停留时间为10min、浓度为30wt%为较优的工艺条件。进一步考察了阴(20ml)-阳(10ml)树脂串联、阴(10ml)-阳(10ml)-阴(10ml)树脂串联、阴(20ml)阳(10ml)树脂完全混合三种树脂组合方式对90wt%粗己内酰胺的交换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方式下,预蒸馏粗己内酰胺的消光值从1.0降低到了 0.4-0.6左右,电导率降低到了 4μs/cm左右;碱蒸馏粗己内酰胺的消光值从0.5降低到了 0.30-0.35左右,电导率降低到了2μs/cm以下。从三种床层方式的对比来看,完全混合的方式优于其他两种串联的方式。本文还测定了上述三种树脂组合方式下交换吸附90wt%粗己内酰胺溶液的连续运行周期。结果表明,对预蒸馏粗己内酰胺,三种组合方式的连续运行时间均在8小时左右,处理量约300g/30ml;对于碱蒸馏粗己内酰胺,三种树脂的连续运行时间均在110小时左右,处理量为3000g/30ml左右。三种树脂组合方式下交换吸附碱蒸馏粗己内酰胺的周期较长,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最后,为了获得树脂再生的较优工艺条件以及树脂的再生率,选用硝酸做阳树脂的再生液,氢氧化钠溶液最阴树脂的再生液,考察了再生温度、再生液浓度、再生时间对树脂再生效果的影响,测定了再生树脂在阴-阳-阴串联方式下对碱蒸馏粗己内酰胺交换吸附的连续运行周期。结果表明,在再生温度45℃、再生时间60min、再生液浓度4wt%的条件下,树脂再生效果最好。再生树脂按阴-阳-阴串联方式连续交换吸附80小时,处理碱蒸馏粗己内酰胺约2400g/30ml。经计算,树脂的一次再生率73%左右,能满足工业上树脂再生率60%-80%的要求。

龙学燕[7](2012)在《新型VPO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性能》文中研究说明己内酰胺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于制备化学纤维和工程塑料。目前工业上生产己内酰胺的方法都需经过多步反应,操作复杂,原子经济利用率不高,同时副产大量低值硫酸铵,因此寻找一条步骤少、操作简单、经济环保的新工艺成为研究重点。本实验在课题组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一步合成己内酰胺这一新路线,并考察了催化剂的影响,简单探究了反应机理,通过数据与图谱结合解释了一些实验中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本实验设计和制备几组不同V/P的VPO催化剂,并考察其对反应的影响,得出当V/P为1:1.2时VPO催化剂催化效果最佳。在此V/P下,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加入过渡金属的M-VPO和M-AlVPO,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过渡金属的M/VPO和M/AlVPO,并考察这些催化剂在发烟硫酸体系中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为:在M-VPO系列催化剂中,Ni-VPO催化剂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效果,环己烷转化率为19.12%,己内酰胺选择性为28.95%;在M/VPO系列催化剂中,Cr/VPO催化剂催化效果最佳,环己烷转化率为19.44%,己内酰胺选择性为28.30%;在M-AlVPO系列催化剂中,Cr-AlVPO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效果,环己烷转化率为18.68%,己内酰胺选择性为27.58%;在M/AlVPO这一系列催化剂中,Mn/AlVPO对反应的催化效果较好,环己烷转化率为16.42%,己内酰胺选择性为29.39%。本实验考察用浓硫酸替代发烟硫酸以降低反应中副产物苯磺酸的量,实验结果证明此法是可行的,这是本实验的一大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得出了较适宜的反应条件:NOHSO4与浓硫酸的配比为1:3,反应时间24h,反应温度82℃。并对反应机理进了初步探究,推测存在一中间体。考察这一系列催化剂在浓硫酸体系中对反应的影响,发现在浓硫酸体系中,VPO复合催化剂表现出了与发烟硫酸体系中相似的规律:M-VPO系列中Ni-VPO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效果,环己烷转化率为4.37%,己内酰胺选择性为77.22%;M/VPO系列中Cr/VPO催化效果较好,环己烷转化率为4.49%,己内酰胺选择性为75.22%;M-AlVPO系列中,Cr-AlVPO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效果,环己烷转化率为4.53%,己内酰胺选择性为75.65%,在M/AlVPO系列中,Cu/AlVPO表现出了较佳的催化作用,环己烷转化率为5.54%,己内酰胺选择性为74.74%。本工作更进一步研究了己内酰胺的一步合成体系,对以后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灵均[8](2012)在《己内酰胺溶解度的测定以及杂质对其结晶过程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根据己内酰胺组合工艺的生产实际情况,对己内酰胺的结晶精制工艺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测定己内酰胺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来对结晶溶剂进行初步筛选;定量确定了不同己内酰胺的杂质含量对己内酰胺PM值和290nm吸光值的影响;对掺杂有杂质的己内酰胺进行结晶精制,以PM值、290nm吸光值和产品的粒度分布作为指标对结晶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平衡法测定了常压下己内酰胺和环己酮肟在甲基叔丁基醚、异丙醚、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和环己烷中的溶解度,温度范围是5-40℃。采用Apelblat经验模型以及NRTL1和UNIQUAC对己内酰胺的溶解度进行拟合,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考察了不同己内酰胺杂质对己内酰胺PM值和290nm吸光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己内酰胺PM值和290nm吸光值影响最大的杂质是2,6-二氨基吡啶,其次为环己酮肟和N-甲基-4-哌啶酮,再次为环己醇、环己胺和1,4-环己二酮,而N-甲基己内酰胺和环己基甲酸对PM值和290nm吸光值几乎没有影响。此外,环己酮肟和2,6-二氨基吡啶对于己内酰胺的晶体形貌没有影响。结晶实验结果表明在甲基叔丁基醚中的结晶结果最好,一次结晶之后可以将杂质几乎完全去除,结晶条件为:溶剂用量2.5:1,降温速率0.5℃/min,结晶温度5℃,结晶时间1h。在搅拌速率为180rpm时得到己内酰胺的粒度分布最佳,晶体的粒度主要分布在1mm左右,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纯己内酰胺晶体的形貌为方形片状晶体。

聂颖,肖明[9](2011)在《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己内酰胺的传统生产工艺以及新工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外己内酰胺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2010年,全世界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约为4 692 kt,消费量约为3 930 kt,预计2015年消费量将达到约4 500 kt。2010年,我国己内酰胺的总生产能力为575 kt,消费量为1 125 kt,预计2015年消费量将达到1 500 kt。提出了我国己内酰胺行业今后的发展建议。

张东顺[10](2012)在《改性Al-MCM-41分子筛催化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改性Al-MCM-41分子筛上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进行了研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磷酸和硼酸改性的Al-MCM-41分子筛催化剂。使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评价,并采用XRD,SEM,N2吸附,FT-IR,NH3-TPD,MAS NMR,UV-Vis,XPS,TGA以及GC-MS等表征手段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研究了催化剂表面的积碳情况和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并采用化学计算的方法,探索了磷改性Al-MCM-41分子筛的结构以及气相贝克曼重排可能的反应历程。磷改性Al-MCM-41分子筛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己内酰胺的选择性由64%提高至80%左右。腈类和酮类是气相贝克曼重排的主要副产物,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腈类增多,酮类减少。在所考察的40小时内,催化剂的活性基本没有发生改变,磷改性Al-MCM-41分子筛有着良好的稳定性。提高弱酸中心的数量有利于提高己内酰胺的选择性。硼改性Al-MCM-41分子筛也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己内酰胺的选择性最大可达到78%。硼的引入可以提高己内酰胺的选择性,但其选择性与硼加入量并不成线性关系。硼在分子筛中积聚会降低己内酰胺的选择性并容易导致催化剂失活。己内酰胺的选择性与分子筛中弱酸中心,尤其是弱Br(?)nsted酸中心有密切关系,它是气相贝克曼重排的活性中心。积碳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因素。积碳在催化剂表面以无定形形态存在,主要以软积碳和硬积碳两种类型沉积在催化剂的表面;积碳优先在催化剂的酸中心上形成,尤其是较强的酸中心上;反应后催化剂表面积碳的成分主要是脂肪烃类,而不是芳香烃类化合物;由于脱氢和聚合反应,分子筛表面形成脱氢碳物种或者碳结焦产物,堵塞了活性位点或者孔道,从而导致催化剂失活。通过计算化学分析,构型B是磷改性Al-MCM-41分子筛的可能结构;Nguyen等人提出的气相贝克曼重排的反应机理是合理的。但是,烷基基团的迁移是该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而1,2-H转移反应不是决定步骤。

二、六氢苯甲酸-环己酮肟联产己内酰胺组合工艺中酰胺液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氢苯甲酸-环己酮肟联产己内酰胺组合工艺中酰胺液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木耳菌糠的组成特征及氧化解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结构研究概况
    1.3 生物质转化
    1.4 有机质氧化研究进展
    1.5 分离与分析检测技术在生物质中的应用
    1.6 木耳菌糠的利用现状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设备和试剂
    2.2 样品制备
    2.3 实验步骤
    2.4 表征方法
3 固体样品的直接表征
    3.1 FTIR分析
    3.2 XRPES分析
    3.3 SEM图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超临界CO_2流体逐级萃取
    4.1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条件的优化
    4.2 有机溶剂辅助下超临界CO_2流体逐级萃取
    4.3 本章小结
5 萃余物的逐级氧化解聚
    5.1 萃余物过氧化氢/乙酸酐氧化解聚条件的优化
    5.2 氧化产物萃取溶剂的考察
    5.3 萃余物的逐级氧化
    5.4 木耳菌糠的组成结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木耳菌糠的过氧化氢/乙酸酐氧化解聚机理考察
    6.1 模型化合物的氧化解聚
    6.2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氧化解聚
    6.3 木耳菌糠萃余物不同时间取样分析考察氧化历程
    6.4 本章小结
7 木耳菌糠过氧化氢/乙酸酐氧化解聚及产物柱层析分离
    7.1 响应面法优化氧化条件
    7.2 氧化产物的柱层析分离
    7.3 石油醚洗脱物的柱层析分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二氧化硅催化氧化环己胺的表面硅羟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研究概述
    1.2 介孔SBA-15分子筛研究概述
        1.2.1 SBA-15合成方法
        1.2.2 SBA-15的应用进展
    1.3 环己胺氧化的研究现状
        1.3.1 双氧水氧化法
        1.3.2 分子氧液相氧化法
        1.3.3 分子氧气相氧化法
    1.4 环己酮肟的研究现状
    1.5 己内酰胺的研究进展
        1.5.1 己内酰胺的传统生产工艺
        1.5.2 己内酰胺的新生产工艺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改性表面硅羟基对催化环己胺氧化作用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氧化反应
        2.2.4 反应产物分析
        2.2.5 催化剂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学试剂改性表面硅羟基对反应的影响
        2.3.2 不同温度改性表面硅羟基对反应的影响
        2.3.3 不同碳氮物种改性表面硅羟基对反应的影响
        2.3.4 催化剂表面固载Ti物种对反应的影响
    2.4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
        2.4.3 吡啶红外光谱分析
        2.4.4 N_2吸脱附曲线分析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2.4.6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2.4.7 TG-DTG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硅羟基对催化环己胺氧化制备环己酮肟的理论研究
    3.1 前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羟基及环己胺分子模型构建及优化
        3.3.2 硅羟基吸附活化环己胺分子结构优化
        3.3.3 硅羟基催化氧化环己胺的机理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金属改性SBA-15催化环己胺氧化制备己内酰胺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氧化反应
        4.2.4 反应产物分析
        4.2.5 催化剂表征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稀释剂对反应的影响
        4.3.2 不同金属对反应的影响
        4.3.3 金属Ti负载量对反应的影响
        4.3.4 固定床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5 反应物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3.6 空气流速对反应的影响
        4.3.7 底物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4.3.8 催化剂煅烧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4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分析
        4.4.1 红外光谱分析
        4.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双功能负载型镍基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催化己二腈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己内酰胺简介
        1.1.1 己内酰胺的物化性质和应用
        1.1.2 己内酰胺的发展和国内外现状
    1.2 己内酰胺的传统生产工艺
        1.2.1 环己酮-羟胺路线
        1.2.2 甲苯亚硝化路线
        1.2.3 环己烷光亚硝化路线
    1.3 合成己内酰胺的其他工艺路线
        1.3.1 环己酮氨肟化及一步法合成路线
        1.3.2 环己烯水合路线
        1.3.3 丙烯腈电解合成路线
        1.3.4 硝基环己烷加氢合成路线
        1.3.5 环己烷一步法合成路线
        1.3.6 生物质合成路线
        1.3.7 丁二烯羰基酯化或氢氰化合成路线
    1.4 己内酰胺生产新工艺
        1.4.1 Beckmann重排工艺
        1.4.2 环己烷氧化工艺
    1.5 己二胺概述
        1.5.1 己二胺的性质和应用
        1.5.2 己二胺的发展现状
        1.5.3 己二胺的生产工艺
    1.6 己二腈加氢研究综述
        1.6.1 己二腈加氢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2 腈类加氢反应机理
        1.6.3 己二腈加氢反应机理
        1.6.4 己二腈及其主要加氢产物的物化性质
        1.6.5 己二腈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与催化剂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1 N_2物理吸附脱附表征
        2.3.2 X-射线衍射表征(XRD)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FT-IR)
        2.3.5 拉曼光谱分析表征(Raman)
        2.3.6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表征(H_2-TRP)
        2.3.7 氢气化学吸附表征(H_2 chemisorption)
        2.3.8 氨气化学吸附表征(NH_3-TPD)
        2.3.9 二氧化碳化学吸附表征(CO_2-TPD)
        2.3.10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2.3.11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2.4 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方法
        2.4.1 反应过程
        2.4.2 产物分析方法
第3章 K、La共改性的镍基海泡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催化剂制备与性能评价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表征与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
        3.3.2 催化剂催化己二腈加氢反应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海泡石负载K改性的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催化剂制备与性能评价
        4.2.1 改性海泡石的制备
        4.2.2 改性海泡石负载镍基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剂表征与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表征
        4.3.2 催化剂催化己二腈加氢反应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K、Fe共改性的镍基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催化剂制备与性能评价
        5.2.1 改性活性炭的预处理
        5.2.2 改性活性炭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制备
        5.2.3 催化剂表征与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的表征
        5.3.2 催化剂催化己二腈加氢反应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u、Mg共改性的镍基碳纳米管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催化剂制备与性能评价
        6.2.1 Mg-Cu-Ni/MWCNTs催化剂的制备
        6.2.2 催化剂表征与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催化剂的表征
        6.3.2 催化剂催化己二腈加氢反应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功能化碳管负载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碱性离子液体体系下的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催化剂制备与性能评价
        7.2.1 羧基化碳纳米管(COOH-MWCNTs)的制备
        7.2.2 氨基化碳纳米管(NH2-MWCNTs)的制备
        7.2.3 羟基化碳纳米管(OH-MWCNTs)的制备
        7.2.4 掺氮碳纳米管(N-MWCNTs-T)的制备
        7.2.5 功能化碳纳米管负载镍基催化剂(Ni/F-MWCNTs)的制备
        7.2.6 DFT计算参数的设置
        7.2.7 催化剂表征与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催化剂的表征
        7.3.2 催化剂催化己二腈加氢反应性能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组合工艺己内酰胺产品中的微量关键杂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内容
    1.1 仪器、试剂及样品
    1.2 分析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性质
    2.2 样品的GC-FID和GC-MS分析
    2.3 杂质的质谱碎片
    2.4 杂质来源分析
3 结论

(5)固体磺酸催化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制备己内酰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我国己内酰胺的需求与发展
    1.3 国内外有关己内酰胺研究的发展状况
        1.3.1 己内酰胺的传统生产工艺
        1.3.2 己内酰胺的新工艺
    1.4 环己酮肟Beckmann重排工艺研究进展
        1.4.1 液相贝克曼重排
        1.4.2 气相贝克曼重排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分析方法的确定
        2.3.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3.2 气相色谱法(GC)
        2.3.3 HPLC与GC两种方法的比较及方法的确定
第3章 Nafion-H树脂催化环己酮肟液相Beckmann重排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与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3.3.2 溶剂除水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3.3.3 催化剂的用量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重排反应的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重排反应的的影响
        3.3.6 催化剂使用次数考察
        3.3.7 硫酸再生浓度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3.3.8 催化剂性能的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mberlyst-15催化环己酮肟液相Beckmann重排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溶剂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4.3.2 溶剂除水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4.3.3 催化剂的用量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4.3.4 反应温度对重排反应的的影响
        4.3.5 反应时间对重排反应的的影响
        4.3.6 催化剂使用次数考察
        4.3.7 硫酸再生浓度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4.3.8 磺酸树脂的其它考察
        4.3.9 催化剂性能的考察
        4.3.10 Nafion-H与Amberstly-15磺酸树脂催化效果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磺酸树脂催化液相Beckmann重排的连续反应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3 实验过程与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全氟磺酸树脂(Nafion-H)的连续反应
        5.3.2 Amberstly-15磺酸树脂的连续反应
        5.3.3 发烟硫酸对Amberstly-15磺酸树脂的连续反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苯磺酸催化Beckmann液相重排的反应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实验操作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温度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6.3.2 反应时间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6.3.3 催化剂配比对重排反应的影响
        6.3.4 苯磺酸催化体系副反应的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离子交换吸附技术在甲苯-苯法联产己内酰胺工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己内酰胺的性质及用途
    1.2 己内酰胺的生产工艺
    1.3 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精制过程的比较
    1.4 质量指标分析
    1.5 己内酰胺成品的杂质及其影响
        1.5.1 己内酰胺的杂质分析
        1.5.2 杂质对己内酰胺质量指标和后加工过程的影响
    1.6 离子交换树脂与离子交换吸附技术
        1.6.1 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结构
        1.6.2 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学结构
        1.6.3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1.6.4 离子交换吸附的基本原理
        1.6.5 离子交换吸附的影响因素
    1.7 离子交换技术在己内酰胺精制中的应用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树脂的己内酰胺水溶液离交吸附工艺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树脂的预处理
        2.2.3 实验原理
        2.2.4 实验装置和步骤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类型树脂筛选实验
        2.3.2 温度因素的影响
        2.3.3 停留时间因素的影响
        2.3.4 浓度因素的影响
        2.3.5 树脂组合方式的筛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浓度粗己内酰胺溶液的连续化交换吸附实验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预蒸馏粗己内酰胺的连续交换吸附实验
        3.2.2 碱蒸馏粗己内酰胺的连续交换吸附实验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阴-阳树脂串联交换吸附预蒸馏粗己内酰胺实验结果
        3.3.2 阴-阳-阴树脂串联交换吸附预蒸馏粗己内酰胺实验结果
        3.3.3 阴阳树脂完全混合交换吸附预蒸馏粗己内酰胺实验结果
        3.3.4 阴-阳树脂串联交换吸附碱蒸馏粗己内酰胺实验结果
        3.3.5 阴-阳-阴树脂串联交换吸附碱蒸馏粗己内酰胺实验结果
        3.3.6 阴阳树脂完全混合交换吸附碱蒸馏粗己内酰胺实验结果
        3.3.7 离交吸附前后的挥发性碱和PM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交换吸附树脂的再生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阴离子树脂再生步骤
        4.2.4 阳离子树脂再生步骤
        4.2.5 再生率测定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阴离子再生过程因素的影响
        4.3.2 阳离子再生过程因素的影响
        4.3.3 树脂再生率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新型VPO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己内酰胺概况
    1.2 己内酰胺的主要生产方法
        1.2.1 光亚硝化(PNC)法
        1.2.2 甲苯亚硝化(SNIA)法
        1.2.3 环己酮-羟胺法
    1.3 己内酰胺的合成方法
        1.3.1 环己酮氨肟化工艺
        1.3.2 环己酮肟贝克曼重排工艺
        1.3.3 其他合成工艺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发烟硫酸体系中 VPO 复合物催化的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剂的表征
        2.2.4 反应操作
        2.2.5 分析与定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各种 VPO 和 AlVPO 复合催化剂的 XRD 表征
        2.3.2 各种 VPO 和 AlVPO 复合催化剂的固体紫外表征
        2.3.3 各种 VPO 和 AlVPO 复合催化剂的 BET 表征
        2.3.4 各种 VPO 和 AlVPO 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浓硫酸体系中无 VPO 复合物催化的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操作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烟硫酸与浓硫酸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3.3.2 浓硫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5 反应机理的探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浓硫酸体系中 VPO 复合物催化的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实验操作
        4.2.3 分析方法
        4.2.4 催化剂的制备
        4.2.5 催化剂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发烟硫酸与浓硫酸配比对加入 VPO 复合催化剂的反应的影响
        4.3.2 浓硫酸体系中共沉淀法 M-VPO 对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4.3.3 浓硫酸体系中浸渍法 M/VPO 对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4.3.4 浓硫酸体系中共沉淀法 M-AlVPO 对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4.3.5 浓硫酸体系中浸渍法 M/AlVPO 对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8)己内酰胺溶解度的测定以及杂质对其结晶过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己内酰胺概述
        1.1.1 己内酰胺的性质及用途
        1.1.2 己内酰胺的质量标准
    1.2 己内酰胺的生产工艺
        1.2.1 传统生产工艺
        1.2.2 新型生产工艺
    1.3 己内酰胺杂质探讨
        1.3.1 杂质的来源和种类
        1.3.2 杂质对己内酰胺质量的影响
    1.4 己内酰胺精制工艺
        1.4.1 溶剂萃取
        1.4.2 真空精馏
        1.4.3 加氢精制
        1.4.4 离子交换法
        1.4.5 结晶精制
    1.5 溶解度的测定
        1.5.1 溶解度测定方法
        1.5.2 溶解度经验模型
    1.6 项目背景和研究内容
        1.6.1 项目背景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溶解度的测定
        2.2.2 己内酰胺结晶实验
        2.2.3 产品的分析
第三章 己内酰胺结晶热力学研究
    3.1 己内酰胺结晶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3.1.1 己内酰胺溶解度
        3.1.2 热力学计算
    3.2 环己酮肟溶解度
        3.2.1 溶解度测定结果
        3.2.2 经验模型关联与趋势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质对己内酰胺结晶过程影响的研究
    4.1 己内酰胺杂质的选择
    4.2 杂质对己内酰胺工业指标的影响
        4.2.1 杂质对 PM 值的影响
        4.2.2 杂质对 290 nm 吸光值的影响
    4.3 己内酰胺结晶精制实验
        4.3.1 结晶溶剂的选择
        4.3.2 不同杂质结晶精制结果
        4.3.3 结晶产品的粒度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及其进展
    1.1 己内酰胺传统生产工艺
        1.1.1 环己酮-羟胺法
        1.1.1.1 拉西法
        1.1.1.2 一氧化氮还原法
        1.1.1.3 硝酸根离子还原法
        1.1.2 甲苯法
        1.1.3 光化学亚硝化法
    1.2 己内酰胺生产新工艺
        1.2.1 Altam工艺
        1.2.2 己二腈工艺
        1.2.3 埃尼化学公司工艺
        1.2.4 住友化学公司工艺
        1.2.5 大阪关西大学工艺
        1.2.6 低温法合成工艺
        1.2.7 剑桥大学工艺
        1.2.8 六氢苯甲酸-环己酮肟联产己内酰胺组合新工艺
        1.2.9 非晶态镍合金/磁稳定床己内酰胺加氢精制新工艺
        1.2.10 钛硅分子筛氨氧化制环己酮肟新工艺
2 全球己内酰胺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生产现状
    2.2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3 我国己内酰胺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3.1 生产现状
    3.2 新建扩建情况
    3.3 进出口情况
    3.4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4 结束语

(10)改性Al-MCM-41分子筛催化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己内酰胺的物理性质
        1.1.2 己内酰胺的化学性质
        1.1.3 己内酰胺的毒理学性质
    1.2 己内酰胺的需求
    1.3 己内酰胺的生产方法
        1.3.1 己内酰胺的传统生产技术
        1.3.2 己内酰胺生产的新技术
    1.4 贝克曼重排多相催化剂的开发
        1.4.1 非分子筛类固体酸
        1.4.2 分子筛类固体酸
    1.5 催化剂的失活
    1.6 分子筛的改性方法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原料与试剂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磷酸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制备
        2.2.2 硼酸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制备
        2.2.3 催化剂表面积碳的提取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2.3.2 催化剂组成分析
        2.3.3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
        2.3.4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2.3.6 吡啶吸附的红外光谱测定
        2.3.8 催化剂的固体核磁(MAS NMR)测试
        2.3.9 紫外可见光谱(UV-Vis)测试
        2.3.10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11 热重分析(TGA)
        2.3.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4.1 催化剂的评价装置
        2.4.2 反应产物的定量分析
第三章 磷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活性研究
    3.1 磷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表征
        3.1.1 磷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物相结构表征
        3.1.2 元素和比表面积分析
        3.1.3 催化剂的酸性分析
        3.1.4 催化剂的形貌分析
        3.1.5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1.6 ~(27)Al 核磁光谱表征
        3.1.7 ~(31)P 核磁光谱表征
    3.2 磷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活性评价
        3.2.1 磷含量对于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于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
        3.2.3 重时空速对于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于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硼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活性评价
    4.1 硼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表征
        4.1.1 硼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物相结构表征
        4.1.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析
        4.1.3 硼酸改性的Al-MCM-41 催化剂的NH_3-TPD 结果
        4.1.4 吡啶吸附红外分析
        4.1.5 硼改性Al-MCM-41 的XPS 分析
        4.1.6 硼改性催化剂的~(27)Al 核磁分析
        4.1.7 硼改性Al-MCM-41 的红外光谱分析
    4.2 硼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活性评价
        4.2.1 硼负载量对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
        4.2.2 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对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
        4.2.3 重时空速对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硼改性Al-MCM-41 分子筛的积碳分析
    5.1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形貌
    5.2 影响积碳量的因素
        5.2.1 反应温度对积碳量的影响
        5.2.2 硼负载量对积碳量的影响
        5.2.3 焙烧温度对积碳量的影响
    5.3 积碳的沉积状态
    5.4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析
    5.5 反应后催化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5.6 催化剂表面积碳的XPS 分析
    5.7 催化剂表面积碳的紫外可见(UV-Vis)分析
    5.8 催化剂反应前后的酸性分析
    5.9 催化剂可溶性与不溶性积碳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相贝克曼重排活性中心的探讨
    6.1 催化剂的酸性对比分析
    6.2 计算化学分析
        6.2.1 磷改性分子模拟
        6.2.2 贝克曼重排反应机理的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致谢

四、六氢苯甲酸-环己酮肟联产己内酰胺组合工艺中酰胺液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木耳菌糠的组成特征及氧化解聚[D]. 薛晓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二氧化硅催化氧化环己胺的表面硅羟基研究[D]. 樊景景.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基于双功能负载型镍基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催化己二腈加氢性能研究[D]. 吕扬. 湘潭大学, 2019
  • [4]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组合工艺己内酰胺产品中的微量关键杂质[J]. 韩江华. 色谱, 2019(04)
  • [5]固体磺酸催化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制备己内酰胺工艺研究[D]. 谢祎. 湘潭大学, 2016(02)
  • [6]离子交换吸附技术在甲苯-苯法联产己内酰胺工艺中的应用[D]. 尹学军. 湘潭大学, 2013(05)
  • [7]新型VPO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烷液相亚硝化反应性能[D]. 龙学燕. 湘潭大学, 2012(01)
  • [8]己内酰胺溶解度的测定以及杂质对其结晶过程的影响研究[D]. 李灵均. 天津大学, 2012(05)
  • [9]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J]. 聂颖,肖明.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1(12)
  • [10]改性Al-MCM-41分子筛催化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D]. 张东顺. 天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六氢苯甲酸-环己酮肟联产己内酰胺工艺中酰胺液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