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

创业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

一、试论创业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霍孜睿[1](2020)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信息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 ——基于处理效应与CDM模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政策的推行,我国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拉开了创新发展的序幕,对国家经济形成日益明显的影响。而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以初创企业为投资目标的资本形式,在企业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对其融资难题的解决以及管理运营的指导都使风险投资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新三板的扩容也使风险投资具有了更加丰富的退出渠道,其作为中小企业聚集,资金需求较高的平台,将在我国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方面具有分析价值。本研究聚焦“风险投资与新三板企业创新”这一基本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分析:第一,首先通过梳理与总结相关文献,从中发现可改进之处与本文的创新切入点,选择运用处理效应模型以解决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自选择问题;并建立企业创新的CDM阶段回归方程,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等方面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全流程的影响,以及不同创新阶段之间存在的递进关系。第二,本研究以2014-2018年间在新三板挂牌的信息技术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参与对企业创新的作用。通过所构建的处理效应模型,研究得出影响风险投资决策的相关企业特质,并且验证企业创新投入、产出与绩效之间存在递进式的促进作用;同时,风险投资参与及以上三个企业创新阶段间分别存在正向、双向与弱逆向的因果关系。说明风险投资的加入会对样本企业创新流程中的初期阶段产生较大影响,而对其后期阶段的作用则主要是逆向选择的结果。第三,在风险投资参与对企业创新影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其特征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差异化作用。由实证分析可知,在机构背景方面,国有背景尤其是国有参股机构可显着提升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水平,混合背景机构未能对企业创新形成互补作用,且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创新绩效;在投资轮次方面,风险投资机构自融资早期进入企业、增加投资轮数与缩短轮次间隔均可为企业创新提供不同力度的有效支持;在投资方式与机构声誉方面,联合投资可有效促进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但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弱抑制作用。此外,高声誉机构更有利于企业创新,但是在面对风险较大的新三板信息技术企业等投资对象时,高声誉机构则倾向于选择联合投资方式来降低投资失败导致其声誉价值受损的风险,其声誉在联合投资中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则相应地有所减弱。

苏岚岚[2](2019)在《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研究》文中认为“大众创业”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农民创业提档升级事关农村创业型经济转型发展、产业融合加深和乡村振兴加快推进的全局。从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劳动力配置决策和资产配置决策三个层面深化农民创业决策内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农民创业质量。当前在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中,农民内在人力资本中的金融素养对理性创业决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同时,作为现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以农地经营权流转和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为主要表征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提高了农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农地规模经营,为农民创业决策优化提供重要外部驱动力量。农地产权制度和农地金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背景下,农民农地产权交易行为从依赖关系情感逐步转向依赖经济理性,从非市场化转向市场化,对农民金融素养提出较高要求。鉴于金融素养提升和农地产权交易参与分别从个体内在能力改善、外在资源约束缓解两个方面促进农民创业实施和创业决策优化,且金融素养在农民农地产权交易参与中发挥重要引致作用,本文遵循“金融素养—要素流动—农村要素市场整合发育—农民创业决策持续优化”的理论逻辑,探索性地将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以期深入探究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共同驱动下的农民创业决策优化机制。本文依据计划行为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创业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探索性地构建了要素流动视角下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逻辑框架;采用陕西、宁夏、山东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1947份农户调查数据,测度了农民金融素养水平,分析了农民农地产权交易参与和创业决策现状,并进行区域差异性比较;运用IV-Probit、IV-Poisson、IV-Tobit等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素养对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及其差异性;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工具变量法计量分析了以农地流转和农地抵押融资交易表征的农地产权交易对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Bootstrap法分别实证探究了农地流转对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中介效应,农地流转和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对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中介效应以及农地产权交易的链式中介效应;并据此提出立足宏微观层面提高农民金融素养综合水平、协调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与抵押融资改革、完善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整合发育的关联机制设计及配套制度建设、改进农民创业支持政策设计等政策措施,以期持续提高农民创业发生率、优化创业资源配置决策,助力农民长效增收。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金融教育体系发展滞后导致农民金融素养的平均水平偏低,且个体间、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农民农地流转交易参与度持续提高但市场化程度较低,农地抵押融资交易成为有投资资金需求农民的重要融资选择,但参与比例不高且获贷额度有限。农民创业发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创业雇佣劳动力尤其是短期雇佣行为发生率较高,但雇佣规模和生产环节外包发生率整体偏低;创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保险参与和预防性储蓄方面的风险防范水平较低。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和资产配置决策亦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2)金融素养对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劳动力配置决策、资产配置决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无论农民实施农业、非农抑或多行业创业,金融素养均发挥显着的积极作用,且金融素养对农民非农创业的影响大于其对农业创业和多行业创业的影响。此外,金融素养对创业农民长短期雇佣劳动力决策和生产环节外包决策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对创业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存货资产投资、创业预防性储蓄、周转资金持有量、保险购买决策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3)农地流转和抵押融资交易对农民创业基本决策、劳动力配置决策、资产配置决策产生差异化的影响。(1)农地转入及其规模均显着促进农民创业尤其是农业创业决策,增加长短期雇佣和生产环节外包的概率;农地转入参与显着增加了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预防性储蓄量及保险参与,且农地转入规模越大,创业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存货资产投资及周转现金持有量越多,保险参与概率越高。(2)农地转出及其规模显着减少农民农业创业概率但增加农民非农创业概率;农地转出交易显着减少了创业农民短期雇佣概率和雇佣数量以及保险参与概率。创业决策视角下农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执行效果与政策预期基本一致,且该政策实施对农民福利产生溢出效应。(3)农地抵押融资参与及获批金额均显着促进农民创业尤其是农业创业。农民创业决策视角下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政策执行效果与政策预期基本一致。有无参与农地抵押贷款仅显着促进创业农民生产环节外包和年存货资产投资,但农地抵押贷款金额显着促进创业农民长短期雇佣和生产环节外包决策,且对年存货资产投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周转现金持有量以及保险参与均产生积极作用。(4)金融素养显着正向影响以农地流转交易和农地抵押融资交易表征的农民农地产权交易参与率和参与程度,且农地转入交易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融资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农地转出交易不具有中介作用。(5)农地流转和抵押融资交易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关系中发挥差异化的中介作用。(1)农地转入规模在金融素养与创业尤其是农业创业之间、金融素养与农民长短期雇佣决策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但在金融素养与农民生产环节外包决策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农地转入规模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存货资产投资、周转现金持有量及保险购买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但在金融素养与农民预防性储蓄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农地转出规模在金融素养与创业尤其是非农创业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和资产配置决策的关系中亦不具有中介作用。(2)农地抵押贷款金额在金融素养与创业、农业创业之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短期雇佣、长期雇佣、生产环节外包的关系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存货资产投资、周转现金持有量及保险购买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6)农地流转交易和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关系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但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和资产配置决策关系中不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邹双[3](2019)在《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创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和管理问题,制约其发挥创新性。风险投资除了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外,还能为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因此被认为是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但是一方面,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根植于国内资本市场制度和发展程度,必然表现出与国外风险投资不同的特点,从而影响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而且这一效果还受到风险投资进入时间、投资方式、背景、声誉等特征的影响,与技术创新程度和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动态性也密切相关,但这方面研究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黑匣子尚未打开。除了直接融资外,风险投资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是影响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融资增值和监管增值服务。那么风险投资是否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融资和监管增值服务,进而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增值效应?现有文献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尝试立足于我国风险投资进入阶段的特点和提供融资与监管服务的事实,构建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为推动风险投资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依据。首先,借鉴Schmidt(2003)分析可转换证券在风险投资中解决双边道德风险问题的模型结构,从两方面构建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的理论模型以分析其作用机理:一方面,将创业企业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利己行为归结为努力水平,风险投资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利己监管行为归结为监管努力水平,引入到影响创新项目成功的概率函数中,通过比较风险投资不投入监管努力和投入监管努力时,创业企业的最优努力水平及创新项目的最优收益水平,揭示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监管增值效应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将风险投资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利己融资行为归结为融资努力水平,加入到影响创新项目成功时的产出函数中,通过比较风险投资不投入融资努力和投入融资努力时,创业企业的最优努力水平及创新项目的最优收益水平,揭示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创业企业存在道德风险,创业企业努力不足,致使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下;风险投资的监管努力能够缓解创业企业的道德风险、激励创业企业提高努力水平,从而提高创新项目成功的概率,最终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2)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间存在双边道德风险,创业企业努力不足、风险投资监管努力不足,致使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低下;风险投资的融资努力除了能够提高创新项目成功时的产出,还能够进一步缓解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间的双边道德风险,增加对创业企业的监管、激励创业企业提高努力水平,从而提高创新项目成功的概率,最终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上述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忽视风险投资为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增值的不足,丰富了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的理论研究,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手工搜集的公司风险投资数据和专利申请量数据,揭示出中国风险投资偏向后期进入的特点,并基于此在整体上从两个层面检验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一是,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测度风险投资后期进入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二是,考虑风险投资进入时间、技术创新异质性、风险投资类型以及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动态性,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一步检验后期进入风险投资特征对创业企业异质性创新的增值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创业企业后期阶段进入,而且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研发投资不具有增值效应、对专利申请量也不产生增值效应,即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不存在增值效应。(2)在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中,第一,较早进入企业的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都存在增值效应,但增值效应逐渐减小,并且对渐进式创新的增值效应在持续性和影响程度上都要大于对突破式创新;第二,较晚进入企业的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都不具有增值效应;第三,相对于单独风险投资、低声誉风险投资和国有风险投资,联合风险投资、高声誉风险投资和非国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增值效应更大、更持久。这一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忽略中国风险投资进入阶段特点、技术创新异质性及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动态性的不足。再次,基于第三章的理论模型,深入到风险投资的融资增值和监管增值层面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其一,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测度了风险投资及其声誉对创业企业的融资增值,并运用中介模型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及其声誉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效应。其二,利用手工搜集的风险投资派出高管数据,运用赫克曼选择模型检验了风险投资及其声誉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监管增值效应。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没有对创业企业提供融资增值服务,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增值,而且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不存在增值效应;但高声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增值服务,高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增值效应,而且,股权融资在高声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中起到非完全中介作用;反映整体而言,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不存在融资增值效应,但高声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融资增值效应。(2)风险投资监管有助于提高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而且仅高声誉风险投资监管有助于提高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说明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监管增值效应,而且仅高声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监管增值效应。这一研究更为深入地探讨了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和监管增值效应,拓展了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的实证研究。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推动风险投资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第一,建立非上市企业信息公开规章制度,加大信息违规披露的惩处力度,以降低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二,进一步推行注册制,完善退市规则,以抑制投机、套利的投资行为,推动风险投资向早期阶段创业企业投资;第三,完善风险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动风险投资向早期阶段、高创新性创业企业投资;第四,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交流平台,搭建风险投资机构间合作桥梁,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风险投资间的互助协作;第五,推动风险债的发展,形成以风险投资为引导,风险债、PE、IPO等多种融资方式联动的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市场,以满足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后续阶段的融资需求。

陈静[4](2019)在《对赌协议与风险投资探讨》文中认为风险投资在中国加速发展了近十年,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把风险投资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此同时,风险投资也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在我国强制性规范经常不能为风险投资家提供有针对性保护的情况下,对赌协议作为风险投资常用的契约工具,也作为创业投资领域的一项金融创新正日益受到重视,对赌协议旨在破解企业估值难、投资法律不完善和资本市场环境不佳等困境。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风险投资中运用对赌协议给投资人和被投资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有效运用对赌协议的方式方法。本文从风险投资的概念及使命,对赌协议的内涵及本质入手,通过蒙牛乳业引入摩根士丹利、“对赌协议第一案”等对赌协议的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对赌协议在风险投资过程中的应用、影响与利弊,为企业在投融资中签订对赌协议的风险控制提供相关建议。同时,本文也借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风险投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风险投资所特有的、以公司契约为架构的风险投资家保护机制,旨在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美国《创业风险投资示范合同》为蓝本阐明如何将“对赌协议”的条款,合理地设计并应用于中国现实的法律环境,从而探索风险投资中契约制度的安排对于中国创业风险投资行业的推动作用。为促进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良性之发展,本文提出,建议微观角度重视包括对赌协议在内的合同文本的使用方法,宏观视角法律上适时考虑同股不同权机制设置、商业裁判上应该结合商业习惯衡量对赌当事人的利益,同时由行业协会制定示范合同规范,监管部门疏导为主,建立良性信批机制,给予市场更多的灵活性。

尹国俊,金鑫[5](2018)在《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作用机理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以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创业投资机构的产权缺损,并借助该理论的逻辑内涵研究产权缺损作用于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三大影响机理:交易成本叠加机制、激励作用弱化机制和增值服务缺位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15年1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产权缺损程度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产权缺损程度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存在较大影响,这为我国创业投资行业弱化产权缺损、健全产权机制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

金鑫[6](2018)在《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创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绩效的落后与体量的领先形成鲜明落差,问题的关键在于产权制度落后导致的产权缺损。与产权机制完善的美国、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投资机构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控制权与收益权分离、所有权主体虚置、让渡权行政管制等产权缺损问题,而产权缺损的发生致使我国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出现交易成本昂贵、激励机制弱化以及增值服务缺位等难题,对创业投资行业的运营绩效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途径,不仅可以补足这方面的理论短板,而且对我国的创业投资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该问题研究角度的多样性,笔者将以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为出发点,在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产权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现状,对产权缺损影响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笔者首先分析了创业资本产权缺损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创业投资三大行为主体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进而以该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产权缺损对创业资本运营绩效的影响机理:交易成本叠加机制、激励作用弱化机制和增值服务缺位机制,找出衡量上述影响机制的具体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验证机理的科学性。然后利用IPRI(产权保护程度)作为产权缺损程度的衡量指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产权缺损和创业资本运营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产权缺损通过三大作用机制,确实显着影响了创业资本运营绩效:产权缺损程度越高,创业资本运营绩效越低下。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等,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产权缺损作用于创业资本运营绩效的机理和路径,丰富了这一块的学术短板与理论体系,为我国规范和优化产权缺损问题、健全产权保护机制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为我国创业投资的良好健康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许兴[7](2015)在《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创业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些愿意以高风险换取高回报的投资人发明的为创业者提供资本,不需创业者抵押,投资成功可获得丰厚报酬,投资失败也不用创业者偿还资本的投资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起步较晚至今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国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全面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而创业风险投资目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肩负着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重任。本文主要利用了归纳与综合分析法对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形成本文的研究重点及方向,在此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比较分析法利用相关的图表和数据对美国相对成熟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与我国正处于探索发展的创业风险投资模式进行对比,提出目前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业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运用实证分析法通过相关数据对我国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额与产业结构优化率和就业占比相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与产业结构优化率和就业占比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即增加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是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率和就业占比的增长。最后针对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融资渠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加强创投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投资本的退出渠道的政策建议。

亓莉莉[8](2015)在《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机制的管理资源协调研究》文中认为创业风险投资家在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为分散风险,会邀请其他的创业风险投资家共同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家在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有资金资源支持,还需要对创业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技术指导、行业经验等方面的支持,我们统称为管理资源支持。他们之间的资金资源、管理资源共同为创业企业服务,为了保证投资收益,就需要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将资金资源和管理资源的分配协调处理,以期达到最大收益。本文从参与协调的创业风险投资家的博弈行为出发,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基于同质型管理资源和异质型管理资源两种情况,分别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两个角度探讨创业风险投资家在组成辛迪加投资时的资源协调过程,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基于同质型管理资源角度考虑的创业风险投资家之间相互协调的博弈分析。在个体理性情形下,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得到了同质型创业风险投资家的管理资源投入“此消彼长”的趋势;在集体理性情形下,给出了联盟达到最优的条件,分析了创业风险投资家的策略变动对整体收益的影响;并对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情形进行比较。其次,基于异质型管理资源角度考虑的创业风险投资家之间相互协调的博弈分析。在个体理性情形下,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得到了异质型创业风险投资家的管理资源投入“此消彼长”的趋势;在集体理性情形下,给出了联盟达到最优的条件,分析了创业风险投资家的策略变动对整体收益的影响;并对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情形进行比较。最后,对同质情形与异质情形进行比较并得到相关启示。通过比较和分析,提出创业风险投资家之间管理资源异质且互补时有利于提升整体收益,并由此得到一些相关启示。在创业风险投资家选择合作伙伴方面,给出了一个融入管理资源互补因素的三阶段逻辑模型,在联合投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方面,给出了管理资源互补与机会主义的倒U关系。通过以上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论文综合考虑资金资源与管理资源这两个关键因素,有利于创业风险投资家之间进行资源协调管理,并制定正确的联合投资决策,进而形成稳定的创业风险辛迪加投资,因此对促进创业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邢军峰[9](2014)在《创业投资中可转换证券研究》文中认为创业投资是一种新型金融中介,它从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然后专门投资于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中间阶段。中间阶段是新思想、新发现孵化为新技术的阶段——主要对应种子期、创建期、发展期和扩张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创业投资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出售或首次公开发行等方式退出,从而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创业投资对创业企业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了产业化、资本化,同时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创业投资也实现了高回报,取得了多赢的结果。创业投资可谓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创业投资最初兴起于美国,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现已风靡世界。中国对创业投资寄予厚望,希冀通过创业投资的发展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最大的问题是投资阶段逐渐后移,主要集中于创新企业发展的后端,即成熟期,这导致了多输的局面。不可否认,中间阶段的投资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合约工具的选择要能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双边道德风险,还要保证创业投资有效退出,这样的工具就是可转换证券。为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创业投资在项目选择方面要进行多轮次的筛选、调研。创业企业可以向创业投资发送信号,以将自己区别开来。如果创业企业以可转换证券向创业投资进行融资,需要就转换比例作出约定。不同的创业企业选择不同的转换比例,创业投资可以以此来判断创业企业的质量或状态,从而可转换证券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如果创业企业拥有相对优异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预期企业发展前景良好,那么创业企业在与创业投资签订融资合约时,就会选择一个较低的转换比例,以保证控制权不被稀释;反之,创业企业会选择一个较高的转换比例,以吸引创业投资尽快将投资转换为普通股后双方共担风险。并且在这个信号博弈中,会出现分离均衡,即两种类型的创业企业都不会模仿对方以误导创业投资。信号传递博弈就降低了合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大大减轻创业投资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签订融资合约以后,就面临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创业投资不仅提供资金,还要提供增值服务,那么他也可能隐藏行动。也就是说,融资合约中存在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可转换证券可以缓解双边道德风险并保证创业投资有效退出,而债权和股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是不行的。以前认为可转换证券在转换前类似债务,或者是债务和股权的简单组合,这样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可转换证券的关键属性是:在IPO时自动转换,在出售时不转换,不同的退出方式分配不同的现金流权:在出售的情况下,创业投资持有优先工具,获得优先现金流;但在IPO情况下双方都持有普通股。如果使用可转换证券,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出最优的退出决策。因为可转换证券导致合约双方在退出渠道选择上存在分歧。当IPO值较低而出售更有效率时,创业企业为要保持独立而依然实施IPO。当IPO值较高,创业投资可能想要出售,即使IPO将更加高效。因此再谈判博弈不可避免。大体上说,若创业企业融资额较低时,创业企业控制行之有效。对于较大的资金需求,最优的合约需要相机控制结构:当企业上市前景良好时,控制权由创业投资转移给创业企业。可以说,创业投资的最优选择是可转换证券。美国创业投资就很少使用可转换证券以外的投资方式,德国、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国家也普遍使用可转换证券。遗憾的是,我们的创业企业还无权发行可转换证券。目前中国创业投资的投资工具主要是股权投资,这种投资方式没有下行保护,效果并不理想。债券投资又无法分享企业高成长的业绩。对赌协议能较好解决激励问题,但这一工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投资方并不提供增值服务,不参与企业运营管理。这和创业投资的本质特征相悖,所以该工具并不适合创业投资。没有合适的投资工具,创业投资阶段后移也许是其次优选择。为推动中国创业投资健康良性发展,本文提出了如下的建议:营造可转换证券的运用环境,尽快赋予创业企业发行可转换证券的权利,推动创业投资投向中间阶段,尽早实施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限合伙制比其他组织形式有较多的优势,特别是能很好的激励一般合伙人,是创业投资公司最合适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原因,公司制组织形式所占比例还较高。有限合伙制应成为创业投资公司组织的发展方向;创业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创业投资退出,都要求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配合。目前,新三板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区域性的产权交易中心需要完善;另外,中介服务和创业创新的文化环境也不可忽视。

崔学海[10](2014)在《现阶段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小微型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细胞,在促进市场竞争、推动技术进步、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中小微企业面临诸多困境,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为促进中小微企业规范科学发展,需要优化和改善市场环境,规范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扩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试论创业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创业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信息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 ——基于处理效应与CDM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风险投资参与及不同层面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1.1 风险投资与国家层面创新的关系
        2.1.2 风险投资与产业层面创新的关系
        2.1.3 风险投资与企业层面创新的关系
    2.2 风险投资特征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2.1 风险投资背景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2.2 风险投资轮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2.3 风险投资方式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2.4 风险投资声誉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3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挂牌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理论基础
        3.1.1 资源基础与资源互补理论
        3.1.2 信息不对称及认证理论
        3.1.3 委托代理与一般均衡理论
    3.2 风险投资参与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3.2.1 直接资金支持与后续融资帮助
        3.2.2 间接提供非资本增值服务
        3.2.3 参与企业管理及创新监督
    3.3 风险投资特征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3.3.1 机构背景的差异化资源优势
        3.3.2 投资轮次的时机与策略选择
        3.3.3 投资方式与声誉的综合作用
    3.4 研究假设提出
        3.4.1 风险投资参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3.4.2 风险投资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险投资参与对新三板信息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变量设计
        4.2.1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
        4.2.2 控制变量
    4.3 实证模型构建
        4.3.1 研究问题分析与模型选择
        4.3.2 处理效应模型的初步构建
        4.3.3 基于处理效应的CDM阶段回归
    4.4 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4.4.1 总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4.2 分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4.5 实证检验
        4.5.1 风险投资决策模型的实证检验
        4.5.2 风险投资参与及企业创新的实证检验
    4.6 实证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险投资特征对新三板信息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
    5.1 变量设计
    5.2 实证模型构建
    5.3 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4 实证检验
        5.4.1 风险投资背景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影响
        5.4.2 风险投资轮次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影响
        5.4.3 风险投资方式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影响
        5.4.4 风险投资声誉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影响
    5.5 稳健性检验
    5.6 实证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6.1 政府机构指导层面建议
    6.2 企业创新发展层面建议
    6.3 风险投资机构层面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民创业决策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 金融素养内涵及其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
        1.3.3 农地产权交易范畴及其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
        1.3.4 金融素养对农民金融行为的影响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金融素养
        2.1.2 农地产权交易
        2.1.3 农民创业决策
    2.2 相关理论
        2.2.1 创业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产权经济学理论
        2.2.4 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2.2.5 信贷配给理论
        2.2.6 雇佣关系理论
        2.2.7 家庭资产配置理论
第三章 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机理分析
    3.1 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模型阐释
        3.1.1 基于职业选择和流动性约束模型的农民创业选择决定
        3.1.2 基于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农民创业决策优化
    3.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分析
        3.2.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理论分析
        3.2.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雇佣决策的理论分析
        3.2.3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理论分析
    3.3 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分析
        3.3.1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分析
        3.3.2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分析
    3.4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产权交易的理论分析
        3.4.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流转交易的理论分析
        3.4.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理论分析
    3.5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农地抵押融资的理论分析
    3.6 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的关联系统构建
        3.6.1 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地动—人动”的关联机理
        3.6.2 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钱动—人动”的关联机理
        3.6.3 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地动—钱动”的关联机理
        3.6.4 农地产权交易中介作用下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理论逻辑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创业决策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农村金融教育、农地产权制度与创业支持政策发展脉络
        4.1.1 农村金融教育相关政策与农民金融素养现状
        4.1.2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程与农民农地产权交易现状
        4.1.3 创业扶持政策演变与农民创业现状
    4.2 农民金融素养水平测度与特征分析
        4.2.1 农民金融素养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及验证
        4.2.2 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的特征分析
    4.3 农民农地产权交易特征分析
        4.3.1 农民农地流转交易的特征分析
        4.3.2 农民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特征分析
    4.4 农民创业决策特征分析
        4.4.1 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特征分析
        4.4.2 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特征分析
        4.4.3 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5.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5.1.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研究假说
        5.1.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研究假说
        5.1.3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研究假说
    5.2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2 计量模型构建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3.2 计量模型设定
        5.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5.4.1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4.2 计量模型设定
        5.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6.1 农地产权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6.1.1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6.1.2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6.1.3 农民创业决策视角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效果检验的研究假说
    6.2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设计
        6.2.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6.2.3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实证分析
        6.2.4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6.2.5 农地流转交易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6.2.6 稳健性检验
    6.3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6.3.3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基本决策的实证分析
        6.3.4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劳动力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6.3.5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影响农民创业资产配置决策的实证分析
        6.3.6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地产权交易中介作用下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分析
    7.1 农地产权交易中介作用下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研究假说
        7.1.1 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农地产权交易的研究假说
        7.1.2 农地流转交易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说
        7.1.3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说
        7.1.4 农地产权交易链式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说
    7.2 农地产权交易中介作用下金融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实证检验
        7.2.1 金融素养、农地流转与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关系检验
        7.2.2 农地流转交易的中介作用检验
        7.2.3 农地抵押融资交易的中介作用检验
        7.2.4 农地产权交易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基于农民内在金融素养提升的创业决策优化策略
        8.2.2 基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的农民创业决策优化路径
        8.2.3 基于金融素养与农地产权交易协同驱动的农民创业决策优化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1.2.2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增值效应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
        1.3.1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节
2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
        2.1.2 技术创新
        2.1.3 增值效应
    2.2 实践分析
        2.2.1 寻找并筛选创新项目
        2.2.2 签订契约
        2.2.3 提供增值服务
        2.2.4 退出变现
    2.3 基础理论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资源基础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理论建模
    3.1 模型设定与假设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假设
    3.2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监管增值效应建模
        3.2.1 完全信息条件下理论建模
        3.2.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理论建模
    3.3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效应建模
        3.3.1 完全信息条件下理论建模
        3.3.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理论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风险投资进入特点及其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检验
    4.1 中国风险投资进入特点
        4.1.1 宏观层面
        4.1.2 微观层面
    4.2 风险投资后期进入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检验
        4.2.1 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
        4.2.3 实证结果
    4.3 后期进入风险投资特征对创业企业异质性创新的增值效应检验
        4.3.1 研究假设
        4.3.2 研究设计
        4.3.3 实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与监管增值效应检验
    5.1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效应检验
        5.1.1 研究假设
        5.1.2 研究设计
        5.1.3 实证结果
    5.2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监管增值效应检验
        5.2.1 研究假设
        5.2.2 研究设计
        5.2.3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政策建议
    6.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对赌协议与风险投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有关风险投资的研究
        二、有关对赌协议价值的研究
第二章 中美风险投资发展对比
    第一节 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综述
        一、美国风险投资历史概述
        二、美国风险投资市场投资、退出及行业分布
    第二节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
        一、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二、中国风险投资市场规模、投资及退出概况
第三章 对赌协议之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对赌协议的性质及功能
        一、对赌协议的本质及概念
        二、对赌协议的构造及功能
        三、对赌协议的风险
    第二节 对赌协议的基本要素及常见形式
        一、对赌协议的构成要素
        二、对赌协议的常见形式
    第三节 对赌协议的在我国的现实困境
        一、对赌协议的效果分析—双赢或双输
        二、我国资本市场对赌协议的现状
        三、我国资本市场对赌协议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美国经验的启示及借鉴
        一、投融资双方在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博弈
        二、行业协会拟定示范合同保护双方权益
        三、选择切实可行的路径消除估值障碍
第四章 经典对赌协议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对赌协议的起源---摩根士丹利与蒙牛对赌
        一、案例背景
        二、对赌协议主要条款
        三、对赌结果
        四、案例经验总结
    第二节 “中国PE对赌第一案”---海富案
        一、案件核心问题梳理及争议焦点
        二、法院的判决及理由
        三、案例经验总结
第五章 有效使用对赌协议的建议
    第一节 交易双方的风险管理
        一、融资企业诚信务实
        二、投资方尽责谨慎
        三、理性设计对赌条款
    第二节 行业自律为主
        一、美国经验借鉴
        二、对我国行业自律的启示
    第三节 政府监管为辅
        一、美国私募基金监管经验之借鉴
        二、监管的根本在于信息披露
    第四节 加快金融创新立法
        一、法律对经济保障的意义
        二、公司法下的同股同权突破
        三、合同法下尊重意思自治
        四、加快金融创新立法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作用机理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创业投资的产权缺损定义及原因
    (一) 创业投资的产权缺损定义
    (二) 创业投资产权缺损的原因
        1. 政府或企业等出资人对创业风险资本产权的分割与弱化导致产权缺损。
        2. 创业投资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产权缺损。
        3. 创业投资行业的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
三、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影响机理
    (一) 交易成本叠加机制分析
        1. 产权缺损的存在, 使得创业投资过程中产生额外的交易成本。
        2. 交易成本的叠加, 导致创业投资的运营绩效不高。
    (二) 激励作用弱化机制分析
    (三) 增值服务缺位机制分析
四、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影响机理验证
    (一) 交易成本叠加机制的假设检验
    (二) 激励作用弱化机制的假设检验
    (三) 增值服务缺位机制的假设检验
    (四)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五、结论

(6)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2 研究框架
        1.1.3 研究方法
    1.2 产权缺损与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研究综述
        1.2.1 产权缺损研究文献回顾
        1.2.2 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研究文献回顾
        1.2.3 产权缺损与创业投资绩效关系研究文献回顾
        1.2.4 有待研究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 创业投资产权及其缺损
    2.1 创业投资产权
        2.1.1 产权的涵义
        2.1.2 创业投资产权的功能
    2.2 创业投资的产权缺损及其原因分析
        2.2.1 创业投资产权缺损
        2.2.2 创业投资产权缺损原因
3 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创业投资运营分析的理论基础——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创业投资中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3.2 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
        3.2.1 交易成本叠加机制的影响机理分析
        3.2.2 激励作用弱化机制的影响机理分析
        3.2.3 增值服务缺位机制的影响机理分析
    3.3 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3.3.1 交易成本叠加机制的假设检验
        3.3.2 激励作用弱化机制的假设检验
        3.3.3 增值服务缺位机制的假设检验
4 产权缺损影响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采集与变量确定
    4.2 模型分析与实证结果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作者在读期间所获的学术成果
附录二 创业投资机构相关参考资料和部分原始数据

(7)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3 概念的界定
        1.3.1 创业风险投资的涵义
        1.3.2 产业结构的涵义
    1.4 研究方法、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解决的主要问题
        1.4.3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
第2章 创业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作用分析
    2.1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1.1 提供资金
        2.1.2 提供辅助管理和增值服务
        2.1.3 提供策划上市和融资的支持
    2.2 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2.2.1 促进产品、技术的更新升级
        2.2.2 促进管理的优化创新
    2.3 促进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2.3.1 优化人才资源
        2.3.2 创造就业机会
第3章 中美创业风险投资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投入对比分析
    3.1 美国创业风险投资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投入分析
    3.2 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投入分析
    3.3 美国与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比分析
    3.4 目前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3.4.1 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来源不够丰富
        3.4.2 创业风险投资对企业资金投入的阶段不够合理
        3.4.3 政府针对鼓励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3.4.4 政府对相关市场建设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3.4.5 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建设不够全面
        3.4.6 缺乏兼具专业技术与创业风险投资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4章 创业风险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变量、数据及模型的选取
    4.3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4.4 协整检验
    4.5 误差修正模型
    4.6 格兰杰因果检验
    4.7 小结
第5章 创业风险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5.1 丰富融资渠道
    5.2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5.3 完善相关市场的法律和监管建设
    5.4 完善税收优惠鼓励政策
    5.5 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6 完善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机制的管理资源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1.2.1 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的界定
        1.2.2 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机制中资源的界定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逻辑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辛迪加投资形成的相关研究综述
        2.1.2 辛迪加投资策略的相关研究综述
        2.1.3 辛迪加投资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
    2.2 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机制中资源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辛迪加投资中资金资源的相关研究综述
        2.2.2 辛迪加投资中管理资源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机制的同质型管理资源协调研究
    3.1 同质型管理资源协调的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3.2 个体理性情形下同质型管理资源协调分析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3.3 集体理性情形下同质型管理资源协调分析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3.4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情形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机制的异质型管理资源协调研究
    4.1 异质型管理资源协调的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4.2 个体理性情形下异质型管理资源协调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4.3 集体理性情形下异质型管理资源协调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4.4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情形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同质情形与异质情形的比较及相关启示
    5.1 同质情形与异质情形的比较
    5.2 关于合作伙伴选择的启示
    5.3 关于降低机会主义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9)创业投资中可转换证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可供选择的证券简介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创业投资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创业投资合约的融资结构
    第三节 创业投资合约中的现金流权
    第四节 创业投资合约中的控制权
    小结
第三章 逆向选择和可转换证券
    第一节 创业投资中的逆向选择与可转换证券
    第二节 基本假设与简化模型
    第三节 完整模型
    小结
第四章 双边道德风险、有效退出和可转换证券
    第一节 双边道德风险和有效退出问题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早期激励及参与型可转换证券的引入
    第四节 关于自动转换的讨论
    小结
第五章 创业投资证券选择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创业投资的证券选择
    第二节 其他国家(地区)创业投资的证券选择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我国创业投资使用的证券
    第三节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10)现阶段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一) 我国中小微企业地位及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 二)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配给理论分析
三、创业风险投资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分析
四、现阶段创投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投资于中小微企业的规模较低,期限较短
    ( 二) 从投资来源看,投资于中小微企业的国有资本比例过高
    ( 三) 创投企业组织形式不规范
    ( 四) 创投发展的支撑体系相对较弱
五、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 一) 美、日、台湾等发达国家、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分析
        1. 美国: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分析
        2. 日本: 直接扶持型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
        3. 台湾地区: 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互补的多元金融支持
    ( 二) 完善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激励和引导创投资金投资中小微企业
        2. 增强创业风险投资中小微企业的政府组织保证
        3. 开辟多渠道的创业资本来源投资于中小微企业
        4. 创新创投企业组织形式
        5. 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中介服务机构体系
        6. 培养熟悉中小微企业运作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人才

四、试论创业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信息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 ——基于处理效应与CDM模型分析[D]. 霍孜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金融素养、农地产权交易与农民创业决策研究[D]. 苏岚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3]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研究[D]. 邹双.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4]对赌协议与风险投资探讨[D]. 陈静. 厦门大学, 2019(08)
  • [5]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作用机理及验证[J]. 尹国俊,金鑫. 财会月刊, 2018(08)
  • [6]产权缺损对创业投资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金鑫.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7]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D]. 许兴. 重庆工商大学, 2015(02)
  • [8]创业风险投资辛迪加机制的管理资源协调研究[D]. 亓莉莉. 东南大学, 2015(08)
  • [9]创业投资中可转换证券研究[D]. 邢军峰. 南京大学, 2014(05)
  • [10]现阶段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J]. 崔学海.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05)

标签:;  ;  ;  ;  ;  

创业风险投资中的激励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