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B和单片机的实时显示温度曲线

基于VB和单片机的实时显示温度曲线

一、基于VB和单片机下实时显示的温度曲线(论文文献综述)

胡凯[1](2021)在《基于离散元法的牛大力藤蔓茶加工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大力作为药材,种植户在种植牛大力时,只是单一的利用其根部入药的特性,而牛大力其他的部位都会被丢弃,尤其是在种植培育的过程中,每年都要对其藤蔓进行修剪,以保证根部的发育,这导致了牛大力的利用率很低,经济价值大打折扣。近年来,市场兴起的牛大力藤蔓茶使牛大力藤蔓有了新的利用方式,但现有的茶叶加工装置不适用于牛大力藤蔓的加工,目前只能靠手工制作,效率低且茶的品质难以控制,亟需牛大力藤蔓茶加工机械化,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设计了一种集切割、传送、炒制、收集于一体适用于牛大力藤蔓茶加工的装置,建立虚拟模型,导入到EDEM离散元软件中进行仿真,解决茶叶加工中的搅动混合的问题,并设计出了一种温度控制系统,能够控制加工装置的加热时间与加热温度,再利用温度实验,找出了时间与温度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文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从实际出发,走访了牛大力的种植基地,咨询了当地的种植户与茶农,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与资料,对牛大力与牛大力藤蔓茶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2.根据调查与研究得来的资料与牛大力藤蔓茶的特征,设计一种针对牛大力藤蔓茶的加工装置,集切割、传送、炒制、收集于一体。对各个部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研究牛大力藤蔓颗粒在混合的过程中的运动状态。3.对牛大力的部分本征参数(包括密度、含水率和几何尺寸)和力学特性参数(包括静摩擦因素、动摩擦因素和碰撞恢复系数)进行了测量。4.采用EDEM离散元法对炒制装置进行模拟仿真,引入标准偏差函数公式对牛大力藤蔓颗粒的混合度进行量化分析,验证该加工装置具有一定的混合性能,并对牛大力藤蔓颗粒受到的压力进行了分析,验证该装置对其有一定的揉捻功能,为牛大力藤蔓茶加工装置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5.设计了一套以单片机为控制中心的温度控制系统,针对牛大力藤蔓茶人工炒制的过程,结合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以达到能够随时调整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完成牛大力藤蔓茶的炒制的目的。6.为了进一步找出牛大力藤蔓加热炒制时的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和规律,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做出的实物,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时间与温度的参数,并验证温度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为牛大力藤蔓茶的研究提供数据。

金达凤[2](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生产向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相应的生产设备需安全可靠且连续运转,其中设备润滑是影响生产设备安全可靠及连续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设备的传统润滑方式是由人工定时巡检与加注润滑剂完成,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四化”发展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备润滑也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设备的自动润滑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形式,集中式自动润滑适合于润滑点位置相对集中且润滑要求相近的设备润滑场合,该润滑形式的技术较成熟;分布式自动润滑是针对生产线设备及其润滑点分散、各润滑点润滑机制及周期等区别较大的设备润滑场合。目前分布式润滑装备、状态监控及其智能化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技术仍不够成熟。本文以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分布式自动润滑系统为对象,研究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自动润滑器及其监控技术与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第一,分析了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润滑工艺及其功能需求,归纳总结出了该产线设备的润滑类别、润滑状态监控及管理功能,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生产线设备的分布式自动润滑监控系统架构及总体方案。第二,本文针对钨矿破碎生产线上的机械设备,分析各设备润滑点的具体润滑需求,包括润滑油脂种类、润滑周期以及油脂用量,同时提出了根据润滑点温度,基于模糊控制原理进行润滑周期修正的策略,以获得更合适的润滑周期。第三,开发了新型的具有智能终端特点的自动润滑器,该自动润滑器在基本的定时定量加注润滑油脂外,添加了电量、余脂量以及润滑点温度采集的功能,并能够通过GPRS模块进行无线通信,实现状态信息的上传与控制命令的接收。润滑器的机械结构分为了可分离的上下两部分,上端弹簧连接挡板挤压着润滑脂袋,下端使用控制器驱动电机旋转,经减速齿轮结构、蜗轮蜗杆、连杆运动传递,最终转化为柱塞泵柱塞的往复运动,实现润滑器的吸脂注脂操作。在软件上,对各个功能模块的作用、选型与软件实现流程做出说明,基于Keil开发环境与stm32固件库完成软件编写。第四,开发了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完成了界面设计,其中包括系统登录、用户密码修改、网络端口、润滑器状态监控以及润滑器信息设置窗口。基于winsock建立服务器接收多个润滑器的网络连接,集成access数据库做数据保存。最终实现润滑器ID、部署位置、使用油脂类型的登记,润滑器剩余脂量、剩余电量、润滑点温度、最近工作时间的监控,以及润滑器润滑周期、单次润滑用量的设置。

钱治丞[3](2021)在《基于STM32的施肥机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精准农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国内出现了水肥一体化施肥机。水肥一体化施肥机能够准确控制施肥量,减少劳动力。目前,水肥一体化施肥机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程度低,浪费大量劳动力,同时我国农业电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大功率设备影响,导致电压波动较大,无法准确控制施肥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施肥机控制器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硬件上对现有无线通信方案进行改进,采用两种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平台远程监测控制施肥机。同时对施肥泵驱动电路进行改进,设计无刷直流电机施肥泵驱动电路。软件上使用BP神经网络PI控制方法控制施肥泵,使用滑动滤波测速方法提高施肥泵转速测量准确性。依据以上控制方法编写软件程序控制施肥泵,提高施肥泵运行稳定性,准确控制施肥量。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上述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滑动滤波转速测量方法可以提高施肥泵转速测量准确性。施肥机可以和平台稳定通信,本地手动和自动控制施肥机响应速度很快,平台远程控制有较小延迟,可以实时查看施肥机上传的数据。BP神经网络PI控制方法控制施肥泵,可以准确控制施肥量。经过测试各项功能均达到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平台远程监测控制,同时能够准确控制施肥量。

赵香朋[4](2021)在《多臂机选综系统运动学分析与凸轮再设计》文中指出多臂机作为织造过程中的主要开口设备,在现代织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选综系统作为多臂机的核心组件,直接影响织机运行过程的平稳性、可靠性和织造质量。本文以旋转式多臂机选综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多臂机工作的重要组件选综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基于高副低代的原理,把共轭凸轮和摆臂的运动简化为曲柄摇杆运动,将吸铁摆杆和信号摆杆的运动简化为曲柄滑块运动。为提高旋转式电子多臂机机械运动的可靠度,对选综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对选综系统的运行机理进行详细研究,基于整体分析法和复数矢量法,对关键构件进行高副低代,建立多臂机选综系统的运动学模型并进行运动学分析。采用VB.NET进行编程,求出各构件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随主动凸轮转动的规律,实现吸铁摆杆运动规律的数值求解。运用Solid Works软件建立选综系统的三维模型,通过Solid Works Motion进行吸铁摆杆运动规律的运动仿真,获得吸铁摆杆的运动规律的仿真结果。将吸铁摆杆运动规律的数值求解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比对,验证数学模型及运动规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由于测绘获得的凸轮廓线产生吸铁摆杆的运动学规律不理想,特别是速度、加速度突变、波动明显。为此,提出了凸轮廓线的再设计方法。为了进行选综凸轮廓线的再设计,选用7次多项式和摆线运动曲线作为吸铁摆杆运动段的运动规律,设计出了符合工作要求的凸轮。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从机构动力学角度出发,探索多臂机选综系统的内在本质特性。针对考虑柔性作用的选综系统推导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运用二阶Runge-Kutta法对相应的求解方法进行研究,给出具体的分析步骤和计算过程;探究了凸轮廓线对选综系统吸铁摆杆的动力学行为影响,获得了吸铁摆杆运动规律的动力学行为。结合多臂机与织机相互配合原理,设计并开发了多臂机选综系统性能测试台。实验研究多臂机选综凸轮驱动下的吸铁摆杆动力学行为,开展利用实验方法得到多臂机选综系统振动响应形式的定性描述方法。实验采集多臂机振动响应信号,验证理论分析结果,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修正及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提供实验依据。

张文建[5](2020)在《煤矿井下煤流运输集控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皮带运输机是一套重要的井下煤炭运输设备,现有的多条皮带集中控制系统大部分采用具有隔爆外壳的PLC控制,该设备体积大、质量重,安装移动非常不便。由于煤炭生产的需求,皮带的集中控制系统是提高煤炭产量的必要设备,若有一套功能完善、移动安装方便、具有煤矿本安型的集中控制系统对煤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济矿集团安居煤矿的煤流集控系统项目提出的井下现场实际要求为依托,基于微处理器设计了一套具有皮带八大保护、语音报警、多条皮带集中控制、井下主机显示和远程控制功能的煤流运输集控系统。本论文运用了传感器检测技术和CAN总线通信技术建立了皮带运输机的运行参数动态检测系统,并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以及皮带的运行状态参数进行采集与分析。该系统采用高性能的STC15W4K32S4微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设计了井下控制分机。可通过位于皮带操作台的控制主机实现所接皮带的启停,能够将设备运行的状态信息与故障信息等参数进行清晰直观的显示,并且能够对报警阈值进行设置,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保存与分析。本论文还设计了以STM32F103RCT6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语音控制器,可实现语音广播、声音报警、联络打点和实时对讲的功能。此外,整套设备设有远控、近控、检修和急停四种模式以满足井下不同的工作需求。本文设计内容全部通过了实验室的单机、联机和系统调试。各种传感器参数的采集、传输、显示和控制输出等功能均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采集的数据准确,实时性好,系统运行稳定,可以进行煤矿井下的工业现场试用。

高志威[6](2020)在《PCR温度控制系统》文中提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是一种通过模拟人体内DNA复制环境,体外搭建硬件平台,并结合相应智能控制算法实现体外DNA复制的一款医疗器械。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PCR仪的效率对快速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根据DNA复制要求,分析国内外现有PCR仪的性能,针对PCR仪升降温速率和恒温温度稳定性不兼顾问题,通过改进温度控制算法,以达到提高升降温速率,降低到达恒温阶段的超调量,增强恒温阶段控制精度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成了基于STM32F103ZET6微控制器的PCR仪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本文设计的改进温度检测模块使得温度检测精度达到0.1℃,而针对温控系统,摒弃传统的水浴加热和风扇制冷方式,选取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加热制冷源,通过选取半导体制冷片的参数,以确保能够满足PCR仪升降温的要求。(2)编写基于Microsoft Visual Basic的上位机程序,用于向PCR仪传送指令,并实时显示PCR仪的工作状态。上位机软件能够将采集的温度数据进行保存,并绘制图形。(3)建立PCR仪加热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了阶跃响应法辨识PCR仪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参数,并且将实验曲线与辨识曲线进行对比,证明了 PCR仪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辨识的正确性。(4)研究了经典温度控制算法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模糊自适应PID以及时间最优PID算法,发现以上三种控制算法对于PCR仪的温度控制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提出一种鲁棒PID的控制方法,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其参数进行优化,通过仿真与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提升PCR仪升降温速率的同时,超调量和温度控制精度方面能够获得明显的改善。PCR仪的升温速率为4.5℃/s,降温速率为4.3℃/s,超调量为0.58%,恒温温度控制精度为±0.2℃。

彭秋燕[7](2020)在《氧化石墨烯/黄铁矿复合材料抗腐蚀与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尾矿废物的重新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黄铁矿(pyrite)也因作为尾矿废物的主要成分而备受关注。作为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硫化矿物之一,pyrite因易在潮湿的空气中氧化而成为酸性矿山废水产生的主要原因。虽然pyrite易氧化,但其本身具有半导体材料的特性。pyrite带隙为0.95 e V较窄,光吸收范围广,具有光催化活性。因此,可以利用pyrite作为光催化材料来处理环境中的污染物。然而,pyrite的稳定性较差。环境介质中的黄铁矿除了易被O2和H2O氧化外,在长期光照条件下也会被光腐蚀。为了更好的利用黄铁矿的光催化性能,本论文选择氧化石墨烯(GO)抑制pyrite氧化和光腐蚀同时提高其光催化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可以输出至上位机显示的、实时监测反应溶液pH值与温度的检测仪,将其与光催化反应仪结合使用,可以实时观察到反应溶液的pH值与温度变化,从而更好的控制污染物光降解效率。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环境友好的物理研磨的方法使GO包覆pyrite,成功的制备了黄铁矿-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GO-pyrite)。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图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GO-pyrite样品进行表征,证实GO成功地包覆了pyrite。GO中羧基和羰基中的C=O和pyrite表面的Fe(II)-O相互作用形成共价键,使其在pyrite表面形成了稳定的保护膜。(2)铁离子溶出实验、SEM、CV曲线和XPS等表征结果表明光照会促进pyrite的腐蚀,而GO钝化膜可以有效地抑制pyrite的氧化腐蚀和光腐蚀。(3)GO-pyrite对罗丹明B(RhB)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实验及活性氧化物种捕捉实验结果表明GO增大了pyrite的比表面积,增强了pyrite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光催化性能,且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氧化物种是羟基自由基(·OH)、空穴(h+)、超氧自由基(·O2-),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OH。(4)pyrite和GO-pyrite的光电性能结果表明:GO增强pyrite的光吸收能力,减小了其带隙宽度;GO有效地抑制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加速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增加了光生载流子的寿命;GO-pyrite的导带(CB)和价带(VB)能级均发生正向偏移,直接影响光照体系中活性氧化物种的产生。(5)GO-pyrite较好的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能力、较强的光吸收能力、较小的带隙宽度及正向偏移的能带位置决定了GO-pyrite具有较强的光催化能力。与此同时,在没有外在电子受体的情况下,GO钝化膜将和h+,·OH,·O2-等氧化物种反应,通过GO的牺牲替代作用来抑制pyrite的光腐蚀。此外,GO的高抗渗性一定程度上隔绝了pyrite周围环境中的O2和H2O,从而抑制了pyrite的氧化腐蚀。(6)利用以E201-BNC为探针的pH值传感模块与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采集反应溶液的pH值与温度,通过ADC0832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传输到STC89单片机中。以单片机为主要控制芯片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与显示,同时将信号输出至上位机的Lab VIEW软件中,利用Lab VIEW完成人机交互任务,实现上位机实时显示测试的pH值与温度。论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光照对硫化矿物的影响,丰富了pyrite的光腐蚀机理,拓宽了人们对酸性矿山废水产生原因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了pyrite的光催化能力,通过控制系统监控光催化体系的pH值来保证光催化降解的效率,从而为尾矿废物pyrite的回收利用提供思路。

周长安[8](2020)在《铣削加工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控测振刀柄系统与信号奇异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智能制造信息化装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在切削加工领域,制造过程中刀具的磨损状态识别与更换依然依赖人工经验,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技术与装备支撑,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测技术可以有效地判断刀具的磨破损状态,充分发挥刀具的加工潜能,已逐渐得到了制造业的广泛重视并获得应用,被认为是实现自动化制造、无人化生产的重要支撑技术。本文以建立一套具备“感知-分析-决策”能力的集成化切削过程监测系统为目标,围绕切削过程智能感知装备与信号时频分析理论所涉及的科学问题,进行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针对传统的切削过程有线式振动信号采集系统信号衰减、安装不便、移植性差等问题,开发了面向铣削加工过程在线监测的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集成工业级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开发信号采集与无线通讯模块、前置处理模块,实现铣削加工中三向振动信号的实时测量;借助于单点激励的锤击法模态实验和有限元模态分析技术,评估测振刀柄本体的动态特性;并开展铣削加工振动信号对比实验,测试了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振动信号的采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能够满足应用需求。针对切削过程各类传感器信号波形变化与刀具磨损状态间的密切关系,建立基于小波变换的奇异性分析理论,形成基于小波变换系数模极大值评估的信号降噪算法,实现对传感器信号波形细微变化的定量表征;通过建立考虑刀具磨损的三维切削力建模,明确最适合切削力信号奇异性评估的小波基函数;创建基于模极大值降噪评估的小波基选择方法,为切削振动、声音等信号中未知的奇异性种类提供了定性依据。基于研制的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搭建包含切削力、振动、声音等三种传感器的铣削加工实验平台,设计并开展整体立铣刀全寿命切削磨损实验;基于已建立的小波变换信号奇异性分析算法完成各类传感器信号的李氏指数定量计算,通过的关联机制;基于互信息特征选择算法对各类传感器信号的李氏指数统计特征完成特征样本集的筛选;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分别建立了切削力、振动和声音信号的刀具状态识别模型;为刀具磨损状态监测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最后,基于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搭建铣削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框架;测试和验证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在多种加工条件和不同刀具磨损状态下的信号采集能力;利用振动信号HE指数统计特征值对刀具磨损状态转变的敏感性,优化振动信号刀具磨损状态监测模型;开发铣削过程在线监测上位机软件系统,并开展铣削过程刀具全寿命周期模拟实验,测试和验证所开发铣削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和刀具状态识别准确率。

赵宏亮[9](2020)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主动均衡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作为电动汽车动力来源的动力电池系统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随着对整车的电压、功率性能的不断提高,不得不串联大量的单体电池进行组合使用,由于不断的循环工作次数的增加,导致各单体电池出现容量、电压以及内阻不一致,若出现此类现象会使得电池组的容量利用率降低。本文以三元锂电池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动力电池组均衡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工作内容:(1)分析对比了几种常用电池模型,选用了能够精确地模拟电池外特性的二阶Thevenin等效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三元锂电池进行了内阻、端电压、开路电压外特性实验分析,并对建立的等效模型进行了离线参数辨析,通过充放电工况验证了搭建的Matlab/Simulink模型的准确性。(2)利用均衡电路中的电流是有方向的,采用有向图的方式对常用的锂电池组均衡方案进行了分析,结合Buck-Boost变换器和反激DC/DC提出了一种多层非能耗均衡拓扑结构,并详细的分析了均衡电路内的工作模态。对比不同均衡变量的优缺点,选用以电池SOC作为均衡变量,采用均值-差值的均衡策略,通过利用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动态的调节均衡电流的大小,达到能量效率的优化。通过搭建的Matlab/Simulink模型,与传统的Buck-Boost均衡结构进行仿真对比,最终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均衡方案能有效的提高了均衡速度以及能量的利用效率。(3)对提出的电池组均衡方案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采用MC9S12XDP512作为主控芯片,电压和温度采集芯片为AD7280A,电流采集芯片为ACS712,利用分布式结构,对均衡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采用Code Warrior开发环境,并对各模块进行了软件程序设计,通过基于开发的Lab VIEW上位机实现电池组的实时监控。(4)设计了均衡系统PCB板,搭建测试实验平台,以6节单体电池作为实验电池组对象,在0.2C的充放电工况下进行均衡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最终验证了该均衡方案的有效性以及较高的均衡效率。

禹增一[10](2020)在《基于氧烛的新型胶囊粘液自升压封孔器研究》文中提出煤层瓦斯压力监测是煤矿井下瓦斯治理的重要环节,目前基于“固体封液体,液体封气体”理念的胶囊压力粘液封孔器在瓦斯测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传统胶囊压力粘液封孔器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将传统封孔方法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氧烛的胶囊粘液自升压封孔器,成功实现了自动封孔测压过程,简化了操作过程,提高了封孔测压效率及准确性。基于氧烛的新型胶囊粘液封孔器主要由自动控制及测压模块、固体氧烛升压装置、膨胀胶囊和粘液储存装置组成。本文首先设计了固体氧烛升压装置,将氧烛作为整个装置的压力源,通过电触发的方式使氧烛分解,进而产生大量高压氧气实现了整个设备的自动加压;粘液储存装置由粘液装置外壳以及膨胀储液组件组成,外壳两端设有爆破阀,膨胀储液组件内部充满高压粘液,当气体进入粘液储存装置并达到一定压力后,粘液储存装置两端的爆破阀会自动打开,并释放粘液,进而达到封孔的目的;利用西门子S7-200 PLC和VB6.0设计了新型封孔测压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氧烛触发装置实现远程控制氧烛的分解,通过控制电磁阀实现了膨胀胶囊和粘液储存装置增压管路的开闭,并结合压力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实现了装置的自动控制。从装置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等方面对初始装置进行了测试,优化了升压材料的原始配比。结果表明,当氯酸钠、镁粉、四氧化三钴及高岭土的比例为88:6:5:1时,氧烛分解时速度平稳,温度较低,并且能够在反应室中产生较高的压力。确定了压力与升压材料质量及反应室体积的函数关系,发现三者满足函数关系:P=0.02278mV-1。最后在模拟钻孔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封孔实验,根据推导出的函数关系计算了在一般工作条件(胶囊区压力3MPa,粘液区压力2MPa)时,本文设备的升压材料需求量,根据该需求量进行了模拟封孔实验,成功封堵了压力为0.93 MPa的模拟瓦斯气体。本文由图44个,表24个,参考文献80篇。

二、基于VB和单片机下实时显示的温度曲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VB和单片机下实时显示的温度曲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离散元法的牛大力藤蔓茶加工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牛大力的研究意义
        §1.1.2 自动炒茶机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茶机的发展及现状
        §1.2.1 国内茶机的发展及现状
        §1.2.2 国外茶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牛大力藤蔓的参数测定
    §2.1 实验材料准备
    §2.2 牛大力藤蔓物理参数的特性测量
        §2.2.1 藤蔓颗粒的几何特征
        §2.2.2 藤蔓颗粒密度的测定
        §2.2.2.1 测量步骤与方法
        §2.2.3 藤蔓颗粒含水率的测定
        §2.2.4 藤蔓颗粒碰撞恢复系数的测定
        §2.2.4.1 测量原理与公式
        §2.2.4.2 实验设备及测量结果
        §2.2.5 藤蔓颗粒静摩擦因素的测定
        §2.2.5.1 测量实验方法
        §2.2.5.2 测定结果
        §2.2.6 藤蔓颗粒动摩擦因素的测定
        §2.2.6.1 测量原理
        §2.2.6.2 测量方法及结果
        §2.2.7 其他参数
    §2.3 小结
第三章 牛大力藤蔓茶加工装置的结构设计
    §3.1 牛大力藤蔓茶加工装置的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整体结构
        §3.1.2 工作原理
    §3.2 结构方案的确定
        §3.2.1 切割装置的设计
        §3.2.2 传送装置的设计
        §3.2.3 茶叶炒制装置的设计
        §3.2.3.1 茶叶炒制装置的整体结构
        §3.2.3.2 茶叶炒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3.2.3.3 滚轮的运动分析
        §3.2.3.4 藤蔓颗粒动力学分析
        §3.2.3.5 电动升降杆的设计
        §3.2.3.6 主轴与摆动杆的设计
        §3.2.3.7 滚轮的设计
        §3.2.3.8 炒锅的设计
    §3.3 小结
第四章 牛大力藤蔓茶加工装置的EDEM仿真实验
    §4.1 EDEM离散元仿真
    §4.2 EDEM仿真流程
        §4.2.1 藤蔓颗粒模型的建立
        §4.2.1.1 藤蔓颗粒接触模型的选择
        §4.2.1.2 藤蔓颗粒拟合
        §4.2.2 机构模型的建立
        §4.2.3 参数设置
        §4.2.4 颗粒工厂的设置
        §4.2.5 添加机构的运动设置
        §4.2.6 仿真过程
    §4.3 后处理及仿真结果分析
        §4.3.1 基于观察法观察藤蔓颗粒的分布
        §4.3.2 基于数据分析藤蔓颗粒的混合状况
        §4.3.2.1 划分计算域网格
        §4.3.2.2 仿真结果数据化
        §4.3.2.3 仿真过程中颗粒受力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STC8H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5.1 温度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5.2 温度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5.2.1 牛大力藤蔓茶炒制过程分析
        §5.2.2 温度控制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5.2.3 温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5.3 温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5.3.1 电源模块的设计
        §5.3.2 单片机模块的设计
        §5.3.3 热电偶温度测量模块的设计
        §5.3.4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的设计
        §5.3.5 加热管控制模块的设计
        §5.3.6 OLED显示模块的设计
        §5.3.7 按键控制电路的设计
    §5.4 温度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4.1 主程序流程图
        §5.4.2 温度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牛大力藤蔓茶的温度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材料及设备
    §6.4 实验及结果分析
        §6.4.1 加热温度的单因素实验
        §6.4.2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自动润滑器研究现状
    1.3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 钨矿破碎设备分布式润滑系统方案设计
    2.1 钨矿破碎生产线
    2.2 润滑系统功能需求
    2.3 润滑系统结构总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润滑工艺及其运维计划
    3.1 润滑脂的选择
    3.2 润滑脂用量的确定
    3.3 润滑周期修正策略
        3.3.1 一般润滑周期
        3.3.2 模糊控制原理与设计
        3.3.3 输入量的模糊化处理
        3.3.4 模糊控制规则
        3.3.5 模糊推理与反模糊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润滑器总体方案及其硬件设计
    4.1 润滑器总方案
    4.2 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
    4.3 机械部件的设计
        4.3.1 驱动电机与齿轮减速机构
        4.3.2 蜗轮与蜗杆
        4.3.3 润滑泵
    4.4 主控制器模块
        4.4.1 控制器选型与介绍
        4.4.2 主控制器外围电路
    4.5 通信模块
    4.6 电源模块
        4.6.1 主电路供电
        4.6.2 实时时钟供电
    4.7 信息采集模块
        4.7.1 脂存量检测
        4.7.2 电量采集
        4.7.3 温度采集
    4.8 其它模块
        4.8.1 电机驱动
        4.8.2 显示模块
        4.8.3 独立按键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润滑器软件设计
    5.1 润滑器软件构成
    5.2 开发环境简介
    5.3 GPRS通信软件设计
        5.3.1 AT指令
        5.3.2 GPRS数据发送与接收
    5.4 数据采集
        5.4.1 电量采集软件设计
        5.4.2 脂量检测软件设计
    5.5 其它功能设计
        5.5.1 实时时钟软件设计
        5.5.2 OLED软件设计
        5.5.3 复位程序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
    6.1 润滑状态监控管理系统总设计
    6.2 系统界面设计
        6.2.1 Visual Basic简介
        6.2.2 界面设计
    6.3 网络通信设计
        6.3.1 TCP/IP协议与套接字
        6.3.2 winsock控件
        6.3.3 TCP连接的建立与数据收发
        6.3.4 数据的解析
    6.4 数据库设计
        6.4.1 数据库简介
        6.4.2 VB连接数据库
        6.4.3 数据库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STM32的施肥机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施肥机控制器设计方案及相关技术
    2.1 施肥机功能需求分析
    2.2 施肥机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2.3 无线通信技术
        2.3.1 Lo Ra无线通信技术
        2.3.2 NB-IoT无线通信技术
        2.3.3 LTE Cat.1 无线通信技术
    2.4 施肥泵闭环控制方法
        2.4.1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4.2 无刷直流电机特性分析
        2.4.3 双闭环控制方法设计
    2.5 BP神经网络PI控制器的转速控制设计
        2.5.1 普通PI控制器设计
        2.5.2 BP神经网络PI控制器设计
        2.5.3 BP神经网络PI控制器仿真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施肥机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3.2 电源电路
    3.3 单片机控制电路
        3.3.1 微控制器选型
        3.3.2 按键控制电路
        3.3.3 RS-485 通信电路
        3.3.4 NB-Io T通信电路
        3.3.5 LTE Cat.1 通信电路
        3.3.6 Lo Ra通信电路
        3.3.7 增压泵控制电路
        3.3.8 报警电路
    3.4 电流检测电路
    3.5 施肥泵驱动电路
        3.5.1 MOS管选型
        3.5.2 MOS管驱动芯片选型
        3.5.3 施肥泵驱动电路设计
    3.6 保护电路
        3.6.1 母线电压检测电路
        3.6.2 温度检测电路
    3.7 电路板PCB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施肥机控制器软件设计
    4.1 施肥机控制器程序总体设计
        4.1.1 程序功能结构设计
        4.1.2 控制器程序执行流程
    4.2 显示控制模块
    4.3 无线通信模块
        4.3.1 网络通信模块程序
        4.3.2 LoRa通信模块程序
    4.4 报警器模块
    4.5 按键控制模块
    4.6 施肥泵控制模块
        4.6.1 高级定时器
        4.6.2 系统滴答定时器
        4.6.3 霍尔信号中断程序
        4.6.4 电机转速计算
        4.6.5 BP神经网络PI控制程序设计
    4.7 安全检测模块
        4.7.1 A/D信号采集
        4.7.2 滤波处理
    4.8 传感器模块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肥机控制器功能测试
    5.1 施肥泵转速控制测试
        5.1.1 单相测速和滑动滤波测速方法结果对比
        5.1.2 普通PI 控制和BP神经网络PI 控制效果对比
    5.2 网络通信测试
    5.3 施肥机功能测试
        5.3.1 平台搭建
        5.3.2 手动控制测试
        5.3.3 自动控制测试
        5.3.4 测试结果分析
    5.4 施肥机远程监测及控制测试
    5.5 定量施肥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施肥机控制器原理图
附录2 施肥机控制器原理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多臂机选综系统运动学分析与凸轮再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与现状
        1.2.1 多臂机的发展史
        1.2.2 国外多臂机的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多臂机的发展现状
        1.2.4 凸轮机构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臂机选综系统运动学分析
    2.1 引言
    2.2 多臂机选综系统的工作原理
    2.3 选综系统运动学建模
    2.4 主凸轮轮廓线的拟合
    2.5 多臂机选综系统运动学分析
        2.5.1 吸铁摆杆角位移分析
        2.5.2 吸铁摆杆角速度分析
        2.5.3 吸铁摆杆角加速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臂机选综系统运动学求解
    3.1 引言
    3.2 选综系统运动规律数值求解
        3.2.1 选综系统初始参数
        3.2.2 吸铁摆杆运动规律编程计算
        3.2.3 吸铁摆杆运动规律数值求解结果
    3.3 选综系统运动规律仿真分析
    3.4 结果分析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臂机选综系统凸轮廓线再设计
    4.1 引言
    4.2 吸铁摆杆运动曲线的选择
    4.3 选综凸轮廓线的再设计
    4.4 动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臂机选综系统状态监测与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选综系统控制及检测实验平台的搭建
        5.2.1 实验平台硬件电路
        5.2.2 实验平台软件系统
    5.3 选综系统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煤矿井下煤流运输集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主要创新点
2 集控系统方案选型与设计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方案选型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 系统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集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井下分机硬件电路设计
    3.2 微处理器电路设计
    3.3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3.4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3.5 地址识别与显示电路设计
    3.6 语音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7 专用电源电路设计
    3.8 数据存储与播放电路设计
    3.9 CAN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3.10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
    4.1 分机程序设计
    4.2 分机工作模式设计
    4.3 A/D转换程序设计
    4.4 RS-485通信程序设计
    4.5 液晶屏显示程序设计
    4.6 语音控制器程序设计
    4.7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4.8 CAN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4.9 本章小结
5 井下主机软件设计
    5.1 开发工具选择
    5.2 关键程序设计
    5.3 主要模块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集控系统调试
    6.1 上电前检测
    6.2 上电测试
    6.3 单机调试
    6.4 联机调试
    6.5 远距离调试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PCR温度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CR反应原理
    1.2 PCR仪的发展以及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 本章总结
2 PCR仪硬件平台设计
    2.1 PCR仪硬件设计的总体方案
    2.2 控制电路的设计
        2.2.1 CPU芯片选型
        2.2.2 电源电路设计
        2.2.3 复位模块设计
        2.2.4 时钟电路的设计
    2.3 温度采集电路的设计
        2.3.1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2.3.2 温度采集电路的设计
    2.4 AD芯片的选取
    2.5 变温系统的设计
        2.5.1 半导体制冷片的选型
        2.5.2 半导体制冷片的驱动方式
    2.6 上位机电路设计
    2.7 辅助电路设计
        2.7.1 光耦隔离电路设计
        2.7.2 散热风扇电路的设计
        2.7.3 热盖电路的设计
    2.8 本章小结
3 PCR仪数学模型辨识
    3.1 加热槽机理建模
    3.2 加热槽模型的辨识
        3.2.1 系统辨识的步骤
        3.2.2 阶跃响应辨识法
    3.3 本章小结
4 PCR仪温度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基本PID控制
        4.2.1 PID控制技术简介
        4.2.2 PID离散化
        4.2.3 增量式PID控制原理
        4.2.4 抗积分饱和PID
    4.3 PID参数优化
        4.3.1 粒子群算法简介
        4.3.2 基于Parato秩的适应度函数
        4.3.3 粒子群算法优化PID参数仿真
    4.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
        4.4.1 模糊控制的原理
        4.4.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4.5 时间最优PID控制器
    4.6 鲁棒PID控制器
        4.6.1 鲁棒PID控制器的设计
        4.6.2 鲁棒PID控制器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实验测试与分析
    5.1 实验平台的调试
    5.2 温度控制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5.2.1 粒子群优化PID仿真及实验
        5.2.2 模糊自适应PID仿真及实验
        5.2.3 时间最优PID仿真及实验
        5.2.4 具有鲁棒性PID仿真及实验
    5.3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氧化石墨烯/黄铁矿复合材料抗腐蚀与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矿物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铁的金属矿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1.3.1 铁的氧化矿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1.3.2 铁的硫化矿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1.4 黄铁矿的性能及其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1.4.1 黄铁矿的结构与基本性能
        §1.4.2 黄铁矿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1.5 光对黄铁矿腐蚀的影响
    §1.6 黄铁矿腐蚀的抑制作用
    §1.7 pH值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
    §1.8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8.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8.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GO-pyrite的表征与钝化机理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主要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样品最佳制备条件
        §2.2.2 SEM分析
        §2.2.3 XRD与 HRTEM分析
        §2.2.4 FT-IR与 Raman分析
        §2.2.5 TGA分析
        §2.2.6 XPS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O-pyrite的抗腐蚀性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主要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GO-pyrite的铁离子溶出实验
        §3.2.2 溶出过程的pH值测试
        §3.2.3 SEM分析
        §3.2.4 CV曲线分析
        §3.2.5 XPS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O-pyrite的光催化性能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主要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GO-pyrite材料对RhB的吸附性能
        §4.2.2不同pH值时GO-pyrite对 RhB的降解效果
        §4.2.3 pH=3时GO-pyrite对不同浓度RhB的降解效果
        §4.2.4 光催化过程中活性氧化物种捕捉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O-pyrite的光电性能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主要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UV-vis NIR分析
        §5.2.2 PL分析
        §5.2.3 EIS曲线分析
        §5.2.4 TRPL分析
        §5.2.5 I-T曲线分析
        §5.2.6 SR-PES分析
        §5.2.7 M-S曲线分析
        §5.2.8 EPR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时pH与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6.1 实时pH与温度监测系统整体设计
        §6.1.1 实时pH与温度监测系统电路设计要求
        §6.1.2 实时pH与温度监测系统框图
    §6.2 实时pH与温度监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6.2.1 开发环境介绍
        §6.2.2 主要元器件
        §6.2.3 核心控制电路
        §6.2.4 pH传感模块与A/D转换电路
        §6.2.5 USB转串口与显示电路
        §6.2.6 实时pH值与温度监测系统实物
        §6.2.7 监测系统与光反应仪测试示意图
    §6.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6.3.1 上位机驱动程序
        §6.3.2 开发环境介绍
        §6.3.3 数据实时显示模块
        §6.3.4 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铣削加工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控测振刀柄系统与信号奇异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及其单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刀具磨损状态监测关键技术与研究现状
        1.2.1 刀具磨损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基于传感器集成技术的智能刀柄系统研究现状
        1.3.1 测力刀柄系统研究现状
        1.3.2 测振、测温刀柄系统研究现状
    1.4 信号处理技术
    1.5 论文的提出、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1.5.1 论文的提出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整体框架
第二章 面向铣削加工的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开发与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旋转式测振刀柄总体设计
        2.2.1 旋转式测振刀柄基本构成
        2.2.2 旋转式测振刀柄设计要求
        2.2.3 旋转式测振刀柄总体设计方案
    2.3 振动传感器单元选型
    2.4 振动信号采集与通讯系统设计
    2.5 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集成
    2.6 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动态特性分析与测试
        2.6.1 旋转式测振刀柄有限元模态分析
        2.6.2 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单点激振试验
    2.7 铣削实验振动信号对比分析
        2.7.1 铣削信号对比实验设计
        2.7.2 整个加工过程振动信号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奇异性分析理论与方法
    3.1 引言
    3.2 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2.1 连续小波变换
        3.2.2 离散小波变换
    3.3 奇异性分析理论与李氏指数评估的
        3.3.1 李氏指数的定义
        3.3.2 小波变换奇异性分析理论
        3.3.3 李氏指数评估算法
    3.4 基于模极大值评估的信号降噪算法
    3.5 面向各类传感器信号奇异性分析的小波基函数选择方法
        3.5.1 信号奇异性的分类
        3.5.2 基于考虑刀具磨损三维切削力数学建模的小波基选取
        3.5.3 基于模极大值降噪评估的小波基选择方法
    3.6 小结
第四章 铣削过程传感器信号奇异性特性与刀具磨损状态的关联机制
    4.1 引言
    4.2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全寿命磨损实验研究
        4.2.1 间接监测信号采集实验平台搭建
        4.2.2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全寿命磨损实验设计
        4.2.3 全寿命周期刀具磨损统计与状态划分
    4.3 传感器信号奇异性特征与刀具磨损状态的关联机制
        4.3.1 基于小波奇异性分析理论的HE指数计算方法
        4.3.2 HE指数概率密度分布规律与刀具磨损状态的关联机制
        4.3.3 HE指数的统计规律与刀具磨损状态的关系
    4.4 基于特征选择算法的最优特征子集筛选
    4.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刀具磨损状态识别模型
        4.5.1 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基础理论
        4.5.2 刀具磨损状态监测模型设计
        4.5.3 基于SVM的刀具磨损状态监测模型训练与识别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铣削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构建与验证
    5.1 引言
    5.2 铣削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5.3 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的性能测试与验证
        5.3.1 变加工条件下的铣削信号对比实验设计
        5.3.2 切削过程振动信号统计信息对比分析
    5.4 基于振动信号HE指数统计规律的TWCM模型优化
    5.5 基于旋转式测振刀柄系统的铣削过程监测上位机系统
        5.5.1 铣削过程监测上位机系统总体设计
        5.5.2 铣削过程监测上位机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6 铣削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模拟应用验证
    5.7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主动均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电池组均衡管理概述
        1.2.1 锂电池组不一致分析
        1.2.2 均衡的意义
    1.3 锂电池组均衡技术关键性问题分析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三元锂离子电池建模
    2.1 锂电池结构与原理
    2.2 锂电池模型
        2.2.1 神经网络模型
        2.2.2 电化学模型
        2.2.3 几种经典等效电路模型
        2.2.4 本文所采用的电池模型
    2.3 电池等效模型中参数响应特性
        2.3.1 电池内阻
        2.3.2 端电压
        2.3.3 开路电压与SOC
    2.4 模型参数辨识
    2.5 等效模型的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均衡管理
    3.1 锂离子电池组均衡管理分类
        3.1.1 能耗型均衡方案
        3.1.2 非能耗型均衡方案
    3.2 基于有向图的均衡结构分析
        3.2.1 有向图分析基础
        3.2.2 Buck-Boost变换器均衡结构有向图描述
        3.2.3 双向分布式DC/DC均衡结构有向图描述
    3.3 一种基于Buck-Boost斩波电路的多层双向主动均衡结构
        3.3.1 均衡电路的设计概述
        3.3.2 均衡电路的有向图分析
        3.3.3 组内Buck-Boost电路模态分析
        3.3.4 组间DC/DC电路模态分析
        3.3.5 均衡电路参数设计
    3.4 基于模糊控制的效率优化策略
        3.4.1 均衡变量的选取
        3.4.2 均衡策略的选择
        3.4.3 模糊控制均衡策略分析
    3.5 均衡系统的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元锂电池均衡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均衡系统设计方案
    4.2 硬件设计
        4.2.1 主控模块及外围
        4.2.2 采集模块
        4.2.3 隔离模块
        4.2.4 通信模块
        4.2.5 均衡模块
    4.3 软件设计
        4.3.1 系统整体主程序设计
        4.3.2 电压及温度采集模块子程序设计
        4.3.3 电流采集子程序设计
        4.3.4 均衡模块子程序设计
        4.3.5 故障判断子程序
        4.3.6 上位机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元锂电池组均衡系统实验分析
    5.1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5.2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氧烛的新型胶囊粘液自升压封孔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直接法测量煤层瓦斯压力研究现状
    1.3 新型胶囊粘液封孔器的前期理论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新型胶囊-粘液封孔器的结构设计
    2.1 新型胶囊粘液封孔器整体组成及工作原理
    2.2 膨胀胶囊设计
    2.3 固体氧烛升压装置设计
    2.4 粘液储存装置设计
    2.5 测压及控制模块
    2.6 本章小结
3 软件程序设计
    3.1 系统I/O口配置
    3.2 设备工作模式分析
    3.3 PLC控制程序设计
    3.4 VB控制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氧烛的新型测压设备的实验研究
    4.1 氧烛材料配比优化实验
    4.2 基于氧烛的新型测压设备的压力研究
    4.3 模拟钻孔条件下的封孔效果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原数据集

四、基于VB和单片机下实时显示的温度曲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离散元法的牛大力藤蔓茶加工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胡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物联网的钨矿破碎设备润滑监控管理系统[D]. 金达凤.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STM32的施肥机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钱治丞.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多臂机选综系统运动学分析与凸轮再设计[D]. 赵香朋.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煤矿井下煤流运输集控系统的设计[D]. 张文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PCR温度控制系统[D]. 高志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氧化石墨烯/黄铁矿复合材料抗腐蚀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 彭秋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8]铣削加工刀具磨损状态在线监控测振刀柄系统与信号奇异性分析研究[D]. 周长安. 山东大学, 2020(08)
  • [9]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主动均衡系统研究[D]. 赵宏亮. 湖南大学, 2020(08)
  • [10]基于氧烛的新型胶囊粘液自升压封孔器研究[D]. 禹增一.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基于VB和单片机的实时显示温度曲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