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评为2003年度塑料名优产品

上海市评为2003年度塑料名优产品

一、上海评出2003年度塑料名优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2021)在《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大花园核心区(丽水市)建设规划2021年任务清单和丽水市“人人成园丁 处处成花园”行动2021年重大活动清单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丽政办发[2021]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大花园核心区(丽水市)建设规划2021年任务清单》和《丽水市"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2021年重大活动清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请市创新办(大花园办)加强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李庆锋[2](2016)在《琴弦上的歌》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古汉语学者,无意中翻开了鄌郚乐器的第一页……一20世纪1969年的秋天,萧风瑟瑟,旷野凄凄,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正席卷着中国的大地。胶济铁路,像一条颤颤蠕动的长蛇,匍匐在齐鲁大地上,通向苍茫的远方。阴历的九月二十九日早晨,一辆列车在青岛火车站发出了一声长嘶,顶着滚滚黑烟,缓缓驶出青岛。青岛,这个饱经沧桑的海滨城市,此时以一种刚毅的面容,目送着又一次分离的

张智羿[3](2014)在《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庞大且数量还在激增,由于食品生产标准不全,法律约束不足,监管效果不佳,风险交流滞后以及小企业检测成本过高等问题,这使得一些食品生产商对于其食品安全的监管消极应对。食品生产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添加剂,而部分企业非法添加或过量使用添加剂,给消费者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面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内忧外患”,监管形势极其严峻。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强化政府食品监管能力,2013年全国启动了机构改革,对现行食品监管部门职能进行了整合,为监管部门更好的行使监管职责创造了良好条件。2014年3月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食品药品安全”位列票选热点问题前五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再次表明了政府在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决心。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昆明市为例,在参考和借鉴其他学者食品安全监管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对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现有工作成果,分析现存问题,并依照我国其他先进城市对此的做法及其总结的经验教训与启示,从而加强对昆明市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提出,进而促进昆明市食品生产加工的规范发展;实施生产过程保险监控进行生产风险监控;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并划定行业监测大区以降低检测成本;以网络为载体加强新型联动监管机制建设实现量化分级监管目标;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生产企业树立食品安全监管主人翁意识等多条建议,试图为昆明市未来监管体制下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规划蓝图。

王佳珺[4](2012)在《“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指示代词“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与“各”有关的某些格式正在新闻语体、网络语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逐渐泛化使用的情况需要我们对其更全面、更细致的研究与认识。本文以“各”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搜索统计和语言事实的系统分析,在切实数据的基础上,将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和功能主义的解释法相结合,试图从形式和功能角度对“各”的性质、用法作进一步的考察,并特别选取其在新闻语体、网络语体中较为特殊的两种惯用搭配格式作个案研究,以期更全面地呈现“各”在实际运用中的能力与特色。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为综述部分。全章共分五节,主要从“词性、词义与词源问题”、“指示功能与搭配问题”、“语用问题”、“有关‘各’的相关形式研究”这四个问题出发,通过研读前人对“各”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大致把握前人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第二章为“各”的本体研究部分。全章共分三节,从“各”的词义及词性归属,以及“各”的使用情况两方面入手,对“各”作一全面分析。其中第二节着重论述了“各”与名词、量词两种词类搭配的情况,结合大量语料统计和适当解释,充分展现了其实际运用的特点。第三章为“各”的个体研究第一部分。我们选取了新闻语体中常见的“各大+名词”结构作为“各名”结构的个案进行研究。全章共分四节,主要从“名词特点及搭配规律”、“句法功能及语义特征”和“结构形成过程”三方面论述,不仅分析比较了它与典型“各名”结构的异同,还对其格式产生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第四章为“各”的个体研究第二部分。我们选取了网络语言中新兴的“各种VP”格式作为“各量(名)”结构的个案进行研究。全章共分四节,主要从“各种VP”格式“多样化的搭配使用”、“潜在的语义变化”以及“格式结构类型及其成分性质的变化”三方面论述。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统计归类分析,得出这一网络语言形式的使用情况,并对之内在性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全章共两节,首先对全文的研究成果及提出论点作了归纳,其次总结了文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陈伟[5](2010)在《浙南县域农村公路网建设与发展规划 ——以瑞安市为实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干线公路为支撑的农村公路建设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建成区域性农村公路网必将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农村公路发展普遍存在目标确定研究不深入、农村公路建设重视通达不重视成网的状况;重点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浙南农村公路网山区和平原并存、发展程度差异明显的特点,选择浙南典型的瑞安市开展调查,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综合瑞安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数据。分析了浙南农村公路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农村公路建设一般存在的因国家宏观调控、社会利益分配等问题造成的规划难以落实、资金到位迟缓状况和因交通系统本身体制不顺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造成工程质量不稳定、公路建成后管养脱节、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不和谐等问题。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提出浙南农村公路网发展,必须从客货运量和交通量预测入手,根据预期交通量增长率的差异确定区域农村公路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出浙南地处经济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山地区域连接带的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地区,因客货运量和交通量增长率相对更快,应该作为农村公路网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拓展线路、提升公路等级;要加大对欠发达山地区域的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发展山地特色农村公路;发达地区以自筹资金为主,巩固完善公路网络。认为在浙南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地区和欠发达山地区域成网贯通,实现农村公路由放射状向网络状的有效转变,为浙南经济快速、平衡发展奠基。提出农村公路建设要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适度超前科学发展,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逐步完善和提高,统筹规划、营造良好农村公路建设环境的宏观对策;并提出农村公路建设中科学和用土地资源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相结合、加快发展与严管细抓确保质量并重、线路拓展升级和管理养护并重的具体对策。

刘智广[6](2009)在《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战略性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创出了“六位一体”等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在开发观念、投入机制、项目管理、扶持方式、工程管护、协调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在新的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现状、经验、问题,对于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思路、体制和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文字叙述与图表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对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演变历程、发展模式及特点、经验做法及绩效进行了认真分析,然后总结出了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十分重要和紧迫。农业综合开发在稳定增加农业投入中具有引导作用,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中具有支撑作用,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具有促进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切实改进和加强。(2)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经历了改土增田、增产增收、增收为主、全面协调发展四个阶段,逐步探索形成了“六位一体”开发,实施“六化”互动,建立六项保障,追求开发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些做法值得坚持和推广。(3)泰安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在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政策环境、实践基础等方面具备有利因素,但也存在诸如开发规模偏小、区域差异较大、资金投向较散、开发标准不够高、建后管护不够到位、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和薄弱环节,外部环境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需要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克服和改进。(4)国外典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告诉我们: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实行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管理企业化和服务社会化。(5)针对分析研究的情况,加强和改进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是: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思路,建立多元化、综合化的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抓好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有机结合,积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帮扶力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程管护机制,创新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完善农业综合开发保障体系。

孟菲[7](2009)在《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文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公众健康,确保食品安全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食品安全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应对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生产技术的改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数量安全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卫生安全。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加重了各国消费者的心理负担,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如英国的“疯牛病”、欧洲的“口蹄疫”、亚洲的“禽流感”等,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和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或造成重大损害,也给消费者和相关产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增强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控制,广泛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这就要求涉及食品安全的各利益相关者紧密协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极为广泛和复杂,目前我国还缺乏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系统研究,学术界的研究和各级政府的管理重点主要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方面(即从外部对食品安全如何实施有效监控),对食品安全的生产者、消费者、监管者等利益主体的具体行为选择状况研究不多,对消费者的需求特性、消费意愿及其对安全食品供给的带动作用缺乏准确把握,从而在引导和培育安全食品市场方面所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明显欠缺。本论文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以及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原理,采用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食品安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就关系食品安全生产、消费与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调研及检验,探讨优质食品开发的经济诱因和深层制度因素,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与管理对策,为政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多主体的利益相关性。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各个的行为主体中,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者三者的关系处理至关重要。农户的生产供给是源头,是基础;企业的生产组织是核心,是关键;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动力,是目标;而政府、第三方组织以及社会媒体的监督是后盾,是保障。(2)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意识和消费者需求对食品安全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知是促使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3)具有现代意义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方式使得农户可以依托于各种各样的行为主体,共同构成我国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集团,食品生产者组织模式选择、成本收益和对政府规制的反应是影响食品生产者行为的主要因素。(4)食品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的过程,基于第七章的博弈分析以及国际经验,我国未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安排,应该基于各方的博弈分析结果之上。(5)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使得安全食品优质优价的机制难以实现,因此,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就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一般能带来正的社会净福利,而政府行为的不作为和监管失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陈健[8](2009)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累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完全是现代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和应用,使这种破坏变本加厉。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我国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绿色产业的提出是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产业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目标体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是时代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第二、三、四章着重理论研究,第五、六章着重现实分析。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产业的内涵,为论文进一步实证及提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双刃剑”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出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壁垒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的结论;第三章系统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代谢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第四章立足于绿色产业的划分,阐述绿色产业链的内涵、耦合关系、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建设;第五章阐述我国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评价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六章以珠三角地区为实例,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MATLAB程序计算珠三角地区2001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得出珠三角在五年间生态赤字稍有好转,并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低承载、低足迹、高赤字”的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建议如下:(1)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2)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3)采用生物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4)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建议: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1、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描述绿色产业链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研究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构想,从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2、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珠江三角洲的个案资料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3、注重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试图提升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尚欣[9](2007)在《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生学分析》文中认为在国际贸易日益自由化和国内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解决吉林省“三农”问题。本论文沿着从农业外部到内部,从局部到整体的路线,对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吉林省双重二元结构分析表明,解决吉林省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农业基础产业的分析表明,其有序度与畜牧业比重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地位,结合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对策;利用系统的熵理论,对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了测算,提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体系。运用仿生学理论,将亿万年演化形成的生态体系作为研究农业产业结构的蓝本,运用生态学理论,提出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仿生学分析,提出了基于生态因子的政府作用仿生研究、基于生态位的制度环境优化仿生研究和基于群落演替规律的农业产业链优化仿生研究。

张挺[10](2006)在《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一次探索性研究,目的是试图揭示区域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建立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的模型。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旨在探索区域品牌价值的存在性和构成要素,第二阶段旨在建构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在第一阶段,研究以中国境内地区的区域品牌为研究对象,以草根理论的研究范式为指导,运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定性访谈法、专题小组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明确了区域品牌价值的存在性,归纳出了区域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在本研究中,区域品牌的价值是指区域品牌为本地产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价值,采用本地受益产业的超额现金流量这个指标来度量。首先,借助于定性分析软件MAXqda2,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法研究。研究搜集了本世纪以来,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城市(县)政府或媒体公布的,包含本地区域品牌收益的资料,开展了内容分析法研究,明确了区域品牌价值的存在,得到了区域品牌的5类11种收益,大大突破了之前文献的相关论述,为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其次,为了突破内容分析法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局限,研究选择了一个区域品牌典型的地区,对其内部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总体为当地辖区内850万居民,样本容量为2000,按照当代社会阶层理论,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研究得到了区域品牌的塑造主体和所有者,即区域内部民众,对区域品牌价值存在性和价值构成的认识。研究将该结果与内容分析法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印证,得到了一致性的认识。然后,研究运用定性访谈和专题小组的研究方法,对区域品牌价值概念的维度划分和操作化定义进行了辨析和明确。最终,得到了第一阶段的结论。在第二阶段,研究采用了演绎推理的方式,根据资产评估理论、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推演建构了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的一般模型。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评估模型的应用所需要确定的四个变量:受益产业的界定;受益产业超额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确定和预测期间的划分,就四个变量的确定技术进行了探讨。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分析,研究行将结束之际,论文强调了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研究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论文最终的结论是:1、区域品牌(或品牌化活动)能够为本地区带来收益,即区域品牌价值是存在的。2、区域品牌的收益可以分为多个维度,例如可以有产业收益、社会收益等5类11种的划分。本研究选择了区域品牌为本地产业带来的竞争优势的价值,作为区域品牌价值的定义,采用本地受益产业的超额现金流量这个指标来度量。3、在特定的评估时点,区域品牌的价值就等于本地受益产业组成的资产组合的预期未来超额现金流量的折现之和。用公式表达为:LBV0=CV0=sum from t=1 to n CFt/(1+R)t式中,LBV0代表评估基准日区域品牌的评估价值,CV0表示区域品牌为本地产业带来的竞争优势的价值,CFt表示区域品牌资产组合第t期的预期超额现金流量;假设预期各期现金流量的贴现率相同,都用R表示,t表示区域品牌的受益期间。这就是区域品牌价值评估的一般模型。论文在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应用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是国内外文献对区域品牌价值的研究还比较少,鲜见对其价值评估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二是将资产组合理论运用到品牌资产的评估中,在品牌价值评估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三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MAXqda2分析软件进行的定性研究,在分析工具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受到研究水平和资料的限制,论文研究存在不少的局限性。一是由于有关区域品牌价值和评估的数据还很稀缺,评估模型尚期待更多数据的验证;二是区域品牌的市场表现和价值评估贴现率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二、上海评出2003年度塑料名优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评出2003年度塑料名优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3)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概念
        一、 相关概念释义
        二、 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依据、职责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
        一、 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 无缝隙政府理论
        三、 风险管理理论
第二章 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特点
    第一节 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历程
    第二节 昆明市食品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一、 风险监测
        二、 监督抽查
        三、 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突发事件
        四、 推动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五、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第三节 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特点及举措
        一、 实施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量化分级监管
        二、 监管过程中注重监管针对性
第三章 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身问题
        二、 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水平落后
        三、 监管过度依赖政府单一监管主体,监管效率低下
        四、 监管模式不合理,执法力度存在偏差
        五、 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六、 市场监管工作保障不够
        七、 量化分级监管制度下联动交流存在障碍
    第二节 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垂直管理体制,监管创收相矛盾
        二、 监管能力有限,全面履职困难
        三、 食品生产企业缺乏自律、法不足畏
        四、 相关监管部门风险交流渠道建设不完善
        五、 企业规模有限导致无法有效开展风险控制与应对
第四章 其他省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做法及启示
    第一节 深圳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一、 深圳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情况
        二、 深圳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做法
    第二节 温州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一、 温州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转变理念
        二、 温州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完善机制
        三、 温州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成效
    第三节 两市食品生产环节监管经验启示
        一、 集权与分权结合式监管体制将成为主导
        二、 管理结构有望从分散化走向集中化
        三、 监管重点从最终食品检查到防范风险
第五章 加强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及具体对策
    第一节 明确昆明市食品安全目标任务和指导原则
        一、 坚持科学监管,强化科技支撑
        二、 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平衡发展
    第二节 加强生产环节食品安全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二、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手段应用
        三、 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建设
        四、 鼓励生产企业规模化经营及建立监测大区以有效降低检测成本
        五、 围绕量化分级监管,加强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联动监管机制建设
        六、 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通过保险分摊安全风险
        七、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自觉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引言
第一章 “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6 词性、词义与词源问题
        1.6.1 “各”的词性
        1.6.2 “各”的词义
        1.6.3 “各”的词源
    1.7 指示功能与搭配问题
        1.7.1 “各”的指示功能
        1.7.2 “各”的搭配情况
    1.8 语用问题
    1.9 有关“各”的相关形式研究
    1.10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各”的本体研究
    2.1 “各”的词义及词性归属研究
        2.1.1 “各”的核心语义
        2.1.2 词性归属与名称的确定
        2.1.3 词源与发展过程
        2.1.4 小结
    2.5 “各”的使用情况分析
        2.5.1 与名词的搭配使用
        2.5.2 与量词的搭配使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的个案研究 1:“各名”个案——“各大+NP”结构研究
    3.5 名词特点及搭配规律
        3.5.1 统计结果与NP语义类别
        3.5.2 与“各+NP”结构中 NP 类型的异同及产生异同的原因
        3.5.3 小结
    3.6 句法功能及语义特征
        3.6.1 句法功能及基本语义特征
        3.6.2 其他语义特征:“大”对句义判断的影响
        3.6.3 小结
    3.7 结构形成过程探析
        3.7.1 来源一:“各+大+NP”格式的重新分析
        3.7.2 来源二:“数词+大+NP”格式的类推使用
        3.7.3 两种“各大+NP”结构的混用与判断
        3.7.4 小结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的个案研究 2:“各量”个案——新兴“各种 VP”格式研究…
    4.5 多样化的搭配使用
        4.5.1 “各种”与 V 的搭配使用
        4.5.2 “各种”与 VP 的搭配使用
        4.5.3 小结
    4.6 潜在的语义变化
        4.6.1 (指称化)动作本身的多样性
        4.6.2 动词关涉语义成分的多样性
        4.6.3 动作的频率及其实施程度
        4.6.4 小结
    4.7 “各种 VP”格式类型及其成分性质的变化
        4.7.1 第一阶段:体词性功能——定中结构与“V”的指称化(自指
        4.7.2 第二阶段:体、谓功能的竞争共存——(假想)主谓结构、状中结构与 “各种”的(假想)指称化(转指)、谓饰化
        4.7.3 第三阶段:谓词性功能——状中结构与“各种”的副词化
        4.7.4 小结
    4.8 本章小结及余论
第五章 结语
    5.3 主要结论
    5.4 有待改进、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浙南县域农村公路网建设与发展规划 ——以瑞安市为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农村公路网建设研究综述
        1.1.1 国外农村公路
        1.1.2 我国农村公路网建设的研究现状
    1.2 立项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浙南县域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2.1 瑞安区位特征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2.1.1 瑞安区位分析
        2.1.2 农村经济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2.1.3 农业发展情况与交通的关系
        2.1.4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交通的关系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对交通的需求
        2.2.1 东部发展模型:优化发展型
        2.2.2 中部发展模型:综合开发型
        2.2.3 西部发展模型:扶贫开发型
        2.2.4 海岛发展模型:适度开发型
    2.3 农村公路现状分析及评价
        2.3.1 农村公路网现状
        2.3.2 现状分析评价
        2.3.3 农村公路建设经验探讨
    2.4 浙南县域农村公路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2.4.1 制约因素
        2.4.2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浙南县域农村公路发展思路及其对策
    3.1 浙南农村公路网发展目标的思考(以瑞安为例进行分析)
        3.1.1 基于客货运量和交通量预测的发展思路
        3.1.2 浙南县域农村公路发展目标定位
    3.2 浙南农村公路网发展的宏观对策
        3.2.1 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3.2.2 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3.3 浙南农村公路网发展的具体对策
        3.3.1 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与增强环境保护相结合
        3.3.2 多渠道筹措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相结合
        3.3.3 加快发展与严抓细管确保工程质量并重
        3.3.4 线路拓展升级和管理养护并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主要结论
    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6)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农业综合开发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2.2 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2.3 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
    2.4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状况分析
    3.1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回顾
    3.2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3.3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经验做法
        3.3.1 “六位一体”开发追求最大效益
        3.3.2 实施“六化”互动战略
        3.3.3 建立“六项保障机制”
    3.4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绩效分析
4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有利因素分析
    4.2 不利因素分析
        4.2.1 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外部面临的挑战
5 国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及启示
    5.1 典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1 美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2 德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3 荷兰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4 澳大利亚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2 国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6 搞好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
    6.1 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思路
        6.1.1 确立三个观念
        6.1.2 突出三大重点
        6.1.3 强化三大管理
    6.2 建立多元化、综合化的涉农资金投入机制
    6.3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
    6.4 抓好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有机结合
    6.5 积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6 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帮扶力度
    6.7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程管护机制
    6.8 创新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
    6.9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保障体系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主要观点
        1.2.4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5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
        1.4.2 研究的主要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特征
        2.1.1 监管的时机
        2.1.2 监管工具的选择
    2.2 以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为前提,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构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
        2.2.2 各国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实践
    2.3 生产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反应
        2.3.1 企业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2.3.2 企业食品安全生产行为研究
    2.4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应
        2.4.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总体认识
        2.4.2 男性和女性对食品安全认知的比较
        2.4.3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映
    2.5 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
        2.5.1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理论研究
        2.5.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2.6 简要的评述
第三章 食品安全概述及利益相关者分类
    3.1 食品与食品安全:几个问题的界定
        3.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2 食品安全研究的学科与技术体系
        3.1.3 食品安全研究的原理
    3.2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3.3 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
    3.4 各国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
        3.4.1 政府的责权
        3.4.2 检验机构的责权
        3.4.3 食品企业的责权
        3.4.4 消费者的责权
        3.4.5 国际机构的责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品安全的生产者行为分析
    4.1 相关理论
        4.1.1 安全食品的供求理论
        4.1.2 企业动机理论
        4.1.3 企业行为经济学理论
        4.1.4 食品质量管理理论
        4.1.5 小结
    4.2 食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分析模型
    4.3 食品生产企业采取食品安全行动的决策分析
        4.3.1 影响食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控制的因素
        4.3.2 企业采取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方法
        4.3.3 企业采取食品安全行动的决策
    4.4 食品生产企业采取食品安全措施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山东莱阳龙大企业集团生产的冷冻菠菜应对日本SPS 为例
        4.4.1 冷冻菠菜常规生产成本分析
        4.4.2 企业采取相应质量控制措施的新增成本分析
        4.4.3 企业实行有效应对措施后新增收益计算
    4.5 企业申请实施HACCP 的成本收益分析
        4.5.1 企业申请和实施HACCP 的成本分析
        4.5.2 企业实施HACCP 的主要收益分析
        4.5.3 相关案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食品安全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5.1 相关理论
        5.1.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意识
        5.1.2 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消费者反映及其效应
        5.1.3 影响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5.1.4 安全食品购买行为的理论分析
    5.2 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的调查分析
        5.2.1 数据与方法
        5.2.2 调查主要内容
        5.2.3 描述性分析
        5.2.4 调查结论
        5.2.5 食品安全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安全食品的购买选择行为实证模型分析
        5.3.1 模型的理论假设
        5.3.2 模型及估计方法
        5.3.3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5.4 保障食品安全消费的对策建议
        5.4.1 政府应实行疏导式管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
        5.4.2 企业应切实提高安全食品的质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食品流通渠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以生鲜食品为例
    6.1 生鲜食品的流通渠道
        6.1.1 农贸市场的生鲜食品流通渠道
        6.1.2 连锁超市流通渠道
    6.2 生鲜食品流通渠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6.2.1 农贸市场生鲜食品流通渠道中的食品安全
        6.2.2 连锁超市生鲜食品流通渠道中的食品安全
    6.3 我国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
        6.3.1 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的现状
        6.3.2 超市行业食品安全方面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6.4 连锁超市与农户的连接
        6.4.1 “超市+生产基地+农户”
        6.4.2 “超市+农业合作社+农户”
        6.4.3 “超市+农户”
        6.4.4 “超市+批发市场+农户”
    6.5 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相互影响
        6.5.1 国际食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6.5.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6.5.3 对策思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7.1 食品安全博弈中的行为主体归类
    7.2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7.2.1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7.2.2 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
        7.2.3 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7.2.4 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者的博弈
        7.2.5 监管人员与主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
    8.1 食品安全规制基本问题
        8.1.1 政府规制的概念
        8.1.2 食品安全规制的概念与实施主体
        8.1.3 食品安全规制的经济学依据
        8.1.4 食品安全规制方法和标准
    8.2 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8.2.1 规制影响评估的方法
        8.2.2 食品安全规制的收益分析
        8.2.3 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分析
        8.2.4 食品行业管制重点领域的确定原则——成本收益比较
    8.3 政府规制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8.4 他山之石——美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制
        8.4.1 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的组织体系
        8.4.2 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8.4.3 HACCP 管理技术监管
        8.4.4 缺陷食品召回制度
    8.5 我国的食品安全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8.5.1 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现状
        8.5.2 我国食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8.6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的对策
        8.6.1 政府需要强化食品安全规制
        8.6.2 推广采用“风险性分析”的方法
        8.6.3 对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矫正
        8.6.4 对食品安全政府失灵的自发矫正
        8.6.5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政府规制基础环境
        8.6.6 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
        8.6.7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
        8.6.8 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论文主要结论
    9.2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相关研究
附录二:我国安全农产品认证情况
附录三: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行为调查表

(8)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
        (二) 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模式的思考
        (三) 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障碍
        (四) “绿色奥运”带来了绿色契机
        (五) “毒奶粉事件”导致的信任危机
    二、绿色产业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一) 绿色产业概述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研究述评
        (三) 绿色经济的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一) 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绿色产业: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壁垒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二) 绿色壁垒的国际发展趋势
    二、绿色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双刃剑”
        (一)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二)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三、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绿色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代谢理论
        (一) 代谢理论的来源
        (二) 物质代谢理论
        (三) 产业代谢理论
    二、物质平衡理论
        (一) 总量平衡与分量平衡
        (二) 克尼斯等环境经济学家的物质平衡理论
        (三) 质量平衡方法
        (四)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五) 对环境恶化与资源过量使用关系的分析
    三、物质循环理论
        (一) 物质循环概念分析
        (二) 生物系统中的碳循环
        (三) 循环经济理念
        (四) 循环经济的概念
        (五) 循环经济的基本实施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第四章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
    一、绿色产业的分类
        (一) 产业分类
        (二) 绿色产业分类
        (三) 绿色产业的划分
    二、绿色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一) 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二) 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及简化模型
    三、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原理
        (一) 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二) 因地制宜
        (三) 系统集成
    四、绿色产业链构建的诊断
        (一)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 诊断指标体系
        (三) 诊断指标
    五、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方法
        (一) 主导产业链优选
        (二) 引入补链企业
        (三) 横向共生、纵向耦合
        (四) 绿色产业链构建层次
        (五) 绿色产业链支撑系统设计
        (六) 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操作步骤
    六、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技术
    七、绿色产业链的效益
        (一) 绿色产业链环境效益
        (二) 绿色产业链经济效益
    八、绿色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一) 企业与绿色产业链
        (二) 政府与绿色产业链
        (三) 社会与绿色产业链
    九、绿色产业链在各产业中的构建方向
        (一) 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二) 绿色工业产业链的构建
        (三) 绿色服务业产业链的构建
第五章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一、我国绿色工业的发展
        (一) 绿色工业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
        (二) 工业绿色化与绿色工业节能
        (三) “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本质
        (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五) 我国绿色工业发展评价
    二、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一) 从“有机农业”到“绿色农业”
        (二) 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三) 绿色农业的组织实施
        (四)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评价
    三、我国绿色服务业的发展
        (一) 绿色消费与绿色服务
        (二) 绿色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及其基本要求
        (三) 绿色流通的组织实施
        (四) 绿色营销的组织实施
        (五) 我国绿色服务业发展评价
第六章 绿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一、珠三角现代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 珠三角的概况
        (二)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三)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
        (四) 珠三角现代产业面临的转型
    二、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 珠三角绿色工业发展现状
        (二) 珠三角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三) 珠三角绿色服务业发展现状
    三、对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
        (一)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二)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假定
        (三)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四)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珠三角的应用分析
        (五)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局限性
    四、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前瞻
        (一) 改变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 控制人口数量
        (三) 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倡绿色生活消费
        (四) 提高生物生产用地的面积和质量
        (五) 加快一体化整合,明确发展潜力所在
第七章 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
    一、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壁垒建设体系
        (一)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监测、调查制度
        (二)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管理服务的前置化
        (三) 实施质量安全战略,构建和完善出口产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
        (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五)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
        (六) 完善外贸体制,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强大合力
        (七) 实行环境外交
    二、调整产业结构
        (一) 发展绿色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进程
        (二) 发展绿色生产力,提高资源生产力
        (三) 调整产业结构,从企业做起
    三、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 构建我国绿色产业的投资机制
        (二) 强化绿色立法、执法,严禁国外污染源进入
        (三) 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人才
        (四)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时尚
        (五) 依据国际标准,培植绿色企业
    四、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宏观管理
        (一) 加强国家绿色企业认证的标准化工作
        (二) 建立绿色产业的信息服务机构与分类、统计及审计系统
        (三) 充分发挥政策与市场的作用
        (四) 制定适合各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
        (五)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六) 加强统一领导,完善绿色产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七) 打破产业分割,地域分割,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
        (八)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绿色第三产业
        (九) 尽快统一绿色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附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MATLAB计算程序
致谢

(9)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国内经济环境
        1.1.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环境
    1.2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1.2.1 农业经济效益影响吉林省经济整体效益
        1.2.2 农业结构状况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
        1.2.3 农业结构状况影响农民收入水平
        1.2.4 农业结构状况影响农业竞争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1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2.1.1 农业产业结构内涵和现代农业特征
        2.1.2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因素
        2.1.3 世界农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4 小结
    2.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概述
        2.2.2 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2.3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4 结构相似性分析理论
        2.2.5 农业产业结构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第三章 吉林省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研究
    3.1 吉林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3.2 吉林省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农业基础产业结构研究
    4.1 农业基础产业在吉林省经济中的地位
    4.2 吉林省农业基础产业与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全国的比较
    4.3 吉林省农业基础产业结构的诊断
        4.3.1 偏离—份额分析法简介
        4.3.2 吉林省农业竞争力分析
        4.3.3 小结
    4.4 吉林省农业基础产业结构有序度测算
        4.4.1 农业基础产业结构有序度测算模型
        4.4.2 测算吉林省农业基础产业结构的目标确定
        4.4.3 吉林省农业基础产业结构有序度测算
        4.4.4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5.1 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背景
        5.1.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背景
        5.1.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国内背景
    5.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5.2.1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5.2.2 原料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5.2.3 企业外部存在的问题
    5.3 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地位分析
        5.3.1 农产品加工业简介
        5.3.2 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影响分析
        5.3.3 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要素依赖度分析
        5.3.4 农产品加工行业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5.3.5 农产品加工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5.3.6 小结
    5.4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5.4.1 继续大力扶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政策效率
        5.4.2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5.4.3 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具有优势和潜力的特色行业
        5.4.4 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系统分析
    6.1 农业产业结构系统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6.1.1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
        6.1.2 农业产业结构系统高度化评价
    6.2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熵值计算
        6.2.1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系统联系熵计算
        6.2.2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系统运行熵计算
    6.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
        6.3.1 消费需求的拉动机制
        6.3.2 科技进步的带动机制
        6.3.3 比较利益的驱动机制
        6.3.4 体制政策的推动机制
        6.3.5 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仿生学分析
    7.1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系统建设的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7.1.1 农业产业结构系统功能指标和结构指标
        7.1.2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系统建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矩阵计算
        7.1.3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系统建设灰色关联分析
    7.2 基于生态因子的政府作用仿生学研究
        7.2.1 政府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一般作用
        7.2.2 基于生态因子的政府作用仿生学研究
    7.3 基于生态位的制度环境优化仿生学研究
        7.3.1 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7.3.2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
    7.4 基于群落演替规律的农业产业链优化仿生学研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之处
    8.3 论文不足之处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选题的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内容框架
    1.5 结论、创新与局限性
        1.5.1 研究的结论
        1.5.2 可能的创新
        1.5.3 局限性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区域品牌
        2.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品牌理论的研究
        2.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品牌理论的研究和评析
    2.2 品牌权益
    2.3 产品品牌价值评估
        2.3.1 方法和分类的多样性
        2.3.2 典型的评估方法
        2.3.3 国内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研究的现状
        2.3.4 对当前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技术的思考和改进
第3章 区域品牌价值构成的探索性研究(一)——运用MAXQDA2软件开展的内容分析法研究
    3.1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设计
    3.2 资料的搜集
    3.3 资料的分析
        3.3.1 分析工具简介
        3.3.2 文件的生成和属性
        3.3.3 编码
    3.4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结论
    3.5 内容分析法研究的局限性
        3.5.1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3.5.2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第4章 区域品牌价值构成的探索性研究(二)——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内部民众认知的研究
    4.1 山东省潍坊市“风筝城”区域品牌的背景简介
    4.2 问卷调查
        4.2.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4.2.2 问卷的调查与回收
        4.2.3 分析
        4.2.4 问卷调查法研究的结论
    4.3 定性访谈
        4.3.1 访谈设计
        4.3.2 访谈对象和资料的记录
        4.3.3 资料分析
        4.3.4 定性访谈法研究的结论
    4.4 专题小组
        4.4.1 研究设计
        4.4.2 参与者
        4.4.3 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4.4.4 专题小组法研究的结论
    4.5 探索性研究的结论
第5章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5.1 研究的设计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范围
        5.1.3 研究方法
        5.1.4 概念的定义
        5.1.5 既有相关理论
    5.2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的理论基础
        5.2.1 资产价值评估的收益法模型
        5.2.2 资产组合的报酬和风险
    5.3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5.3.1 区域品牌的价值是一种资产组合的价值
        5.3.2 区域品牌带来的现金流量CF_t以是超过产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超额现金流量
        5.3.3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第6章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中各变量的确定
    6.1 受益产业或产业集群的界定
    6.2 未来现金流量CF_t的确定
        6.2.1 资产组合的现金流量
        6.2.2 CF_t的全面预测与单项预测
        6.2.3 单项预测法中的产业图景预测技术
        6.2.4 产业图景技术预测产业预期现金流量的一个案例
    6.3 折现率R的确定
        6.3.1 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单项受益产业的折现率
        6.3.2 区域品牌的价值贴现率是否存在“反S曲线”的假设
        6.3.3 区域品牌资产组合折现率的确定
    6.4 预测期间T的确定
        6.4.1 影响预测期间确定的主要因素
        6.4.2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预测期间可以借鉴的一些模型
第7章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与企业竞争优势
    7.1 区域品牌价值的存在性,对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的重要意义
    7.2 区域品牌收益的新维度,对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的重要意义
    7.3 区域品牌价值评估,对企业竞争战略分析的重要意义
    7.4 企业对区域品牌价值的两种策略选择
    7.5 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和集聚对塑造和提升区域品牌的基础作用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
    8.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上海评出2003年度塑料名优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大花园核心区(丽水市)建设规划2021年任务清单和丽水市“人人成园丁 处处成花园”行动2021年重大活动清单的通知[J].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丽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6)
  • [2]琴弦上的歌[J]. 李庆锋. 时代文学, 2016(10)
  • [3]昆明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 张智羿. 云南财经大学, 2014(01)
  • [4]“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王佳珺.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5]浙南县域农村公路网建设与发展规划 ——以瑞安市为实例[D]. 陈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6]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D]. 刘智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2)
  • [7]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及其规制研究[D]. 孟菲. 江南大学, 2009(04)
  • [8]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D]. 陈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生学分析[D]. 尚欣. 吉林大学, 2007(03)
  • [10]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估[D]. 张挺.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上海市评为2003年度塑料名优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