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

富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

一、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达玲,杨坤,韦家寿,黄新宝,林国奎,陶珏宇,何永红[1](2021)在《调整优化采血联袋后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两种不同采血联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高质量制备血小板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白膜法分别对原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和调整优化后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所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量为400 mL,共60袋。分两组,A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原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5×12 cm; B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调整袋)30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9 cm。结果比较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指标,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3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2.62±0.57)×109/mL、(4.41±0.31)×1010/mL、(55.03±0.06)%,B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37±0.35)×109/mL、(6.21±0.63)×1010/mL、(79.23±0.09)%。结论优化尺寸为11×9 cm的白膜成分袋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更优,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王承琳,王丽鸽,崔靖怡,张锡敏[2](2020)在《浓缩血小板离心参数与装罐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原料血选择最佳离心参数、装罐方法,为各大采供血机构制备浓缩血小板(WBPC)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1)将107袋健康全血随机分为不同离心参数的4组,分别为:A组第1步离心2 620 g×14 min,第2步离心236 g×10 min;B组第1步离心1 875 g×15 min,第2步离心277 g×6 min;C组第1步离心2 200 g×8 min,第2步离心1 220 g×5 min;D组第1步离心2 100 g×12 min,第2步离心400 g×8 min。通过对血小板计数、回收率、红细胞、白细胞的残留量、初次分离的血浆重量的比较选择最佳离心参数。2)将90袋白膜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袋,将2次离心白膜袋与其所连配袋按实际装罐位置整齐摆放,测量高度p,计算空腔距离h=离心杯内径(8.5 cm)-白膜高度p,离心参数为236 g×10 min、(22±2)℃,刹车档加速9减速6。按空腔距离分组(A组:h=1—2 cm;B组:h=0—1 cm;C组:h=-1—0 cm)。进行WBC、RBC残留量、Plt、重量和回收率、回离率的比较。结果 1)B组的WBC残留量最多[(7.38±7.06)×106/L],与A、C、D组比较Ρ<0.05;C组Plt [(2.16±1.09)×1010/L]和血小板回收率[(34.03±16.70)%]最低,与A、B、D组比较Ρ<0.05;A组的血浆初次分离重量最高[(182.11±17.76)g],与C、D组比较Ρ<0.05;C组血浆回离率最高(81.3%),与A、B、D组比较Ρ<0.05。2)C组WBC残留量最多[(5.07±6.48)×106/L],与A、B组比较Ρ<0.05;B组Plt最高[(5.53±1.11)×1010/L],与A、C组比较Ρ<0.05;B组回收率最高[(69.96±16.70)%],与A、C组比较Ρ<0.05;B组回离率最低(3.3%),A组与B组回离率比较Ρ<0.05。结论重离心:2 620g×14 min,轻离心:236 g×10 min,(22±2)℃有更高的血小板回收率更低的白细胞残留和更高的出浆量,推荐给各采供血机构使用的离心参数。装罐时推荐控制空腔距离在0—1 cm,可以高效的回收血小板、降低WBC的残留且减少血小板2次回离的几率。

周静[3](2020)在《全血采集后即时制备与贮存过夜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不同储存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2018年7—8月随机抽取60名献血者,分别采用六联采血袋采集全血400 mL/人(袋),均分为即时(制备)组:采集的全血置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6 h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过夜(制备)组:采集的全血于22℃保存、运输并过夜贮存,采血后<24 h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2组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取2组浓缩血小板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血细胞计数,比较血小板含量、容量及混入红细胞、白细胞的量。同时比较2组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性指标: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pH值。结果对即时组和过夜组的60袋浓缩血小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与厌氧菌均为阴性,均无细菌生长。即时组和过夜组2组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项目结果,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的相关规定。2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混入量和浓缩血小板的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体外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表达率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即时分离制备与全血过夜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功能性指标及活化程度相近,均符合国标要求。结合本站工作实际,采用即时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符合本站的制备状况,我们须充分利用各种设备,确保血液制备的安全、有效。

陈小光[4](2020)在《不同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广州血液中心中符合条件的献血者的浓缩血小板,选择条件为采集顺畅且献血前3d献血者未曾应用阿司匹林类药品。按照不同离心条件将采集血液(两种规格)分为对照组(悬挂法分离,2106例)与观察组(分浆夹分离,2106例),并根据不同采集血液的规格于同一离心条件下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分为两组(A组400mL及B组200mL),观察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后比较其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血小板计数指标。结果制备结束,观察组红细胞混入量(0.69±0.58)×108/U、白细胞混入量(0.72±0.54)×108/U指标均低于对照组(1.87±0.95)×108/U、(1.03±0.79)×108/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359、14.762,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指标(6.58±0.57)×1010/U高于对照组(6.01±0.28)×1010/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68,P<0.05);A组红细胞混入量(0.77±0.35)×108/U低于B组(1.79±0.76)×108/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26,P<0.05);A组白细胞混入量(1.09±0.54)×108/U、血小板计数(6.61±0.57)×1010/U均高于B组(0.66±1.03)×108/U、(5.98±0.73)×1010/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87、30.955,P<0.05)。结论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过程中,血液规格与离心条件的不同均会对其血小板收集造成影响,其中采用分浆夹分离与400mL全血效果最佳。

李殷芳,陆盈,李阿中,郑茵红,王拥军[5](2020)在《选择性制备浓缩血小板成分制品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制备前检测待制备全血的血小板计数,选择性制备浓缩血小板(platelet concentrates,PC),探讨提升制备PC效率的方法。方法采集124例健康献血者全血400 ml,采用白膜法分离制备PC。随机分为2组,每组62例。对照组:新鲜采集的全血在6 h之内直接分离制备PC;实验组:新鲜采集的全血在6 h之内先进行血小板计数,剔除计数<130×109/L的全血之后进行PC的分离制备。检测PC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与p H值。结果实验组制备的PC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30 8,P <0. 05)。结论在制备前检测待制备全血的血小板计数,选择血小板计数≥130×109/L的全血制备能够显着提高PC计数合格率,提升PC的制备效率。

张晓军,丁珂,余辉,高晓文,冯丽娟,王娜,马宜兴,岳凤玲,靳艳燕,何海刚[6](2019)在《优化富浆法手工血小板制备技术提高血小板回收率方法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针对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小板含量普遍偏低、浓缩血小板含量质量抽检不达标,优化手工血小板制备技术,主要提高血小板回收率,为临床提供高质量浓缩血小板。方法对来源于固定献血屋采集的400 m L全血120袋,随机分成2组,每组60袋,对照组采用原参数(离心时间、离心力)制备血小板;优化组采用自调参数(离心时间、离心力)制备血小板。对照组使用的参数来自上海血液中心和离心机使用说明书,优化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延长离心时间同时改变离心力,尤其是在手工分离血小板时改变分离管的半径,达到改变血小板分离流速。结果优化组血小板回收率为88%、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57%(t=2. 46,P<0. 05),同时优化组红细胞混入量低于对照组17%(t=2. 26,P<0. 05)。结论通过优化富浆法制备血小板的离心时间、离心力以及改变分离管的半径等方法,能做到显着提高血小板的回收率,同时能减少红细胞混入量,这种技术可以在其他血站推广使用。

田举[7](2019)在《年龄、疾病对富血小板血浆活性成分影响及其制备的优化》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PRP)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有关PRP制备及临床应用存在着诸多问题。本研究从PRP中血小板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探讨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等对PRP中生物活性物质及年龄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观察以血小板参数为质控指标的优化的PRP制备方法及疗效。方法:将44名志愿者分为四组:A组(年龄≤45岁的健康人);B组(年龄>45岁的健康人);C组(年龄>45岁合并2型糖尿病);D组(年龄>45岁合并冠心病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采取志愿者全血制备PRP标本-80℃下储存。测定PRP样品中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和丛生蛋白、趋化因子、抗氧化酶等活性成分的浓度或活性。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活性成分的差别。抽取15名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制作血小板透射电镜标本,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5-45岁,男性3名,女性2名),中年组(46-65岁,男性2名,女性3名),老年组(大于65岁,男性3名,女性2名),观察并统计各组之间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差别。将血小板参数中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做为质控指标制备标准化的PRP应用到21例老年患者复杂创面,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PRP含高浓度的多种生长因子及GDF11等活性成分。统计分析显示中老年人同年轻人相比、糖尿病或冠心病服用PRP抗血小板药物和同龄的中老年人相比部分生物活性物质的浓度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发生改变,α颗粒等颗粒成分数量减少,血小板膜等形态发生改变。以血小板参数为质控指标的PRP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血小板浓度在1000×109/L的PRP,可促进老年患者复杂创面愈合。结论:-80℃长时间保存的PRP含有高浓度的活性成分,PRP中GDF11或许是其对抗皮肤衰老的重要活性成分。年龄、性别、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PRP活性成分的影响因素。年龄也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超微结构。衰老、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许会降低自体PRP的质量,在治疗相关疾病时,要考虑年龄、疾病等的影响,必要时增加PRP的使用频率和用量或者使用年轻人的异体PRP。以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浓度、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为质控指标的标准化的富血小板血浆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血小板浓度在1000×109/L左右的PRP,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PRP中血小板的目标浓度。该方法简单实用,制备的PRP可以促进老年人复杂创面的愈合。

刁荣华,王泽蓉,王世春,黄红梅,赵树铭,范娅涵[8](2019)在《不同方式放置白膜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指标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徐翠玲,杨剑,彭世球,苗燕平,李莹[9](2017)在《两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和评估两种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手工富浆法、仪器白膜法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各项关键质量指标,包括血小板含量、容量及红细胞混入量等,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肉眼外观质量合格的浓缩血小板其容量、血小板含量及红细胞混入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工富浆法和仪器白膜法两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差异,用仪器白膜法替代手工富浆法对浓缩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影响。

沙枫[10](2017)在《全血保存时间对全血成分及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白细胞数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河南省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每年临床用血需求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全省10662万人,2015年总献血人次为1001512,人口献血率为9.39‰,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积极开展成分输血工作,全血的保存时间就成为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点,也成为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合理利用血液资源的同时减少输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成为当今输血界与临床医疗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引起输血严重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就是血液中的白细胞。国内外实践证明输注过滤去除白细胞血液可以避免或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很多国家包括芬兰、日本等已经在临床上大量应用了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这一项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与白细胞引起的发热、过敏等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目前这一方法已经在我国逐步推广,并且被绝大多数输血机构及医院临床医疗部门所接受。随着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应用越来越广泛,滤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越来越多。本次研究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全血保存时间对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主要是其中残留白细胞数量,为临床探索制备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最佳的全血保存时间。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全血保存时间对全血成分以及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白细胞数量的影响,并评估最佳的全血保存时间,从而达到提高血液利用率,节约血源、提高血液制品纯度、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疗效的目的。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到12月期间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1500位无偿献血者,其中男性960例,女性540例。分别采用Baxter、Fresenius和MacoPharma公司生产的附带有内嵌一次性过滤器的底部和顶部采集系统采集全血。全血采集后于室温下保存并在622小时内每隔4小时检测全血中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采用内嵌一次性过滤器在全血保存622小时内每隔4小时将全血中的白细胞去除后制备成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采用Onyx细胞计数仪、Beckman计数仪和BD生物科学计数仪计数不同全血保存时间下白细胞数量。采用shinow9.0系统导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白细胞与血小板的数量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白细胞与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值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以全血6h保存时间作为参考,不同时间点测得白细胞(或者血小板)数量与初始6h测得白细胞(或者血小板)数量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三种不同的白细胞计数方法(Onyx细胞计数仪、Beckman计数仪、BD生物科学计数仪)在每个时间点检测白细胞数量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1.Baxter系统采集的全血中以全血保存14h时检测的白细胞数量最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白细胞的数量具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保存14h组检测血小板的数量最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血小板的数量具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945,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Onyx细胞计数仪、Beckman计数仪和BD生物科学计数仪三种计数仪检测白细胞数量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2.Fresenius系统采集的全血中以全血保存14h时检测的白细胞数量最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白细胞的数量具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在全血保存10h组时检测的数量最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血小板的数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924,P=0.12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Onyx细胞计数仪、Beckman计数仪和BD生物科学计数仪三种计数仪检测白细胞数量仅仅在全血保存时间为10h时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3.MacoPharma系统采集的全血中以全血保存14h时检测的白细胞数量最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白细胞的数量具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的数量也以全血保存10h组时最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血小板的数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5.529,P=0.12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Onyx细胞计数仪、Beckman计数仪和BD生物科学计数仪三种计数仪检测白细胞数量在全血保存时间为≥14h时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4.Baxter、Fresenius和MacoPharma三个系统采集的全血中检测的血小板数量基本是一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123,P=0.884);但检测的白细胞数量是不一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92,P=0.013)。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Baxter、Fresenius和MacoPharma三个系统采集的全血在不同的保存时间下其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中残留白细胞的数量均是不同的(P<0.05),其中全血保存时间为22h时残留白细胞明显增多但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含有的白细胞数目均低于5×106/单位。结论:1.全血保存时间可以影响其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保存时间延长可导致全血中血小板数目增高;2.全血保存时间可以影响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数量;在全血保存时间为22h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数量最多。3.Baxter、Fresenius和MacoPharma三种不同的采血系统对全血中血小板数量的检测没有影响,但是对白细胞数量的检测存在差异性。4.Onyx细胞计数仪、Beckman计数仪和BD生物科学计数仪对全血中白细胞数量的测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虑到过滤白细胞后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品的质量,12-20小时的保存时间可能全血保存的最佳时间段。

二、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调整优化采血联袋后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检测指标
    1.3 方法
        1.3.1 浓缩血小板的制备
        1.3.2 容量检测
        1.3.3 血细胞计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表1,图1、2)
3 讨论

(2)浓缩血小板离心参数与装罐方法的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离心参数
        1.3.2 装罐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离心参数的常规指标比较
        2.1.1 血浆回离率和血小板回离率的比较
        2.1.2 WBPC中WBC、RBC残留量、Plt、血小板回收率和血浆初次分离重量的比较
        2.1.3 不同离心参数制备WBPC的Plt和血小板回收率情况
    2.2 不同装罐方法的比较
        2.2.1 血小板回离率的比较
        2.2.2 WBPC中WBC、RBC残留量、Plt、重量和血小板回收率的比较
        2.2.3 不同装罐方法制备WBPC的Plt和血小板回收率情况
3 讨论

(3)全血采集后即时制备与贮存过夜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制备方法
    1.3 浓缩血小板样本留取
    1.4 材料
        1.4.1 细胞计数
        1.4.2 细菌培养
        1.4.3 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测定
        1.4.4 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表达率检测
        1.4.5 抗低渗休克(HSR)能力的测定
        1.4.6 测定pH值
    1.5 质量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细菌培养结果
    2.2 两组血小板血常规指标比较
    2.3 两组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性指标比较
3 讨论

(4)不同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离心条件下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情况比较
    2.2 不同规格条件下制备浓缩血小板情况比较
3 讨论

(5)选择性制备浓缩血小板成分制品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白膜法PC的制备
        1.3.2实验分组
        1.3.3 血细胞计数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产品血小板常规指标比较
    2.2 2组浓缩血小板成分制品的临床应用质量与安全性评估
3 讨论

(6)优化富浆法手工血小板制备技术提高血小板回收率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见表3。
3 讨论

(7)年龄、疾病对富血小板血浆活性成分影响及其制备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方
    一、PRP相关概念、分类、制备储存、使用方法、作用机制无标准化的指南或规范
    二、年龄、糖尿病、冠心病等不同疾病状态对PRP释放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不够深入明确
第一部分 年龄、性别、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对PRP中生长因子、抗衰老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一、背景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年龄和血小板超微结构相关性
    一、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标准化的富血小板血浆在老年人复杂创面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结论和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缩写表
致谢

(8)不同方式放置白膜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指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仪器设备
    3 方法
        3.1 全血容量检测:
        3.2 血常规标本计数:
        3.3 BC制备:
        3.4 单袋血小板计数:
        3.5 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 (hypotonic shock response, H S R) 相对变化率测定:
        3.6 血小板聚集率测定:
        3.7 应用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气。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种白膜放置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指标比较
    2两种白膜放置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代谢指标的比较
    3两种白膜放置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功能指标比较
讨论

(9)两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仪器与耗材
    1.3 制备方法流程
        1.3.1 手工的富血小板血浆法 (以下简称“手工富浆法”) 流程
        1.3.2 使用仪器的白膜法
        1.3.3 两种方法的离心参数
    1.4 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项目和要求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10)全血保存时间对全血成分及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白细胞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分析
    3.2 流式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数目的结果:
    3.3 全血保存时间对其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影响
        3.3.1 Baxter系统采集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3.3.2 Fresenius检测系统采集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
        3.3.3 Maco Pharma检测系统采集全血不同保存时间下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
        3.3.4 三种不同采集系统采集的全血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
    3.4 全血保存时间对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残留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全血保存时间对血液常见指标的影响
    4.2 全血保存时间对血液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的影响
    4.3 全血保存时间与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白细胞之间的关系
    4.4 不同的血液采集系统和白细胞计数仪的使用对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的研究进展
    1 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
    2 BC法制备PC
    3 汇集白膜层(BC)-PC法制备PC
    4 机采PC
    5 PRP法和BC法制备PC的比较
    6 BC法与单采法制备PC的比较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1. 基本信息
        2. 学习经历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调整优化采血联袋后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J]. 肖达玲,杨坤,韦家寿,黄新宝,林国奎,陶珏宇,何永红. 中国输血杂志, 2021(05)
  • [2]浓缩血小板离心参数与装罐方法的标准化研究[J]. 王承琳,王丽鸽,崔靖怡,张锡敏. 中国输血杂志, 2020(09)
  • [3]全血采集后即时制备与贮存过夜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较[J]. 周静. 中国输血杂志, 2020(05)
  • [4]不同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分析[J]. 陈小光. 中国医药科学, 2020(04)
  • [5]选择性制备浓缩血小板成分制品的效果分析[J]. 李殷芳,陆盈,李阿中,郑茵红,王拥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02)
  • [6]优化富浆法手工血小板制备技术提高血小板回收率方法的探讨[J]. 张晓军,丁珂,余辉,高晓文,冯丽娟,王娜,马宜兴,岳凤玲,靳艳燕,何海刚. 中国输血杂志, 2019(12)
  • [7]年龄、疾病对富血小板血浆活性成分影响及其制备的优化[D]. 田举.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8]不同方式放置白膜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指标比较[J]. 刁荣华,王泽蓉,王世春,黄红梅,赵树铭,范娅涵.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01)
  • [9]两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对比[J]. 徐翠玲,杨剑,彭世球,苗燕平,李莹.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7(06)
  • [10]全血保存时间对全血成分及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残留白细胞数量的影响[D]. 沙枫. 郑州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富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