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品色彩设计中的印刷适性分析

印刷品色彩设计中的印刷适性分析

一、印刷品色彩设计的印刷适性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1](2019)在《硫酸钙晶须涂料的制备及其对涂布纸印刷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硫酸钙晶须具有高白度、高亮度的特点,作为新型颜料用于造纸涂布中可使涂布纸颜色纯正且不易泛黄。将硫酸钙晶须用作涂布颜料不仅可以改善纸张性能,提高印刷质量而且可以扩大磷矿废渣的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堆积,节约土地资源。论文在实验室范围内对硫酸钙晶须的性质、研磨分散条件等进行了探究。采用湿法研磨方式对硫酸钙晶须进行研磨分散,最佳研磨时间为4h,研磨机转速为2500rpm,研磨后硫酸钙晶须平均粒径为1.9μm,≤2μm粒径占比为75%。有机分散剂比无机分散剂分散效果要好,聚丙烯酸钠为硫酸钙晶须颜料的最佳分散剂,最佳用量为0.5份。论文对硫酸钙晶须颜料所适用的最佳胶黏剂及用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阳离子淀粉、聚乙烯醇,丙烯酸胶乳作为胶黏剂时涂料黏度小,流变性能好,涂布纸光学性能和抗液体渗透性好,油墨吸收性偏小也能满足涂布纸要求;丙烯酸胶乳作为胶黏剂时涂布纸阶调复制曲线相对平滑,再现性好,涂布纸所呈现的色域居中,可以作为硫酸钙晶须颜料最适用的胶黏剂。丙烯酸胶乳在添加12份时涂料性能、涂布纸性能和印刷效果较好。论文还对硫酸钙晶须和传统颜料碳酸钙进行比较,在涂料配方中使用碳酸钙部分取代硫酸钙晶须,探究碳酸钙加入量对涂料性能、涂布纸性能和印刷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涂料黏度100%硫酸钙晶须>100%PCC>100%GCC,碳酸钙加入量增多有助于改善涂料流变性能;从单一颜料涂布纸性能来看,涂布纸白度、平滑度、光泽度及表面强度100%硫酸钙晶须>100%PCC>100%GCC;油墨吸收性100%GCC>100%PCC>硫酸钙晶须,GCC加入量增多使得涂布纸光泽度降低,PCC加入量增多涂布纸光泽度先上升后下降;印刷实地密度100%PCC>100%硫酸钙晶须>100%GCC,当GCC用量达到80份时涂布纸实地密度减小,PCC加入量增加涂布纸实地密度增加;涂布纸色域100%PCC>100%硫酸钙晶须>100%GCC,两种颜料在配比为40:60时色域达到最大;印刷阶调100%PCC>100%硫酸钙晶须>100%GCC,GCC加入量增多涂布纸阶调再现范围减小,PCC加入量增多涂布纸阶调再现范围扩大。硫酸钙晶须与GCC最佳配比80:20;硫酸钙晶须与PCC最佳配比为40:60。

程惠峰,杨祖彬[2](2018)在《《包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合理运用包装色彩,能够显着提高包装制品的整体档次和经济附加值。传统包装色彩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诸多弊端。包装色彩设计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对典型包装包装制品的色彩设计能力,强调"工、艺"融合,"产、学"结合,与"市"俱进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和模块化教学设计;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加强色彩实践能力的考核和培养。

吕文波[3](2015)在《药品包装设计中印刷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药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印刷工艺与设备的不断更新,印刷行业作为药品包装的配套行业,在药品包装产品化过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药品包装还存在着设计落后,印刷质量良莠不齐,药品包装安全性不高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用药安全以及制药企业的利益。本论文通过对药品包装印前、印中、印后相关因素的研究,旨在为药品包装印刷设计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进而能够改善药品包装印刷质量,完善药品包装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总结了药品包装图文印刷设计标准,可为药品包装印前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研法,对药品包装设计中的印刷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包括材料、印刷工艺、印刷设备等因素对药品包装印前设计的影响,探讨了油墨、纸质材料的特性、印刷管理等对包装色彩再现的影响以及印后加工工艺对药品包装物化的影响。其次,运用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药品包装印刷设计现状进行研究,对我国药品包装印刷设计现状进行深入挖掘,可从本质上了解药品包装印刷设计存在的不足,并分别从印前设计、承印材料、印刷油墨等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企业、技术、人才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再次,结合药品包装印刷设计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印前、印中、印后三个方向,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前的角度,明确了药品包装设计常见的误区,提出了药品包装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从印中的角度,归纳了药品包装原稿设计特性与各印刷工艺特点的匹配关系图。从印后的角度,总结了药品包装印后加工的选择原则。以上内容可为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从印前设计、承印物、印刷设备等方面对哈药六厂生产的严迪牌罗红霉素分散片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并运用主观评价法对其印刷质量做了评价,评价结果对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盒的印刷质量有一定的参考。对药品包装的印刷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药品包装印前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就能对药品包装的印刷效果有一定的预估,对印刷因素的了解也可以避免设计出不适宜印刷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失误损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赵晨飞[4](2014)在《纸张性能对印刷色彩控制的影响》文中提出印刷的质量受印刷机、油墨、纸张的影响,而纸张对印品质量的影响很大,纸张的成本在印刷品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很有必要研究纸张对印品质量的影响尤其是色彩的影响。目前印刷质量的控制主要有灰平衡控制和色彩管理,而先进的色彩管理方式是光谱色彩管理。论文对纸张的性能对印刷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重点针对印刷色彩控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包括纸张色彩对印品色彩的影响分析、纸张印刷品黄、品、青油墨单色网点面积的预测、纸张印刷品的灰平衡控制及纸张印刷品的色彩管理。纸张的印刷适性(包括纸张的物理性能、光学性能、机械性能、化学性能)对印品的质量,如阶调、层次、清晰度、颜色等有重要的影响。在印刷中需要对纸张的印刷效果进行评价。基于测试图的纸张印刷性能评价法比较直观,在使用不同纸张、其它印刷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印刷,得到不同印品。通过观察测试图的变形情况来判断纸张的印刷适性。利用计算机图像可以对纸张的匀度进行分析,对纸张印刷品图像中各个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统计,做出灰度分布的直方图。直方图中,灰度分布得越窄,说明纸张的匀度越好。把纸张印刷品电子图像的一些物理性质进行检测,包括圆度偏差、边缘粗糙度等,可以评价喷墨印刷纸张的毛细管现象、羽化现象、渗透现象等。这种基于图像法的纸张评价方法适合在线检测。利用BP神经网络对不同质量胶版纸的性能和印刷效果进行训练,可以对胶版纸及其它纸张的印刷适性进行评估,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的特点。纸张的平滑度、光泽度、白度与印品色彩有很好的相关性。在造纸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的颜色不纯净、有杂色,或者经过漂白的纸浆的颜色也会略带有一些浅黄、浅绿的颜色,所以要经过调色与增白处理。调色就是在纸浆中加入微量的补色染料,增白处理一般要加入一定量的荧光增白剂。由于浆料及造纸工艺上的差异,形成了纸张颜色的差异。白度是纸张的一个重要的光学性能,当光线照到纸面上,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吸收现象,测定这些光线在特定条件下的通过量就可得到纸张的光学性能。纸张白度的测量主要是以波长在457nm(约380-510nm)为中心的光波照射在试样上的反射率来衡量,这种方法没有考虑人眼的视觉特征。因此在印刷中用L*a*b*值来表征纸张的颜色,即能直观的反映纸张的白度和色偏,又能与人眼对颜色的视觉一致。当纸张的底色不是纯白色时,纸张上所印色块呈现的颜色可以说是油墨的颜色和纸张的颜色混合后的综合颜色,这样一定会出现纸张的底色引起的偏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印刷厂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原稿的内容和色彩进行分析,并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纠正色彩,排除纸张的干扰。为了符合光谱色彩管理的研究趋势,需对纸张的颜色参数特征化,采用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来表示纸张和印刷品的颜色,研究纸张的光谱反射率与印品的反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纸张的光谱反射率与单色印品的光谱反射率是线性相关的,纸张的光谱反射率与多色印品的光谱反射率不是线性相关的。目前数字印刷发展迅速,尤其是喷墨印刷发展很快,喷墨印刷主要使用水性油墨。在数字印刷中存在网点扩大现象。喷墨印刷的网点扩大主要是光学网点扩大和物理网点扩大。光学网点扩大主要是纸张内部的光线的物理反应引起的,而物理网点扩大主要是油墨在纸张上的铺展和渗透引起的。在喷墨印刷中,青油墨主要吸收570-700nm的红光,反射400-570nm的蓝光和绿光。青油墨的高反射区是400-570nm,选取高反射点为480nm,低反射区为570-700nm,选取低反射点为630nm。品红油墨主要吸收500-600nm的绿光,反射600-700nm的红光和400-500nm的蓝光;品红油墨的高反射区为600-700nm的红光和400-500nm的蓝光,选取高反射点为680nm,低反射区为500-600nm的绿光,选取低反射点为530nm。黄油墨主要吸收400-500nm的蓝光,反射500-700nm的绿光和红光。黄油墨的高反射区为500-700nm,选取高反射点为680nm,低反射区为400-500nm的蓝光,选取低反射点为430nm。通过分析黄、品、青油墨的光谱反射曲线,可以发现:各色油墨的高反射点与低反射点反射率之差除以相应油墨的高反射点与低反射点的反射率之和与油墨的网点面积率极为接近,因此可采用归一法的方法预测青、品、黄的网点面积值。在研究中,比较了不同纸张对网点面积值的差别,发现:纸张偏青的话,则预测的青油墨网点面积值大些;纸张偏品红的话,则预测的品红油墨网点面积值大些;纸张偏黄的话,则预测的黄油墨网点面积值大些。尤尔-尼尔森光谱聂格伯尔(YNSN)模型描述了网点与印品的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印品的光谱反射率可以预测网点面积,是一个理想的模型。为了更好的应用YNSN模型预测网点,需要确定其修正指数。在预测浅色调单色网点面积时,采用纸张的光谱反射率的倒数作为修正指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网点面积率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预测精度良好。在光谱色彩管理中,需要对不在特征文件中的多色印刷的光谱反射曲线与油墨网点面积进行转换,该过程参数多,计算量大,难度大。在研究中,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色彩转换。可以把光谱区间进行分段取点以表征不同颜色的光谱变化。把430nm、480nm、530nm、580nm、630nm、680nm的反射率作输入值,大大减小了训练的数据量,这种配色模型称为改进的基于光谱的BP色彩转换模型。基于光谱颜色空间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 (L-M)优化算法,训练函数为trainlm,经过迭代后,满足了均方根误差小于0.1×10-3的要求,网络训练结束。为了寻找超色域色彩的转换方法,研究了单色、双色、三色油墨色块的光谱反射曲线图,来寻找色域特征。青油墨的波峰在420nm到560nm波长之间,网点面积值越小,在各个波长点的光谱反射率越大,尤其是在580-730nm波长处,网点面积差别越大,光谱反射率差别越大。且网点面积值为0-100%的青色油墨的色域处于最上面的光谱反射曲线(网点面积为0%)和最下面的光谱反射曲线之间(网点面积为100%)。青色油墨和黄色油墨的叠印,波峰出现在490-540nm波长处,在560-620nm波长处出现轻微的波谷,在630-730nm波长处的光谱反射率轻微变化。当青、品、黄三色油墨叠印时,随品红油墨的增加,波峰逐渐前移,且波长在380-630nm时,光谱反射率随着减少,且在波谷处的下降最大。品红油墨一定时,随着黄油墨的网点面积率的增加,在380-480nm波长处,光谱反射率下降多,而在其它波长处,光谱反射率轻微下降。双色叠印色(青和品红叠印色),随着品红油墨的网点面积的增加,反射率在380-560nm的波峰处变小,在540-580nm波长处形成波谷,在590-730nm波长处光谱反射率基本不变。对于色彩转换,可以寻找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与光谱反射曲线的关系。判断颜色是否在光谱色域内。如果不在的话,先根据光谱特征判断属于哪几种油墨的叠印,然后找到相关的色域,再根据印品选择是同色相压缩还是明度压缩还是饱和度压缩的方法,确定其中的高度、宽度或波峰的位置,再找出最近的曲线来代替即可。研究灰平衡数据可以使印刷品避免出现色偏的现象。目前有基于密度和色度的灰平衡数据的计算方法,没有基于光谱反射率做参数的灰平衡数据计算方法。根据灰平衡的一些基础知识,测量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相同青、品、黄油墨含量时的光谱反射率和黑墨的反射率,并作比较分析。利用Matlab软件进行BP神经网络训练,可得到灰平衡时青、品、黄油墨的实际网点百分比。

张琳[5](2013)在《纸张印刷适性与印刷品质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全球造纸工业的大宗消费领域是印刷行业,纸张成本占到印刷总成本的60%~70%,纸张印刷适性是决定其印刷过程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揭示纸张性能与印刷品质量之间的作用机理是造纸和印刷行业尤为突出的问题。然而,由于“纸张性能–印刷”之间复杂的多元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该技术难题尚未能较好突破。本课题以不同印刷适性纸张为分析对象,评判纸张相关性能对其响应印效指标的影响程度,量化两体系之间的多元非线性作用规律;从纸张相关性能有效组合角度出发,研究纸张印刷适性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推导纸张性能综合和印刷品质量综合的数学表达式,探索两者的关联,构建纸张印刷适性的预测方程;基于光谱传输特性,实现测试纸张与参考纸张之间的印刷适性匹配和评估,并推导待印刷纸张的光谱表征模型;创建自定义的纸张特性文件,揭示不同印刷适性纸张与目标印品阶调、色彩传输的作用机理,并开发其应用模块;针对色域边界、色域映射、再现意图三个色彩复制关键技术,分别提出新的算法,并研究根据不同印刷适性纸张的复制特征,自动选择适合应用策略机制,且编制软件程序。本课题量化了纸张在印刷中的行为和作用规律,旨在为纸张匹配适宜印刷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形成纸张应用与印刷实践控制的系统理论指导,推动我国造纸与印刷技术的高质量生产和针对性应用。利用灰关联分析,研究纸张相关性能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将各性能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表明,铜版纸性能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平滑度、匀度指数、光泽度、白度、吸墨性、表面强度、不透明度;胶版纸依次为:吸墨性、匀度指数、光泽度、白度、不透明度、表面强度、平滑度;轻涂纸依次为:平滑度、吸墨性、白度、匀度指数、光泽度、不透明度、表面强度。继而选择影响程度最大的前三个纸张性能作为自变量,以响应的印品质量指标为因变量,建立两者之间作用规律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以此可以寻求最佳纸张性能组合,获得预期印刷效果。将纸张相关性能指标有效组合可以对纸张质量进行更准确的判断。选取6个纸张性能作为输入层,纸张综合评价级别值作为输出值,构建纸张RBF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实践应用,且精度比BP神经网络更高,但纸张评价值范围仅为1、2、3。为了进行更细致的比较,提出基于人工鱼群–投影寻踪算法的纸张质量综合分析模型,建立纸张评价等级与投影值之间的关系式,计算出的纸张评价值范围可为任意实数,可比性更高,尤其适合于同等级纸张的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得到纸张性能综合和印刷品质量综合的计算表达式,然后以具体纸张性能综合值为自变量,以印品质量综合值为因变量,拟合两体系之间的关系曲线,最终得出纸张印刷适性的预测方程,其自变量通过纸张性能综合表达式被转换成纸张相关性能。该方案将纸张和印刷结合起来,获取信息更全面,应用方便,结果客观具体。基于光谱传输特性,提出四种方案实现测试纸张与参考纸张之间的印刷适性评估,包括朗伯-比尔光谱定律、Kubelka-Munk光谱模型、纽介堡光谱方程、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光谱评估效果最好,但计算量最复杂;纽介堡光谱方程评估效果和计算量均次之;朗伯-比尔光谱定律和Kubelka-Munk光谱模型评估效果最差,但计算量最小。进一步将高品质的纸张视为朗伯六界面体,分解为三个部分再进行组合,推导出纸张的全反射率-全透射率新模型,使得在各种测量几何条件下,表征纸张的光谱特性更简单、直接。提出并建立自定义的纸张特性文件,使印刷所用的纸张和油墨能更好地相适应和匹配。纸张特性文件的核心建立步骤是:印刷设备的基本线性化;最适合油墨色彩数量的判定;判断最大油墨厚度并给出油墨量建议。利用VC++软件进行上述步骤编程使其能够在色彩管理系统中进行调用,应用于实际印刷系统中。利用曲面细分技术计算色域球体边界的三角形近似值,将凸壳算法非空区域最大值点的γ=0.2,提出基于分区最大边界法和凸壳算法的组合方案色域边界新算法。结果表明,组合算法精度和计算量均介于分区最大边界法和凸壳算法之间。基于遗传算法,提出色域映射的新方法,将图像超色域颜色的CIELAB色彩空间坐标定义为基因,适应度函数定义为原始图像和映射图像的S-CIELAB色差的倒数,实行单点交叉或多点交叉。结果表明,遗传算法色域映射方案比传统裁切算法的色差要小。针对四种再现意图,对其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进行实验和规律总结。最后,分析纸张各性能与再现意图、色域边界算法及色域映射方法的关系,研究得出根据纸张相关性能,自动选择各种色彩具体算法的规律和方案流程,并利用VC++软件实现自动选择功能。

郑甲求[6](2012)在《包装色彩设计在印刷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包装色彩设计在印刷中的研究”课题,内容主要是阐述从事包装色彩设计的理论实践指导,产品包装是一项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生产工艺程序。包装是商品的外观形象,其中色彩是最能打动人心、吸引顾客的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表达感情的视觉语言。本文进行包装色彩方面的研究,首先从色彩的一些基本属性开始,然后结合色彩的一些物理、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色彩研究,阐述了包装色彩的重要性,在当今物质丰裕的时代,它提升产品的价值,反映企业的文化,更是一位无声推销员。另外,包装色彩不仅增强消费者的审美愉悦,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陶冶他们的心智。包装色彩的配色要根据不同的产品进行色彩设计,色彩表达的涵义和效果在不同的对象中表达不同,设计者要研究消费者的习惯和爱好以及国际、国内流行色的变化趋势,以不断增强色彩的社会学和消费者心理学意识。由于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电脑、互联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设计师由过去的笔、纸、画板改变电脑软件,使设计人员的工作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并减少了工作日程,提高了工作效益。平面设计领域尤其是美国Adobephotoshop软件的开发,其对图片的处理功能强大,色彩的还原、色彩校正以及图片修理是其它任何软件无法相比的,是当今平面设计师主要运用的工具之一。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仅懂得包装设计的创意思维、采用电脑软件表现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包装色彩设计是一门艺术、技术、科技的综合性学科,是三者之间的完美配合。课题深入研究如何把握好的创意,如何采用电脑软件技术实施,如何通过当代高科技印刷设备复制出来,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哪些环节的影响,需要注意应用什么样的材质,采用什么样的工艺等。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破坏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包装材料使用上尽可能利用可回收产品、印刷材质纸张、油墨也应采用无毒、对人体无副作用环保用品,在包装材料的使用上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并更能表达包装色彩效果。设计师在包装设计保证功能的同时尽量减少材质的使用,尽可能消除不必要的装饰和多余的包装,尽可能的少用色,提倡节约材料,节约包装,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最小数量生成废弃物。新时代的高新科技为包装色彩设计师提供了便捷操作,也为绿色印刷带给人们的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更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包装印刷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多彩。人是万物的主宰,是世界的主体。总之,包装色彩设计要体现“和谐色彩,以人为本”思想观念。

郭凌华[7](2012)在《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彩管理及评价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舒适高雅的家居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家庭装饰的日趋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更多色彩鲜艳的装饰面料,热转移印花产品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将印刷方式引入到纺织行业,热转移印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热转移印花是印刷技术在纺织行业应用的延伸,织物表面凹凸不平有无数孔隙,跟纸张印刷效果相比,很难获得精细度很高的图案。因此热转移印花是将油墨通过印刷的方式制成印花纸,然后将织物处于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印花纸上的染料通过加压、加热升华、将印花纸上的图案转移到织物上。这是纺织行业的一次革命性变化,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工艺过程。本论文以高温热转移印花纸为研究对象,以热转移印花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按照工艺流程将热转移印花过程中的相关制版、印刷等核心技术及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热转移印花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在传统印刷基础上,以热转移印花最常用的凹版印刷方式为主线,研究了热转移印花纸印前制版雕刻网穴的优化选择、电雕分色曲线的设置;工艺流程中的色彩管理、色空间转换、印花专色印花浆调配,最后构建了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模型;进而对所构建的热转移印花纸的印刷质量等进行了评价及表征。扩大了热转移印花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范围及用量。进行了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凹版印刷网穴再现半色调机理研究。优化了网穴结构、网穴参数,进而对网穴再现半色调过程中释墨量计算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网穴作为凹版印刷中再现层次和传递油墨的最基本单元,在热转移印花凹版印刷中,雕刻图文的铜面层亮调部分网穴的网值在3042μm左右,暗调部分的网值在155170μm左右。为提高印刷品暗调部分网穴的传墨量,在暗调部分需要做通沟,通沟尺寸在2632μm。常用的加网角度为:对于开口压偏的网穴采用38°,对于开口拉长的网穴采用60°。在凹版印刷中为了提高图文边缘的清晰度,黑版的加网线数为90线/cm,网穴角度为38°;品红版加网线数为70线/cm,网穴角度为60°;青版加网线数为70线/cm,网穴角度为30°;黄版的加网线数为60线/cm,网穴角度为45°。基于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分色制版电雕曲线的研究。从灰平衡入手,通过设置雕刻线数,雕刻网穴的形状及雕刻角度等要素建立一条适合热转移印花的电雕曲线,利用电雕曲线,通过设置印刷测试版,输出数码样张。对雕刻版的雕刻网穴利用网穴测量仪测试,对输出的数码样张的印刷密度、印刷相对反差分析,均达到国标要求,进而最终确定了适合凹版印刷的热转移印花电雕分色曲线。通过线性化处理之后,将转移印花的细微层次从8%10%提高到了5%,优化了网穴的结构,降低了暗调部分糊版的印刷故障。高温热转移印花纸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的研究。采用动态子空间划分的BP神经网络理论,将热转移印花制版分色系统的色空间进行划分,分别选择与输入点X(r,g,b)距离最小的采样点15、20、30等,最多取120个点建模,通过对模型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转换精度可达1.65个色差单位,属于小色差范围,可以满足大多数实际应用的要求。将色空间转换的模型嵌入到色彩管理的ICC文件中,并且将ICC文件应用在某知名制版公司的电脑分色制版中,对公司常用电脑的CRT进行了色空间转换,根据色差的计算公式ΔE=4.9NBS,属于精细产品。动态子空间划分的BP神经网络的色空间转换方法适合热转移印花纸的分色制版及色空间转换,对于提高热转移印花纸印刷的色彩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热转移印花纸印刷适性的研究。选取了热转移印花行业常用的国产和进口的打样纸和印刷纸输出样张。结果表明,热转移印花纸张印刷的实地密度控制在Y:0.50.7;M:0.80.95;C:0.80.9;K:1.151.25范围。热转移印花纸印刷反差一般在Y:0.20.25;M:0.250.3;C:0.20.25;K:0.20.25范围;热转移印花转移后织物的颜色再现色域范围基本能达到传统四色印刷的色域范围。为热转移印花行业提供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浆专色调配的研究。利用蒙版方程的机理,采集标准色谱上的数据作为建模样本,利用线性回归法求出各项线性回归系数。确定好各项回归系数后,利用C++程序,求出Dr、Dg、Db三滤色片密度值就能得到所需的配色方案。探索了一种热转移印花浆调配的方法,并建立基于蒙版方程的印花浆配色模型。对配色模型进行精度分析,平均色差范围为19.85。与目标配色块相比,配色精度偏低。在研究中分析了影响配墨精度的因素;提出了修正配墨模型的建议。建立了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模型。利用CIE1976L*a*b*均匀颜色空间的特点,应用X-RITE530测试热转移印花纸样张的L,a,b值,建立三维CIE L*a*b*的颜色评价模型。该颜色评价模型符合人眼的观察习惯,能直观分析出待评价颜色点在CIE L*a*b*颜色空间中的偏色趋势,符合人们评价转移印花产品颜色的心理习惯。利用matlab构建了热转移印花纸中间媒介和纺织品色差之间的色差评价拟合函数:y=-0.0575x4+0.1508x3+3.5082x2-10.5732x+43.4983,并对拟合函数进行了验证,平均色差E=8.02,函数拟合精度较高。结果表明:作为中间媒介的热转移印花纸的印刷,平均色差可以控制在61.32NBS,可以大大降低热转移印花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为热转移印花纸印刷品色差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莫尔条纹的形成机理,通过设置印刷加网线数,加网角度,输出点数,建立了基于莫尔条纹的图像分析方法,并制作形成了印刷网线尺。对印刷品加网线数和角度进行量化测试。并从网点光学透射原理对设计的印刷网线尺给予机理说明。用网线尺评价印刷品质量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对于印刷实际生产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上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热转移印花纸生产中的制版确定了合理的网穴、电雕曲线;明确了印刷工艺过程中色彩管理、色空间转换、彩色印花浆调配的方法;最终构建了颜色评价方法并解释了工作机理。为进一步全面提高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研究经验。

范凯博[8](2012)在《印刷油墨量闭环控制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量是印刷品的生命,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各类电子产品及网络出版物对印刷业的影响,使质量控制成为印刷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印刷质量控制的最终目标,一是提高产品的质量,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而后者对一般企业来说更具重要性。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最直接的是对油墨量的闭环控制,因为油墨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印刷品密度值的大小、图像的阶调、灰平衡、网点增大、相对反差等。但是目前对油墨量的控制主要通过目视或者借助仪器测量印刷品的密度值(或色度值),凭借经验对印刷机进行调整,往往需要多次调节才能达到标准值,浪费材料,增加成本。因此本文分析了印刷机墨键开度与油墨供墨量关系模型,建立了油墨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色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最终建立了印刷机墨键开度与油墨实地密度(色度)的关系模型,并在印刷机上进行了模型验证,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该模型对印刷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印刷机墨键开度与油墨墨层厚度关系模型。通过对印刷机油墨传输和油墨控制原理进行研究,分析了印刷机墨键开度与油墨供墨量之间关系模型,得到印刷机墨键开度与油墨墨层厚度关系模型。2.对不同类型纸张进行测试,确定了合适的纸张类型。利用印刷适性仪对几种类型纸张进行测试,对其印刷适性进行分析,确定了适合本文实验用的纸张类型。3.修正了墨层厚度与油墨实地密度关系模型。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实验条件下得到不同厚度的印刷样条,通过测量计算得到样条墨层厚度和油墨实地密度值;对目前存在的墨层厚度及实地密度关系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曲线拟合的方法修正了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4.建立了基于密度的印刷油墨量闭环控制关系模型。建立了印刷机墨键开度与油墨实地密度关系模型,确定了基于密度的印刷油墨量闭环控制关系模型。5.建立了基于色度的印刷油墨量闭环控制关系模型。通过测量不同墨层厚度样条的色度值和密度值,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油墨色度值与密度值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了基于色度的印刷油墨量闭环控制关系模型。6.建立了地图印刷用专色油墨的油墨量闭环控制关系模型。对地图印刷用专色油墨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墨层厚度样条的色度值和密度值,得到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关系模型、墨层厚度与油墨色度关系模型,建立了专色油墨的油墨量闭环控制关系模型。

周啸[9](2012)在《地图调频加网模型及其印刷阶调复制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加网技术是地图印刷生产中使用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是将数字原稿进行二值化的重要手段。根据加网方式的不同,数字加网技术可以分为调幅加网、调频加网和混合加网三种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印刷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已有的加网算法逐渐暴露出固有的缺陷,促进了新的加网方式和算法不断出现。四色叠印技术的成熟使四色印刷代替专色印刷成为现实,地图四色印刷目前广泛采用调幅加网技术,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用图单位和用图者的需要。然而,调幅加网作为一种传统的加网方式,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如线条锯齿感、玫瑰斑和龟纹、色彩表现力不足等,在生产高精度、高保真和高质量地图产品时,调幅加网技术无能为力。调频加网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一般印刷品生产上得到了实践应用。目前,地图调频网印刷仍处在“零起点”,论文以调频加网技术为核心,研究了地图调频网印刷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地图调频网印刷的现状,并说明了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结构。2.从定性角度讲述了加网模型及其在地图印刷中的复制特性。分析了调幅调频加网模型的网点生成原理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加网模型在地图印刷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了不同模型用于地图印刷的特点,提出地图调频网印刷的设想。3.在调频加网技术的基础上,确定了地图调频网印刷的最优模型和参数。首先分析了两类抖动算法的基本思想,通过开发“抖动算法调频加网软件”,对几种常见模型在线划地图和影像地图加网上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能够用于线划地图和影像地图调频网印刷的最优算法模型和参数。研究了乘同余伪随机算法在地图加网上的应用,重点研究了地图加网效率,并确定了最优算法模型和参数。4.对调频加网地图印刷复制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网点扩大机理的基础上从定性角度拟合了调幅加网和调频加网网点扩大曲线,并提出地图加网的质量控制条件。研究了地图调频网印刷的印版线性化方法和网点扩大补偿方法,并通过定量分析法制作色块梯尺,测量印版和印刷样张数据,定量拟合了印版线性化曲线、网点扩大曲线以及网点扩大补偿曲线,分析归纳了地图调频网印刷的复制特性和规律。5.地图调频网印刷色彩方面,从四色印刷代替专色印刷的角度出发,为获得能够在调频加网条件下最佳的CMYK四色配比,通过等变量实验对七种地图常用色彩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的色彩配比。利用主客观评价方法对印刷样张进行了各项指标的评价,得出地图调频网印刷优于调幅网印刷的结论。6.在分析现有调幅调频算法模型存在缺陷的基础上,以乘同余伪随机算法和二阶调频网点算法为底层算法模型,开发了基于最优乘同余伪随机算法的二阶调频加网算法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在改进地图调频网印刷质量上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盛超[10](2011)在《地图数字色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图色谱是一种印刷用的系列颜色标准。在实际的地图印刷生产中,为了保证颜色能够被精确地复制,通常需要参考地图色谱进行色彩辅助设计。目前广泛使用的地图色谱是在传统地图生产工艺条件下为保证分色与校色的标准化而研制的,在数字出版环境下,传统的分色校色方法受到很大冲击,传统的地图色谱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数字出版系统对印刷色谱的需求。因此,本文基于地图色谱在地图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使用的局限性,分析了在数字制图与出版一体化的技术条件下,研究地图数字色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色彩学理论为基础,开发了地图数字色谱系统进行了效果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地图四色印刷色谱数据模型: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再现意图对地图复制的影响,选择适合地图颜色空间转换的再现意图。针对专色在地图印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地图专色分析模型,该模型用于模拟地图专色。对于位于四色印刷色域内的专色采用四色叠印来代替,对于四色印刷色域外的专色则通过四色配色实现。根据色彩调和法则建立了计算机辅助地图色彩设计模型,利用模型就会得到一组搭配效果良好的色彩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四色印刷地图色谱数据模型,该模型对地图的四色和专色印刷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保证地图色彩的准确复制,实现色彩跨媒体传输的一致性。2.建立了地图印刷用色方案库:在深入研究各类地图特点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的优秀地图作品的色彩设计特点,并从中提取出用色方案。针对电子地图和纸质地图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用色方案库。基于纸质地图在生产中的需求量很大,人们也习惯于使用纸图的现实情况,采用不同的油墨、纸张进行了实验,建立了不同印刷条件下的四色印刷方案。基于专色在地图印刷中的重要性,则通过测色配色实验来建立专色油墨的调配方案和四色叠印方案。为了增强地图数字色谱的实用性,专色方案库还包含PANTONE电子颜色库和MUNSELL电子颜色库的数据。3.建立了快速便捷的电子色谱生成模型:该模型既可以按传统等网点间距组织色谱,又可以按色度等视觉间隔组织色谱。利用CIE1976L*a*b*匀色空间描述颜色,并在该匀色空间中均匀地排列色谱色块,使得新的电子色谱的组织方式符合人的观察习惯。4.实现了地图色彩调和算法:分析比较各种色彩调和理论,选择更适合地图色彩设计的孟塞尔色彩调和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该理论为基础,设计出色彩调和算法,实现地图色彩的快速选取。5.研究了将屏幕颜色生成TIFF图像数据的转换方法。TIFF格式是一种通用的位映射图像格式,是印前系统中使用最多的两种图像格式之一,它不仅在排版软件中普遍使用,也可以用来直接输出。将屏幕上显示的颜色转换成TIFF图像数据后进行打样,就可以及时观察屏幕颜色的实际印刷效果,增强地图设计人员对地图颜色的控制。通过以上的研究,开发了地图数字色谱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该系统对于今后指导地图色彩设计和印刷生产有重要意义。

二、印刷品色彩设计的印刷适性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刷品色彩设计的印刷适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钙晶须涂料的制备及其对涂布纸印刷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纸张涂布
        1.1.1 纸张涂料性质
        1.1.2 纸张涂布方式
    1.2 涂布颜料
        1.2.1 涂布颜料的要求及其作用
        1.2.2 常用的涂布颜料种类及其特性
    1.3 涂布胶黏剂
        1.3.1 涂布胶黏剂的要求
        1.3.2 涂布胶黏剂的分类
    1.4 涂布其他助剂
        1.4.1 分散剂的种类和分散机理
        1.4.2 保水剂
        1.4.3 润滑剂
        1.4.4 消泡剂
        1.4.5 荧光增白剂
    1.5 涂布纸的主要质量指标
        1.5.1 白度
        1.5.2 平滑度
        1.5.3 光泽度
        1.5.4 表面强度
        1.5.5 油墨吸收性
    1.6 硫酸钙晶须概述
        1.6.1 硫酸钙晶须的性能
        1.6.2 硫酸钙晶须的制备
        1.6.3 硫酸钙晶须的应用研究现状
    1.7 涂布纸印刷效果的评价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8.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硫酸钙晶须基本性能分析
        2.3.2 硫酸钙晶须的研磨分散
        2.3.3 胶黏剂的选择
        2.3.4 硫酸钙晶须与碳酸钙复配比例的确定
        2.3.5 涂料的制备
        2.3.6 涂料黏度测定
        2.3.7 纸张涂布和压光
        2.3.8 纸张性能检测
        2.3.9 涂布纸抗液体渗透性能的测定
    2.4 纸张印刷质量评价体系
        2.4.1 印刷测试版的设计
        2.4.2 数码打样
        2.4.3 印刷质量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硫酸钙晶须基本性能分析
        3.1.1 硫酸钙晶须与碳酸钙颜料的性能比较
        3.1.2 硫酸钙晶须表观形态分析
        3.1.3 硫酸钙晶须的红外光谱分析
        3.1.4 小结
    3.2 硫酸钙晶须研磨分散的探究
        3.2.1 硫酸钙晶须的研磨
        3.2.2 硫酸钙晶须最佳分散剂的选择
        3.2.3 小结
    3.3 硫酸钙晶须涂料胶黏剂的选择
        3.3.1 胶黏剂种类对涂料黏度的影响
        3.3.2 胶黏剂种类对涂布纸抗液体渗透性的影响
        3.3.3 胶黏剂种类对涂布纸性能的影响
        3.3.4 胶黏剂种类对涂布纸印刷效果的影响
    3.4 硫酸钙晶须涂料胶黏剂用量的优化
        3.4.1 胶黏剂用量对涂料黏度的影响
        3.4.2 胶黏剂用量对涂布纸抗液体渗透性的影响
        3.4.3 胶黏剂用量对涂布纸性能的影响
        3.4.4 胶黏剂用量对涂布纸印刷效果的影响
    3.5 硫酸钙晶须颜料与碳酸钙颜料配比的选择
        3.5.1 硫酸钙晶须颜料与碳酸钙颜料复配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5.2 硫酸钙晶须颜料与碳酸钙颜料复配对涂布纸性能的影响
        3.5.3 硫酸钙晶须颜料与碳酸钙颜料复配对涂布纸印刷效果的影响
4 结论
5 展望
    5.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5.2 需要加强完善的工作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2)《包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包装色彩学的教学不足
    1.1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1.2 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1.3 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
2 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实现工艺融合, 产学结合
    2.1 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针对性
    2.2“工、艺”有机融合, 深化“产、学”合作
    2.3 基于模块化项目, 突出实践教学
    2.4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3 结语

(3)药品包装设计中印刷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药品包装印刷设计需求的迫切性
        1.1.2 药品包装及相关行业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药品包装设计概述
    2.1 药品包装的概念与分类
        2.1.1 药品包装的概念
        2.1.2 药品包装的分类
    2.2 药品包装的功能
        2.2.1 保护功能
        2.2.2 信息指导功能
        2.2.3 提高品牌价值功能
    2.3 药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2.3.1 药品包装与用药安全
        2.3.2 药品包装与服务便利
        2.3.3 药品包装与绿色环保
    2.4 药品包装设计标准及法规
        2.4.1 药品包装材料的选择标准
        2.4.2 药品包装图文信息印刷设计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药品包装设计中的印刷因素
    3.1 印刷在药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3.1.1 包装的构成途径
        3.1.2 包装的创意平台
        3.1.3 实现包装特殊功能的手段
    3.2 影响药品包装印前设计的印刷因素
        3.2.1 纸质材料的平滑度及白度对印前设计的影响
        3.2.2 印刷工艺的印刷特点对印前原稿设计的选择及影响
        3.2.3 印刷设备的机械特点对印前设计的影响
        3.2.4 印后加工对印前设计及承印材料选择的影响
    3.3 印中印刷对药品包装色彩再现的影响因素
        3.3.1 油墨对药品包装色彩再现的影响
        3.3.2 纸张对药品包装印刷色彩的影响
        3.3.3 印刷工艺管理、印刷设备对药品包装色彩再现的影响
    3.4 印后加工工艺对药品包装物化的影响
        3.4.1 印后工艺对药品包装视觉效果的提升
        3.4.2 印后工艺可以完善药品包装的实用功能
        3.4.3 印后工艺可以提高药品包装的安全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药品包装印刷设计现状解读
    4.1 我国药品包装及包装印刷现状
    4.2 药品包装印刷设计问题存在的成因
        4.2.1 法律、法规因素
        4.2.2 企业因素
        4.2.3 技术因素
        4.2.4 人才因素
    4.3 我国药品包装印刷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读
        4.3.1 对印前设计的解读
        4.3.2 对承印材料的选择要求解读
        4.3.3 对影响选择印刷工艺的因素解读
        4.3.4 对药品包装印后加工工艺的解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药品包装印刷设计关键要素分析
    5.1 药品包装印前设计误区分析
    5.2 药品包装设计原则
        5.2.1 科学性原则
        5.2.2 针对性原则
        5.2.3 经济性原则
        5.2.4 系列化原则
        5.2.5 绿色设计原则
    5.3 根据印稿设计特点对印刷工艺进行选择
    5.4 印后加工工艺的选择原则
        5.4.1 力求工艺的实用化
        5.4.2 把握需求的时代化
        5.4.3 加工工艺的绿色化
        5.4.4 印后工艺的规律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药品包装物化设计案例分析
    6.1 哈药六厂严迪牌罗红霉素分散片(成人严迪)案例分析
        6.1.1 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印前设计分析
        6.1.2 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盒纸板的选择
        6.1.3 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承印单位的选择
        6.1.4 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印后加工工艺的选择
    6.2 印刷品质量的评价
        6.2.1 评价方法
        6.2.2 评价内容
        6.2.3 评价方法的选择
    6.3 严迪牌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质量的评价
        6.3.1 评价人员的选取
        6.3.2 评价流程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纸张性能对印刷色彩控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颜色控制科学
        1.3.1 颜色空间
        1.3.2 标准照明体
        1.3.3 标准观察者
        1.3.4 颜色测量几何条件
        1.3.5 颜色测量仪器
        1.3.6 影响颜色因素
    1.4 纸张性能与色彩
        1.4.1 纸张制造与调色
        1.4.2 纸张性能与色彩再现
    1.5 研究内容
2 纸张印刷适性的评估
    2.1 基于测试版的纸张印刷适性的检测
        2.1.1 测试条理论
        2.1.2 测试版图片
        2.1.3 测控条
    2.2 基于图像处理的数字印刷纸的印刷适性的检测
        2.2.1 数字印刷性能对印品质量的影响
        2.2.2 计算机图像检测系统
        2.2.3 基于 matlab 的图像处理代码编写
        2.2.4 纸张匀度的分析与评价
        2.2.5 纸张打印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2.3 神经网络胶版纸评估体系
        2.3.1 神经网络
        2.3.2 纸张数据
    2.4 印刷纸颜色耐久性的评价
        2.4.1 纸张变黄的原因
        2.4.2 纸张耐黄变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纸张性能对印品颜色的影响
    3.1 纸张白度对印品色彩的影响
        3.1.1 纸张颜色的表征方法
        3.1.2 纸张颜色对色彩复制的影响
    3.2 纸张光谱特性对印品色彩的影响
        3.2.1 纸张的光谱反射率
        3.2.2 纸张的光谱反射率对印品色彩再现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数字印刷油墨网点面积的预测
    4.1 喷墨墨水简述
        4.1.2 喷墨印刷墨水组成
        4.1.3 喷墨印刷墨水主要性能指标
    4.2 基于归一法的网点面积预测
        4.2.1 三原色油墨的光谱分析
        4.2.2 基于光谱分析的单色油墨网点面积的预测
    4.3 光谱纽介堡方程修正
        4.3.1 光谱纽介堡方程
        4.3.2 浅色调网点的光谱纽介堡方程的修正
    4.4 本章小结
5 纸张印刷品色彩管理控制
    5.1 色彩管理过程
        5.1.1 设备校准
        5.1.2 设备特性化
        5.1.3 色彩转换
    5.2 色域表示
        5.2.1 色域表示方法
        5.2.2 不同数字印刷纸张色轮图显色范围比较
        5.2.3 不同数字印刷纸的印品的马蹄形色域
        5.2.4 基于光谱反射率的色域描述方法
        5.2.5 不同纸张基于光谱反射率的色域描述方法
    5.3 色彩转换
        5.3.1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确定
        5.3.2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5.3.3 神经网络模型的检验
    5.4 超色域色彩的处理
        5.4.1 超色域色彩的判断
        5.4.2 色彩处理方法
    5.5 色彩管理系统质量评价指标
        5.5.1 色彩还原能力
        5.5.2 图象相关理论进行色彩管理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纸张印刷品灰平衡控制
    6.1 灰平衡基本理论
    6.2 基于密度灰平衡曲线
        6.2.1 等阶灰平衡密度
        6.2.2 灰平衡数据确定
        6.2.3 灰平衡数据修正
    6.3 纽介堡方程
        6.3.1 纽介堡方程
        6.3.2 利用网点扩大量对纽介堡方程进行修正
        6.3.3 实验方案
        6.3.4 结果与分析
    6.4 基于光谱特性灰平衡绘制
        6.4.1 实验内容
        6.4.2 彩色灰光谱曲线
        6.4.3 BP 神经网络训练及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纸张印刷适性与印刷品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纸张印刷适性相关理论
        1.2.1 纸张印刷适性的定义
        1.2.2 纸张的作业(运行)适性
        1.2.3 纸张的印刷品品质适性
        1.2.4 常用纸张的印刷适性
    1.3 与纸张印刷相关的色彩管理知识
        1.3.1 ICC 色彩管理技术
        1.3.2 WCS 颜色管理系统
        1.3.3 纸张特性文件
        1.3.4 光谱颜色复制技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纸张性能与印刷品质量影响关系的研究
    2.1 总体研究方案
    2.2 纸张主要性能的影响程度排序
        2.2.1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
        2.2.2 纸张性能灰关联数值的计算
        2.2.3 灰关联度的比较及性能排序
        2.2.4 纸张性能的灰关联分析
    2.3 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的纸张性能研究
        2.3.1 研究思路
        2.3.2 多元非线性回归建模思路
        2.3.3 纸张-印品多元模型的结构及算法
        2.3.4 模型的可行性验证
        2.3.5 纸张性能与印品效果多元分析
    2.4 两种研究结果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纸张印刷适性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3.1 前言
    3.2 基于 TOLLENAAR–ERNST 方程的纸张印刷适性分析
        3.2.1 Tollenaar–Ernst 密度方程
        3.2.2 纸张性能与 m 因子的关系研究
    3.3 纸张印刷适性的 RBF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3.3.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3.3.2 实验样本集数据的准备
        3.3.3 模型的结构与设计
        3.3.4 实例训练及检验仿真
    3.4 基于人工鱼群–投影寻踪模型的纸张印刷适性综合评估
        3.4.1 人工鱼群–投影寻踪回归模型
        3.4.2 评价因子的选择
        3.4.3 等级模型的建立
        3.4.4 检验样本实例分析
    3.5 两个综合评价模型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纸张印刷适性的预测研究
    4.1 前言
    4.2 主成分分析法
    4.3 纸张性能综合指标和印品质量综合指标的提出
    4.4 综合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与拟合
        4.4.1 纸张性能指标的综合
        4.4.2 印刷品质量指标的综合
    4.5 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光谱特性的纸张印刷适性研究
    5.1 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纸张-印品光谱研究
    5.2 基于 KUBELKA-MUNK 模型的纸张-印品光谱研究
    5.3 基于纽介堡方程的纸张-印品光谱研究
    5.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纸张-印品光谱研究
        5.4.1 研究方案
        5.4.2 实验方法
        5.4.3 数据标准化和主成分维数 r 的确定
        5.4.4 计算参考纸张与测试纸张之间的转换矩阵
        5.4.5 预测测试纸张的印品光谱反射率
    5.5 四种方法对比
    5.6 基于光谱特性的纸张表征模型研究
        5.6.1 纸张的全反射率和全透射率新模型
        5.6.2 纸张上部界面和下部界面的拆分
        5.6.3 纸张内部参数的推导
        5.6.4 实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自定义纸张特性文件的建立
    6.1 纸张特性文件的提出
    6.2 自定义纸张特性文件的建立
        6.2.1 印刷设备的基本线性化
        6.2.2 最适合油墨色彩数量的判定
        6.2.3 判断最大油墨厚度并给出油墨量建议
        6.2.4 建立的源程序及最终界面
        6.2.5 纸张特性文件在 WCS 系统中调用
    6.3 本章小结
7 纸张印刷适性与色彩复制算法的研究
    7.1 色域边界新算法的研究
        7.1.1 色域边界的描述
        7.1.2 确定色域边界的常用算法
        7.1.3 基于组合特征的新算法的提出
        7.1.4 曲面细分技术的引入
        7.1.5 平面方程(Plane Equation)
        7.1.6 组合新算法计算过程
        7.1.7 三种算法的比较
    7.2 基于遗传算法的色域压缩映射研究
        7.2.1 色域压缩映射
        7.2.2 遗传算法
        7.2.3 S-CIELAB 色差模型
        7.2.4 色域匹配的遗传算法步骤
        7.2.5 结果与讨论
    7.3 再现意图的实验研究
        7.3.1 再现意图简述
        7.3.2 再现意图的实验研究
        7.3.3 四种再现意图特点及适用范围的总结
    7.4 基于纸张性能的色彩方案自动选择
        7.4.1 纸张性能–再现意图自动选择的实现
        7.4.2 纸张性能–色域边界算法的自动选择
        7.4.3 纸张性能–色域映射算法的自动选择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包装色彩设计在印刷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和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现状
        1.2.3 创新点
        1.2.4 实际应用价值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概念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2 包装设计色彩的基本要素分析
    2.1 包装色彩的设计原理要素分析
        2.1.1 色彩的特性
        2.1.2 包装色彩设计与搭配分析
        2.1.3 包装色彩设计版面的基本原理
    2.2 包装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
        2.2.1 包装色彩的重要性
        2.2.2 包装色彩的意义与表达效果
        2.2.3 传达对象与色彩心理
    2.3 包装色彩对消费者的生理影响
        2.3.1 色彩与视觉
        2.3.2 色彩与味觉
        2.3.3 色彩与嗅觉
        2.3.4 色彩与触觉
    小结
3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功效作用
    3.1 色彩包装设计的功能
    3.2 色彩的包装设计的共性与个性
        3.2.1 商品性
        3.2.2 广告性
        3.2.3 独特性
        3.2.4 系列性用色
    3.3 包装色彩设计——品牌的塑造
        3.3.1 包装设计中的营销策略
        3.3.2 包装设计与品牌
        3.3.3 包装设计与企业文化
4 完美包装的再现——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4.1 电脑设计与设计软件
        4.1.1 个人电脑与MAC电脑
        4.1.2 平面设计软件
    4.2 包装设计色彩的复制系统
    4.3 印刷特性对包装色彩特性的影响因素
        4.3.1 设计师因素
        4.3.2 色彩调整的主要工具
        4.3.3 印刷材质对包装色彩因素的影响
        4.3.4 印刷从业人员、设备、工艺对印刷包装色彩的影响
        4.3.5 四色印刷与专色印刷
        4.3.6 包装设计印刷产品品质的鉴定
    小结
5 中国包装色彩设计的发展趋势
    5.1 我国包装现状分析与色彩问题概述
    5.2 中国与日本包装色彩设计的比较
        5.2.1 简约与繁复
        5.2.2 朴质与华丽
        5.2.3 学习借鉴,提高发展
        5.2.4 传统文化的体现
    5.3 绿色设计是当代与未来潮流
6 结论
    6.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彩管理及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温热转移印花技术简介
        1.1.1 丝网印花方式
        1.1.2 胶版印刷方式
        1.1.3 凹版印刷方式
        1.1.4 柔性版印刷方式
        1.1.5 数码印刷方式
    1.2 高温热转移技术
        1.2.1 热转印原理
        1.2.2 热转印方式
    1.3 色彩管理
    1.4 高温热转移印花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1.4.1 热转移印花国内现状
        1.4.2 热转移印花技术国外现状
        1.4.3 国外印花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
        1.5.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2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凹版印刷网穴再现半色调机理的研究
    2.1 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2.2 网穴呈色的机理
        2.2.1 网穴结构
        2.2.2 网穴参数
        2.2.3 凹版网穴的形成
        2.2.4 凹版网孔的结构
    2.3 凹版热转移印花纸制版网穴的研究
        2.3.1 实验
        2.3.2 热转移印花网穴的选择分析
        2.3.3 实验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基于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分色制版电雕曲线的研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本章的研究内容
    3.2 分色制版电雕曲线的研究机理
        3.2.1 灰平衡原理
        3.2.2 灰平衡方程
        3.2.3 热转移印花纸灰平衡曲线的研究
        3.2.4 凹印打样密度曲线的绘制
        3.2.5 凹版电雕层次曲线的调整
    3.3 电雕分色曲线的获得
        3.3.1 准备工作
        3.3.2 实施步骤
        3.3.3 建立电雕机曲线
    3.4 电雕曲线的验证
        3.4.1 设计标准的测试版
        3.4.2 数码打样
        3.4.3 雕刻凹版参数对线性化的验证
        3.4.4 线性化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内容
    4.2 颜色空间转换基础理论
        4.2.1 RGB 加色空间
        4.2.2 CMYK 色空间
        4.2.3 CIE 颜色系统
        4.2.4 颜色空间转换的方法
    4.3 基于动态子空间划分的 BP 神经网络理论的 RGB-LAB 转换模型的研究
        4.3.1 RGB 到 Lab 变换模型的 BP 网络结构与学习规则
        4.3.2 基于动态颜色空间划分的 BP 神经网络系统的 RGB 到 Lab 转换模型的要素优化设计
        4.3.3 基于 BP 网络结构颜色 RGB 到 LAB 色转换模型的构建
    4.4 色空间转换在热转移印花中的应用
        4.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4.2 实验方法
        4.4.3 CRT 色空间转换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适性研究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
        5.1.2 本章研究内容
    5.2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适性研究
        5.2.1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结构
        5.2.2 热转移印花油墨
    5.3 实验内容及方法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仪器
        5.3.3 测试样张参数及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纸张性能参数
        5.4.2 热转移印花纸实地密度研究
        5.4.3 织物上印刷品密度的研究
        5.4.4 转移印花纸及织物色域研究
        5.4.5 印刷相对反差
        5.4.7 网点增大值
    5.5 本章小结
6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浆专色调配的研究
    6.1 引言
        6.1.1 研究背景
        6.1.2 研究内容
    6.2 油墨调配机理
        6.2.1 专色配色的理论基础
        6.2.2 专色油墨特点及呈色机理
        6.2.3 油墨调配的过程
    6.3 基于蒙版方程理论的配墨理论
        6.3.1 蒙版方程
        6.3.2 线性回归法建立训练配色模型
        6.3.3 尤尔 -尼尔逊公式
        6.3.4 印刷色谱配色
        6.3.5 颜色色差评价方法
    6.4 专色油墨配色蒙版方程模型的建立
        6.4.1 实验内容
        6.4.2 测试数据分析
        6.4.3 用蒙版方程验证配墨比例
        6.4.4 蒙版方程配墨模型修正
        6.4.5 验证模型精度的配色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7.1 引言
        7.1.1 研究背景
        7.1.2 研究内容
    7.2 色差
        7.2.1 CIELAB 色差公式
        7.2.2 CMC 色差公式
        7.2.3 CIEDE2000 色差公式
        7.2.4 色差单位
    7.3 颜色视觉评价
        7.3.1 实验材料
        7.3.2 实验仪器
        7.3.3 实验过程
        7.3.4 Lab 值及 CIE1976 L*a*b*均匀颜色空间
    7.4 色差分析
        7.4.1 色差评价模型的提出
        7.4.2 色差模型的建模方法
        7.4.3 实验
        7.4.4 色差模型的检验
        7.4.5 结果分析
    7.5 基于莫尔条纹原理的图像评价系统建立
        7.5.1 图像评价系统的设计原理
        7.5.2 图像评价模型的建立
        7.5.3 图像评价模型的验证
        7.5.4 结论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着作的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专利的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研及完成的项目

(8)印刷油墨量闭环控制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基本概念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分析
        1.2.2 国内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油墨量闭环控制流程及理论分析
    2.1 油墨量闭环控制流程
    2.2 印刷机油墨控制及传输原理
        2.2.1 印刷机油墨控制原理
        2.2.2 印刷机油墨传输原理
    2.3 墨键开度与墨层厚度关系分析
    2.4 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关系分析
        2.4.1 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关系
        2.4.2 实地密度标准
    2.5 墨层厚度与油墨色度关系分析
        2.5.1 色度检测法
        2.5.2 BP神经网络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关系模型
    3.1 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基本关系
    3.2 实验目的及实验条件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条件
        3.2.3 确定实验纸张
    3.3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3.3.1 实验过程
        3.3.2 实验数据分析
    3.4 已有关系模型分析
        3.4.1 模型参数分析
        3.4.2 模型误差分析
    3.5 模型修正及分析
        3.5.1 修正关系模型
        3.5.2 模型分析
    3.6 模型验证
    3.7 专色油墨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关系模型
        3.7.1 实验设计
        3.7.2 模型分析
        3.7.3 模型建立
        3.7.4 模型误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墨层厚度与油墨色度关系模型
    4.1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条件及过程
        4.1.3 数据分析
    4.2 油墨色度与密度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4.2.1 学习样本选取及处理
        4.2.2 输入、输出层神经元数的确定
        4.2.3 隐含层数目的确定
        4.2.4 隐含层单元数的确定
        4.2.5 网络训练函数的选取
        4.2.6 隐含层神经元传递函数的确定
    4.3 网络模型建立及验证
        4.3.1 模型建立
        4.3.2 模型验证
    4.4 墨层厚度与油墨色度关系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墨量闭环控制模型建立及验证
    5.1 模型建立
        5.1.1 油墨量闭环控制关系模型
        5.1.2 印刷测试图设计
        5.1.3 实验条件及设备
        5.1.4 实验步骤
        5.1.5 实验数据分析
        5.1.6 模型系数计算
    5.2 模型验证
        5.2.1 实验步骤设计
        5.2.2 数据分析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9)地图调频加网模型及其印刷阶调复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图调频网印刷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地图调频网印刷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内容结构
第二章 加网模型及其在地图印刷中的应用
    2.1 数字加网的基本原理
        2.1.1 加网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1.2 数字加网及其过程原理
        2.1.3 数字网点的生成方法
    2.2 调幅加网技术及其算法模型
        2.2.1 调幅加网参数设置
        2.2.2 调幅加网算法模型
    2.3 调频加网技术及其算法模型
        2.3.1 调频加网参数设置
        2.3.2 调频加网原理及算法模型
    2.4 加网技术在地图出版中的应用
        2.4.1 地图印刷特点
        2.4.2 不同加网方式用于地图印刷生产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图调频网印刷最优抖动模型和随机函数模型的确定
    3.1 抖动算法模型的定性分析
        3.1.1 模式抖动(Bayer抖动)算法模型
        3.1.2 误差扩散抖动算法模型
    3.2 最优抖动算法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3.2.1 抖动算法模型研究对象的确定
        3.2.2 抖动算法调频加网软件设计
        3.2.3 调频加网最优抖动算法模型及参数实验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乘同余伪随机算法调频加网最优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3.3.1 随机数的产生及发生器的设计
        3.3.2 随机数发生器调频网点生成方案
        3.3.3 最优加网效率乘同余伪随机算法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频加网地图出版印刷复制特性研究
    4.1 调频加网网点扩大及地图出版质量控制条件
        4.1.1 网点扩大机理
        4.1.2 调频加网网点扩大曲线的拟合
        4.1.3 调频加网地图出版质量控制条件
    4.2 印版线性化及网点扩大补偿规律研究
        4.2.1 线性化方法研究
        4.2.2 网点扩大补偿方法研究
        4.2.3 调频加网印版线性化及网点扩大补偿规律实验研究
    4.3 调频加网四色叠印替代专色印刷研究
        4.3.1 地图要素设色的基本原理
        4.3.2 调频加网地图印刷四色叠印替代专色印刷方案
        4.3.3 数据分析
    4.4 调频加网的地图质量评价
        4.4.1 主观评价法评价地图
        4.4.2 客观评价法评价地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最优乘同余伪随机算法的二阶调频加网算法模型研究
    5.1 现有算法模型存在的问题
        5.1.1 叠印地图线划锯齿感的成因
        5.1.2 调频加网网点扩大严重性成因分析
    5.2 模型建立的思路
        5.2.1 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5.2.2 底层模型构架的确定
        5.2.3 底层算法模型的结合
    5.3 模型的建立
        5.3.1 最优乘同余伪随机算法网点点位分析
        5.3.2 算法的改进及二阶调频网点的实现
        5.3.3 模型建立需要注意的问题
    5.4 模型的模拟打样实验
        5.4.1 加网界面设计
        5.4.2 模型的宏观输出图像
        5.4.3 模型的微观网点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10)地图数字色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思路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图颜色的准确表达
    2.1 颜色合成
        2.1.1 色光混合
        2.1.2 色料混合
    2.2 颜色空间
        2.2.1 RGB颜色空间
        2.2.2 CMYK颜色空间
        2.2.3 CIE 1976 L*a*b*均匀色空间
    2.3 专色在地图中的应用
    2.4 地图颜色的准确表达
        2.4.1 基于四色叠印颜色的准确表达
        2.4.2 基于专色配色颜色的准确表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四色印刷的地图数字色谱数据模型
    3.1 再现意图对地图色彩复制的影响
        3.1.1 再现意图的特点
        3.1.2 再现意图的应用范围分析
    3.2 PANTONE专色四色叠印再现分析
        3.2.1 实验流程
        3.2.2 实验设计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4 基于相对色度再现意图的PANTONE专色色差分析模型
    3.3 计算机辅助地图色彩设计模型
        3.3.1 孟塞尔色彩调和理论
        3.3.2 基于CIE 1976 L*a*b*匀色空间的地图色彩调和算法
        3.3.3 计算机辅助地图色彩设计模型
    3.4 基于视觉等距原则的色块排列
    3.5 基于四色印刷的地图数字色谱数据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图印刷专色配色数据的获取
    4.1 地图印刷专色的种类及颜色标准
    4.2 地图专色配色实验
        4.2.1 地图专色配色实验设备选型
        4.2.2 专色配色过程
        4.2.3 专色油墨的调配
        4.2.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2.5 实验改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图用色方案库的建立
    5.1 建立地形图专色配色数据库
    5.2 四色印刷方案库的建立
        5.2.1 专题地图分类及专家用色方案
        5.2.2 建立四色印刷方案数据库
    5.3 电子地图方案库的建立
    5.4 PANTONE专色方案库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图数字色谱原型系统及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地图数字色谱原型系统的开发
        6.2.1 需求分析
        6.2.2 系统设计
        6.2.3 系统开发
    6.3 系统应用与数据模型验证
        6.3.1 计算机辅助地图色彩设计模块的应用与数据模型验证
        6.3.2 地图用色方案库模块的应用与数据模型验证
        6.3.3 数字色谱显示模块的应用与数据模型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印刷品色彩设计的印刷适性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钙晶须涂料的制备及其对涂布纸印刷性能的影响[D]. 王辉.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包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程惠峰,杨祖彬.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12)
  • [3]药品包装设计中印刷因素的研究[D]. 吕文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4]纸张性能对印刷色彩控制的影响[D]. 赵晨飞.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5]纸张印刷适性与印刷品质相关性研究[D]. 张琳. 陕西科技大学, 2013(10)
  • [6]包装色彩设计在印刷中的研究[D]. 郑甲求. 西安工程大学, 2012(04)
  • [7]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彩管理及评价的研究[D]. 郭凌华. 陕西科技大学, 2012(06)
  • [8]印刷油墨量闭环控制模型研究[D]. 范凯博.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9]地图调频加网模型及其印刷阶调复制特性研究[D]. 周啸.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10]地图数字色谱研究[D]. 盛超.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印刷品色彩设计中的印刷适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