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铁教授简介,博士导师

严铁教授简介,博士导师

一、博士生导师阎铁教授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曹瑞臣,魏秀春[1](2020)在《第一届山东省英国史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大学举办》文中指出2019年5月18日,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和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山东省英国史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2019年理事会在临沂大学召开。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高岱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阎照祥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沈汉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梅雪芹教授,《史学月刊》杂志社编审、博士生导师周祥森教授,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博士生导师王玮教授,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德正教授等出席会议。临沂大学党委书记李喆会见了前来参会的省外专家,临沂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马凤岗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临沂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李中国主持。

徐贞[2](2019)在《产业界对高校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及其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博士生教育主要为学术职业做准备,注重对科研能力的训练。但是,由于技术环境变迁、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以及学术劳动力市场容量限度等外部原因,以及博士生个体主观入学动机、就业偏好变化等内部原因,各国博士毕业生尤其是工学博士就业,出现了向非学术界流动的趋势。面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进入产业界就业的高校工学博士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部分企业雇主。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工学博士进入产业界后的工作内容和特征如何?产业界对工学博士的能力素质有何需求?高校在工学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对上述各项能力素质的重视程度如何?产业界的需求与高校的培养之间的匹配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采用历史与文献研究,对博士生教育及其职业面向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初步把握博士生教育与其对应的职业之间的嬗变过程及发展趋势。对各个国家博士就业多元化的趋势、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便于更好地认识多元职业环境及产业界就业背景;利用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对368位产业界就职的工学博士进行问卷调查,对50位产业界就职的工学博士及18位企业雇主进行访谈,就产业界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剖析;选取了2013年国家对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进行文本分析,27所高校培养目标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受访工学博士所在院系的培养过程进行回溯评价,从而,对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现状进行探究;最终,在分析产业界需求以及高校培养的基础上,了解两者之间的匹配差距,并就工学博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了相关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优化策略。由上述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界看重工学博士的专业知识、方法与技能,更强调辅以可迁移能力以提升工作成效,尤其是沟通、表达与交际能力。高校的培养遵守传统学术逻辑,更强调对专业知识、理论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对工学博士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则不足。通过工学博士能力素质匹配差距这一现象,发现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的适切性以及培养质量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进而概括出当前高校对工学博士生培养的问题:第一,对工学博士生入学动机的把握与了解不够全面。博士生已不再仅仅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而攻读博士,而是存在多样化的入学动机。第二,对工学博士生就业偏好的认识与重视不够。博士生就业偏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多数博士生的就业偏好在就读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第三,对工学博士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与准备不足。传统的博士生教育强调培养博士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面对就业多元化的趋势,外界对博士生的可迁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对工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及环节的调整与修定不够及时。我国博士生培养目标较为泛化,对科研能力的规定尤为详细和突出,而对社会所需的其他能力素质的要求及调整则稍显滞后。针对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问题,对博士生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意蕴进行审思,在此基础上,结合多重制度逻辑理论,从政府、市场以及高校三个维度提出了针对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优化策略。政府层面:发挥主导与调控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体系建设,适时调整培养要求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对应与平衡;市场层面:实现融通与对接作用,促进校内联合实验室、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将产业界的人才需求传递至高校,以打破产业界与高校的壁垒;高校层面:坚守主体和中心作用,建立“核心能力素质库”,培养可迁移能力以提升培养成效。

周佑勇[3](2019)在《司法判决对正当程序原则的发展》文中指出正当程序作为行政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已得到我国理论界的普遍认同。然而理论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法院在司法审查中可以直接适用正当程序原则判案。面对法无明文规定时,法院在司法裁判中适用正当程序原则的正当性难题在所难免,且经常性地面临着审查程度的困境。但是,透过从"田永案""张成银案"到新近"于艳茹案"等典型个案裁判的观察,可以看到近30年来,通过一次次司法判决的重大推动,正当程序原则在我国得以新的不断发展。不仅法院适用正当程序原则的正当性基础经由"程序法定"发展到"程序正义"的新表达,而且司法适用的程度也已从形式审查迈向实质审查,同时其适用方式也从单纯的"法官造法"步入案例指导制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正当程序原则适用的制度化发展。

邵帅[4](2019)在《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员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是当前国家正实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战略中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船员权益保障问题也逐渐受到理论界关注,但由于船员权益涉及跨多个法律部门,环节多,情况特殊复杂,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劳动法项下或涉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所列之权益,并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和认知体系,碎片化的研究对改善船员权益现状作用有限。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期,与硬法具有的“国家强制力保障”特征不同,软法着眼于社会实效,与法社会学对法的认识一脉相承。由于与当前社会发展理念内涵高度契合,其兴起在当今中国倡导法律多元主义背景下有一定必然性。软法理论具有较大拓展性,将软法与船员权益保障相结合,推动船员行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在船员权益保障领域,结合公权力的运行,通过层层推导辩证地将国内软法和国际软法在多维度展开论述和剖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建立完善船员权益保障综合制度框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方案。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包括6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首先对于涉及到的船员、权益等概念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界定了范围。之后通过综合各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实际仍从事船员职业的人数已经处在下降拐点,群体质量也不容乐观,船员群体已经开始衰落,对其权益保障具有紧迫性。实践中硬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存在不足,对船员权益保障不力也导致了船员社会评价不断降低,同时也加剧了船员衰落趋势。而软法理论为解决船员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2章主要对文章涉及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包括软法、弱势群体和公权力等法理。软法与法社会学一脉相承,是船员社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船员权益的保障离不开公权力,克服公权力异化缺陷需要对权力进行制衡,国家公权力由于具有先天优势而成为制衡的主要对象,解决途径除了对国家公权力分权形成内部制约,以及培养其他公权力形成一定程度外部制衡外,通过软法模式改善公权力的运行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合法性分析方面,本章从人权理论延伸到其下位的弱势群体理论,通过比对和价值梳理,最终得出中国船员的弱势群体属性定位,对其权益予以特殊保障具备法律正当性和必要性。第3章进一步对软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软法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硬法保障不足,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法概念的重构使当前尚运行于法律之外的部分公权力纳入法范畴并受其规制成为可能,对船员领域的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对船员权益保障较好的典型国家的作法和制度进行分析归纳,这些国家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不但采取积极的硬法保障手段,而且更重视政策、行政协议、指导手册等软法手段的保障,取得显着成效。第4章将视野投放于国际法,国际法语境下软法构成也颇为丰富,包括不具有强制性义务内容的国际条约,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定的跨国协议,以及国际公约中的软法条款。在海事领域,国际海事公约中的软法部分对缔约国履行条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强制审核制度及港口国监督制度的实施,国际海事公约约束力呈加强趋势,而且由于这些公约普遍规定了不给予非成员国更优惠待遇条款,海事公约中的公权力效力已不限于成员国范围,其中软法作用也愈加突显。履行国际海事公约对船员权益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本章系统论述了国际软法在《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三大主要涉船员海事公约中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脉络。最后对港口国备忘录这种特殊的国际软法形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期通过借鉴国际法中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履行国际海事公约、保障船员权益的水平。第5章从国家和社会的国内软法角度对涉及船员权益保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涉及的具体领域问题包括:由于部门职责划分缺位交叉造成的公权力本身对船员权益损害;船员社会组织的孱弱导致船员自治程度低下并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缺少话语权;船员市场的有序和自律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相关领域问题中所涉及的软法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突显了软法在解决船员权益问题中的价值。在所涉及的问题中,一些是源于公权力自身缺陷导致的对船员权益的损害,另外则涉及公权力对由其他原因造成船员权益损害时的保障不力。同时分析了我国在履行公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第6章一方面主张应加强软法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提出以软法和硬法为表、公权力为里的社会治理理论架构。强调通过与硬法的协调配合,逐步建构起符合我国船员权益保障需要的国际、国家及社会软法体系;另一方面从实现路径方面,结合前文提及的船员权益保障相关问题,提出各公权力主体通过分工协作不断推进船员权益保障,开创船员领域软法与硬法共治的新局面。同时在一些具体领域如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船员工会组织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阳作林[5](2018)在《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充分说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力量,开展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现实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精神复兴大任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为此,本文主要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内涵、体系与作用,以及对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培养与发挥等问题进行研究。第一,论文回答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什么”这一问题。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分析其能力体系,主要是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辨识能力、宣传能力、教育能力和引领能力。第二,论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实然状况”。此部分主要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将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探索,具体的构成了10个基本信息题和62个观测点的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自评问卷(辅导员卷),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领导卷,辅以访谈,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对各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进行扫描,查找问题,进而剖析能力不足的原因。第三,论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生成”。分析能力生成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内外条件;对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第四,论文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的对策和建议。根据第二部分现状扫描的结果,剖析问题,找准原因。进一步提出培养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目标包括辅导员能够有效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能够坚定支持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够正确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的原则包括坚持思想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自主学习与组织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线上能力与线下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引导辅导员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定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知识、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主要是在事业发展中、在学习研究中、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各子能力主要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挥功能,分析了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辨识能力、宣传能力、教育能力以及引领能力的发挥。

方铁,尤佳[6](2018)在《积沙成塔,跬步前行——方铁教授访谈录》文中指出尤佳:您研究民族史、边疆史数十年,可说是着作等身,桃李遍天下。大家都想知道您工作和治学的经历。方铁:1969年我在昆明师院附中读高一。同年下乡到瑞丽县弄岛乡插队,以后担任生产队的记工员。1971年招工至云南燃料二厂,分配在技术科管理产品的原材料消耗定额。经刻苦自学并虚心向师傅请教,逐渐参加重要产品的技术管理。1975年入党。1977年恢复高考,因地处山沟消息闭塞,不知道高考恢复而

余梦珺[7](2018)在《北极西北航道自然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救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北上分支和“冰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与载体,其战略地位日渐凸显。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极海冰消融的趋势更加明显。据IPCC-5预估,北极西北航道有望在2030年夏季实现通航,这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海运和我国的海上交通运输战略格局。中国作为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拓展国家利益,应深刻理解和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响应特征及其对航运通道开通的影响。论文以北极西北航道为研究目标,展开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西北航道海洋环境进行了整体评估和风险区划。以西北航道为目标海区,基于对海洋环境因素的分析和辨识,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利用目标海区多年实测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为定量研究西北航道商业通航的海洋环境风险影响提供了咨询依据。(2)对西北航道现有的7条航线进行了评估和优选。采用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TOPSIS方法对西北航道7条主要航线进行危险性贴近度排序和航线优选,并对高精度数据开展谱系聚类分析和风险分级,将西北航道实际通航情况与优选航线进行比较,以获取最佳航线。(3)对西北航道救援点进行效率评估与优选。从海上突发事件入手,选择西北航道区域内5个具备应急救援实力的机场作为临时候选救援点,基于指标的关联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建立了临时救援点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方法计算救援点的综合效率、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等,依据计算结果对5个临时救援点的效率进行计算评价和排序优选。(4)对西北航道海上救援路径进行规划研究。论文选用海冰密集度、海表温度、大风强度等构建了西北航道海洋环境威胁场,基于广义网络分析法和改进的蚁群算法对西北航道海上救援路径展开规划,通过对比实验获得适用于西北航道海上救援路径规划的最佳参数,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马晓丽,崔明德,杨志娟,李国栋[8](2018)在《民族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培养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根据民族学学科专业特点、研究生教育规律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探索和不断完善中构建的"三合作二互动"培养模式,能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三合作二互动"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集中更多智慧,建立"内外合作"、"校地合作"和"不同学科专业合作"等"三合作"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提供保障;二是以最大限度激发研究生潜能为出发点,建立"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等"二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增强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经过长期的系统探讨和不断完善,"三合作二互动"培养模式在持续实践中取得了显着成效:其一,研究生创新能力显着提高;其二,研究生培养质量显着提高;其三,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其四,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五,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任振夏[9](2018)在《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效能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关研究表明,科研效能感会对研究生的科研投入、学术发表和职业选择等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效能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是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负责人”。但是目前我国关于导师指导对科研效能感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关注此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985工程”院校的学术型硕士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导师指导的哪些因素会对科研效能感产生影响且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结果显示:导师指导相关制度、指导内容和指导风格都会对科研效能感产生影响。从导师指导相关制度来看,目前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件缺乏弹性,权责规定模糊,导师指导主要依赖个人经验,而这会对科研效能感产生消极影响;从导师指导内容来看,学业指导、心理指导、职业发展指导都会对学生的科研效能感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心理指导的影响最大。但是目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以学业指导为主。男性导师在心理指导方面表现尤差。从指导风格来看,当导师采取高支持型和高控制型指导风格时,学生的科研效能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合型指导风格下学生的科研效能感。研究还发现,师生在性别、性格和研究兴趣方面的匹配程度对科研效能感的影响较小。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应完善导师遴选制度,细化导师管理条例,定期开展导师培训,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导师应采用高支持型和高控制型的组合指导风格,在心理指导、学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方面对学生予以更充分的指导。

景德镇陶瓷大学[10](2016)在《首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文中指出2016年7月3日上午10时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国际报告厅举行首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参加仪式的人员有中国硅酸盐学会领导、景德镇市领导、景德镇陶瓷大学领导、全体评审专家及获奖者、部分产区大师、陶大部分老师和学生等。"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截止2016.5月收到来自18个省直辖市的报名作品760套。5月5日,组委会执行主任宁钢教授组织12位专家评委通过作品图片对参赛作品进行了初评。300套参赛作品通过初评,进入复评,其中45套日用瓷,255套艺术瓷。6月13日晚,组委会执

二、博士生导师阎铁教授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士生导师阎铁教授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2)产业界对高校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及其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工学博士
        二、能力素质
        三、产业界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博士就业状况的研究
        二、工学博士就业及培养的研究
        三、博士生能力素质的研究
        四、就业多元化背景下博士生培养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非均衡理论
        二、多重制度逻辑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二、内容安排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博士生教育及其职业面向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博士生教育的概貌及特征
        一、博士的起源与释义
        二、博士生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节 国外博士生教育及其职业关联的历史变迁
        一、13世纪初-18世纪末博士学位是加入教师行会的资格证书
        二、19世纪初-19世纪末博士生教育是培养科学研究的接班人
        三、19世纪末-20世纪末博士生教育是培养创造性的学术人才
        四、21世纪初至今博士生教育是培养各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
    第三节 1982年后我国博士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发展衍变
        一、恢复与重建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培养科研人才和高校师资
        二、发展与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后):培养独立的科研创新人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元职业环境及产业界就业趋势的显现
    第一节 全球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的特征及成因
        一、全球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的特征
        二、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我国工学博士生就业偏好的特征
        一、工学博士生就业偏好的总体特征
        二、不同特征博士生就业偏好的组间差异
    第三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工学博士就业概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界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
    第一节 产业界招聘工学博士的动因
        一、产业界对工学博士的工作要求
        二、产业界对工学博士的作用期待
        三、产业界对工学博士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产业界就职工学博士的工作内容与特征
        一、工作岗位及内容
        二、工作特征
    第三节 能力素质需求现状及差异的定量分析
        一、能力素质指标提取及分析思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能力素质需求的重要程度的质性分析
        一、产业界对能力素质需求的概况
        二、能力素质需求重要程度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培养
    第一节 国家层面对博士学位基本要求的文本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分析
        二、国家层面的博士学位要求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层面对博士生培养目标规定的内容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分析
        二、高校层面对培养目标的规定的特征
    第三节 院系层面对工学博士生能力素质培养过程的实证分析
        一、院系层面对工学博士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定量研究
        二、院系层面对工学博士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质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能力素质需求与培养之间的匹配差距
    第一节 工学博士对产业界就职的适应性
        一、高校学习与产业界工作特征的比较
        二、博士对产业界工作的适应状况
    第二节 能力素质在产业界需求和高校培养之间的差距
        一、能力素质在需求与培养之间的差距分析
        二、工学博士能力素质薄弱与不足之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价值、问题与策略
    第一节 博士生培养的本意及价值
        一、博士生培养的本意
        二、博士生培养的价值
    第二节 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问题
        一、对工学博士生入学动机的把握与了解不够全面
        二、对工学博士生就业偏好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三、对工学博士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与准备不足
        四、对工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及环节的调整不够及时
    第三节 优化高校工学博士生培养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市场层面
        三、高校层面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产业界就职工学博士职业特征及能力素质需求的调查问卷
    二、工学博士生入学动机及就业偏好的调查问卷
    三、产业界就职工学博士能力素质需求及培养的访谈提纲-博士版
    四、产业界对工学博士能力素质需求的访谈提纲-企业雇主版
    五、能力素质重要程度参考点数及内容例举
    六、能力素质薄弱与不足之处参考点数及内容例举
    七、简历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司法判决对正当程序原则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正当性基础:从程序法定到程序正义
    (一) 被附带提及的程序问题
    (二) 法无规定时正当程序原则之适用及其正当性求解
    (三) “于艳茹案”对正当性问题的新表达及其裁判说理
    (四) 作为正当性基础的程序正义理论之确立
二、司法审查程度:从形式审查迈向实质审查
    (一) 局限于法条明文规定的形式审查
    (二) 部分触及正当程序的实质性要求
    (三) “于艳茹案”的新发展:迈向真正的实质审查
三、制度化推动:从“法官造法”步入案例指导
    (一) 个案裁判中的“法官造法”
    (二) 经由公报案例到指导性案例的新探索
    (三) 案例指导的制度化功能
结语

(4)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船员群体困境及船员权益硬法保障之不足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检视
        一、船员与海员概念界定
        二、船员权益概念界定
    第二节 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分析
        二、我国船员发展面临瓶颈
        三、我国船员队伍发展困境成因
    第三节 船员权益硬法保障的不足
        一、船员领域硬法建设现状
        二、船员权益硬法保障方面不足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相关概念及法理分析
    第一节 软法的本体理论
        一、软法概念、特征和基本构成
        二、软法的分类
        三、软法是改善公权力服务社会个体的有效模式
    第二节 软法与硬法的界分及相互关系
        一、软法与硬法的界分标准
        二、硬法与软法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实施船员权益特别保障的法理与实证分析
        一、社会弱势群体理论
        二、对船员权益特别保障具备法理正当性
        三、加强船员权益保障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软法保障船员权益的优势分析及国外经验启示
    第一节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优势
        一、符合船员治理的时代需要
        二、弥补硬法保障船员权益不足
        三、有利于船员领域实现法治化
    第二节 国外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启示
        一、部分国家船员发展与保障情况
        二、国外船员权益保障经验归纳和启示
第四章 国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船员领域国际软法价值和发展趋势
        一、海事公约中软法作用和价值
        二、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与船员有关的主要海事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一、海事劳工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三、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四、与船员有关主要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港口国监督备忘录——特殊的国际软法存在
第五章 国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一节 国家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组织类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公共政策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三、规制行政裁量权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二节 社会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一、信用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第三节 我国在履行船员海事公约方面存在不足
        一、宏观层面的不足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第六章 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模式建构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构建船员权益保障的软法模式架构
        一、规制与船员相关的国家软法
        二、培育与船员相关的社会软法
        三、吸收国际软法经验
        四、重构与软法相协调的船员硬法
    第二节 船员权益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与衔接
        一、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
        二、实现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有效衔接
    第三节 实现船员权益保障软法与硬法共治路径
        一、国家应建立便捷高效的权责体系
        二、国家和社会需共同推进船员信用和标准等领域建设
        三、推动各主体在船员领域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现实要求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理论阐释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内涵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概念阐释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辅导员能力的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关系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构成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体系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对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
        (三)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良好态势
        (一)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辨识
        (二)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宣传
        (三)高校辅导员能够开展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能够自觉进行意识形态的引领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不均衡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个体发展不平衡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高校辅导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知有差距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素养欠缺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欠科学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动力还不足
        (五)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外部支撑体系欠完善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依据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政策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理论依据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现实依据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条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内在条件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的外在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生成过程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生成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能力生成过程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能力生成过程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引领能力生成过程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能够有效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二)能够坚定支持共产党长期执政
        (三)能够正确引领学生成长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原则
        (一)坚持思想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自主学习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线上能力与线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要求
        (一)引导辅导员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定力
        (二)引导辅导员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
        (三)引导辅导员丰富意识形态工作内容
        (四)引导辅导员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
        (五)引导辅导员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途径
        (一)在事业发展中培养
        (二)在学习研究中培养
        (三)在工作实践中培养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发挥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辨识能力的发挥
        (一)在排查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二)在鉴别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三)在形势把握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辨识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能力的发挥
        (一)在传播科学理论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二)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三)在讲清中国梦过程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宣传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能力的发挥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教育能力
    四、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引领能力的发挥
        (一)在把握舆论导向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二)在控制大学生舆情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三)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情况

(7)北极西北航道自然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救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北极航道研究现状
        1.2.2 北极海上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2.1 风险定义和分类
    2.2 风险的基本要素
    2.3 风险分析流程
    2.4 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极西北航道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与区划
    3.1 引言
    3.2 目标海区和环境数据
        3.2.1 目标海区概况
        3.2.2 数据来源
    3.3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3.1 风险识别与指标选取
        3.3.2 指标定义和量化
        3.3.3 指标定权
        3.3.4 指标融合
    3.4 区划结果与分析
        3.4.1 西北航道海洋环境风险年际区划与变化趋势
        3.4.2 西北航道海洋环境多年逐月风险区划及变化趋势
        3.4.3 西北航道单个指标风险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风险规避的北极西北航道航线优选
    4.1 引言
    4.2 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4.2.1 西北航道主要航线
        4.2.2 风险指标体系
        4.2.3 指标定义和量化
    4.3 评估方法
        4.3.1 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
        4.3.2 TOPSIS法
        4.3.3 聚类分析法
    4.4 实验与分析
        4.4.1 西北航道关键区域自然环境风险值
        4.4.2 西北航道自然环境风险指标权重
        4.4.3 北极西北航道航线优选
        4.4.4 西北航道海冰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极西北航道救援点效率评估与优选
    5.1 引言
    5.2 评价对象和候选目标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评价模型输入指标
        5.3.2 评价模型输出指标
    5.4 投入产出评价模型
    5.5 DEA模型应用实验
        5.5.1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
        5.5.2 DEA模型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极西北航道的海上救援路径规划
    6.1 引言
    6.2 路径规划模型的建立
        6.2.1 规划对象
        6.2.2 规划目标
        6.2.3 广义网络分析法定权
    6.3 海上救援路径规划算法
        6.3.1 蚁群算法步骤
        6.3.2 状态转移规则
        6.3.3 信息素更新规则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实验1—不同迭代次数
        6.4.2 实验2—不同蚂蚁数目
        6.4.3 实验3—不同输入参数
        6.4.4 实验4—分时段动态规划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三、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民族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二、构建民族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机制
    (一) “三合作”模式
    (二) “二互动”模式
三、“三合作二互动”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 “三合作”模式的实践
    (二) “二互动”模式的实践
    (三) “三合作二互动”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9)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效能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导师指导研究综述
        二、科研效能感研究综述
        三、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学术型硕士生
        二、导师指导
        三、科研效能感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三章 导师指导相关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导师指导相关制度的建设现状--基于文本分析的结果
        一、导师遴选条件的现状分析
        二、导师职责和权利规定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导师指导相关制度的实施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
        一、仍以单一导师制为主
        二、确定导师时间较早
        三、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偏多
        四、导师指导频率低于期望值
    第三节 学术型硕士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的现状
第四章 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效能感的影响
    第一节 学术型硕士生科研效能感现状
    第二节 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效能感的影响
        一、导师指导相关制度与科研效能感
        二、导师指导内容与科研效能感
        三、导师指导风格与科研效能感
        四、师生匹配程度与科研效能感
    第三节 导师指导对科研效能感影响的综合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导师指导现状
        二、导师指导对科研效能感的影响
    第二节 建议及对策
        一、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
        二、导师个体层面
    第三节 研究反思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一
附录三 访谈提纲二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博士生导师阎铁教授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一届山东省英国史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大学举办[J]. 曹瑞臣,魏秀春. 英国研究, 2020(03)
  • [2]产业界对高校工学博士能力素质的需求及其培养研究[D]. 徐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 [3]司法判决对正当程序原则的发展[J]. 周佑勇. 中国法学, 2019(03)
  • [4]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D]. 邵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D]. 阳作林. 西南大学, 2018(01)
  • [6]积沙成塔,跬步前行——方铁教授访谈录[J]. 方铁,尤佳. 地域文化研究, 2018(05)
  • [7]北极西北航道自然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救援问题研究[D]. 余梦珺.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民族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马晓丽,崔明德,杨志娟,李国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 [9]导师指导对学术型硕士生科研效能感的影响[D]. 任振夏.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首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J]. 景德镇陶瓷大学. 陶瓷研究, 2016(03)

标签:;  ;  ;  ;  

严铁教授简介,博士导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