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英文)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英文)

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夏玉彬[1](2021)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运用沙利度胺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及对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沙利度胺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治疗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BD诱导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和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变化及预后状况,对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治疗后患者治疗CR、MR及ORR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维持治疗后患者骨髓浆细胞、VEGF及IL-6水平比例明显下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标IgA、IgG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患者OS率及PFS率均明显高于复发难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有21例患者出现便秘(53.85%)、4例出现嗜睡症状(10.26%)、8例出现四肢乏力、1例患者出现食欲不振(20.51%)、3例出现头晕症状(7.69%),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缓解。未见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状况。结论自体造血而干细胞移植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抑制血管生长与炎症反应,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免疫球蛋白高分泌症状,且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李宗宏[2](2021)在《中医药全程分阶段干预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中医药全程分阶段干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临床科室治疗的20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诱导治疗—干细胞动员与采集—预处理及回输三个阶段的治疗,每个阶段同时接受中医药干预。(1)诱导治疗期:给予患者补肾活血通络方进行服用;(2)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期:给予患者中药动员方进行服用;(3)预处理及回输期:给予患者中药免煎颗粒益髓解毒方进行服用。统计患者的诱导治疗结果、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造血重建时间、移植早期相关并发症,并比较所有患者诱导治疗后与auto-HSCT后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医药全程分阶段干预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结果:20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了早期造血重建,并且无移植相关死亡。诱导治疗后,患者的深度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得到了提高。造血干细胞动员后15例(75%)患者一次采集成功,5例(25%)患者两次采集成功,采集的MNC中位数:7.32(5.25~13.28)×108/kg,CD34+细胞中位数:4.92(2.18~12.94)×106/kg。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10(7~13)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1(8~13)d。20例患者在诱导治疗后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达到CR(完全缓解)以上的分别占30%(6/20)和75%(15/20)(P<0.01),达到VGPR(部分缓解)以上的分别占75%(15/20)和100%(20/20)(P<0.05)。移植+15d内相关并发症均处于较低水平。移植后11例患者采用二代流式细胞术(NGF)进行MRD检测,其中阴性患者5例(45.5%)。到随访日期结束,18例(90%)患者存活,3例(15%)复发。结论:中医药全程分阶段干预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协同增效、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提高MM患者的CR率及深度缓解率,提升干细胞动员质量,促进造血重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朱叶静[3](2021)在《片仔癀对人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片仔癀对RPMI 8226细胞株(即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的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干预的相关信号通路,以便寻找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新方案,为降低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寻找新的出路。方法:(1)选用RPMI 8226细胞株(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给予不同剂量浓度的片仔癀(0、250、400、500、800、1000、1600μg/ml)进行干预,分别干预48h、72h后,采用CCK-8方法检测RPMI 8226的细胞活力,分析各浓度片仔癀干预后,RPMI 8226增殖的有关情况。(2)RT-PCR法检验片仔癀对RPMI8226细胞抑凋亡基因(Bcl-xl和MCL-1)和促凋亡基因(BOK、BAK-1和BAX)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浓度片仔癀应用后,RPMI8226细胞凋亡的情况。(3)Real-time PCR检测片仔癀对RPMI 8226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yclin A,Cyclin D的表达的干预,流式细胞仪检验片仔癀对RPMI 8226周期进行的干预。(4)Western Blot法检验各浓度片仔癀干预RPMI 8226细胞,细胞内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进一步探寻片仔癀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结果:(1)CCK-8结果显示:片仔癀能显着抑制RPMI 8226细胞的增殖,随着应用片仔癀浓度的不断增加,RPMI 8226细胞的生存抑制率也呈增加趋势,且与浓度成正比。(2)片仔癀能显着促进RPMI8226细胞的凋亡,随着应用片仔癀浓度的不断增加,RPMI 8226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相关抑凋亡Bcl-xl基因表达减低,促凋亡BOK,BAK-1,BAX基因表达增加,且与时间、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Mcl-1的表达水平总体变化不大。(3)片仔癀对RPMI 8226周期的影响:应用各浓度梯度的片仔癀(0、100、200、400、800μg/ml)处理RPMI 8226 24h、48h后,我们发现RPMI 8226细胞经片仔癀处理后,其细胞停滞于G1期,S期显着缩短,G2期有延长的趋势,从而抑制RPMI 8226细胞的增殖。周期相关基因结果表明:各浓度片仔癀处理RPMI 8226细胞后,RPMI 8226细胞内Cyclin A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增加,而细胞内Cyclin D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变化不大。(4)Western blot结果所示:相比于对照组而言,片仔癀作用组中的PI3K-110、NF-κB水平降低,AKT变化不明显。结论:(1)片仔癀能明显抑制RPMI 8226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与时间和浓度因素成正相关。(2)片仔癀能促进RPMI 8226细胞凋亡的发生。(3)片仔癀能促使RPMI 8226细胞分裂时阻滞在G1周期。(4)片仔癀发挥作用主要通过活化的PI3K-AKT信号通道。

李高[4](2020)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85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初治MM患者在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等情况。对初治MM患者在硼替佐米化疗过程中发生肺部感染的诊疗策略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9年1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5例使用硼替佐米化疗的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部感染发生与否将MM患者划分为肺部感染组和无肺部感染组。并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85例初治MM患者在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肺部感染累计发生率约为55.29%,其中约21.3%的肺部感染患者重复发生肺部感染,第1至5化疗疗程肺部感染率分别为21.18%、14.12%、11.17%、11.76%,5.88%,此后疗程总计5.88%。2.肺部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通过对肺部感染组以及无肺部感染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23.9 kg/m2、年龄>65岁、ISS分期3期、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贫血、吸烟史、ECOG评分≥2分在两组患者中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ECOG评分≥2分为MM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的因素(P<0.05)。3.累计发生的60次肺部感染中,45例次(75%)肺部感染的患者存在呼吸道症状;28例次(46.67%)肺部感染的患者出现发热。4.肺部影像学表现:45例次(75%)肺部感染的患者为双肺感染;15例次(25%)为单侧肺感染,其中右肺10例,左肺5例,病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斑片影、团块影、磨玻璃影、实变影等,其中斑片影占比最高(61.67%)。5.感染类型与病原学分布:累计发生的60次肺部感染中,其中44例次(73.33%)单独细菌感染、单独真菌感染10例次(16.67%)、真菌细胞混合感染5例次(8.33%)。通过相关检查共计检测出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8株(60%),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1株占所有菌株数的36.67%,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真菌1株占比3.3%。6.抗菌药物使用:抗肺部感染治疗多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抗菌药物选用多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抗真菌制剂、碳青霉烯类等,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方案多为二联经验抗细菌治疗,有效率71.43%。7.预后:60例次肺部感染,其中59例次行规律抗感染治疗其中50例次(84.75%)患者经过两周左右的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9例次(15.25%)患者抗感染治疗无效,其中肺部感染导致3例患者死亡。结论:1.初治MM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率高,重复感染率高。2.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ECOG评分≥2分是初治MM患者在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重要的危险因素。3.接受硼替佐米化疗的初治MM患者肺部感染主要以单独细菌感染为主,单独真菌感染及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4.初始抗菌方案中经验性二联抗菌治疗有效率71.43%,未获得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前可经验性使用经验性二联抗菌药物抗感染,酌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需要警惕真菌和其他非典型菌感染。5.常规影像学检查阳性率高,对怀疑肺部感染的初治MM患者应该尽早行相关检查。

陈星星[5](2020)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系统的一种异质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的亚型和不同的预后,年龄、肿瘤负荷、生物学特征和治疗反应可影响预后。骨髓中恶性浆细胞积累,并产生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异常免疫球蛋白不参与免疫反应并抑制适应性免疫系统是MM最为显着的病理生理特点。感染是MM的一个重要的合并症,感染可以是MM的首发症状,也可以发生在治疗期间。感染主要是细菌感染,治疗期间可发生病毒感染,与患者死亡率明显相关。本研究分析了合并感染的MM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体、免疫功能、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对MM合并感染的认知,探索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措施,减少这一潜在的致命并发症,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依据《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5年修订)》诊断标准筛选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8月收治的25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别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生化检验等相关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感染特点、免疫功能、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选取的251例患者,118例发生感染(47.0%),肺部感染(41.5%)和尿路感染(22.1%)发生率较高,其中17例患者感染部位不明。从72例患者体液或/和血液中分离出微生物,位居前三的致病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7例(23.6%),大肠杆菌16例(22.2%),肺炎双球菌10例(13.9%)。38例患者以感染为首发症状,其中18例分离出病原菌,其中肺炎链球菌10例(55.5%),大肠杆菌6例(33.3%),铜绿假单胞菌1例(5.6%),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5.6%)。2.59例MM患者进行了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其中未感染组23例,感染组36例,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B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未感染组,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NK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χ2检验结果提示MM患者男性和女性、不同疾病类型之间发生感染的几率无明显差异(P>0.05)。MM患者在高龄、化疗次数多、住院时间长、PS评分高、中性粒细胞减少、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高球蛋白、高β2微球蛋白、高血钙、血糖控制较差、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感染风险更高(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M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PS评分高、化疗次数多、低蛋白血症、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高β2微球蛋白水平(P<0.05)。结论1.MM感染发生率高,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和泌尿系,肺炎链球菌是新诊断未经治疗的患者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是大肠杆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是大多数住院和/或化疗后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2.合并感染的MM患者的免疫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减少。3.体力活动状态差、长时间多周期化疗、营养状况差、骨髓抑制、肿瘤负荷高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感染发生率增加的独立正相关因素。

宋斌,陈雁,张荣耀,李娜,耿伟,郭秀,张王刚,万楚成[6](2018)在《血清CysC、Cr及LDH水平变化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肌酐(Cr)及乳酸脱氢酶(LDH)变化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院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清Cys C、Cr及LDH水平,并分析其诊断及联合诊断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两组间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ys C、Cr及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间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ys C、Cr及LDH阳性率分别为62. 5%、42. 5%、60. 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诊断效能对比,Cys C、Cr及LDH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95. 0%。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患者血清Cys C、Cr及LDH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升高,且三者联合诊断灵敏度最高,值得临床借鉴。

程纬民[7](2016)在《闵范忠教授虚劳学术思想总结及临床经验传承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导师闵范忠教授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广西名老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闵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载,对脾胃病、肝胆疾病及各种外感、情志疾病等中医内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脾胃虚弱病、血液病、情志异常疾病等虚劳疾病的诊治中临床经验丰富,逐渐形成了病证结合、中医与壮医理论相结合等独特的虚劳学术思想体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克隆增殖,引起溶骨性骨质破坏和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伴有贫血、肾衰竭以及骨髓瘤细胞髓外侵润各种损害。其中,多发性骨髓瘤骨疾病(Myeloma bone disease, MBD)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高达80%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有骨相关疾病,包括广泛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病理性骨折及神经压迫等,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减短预期生存时间。现代医学对该疾病疗效不理想,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且有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不足;中医治疗具有整体调理,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病人耐受好等优势。目的:1.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总结和传承闵范忠教授辨治虚劳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完成传承闵范忠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作,并通过传承学习老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提高自身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中医诊疗技术。2.通过应用闵范忠教授经验方补脾肾祛毒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观察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更有效地继承和发扬阂范忠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1.通过整理与学习中医经典古籍、闵范忠教授学术着作,跟师门诊学习、侍诊抄方,记录医案及学习心得体会,参加中医经典培训班集中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等多种方式,收集和整理闵老中医的学术专着、医学论文、医案医话等相关资料,挖掘、整理和总结出闵范忠教授辨治虚劳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采用平行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将符合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VAD化疗方案治疗(每4周重复1次),治疗组采用VAD化疗方案联合补脾肾祛毒方中药口服治疗(每天2次,连续21天,每4周重复1次),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骨痛积分,生活质量KPS评分,血β2-微球蛋白(β2-MG),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及安全性等指标,并对临床观察资料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和疗效评价。成果:1.通过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复习、整理,总结了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各医家学派及壮医对虚劳的认识和学术观点。2.挖掘、整理和总结出闵范忠教授辨治虚劳的学术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3)补虚尤重脾肾;(4)结合壮医,提出“毒瘀致虚”。3.挖掘、整理和总结出闵范忠教授辨治虚劳的临床经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脾胃虚弱疾病的诊治经验:采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补脾益气与行气化滞相结合的方法。(2)血液病的诊治经验: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对脾肾虚弱的补益调理,同时结合壮医药“通龙路”、祛毒邪及独特补虚的方法。(3)情志异常疾病的诊治经验:采用调和阴阳、交通心肾、分时用药的方法。4.在独立的临床实践中,传承闵范忠教授辨治虚劳的学术思想诊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疾病,收效良好。还从学习闵范忠教授补虚注重收敛药中体会到虚劳可从肺论治的中医理论和源流,并指导临床实践的运用。5.临床研究结果:(1)本研究脱落患者为4例,最后收集、纳入统计的病例为68例,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是77.14%(27/35),对照组总有效率是51.52%(1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7.14%(27/3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5.45%(15/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总积分、疲乏无力积分、食少纳呆症状积分、形体消瘦症状积分、面色苍白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疲乏无力积分、食少纳呆症状积分、形体消瘦症状积分、面色苍白症状积分均有减轻,治疗组的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发热烦渴积分、头晕耳鸣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的发热烦渴积分、头晕耳鸣积分均有减轻,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骨痛症状均有减轻,治疗组的骨痛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骨痛积分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的比较,治疗组KPS评分总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KPS评分总有效率为48.4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2-MG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β2-M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2-M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2-MG水平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水平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0)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0%(10/33);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3/3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31),且无其他明显化疗相关毒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1.闵范忠老中医专家辨治虚劳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都十分丰富,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运用价值和较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广大中青年中医师学习和传承。通过整理闵范忠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着作、跟师学习与侍诊抄方,总结其临床经验、提炼其学术思想等文献与临床研究方法,可为进一步传承闵范忠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2.通过临床观察,闵范忠教授补脾肾祛毒方联合化疗能显着改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p2-MG和TNF-α水平,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提示该方可能通过降低骨髓瘤骨病患者的肿瘤负荷、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骨代谢,达到改善患者症状及延缓患者骨病变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聂甜[8](2011)在《龙葵总提取物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龙葵总提取物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龙葵总提取物口服联合VAD治疗;对照组30例,VA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浆细胞比例、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血沉、ECG、外周血象变化情况及毒副作用出现的情况。结果: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0.00%,两组均有显着差异(P=0.004<0.05)。骨髓瘤细胞比例、M蛋白、ESR、β2—m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WBC、AST、血清钙、ECG及毒副反应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龙葵总提取物联合VAD方案能有效减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肿瘤负荷,减低血清M蛋白的含量,提高MM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单用VAD方案但毒副反应未见增加,值得临床应用。

胡金川[9](2009)在《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打破了划分血细胞功能的传统界限。2004年郭峰提出了血液免疫反应路线图理论,认为血液中85%的免疫复合物被红细胞黏附后运送到吞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或通过递呈给T细胞等途径进行杀灭,红细胞免疫在血液免疫反应中起主干道作用.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中,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的免疫黏附功能和达菲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 antigen/receptor for chemokines,DARC)的趋化因子受体功能最受关注,CD59则具有限制人补体系统溶细胞活性、介导红细胞.T细胞信号传递的作用.而具有辅助功能的CD4+T细胞和具有抑制及直接杀伤功能的CD8+T细胞共同行使T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率居世界首位,治疗属世界难题,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研究实践或理论推测表明,红细胞CR1、DARC、CD59和T细胞亚群在SLE和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或可能发生表型改变,但缺乏综合、详尽研究,且红细胞免疫分子表型检测方法不规范,难以保证结果可靠性和可比性;目前缺乏这些分子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疾病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本研究探讨了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SLE、HCC的关联,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如下:1.红细胞CR1、CD59、DARC分子水平测定方法的建立及优化:采用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各分子水平,比较数据分析方法[阳性红细胞百分率、几何平均荧光强度(GMFI)和几何平均荧光强度比值(GMFIR)]的可靠性,以及抗凝剂(EDTA-K2、肝素锂、枸橼酸钠)、标本放置时间和抗体用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M1界值选择对CR1阳性红细胞百分率结果有很大影响,且此指标不能反映样本间DARC、CD59水平的差异;CR1(CD59)-GMFI随荧光通道电压升高而增加,而其GMFIR不受电压影响;抗凝剂种类及标本放置72h内,测定结果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O.05);取5×105个人红细胞时,测定CR1、CD59、DARC最佳抗体量分别为7μl、7μl和3μl.2.候选基因SNP位点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采用配对标志法挑选候选基因标签SNP,设计多重引物,单重PCR验证多重PCR引物质量,采用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91例健康人基因组DNA候选标签SNP,利用SNPstream(?)系统软件确定个体基因型,分型成功率>90%的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对46份DNA样本重复测定,计算各SNP位点分型结果符合率。结果:CR1、DARC、CD59、CD4、CD8A、CD8B等6个基因初选获得了38个标签SNP位点,电泳显示各单重PCR均可扩增出与目标片段大小一致的产物;有8个SNP位点基因分型成功率<90%,分型率>90%的30个SNP位点中,rs2707212、rs3829972、rs10200219等3个SNP位点分型符合率<90%,其余27个SNP位点分型符合率93.5%.100.0%,总符合率达98.4%.3.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位点特点:检测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和T细胞亚群水平以及CR1等6个基因30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的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利用Haploview V4.1软件对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采用四配子法构建单体型域,推算单体型频率,分析各SNP位点基因分型及频率>5%的单体型与性别的关联;分析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指标间及其与性别、年龄和SNP分型之间相关性,采用单因变量多因素一般线性模型筛选各指标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红细胞CR1、DARC、CD59指标间及与CD4+、CD8+T细胞百分率间均无显着相关(P>0.05).rs2707212、rs3829972、rS10200219等3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不符合HWE(P>0.05),其余27个SNP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着性别差异(P>0.05)。利用各基因SNP位点构建了6个单体型域,各单体型频率无显着性别差异(P>0.05)。CR1-GMFIR与rs4844600(GG/GA/AA)、rs9429945(CC/CT/TT)、rs11118167(TT/TC/CC)呈负相关(P<0.05,P<0.01,P<0.01);DARC-GMFIR与性别(女/男)呈正相关(P<0.05),与rs863002(CC/CT/TT)呈负相关(P<0.05);CD4+T细胞百分率与rs11064404(TT/TC/CC)呈正相关(P<0.05);CD8+T细胞百分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上述相关因素中,除rs4844600外,其他因素均是对应免疫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或P<0.01)。4.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检测4℃保存悬浮红细胞及深、浅低温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红细胞CR1、CD59及T细胞亚群水平,比较3种复合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的影响趋势、程度。结果:4℃保存9周内各组红细胞CR1-GMF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CD59-GMFIR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CPB前至体温最低点或CPB末或术后1d,深、浅低温CPB患者红细胞计数,CR1-GMFIR、CD59.GMFIR、CD3+及CD4+T细胞百分率、CD4+T/CD8+T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之后逐渐回升,而淋巴细胞计数、CD8+T细胞百分率则于CPB前至CPB末上升,术后1d剧烈下降,然后再回升。深低温CPB患者CPB末红细胞计数较CPB前下降幅度与浅低温CPB接近,而CR1-GMFIR、CD59-GMFIR下降的幅度比浅低温CPB小,从CPB末或术后1d始其恢复速度较浅低温CPB快,至术后7d时,其红细胞计数、CD59-GMFIR相对CPB前水平上升的幅度较浅低温CPB大,CR1-GMFIR恢复至CPB前水平,而浅低温CPB远未恢复。CPB末时,浅低温CPB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较CPB前大幅升高,而深低温CPB患者轻度降低,深低温CPB患者CD3+和CD4+T细胞百分率、CD4+T/CD8+T比值降低程度大于浅低温,而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幅度大于浅低温:术后1d,深低温CPB患者CD8+T细胞百分率仍高于CPB前,而浅低温CPB却低于CPB前;多数指标于术后1d起开始回升,但深低温CPB恢复速度较浅低温CPB慢,且至术后7d时常不能恢复至CPB前水平。3种复合应激因素损害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程度依次为:4℃保存<深低温CPB<浅低温CPB。5.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SLE的关联:检测SLE患者及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T细胞亚群水平及27个SNP位点基因型,比较组间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和基因型、等位基因及频率>5%的单体型的分布差异,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SLE组CR1-GMFIR、DARC-GMFIR、CD4+T/CD8+T比值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1),而CD3+、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有8个SNP位点和3个单体型与SLE发病关联(P<0.01或P<0.05),与非携带者比较,CR1-rs4844600/GG基因型(OR:8.672,95%CI:3.864-19.462)及G等位基因(OR:7.419,95% CI:3.425-16.073)、CR1-rs3818361/CC基因型(OR:1.872,95% CI:1.113-3.149)及C等位基因(OR:1.575,95% CI:1.067-2.325)、CR1-rs11118167/TT基因型(OR:2.083,95%CI:1.065-4.071)及T等位基因(OR:1.941,95% CI:1.050-3.588)、CD59-rs11585/TT基因型(OR:2.294,95% CI:1.226-4.293)及T等位基因(OR:1.975,95% CI:1.351-2.888)、CD59-rs12576440/AG基因型(OR:25.673,95% CI:10.440-63.137)及G等位基因(OR:32.571,95% CI:13.916-76.235)、CD4-rs1055141/CT基因型(OR:2.280,95% CI:1.261-4.123)及T等位基因(OR:2.210,95% CI:1.293-3.778)、CD8B-rs13400210/TT基因型(OR:8.661,95% CI:1.066-70.378)及T等位基因(OR:8.389,95% CI:1.041-67.613)、CD8B-rs4832054/AG基因型(OR:2.046,95% CI:1.055-3.967)、CR1-rs111118167-rs3818361-rs17048010/TCT单体型(OR:1.863,95% CI:1.288-2.693)、CD59-rs831629-rs12576440-rs1738548-rs2231454/TGTG单体型(OR:12.663,95% CI:4.959-32.336)和CD4-rs11064410-rs1055141-rs3213426-rs3213427/ATAT单体型(OR:2.478,95% CI:1.116-5.505)携带者患SLE风险增加。6.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HCC的关联:方法同SLE病例对照研究.结果:HCC组CR1-GMFIR、DARC-GMFIR、CD59-GMFIR、CD3+及CD4+T细胞百分率低于对照组(DARC为,P<0.05,其余均P<0.01);有5个SNP位点与HCC发病关联(P<0.01或P<0.05),与非携带者比较,CR1-rs4844600/GG基因型(OR:2.458,95% CI:1.357-4.451)及G等位基因(OR:1.945,95% CI:1.183-3.199)、CR1-rs9429945/CC基因型(OR:1.76l,95% CI:1.006-3.084)、DARC-rs863002/CC基因型(OR:2-325,95%CI:0.990-5.462)及C等位基因(OR:2.191,95% CI:0.960-5.002)、CD8A-rs3020729/CT基因型(OR:1.936.95% CI:1.046-3.584)和CD8B-rs4832054/GG基因型(OR:2.354,95% CI:1.002-5.533)携带者患HCC风险增加。结论:1.成功建立并优化了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CR1、CD59、DARC水平及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候选基因标签SNP的方法。2.调查了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T细胞亚群水平,探讨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CR1等6个相关基因的27个标签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构建了6个单体型域,各SNP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单体型频率均无显着性别差异。3.应激因素可损害红细胞、T细胞免疫.4℃保存悬浮红细胞对红细胞CR1-GMFIR影响小,对CD59-GMFIR影响较大。深低温CPB手术对红细胞免疫有轻度损害,而浅低温CPB损害较重;深低温CPB手术导致免疫抑制,浅低温CPB手术引发炎性反应。3种复合应激因素损害红细胞免疫的程度依次为:4℃保存<深低温CPB<浅低温CPB。4.SLE患者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R1-rs4844600、rs3818361、rs11118167,CD59-rs11585、rs12576440,CD4-rs1055141,CD8B-rs13400210、rs4832054等8个SNP位点以及CR1-rs11118167-rs3818361-rs17048010/TCT、CD59-rs831629-rs12576440-rs1738548-rs2231454/TGTG、CD4-rs11064410-rs1055141-rs3213426-rs3213427/ATAT等3种单体型与SLE发病关联。5.HCC患者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R1-rs4844600、CR1-rs9429945、DARC-rs863002、CD8A-rs3020729、CD8B-rs4832054等5个SNP位点与HCC发病关联。

曾云,黄东,谭琳,李维佳,何争春,杨弘[10](2007)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运用沙利度胺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及对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诱导后及移植后患者疗效比较:
    2.治疗前后患者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
    3.治疗前后患者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比较:
    4.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状况:
    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中医药全程分阶段干预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诱导治疗期方案
        1.3 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期方案
        1.4 预处理及干细胞回输期方案
        1.5 支持治疗
        1.6 随访
        1.7 疗效评估标准
        1.8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干细胞动员与采集结果
        2.3 造血重建时间
        2.4 疗效评估及转归
        2.5 移植相关并发症
讨论
    1 中医对MM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1.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治疗原则
        1.5 各代医家经验总结
    2 西医对MM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2.1 外科治疗
        2.2 内科治疗
        2.2.1 化疗
        2.2.2 移植治疗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诱导治疗期结果分析
        3.2 干细胞动员采集期结果分析
        3.3 预处理及回输期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片仔癀对人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片仔癀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病例资料
        1.1.1 患者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观察指标
    1.2 相关标准
        1.2.1 MM诊断标准
        1.2.2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1.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1.2.4 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
        1.2.5 体力状况评分(ECOG评分)
        1.2.6 发热分度
    1.3 血液分析
    1.4 病原菌采集和耐药性检测
    1.5 统计方法
第2章 研究结果
    2.1 85例MM患者的一般情况
    2.2 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
        2.2.1 肺部感染病原菌类型分类
        2.2.2 各化疗疗程肺部感染占比
        2.2.3 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
        2.2.4 肺部感染患者肺部听诊情况
        2.2.5 肺部感染影像学特点
        2.2.6 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
        2.2.7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2.8 经验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有效率
        2.2.9 肺部感染抗感染疗效和转归
    2.3 肺部感染相关易感因素分析
        2.3.1 肺部感染相关易感因素单因素分析
        2.3.2 肺部感染相关易感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语
    4.1 结论
    4.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及排除标准
    2.3 观察指标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感染部位及病原体
    3.2 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3.3 单因素分析MM患者感染相关因素
    3.4 MM患者发生感染相关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感染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致谢

(6)血清CysC、Cr及LDH水平变化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Cys C、Cr及LDH水平对比
    2.2 两组血清Cys C、Cr及LDH阳性率对比
    2.3 各指标单一及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的特异度及灵敏度
3 讨论

(7)闵范忠教授虚劳学术思想总结及临床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虚劳的历史源流
第二部分 闵范忠教授辨治虚劳病学术思想
    一、闵范忠教授个人简介及成就
    二、闵范忠教授辨治虚劳病学术思想总结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三) 补虚尤重脾肾
        (四) 结合壮医,提出“毒瘀致虚”
第三部分 闵范忠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及跟师学习之我“承”
    一、闵范忠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一) 治疗脾胃虚弱疾病的经验总结
        (二) 治疗血液病的经验总结
        (三) 治疗情志异常疾病的经验总结
    二、跟师闵范忠教授学习之体会
        (一) 继与承的体会
        (二) 闵范忠虚劳学术思想在血液其他疾病中运用与体会
第四部分 补脾肾祛毒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文献综述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中医研究概况和进展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西医研究概况和进展
第五部分 闵范忠教授运用补脾肾祛毒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观察
    一、实验方案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试验设计
        (四) 观察病例数
        (五) 合格病例确定
        (六) 治疗方案
        (七) 观察项目
        (八) 试验步骤
        (九) 疗效评价标准
        (十) 统计学分析
        (十一) 技术路线
    二、实验结果
        (一) 一般情况比较
        (二)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及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痛情况比较
        (五)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的比较
        (六)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2-MG水平的比较
        (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的比较
        (八) 安全性比较
    三、讨论
        (一) 补脾肾祛毒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中医理论依据
        (二) 补脾肾祛毒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详细摘要

(8)龙葵总提取物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
引言
1 诊疗标准
    1.1 西医诊疗标准
    1.2 临床分期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临床疗效评定
    1.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6 安全性评价
2 实施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病例标准
    2.4 脱落病例标准
3 一般资料
    3.1 病例来源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观测指标
    5.2 疗效性观测指标
6 统计方法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治疗后有效率的比较
    7.2 治疗前后骨痛与腰膝酸软的比较
    7.3 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7.4 治疗前后血常规三系变化情况
    7.5 治疗后骨髓瘤细胞比例变化情况
    7.6 治疗前后M蛋白变化比较
    7.7 治疗前后ESR变化情况比较
    7.8 治疗前后β2—m变化比较
    7.9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血钙变化情况比较
    7.10 两组患者治疗后毒副反应比较
    7.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CG比较
8 讨论
    8.1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
    8.2 祖国医学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
    8.3 龙葵的现代药理研究
    8.4 江劲波教授对MM的认识
    8.5 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临床观察表
知情同意书
综述
    参考文献

(9)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及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第一节 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人红细胞免疫分子水平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特点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运用沙利度胺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及对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J]. 夏玉彬.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19)
  • [2]中医药全程分阶段干预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疗效观察[D]. 李宗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片仔癀对人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研究[D]. 朱叶静.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4]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D]. 李高.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5]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D]. 陈星星. 郑州大学, 2020(02)
  • [6]血清CysC、Cr及LDH水平变化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的价值[J]. 宋斌,陈雁,张荣耀,李娜,耿伟,郭秀,张王刚,万楚成. 现代肿瘤医学, 2018(21)
  • [7]闵范忠教授虚劳学术思想总结及临床经验传承研究[D]. 程纬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龙葵总提取物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D]. 聂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 [9]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D]. 胡金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9(10)
  • [10]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观察[J]. 曾云,黄东,谭琳,李维佳,何争春,杨弘.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02)

标签:;  ;  ;  ;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