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兴未艾

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兴未艾

一、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兴未艾(论文文献综述)

贺凡[1](2020)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恶性度高、预后差,目前对肝癌的诊治仍存在巨大挑战,随着分子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对肝癌的治疗有了新的补充,但仍然存在应答率低、疗效欠佳的困境,中医药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但同时存在药物成分复杂、机制不明等问题。基于此,寻找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与肝癌的发病有密切联系的生物分子标记物的需求十分迫切。研究目的参桃软肝方(STR)是导师周岱翰教授的经验方,具有健脾养肝、软坚消症之效,临床运用数十载,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因中药成分复杂,药效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STR的成分及作用乙肝相关性肝癌(HBV-HCC)的靶点进行筛选,建立“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并通过体外细胞及动物实验,观察STR抑制肝癌细胞株及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疗效,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综合分析筛选STR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并进行生物信息学验证以确定STR治疗HBV-HCC的潜在靶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STR中的组成药物进行检索从而获取其化学成分,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作为条件筛选候选化合物,同时结合STR质谱分析的结果得到中药的潜在化合物,将其所对应的靶点基因与GEO数据库筛选出来的HBV-HCC相关的靶点基因进行配对后,获得STR和HBV-HCC两者共同拥有的关键靶点,即为STR作用HBV-HCC的潜在靶点。利用R软件中“cluster Profiler”安装包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2.采用MTT法观察STR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G2、MHCC97-H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观察STR对三株人肝癌细胞株的迁移能力的影响。3.建立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待瘤体积达100-200mm3时将其随机分为五组,即STR低、中、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分别进行灌胃,每天一次,连续给药25天,记录裸鼠状态、生长情况,测量瘤体积及裸鼠体重。最后一天给药结束,眼球取血,剥离瘤体,测量瘤重,进行统计学分析,取肝肾组织,HE染色观察肝肾形态学改变。4.取STR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各3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RNA-seq),通过文库构建、数据过滤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以火山图、聚类热图形式表现,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取STR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各3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WGBS),通过文库构建、数据过滤及差异甲基化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甲基化区域及其对应基因,与转录组测序得到的DEGs重叠取交集。5.选取临床HBV-HCC病人8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行WGBS,筛选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相关基因,并将其与动物样本测序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共同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并进行GO与KEGG分析。6.通过Cytoscape软件将STRING构建的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并用拓扑分析进行核心基因筛选。将筛选出的核心基因通过c Bio Portal数据库中关联TCGA数据库对其进行突变谱分析,m RNA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状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检验核心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及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的预后分析;通过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研究结果1.通过TCMSP平台数据库检索西洋参、桃仁、大黄、丹参、当归、仙鹤草六种药物,以OB≥30%和DL≥0.18为条件进一步筛选,并通过质谱分析的结果,总共得到STR潜在化合物125个,删除重复靶点后得到437个蛋白靶点基因。通过GEO数据库筛选出HBV相关的HCC数据库GSE121248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HBV-HCC的DEGs 888个。将STR药物预测的靶点与GEO数据库筛选出的DEGs进行配对,发现51个共同靶点基因,GO富集在971个条目中,KGEE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基因共富集了33条通路,其中与代谢相关的通路有酪氨酸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药物代谢的影响、视黄醇代谢通路;与炎症相关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与细胞周期相关的通路有细胞衰老、细胞周期、凋亡、p53信号通路等;与激素调节有关的雌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与血管生成有关的通路有VEGF信号通路,另外,还有广泛参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细胞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G2、MHCC97-H的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划痕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Hep G2.2.15、Hep G2、MHCC97-H细胞的迁移能力,统计学结果见显着性差异(Hep G2.2.15 12h及24h划痕P<0.05,Hep G2 24h划痕P<0.05,MHCC97-H 12h及24h划痕P<0.05)。Transwell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Hep G2.2.15、Hep G2、MHCC97-H细胞株的迁移,统计学结果提示STR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动物实验表明,STR组的瘤体积和瘤重都较阴性对照组小,其中STR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STR能够抑制荷Hep G2.2.15肝癌裸鼠肿瘤的生长。4.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得到有效差异表达的m RNA 221个,其中上调185个,下调36个。GO功能注释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有蛋白质糖基化(protein glycosylation)、激素的分泌调节(regulation of hormone secretion)、不饱和脂肪酸代谢(unsaturated fatty acid metabolic process),细胞基质粘附(cell-substrate adhesion)、先天免疫反应激活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innate immune response activating cell surfac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463个过程;细胞组分(cell component,CC)结果分析显示与高尔基体腔(Golgi lumen)、含胶原细胞外基质(collagen-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matrix)、肌节(sarcomere)、肌原纤维(myofibril)等55个条目;分子功能分析(molecularfunction,MF)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 structural constituent)、钙依赖性磷脂绑定(calcium-dependent phospholipid binding)、溶血磷脂酶的活动(lysophospholipase activity)等51个功能有关。此外,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等通路有关。5.对荷瘤裸鼠STR治疗组瘤组织和对照组瘤组织进行WGBS检测,共得到DMRs 80510个,DMRs长度共8056280,共筛选出8986个基因。其中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基因3760个,高甲基化基因1600个,低甲基化基因2160个。将其与转录组测序筛选的m RNA与WGBS筛选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重叠取交集,得到甲基化水平与差异表达基因呈负相关关系的重叠基因151个,GO富集了499个条目,KEGG分析显示与12条通路密切相关。6.临床HBV-HCC首次术后标本WGBS分析与动物测序筛选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取交集,得到146个共同的差异甲基化基因,通过拓扑分析,最终筛选到了10个与肝癌密切相关的基因,即CD44、LGALS3、ACTA1、LCN2、MUC1、IGFBP3、HAMP、IRS2、PDK4、BDKRB2。结合现有研究及通过外部数据库验证发现,Hub基因中CD44、LGALS3、LCN2、MUC1、IRS2、BDKRB2具有致癌作用,IGFBP3、HAMP、PDK4为抑癌基因,ACTA1作为抑癌因子尚存争议。测序结果提示STR抑制了癌基因LCN2的表达及上调抑癌基因IGFBP3、HAMP、PDK4的表达。人与动物测序共同的到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富集分析显示GO富集了509个条目,KEGG富集了13条信号通路,包括与I肝II纤维化密切相关的ECM-受体互作通路,与炎症相关的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补体凝血级联通路,与代谢相关的脂质调节、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等途径,以及广泛参与肿瘤生物学调控的PI3K-AK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高通量分子测序揭示了一系列STR作用下的异常甲基化修饰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为阐述肝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在经STR处理荷瘤裸鼠肝癌组织与对照组肝癌组织中发现了部分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其中CD44、LGALS3、LCN2、MUC1、IRS2、BDKRB2具有致癌作用被认为是有致癌活性的,IGFBP3、HAMP、PDK4被认为是抑癌基因,以上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状态均呈负相关关系。STR可能通过抑制LCN2的表达及上调IGFBP3、HAMP、PDK4的表达而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作为STR抗HBV-HCC的潜在靶点。与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得到的靶点及通路进行对比,发现有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共同作用的通路,提示STR可能通过影响这些通路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谢媛媛,王义明,罗国安[2](2021)在《生物标志物在药品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一种能客观测量并评价正常生物过程、病理过程或对药物干预反应的指示物,可有效提高新药研究开发决策,指导候选药物早期临床试验,降低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其在药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业内普遍关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关于生物标志物研究开发和资格鉴定程序的指南,鼓励医药企业将生物标志物作为创新药物发现的工具,在药品上市后通过生物标志物监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针对我国药品生命周期特点,对生物标志物在药物基础研究、先导化合物/创新药物的设计与发现、临床前药物开发、临床研究、新药研究及上市后再评价等药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作用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葛阳阳[3](2018)在《B型主动脉夹层301分型与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301分型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type B aortic dissection)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后胸主动脉扩张、腹主动脉扩张、内漏、远端SINE(stent graft-induced new entry)等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建立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辅助动脉直径长度测量、手术方案规划、TEVAR术后不良事件预后预测和患者数据管理。方法:回顾性纳入ROBUST研究中自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接受TEVAR治疗的201例TBAD患者。收集患者人群基本特征,根据术前术后CTA收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起源于假腔的胸段分支动脉(TFLBs)的解剖特征,将夹层划分为3个分型(301分型):Ⅰ型真腔紧贴胸椎向下走行(n=62),Ⅲ型假腔紧贴胸椎向下走行(n=24),其他形态为Ⅱ型(n=115)。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301分型对TEVAR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作用。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主动脉自动分割算法、影像组学技术和TEVAR专家系统等建立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6.37个月(range,1.43-83.17),中位影像随访时间12.43个月(range,0.10-83.07)。301分型是TEVAR术后胸主动脉扩张(Ⅱ型vs Ⅰ型:HR,4.55;95%CI,1.00-20.69;P =0.0497;Ⅲ 型 vs Ⅰ 型:HR,14.17;95%CI,2.74-73.18;P=0.0016)、Ⅰa 型内漏(Ⅱ 型 vs Ⅰ 型:HR,2.68;95%CI,0.87-8.26;P =0.0867;Ⅲ 型 vsⅠ 型:HR,8.46;95%CI,2.20-32.58;P=0.0019)和复合终点事件(Ⅱ 型 vs Ⅰ型:HR,2.76;95%CI,1.11-6.90;P =0.0293;Ⅲ 型 vs Ⅰ 型:HR,2.49;95%CI,0.72-8.62;P=0.1486)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支架远端放大率对远端SINE发生的效应修饰因子(Ⅰ&Ⅱ 型:HR,1.04;95%CI,1.01-1.08;P =0.0077;Ⅲ 型:HR,0.94;95%CI,0.83-1.07;P=0.3768;P for interaction,0.0482)。当支架近端放大率<0.9 时,301 分型中 Ⅲ型对持续性Ⅰa型内漏的效应值显着大于当支架近端放大率≥0.9时Ⅰ&Ⅱ型和Ⅲ型的效应值(P for interaction=0.0437)。初步建立了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可辅助进行自动动脉直径和长度测量、自动手术方案规划、自动不良事件预测和自动患者数据管理。结论:301分型与TEVAR术后胸主动脉扩张、Ⅰa型内漏和复合终点事件独立相关,主动脉夹层云平台可为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规划、预后预测和患者管理赋能,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升级。

李建波[4](2017)在《艾德生物医药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以及缺乏癌症早期筛查有效手段和传统手段治愈率较低等因素,我国已成为癌症发病和死亡大国,这既增加了我国的医疗负担,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PCR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等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既给公司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又带了潜在的技术竞争和替代威胁。技术、资本和市场的活跃,导致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涌入,使得公司面临着越来越巨大的竞争压力。幸而公司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已经成长为肿瘤分子诊断细分领域的技术领先者和品牌领导者,占得了先机。本文以作者所在的艾德生物医药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PEST营销环境分析,阐述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发现无论是当前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还是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和人均医疗支出情况都有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之后我们利用STP战略分析,梳理了公司所在细分市场,给出了向两个新的细分市场,即由个体化用药伴随诊断向癌症复发监测和癌症早期诊断做出战略调整的建议,同时对于公司的市场定位做了重新定义和战略提升。最后我们结合4Ps营销策略分析,得出了公司在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方面的营销策略建议:即丰富产品种类和开拓更多市场应用;继续采取撇脂定价的同时,主动下调价格适应市场价格下行趋势;进一步完善市场营销团队和强化市场深度覆盖;坚持学术营销和合规管理等相关建议。希望以此提供给公司进一步发展和行业内其他公司在营销策略制定时以借鉴和参考。

方玉洁,蒋金金,王幼平[5](2015)在《基因组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探讨》文中提出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实施而诞生的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发展十分迅猛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该文在将全英文授课方式引入基因组学课堂的实践基础上,针对全英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全英文教学在基因组学课程中的应用和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措施加强基因组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的对策。

李飞[6](2015)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菌斑的病毒宏基因组学探索及一株新发噬菌体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牙周病的发病广泛,可以破坏牙周组织造成崩解性的牙周病变,且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传统的病因学认为细菌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是该理论并不能完整解释牙周病的所有临床症状。近年来病毒作为牙周病致病因素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证据甚至可能彻底颠覆目前对于牙周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策略。但牙周环境内的病毒群落复杂,传统的病毒鉴定技术需要依赖于培养及已知序列,均存在各种局限性,已不能满足环境内病毒群落研究的需要。而病毒宏基因组学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能充分挖掘特定环境中的病毒群落和新发病毒,已在各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课题综合应用了病毒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于30份合并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牙菌斑内的病毒群落及滴度进行了深度分析。经过比对分析,初步勾勒出了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环境内病毒群落,证实该群体牙菌斑中的病毒是以双链DNA病毒为主,大部分的病毒序列可以匹配到双链DNA病毒家族中的Human Herpes Virus(13/30)、Taterpox virus(11/30)、Glypta fumiferanae ichnovirus(11/30)、Monkeypox virus(10/30)。亦有匹配到双链RNA家族:Human coxsackievirus B3(4/30)、Midway virus(6/30)、Nyamanini virus(6/30)。以动物病毒为主,而噬菌体也是一种重要成分,例如噬菌体Rhodococcus phage(14/30)、Mycobacteriophage(10/30)、Gordonia phage(6/30)。经过分析,筛选出一株潜在的噬菌体序列,并通过反向PCR及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了该病毒的部分基因组,经序列比对认为其可能为一种新型的红球菌属噬菌体。随后利用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原理和方法,证实了该株噬菌体的流行性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组之间存在差异并与慢性牙周炎相关。为了能深入研究该噬菌体的结构及功能,课题组试图在体外分离培养该噬菌体,由于潜在宿主菌选择范围过窄等原因尚未能成功。本项目初步揭示了牙周环境内的病毒群落信息,并首次在人体牙周环境中发现了一株疑似红球菌属噬菌体的存在,并证明其检出率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本课题的结果为牙周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陈小平,罗再刚[7](2015)在《试析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转化研究链》文中指出目的: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药转化研究链保证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当前转化研究链对新药研发过程凸显的制约作用,评述新药转化研究中的关键课题,探讨新药转化研究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结果:转化研究贯穿新药研发过程始终,生物标志物、动物实验模型、遗传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等的研究与应用是新药转化链中的关键课题。建议通过各层面综合配套的改革创新措施,对新药转化研究协作、转化型人才培养、资本风险投入、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等加以规范化推进,建立健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药转化研究公共平台与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有效破解新药研发风险及其效率低下的困境,加快我国新药发展步伐。结论:践行转化医学理念,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可或缺;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独特优势,着力优化新药转化研究工作环境,从而保障新药转化研究链的实效运行。

王赵琛[8](2014)在《医学情境下基因检测的伦理学探究》文中认为由于遗传疾病对个体和人群健康长期而严重的影响,加之多数遗传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手段,通过基因检测适时地开展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大量单基因疾病及诸多常见病的遗传基础被发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及公共卫生实践中各类基因检测和筛查能够有效地检测出疾病突变,显着地促进了疾病诊疗,有益于家庭的生育决定及人群的整体健康。然而近年来,兴起了众多医学检测之外的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不经过医学专业的指导和卫生部门的监管,通过广告宣传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传统的医学检测和筛查在给社会带来巨大健康收益的同时,存在一系列的伦理问题;新兴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在此基础之上又引发了诸多社会争议及伦理和监管问题。本文从生命伦理学视角出发分析这些问题,为降低检测应用的潜在技术风险、并充分发挥其益处,为不断进展的遗传学又好又快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做一些基础性的探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在简要介绍基因检测的技术背景、明确基因检测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检测发展和监管的大致状况,归纳了检测筛查面临的伦理问题。在梳理了主要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应于基因检测的伦理学理论及原则,提出了评价基因检测决策的伦理准则。在对基因检测决策进行伦理学论证时,依次从个体、家庭和人群与社会层面对检测和筛查所引发的相关伦理问题进行讨论:在个体层面辨析了检测的风险/收益,明确了检测的临床标准,指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存在的潜在风险,解构了个人自主性与避免伤害之间的张力;在家庭层面重点权衡了父母的生育自由与后代权益之间的潜在冲突;在人群与社会层面总结了公共卫生筛查的合理性标准,探讨了理论与现实层面筛查的知情同意与强制之间的张力。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分析了检测筛查结果告知与隐私保护的相关问题、检测筛查技术应用的公平问题及基因歧视、污名化与包容的道德等伦理问题。由于遗传伦理学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交叉学科性质的生物伦理学分支,本文希望跨学科地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分析检测技术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人们跨越专业壁垒、意识到技术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影响。这一跨学科的尝试也将有助于人们在充分施展技术正面效应的同时,通过适时适当的监管驾驭技术、降低技术风险并更好地促进民众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9](2013)在《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文中认为农计发[2013]15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垦)厅(委、局),部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刘玉成[10](2013)在《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与日俱增,评价质量的标准也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除了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条件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药学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医药产业,个是高等教育。对于医药产业,主要研究其各个组成环节对于药学人才的需求特点。对于药学高等教育,主要研究其结构组成,包括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就业结构等等,研究在这种结构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层次、知识体系方面是否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医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组成环节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这一领域。这种组成环节有两个维度的分类方式:一种依据产业链理论将医药产业划分成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链节;另一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标准,选取化学药品制造业、中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这三个子产业。医药产业的各链节或者各组成部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理论上讲,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和药品流通环节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药学服务环节需要高层次服务型人才;化学药品制造业由于规模大,需要各种人才的数量要超过中药产品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造成医药产业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和理论上发生偏离,比如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环节和药学服务环节都不发达,所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不旺盛。对于药学高等教育,主要研究其规模与各类结构的现状以及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药学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作为表征规模的指标,以医药工业总产值作为表征医药产业规模的指标,近十年二者的发展速度基本一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医药产业的生产方式、投资结构没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基本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2)将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个能级。目前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偏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偏少。导致的结果将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少,这种培养不适应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3)将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划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四个层次。目前各层次规模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高职生、博士研究生;按规模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这种层次结构导致的结果将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超出医药产业的需求。(4)药学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研究药学高等教育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这里的地域既指每个省级行政单位,也指按照三大经济地带的方法将我国划分成的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所拥有的大学数量和质量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是将各省级行政单位拥有的大学数量与该地区医药总产值相比,则结果又发生变化。(5)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指药学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专业,以及这些专业的专业点数量。在专业组成结构方面,医药产业的每个领域都有适合的专业为其培养人才基本可以满足医药产业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目前的问题在于,为中药制品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群规模比为化学药品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群规模还要大,这与产业发展现状是不符的。另外,为药学服务环节培养人才的临床药学专业规模过小,不利于将来药学服务的大范围开展。(6)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指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组合、衔接和联系的方式。本文以沈阳药科大学新旧专业计划作为对比,得出结论在新教学计划中,化学类和工程类课程的学时数均有下降,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类课程的学时数均有上升,体现了课程结构由“化学—药学—工程”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模式转化的趋势,并根据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情况,提出通过增加新的课程来完善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7)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指药学院校毕业生在不同就业部门分布的数量对比关系。本文分层次研究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高职生和本科生均以医药企业为主要就业渠道,这种就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需求基本适应;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在医药产业就业为主,并且规模逐渐增长;博士研究生仍以在高校就业为主,但在医药企业就业的规模逐渐增长。这种就业结构说明医药产业尚不能吸纳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就业,也体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有一定程度的过度现象。

二、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兴未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兴未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肝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1.3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及诊疗进展
        1.3.1 中医治疗肝癌的历史沿革
        1.3.2 当代肿瘤学家对肝癌的认识
        1.3.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4 参桃软肝方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4.1 参桃软肝片的组方基础
        1.4.2 参桃软肝方的研究现状
    1.5 高通量测序的发展现状
        1.5.1 高通量测序概述
        1.5.2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1.5.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1.6 肝癌的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1.6.1 表观遗传与甲基化
        1.6.2 甲基化在肝癌中的研究现状
        1.6.3 中医证候的DNA甲基化研究现状
    1.7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参桃软肝方冻干粉的制备及质谱分析
        2.1.2 主要药物化学成分搜集及筛选
        2.1.3 药物靶点搜集与整理
        2.1.4 GEO数据库寻找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靶点
        2.1.5 参桃软肝方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及关键靶点的分析
        2.1.6 基因本体功能(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 结果
        2.2.1 STR质谱分析及STR在网络药理学平台筛选的化合物及其对应靶点筛选结果
        2.2.2 GEO数据库中乙肝相关性肝癌靶点基因获取结果
        2.2.3 STR抗 HBV-HCC靶点基因的获取和GO功能注释及KEGGG通路富集分析
        2.2.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参桃软肝方的体外疗效研究
    3.1 细胞实验研究
        3.1.1 STR抑制人肝癌细胞株 HepG2.2.15、HepG2、MHCC97-H 的增殖
        3.1.2 STR 对人肝癌细胞株 HepG2.2.15、HepG2、MHCC97-H 迁移的影响
    3.2 STR对 BALB/c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的抑瘤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STR治疗HBV-HCC的潜在靶点及机制
    4.1 STR对 HepG2.2.15 荷瘤裸鼠疗效的转录组学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对HepG2.2.15 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分析
        4.2.1 实验步骤
        4.2.2 实验结果
    4.3 转录组测序和WGBS关联分析
        4.3.1 关联基因的筛选
        4.3.2 关联基因的GO注释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4.4 临床HBV-HCC肝癌术后标本WGBS及差异甲基化基因筛选
        4.4.1 临床样本的搜集
        4.4.2 肝癌及癌旁组织样本WGBS测序
        4.4.3 检测结果
    4.5 临床样本WGBS与动物测序结果关联分析
        4.5.1 临床样本WGBS测序与动物样本测序的关联基因筛选
        4.5.2 临床样本WGBS测序与动物样本测序的关联基因GO与 KEGG分析
        4.5.3 Hub基因的外部数据库验证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第六章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生物标志物在药品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标志物在新药研究开发阶段的应用
    1.1靶点和分子调控作用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1.2 生物标志物在先导化合物或创新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1.3 生物标志物在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2 生物标志物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2.1监测疗效
    2.2 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的监测
3 生物标志物与精准医学
    3.1 遗传药理学
    3.2药物基因组学
    3.3药物蛋白质组学
    3.4 药物代谢组学
4 生物标志物与药物质量
5 总结与展望

(3)B型主动脉夹层301分型与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B型主动脉夹层301分型理论基础、概念建立与临床数据验证
    第一节: 301分型理论基础---术前起源于假腔的胸段分支动脉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301分型概念与数据验证---301分型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影像组学理论基础和平台功能整合与实现
    第一节: 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影像组学理论基础---基于影像组学技术辅助预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临床转归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1 胸主动脉扩张影像组学特征
        附表2 腹主动脉扩张影像组学特征
        附表3 复合终点事件影像组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功能整合与实现
        1. 主动脉直径和长度自动测量功能模块
        2. 手术方案规划功能模块
        3. TEVAR术后不良事件预测功能模块
        4. 患者数据管理功能模块
        5. 上述四个功能模块逻辑关系
        6. AORTIST操作流程
        讨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艾德生物医药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艾德生物医药公司概览
    2.1 艾德生物医药公司简介
    2.2 公司主营业务销售情况
    2.3 公司主营业务财务情况
第3章 艾德生物医药公司营销环境和现状分析
    3.1 艾德生物医药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1 PEST营销环境分析
        3.1.2 市场客户需求分析
        3.1.3 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3.2 艾德生物医药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3.2.1 公司营销现状
        3.2.2 公司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3.3 艾德生物医药公司SWOT分析
        3.3.1 公司具备的优势
        3.3.2 公司尚存的劣势
        3.3.3 公司面临的机遇
        3.3.4 公司面对的威胁
第4章 艾德生物医药公司营销策略选择
    4.1 公司的产品策略选择
    4.2 公司的定价策略选择
    4.3 公司的渠道策略选择
    4.4 公司的促销策略选择
第5章 结语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因组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组学课程进行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2 基因组学全英文授课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2 缺乏合适的教材
    2.3 教师水平的限制
3 加强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的对策
    3.1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3.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3.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
    3.4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5 注重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6)慢性牙周炎患者牙菌斑的病毒宏基因组学探索及一株新发噬菌体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绪论
    一.病毒与牙周疾病的研究现状
    二.口腔中的噬菌体及其与牙周炎的关系
    三.挖掘环境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
    四.病毒宏基因组学的发展及应用
第一部分 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慢性牙周炎菌斑标本中的病毒群落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对疑似噬菌体序列的拼接、验证及序列克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流行病学方法验证噬菌体Req-DTP与慢性牙周炎的关联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噬菌体Req-DTP的分离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试析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转化研究链(论文提纲范文)

1 新药研发面临的严峻挑战
    1.1 发现研究的难度增加
    1.2 开发研究的淘汰率增高
    1.3 临床试验相对耗时且费用昂贵
2 新药研发贯穿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理念
3 新药转化研究中的关键课题
    3.1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研究与应用
    3.2 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3.3 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的研究与应用
    3.4 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的研究与应用
4 新药转化研究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4.1 建立健全政策及市场激励机制
    4.2 引进与培养转化型研究人才
    4.3 加快建设转化研究技术平台
    4.4 强化药企主体地位的转化研究协作
    4.5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5 结语

(8)医学情境下基因检测的伦理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因检测的背景及概念特点
    1.1 基因检测的技术背景
    1.2 基因检测的概念、类别及特点
        1.2.1. 基因检测的概念
        1.2.2. 基因检测的类别
        1.2.3. 基因检测的特点与遗传咨询
第二章 基因检测的发展、管理及伦理问题
    2.1 我国基因检测的发展与管理
    2.2 欧美基因检测的发展与管理
    2.3 基因检测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评价基因检测决策的伦理框架
    3.1 研究方法
    3.2 伦理学理论
    3.3 伦理学原则与准则
第四章 基因检测决策伦理问题的讨论
    4.1 个人风险/受益评估与自主性
        4.1.1. 临床检测风险/受益与检测的临床标准
        4.1.2. 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的潜在风险
        4.1.3. 个人自主性与避免伤害
    4.2 生育自由与后代的权益
        4.2.1. 生育自由的概念
        4.2.2. 后代的权益与避免伤害
    4.3 公共卫生筛查
        4.3.1. 公共卫生筛查的合理性及评价标准
        4.3.2. 筛查、知情同意与强制
    4.4 隐私与结果的告知
        4.4.1. 遗传信息的不知情权
        4.4.2. 样本科研利用与知情同意
        4.4.3. 检测结果在家庭内的冲突
    4.5 检测筛查技术应用的公平问题
        4.5.1. 基因检测作为社会品的属性
        4.5.2. 检测和筛查技术应用中的分配公平问题
    4.6 基因歧视、污名化与包容的道德
        4.6.1. 基因歧视与污名化
        4.6.2. 遗传残障与社会的包容
第五章 对我国检测筛查实践的政策建议
附录
    附录一:医学基因检测ACCE模式计划
    附录二: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更加关注
        1.1.2 合理的结构是高等教育适应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 研究进展以及发达国家经验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医药产业与药学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医药产业的组成结构
        2.1.2 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
        2.1.3 医药产业的关联
        2.1.4 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简要介绍
    2.2 药学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2.1 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
        2.2.2 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2.2.3 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2.2.4 药学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
        2.2.5 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2.2.6 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2.2.7 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
    2.3 医药产业与药学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2.3.1 医药产业对药学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2.3.2 药学高等教育对医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
    3.1 美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特点
        3.1.1 规模扩张的方式
        3.1.2 美国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3.1.3 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认证
        3.1.4 高等教育相关者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3.2 美国的药学高等教育
        3.2.1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3.2.3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3.2.4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
        3.2.5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4.1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的需求
    4.2 各子产业的现状以及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4.3 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4.3.1 新药研发环节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4.3.2 药品生产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4.3.3 药品流通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4.3.4 药学服务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研究
    5.1 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历程
    5.2 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分析
    5.3 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分析
    5.4 药学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现状
        5.4.1 高校及本科、高职专业点的区域分布
        5.4.2 药学研究生专业点的区域分布
    5.5 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研究
        5.5.1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5.5.2 药学本科生的专业结构
        5.5.3 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
    5.6 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研究
        5.6.1 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
        5.6.2 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评述
        5.6.3 临床药学专业课程结构研究
    5.7 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研究
        5.7.1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5.7.2 药学本科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5.7.3 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构
        5.7.4 药学博士研究生就业结构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6.1 药学高等教育规模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6.2 药学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6.2.1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国民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6.2.2 药学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6.3 就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6.4 专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6.4.1 专业设置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6.4.2 专业比例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6.5 课程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6.6 药学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与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7.1 构建合理的药学高等教育结构
    7.2 丰富药学及相关专业目录
        7.2.1 产业关联决定专业关联
        7.2.2 开设药学类新专业,促进医药产业全方位发展
    7.3 改进课程结构
        7.3.1 药物基因组学
        7.3.2 分子影像学
        7.3.3 生物电子学
        7.3.4 药物计量学
        7.3.5 时间药学
        7.3.6 代谢组学
        7.3.7 药物代谢学
        7.3.8 纳米药物
        7.3.9 计算中药学
        7.3.10 生物信息学
        7.3.11 转化医学
        7.3.12 循证药学
        7.3.13 药学心理学
        7.3.14 药物经济学
    7.4 药学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应履行各自职责
        7.4.1 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
        7.4.2 高校的责任
        7.4.3 医药产业的责任
    7.5 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认证委员会
        7.5.1 专业认证委员会
        7.5.2 教学指导委员会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四、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兴未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D]. 贺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生物标志物在药品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与展望[J]. 谢媛媛,王义明,罗国安. 药学学报, 2021(02)
  • [3]B型主动脉夹层301分型与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建立[D]. 葛阳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4]艾德生物医药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李建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基因组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探讨[J]. 方玉洁,蒋金金,王幼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0)
  • [6]慢性牙周炎患者牙菌斑的病毒宏基因组学探索及一株新发噬菌体的初步研究[D]. 李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5)
  • [7]试析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转化研究链[J]. 陈小平,罗再刚. 中国药房, 2015(04)
  • [8]医学情境下基因检测的伦理学探究[D]. 王赵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04)
  • [9]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2013(06)
  • [10]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 刘玉成. 沈阳药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我国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兴未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