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消费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优化消费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邵华[1](2022)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宁波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特征及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选取1949年~2020年宁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宁波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宁波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整体上已经越过了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基本阶段,进入了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传统消费向个性化消费升级的阶段,同时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韩美琳[2](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樊欢欢[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冉慧慧[4](2021)在《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永恒目标,是人类文明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背景下科学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满足人生理需要的物质生活,也包含满足人心理需要的精神生活,还包含满足人伦理需要的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供需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带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不管是互联网的发展还是新发展理念的践行,都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服务消费比重的上升和信息消费规模的扩大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做了一定的贡献。本文以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为背景,首先在深入学习并借鉴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和“两个一百年”目标与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恩格尔定律来阐释消费结构与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关联性,然后在收集近年来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向,最后得出健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一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实现,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缩小收入差距促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重视文化教育以及发展劳务市场来提升市场消费能力。二是通过分析发展理念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宏观经济效果和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消费结构变动的新途径来写新发展理念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融通。三是通过树立科学理性绿色消费观念和优化信息消费介质及软环境来使消费主体观念转变进而优化市场消费环境。四是通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性,大力推动精神文化消费水平质量的提高和以人为本全面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来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五是通过健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消费需求为主线推进市场供给侧调整和提升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干作用的措施来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王丽颖[5](2021)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不断升级的通道上。居民消费结构的有效升级对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持续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20年,国家从供给端、需求端两个维度出发,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管理,以提升供给体系质量,顺应消费升级态势,将消费同升级居民消费结构有机结合,全面促进消费,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刺激居民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向高品质转化。尽管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但在供给端同居民需求端的适配性问题依然存在,居民主体收入不足、受到结构性不平衡制约、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消费观念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构成,将消费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客观条件下进行剖析,研究同生产、分配、交换的相互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性,并提出适度消费观,对当今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对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从供给端、需求端、消费观三个维度出发,提出构建供需平衡消费格局、培育居民正确消费观念等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路径,有利于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作用下国内外双循环经济的构建。

樊欢欢[6](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文中指出

孟寅雪[7](2020)在《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

刘畅[8](2020)在《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随着收入增加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如何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使居民消费真正意义上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流通产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发展水平与居民需求变化吻合度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优化重要因素之一。从这方面来说,作为推动流通产业发展主要动力的流通创新,其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及其应用程度也会对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从创新角度研究流通产业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详细介绍,紧接着从流通创新、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关联性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并发现目前学者们较少从实证方面研究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关系。第三章从流通创新、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以及二者关系进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指出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首先,流通创新通过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和完善流通体系等途径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其次,流通创新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等间接影响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第四章首先运用DEAP2.1软件计算出我国各省流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得出衡量流通创新的指标。随后,本文利用ELES模型计算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并据此得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指标。紧接着,以流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为解释变量,以住房、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之和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化水平和人均转移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借助STATA软件进行面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流通效率、技术进步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技术效率与组织创新、纯技术效率对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均无效。然后,运用2SLS、SYS-GMM和DIFF-GMM模型对基本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和流通规模效率指数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均为影响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内生解释变量。选取零售业销售额和连锁经营营业面积作为衡量流通组织创新应用程度,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流通组织创新的推广有助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以流通效率、流通技术效率和流通纯技术效率作为衡量流通技术创新应用程度,运用SYS-GM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流通技术创新的推广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二者均通过显着性检验。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促进流通创新和实现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李步征[9](2019)在《新时代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是否能达到小康,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消费结构不仅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各项消费构成比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近三十年农村消费结构变化的对比,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既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反映,又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衡量。本文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运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实证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存在的问题、调整优化的路径和举措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直面现实问题,确立相关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马克思关于消费理论的阐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三部分则根据近三十年来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关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指标,进行系统数据分析,从衣、食、住、用,以及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新时代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状况,总结变化的特点,揭示变化的规律。第四、五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新时代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成因等进行剖析,并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针对消费结构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刘松[10](2019)在《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研究: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及空间异质性》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重要转变,新常态背景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亟需凸显,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渐趋强烈,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已成必然之势。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80009000美元时,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将会发生变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从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643美元,具备了进行高层次消费的物质条件,居民消费需求正面临向休闲消费为主的转型升级。本文从休闲消费潜力视角切入,着力构建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同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议题,探索住房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休闲消费潜力的理论机制,以期寻找释放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有效路径。围绕上述中心论题,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包括:一是概括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的演变特征;二是构建休闲消费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进行综合测度分析;三是探索休闲消费潜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进而探讨住房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休闲消费潜力的理论机制;四是实证研究住房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其空间异质性。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面板数据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及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展开研究。全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近二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总量和结构均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空间相关性。休闲消费规模整体递增,不过休闲消费增长率逐渐放缓。休闲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消费增速较快。交通通信消费地区差异较大,医疗保健消费差异较小。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空间交互作用相对明显。第二,休闲消费能力、休闲消费支出和休闲消费环境能够综合反映和评估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水平。休闲消费支出在彰显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方面地位更加突出,不过休闲消费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伴随休闲消费潜力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出现阶段性演进,空间布局发生较大变化,类型归属出现相应调整。第三,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生活成本、家庭固定资产、居民家庭负担和休闲消费意愿是影响休闲消费潜力的重要方面。由于我国现阶段人口政策出现调整,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住房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成为影响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关键要素。机制分析认为,住房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挤出效应和抵押品效应对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产生综合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则基于生命周期假说和家庭储蓄需求模型的微观机制,以及通过休闲供给、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外部因素影响休闲消费潜力。第四,住房价格和老年抚养比正向影响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然而少儿抚养比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住房价格对休闲消费潜力表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和抵押品效应;老年人口增加有助于加速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提高;子女数量增加对休闲消费潜力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从区域比较结果来看,东部地区老年抚养比、中部地区住房价格和西部地区少儿抚养比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大;泛长三角经济区少儿抚养比影响系数较大,而泛珠三角经济区住房价格和老年抚养比影响系数相对较大。第五,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存在较为明显的省际空间差异。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处于明显优势地位;休闲消费潜力空间格局由竖“川”字型向横“川”字型转变;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空间格局变中趋稳。从空间分布的方向性来看,南北走向省市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变化要快于东北—西南走向省市。第六,住房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影响具有显着空间异质性。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绝对支付能力相对较强,休闲消费潜力对住房价格上涨的敏感程度较弱。由于消费习惯和“养儿防老”观念等的作用,不同地区在少儿抚养比影响方面呈现差异性。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医疗保健等消费具有相对刚性,老年人口增加对休闲消费潜力的拉动效应较明显。然而随着休闲消费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的日渐凸显,住房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对休闲消费潜力影响的空间异质程度将会相应减小。

二、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宁波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特征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宁波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历程及特征
    (一)从价格指数看宁波消费市场变迁
        1.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7年)
        2.改革探索时期(1978年~1997年)
        3.法制化时期(1998年~2020年)
    (二)从商贸业态看宁波消费市场变迁
    (三)从小康建设发展历程看宁波消费市场变迁
        1.收入及消费支出基本情况
        2.宁波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征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影响宁波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
    (一)社零增长动力不足,消费潜力有待深挖掘
    (二)消费空间受挤压,住房消费待稳定
    (三)商业转型势不可挡,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速
    (四)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弱化,产业生态有待优化升级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优化消费结构升级对策建议
    (一)改革收入分配,增强居民消费潜力
    (二)培育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新需求
    (三)以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为契机,培育商务发展新优势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消费需求变化联动,实现居民消费质量安全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一、“美好生活需要”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二)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二、“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
        (四)“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三、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涵
        (一)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更丰裕的物质生活
        (二)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更充实的精神生活
        (三)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更和谐的社会生活
    四、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
        (二)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相结合
        (三)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四)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和建设美丽中国相结合
第二章 消费结构与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关联性
    一、消费结构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消费结构
        (二)消费倾向
        (三)消费函数
        (四)消费曲线
    二、消费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三)恩斯特·恩格尔:恩格尔定律
    三、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与“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相关分析
        (一)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拐点是精神文化消费的提升
        (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是增进社会成员幸福感的现实基础
        (三)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拉动社会供给并反哺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章 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一、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基本状况
        (一)居民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三)消费水平不平衡
        (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着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
    二、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收入差距和预期的不确定性限制居民消费水平
        (二)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阻碍消费结构升级
        (三)消费环境欠佳影响消费行为
    三、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向
        (一)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
        (二)绿色消费趋势明显
        (三)住行消费主导消费市场
        (四)服务消费比重趋于上升
        (五)信息消费规模继续扩大
第四章 实现“美好生活需要”进程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升市场消费能力
        (一)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二)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三)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四)重视文化教育,助推消费能力提升
        (五)发展劳务市场,提高消费质量
    二、以新发展理念融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一)发展理念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宏观经济效果
        (二)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消费结构变动的新途径
    三、转变消费主体观念,优化市场消费环境
        (一)树立科学理性绿色消费观念
        (二)优化信息消费介质及软环境
    四、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性
        (二)大力推动精神文化消费水平质量的提高
        (三)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健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以消费需求为中心推进市场供给侧调整
        (三)提升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干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和消费结构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来源
        2.1.1 消费理论的产生与形成
        2.1.2 消费、消费异化概念
        2.1.3 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2.2.1 继承与发展
        2.2.2 基本内涵
    2.3 消费结构相关概念界定
        2.3.1 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升级
        2.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3.3 需求侧管理
3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供的现实指导意义
    3.1 为社会经济发展中调节消费与生产、分配关系提供现实指导
        3.1.1 生产与消费相协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1.2 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支持
        3.1.3 合理的分配方式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
    3.2 为我国居民树立合理消费观提供现实指导
        3.2.1 消费异化的表现与危害
        3.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适度消费观
4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4.1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4.1.1 居民消费结构演进分析
        4.1.2 居民消费意向变化分析
        4.1.3 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分析
    4.2 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问题
        4.2.1 结构性不平衡较为突出
        4.2.2 中国居民主体收入不足
        4.2.3 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4.2.4 居民消费观念有待提升
5 促进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实路径
    5.1 构建供需平衡消费格局,满足居民现实需要
        5.1.1 加强产品有效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5.1.2 增强政府服务功能,优化居民消费环境
        5.1.3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创新文化消费模式
    5.2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5.2.1 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增加居民收入
        5.2.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消费顾虑
        5.2.3 培育消费新热点,全面促进消费
    5.3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培育正确消费观念
        5.3.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2 培育居民科学适度消费观
        5.3.3 全民践行绿色低碳消费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不足
第二章 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相关文献梳理
    第一节 流通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流通创新的研究
        二、国内流通创新文献综述
    第二节 消费结构优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文献
        二、国内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研究文献
    第三节 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有关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述评
第三章 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机理分析
    第一节 流通创新相关理论分析
        一、流通创新相关概念
        二、流通创新的动机
        三、流通创新的内容
        四、流通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消费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消费结构优化相关理论
        二、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我国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历史演进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前(1978 以前)
        二、第二阶段—双轨制前半段(1978—1984)
        三、第三阶段—双轨制后半段(1985—1992)
        四、第四阶段—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
        五、第五阶段—中国进入小康社会(2001—2008)
        六、第六阶段—消费升级和流通多样化发展阶段(2008 至今)
    第四节 流通创新与消费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一、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
        二、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流通创新的影响
        三、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关系的机理分析
第四章 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流通创新指标
        一、流通创新指标的选取
        二、Malmquist指数简介
        三、流通效率测算及评价
    第二节 基于ELES模型的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指标选取
        一、ELES模型简介
        二、度量结果分析
        三、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指标选取
    第三节 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设定
        二、变量说明与描述统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基本研究结论
        二、内生性和稳健性分析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和流通企业应充分认识流通创新在流通中的地位
        二、优化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对消费的能动作用
        三、积极推进流通创新成果的应用,实现居民消费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新时代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创新点
        (一)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消费理论概述
    一、关于消费相关概念界定
    二、马克思对于消费理论的论述
        (一)消费在社会生产四环节中的作用
        (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三)马克思的科学消费观理论
    三、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一)食物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二)衣着支出变化情况
        (三)居住支出变化情况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变化情况
        (五)服务性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轨迹和特征分析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轨迹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地区差别大,整体结构不平衡
        (二)物质与精神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消费观念落后,不良消费习惯仍存在
    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的原因分析
        (一)收入增长缓慢,影响消费结构的改善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预期支出增加
        (三)农村市场化程度低,消费品供应不足
        (四)农村居民自身素质不高,陈旧观念和习俗制约消费结构升级
第五章 新时代优化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切实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夯实消费物质基础
        (一)拓宽农村居民就业渠道,保证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稳步提升家庭经营性收入
        (三)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转移性收入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加大农村消费品供给,拓宽农村居民消费市场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三、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培养健康消费观念
        (一)改善农村教育基础教育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
        (三)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培育健康的消费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10)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研究: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及空间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基本理论
第三章 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演变特征分析
    第一节 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变化
        一、休闲消费规模的变化
        二、休闲消费增长率的变化
        三、休闲消费的地区性差异
    第二节 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结构的演变
        一、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二、休闲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
        三、休闲消费结构的地区性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综合测度
    第一节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一、主要指标识别
        二、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第二节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测度方法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第三节 测度结果及时空分析
        一、测度指标权重赋值
        二、时序变化分析
        三、空间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理论机制
    第一节 分析起点和框架
        一、“迪顿悖论”:收入和消费关系研究新贡献
        二、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三、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影响分析框架
    第二节 住房价格波动影响休闲消费潜力的机制
        一、住房价格波动的财富效应
        二、住房价格波动的挤出效应
        三、住房价格波动的抵押品效应
    第三节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休闲消费潜力的机制
        一、生命周期假说
        二、家庭储蓄需求模型
        三、宏观影响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住房价格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特征
        一、城镇住房价格波动特征及现状描述
        二、城镇居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特征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说明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估计方法及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三大经济区估计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考察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选择
        二、计量模型设定
        三、变量及数据说明
    第二节 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空间格局分析
        一、休闲消费潜力空间分布特征
        二、休闲消费潜力空间分布方向性的变化
        三、休闲消费潜力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三节 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一、OLS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二、GWR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三、进一步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优化消费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宁波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特征及规律研究[J]. 邵华. 现代商业, 2022(03)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 樊欢欢.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1
  • [4]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 冉慧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研究[D]. 王丽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 樊欢欢.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1
  • [7]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D]. 孟寅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
  • [8]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关系的研究[D]. 刘畅.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9]新时代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D]. 李步征.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中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研究: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及空间异质性[D]. 刘松.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优化消费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