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世言》文字语言艺术

《行世言》文字语言艺术

一、《型世言》人物语言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曹润涵[1](2021)在《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文人化”特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历了鼎革之变的李渔是颇为特殊的拟话本小说家,由明入清的特殊经历使得其拟话本小说创作一方面集成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经验和传统,另一方面,李渔独特的人生经历、鲜明的创新意识以及戏剧家的身份又使得他的小说创作有不同于明末拟话本小说的新变,呈现出鲜明的文人化特质。除了绪论和结语,正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从李渔拟话本小说中文人审美情趣的展现、文章创作理论的运用、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语言文人化特征的呈现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外貌描写与文人审美情趣的展现。在李渔个人审美情趣的引导下,其拟话本小说中的外貌描写在继承前人描写传统之余,又出现了注入作者本人的审美观、发掘新的外貌描写手法、发挥外貌的情节功能等现象。李渔借助多种感官、他人反应等方式进行外貌描写,既丰富了人物的外貌特征,也使得外貌的呈现具有层次感,产生了多层意蕴。外貌在李渔笔下也不仅仅是对人物外在形貌的描绘,它可以成为情节的预示,也能为叙事埋下伏笔,或与实际行为产生反差,或影响人物动机推动情节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叙事意义。第二章探讨文章创作理论与小说结构。李渔在拟话本小说创作中吸收了八股文的诸多理论,如“冒头”理论、破题之法、对偶抒写、结尾自摅己见等。“冒头”理论的运用与破题意识的加强使得李渔拟话本小说的入话、头回部分更为直接地对教化主旨进行阐发;八股文对股规则的影响也使得李渔拟话本小说呈现相对而出的人物设置与前后相对的情节结构;八股文大结自摅己见的惯例及议论“首尾贯穿”的要求融入李渔拟话本小说则形成了李渔往往在篇尾直白地抒发议论、表达个人观点的模式。第三章探讨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与情节模式的形成。在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创作中,他引用本人的诗词作品、加入自己的人生经历、注入本人的建筑理念,在个人主体意识的引导下,进一步编织故事情节,展现其生活风貌与内心世界,传达其人生态度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李渔还将自己日常生活的焦虑以及对于美满生活的愿景也写入小说,并形成老来得子和妻妾争斗两种情节模式。第四章探讨语言的雅俗融合与文人化特征的呈现。在拟话本小说创作中,李渔一方面化用儒家经典词句,使用科举词汇,加强人物语言与叙事语言的文言化程度,另一方面又赋予儒家经典句子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并用婚姻情节的诙谐消解科举考试的庄严,而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事语言,其文言化程度的强弱同样也与小说整体风格、人物身份修养、故事情节达到统一协调,呈现出雅俗融合的状态。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文人化并非是文人作者自由且极端的文人自我意识展示,而是受阅读群体需求与小说故事情节约束的自我展示。

刘福鹏[2](2020)在《“二拍”与《型世言》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明代中叶,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打破了诗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拟话本小说正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多角度的题材,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生动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市井大众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并且通过口头或是书坊刻印的方式进行传播,将明代市民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其中,凌蒙初编撰的“二拍”和陆人龙、陆云龙兄弟编撰的《型世言》可算是拟话本小说巅峰期的作品,在明末盛行一时,在今天更是当之无愧的名着,其思想、内容等方面极具可读性,对当时世俗社会的诸多方面有深刻的反映,颇具研究价值,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相较于成书更早的“三言”,“二拍”和《型世言》较少取材于宋元话本,更多地是由作者根据文人笔记撰写而成,作品的思想意识也更为统一,因此,有更强的可比性。但是,目前的比较研究中,仍然是以“二拍”和“三言”的比较占主流,关于“二拍”与《型世言》的比较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以陈迩冬、郭隽杰两位先生校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和陈庆浩先生校注的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型世言》为研究对象,将“二拍”与《型世言》做为并列主体,分四章进行整体比较,对两书的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和叙事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论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第一、对“二拍”与《型世言》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本章对“二拍”与《型世言》比较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说明,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范围,为论文的进一步展开奠定基础。第二、整体比较凌蒙初和陆人龙的创作观念,从“二拍”和《型世言》的创作动机、小说审美诉求和思想渊源三个角度分析凌蒙初和陆氏兄弟的创作心态;凌蒙初和陆氏兄弟同为文人,但在出身、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又有差异,就导致了凌蒙初和陆人龙的创作理念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两人都重视文学的教化意义,强调文学对人的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但凌蒙初对文学作品的娱乐性同样重视,做到了寓教于乐,能够使得读者“拍案惊奇”;而陆人龙、陆云龙兄弟则将拟话本小说视为教化的工具,更注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第三、选取了“二拍”和《型世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商人、官吏、女性四类形象,对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拍”中的人物,无论是文人、商人、官吏还是女性,都普遍具有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符合市民阶级的行为习惯,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随着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市民意识;而《型世言》中的人物形象,虽亦出自明末的文人作品,却没有显示出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新风气,而是全表现出对旧的伦理道德的狂热化追求。第四,从叙事语言、人物语言和评论性语言三个角度对“二拍”和《型世言》的语言艺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叙事语言方面,“二拍”具有通俗化的特点,而《型世言》则加强了文人性;“二拍”的人物语言注重口语性,而《型世言》的人物语言更为个性化;在议论性语言上,“二拍”的评论性语言涉及的范围较广,而《型世言》中的评论性语言则是专注于训诫。第五、对“二拍”与《型世言》的叙事操作进行比较,在叙事操作上,“二拍”在文本体制、叙事方式和角度和手法上都奠定了拟话本小说的典范形式;而陆人龙则独出机杼,并没有因循拟话本小说叙事的典型范式,在各个方面都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进行了调整,对之后的拟话本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于认识事物来讲,比较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不但使得“二拍”和《型世言》的各方面能清晰地凸显,更容易辨别两书的同与异,以及“二拍”和《型世言》两书的影响和意义。

李响[3](2018)在《明代小说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文中指出在明代有关女性与科举题材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才智过人,对举子的科举前程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突显女性才能的文学主题值得重视与研究。女性与科举题材集中出现在“三言二拍”、《型世言》、《石点头》、《西湖二集》、《鼓掌绝尘》、《怀春雅集》、《钟情丽集》、《刘生觅莲记》等小说中。筛选其中女性与科举相关的篇目,旨在研究明代小说中女性与科举题材的深层内涵。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明代小说中女性与科举内容兴盛之因。分别从社会外在因素、作者个人因素、女性自身因素三个角度来论述,分析这种文学现象产生的深层根源。第三章分析明代小说中女性的科举角色。严母、贤妻、青楼女性都积极为儒生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还有其他女性对儒生施以援手,体现女性在儒生考取功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第四章探究明代小说中女性的科举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女性人物对待科举并非是简单的支持态度,而是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因此对于她们的科举观应细致分析。第五章为明代小说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主旨与艺术特色。思想主旨上,体现为显扬女性才能的倾向,以及教化世人的“醒世”思想;艺术特色上,双线交错的结构、对比的表现手法、俗雅交融的语言,构成了此类小说的艺术特色。总之,明代小说中关于“女性与科举”的叙写,体现了女性与科举间的相互作用,科举制度影响了女性的思想行为,女性自身也对科举社会产生影响。

石松[4](2016)在《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中国的话本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无论是从历史或者美学的角度,还是传统的古代文论的方法,或者从宏观-微观的研究方法,学者们都有非常丰富的论着,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民族以口耳相传的相关文学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较分析的发展。中国话本小说中独有的民族特色与艺术特征在同类作品的分析中容易被忽视,只有通过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语境下具有相类似性质的文学在发生、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更多地发掘出中国话本小说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本论文进行研究分析的一个目标和焦点就是通过将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部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发掘中国话本小说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本论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各自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以及文学价值是不同的,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在题材、思想内涵、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方面的特点与流变,凸显出来的特点不但具有时代的特点,还带有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标准的发展特点。其二,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题材广泛,体裁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文人的艺术加工使两种不同文学具有雅俗共赏的相似特征。通过这两种不同题材、体裁作品的对比研究,发掘中国话本小说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以及潜存于俗文学之中的生活智慧与普世观念,对中国话本小说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雅俗共赏的特征既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是一种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这也是中国话本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本文主要选取中英美文学中流传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考察对象所采用的版本尽可能选用较为权威的版本。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微观上揭示两者在各自发展演变中的特点,从而分析它们在各个层面的艺术表现和文化价值,进而分析中国话本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肯定其在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二者的分析研究主要采取整体研究和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体把握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异同点的基础上,具体对比分析其代表作品。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也多采用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注重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中华民族与英格兰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传统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关于英雄形象的塑造问题,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中有不少较为典型的例子,英雄形象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含有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文人的着眼点也不同,讲史话本中强调其“整体性”,而英格兰历史题材中体现的却是“个体性”,这也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关于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问题,二者在其文学文本上的体现既有“超越”,又有“回归”。文本中“出格”的描写既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夸张,又是一种文化回归。历史题材故事的构成方式问题,同样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宋元讲史话本和英美民间故事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之后,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揭示了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特点。民族传统中的审美心理问题不仅受到了历史和时代的影响,更与宗教与世俗密不可分。中国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与宗教内容关联甚紧的说经话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宗教思想,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说经话本,其中又蕴涵着民族自身意识形态的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依附、冲突、融合的发展过程。说经话本既有佛教思想,又有俗世观念。基督教在英美两国则是相对单一的宗教,以基督教内容为基础的英美民间故事多以圣经或某些相关故事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思想内容没有多大的改变。说经话本中的“因果报应”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宗教观念——原罪,都包含了劝诫人们积极向善的思想,因此,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之中也反映出了各自的民族智慧。宗教与民俗的具体存在方式之一即为市民生活,市民生活文学文本中的体现,则进一步说明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多层面异同。市民生活是民众喜闻乐道的题材,话本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都与市民生活相关;英美民间故事也是如此。中国话本小说和美国牛仔的民间故事中,常有探险遇奇的情节,这类情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奇性,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流传至今的深层原因。民族传统来自于不同时代人民的心理积淀。话本小说中的侠义公案类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游侠故事再次反映了这个问题。“集体精神”与“个体精神”分别是两者的特点,这与前文提出的“整体性”与“个体性”是相互关联的。“集体精神”中的核心是“服从”,而“个体精神”中的核心则是“突破”。侠义公案类故事中强调的服从封建传统和道德观念的描写是处处可见的,而在英美民间故事的游侠类文本中,狂傲不羁的个性“突破”则是民族精神的缩影。然而更多的心理积淀则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内容.毕竟探险、奇遇只是发生在一部分民众的生活之中。爱情、家庭和婚恋的问题直接反映了各自民族传统观念中某些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女性是婚姻爱情故事中的主体,女性的地位变迁与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又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传统观念和民俗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不仅在题材方面体现了诸多异同,在人物塑造的问题上,也显示出了不同的手法和特点。前文中所提到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英雄与反英雄之间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过程中,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塑造手法各有千秋,然而,人性的复杂与同一却是不同塑造手法所达到的共同目标。在剖析人性不同层面的过程中,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取舍并不相同,而对于人性深处的共同点,例如向善、勇敢等特点,两者又是不谋而合地进行歌颂。由此可见,在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的构成过程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英雄是一种典型化的人物,然而,典型人物在语言、行为、心理方面的描写又是不尽相同的。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凸显典型人物的特点,这是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方面的另一问题。描写的细节问题不仅反映了创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怀,而且还涉及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理感受,同时,这也是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投射。叙事问题是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具体创作特点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是典型形象的塑造手法,还是细节描写的审美趣味,它们都与叙事方法密不可分。“讲故事”即叙事,而“讲故事”是两种文学最初的来源和存在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特点。中西方的叙事理论各有特色,两者虽有很大程度上的异同,但仍然可以将“时”、“空”进行概括。叙事的“时”“空”在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是不容忽视的基本问题。趋于“封闭式”的固定叙事结构在中国话本小说发展过程中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带有一定“开放式”的部分英美民间故事则向着“去中心化”的特点发展。不同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分出孰优孰劣,比较的结果只能使两种文学各自的特点更加清晰,不同的叙事方式、叙事风格以及发展特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心理与情感。在中国话本小说和英美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中,具有相似特点的文本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时代,而具有相对应时代的作品往往又相隔甚远,加之中国古代文学与英美文学相互之间并没有较为直接的文化影响和文学交流,选取两者文本中的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或文本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因此只有分析文学的内在特点,突破固有的比较方式和角度,从文本出发,以两种文学所具有的文化、文学的两重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学发展规律。

王一诺[5](2014)在《《型世言》称谓研究》文中认为称谓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化系统,同时它又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研究称谓,既可以为我们梳理称谓系统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了解历代文化、社会发展的线索。本文以明代晚期陆人龙的《型世言》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和历时、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点面结合,对书中的称谓做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全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型世言》及其研究现状,并对汉语称谓系统作了界定和分类。除此之外还探讨了《型世言》称谓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对《型世言》亲属称谓做了归纳和分析,按照长幼辈分的不同分为对长辈的称谓、对同辈的称谓、对晚辈的称谓,并分析得出这一类称谓的使用特点:广泛使用的亲属称谓泛化用法、前缀“老”和构词能力极强的“娘”语素的大量使用。第二章对《型世言》社会称谓的研究,主要介绍了用于相互关系的称谓、身份职业的称谓、用于生理特征和才能品行的称谓、用于宗教人士的称谓等。并从中发现了明代晚期社会称谓在革新与复古之风的交错中显示出来的变化。第三章对《型世言》情感称谓的研究,主要分为敬谦类称谓、詈称和亲昵称谓。其特点是敬谦称谓使用广泛,情感称谓的传承大于创新。最后一部分结语是对《型世言》的称谓研究价值和特点做了总结。

闻玉坤[6](2012)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文中提出拟话本小说是明末清初时期重要的小说文体,其评点作为一个整体,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明末清初四十六部“拟话本小说评点”作为研究对象,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从拟话本小说评点兴盛的原因、数量和形态、内部演变三个方面总体上观照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我们从“书尚评点”的风气、“书商射利”的心态、拟话本小说创作数量巨大、社会现实的激发与拟话本小说评点审美取向相符四个视角探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兴盛的原因。细读、统计拟话本小说评点,可见其数量丰富。纵观拟话本小说评点,其内部呈现出世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由劝惩性向奇趣性、艳情类小说评点由矛盾性向尚奇性、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多删除原作评点三个方面演变的趋势。第二章归纳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道德劝惩性、谐趣性、益智性三个方面。第三章论述拟话本小说评点文献史料、小说美学、社会批评、文学欣赏四个方面的价值。第四章探讨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局限,其小说理论价值不高和评点内容整体上平庸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拟话本小说的衰落。

吴金梅[7](2011)在《批判与重建——《型世言》展示的知识分子人文使命》文中认为在晚明的社会转型时期,《型世言》的作者正如余英时先生指出的,自觉担当起重建社会道德文化秩序和对社会、政治进行批判的知识分子使命。而《型世言》正是作者以小说创作向我们展示的这种知识分子特有精神和意识的使命感。其批判是深刻而全面的,涉及到对社会政治、世情及对人格的批判,而其重建社会秩序的方式之一则是运用惩戒示警和通过善恶果报重建文化信仰。

吴金梅[8](2011)在《《型世言》与“三言二拍”艺术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赵旭[9](2011)在《《型世言》研究》文中指出《型世言》是我国湮没近四百年之久的反映明代末期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部拟话本小说,它的出现在我国明清拟话本小说的研究领域实属一部难得的研究作品,在中国古代白话文小说研究史上也具有重大的发现意义,因此这部小说自面世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追捧。由于面世的时间较晚,对于《型世言》的研究大多数还处在继续完善的基础上,因此,本文是从小说各个人物的塑造,各个故事情节的描写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通过与其他的同类小说“三言”“二拍”的比较,阐述其创作目的、题材选择上的利弊分析,通过作品研究其中封建伦理道德与个人立世之道的矛盾对立关系,从文学角度来探析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制和禁锢,最后引申到政治学和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张颖[10](2011)在《《型世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人龙与陆云龙是晚明着名的出版商人,也是当时社会底层文人的代表,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创作和出版事业成为陆氏兄弟表达自己思想的独特形式。《型世言》创作于明清易代之时,日渐腐朽、衰落的明王朝,在内忧外患的侵扰之下,封建礼教开始松动,深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影响的陆人龙以“树型今世”为目的,创作了这部拟话本小说集,希望借此达到教化劝善的目的。作品以明代社会现实为背景,深入细致的描绘了晚明时期,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社会内幕,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是拟话本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以往的《型世言》研究中,学者对其在拟话本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关注甚少,本文意在就《型世言》与拟话本小说的完善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与宋元话本、“三言”、“二拍”的比较,突出《型世言》对拟话本小说的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入话与头回的调整、文人化创作倾向的加强以及现实主义色彩变浓三个方面。正是这些转变使得拟话本小说“文以载道”的功能得以实现,拟话本小说真正从说话艺术转化为案头文学,从文学边缘向文学中心迈进。这实际上是拟话本向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回归,体现出陆人龙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和坚持。《型世言》是继“三言”、“二拍”之后,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承前启后的一部作品。它建立了拟话本小说全面教化的典范,并且将拟话本小说结构体制定型化,对于研究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型世言》人物语言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型世言》人物语言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文人化”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外貌描写与文人审美情趣的展现
    第一节 作者本人审美观的注入
        一、作为审美标准的“态度”
        二、选姿理论与审丑意识
        三、对于说话套语的袭用与“李渔”式套语的确立
    第二节 发掘新的外貌描写手法
        一、调度多种感官进行外貌描写
        二、“他人反应”:人物外貌的镜像效果
        三、外貌描写中的性别置换
        四、对于服饰描写的弱化
    第三节 外貌的情节功能
        一、作为叙事伏笔的外貌描写
        二、外貌预示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反差
        三、外貌对人物行为动机的影响
第二章 文章创作理论与小说结构
    第一节 教化主旨的阐发与“冒头”“破题”的运用
        一、对于“冒头”理论的直接运用
        二、被强化的破题意识
    第二节 情节建构与对股意识
        一、相对而出的人物设置
        二、情节结构的前后相对
    第三节 小说结尾与结题意识
        一、小说中的结题意识
        二、“首尾贯穿”与“唤起出处”
第三章 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与情节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作家主体意识加强
        一、对于本人诗词作品的运用
        二、加入自己的人生经历
        三、注入作者本人的建筑理念
    第二节 中年无子焦虑映射下的老来得子情节
        一、求子之道:“纳妾”“求神拜佛”与“积德行善”
        二、育子之路:兴旺家族的期待和破财败家的忧虑
    第三节 家庭和睦理念与妻妾争斗情节
        一、妻妒妾卑
        二、妻贤妾妒
第四章 语言的雅俗融合与文人化特征的呈现
    第一节 儒家经典的化用
        一、化用儒家经典的具体表现极其特点
        二、化用儒家经典的原因与意义
    第二节 科举词汇的使用
        一、直接套用
        二、意义替换
    第三节 语言的文言化
        一、人物语言文言化
        二、叙事语言文言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二拍”与《型世言》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二拍”与《型世言》的创作心态的比较
    (一)创作动机
        1.凌蒙初:娱人与自娱
        2.陆氏兄弟:树型于当世
    (二)审美诉求
        1.凌蒙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
        2.陆氏兄弟:关注现实的倾向
    (三)思想渊源
        1.凌蒙初:阳明心学的追随者
        2.陆氏兄弟:传统的的理学思想
二、“二拍”与《型世言》人物形象的比较
    (一)文人形象的“俗化”与“传统”
    (二)商人形象的“义”与“恶”
    (三)官吏形象的“贪酷”和“清忠”
    (四)女性形象的“自主”与“保守”
三、“二拍”与《型世言》的语言艺术的比较
    (一)叙事语言的“通俗化”和“文人化”
    (二)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和“个性化”
    (三)议论性语言的“多样性”和“专一性”
四、“二拍”与《型世言》的叙事操作的比较
    (一)文本体制
        1.成书方式的“广摭众说”与“征文于世”
        2.文本结构的“典范化”与“文人化”
    (二)叙事方式和角度
        1.叙事方式的“传奇体”与“纪传体”
        2.叙事角度的“多角度”与“零散化”
    (三)叙事手法
        1.情节的“指称性”与“指向性”
        2.对“道具”的同质化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明代小说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代小说中女性与科举内容兴盛之因
    2.1 社会因素——文学与史学的相互映衬
        2.1.1 文学创作传统
        2.1.2 明代科举风气
        2.1.3 命妇封赠制度
    2.2 作者因素——科举观与女性观的融合
    2.3 女性因素——明代女性才与德的凸现
        2.3.1 明代社会的女才
        2.3.2 明代社会的女德
第三章 明代小说中女性的科举角色
    3.1 明代小说中女性与科举相关的篇目统计
    3.2 明代小说中女性的科举作用
        3.2.1 守节教子
        3.2.2 女助男
第四章 明代小说中女性的科举观
    4.1 当奋祖鞭以看花苑——科举改写命运
    4.2 崇文重举以才显贵——科举维系门第
    4.3 怨举累贫难堪偃蹇——科举导致坎坷
第五章 明代小说中女性与科举作品的主旨与艺术特色
    5.1 思想主旨
        5.1.1 显扬女子颂其异能
        5.1.2 臧否举子教化世人
    5.2 艺术特色
        5.2.1 双线结构丰富情节
        5.2.2 对比手法突出人物
        5.2.3 语言生动俗雅交融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话本小说研究的情况
        二、英美民间故事研究的情况
        三、话本小说与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的情况
    第三节 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可比性与意义
第二章 历史题材作品的着眼点、文化蕴含与构成方式
    第一节 附着于历史的英雄与英雄自身的历史
        一、宋元讲史话本“前佳后劣”现象的背后
        二、英国历史英雄故事中的“骑士传统”及其精神内核
        三、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着眼点
    第二节 出格:更大范围的文化回归与张扬个性的不归路
        一、讲史话本对伦理道德多层次表达的中国特色
        二、英美民间故事渴望人性自由的执着诉求
        三、突破·回归·绝境的凄美
    第三节 宋元讲史话本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构成方式
        一、一朝一代兴亡的整体观照
        二、英雄故事集锦
        三、异趣,存在于不同的构成方式之中
第三章 神异题材作品的审美刺激、哲理蕴含与传奇风格
    第一节 宗教·神异·审美刺激
        一、同而不同,说经话本与小说话本中的宗教、神异之作
        二、英美民间故事与宗教、神异的文化关联
        三、同样的刺激,不同的“美”
    第二节 不同文化氛围中宗教神异故事的哲理蕴含
        一、儒化的衲子羽流的斗室静思与心猿意马
        二、基督精神的神圣追逐与轻松释放
        三、不同的“智慧树”其实都扎根于凡人的心田
    第三节 迥然有异的“传奇”风格
        —、先明题旨,后述奇异
        二、奇事中或有或无的“意义”
        三、已知、未知和不可知
第四章 现实题材作品的生活化、揭秘性与情感追求
    第一节 万花筒般的现实生活写照
        一、苦海中挣扎而企盼“奇遇”的中国市民
        二、为了生存而竞争的美国西部牛仔
        三、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的生活态度
    第二节 游侠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世俗气息极浓的侠义公案小说
        二、我行我素的绿林游侠
        三、奴性与傲气:两个色彩各异的肥皂泡
    第三节 恋爱·婚姻·家庭
        一、话本小说婚恋故事中的“人道情怀”
        二、英美民间故事中婚姻爱情生活的悲喜剧
        三、哀怨惨烈与幽默诙谐
第五章 人物塑造:同一性与差别性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人物思想性格塑造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二、英雄与反英雄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复杂”与“单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蕴含
        一、书筋类人物与扁平人物
        二、书胆类人物与圆形人物
        三、戏仿英雄的替身
    第三节 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
        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生活细节描写
        二、表现人物举止言行的生活细节描写
        三、细节描写与审美感受
    第四节 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
        一、故事·人物·描写语言
        二、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第五节 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的多层面描写
        一、中国话本小说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双重奏”
        二、英美民间故事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多重奏”
第六章 叙事角度与手法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一、打破时间顺序的叙事
        二、“补叙”种种
    第二节 叙事空间与叙事角度
        一、叙事空间与人物聚焦
        二、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第三节 叙事形式反映的文化异同
        一、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喋喋不休的训导
        二、民间文学叙事方式不同的发展演变
第七章 余论:比较研究的基本点、难点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诸多异同
        一、具有可比性的一个重要基本点:通俗而又复杂的思想蕴含
        二、具有可比性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点:迥然有异的人物塑造
    第二节 中外文学比较的困境与解决途径、遗留问题
        一、时间差异及解决途径
        二、体裁交错与问题的遗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型世言》称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陆人龙和《型世言》概述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概述
        (一)《型世言》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汉语称谓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汉语称谓的界定和分类
        (一)称谓概念的界定
        (二)本文对称谓的理解和分类
    四、《型世言》称谓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型世言》亲属称谓研究
    第一节 《型世言》亲属称谓
        一、用于对长辈的称谓
        二、用于对平辈的称谓
        三、用于对晚辈的称谓
    第二节 《型世言》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广泛使用亲属称谓泛化用法
        二、广泛使用前缀“老”
        三、构词能力极强的“娘”语素
第二章 《型世言》社会称谓研究
    第一节《型世言》社会称谓
        一、用于相互关系的称谓
        二、用于身份职业的称谓
        三、用于生理特征的称谓
        四、用于才能品行的称谓
        五、用于宗教人士的称谓
    第二节 《型世言》社会称谓的特点
        一、官职称谓体现明代官制革新变化
        二、官职称谓的复古之风
        三、社会称谓的泛化
        四、方言称谓的使用
        五、体现明代社会现象的特殊称谓
        六、表社会称谓的“的”字短语大量出现
第三章 《型世言》情感称谓研究
    第一节 《型世言》情感称谓
        一、《型世言》中的敬谦称谓
        二、《型世言》中的詈称、亲昵称谓
    第二节 《型世言》情感称谓的特点
        一、敬谦称谓使用广泛
        二、传承大于创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二、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现状
    三、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的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第一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总体观照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兴盛的原因
        一、 “书尚评点”的风气
        二、 “书商射利”的营销心态
        三、 拟话本小说创作数量巨大
        四、 社会现实的激发与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审美取向相符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数量和形态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数量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的圈点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内部演变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由劝惩性向奇趣性转变
        二、 艳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由“矛盾性”向“尚奇性”转变
        三、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的删除
第二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特点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道德劝惩性
        一、 儒家正统的道德劝惩
        二、 文人化评点的寓教于乐
        三、 艳情与劝惩的矛盾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谐趣性
        一、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谐趣性的表现
        二、 世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奇趣并举”
        三、 艳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的调侃性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益智性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具有益智性的原因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益智性的表现
第三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价值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文献史料价值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者和着者之间的关系
        二、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对原作评点的补阙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小说美学价值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奇”的演变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的“趣”的小说理论
        三、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文笔之幻”的理论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社会批评价值
        一、 对社会世风的失望
        二、 对科举弊端的批判
        三、 对龙阳之风的不同态度
    第四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文学欣赏价值
        一、 议论说理方式灵活
        二、 摹景抒情生动有致
        三、 叙事写人栩栩如生
第四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局限
    第一节 拟话本小说评点理论价值不足
    第二节 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平庸加速了拟话本小说衰落
        一、 评点内容的平庸
        二、 圈点符号的程式化
        三、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缺乏创造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9)《型世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型世言》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重点及意义
第一章 《型世言》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及其思想倾向
    第一节 《型世言》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
    第二节 《型世言》的思想倾向
第二章 《型世言》对晚明社会生活的描写
    第一节 对文人政治生活的描写
    第二节 对商贾生活的描写
    第三节 对爱情生活的描写
    第四节 对社会风俗的描写
第三章 《型世言》艺术特色
    第一节 人物描写手法
    第二节 叙述技巧
    第三节 叙述语言
第四章 《型世言》与“三言二拍”比较
    第一节 艺术特征的比较
    第二节 内容题材的比较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型世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型世言》的研究现状
        1.1.1 《型世言》作者、版本及素材的研究
        1.1.2 《型世言》思想、艺术及影响的研究
        1.1.3 《型世言》语言材料方面的研究
第二章 末世文人的生平与成就
    2.1 陆云龙、陆人龙的生平
    2.2 文学创作与出版的成就
第三章 礼崩乐坏中的救世心声
    3.1 《型世言》中的市井百相
        3.1.1 栩栩如生的世间风俗画
        3.1.2 真实黑暗的末世离乱像
    3.2 力不从心的“树型今世”理想
        3.2.1 陈旧羸弱的创作目的
        3.2.2 言不由衷的创作思想
    3.3 影响《型世言》创作思想的因素
        3.3.1 经济因素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3.3.2 思想因素对封建礼教的挑战
第四章 《型世言》与拟话本小说的完善
    4.1 完善拟话本体制倾向文人化创作
        4.1.1 入话与头回的调整
        4.1.2 文人创作倾向明显
        4.1.3 现实主义色彩变浓
    4.2 充满世俗人情味的语言风格
        4.2.1 生动鲜活的人物语言
        4.2.2 自然流畅的叙述语言
    4.3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
致谢

四、《型世言》人物语言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渔拟话本小说的“文人化”特质研究[D]. 曹润涵.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二拍”与《型世言》比较研究[D]. 刘福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明代小说中的女性与科举研究[D]. 李响. 华东交通大学, 2018(12)
  • [4]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D]. 石松. 扬州大学, 2016(12)
  • [5]《型世言》称谓研究[D]. 王一诺.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6]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D]. 闻玉坤. 暨南大学, 2012(10)
  • [7]批判与重建——《型世言》展示的知识分子人文使命[J]. 吴金梅. 大连大学学报, 2011(06)
  • [8]《型世言》与“三言二拍”艺术之比较[J]. 吴金梅.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9]《型世言》研究[D]. 赵旭.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10]《型世言》研究[D]. 张颖. 华东交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行世言》文字语言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