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称重传感器电桥测量不平衡误差分析

简单称重传感器电桥测量不平衡误差分析

一、简式称重传感器电桥测量中的非平衡误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匡伟男[1](2021)在《制片后TNT药剂灌装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期的报废弹体,需要采取蒸汽加热的方法把TNT药剂溶化后取出,液体TNT药剂经过专用制片机制作成鳞片状固体TNT药剂需要完成后续的灌装收集处理。针对制片后的药剂特点,设计一条有提升、装袋、称重、缝包、传送功能的同时,还需能够防爆防静电的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研制自动化灌装生产线,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而最关键的是避免药剂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伤害。论文对制片后药剂罐装生产线的原理进行详细论述,采用机械原理和自动控制技术提出来制片后TNT药剂灌装方法的总体设计方案,其主要由机械设计部分和自动控制部分组成。机械设计部分主要包括片剂提升机构、自动上袋机构、自动称重机构、自动灌装机构、自动缝包机构和自动传送机构;自动控制部分主要包括PLC程序设计、触摸屏设计。该自动灌装系统以PLC为主控核心。片剂提升机构将专用制片机制片后的药剂提升到指定高度;自动上袋机构将纸袋从库中取出并撑开袋口;自动称重机构是按照需求称量出预期重量;自动灌装机构是将称量后的药剂灌装进纸袋中;自动缝包机构是将灌装完毕的纸袋进行打包;自动传送机构是将打包好的药剂传送到指定位置。在如今灌装行业早已实现自动化,本课题可以借鉴的技术很多。比如农业自动灌装生产线、面粉厂自动灌装生产线等。与现代灌装行业有所区别的有气动驱动、防静电、防爆、特种包装袋以及真空吸附技术等。气动驱动本课题需要解决的是气动马达小型化、与减速机构一体化的问题,经过对比叶片式、活塞式和齿轮式气动马达,叶片式气动马达可以方便的实现这两个要求。防静电技术,应用了防静电裙边带、防静电传送带来输送药剂和包装袋。在有运动金属部分采用有色金属来消除电火花的产生。气动真空发生器与真空吸盘运输物体已经广泛应用,在这里实现对防静电包装袋的吸附转运,打开纸袋袋口也是能够完成的。其它动作采用普通气缸、旋转气缸来实现。PLC技术、触摸屏技术可以方便的实现自动控制。

王婷,宋婷,冯金山,田俊红[2](2020)在《“自组电桥仪实现电子秤”开放实验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将自组电桥仪实验用于开放实验中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综合使用实验仪器及动手的能力,还可加深学生对不同模块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实验仪自主选择实验模块,设计实验电路,确定实验方法,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用非平衡电桥实现电子秤功能。对搭建的电路进行定标,称重;对同一物体应用成品电子秤称重并比较,给出测量结果。开放模式的实验教学设备利用率高、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张亦海[3](2020)在《考虑岩体非线弹性的深部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应力是地下岩体工程的基本荷载条件,也是地下岩体工程稳定安全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地下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基于岩体线弹性假设为前提的地应力测量理论在深部岩体地应力测量中产生了较大偏差,本文在研究了现有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测量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深部岩体在高应力状态下非线弹性变形特性,改进标定了适用于深部解除法试验方法与技术,提出了一种考虑应力解除过程的原岩应力分段叠加算法,同时对现有空心包体应变计在探头结构、胶结材料、采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测量的精确性、便捷性、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山东黄金集团莱州三山岛金矿及甘肃金川集团镍矿二矿区埋深800m和1000m深部花岗岩进行花岗岩单轴、三轴静态力学加载试验。针对深部花岗岩试件结晶颗粒大,节理裂隙发育,不同试件之间差异较大等特性,设计了同一试件在多个围压下的三轴阶梯加载试验,通过分析同一岩样在围压1OMPa、30MPa、50MPa下弹性变形段应力-应变数据,建立了体应力与变形模量之间的非线弹性模型,模型中包含三个物理参量a、b、K0(c、d、Go),并具有明确的物理含义。(2)针对现行围压率定试验装置最大压力值无法满足模拟深部岩体所受原岩应力大小的现状,研发了基于液压油自密封原理的多尺寸岩芯通用型高围压率定装置和高压长效加载率定系统,该装置由加载系统、高压舱体、多口径适用型盖板、高强度自密封皮套等部分组成,实现了最大径向压力达100MPa和60MPa下长期保载2个月的性能。(3)应用高围压加卸载试验技术,进行了深部解除岩芯高压率定试验研究,将提出的非线性模型引入到原岩应力计算参数的增量公式中,推导出解除岩芯所受平均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公式,提出了非线性岩体地应力测量的围压率定修正方法。(4)在岩芯解除过程中温度变化对应变测量结果引起的误差是不可忽略的,在蔡美峰院士发明的温度补偿空心包体应变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测量应变片和采集电路进行双温度补偿修正解除应变值,尽可能的减小应变片和采集电路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三山岛金矿-795水平深部花岗岩无线式空心包体应变计解除岩芯,采用温度补偿算法计算的热敏通道(T1)数据从424με修正为359με,修正量为15%,采用双温度补偿算法后,各测量通道补偿修正值在10~23με。解除过程中测点温度变化约在3℃左右,变化规律符合空心包体解除应变曲线特征。(5)为了消除空心包体应变计与岩壁之间有几毫米左右的环氧树脂胶对所测地应力结果的影响,计算公式中引入四个k系数。讨论了岩芯所受平均应力从0到30MPa时k1、k2、k3、k4系数变化取值,分别为1.021到1.163,0.967到1.140,0.738到0.788,1.944到1.132。若按分段取值方法确定,则对计算时引起的最大误差为8.14%,10.27%,4.06%,11.84%,若采取每段都是按相同值计算引起的最大误差为11.34%,13.01%,5.48%,18.1%,因此采用分段取值方式确定k系数有助于提高地应力计算精度。(6)基于深部岩体非线性特征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应力解除过程的原岩应力分段叠加算法,消除了传统计算方法中线性拟合计算参数所带来的误差。算法中每个阶段的应变计算值是应变计探头最小时间间隔所采集解除应变值,上一阶段的原岩应力计算值用于下一阶段K和G参数代入计算获取,初始计算参数为完全解除状态时的K0和G0。(7)在三山岛金矿-795水平原位地应力反演计算中,应用分段叠加算法和传统算法分别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考虑深部岩石高应力加载状态下非线性变形特征,应用双温度补偿技术修正解除应变,采用分段取值方法确定k系数等方面提高了应力分量计算精度,所提出的分段叠加算法计算的原岩应力平均值比传统算法计算值大19%,且两种算法计算的三个主应力方向和倾角基本一致。

张文旭[4](2019)在《基于CAN总线的主从分立式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实验室是研究人员学习、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被广泛重视。近年来,实验室安全问题所引发的事故频繁发生,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目前高校缺乏成型的实验室环境监控系统,大多数关于室内环境检测系统的研究都只针对居住环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的主从分立式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室内有害气体NO2浓度、温度、湿度等信息,当环境出现异常时报警,以达到减少实验室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本文设计并制作了基于CAN总线的主从分立式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系统在设计上分为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两个部分。其中,硬件系统以STM32F407单片机为核心,包括主从系统的电源管理电路、气敏传感器阻值转换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SHT30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并绘制PCB板图,完成实物的焊接。软件系统通过移植Free RTOS操作系统作为程序设计总框架,使用CAN总线的通信协议完成主系统与从系统的通信。气体所引起的测试系统电阻的变化是影响监测系统精确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电阻测量方法,该算法可以进一步降低线性拟合方式所产生的误差。研究并实现了基于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电阻测量方法,相比于传统的线性拟合算法,采用GA-BP神经网络算法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电阻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线性拟合算法的电阻测量误差为0.5%,在不增加系统电路复杂度的前提下,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电阻测量误差0.1%。该系统利用本课题组制备的多孔硅气敏传感器薄膜对NO2气体进行了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测量1.0ppm-1.5ppm浓度的NO2气体,能够得到误差在10%以下的气体测量结果。本文所提出的GA-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的流程可以直接放到MCU上运行,直接在系统上得到高精确度的电阻测量结果,能为采用电桥电路的相关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诚[5](2019)在《应变测量的NTC电阻网络及程控放大电路的温漂补偿研究》文中认为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应变测量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在重要工程结构监测和特殊材料品质研究方面,均需要进行应变测量分析以确保工程监测的可靠性和材料品质参数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重要工程的监测和特殊材料的评估来而言,由于不同的测量方法的精度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已有的众多测量方法中,本文选择了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灵敏度系数高、量程大的应变电测法,搭建并优化了该系统。由于应变电测法是基于惠斯通桥路的测量方法,所以存在比较严重的系统温漂问题,这也是限制应变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电阻的温漂问题是造成应变测量系统误差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设计并搭建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电阻网络补偿法来解决电阻温漂过大的问题。首先研究了电阻的温度效应,其次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得了待补偿电阻的温度系数,并用本文提出的NTC电阻网路补偿法对电阻进行温漂补偿。最后将NTC电阻网络补偿法应用到桥臂电阻和放大电路中的外接增益电阻的温漂补偿上,从而解决了应变测量温漂过大的难题。(2)利用程控式放大电路中的AD8231放大器,从结构优化角度解决应变电测法的温漂问题。主要是利用AD8231内置的仪表放大器对桥路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利用内置的运算放大器搭建滤波电路,就将传统电路中的放大滤波电路集中到AD8231上,同时避免了使用外接增益电阻来设置放大倍数,优化了应变测量电路的结构设计,从而解决了系统温漂问题。(3)对以上两种电阻补偿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NTC电阻网络补偿法不仅适用于应变电测法,亦可以推广到其他存在电阻温漂问题的电阻系统中,而程控式放大电路的AD8231放大器的结构优化设计,不仅适用于应变电测法,也可推广应用在其他应变测量方法中。

龙腾[6](2019)在《碳酸盐岩宽频带岩石物理实验与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世界主要大型油气田的储层岩石是碳酸盐岩。由于地下水侵蚀,方解石白云石化等作用的影响,碳酸盐岩往往呈现出复杂的微观结构特征。岩石复杂的微观结构会对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地震波的能量衰减产生直接影响。反过来,也为利用地震波的速度和衰减反推岩石的微观结构,孔隙流体性质等提供了可能。本文针对四川盆地灯影组白云岩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灰岩开展了低频岩石物理实验和理论建模分析。目的在于厘清目标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结构和孔隙流体性质对地震波速度频散和衰减的影响机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改进低频岩石物理实验测量系统,测量碳酸盐岩在地震频段内的速度频散和衰减,构建适用于碳酸盐岩的频散与衰减物理模型并对比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使用电阻式应变片作为传感器的基础上,实验了光纤传感器在测量动态小应变方面的应用,测试并将设备集成为一套完整的基于DFB光纤光栅的动态应力应变测量系统,使其在绝对应变在纳应变的精度上与传统的应变片传感器进行比对。岩石实验方面,首先根据薄片,电镜,和CT扫描的结果对收集到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分类。接着测量了不同孔隙类型碳酸盐岩全频带饱和流体后的频散与衰减,得到了孔隙类型造成频散和衰减规律的差异,以及围压对频散的影响。将实验结果与考虑纵横比分布与中尺度孔隙的喷射流模型进行对比,认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地震频带裂缝型及缝洞型碳酸盐岩测量结果中的频散。同时将高频实验结果与多种等效介质模型与流体饱和模型进行了对比,得到了Gassmann方程在一定条件下对碳酸盐岩具有较好适用性的结论。本论文主要完成了:(1)在实验室搭建了光-电联合的跨频段岩石物理测量系统,从而丰富了在实验室利用厘米级尺度的储层岩石样品进行地震频段岩石物理性质的测量手段;(2)论文研究了频率、储层压力、孔隙流体、孔隙结构对地震波在碳酸盐岩中传播时频散与衰减的影响;(3)流体饱和碳酸盐岩的跨频段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可用于频率理论模型的测试,从而扩展了对碳酸盐岩储层频散和衰减机制的理解。总之,本论文通过在实验室中构建的跨频段测量系统,对厘米级尺度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实验研究,丰富了碳酸盐岩的中低频段相关的实验数据,也为理论模型建立、地球物理反演与储层描述提供支撑。

张冲[7](2018)在《智能型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物理知识离不开物理实验操作。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堂演示实验非常重要,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又是物理实验的重中之重。所以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要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传统的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步骤繁琐、测量的数据多、误差大、数据容易混淆,而且实验装置存在一定的缺陷,让学生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不够全面。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好基础,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的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本实验仪采用高精度的传感器测量液位和浮力,克服了传统实验中误差大、步骤繁琐等缺点。实验仪整体主要设计了两个装置:液位测量装置和浮力测量装置。液位测量装置中线性CCD图像传感器采用激光反射测量法采集液位变化信息。通过STM32F103单片机产生CCD驱动信号,对CCD的输出信号进行预处理并进行A/D转换。图像处理中采用中值滤波方法处理图像噪声,再对图像进行液位提取,然后在STM32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出测量图像,通过触摸屏实现图像定位,获取最终的液位变化。浮力测量装置程序设计是依靠Keil uVision平台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对拉力传感器输出的差分信号进行放大,然后把放大信号传送到单片机ADC模块进行A/D转换。通过多次采样得到输出电压平均值,根据公式把电压值转换为拉力值,根据拉力值计算出浮力。最后把两种实验结果对比可验证液位和浮力的变化关系,以达到精确测量的实验目的。智能型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仪实验器材现代化、操作简单、实验数据精确直观,能够让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精神。

刁福广[8](2018)在《微型Ga-In-Sn共晶点的相变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温度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的活动。特殊领域现场极端恶劣环境包括高温、高压、振动及强电磁场等会使得来自于冗长传递链的温度计量基准量值失效。当前,基准固定点传递技术应用于工业现场实际测温领域是适应温度量值扁平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本课题来源于国家863计划“高精度空间红外辐射基准源研制”。以Ga-In-Sn(镓、铟、锡)三元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合金熔化、凝固过程相变特性进行复现以及过冷度的研究,致力于发展可用于现场或者在线温度计量校准的微型Ga-In-Sn固定点复现装置;通过测量不同配比合金的粘度特性,分析研究其在替代水银体温计方面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包括:研制可用于现场的微型Ga-In-Sn固定点容器,开展不同配比下亚共晶、过共晶相变机理研究;开展微型Ga-In-Sn固定点装置复现性研究;开展凝固速率、熔化温度等对其相变温度和过冷度影响的研究;开展不同配比下共晶材料流动特性的研究等。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配比的共晶点温坪可持续1.2h2h,复现性优于0.0045℃,复现不确定度0.0093℃(k=2)。针对工业现场复现易操作的需求,共晶点的冻制过程中需确保较小的过冷特性。在共晶点中镓金属所占的比例居多,因此共晶点的过冷度主要由镓金属过冷特性决定,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影响共晶点过冷度的主要因素为:共晶点的降温速率、共晶点融化后的保温时长、共晶点融化后的保温温度。在恒温槽中分别从-20℃以及-10℃降温时过冷冷度差值达11.6%;而在160℃和45℃分别熔化共晶点过冷度差值达到42.3%;在一定范围内保温时长对共晶点过冷度影响不大。通过对三元Ga-In-Sn及四元合金Ga-In-Sn-Zn的粘度测量并与早期数据及汞的粘度进行比较,合金的粘度比汞的粘度高出20%,不宜直接用作汞的替代物。但考虑到杂质的影响,可以通过添加其它金属改善合金的流动特性,以获得与汞相近的粘度数据。实验所得结果将为体温计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陈恺[9](2018)在《应变测量传感器计量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制造领域及工程应用等诸多领域,材料及器件的应变和形变的精确测量越来越重要,例如应变测量在飞机制造的性能测试,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监测,桥梁健康监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变的精确测量离不开高精度的应变计量溯源体系,因此,建立应变测量传感器计量标准装置对提升我国应变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建立应变测量传感器计量标准装置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研究应变测量方法和分析应变测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并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提出了一组关键计量特性用于表征应变测量传感器的测量性能,给出了一种应变测量传感器校准方法。其次,设计了应变测量传感器校准装置的机械执行系统,实现应变测量传感器标距范围从5mm至500mm自由调节,对应的测长稳定性优于50nm;基于迈克尔逊激光干涉法测长技术设计的高精度光学测量系统,分辨力达到1nm,能够很好的满足了电阻式、振弦式、光纤光栅应变测量传感器的校准需要。再次,基于日本安川直流伺服电机、电机驱动器、智能控制器等电子元器件,研制了高精度运动控制系统;基于美国NI公司、德国HBM等公司的应变采集仪器,集成设计了应变信号采集系统。然后,基于Visual Studio编译器,采用C#语言,编写了一套控制电机运动的软件,实现了应变计校准中运动的高精度控制,提高了校准的精度和校准速度;编写一套计量特性分析软件,提高了校准数据处理的速度。最后,开展了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计量特性校准实验,结合测量过程提出了一种应变测量传感器计量特性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杨华伟[10](2018)在《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耐压结构是水下运载器安全的基础,其作用是容纳操控人员和仪器设备并提供常压的工作环境。随着科技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水下运载器的下潜深度越来越深,相应地对深海耐压结构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深海耐压结构虽然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典型工况下结构的安全性,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比设计工况更严重和更复杂的工况,例如海水密度的突变,另外耐压结构经长期使用其结构性能也会产生劣化,在缺少相应监测评估技术手段的情况下,耐压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状态无法及时获知,而利用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技术对其结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并预警,预测耐压结构极限承载能力显然对其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典型深海耐压结构为对象,对反映其结构安全性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反映结构安全性的结构敏感部位和传感器布置基本策略。综合耐压结构基础状态、监测系统测量误差和结构设计规范标准,研究出了基于监测数据的深海耐压结构安全性在线评估方法和极限承载预测算法,该方法可直接应用于耐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2)设计了可用于水下运载器的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系统。采用分布式、低功耗数据采集技术解决了实船监测的长距离和长期使用问题;研究出了传感器信号重构处理技术,有效解决传感器长期使用中的“蠕变”现象;研发了能够自动长期运行的耐压结构健康监测评估软件,该软件具有结构状态自评估报警和数据库存储功能。(3)通过耐压结构模型疲劳试验,验证了所研制的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系统的长期监测性能,系统运行稳定,安全性在线评估结果正确。通过耐压球壳结构模型破坏试验验证了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系统的安全性评估和预警功能。(4)针对4500米潜水器载人球壳服役期间结构安全性监测需求,构建了适用于4500米潜水器的载人舱球壳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系统,并在载人舱耐压球壳上进行了安装应用。海试试验表明研制的结构健康监测评估系统性能稳定可靠,监测评估结果准确。本文通过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与安全性在线评估方法研究,研发了耐压结构健康监测评估系统,并在4500米载人潜水器上进行了成功应用,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到多种水下运载器耐压结构、水面船舶结构以及海洋浮式平台结构全寿命期安全监测和评估。

二、简式称重传感器电桥测量中的非平衡误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式称重传感器电桥测量中的非平衡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制片后TNT药剂灌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报废弹药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现状及问题
        1.2.2 国内现状及问题
        1.2.3 国内自动灌装技术现状及问题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自动灌装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自动灌装系统的特点
    2.3 系统的机械部分设计
        2.3.1 药剂提升机构
        2.3.2 自动上袋机构
        2.3.3 自动称重机构
        2.3.4 自动灌装机构
        2.3.5 自动缝包机构
        2.3.6 自动传送机构
    2.4 系统的自动控制部分设计
        2.4.1 可编程控制器
        2.4.2 触摸屏
        2.4.3 其它硬件设计
    2.5 灌装生产线的驱动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机械设计
    3.1 真空提升及驱动的设计
        3.1.1 真空负压提升机的选择
        3.1.2 气动马达的选择
        3.1.3 防爆技术的应用
        3.1.4 防静电的设计
    3.2 上袋及灌装机构的设计
        3.2.1 真空吸盘的选择
        3.2.2 机械手的设计
    3.3 自动称重机构及自动缝包机构的设计
        3.3.1 自动称重机构设计
        3.3.2 自动缝包机构设计
        3.3.3 自动缝包机构驱动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电控部分设计
    4.1 电控部分组成
        4.1.1 输入部分
        4.1.2 控制部分
        4.1.3 输出部分
        4.1.4 人机界面
    4.2 电控输入部分工作原理
        4.2.1 硬件输入部分的结构
        4.2.2 输入部分工作原理
        4.2.3 触摸屏
    4.3 控制部分及工作原理
        4.3.1 控制部分的构成
        4.3.2 工作原理
    4.4 输出部分
        4.4.1 硬件输出部分结构
        4.4.2 执行机构
        4.4.3 输出部分工作原理
        4.4.4 触摸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系统的软件构成
    5.2 可编程控制器软件设计
        5.2.1 PLC的选型
        5.2.2 PLC软件程序的构成
    5.3 触摸屏软件设计
        5.3.1 通讯的建立
        5.3.2 触摸屏软件设计
    5.4 自动灌装机程序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自组电桥仪实现电子秤”开放实验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需求分析、方案设计
    1.1 查阅文献、设计方案
    1.2 数学模型
2 选择仪器、实施方法
3 搭建电路、实验操作
4 分析数据、获得结论
5 结 论

(3)考虑岩体非线弹性的深部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地应力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2.1.1 国外地应力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2.1.2 国内地应力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2.2 地应力测量方法总结及研究进展
    2.3 空心包体应变计研究发展现状
    2.4 岩石非线性特性研究现状
    2.5 本文技术路线
3 深部花岗岩非线弹性特征试验研究
    3.1 岩石试件径向应变数据处理原理
    3.2 深部花岗岩岩石力学试验研究
        3.2.1 岩石试件获取加工及物理性质
        3.2.2 单轴、三轴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2.3 岩样多围压阶梯加载试验研究
    3.3 花岗岩非线弹性变形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深部岩体应力解除法试验标定技术研究
    4.1 岩石试验设备研发改进
        4.1.1 应力解除岩芯高围压率定试验系统
        4.1.2 基于双温度补偿技术无线式空心包体应变计
    4.2 解除岩芯高围压标定试验研究
    4.3 深部解除岩芯非线性应力应变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考虑深部岩体非线弹性地应力算法
    5.1 传统原位应力计算公式
        5.1.1 解除应变和原岩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式
        5.1.2 修正系数k计算公式
        5.1.3 岩芯参数计算公式
    5.2 考虑岩体非线弹性地应力分段叠加算法
        5.2.1 原岩应力分段叠加算法公式
        5.2.2 k系数取值方法及误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三山岛金矿地应力测量实例应用
    6.1 三山岛金矿原位空心包体地应力测量
        6.1.1 原岩应力测点情况
        6.1.2 原位测量施工概况
        6.1.3 解除应变采集数据读取
    6.2 解除岩芯温度补偿标定试验
        6.2.1 应变花的温度补偿性能标定试验
        6.2.2 测温传感器补偿标定试验
    6.3 测点原岩应力分量的计算
        6.3.1 最小二乘优化算法
        6.3.2 考虑非线弹性原岩应力分段叠加计算
        6.3.3 两种计算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CAN总线的主从分立式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气体检测的研究现状
        1.2.2 利用电桥电路精确测量电阻阻值的研究现状
    1.3 常用气体检测电路与算法
        1.3.1 惠斯通电桥电路
        1.3.2 最小二乘法
    1.4 神经网络发展概况
    1.5 BP算法
        1.5.1 神经元结构
        1.5.2 激活函数
        1.5.3 BP神经网络简介
        1.5.4 BP神经网络算法推导
    1.6 遗传算法
        1.6.1 遗传算法的介绍
        1.6.2 遗传算法的优缺点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CAN总线的主从分立式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2.1 系统的概况
        2.1.1 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
        2.1.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2 硬件电路设计流程与设计软件
    2.3 主、从系统各模块设计
        2.3.1 主控芯片
        2.3.2 电源管理模块
        2.3.3 用户交换模块
        2.3.4 气体检测模块
        2.3.5 温湿度检测模块
        2.3.6 CAN总线模块
        2.3.7 上位机数据通信模块
    2.4 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2.4.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2.4.2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2.4.3 用户交换电路设计
        2.4.4 气体检测电路设计
        2.4.5 温湿度检测电路设计
    2.5 硬件电路PCB图设计
第3章 基于CAN总线的主从分立式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设计语言与平台
    3.2 单任务系统与多任务系统
        3.2.1 单任务系统
        3.2.2 多任务系统
    3.3 .操作系统简介
    3.4 Free RTOS操作系统
        3.4.1 Free RTOS简介
        3.4.2 任务与任务调度
        3.4.3 信号量
    3.5 临界段
    3.6 软件程序设计
        3.6.1 开始任务
        3.6.2 数据采集任务
        3.6.3 实时数据收发任务
        3.6.4 显示任务
第4章 线性拟合算法与GA-BP算法性能研究
    4.1 线性拟合算法
    4.2 GA-BP神经网络算法
    4.3 NO_2气体浓度测试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应变测量的NTC电阻网络及程控放大电路的温漂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应变测量中的常用方法
        1.2.1 数字图像应变测量法
        1.2.2 机器视觉应变测量法
        1.2.3 应变片测量法
        1.2.4 光纤光栅应变测量法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应变电测法的主要误差来源及温漂补偿原理
    2.1 应力应变基本理论
    2.2 应变电测法的主要误差来源
        2.2.1 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K带来的误差
        2.2.2 机械滞后带来的误差
        2.2.3 电桥非线性带来的误差
    2.3 温漂带来的测量误差及补偿方法
        2.3.1 应变采集节点处的温漂误差
        2.3.2 应变片和导线带来的温漂误差
        2.3.3 常用的温漂补偿方法
    2.4 电阻的温度效应
        2.4.1 电阻温度特性方程
        2.4.2 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2.4.3 电阻温度系数的补偿原理及方法
第3章 NTC电阻网络补偿法设计
    3.1 NTC电阻网络补偿法的设计原理
    3.2 电阻温度特系数性方程及参数分析
    3.3 电阻温度系数测量及分析
        3.3.1 实验设备介绍
        3.3.2 电阻温度系数的获取及分析
    3.4 NTC电阻网络补偿的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3.4.1 1号样品电阻的NTC电阻网络补偿实验结果及分析
        3.4.2 2号样品电阻的NTC电阻网络补偿实验结果及分析
        3.4.3 3号样品电阻的NTC电阻网络补偿实验结果及分析
        3.4.4 4号样品电阻的NTC电阻网络补偿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变测量系统及温漂补偿方案设计
    4.1 INA333应变测量系统的设计及数据分析
        4.1.1 INA333应变测量系统的设计框图及技术要求
        4.1.2 双调零低漂移1/4惠斯通桥路模块设计
        4.1.3 INA333应变测量系统的放大模块设计
        4.1.4 INA333应变测量系统的TLC04滤波电路设计
        4.1.5 激励源和供电电源的模块设计
    4.2 INA333应变测量系统性能测试
        4.2.1 激励源的性能测试
        4.2.2 INA333应变测量系统的实测数据及分析
    4.3 搭载温漂补偿的INA333应变测量系统设计及数据分析
        4.3.1 搭载温漂补偿的INA333应变测量系统设计
        4.3.2 搭载温漂补偿的INA333应变测量系统的实验数据分析
    4.4 INA333应变测量系统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4.4.1 结构优化的应变测量系统结构设计
        4.4.2 基于AD8231应变测量系统的放大和滤波模块设计
        4.4.3 基于AD8231应变测量系统的实测数据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情况

(6)碳酸盐岩宽频带岩石物理实验与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分析进展
        1.2.2 宽频带岩石物理测量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弹性和粘弹性与频散吸收衰减机制
    2.1 弹性、黏性和粘弹性
    2.2 频散与衰减机制
    2.3 Kramers-Kronig公式与杨氏模量
第3章 实验测试原理与装置
    3.1 基于应变片的应力—应变低频岩石物理测量技术
        3.1.1 设备总览
        3.1.2 测量原理
        3.1.3 数据采集
    3.2 基于分布式反馈光纤激光器的应变传感装置
        3.2.1 DFB结构原理和系统构成
        3.2.2 DFB光纤激光传感机理和解调技术
        3.2.3 DFB应变测量系统与影响因素
        3.2.4 标定实验
第4章 碳酸盐岩储层岩心孔隙结构
    4.1 孔隙表征手段
        4.1.1 微米X-CT与扫描电镜
        4.1.2 岩心的二相(骨架相、孔隙相)分割
        4.1.3 岩心骨架相、孔隙相三维显示
    4.2 碳酸盐孔隙类型分析
        4.2.1 粒间孔和晶间孔
        4.2.2 铸模孔和粒内孔
        4.2.3 孔洞和通道孔隙
        4.2.4 裂缝
第5章 储层岩石测量实验
    5.1 岩心制备与测量
    5.2 样品描述和测量结果
    5.3 实验总结
第6章 岩石物理建模及频散特征
    6.1 孔隙形状参数的确定
        6.1.1 速度孔隙度随有效压力变化规律
        6.1.2 中尺度孔隙的引入以及纵横比的求取
        6.1.3 软孔隙纵横比的分布
    6.2 .等效介质模型
        6.2.1 Kuster-Toks?z模型
        6.2.2 自洽模型
        6.2.3 微分等效介质模型
        6.2.4 Mori-Tanaka模型
    6.3 饱和流体频散模型
        6.3.1 喷射流模型
        6.3.2 斑块饱和模型
        6.3.3 Gassmann方程
        6.3.4 Biot模型
    6.4 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对比
        6.4.1 等效介质模型和流体饱和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
        6.4.2 Gassmann方程适用性分析
        6.4.3 孔隙类型对频散特征的影响
        6.4.4 低频实验结果的评价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智能型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智能型实验仪的简述
    2.1 实验仪的总体结构
    2.2 实验仪的浮力测量原理
    2.3 实验仪的液位测量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图像传感器和拉力传感器
    3.1 线性CCD图像传感器原理
    3.2 线性CCD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3.3 拉力传感器的原理
    3.4 拉力传感器的选择
    3.5 激光光源的原理和选择
    3.6 本章小结
4 液位测量的研究
    4.1 STM32F103单片机简介
    4.2 激光光源驱动电路
    4.3 CCD驱动电路设计
    4.4 CCD信号预处理和A/D驱动工作控制
    4.5 图像处理
    4.6 LCD显示和触摸屏按键实现
    4.7 实验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拉力测量的研究
    5.1 拉力传感器电路设计
    5.2 拉力传感器程序设计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8)微型Ga-In-Sn共晶点的相变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基本原理及方法
    2.1 共晶凝固
    2.2 纯金属凝固
        2.2.1 金属结晶的过冷现象
        2.2.2 凝固过程中的均匀形核
        2.2.3 非均匀形核
    2.3 金属共晶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微型共晶点装置的研究
    3.1 共晶点相变材料
    3.2 共晶点容器的设计
    3.3 共晶点容器的灌注
    3.4 复现装置
    3.5 本章小结
4 微型共晶点复现
    4.1 共晶点复现过程及结果
        4.1.1 共晶过程
        4.1.2 复现过程
        4.1.3 复现结果
        4.1.4 结果分析
        4.1.5 不确定度分析
    4.2 共晶点复现过程中过冷度的研究
        4.2.1 降温速率对过冷度的影响
        4.2.2 升温后的保温时间对形核过冷度的影响
        4.2.3 熔化温度对形核过冷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镓基液态合金粘度的测量研究
    5.1 水银体温计现状分析
    5.2 粘度的测量方法
        5.2.1 毛细管法
        5.2.2 振荡容器法
        5.2.3 旋转法
        5.2.4 振荡片法
    5.3 粘度测量实验
        5.3.1 样品的准备
        5.3.2 实验过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应变测量传感器计量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应变测量方法
        1.3.2 应变传感器计量特性研究现状
        1.3.3 应变传感器校准方法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应变测量关键技术
    2.1 应变及其测量原理
        2.1.1 应变及其表示单位
        2.1.2 应变测量原理
    2.2 应变测量传感器
        2.2.1 电阻式应变计
        2.2.2 振弦式应变计
        2.2.3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2.3 关键计量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应变传感器校准装置设计
    3.1 机械执行系统
        3.1.1 机械床身
        3.1.2 移动滑台
        3.1.3 固定平台
        3.1.4 伺服电机
    3.2 光学测量系统
    3.3 运动控制系统
    3.4 信号采集系统
    3.5 校准分析软件
    3.6 测量能力分析
        3.6.1 位移测量能力分析
        3.6.2 抗载荷能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应变传感器计量特性及其计算
    4.1 计量特性
    4.2 计算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校准试验与分析
    5.1 应变传感器校准
        5.1.1 校准试验
        5.1.2 数据处理
    5.2 不确定度评定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1.2.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1.2.3 结构安全状态在线评估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深海耐压结构安全状态在线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典型深海耐压结构强度分析
    2.3 典型耐压结构稳定性分析
    2.4 典型耐压结构安全状态在线评估方法与标准
        2.4.1 系统测量不确定度
        2.4.2 深海耐压结构强度在线评估方法
        2.4.3 深海耐压结构稳定性在线评估方法
    2.5 深海耐压结构极限承载预测算法
    2.6 深海耐压结构安全状态在线评估与预警方法算例验证
        2.6.1 高强钢耐压结构安全状态在线评估与预警方法验证
        2.6.2 钛合金耐压结构安全状态在线评估方法验证
    2.7 小结
第三章 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系统总体设计
    3.3 传感子系统
    3.4 数据传输子系统
    3.5 数据采集子系统
        3.5.1 数据采集器
        3.5.2 监测主机
    3.6 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同步采集技术
    3.7 传感器信号处理和故障诊断技术
        3.7.1 传感器信号处理技术
        3.7.2 传感器故障诊断
    3.8 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软件
        3.8.1 软件体系结构
        3.8.2 软件运行流程
        3.8.3 结构状态评估实时性分析
    3.9 监测系统在线校准方法
    3.10 小结
第四章 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系统试验验证
    4.1 引言
    4.2 监测评估系统在正常耐压结构模型上的长期监测试验验证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实施
        4.2.3 试验结果
    4.3 监测评估系统在存在破坏风险耐压球壳结构模型上的试验验证..
        4.3.1 试验对象
        4.3.2 试验设备
        4.3.3 传感器布置和试验准备
        4.3.4 球壳结构模型基础数据采集和结构安全性评估参数确定
        4.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4500米潜水器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载人舱耐压球壳
        5.2.1 结构参数
        5.2.2 结构分析
    5.3 监测传感器布置方案
    5.4 4500米潜水器载人舱球壳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系统组成
    5.5 监测系统与潜水器显控平台之间的信息融合
    5.6 系统陆上联调和系统安装
    5.7 系统水池联调和海试
    5.8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四、简式称重传感器电桥测量中的非平衡误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制片后TNT药剂灌装方法研究[D]. 匡伟男.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2]“自组电桥仪实现电子秤”开放实验的教学实践[J]. 王婷,宋婷,冯金山,田俊红. 大学物理实验, 2020(04)
  • [3]考虑岩体非线弹性的深部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D]. 张亦海.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4]基于CAN总线的主从分立式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张文旭. 天津大学, 2019(01)
  • [5]应变测量的NTC电阻网络及程控放大电路的温漂补偿研究[D]. 陈诚.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碳酸盐岩宽频带岩石物理实验与建模[D]. 龙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智能型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仪的研制[D]. 张冲.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微型Ga-In-Sn共晶点的相变特性及应用研究[D]. 刁福广.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9]应变测量传感器计量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D]. 陈恺.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10]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与在线评估技术研究[D]. 杨华伟.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8(05)

标签:;  ;  ;  ;  ;  

简单称重传感器电桥测量不平衡误差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