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江西修水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江西修水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谭秋成[1](2021)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行为及发展问题》文中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由政府规定,医疗服务的提供则受到基本药物制度、政府指导定价、医保总额及各种报销规定的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激励结构是扭曲的,出现了行政事务挤占业务、人力资本逆向选择、对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应付式地完成数量指标为主等行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的收入不高,基本建设和医疗设备长期投资不足,亏损现象比较普遍。2009年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削弱了。由于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部分以临床经验为基础,医疗服务能力削弱导致居民对公卫服务质量不认可,需求意愿不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服务是有市场需求的,提高卫生院和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建、修缮业务用房,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取消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种不合理管制。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和复杂性超出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有必要将公卫任务严格限制在以消除疾病外部性为目标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以及以维持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弱势群体健康保护两方面。

于金瑞[2](2021)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以江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艾新宇[3](2020)在《近代九江市民社会生活研究(1861-1949)》文中研究指明1861年九江开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九江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推动了当地市民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九江市民的日常生活、精神信仰、学校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以衣食住行为主的日常生活领域。首先体现在衣着类型和衣着用料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洋布”,土布的市场受到挤压;衣着代表社会阶层的等级思想观念,受到猛烈冲击;简朴的穿着观念,逐渐向时尚转变。其次体现在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方面,出现了“洋米”,成为一些市民的喜好。再次体现在市民民居的建筑上,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层出不群,如改良的四合院、独院花园别墅、公寓别墅,以及商住店铺中西合璧的建筑等。最后体现在市民出行方面,城墙被拆除,新式交通管理机构的建立;轮船、火车、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相应出现的航运、铁路、公路及街巷交通的建设布局更加科学和高效,甚至出现了交通安全管理和交通事故预防及处理机制。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精神生活领域。市民的宗教信仰中,基督教的比重不断上升,伊斯兰教徒的数量也在增加,传统的佛教、道教信仰受到一定的冲击。由此也引发了近代九江社会的一神与多神信仰的并在,以及等级观念与平等思想、现实主义与来世认知、儒家伦理与宗教慈善、传统秩序与宗教活动的妥协与冲突。以学校、医院为中心的教育卫生领域。原有的私塾、书院及官办学校受到强大挑战,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到师范、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新式学校、新型教育体系,在不同的时局下一波三折地发展起来,教会学校、女子学校从无到有,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西医医疗、医疗教育及公共卫生为主干的医疗卫生事业兴起,市民开始可以享受到新式医疗管理体系和医疗方针下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传统时期的九江社会对市民的影响仍然在各领域不同程度上存在。在衣着领域,以冠容、服饰、鞋袜的衣着类型和麻质、棉质、丝绸质地的衣着用料仍然存在着。在饮食方面,以大米饭、糯米饭、红薯丝米饭为主的主食,以筵席、小吃和夜宵为主的菜肴,以茶酒汤为主的饮料,仍然是主要的饮食习惯。传统的饮食习俗和禁忌,也仍然在发挥影响。在住房方面,建筑习俗上以起手、上梁和过屋为内容的规范,也在近代留存了下来。在交通领域,航运、公路和街巷交通的新建设,也是和传统的贸易航线、行走路线有着继承的关系。佛教、道教仍然有众多的信徒,以祖先神、水神、土地神、财神以及各行各业的祭祀神灵,仍然得到保留,有些甚至在与“洋教”的博弈中,比以往更为强势。在教育卫生领域,传统的学堂特别是中医中药,仍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已经成为习惯的事物的改变,一定是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但也一定会在改变形式的同时,保留一些核心的内容。近代九江市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受到西方影响颇大,这是变;也能领略到在这一时期的种种变化大多数是和传统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不变。也正是在变与不变中构成了近代九江市民的社会生活。

朱梦迪[4](2020)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与意义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疾病谱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超重、超速发展,老年人患病率、残疾与失能比例逐渐增高,养老需求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中医药治疗有其价廉、安全有效等优势和特色,能够满足老年人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国家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而需求是利用的基础,目前老年人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意愿是什么,需求有多大还未可知,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保障健康,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中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内容界定不统一、评判指标零散、选择主观性强,研究范围较小,因此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大小和具体内容等问题结论仍存在一定差异。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基本内涵及概念,并基于卫生服务需求理论、安德森模型等多学科理论作为概念的模型基础,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体系分析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提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2.资料与方法首先,利用文献评阅、逻辑推理、访谈等方法,帮助梳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内容,进而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与其概念。其次利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修正,初步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并制作调查问卷,利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陕西省、江西省、江苏省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实证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所用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2020年1月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CNKI文献库。3.研究结果(1)界定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涵及内容中医药健康养老是指运用中医药(民族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诊疗疾病、增进健康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结合健康产业分类中健康服务的服务过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应涵盖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健康维护、养老服务等。基于此,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延伸服务。(2)构建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按照“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明确可行、简单便行”的原则,通过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可操作性意见协调程度较高,结果具有可信性。最终确定包括3类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并明确了每个指标的内涵。(3)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依据实证调查的调查结果,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了陕西省、江西省、江苏省三省1237位农村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养老各类服务的需求及影响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人整体上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较大,包括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中疾病治疗(39.2%),疾病护理(31.6%)、疾病预防(26.7%)等;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中养生保健(28%)、中医药健康教育(32.6%)等;延伸服务中医用药指导(38.3%)和中医医疗资源介绍(30.2%)等。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在中医医疗服务方面,影响老年人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省份(P=0.00)、支出(P=0.004)等;在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需求方面,主要受省份(P=0.00)、收入(P=0.002)、是否有中医药知识宣传栏(P=0.00)等因素影响;在延伸服务需求方面,主要受性别(P=0.032)、最近医疗机构距离(P=0.001)等因素影响。4.研究结论通过对概念的梳理,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利用文献研究、德尔菲等方法,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反映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的指标体系。指标适用于所有范围的研究对象,文章特别选择农村地区老年人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对于中医药服务信任度及就诊意愿较高,各方面需求较大。受访者接受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省份、收入、是否与子女同住、最近医疗机构距离等。因此,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在农村地区大有可为,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扩充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内容,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将中医药服务与农村基层医疗相结合,真正将中医药服务的优势惠及群众。

李晨[5](2020)在《供给侧视域下江西康养小镇供给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以靖安县中源客家避暑小镇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特色小镇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自从浙江省大力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后,特色小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建设浪潮。康养小镇作为特色小镇其中一种类型,是健康、旅游、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载体,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江西省康养小镇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土地粗放利用、产业结构单一、特色文化载体缺失等,导致供需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康养小镇的发展。因此,对康养小镇的供给体系进行研究,对实现小镇供给结构的优化,引导未来江西省康养小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江西靖安县中源客家避暑小镇为例,选取供给侧为研究视角,探索康养小镇供给体系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回顾了指导康养小镇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全国范围内康养小镇的六种发展模式及江西省当前康养小镇建设情况进行说明。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中源客家避暑小镇建设与发展情况,构建包含土地供给、产品供给及服务供给三个子系统的小镇现有供给体系,分析三个子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1)土地开发强度大,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大;(2)产品类型单一,产业链短且同质化严重;(3)资源整合不力,与当地文化结合不紧密;(4)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化人才等四个方面。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康养小镇供给体系优化路径,包括:(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完善特色小镇土地政策;(2)深化区域联动,以品牌效应推动产业结构级;(3)加强资源整合力度,突显特色小镇文化;(4)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服务人员专业化等四个方面。通过对中源客家避暑小镇供给体系的研究,实现康养小镇供给体系的优化,以期为江西省康养小镇供需双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罗丹[6](2020)在《江西旧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现存旧志数量,学者统计不一。论文讨论各目录书着录不同的原因:(1)收书范围不同;(2)着录标准不一;(3)收录考证不细。论文取众家目录所载方志,删去新志、亡佚旧志、未见旧志、1佚成果、重复及错)书目,重新厘定《江西旧志存书目录》。计得江西旧志549部,其中,明代62部、清代443部、民国42部。含方言资料江西旧志(为行文方便,如无特殊说明,以下简称为“江西方言旧志”。)共8部。《中国地方志综录》《江西历代地方志书存书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江西省地方志综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江西方志通考》对各志书卷帙、撰人、版本记载各有不同。论文就志书序、跋、纂修姓氏,对目录书之舛疏进行订补。江西旧志所载方言资料主要由方言特征概述和方言词举例两部分构成。受政治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时期,江西方言整体呈融合、杂糅的趋势,以方言特徵概述作为着录形式,不仅可以反映各地方言的分类、分布情况,还可以记录方言演变的动态过程。方言词举例,则可以真实、直观地展现方志方言的原始面貌。江西方言旧志的修志模式大体可分为“修纂合一”型与“修纂分离”型两种。“修纂合一”指从志稿设想、体例规划、经费筹措、资料采访,到汇总成书均由一人负责的修志模式。“修纂分离”指由地方长官主持,依靠属僚、士绅或文人撰写的修志模式。江西方言旧志的组织架构十分严密,从修、纂,到搜集资料、刻印成书,形成系统化的职务分工,使修志活动得以有序开展。江西旧志方言资料的着录位置可分为一级子目与二级子目两种。论文探讨了部分方言资料置於一级子目的原因:(1)志书中收录的方言资料较多;(2)志书编纂者已初步具有语言学意识。江西旧志中的方言词大体可分为直陈式、解说式、对比式3种。直陈式490条,占总数的57%;解说式215条,占总数的25%;对比式156条,占总数的18%。江西旧志方言词的释义术语主要有:言、呼、谓、为、曰和其他6种。江西旧志方言资料的编排特点是:(1)分布较零散,除单独成篇外,多附於“风俗”或“风俗志”後;(2)虽未冠以义类区别,但方言词基本按照同类相聚的原则排列;(3)多种释义方式交互使用,除语法外,语音、语义、语源均有涉猎。清道光元年(1821)《崇仁县志》方言资料引经籍文献54种,其中,经部13种,史部12种,子部22种,集部7种,以子部为最,占引书总数的41%。从引用次数看,江西旧志方言资料引经部49次,史部14次,子部32次,集部10次,引经、子二部最多,占引文总数的77%。论文以以清道光元年(1821)《崇仁县志》中来源於经籍文献的105条引文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引文进行校勘、整理、句读的基础上,结合古今书证,考释方言词目。把方言词和《汉语大词典》加以比较,以补充词典中词目、词义之罅漏。

刘政[7](2019)在《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文中提出安息香属(Styrax L.)隶属于安息香科(Styracaceae),全世界约有14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热带的美洲。我国一直沿用的是1907年Perkins提出的分类系统,而国外学者对本属植物的研究大多使用Fritsch的分类系统;随着近年来我国本属植物新种的发表以及部分学者对本属植物研究的深入,以往的分类系统渐渐无法满足需要,我国的安息香属植物分类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为此,本文以中国安息香属植物的原始文献(描述)、模式标本、野外实地采集样本以及大量来自世界各大标本馆的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我国安息香属植物进行分类修订,主要结论如下:本次修订参照Fritsch的分类框架,中国安息香属植物仅有Ser.Cyrta(落叶)与Ser.Benzoin(常绿),借鉴了他选择的部分性状(如花冠裂片质地等),在结合黄淑美(中国植物志)的部分分类观点(如花序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标本的鉴定,本文认为小枝基部叶片着生方式以及叶柄长短是可以考虑作为本属分类性状的,其中一些性状(如果实具喙)在整个属的分类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是在对部分种的识别上可能会更具优势。数量分类学的研究表明,Q型聚类结果支持前人关于S.hemsleyanus与S.huanus、S.japonicus与S.grandiflorus的分类处理,但是关于S.hookeri的分类处理可能会存有疑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平方欧氏距离15处,可将我国原有的31种安息香属植物分为5类:第一类有S.perkinsiae、S.roseus、S.rugosus、S.limprichtii、S.confusus、S.faberi、S.wilsonii、S.macrocarpus、S.zhejiangensis、S.formosanus、S.wuyuanensis、S.supaii;第二类有S.calvescens、S.dasyanthus、S.tonkinensis;第三类有S.hemsleyanus、S.huanus、S.obassia;第四类有S.chrysocarpus、S.macranthus、S.grandiflorus、S.japonicus、S.odoratissimus、S.rhytidocarpus、S.agrestis、S.serrulatus;第五类有S.hainanensis、S.suberifolius、S.benzoides、S.chinensis、S.argentifolius。R型聚类结果显示了部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平方欧氏距离20处,可将22个相关性状分为3类,第一类反映花量及小枝基部叶片着生方式的性状;第二类反映了本属植物习性与叶柄的相关性;第三类解释了果实不同开裂方式的可能原因,以及花序的形状可能会与花的大小有关。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性状的累积贡献率不是很高,这可能与本属植物较为原始,演化过程中性状存在较多的变异相关。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分类名实处理、后选模式指定和补充描述与分类学订正:本次修订中,中国安息香属植物27种,73条异名记录;6变种(其中S.japonicus var.calycothrix依照黄椰林的处理并入S.japonicus),6条对应的变种异名记录,4条无效的变种名(S.agrestis var.curvirostratus、S.serrulatus var.latifolius、S.serrulatus var.rugosus和S.serrulatus var.mollissimus均已被分出升级为种,在我国没有分布),以及2存疑种(S.bashanensis、S.casearifolius),共整理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名称记录至少约118条;本次修订默认了前人关于S.grandiflorus、S.huanus以及S.hookeri的分类处理,关于S.zhejiangensis的分类处理仍建议作单独类群;通过性状分析以及标本比较发现,S.argentifolius可考虑归并入S.suberifolius,S.wuyuanensis可考虑归并入S.formosanus之中,由于标本的缺乏以及未对这些种进行实地考察,本次修订仍默认为单独的分类群;对S.formosanus、S.odoratissimus的相关异名进行了修订整理,S.henryi可以作为异名并入S.formosanus,而植物志中对S.formosanus var.hayataianus的处理存在较大问题,该异名应并入S.formosanus中;S.finlaysonianus与S.odoratissimus存在较大差异,S.finlaysonianus不应该作为异名并入S.odoratissimus;关于S.bashanensis与S.casearifolius的相关处理仍保持存疑,其中S.bashanensis应该更接近S.odoratissimus,而不是S.hookeri;而S.casearifolius可能更接近S.tonkinensis。本文对S.agrestis、S.benzoides、S.confusus var.microphyllus、S.henryi、S.japonicus var.calycothrix、S.grandiflorus、S.rugosus、S.serrulatus、S.suberifolius进行了后选模式的修订;其中,S.grandiflorus与S.rugosus的后选模式修订是在黄椰林分类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补充。除了修订一些性状的描述(如S.rugosus),本文还对黄椰林关于S.japonicus、S.roseus的描述以及S.odoratissimus的分布等进行了修订,台湾存在S.japonicus的分布,而不仅仅是S.formosanus;S.roseus的模式产地应该是巫山,而不是瓦山;此外,S.benzoides在我国仅有的一份标本存在疑问,我国可能没有该种的分布,不过由于标本的稀少以及缺乏相关实地考察,本次修订仍默认我国存在该种的分布,有待后面深入调查研究;本次修订没有找到后人采集的S.hainanensis标本,目前该种可能已经濒危,植物志记载的部分描述存在疑问(如花的描述),本次修订对此也进行了纠正。

罗菲[8](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王志平[9](2013)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落的精神个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就是强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唤醒区域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江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594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级370项、市级380项、县级800项(截止到2011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成为江西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产业发展,将有力促进江西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有:1、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归纳了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价值评估、保护利用、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完整地分析梳理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状况,总结了资源状况呈现出存量丰度高、品类齐全、文化地域集中性及差异性较强和地域依赖型强、产业化项目少等特点;系统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2、通过构建基于D-AHP方法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江西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在评估指标体系内部中历史久远度、独特性、文化认同、教育科考、品牌效用、经济效益、实用度7个指标权重较大,重要性程度较高;在40项国家级项目中依据最后量化得分结果分列出:产业开发类(耋70分)、衰退类(50-70分)和濒危类(耋50分)三类。3、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对国内外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本歌舞伎、我国东北二人转在立法、建制、资金扶持、促进创新、市场运作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四条经验启示:强化区域传统文化自觉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环境;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依据资源价值定量评估的实证分析结果,在理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长期存在的混淆不清与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遵循保护利用并重、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尝试构建针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类、衰退类、产业开发类项目进行保护利用的产业带动模式、层次联动模式和分类建档模式。4、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创造新业态、塑造特色品牌;文化产业可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纳、传播、营销作用两大方面,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两者存在互为需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逻辑关联,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进入文化产业进行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后,借助SWOT矩阵分析方法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方法构建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增长上限基模、舍本逐末基模、恶性竞争与富者愈富基模以及饮鸩止渴基模,分析指出每个基模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5、通过构建基于DEA的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项目——景德镇工艺陶瓷为例,对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的产业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动态实证分析,并从实证结果进一步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创作研发过程中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具有独创性甚至唯一性,赋予产品的艺术创意价值和人文价值较高。二是个体(家庭)作坊(工作室)由于投入资源利用率较高,生产绩效和经济效益较好,且实体数量庞大,可以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行业集群。三是需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推广运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有序组织和规范个体作坊式市场发展,促其不断成长壮大。6、在前面章节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运作三方面,提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的10条政策建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加大扶持和基地建设,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加强传承人保护,培育产业人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保护利用意识;开展交流合作与宣传,提升群众基础;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加快创意研发,实现非遗产品增值;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王绚璇[10](2012)在《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途径与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是基于中医药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的途径与模式的一项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是建立在不同管理手段和不同参与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各地促进中医药作用发挥的途径模式的实施效果以及影响中医药在新农合制度中应用的诸多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中医药参与新农合途径与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新农合制度中影响中医药作用发挥的各种因素,从而提出制定促进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研究方法(1)文献情报分析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传统医药参与卫生保健体系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及有关卫生服务获得、利用的文献资料,对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找出研究工作可能突破的方向。(2)现场调查方法①问卷调查:根据研究内容,问卷将围绕居民和医务人员对推进新农合制度中中医药应用的政策的了解程度及评价、以及居民、医务人员利用和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态度和意向。②半结构式访谈:对居民及医务人员利用和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态度和意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同时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提供中医药服务,居民使用中医药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访谈,以补充调查问卷中没有涉及或难以反映的信息。(3)深入访谈法对于调查地区,每县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1名、中医医院管理者1名、乡镇卫生院管理者2名,村卫生室医生1名。了解各县促进新农合制度中中医药发挥作用的政策内容;制定这些途径与模式的出发点,实施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等。(4)专题小组讨论法讨论影响新农合制度中中医药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及其程度;对促进新农合制度中中医药作用的发挥、政策制定的方法、途径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进行专题小组讨论。(5)比较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的促进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途径与模式进行比较,发现各自的异同点,并总结各自所处的环境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原因。(6)统计分析方法根据需要,对调查问卷和收集的其他统计资料进行统一整理、编码,用Epidata3.0(英文版)录入数据,综合利用SPSS12.0(英文版本)和EXCEL两种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对定量资料进行描述性和多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浠水县、安陆市和当阳市中医院门诊中药(含中成药)处方数均值占处方总数的52.18%,住院中药(含中成药)处方数均值占处方总数的32.84%,中药销售金额均值占药品销售总额71.06%,其中中药饮片销售金额占中药销售金额63.59%。乡镇卫生院门诊中药(含中成药)处方数均值为18.75%。(2)87.65%的农村居民对传统中医药诊疗项目有较大需求,95.26%的农村居民希望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83.16%的农村居民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中医药诊疗项目的报销范围,100%的农村居民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中医药诊疗项目的报销比例,100%的农村居民希望能进一步提高中医药诊疗项目的住院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84.27%的农村居民希望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老中医”的人数,76.29%的农村居民希望能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开展中西医结合的诊疗项目。(3)农村严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和诊疗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4)浠水县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途径是: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安陆市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途径是:新农合制度中中医药报销比例与范围等倾向性政策。当阳市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途径是: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养。(5)浠水县、安陆市和当阳市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中医药门诊和住院诊疗报销范围及比例、开展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与适宜技术范围及其报销、中医药门诊和住院报销方式等。(6)采用新农合制度中中医药报销比例与范围等倾向性政策对医疗机构中药处方及销售产生导向性的作用,患者的中医药及其项目利用率高。研究结论(1)采用新农合制度中中医药报销比例与范围等相关倾向性政策后,对医疗机构中药处方及销售产生了导向性作用,患者的中医药及其项目利用率高。(2)农村居民对新农合制度中相关中医药政策需求较大。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途径及其管理模式的不同对门诊就诊率影响不大,而对住院率的影响较大。(3)对需方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补偿政策均已到位,但中医药尚未在新农合医疗机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基层中医药医疗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才欠缺,难以将适宜的中医药诊疗项目及其技术进行推广。农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认知度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在新农合制度中得到有效发挥。(5)通过提高中医药门诊和住院诊疗报销范围及比例、拓展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与适宜技术、革新中医药门诊和住院报销方式、着力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人才这些有效途径与模式,将大大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在新农合制度的应用程度。

二、江西修水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修水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行为及发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一般情况
    (一)调查点分布
    (二)业务用房及设备
    (三)人员及聘用
    (四)收入及支出
三、机构的性质
    (一)管理者与职工
    (二)业务经营与资源配置
    (三)服务供给与需求
    (四)收益分配
四、行 为
    (一)行政事务挤占业务
    (二)人力资本逆向选择
    (三)公卫以完成数量指标为主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问题
    (一)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困难
    (二)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
    (三)社区存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六、结 论

(3)近代九江市民社会生活研究(186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近代九江市民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近代九江市民衣着生活的变与不变
    第二节 近代九江市民饮食变迁
    第三节 近代九江市民民居建筑的变迁
    第四节 近代九江城市交通的变迁
第三章 近代九江市民的精神信仰
    第一节 宗教信仰
    第二节 众神信仰
    第三节 西方冲击下精神信仰的特点
第四章 近代九江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近代九江教育体制的更迭
    第二节 九江学校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第三节 近代九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 近代九江医疗卫生的发展
    第一节 近代九江医疗体制的更迭
    第二节 近代九江医疗卫生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近代九江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分析法
        2.1.2 访谈法
        2.1.3 德尔菲法
        2.1.4 统计分析法
    2.2 资料来源
        2.2.1 文献资料
        2.2.2 调查资料
    2.3 质量控制
3.概念及测度指标初步构建
    3.1 主体概念
        3.1.1 养老服务
        3.1.2 健康养老服务
        3.1.3 中医药服务
        3.1.4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3.1.5 需求
        3.1.6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3.2 指标及其概念的界定
        3.2.1 指标界定的原则
        3.2.2 指标界定
        3.2.3 指标构建
4.专家咨询法构建指标体系
    4.1 专家咨询的遴选
        4.1.1 专家咨询的目的
        4.1.2 专家的遴选原则
        4.1.3 专家基本情况
    4.2 专家的可靠性分析
        4.2.1 专家的积极系数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4.2.3 专家的协调程度
    4.3 指标信效度评估
    4.4 结果讨论
5.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5.1 基本情况
        5.1.1 受访者个人情况
        5.1.2 受访者家庭与经济情况
        5.1.3 健康与卫生、照护服务情况
    5.2 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5.2.1 中医药服务意愿情况
        5.2.2 中医医疗服务
        5.2.3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
        5.2.4 延伸服务
    5.3 中医药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5.3.1 中医药服务意愿影响因素
        5.3.2 中医医疗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5.3.3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5.3.4 延伸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
6.讨论
    6.1 不同类型人群分析
        6.1.1 个人基本情况与需求
        6.1.2 家庭经济状况与需求
        6.1.3 健康与卫生、照护服务状况与需求
    6.2 问题与对策
        (1)培养中医药基层人才
        (2)完善中医药服务内容
        (3)加大中医药宣传教育
        (4)重视中医药服务利用
    6.3 指标的价值及缺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供给侧视域下江西康养小镇供给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以靖安县中源客家避暑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1.5.1 视角创新
        1.5.2 内容创新
    1.6 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2 特色小镇
        2.1.3 康养小镇
    2.2 理论基础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2.4 “两山”理论
        2.2.5 增能理论
3.康养小镇建设现状
    3.1 全国康养小镇建设现状
        3.1.1 宗教文化养生型
        3.1.2 长寿文化养生型
        3.1.3 温泉文化养生型
        3.1.4 医养结合养生型
        3.1.5 生态养生型
        3.1.6 养老小镇型
    3.2 江西省康养小镇建设现状
4.研究区域——靖安县中源客家避暑小镇概况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区位及交通
        4.1.2 特色产业基础
        4.1.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4.1.4 功能分区概况
    4.2 资源禀赋概况
        4.2.1 自然资源概况
        4.2.2 人文环境资源
    4.3 靖安中源客家避暑小镇PEST分析
        4.3.1 政治环境
        4.3.2 经济环境
        4.3.3 社会环境
        4.3.4 技术环境
5.中源客家避暑小镇现有供给体系分析
    5.1 土地供给
    5.2 产品供给
        5.2.1 生态产品供给
        5.2.2 物质产品供给
        5.2.3 文化产品供给
    5.3 服务供给
        5.3.1 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供给
        5.3.2 医疗服务供给
        5.3.3 养老服务供给
        5.3.4 管理服务供给
6.中源客家避暑小镇供给体系问题分析
    6.1 土地开发强度大,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大
    6.2 现有产品类型单一,产业链短且同质化严重
    6.3 资源整合不力,与当地文化结合不够紧密
    6.4 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化人才
7.中源客家避暑小镇建设的优化路径
    7.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完善特色小镇土地政策
    7.2 深化区域联动,以品牌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3 加强资源整合力度,突显小镇特色文化
    7.4 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服务人员专业化
8.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江西旧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江西旧志整理
        二、江西旧志研究
        三、江西旧志方言资料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考证法
        二、文献校勘法
        三、统计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为方志理论、方志编纂史研究提供资料
        二、为江西方言研究提供语料
        三、助力语文、文献工具书修订
        四、推动江西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创新
        二、研究成果创新
第一章 江西旧志及其方言资料概述
    第一节 旧志数量
        一、收书范围不同
        二、着录标准不一
        三、误收误录失收
    第二节 方言旧志数量及版本
        一、数量统计
        二、版本订补
    第三节 方言资料述略
第二章 江西方言旧志编纂研究
    第一节 编纂群体
        一、撰人数量
        二、修志模式
        三、职掌分工
    第二节 编排体例
        一、着录序次
        二、着录形式
    第三节 释义体例
        一、释义格式
        二、释义术语
第三章 江西旧志方言资料引文述略
    第一节 引文来源
        一、经籍文献
        二、民间传谚
        三、注文
    第二节 引书分类
        一、四部分类
        二、引书数量分布及原因
        三、关於《通雅》的讨论
第四章 江西旧志方言资料引文校理
    第一节 校考
        一、引文误字
        二、引文脱文
        三、引文衍文
        四、引文与方言词义不符
        五、书(篇)名记误
        六、存疑
    第二节 补疏
        一、补释
        二、补例
        三、补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江西旧志存书目录
附录二 本研究搜集旧志
附录三 江西含方言资料旧志编纂人员情况简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INDEX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安息香属的建立与确认
    1.2 安息香属主要分类系统
    1.3 近年来安息香属研究历史回顾
        1.3.1 国外学者对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
        1.3.2 中国学者对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
        1.3.3 目前我国安息香属植物分类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安息香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安息香属植物种间叶形态变异
        2.2.2 安息香属植物种间花形态变异
        2.2.3 安息香属植物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第三章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形态分类修订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喙果安息香(S.agrestis)
        3.2.2 银叶安息香(S.argentifolius)
        3.2.3 滇南安息香(S.benzoides)
        3.2.4 灰叶安息香(S.calvescens)
        3.2.5 中华安息香(S.chinensis)
        3.2.6 黄果安息香(S.chrysocarpus)
        3.2.7 赛山梅(S.confusus)
        3.2.8 垂珠花(S.dasyanthus)
        3.2.9 白花龙(S.faberi)
        3.2.10 台湾安息香(S.formosanus)
        3.2.11 厚叶安息香(S.hainanensis)
        3.2.12 老鸹铃(S.hemsleyanus)
        3.2.13 西藏野茉莉(S.hookeri)
        3.2.14 野茉莉(S.japonicus)
        3.2.15 楚雄安息香(S.limprichtii)
        3.2.16 大果安息香(S.macrocarpus)
        3.2.17 玉铃花(S.obassia)
        3.2.18 芬芳安息香(S.odoratissimus)
        3.2.19 皱果安息香(S.rhytidocarpus)
        3.2.20 皱叶安息香(S.rugosus)
        3.2.21 齿叶安息香(S.serrulatus)
        3.2.22 栓叶安息香(S.suberifolius)
        3.2.23 裂叶安息香(S.supaii)
        3.2.24 越南安息香(S.tonkinensis)
        3.2.25 小叶安息香(S.wilsonii)
        3.2.26 婺源安息香(S.wuyuanensis)
        3.2.27 浙江安息香(S.zhejiangensis)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安息香属分类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可能的新种或新变种
        3.3.3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异名修订
    附各种分布图
    附27种植物标本图片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数量分类学研究
        4.1.1 安息香属植物聚类分析
        4.1.2 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4.2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的修订
        4.2.1 分类名实处理
        4.2.2 后选模式指定
        4.2.3 补充描述与分类学订正
    4.3 修订的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4.3.1 本次修订中存在的不足
        4.3.2 标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4 安息香属研究与利用展望
        4.4.1 园林景观应用
        4.4.2 木材资源类
        4.4.3 药用资源类
        4.4.4 香料资源类
        4.4.5 油料资源类
        4.4.6 饮料资源(制茶)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9)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和研究现状述评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文化产业
    2.2 相关理论和主要方法介绍
        2.2.1 文化进化论
        2.2.2 文化生态学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科学发展观
        2.2.5 研究方法概述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归纳梳理视角
        2.3.2 价值评估视角
        2.3.3 保护利用视角
        2.3.4 产业化发展视角
        2.3.5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视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保护利用现状研究
    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
        3.1.1 项目数量和类别分布情况
        3.1.2 项目影响力研判
        3.1.3 资源总体评价
    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3.2.1 历史传承性
        3.2.2 社会性
        3.2.3 地域性
        3.2.4 活态流变性
        3.2.5 准公共品性
    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综合评估
        3.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综合评估的意义
        3.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定性分析
        3.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定量评估
        3.3.4 结论与评价
    3.4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3.4.1 保护利用的意义
        3.4.2 保护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
        3.4.3 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验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个案分析
        4.1.1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概述
        4.1.2 个案研究:歌舞伎
    4.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个案分析
        4.2.1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概述
        4.2.2 个案研究:二人转
    4.3 本章小结:经验启示
第5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互动机理与模式构建
    5.1 保护利用的原则
        5.1.1 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
        5.1.2 资源整合原则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保护与利用的互动机理分析
        5.2.1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5.2.2 利用是保护的动力和延伸
    5.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构建
        5.3.1 分类建档模式
        5.3.2 层次联动模式
        5.3.3 产业带动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研究
    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关联分析
        6.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6.1.2 文化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
    6.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6.2.1 优势分析
        6.2.2 劣势分析
        6.2.3 机会分析
        6.2.4 威胁分析
    6.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
        6.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之增长上限基模
        6.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之舍本逐末基模
        6.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竞争之恶性竞争和富者愈富基模
    6.4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实证分析——以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为例
    7.1 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7.1.1 民营企业化经营
        7.1.2 国有、事业企业改制经营
        7.1.3 个体工作室作坊式经营
    7.2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适用性探讨
    7.3 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7.3.1 模型推导
        7.3.2 指标选取
        7.3.3 数据运算与结果分析
    7.4 结论与建议
        7.4.1 技术效率助推工艺陶瓷产业生产率增长
        7.4.2 工艺陶瓷产业市场发展以个体工作室为主导
        7.4.3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工艺陶瓷产业发展必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8.1 政府组织引导
        8.1.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8.1.2 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8.1.3 加大扶持和基地建设,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
        8.1.4 加强传承人保护,培育产业后续人才
    8.2 社会积极参与
        8.2.1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保护利用意识
        8.2.2 开展交流合作与宣传,提升群众基础
        8.2.3 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
    8.3 市场有效运作
        8.3.1 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产业发展
        8.3.2 加快创意研发,促进非遗产品增值
        8.3.3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途径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主要研究内容
        1.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相关文献及资料研究
        2.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相关分析
        3.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途径与模式的现状和评价
        4. 构建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理想途径与模式的建议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国内外文献资料搜集
    (二) 实证研究的数据采集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情报分析法
        2. 现场调查方法
        3. 深入访谈法
        4. 专题小组讨论法
        5. 比较分析方法
        6. 统计分析方法
    (四) 技术路线
三、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相关分析
    (一)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分析
    (二)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历史背景
        1. 政治学角度分析
        2. 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
        3. 医学发展角度分析
        4. 社会伦理学角度分析
        5. 社会学角度分析
        6. 历史发展学角度分析
    (三)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分析
四、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途径与模式的现状和评价
    (一)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途径与模式一般特点
        1. 将中医(包括民族医)院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2. 将中医药服务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
        3.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
        4. 鼓励参合农民选择中医药服务
    (二)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制度的实地调查
        1. 卫生政策制定与管理方调查
        2. 医疗服务提供方调查
        3. 患者及居民的调查
    (三)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途径与模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1.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途径与模式调查的发展现状总结
        2. 不同地区途径与模式实施效果比较
        3. 中医药参与新农合途径与模式存在的问题
五、中医药参与新农合途径与模式的建议
    (一)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适宜技术的使用率
        1. 加强县(市)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2. 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服务能力建设
        3. 加强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专科建设
        4. 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与项目
        5. 重塑和提升中医药诊疗文化
    (二) 积极改进中医药服务补偿方式与模式
        1. 加强政府中医药发展规划与财政预算支持
        2. 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标准
        3. 合理确定中医药补偿方案及标准
        4. 实行政策倾斜,健全管理体制
    (三) 完善中医药在新农合制度中的各项惠民政策
    (四) 提高对中医药参与新农合工作的认识
    (五) 建立完善三级中医药服务机构网络建设
    (六) 加强监管力度并建立目标考核机制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江西修水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行为及发展问题[J]. 谭秋成. 学术界, 2021(08)
  • [2]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以江西为例[D]. 于金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近代九江市民社会生活研究(1861-1949)[D]. 艾新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研究[D]. 朱梦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供给侧视域下江西康养小镇供给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以靖安县中源客家避暑小镇为例[D]. 李晨.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江西旧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D]. 罗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D]. 刘政.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8]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 王志平. 南昌大学, 2013(12)
  • [10]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途径与模式研究[D]. 王绚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江西修水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