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分析

一、分布式光纤监测大块体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魏逸,程亚斌,贾立翔,陈明银[1](2020)在《基于DTS的地下连续墙浇筑完整性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连续墙浇筑质量的检测是保证基坑开挖安全进行的关键。传统的墙体完整性检测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基于分布式光纤温度感测技术(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DTS),将DTS测温光缆呈U型布设于地连墙中,通过检测混凝土产生水化热的升温过程来反映墙体浇筑的均匀性,进而对墙体的完整性进行定性判断。结合昆明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项目,对基坑开挖前的地连墙进行温度检测,并详细分析检测结果,定性判断出N-121墙体浇筑完整性较差,N-23墙体浇筑完整性较好。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N-121墙体发生地下水渗漏现象,而N-23墙体无异常现象,证明了DTS用于地连墙浇筑质量检测是可行和有效的,利用该方法可为地连墙完整判断提供指导。

丁浩[2](2020)在《桩周环境对DTS热法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桩基检测的研究热点就是如何利用桩身温度来反映桩身的完整性。本文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考虑桩周介质物性参数的桩体热传导模型,运用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DTS),通过对预先植入在模型桩内的光纤加热,考虑桩周介质,考虑桩土界面及光纤结构特征,研究桩体热传导规律,完善DTS检测基桩完整性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桩内光纤理论温度分布曲线,并发现光纤结构特征与桩周环境边界条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灌注桩内温度场的分布以及加热光纤的温升曲线。(2)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并考虑桩土界面及光纤传感器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桩周环境边界条件对桩体内温度分布特征影响显见,光纤金属铠保护层结构将造成加热光纤的热量损耗,加热功率越大,热量损耗越大。(3)通过对桩周覆土试验研究并考虑桩周岩土介质,结果表明:土体温度变化较大时,对桩内热传导影响较大;在试验和理论对比下,发现在模型桩周土体被压实后,增大了土体导热系数且增进了桩土界面的进一步接触,从而加速了桩体热扩散,使得桩内光纤温升均出现下降趋势。(4)模型桩周覆土完整后并考虑桩内不同加热部位和不同热源,发现在相同介质中,以金属铠光纤作为热源时光纤的温升效果要比电热丝作为热源时效果好;加热桩体中心部位和加热桩体钢筋笼部位时,光纤的温升出现了很大不同。

许君力[3](2020)在《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管附近温度梯度监测试验及反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鹤滩拦河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大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低热水泥混凝土具有水化热低、混凝土后期性能接近或超过中热硅酸盐水泥的特点,但低热水泥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较慢,应注重早龄期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工作。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的常用温控措施包括:冷却通水、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调整混凝土级配、改变混凝土浇筑方法、外加掺合料、骨料遇冷等方法。在这些温控措施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冷却通水,即通过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通过冷却水管通水带走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冷却水管虽然能带走坝体内部的水化热,但如果通水参数不合理会给坝体造成温度裂缝。为此,本文结合白鹤滩现场试验,通过分析试验仓冷却通水参数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之间的影响规律来优化冷却通水措施。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设计了冷却水管附近温度梯度监测试验的试验方案,并在白鹤滩19#-043仓、17#-068仓第一层冷却水管附近埋设了试验光纤。(2)利用分布式测温光纤获取了距离冷却水管附近0.0m、0.1m、0.2m、0.4m、0.75m处的混凝土温度数据。对试验仓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包括:对同一监测位置处不同测点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同一位置处不同温度测点的温差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不同位置处混凝土温差出现最大时的龄期进行了分析,对水平向、垂直向不同部位混凝土温差分布的离散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冷却通水流量、冷却通水温差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分布规律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得到了冷却水管附近混凝土温度分布的基本规律。(3)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调试计算模型,对比仓内部典型测点和模型内部测点的温度数据验证了计算模型。通过改变计算模型的通水参数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最不均匀的时间段出现在收仓后的前7天。水平向最高温、最低温度度分别出现的部位为距离冷却水管0.75m、0.0m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别为23.88℃、15.44℃。在距离冷却水管0.0m、0.1m、0.2m、0.4m、0.75m处通水流量、温差变化引起的混凝土温度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8、-0.897、-0.787、-0.513、-0.252。建议收仓后的前7天通水流量宜维持在75L/min~90L/min之间,进口水温宜维持在10℃~14℃之间。收仓7天后,坝体内的冷却通水流量可逐步递减。流量的递减速率为每天减少5 L/min,水温上升速率可以按每2~3天温度上升0.3℃,通水温度不宜超过14℃,通水持续时间不宜少于收仓后20天。

钟鸣[4](2019)在《压电材料及其嵌入混凝土后传感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在土木工程应力监测领域,传感器作为监测系统的最前端,可以提供应力监测所需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信息,是感知、采集、转换、传输和处理各种信息必不可少的功能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采集数据的质量与数量。由于压电材料响应速度快、线性关系明确、价格低廉等特性,其传感性能逐渐成为了土木工程应力监测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大多数针对压电材料的研究仅仅限于其本身的性能,未考虑压电材料与混凝土耦合后传感性能的变化。本文通过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初步探究了两种类型的压电材料(压电陶瓷材料、水泥基压电材料)嵌入混凝土后的传感性能。其中压电陶瓷材料主要研究PZT-4以及PZT-5A的传感性能,水泥基压电材料主要研究0-3型水泥基压电材料(PCMO)以及1-3型正交异性水泥基压电材料(ICPCM)的传感性能,并得到以下结论:(1)对于这四种压电材料的性能而言,其固有频率远远高于土木工程结构通常承受的荷载频率,作为嵌入式传感器,则不会受共振效应的影响。且这四种压电材料力-电耦合关系稳定,因此将其用于应力监测可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2)经过理论推导得到压电材料电势值与准静态加载值以及简谐荷载加载值的简化函数关系式,并根据此函数关系式得到理论灵敏度以及理论增益值。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四种压电材料嵌入混凝土前后的模拟电势值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简化函数关系式以及理论灵敏度和理论增益值的正确性。说明此函数关系式及其理论灵敏度和理论增益值适用于混凝土内部应力与电势之间的换算。(3)对比分析了这四种压电材料嵌入素混凝土柱前后的传感性能指标,可得到压电材料的线性度误差、误差精度相对值、灵敏度、增益值以及相位角均未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将这四种压电材料用于应力监测时,其稳定的传感性能可降低应力监测误差,且无需对其输入-输出时间差进行补偿,这些性能使得这四种压电材料适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应力监测。(4)在考虑混凝土碳化、温度以及钢管壁厚的影响因素下,四种压电材料嵌入混凝土后的灵敏度随着碳化龄期或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基本上不随钢管厚度的改变而改变。其中,混凝土碳化深度或温度变化较大时,压电材料的灵敏度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这四种压电材料无需在短时间内对其灵敏度进行补偿或重新标定,适用于长期监测混凝土内部应力。(5)在考虑混凝土碳化或温度作用时,水泥基压电材料PCMO以及ICPCM的灵敏度下降速率均低于PZT-4以及PZT-5A。因此,水泥基压电材料的传感性能的稳定性优于压电陶瓷材料。

龚雪强[5](2019)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SWO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是伴随着光纤技术和光通信技术迅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感技术。虽然国内光纤传感技术发展的时间并不短,但是直到2008年,国内的光纤传感行业才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6年底,国内光纤传感行业成交规模突破了5亿元。从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的供需市场来看,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结合SWOT分析的思想对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进行了四个维度的分析:技术优势、技术挑战及对策、市场机会和行业竞争风险。相关成果总结如下:(1)阐述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的特点与要求,概括了岩土工程常用监测技术的特点及不足,分析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特点及其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领域的应用现状。(2)介绍了不同种类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原理及测量仪器,对比了不同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优势及其适用范围。(3)统计并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市场与岩土工程监测市场的相关数据,估算出了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的市场需求,预测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未来发展的机会。(4)总结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各领域应用推广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对这些技术挑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影响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因素。根据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部分影响因素的解决对策。(5)运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行业竞争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得出了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行业的竞争状态,并针对目前的行业竞争状态提出了几种市场发展战略。

彭湃[6](2019)在《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的浇筑仓表面保温效果反馈分析》文中提出对于分缝分块柱状浇筑的混凝土大坝,高位浇筑仓有5个面暴露在大气中,一旦遭遇极端天气,任何表面都有可能因为温度梯度过大而产生裂缝。工程实践表明,在浇筑仓表面覆盖一层一定厚度的保温材料可有效地减小外界环境对浇筑仓表层温度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但从近年在建的几座高坝来看,虽然在浇筑仓表面采取了一定的保温措施,但在施工过程中仍然发现部分临空面有温度裂缝的产生。这说明同一种保温措施方案并不适用于不同时期下的不同临空面,只有根据现场实测温度数据反馈保温措施的保温效果,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温措施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在大坝施工现场进行了浇筑仓表面保温效果监测试验,研究浇筑仓混凝土在浇筑间歇期遭遇气温骤降以及采取表面保温措施前后的温度变化规律,分析气温变化及采取表面保温措施对浇筑仓混凝土温度的影响深度及影响过程。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浇筑仓混凝土温度场,并利用实测温度数据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计算浇筑仓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浇筑仓在浇筑完毕遭遇气温骤降及采取表面保温措施前后的表面拉应力变化。然后,计算不同保温措施下的浇筑仓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力场,以温度、应力、抗裂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时间、空间位置、保温材料和厚度的表面保温措施的保温效果。最后根据白鹤滩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处的气温气象条件,对处于浇筑间歇期的浇筑仓反馈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表面保温措施,并将建议的表面保温措施运用到其它浇筑仓,通过仿真分析对比了有无表面保温措施时浇筑仓的温度、应力及抗裂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气温日变化对混凝土浇筑仓的表面温度的扰动深度为0.4m。气温骤降14.3℃对混凝土影响深度为0.5m,使用2cm聚乙烯保温被对浇筑仓混凝土进行保温效果十分显着,保温影响范围为距仓顶面0.4m范围内。浇筑仓表面保温效果受保温材料和厚度、保温时间以及保温位置的影响明显。在进行表面保温措施设计时,不仅要对保温材料和厚度进行设计,还需要根据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对保温措施的具体实施时间以及空间位置进行设计。反馈分析表明,当气温骤降幅度较大时需在提前对浇筑仓多个临空面进行保温。

谭飞帆,蔡德所,李会峰[7](2018)在《DTS在万家口子水电站大坝温度场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温度测量系统(DTS)技术,监测云南万家口子水电站4号坝段浇筑过程中水化热产生的混凝土温度场变化。监测数据结果与常规温度计测量结果十分接近,说明采用DTS技术监测的结果可靠。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点温计测量的不足,能够实现实时连续监测温度值。

夏宇[8](2018)在《不锈钢管集成BOTDA光纤的智能筋性能试验及其预应力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具有长距离、大规模、精度高、长时间连续测量的特点和优点,而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以光纤为基本传输介质和传感介质,体小质轻、防水防腐、抗电磁干扰。对于如今大量建设的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由于其体量巨大而且自身结构体系复杂,使用寿命长,再加上部分结构构件较为隐蔽,传统的点式或局部式测量技术已难以满足现有工程全尺度高精度需求。本文围绕分布式光纤布里渊的感知特性和不锈钢管智能筋及由此研制的不锈钢管智能钢绞线展开预应力监测应用研究:首先对光纤布里渊传感工作原理和光纤布里渊温度、应变感知原理进行阐述分析,通过设计试验探究不锈钢管智能筋及其智能钢绞线的感知性能,确定其应变和温度与布里渊中心频率的关系,得到不锈钢管智能筋的温度系数与应变系数分别为1.70163 MHz/℃和0.0478MHz/με,得到智能钢绞线的温度系数和应变系数分别为1.53948 MHz/℃和0.05298MHz/με。为后续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应用研究试验打下基础。其次,通过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对20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 T梁进行模拟,分析得到钢束在不同张拉方式和张拉顺序下的应力分布规律以及梁的受力状态,为后续试验梁预应力的实测结果提供分布规律特征的对比,同时为工程施工提供一定依据。最后进行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荷载试验。探究不锈钢管智能钢绞线在张拉锚固过程中的各项预应力损失测量计算方法,对外荷载作用下试验梁内预应力钢绞线应力应变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不锈钢管智能筋对混凝土受压区压应力进行监测并对相应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探索不锈钢管智能筋对混凝土受压区的监测效果。同时,在试验梁表面粘贴紧包光纤,测试布里渊传感技术对混凝土表面应变和裂缝发生开展的监测效果。

张宏松,庞成立,胡建伟[9](2018)在《抗滑桩凝固期水化热效应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浇筑后凝固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凝结阶段水化热聚集,导致其内部温度剧烈升高,内外侧产生较大温差,当温差超过一定数值时,结构表面拉应力超出其极限值,从而产生温度裂缝。BOTDA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具有分布式、高精度、便于测量的特点,应用该技术,结合传统的钢筋计测温方法,对巴东三中滑坡抗滑桩混凝土凝固期间水化热温度进行了长期监测,取得了一系列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表明,将BOTDA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应用于抗滑桩混凝土凝固阶段温度的监测,相对传统监测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及时、精确地反映整个桩身的温度变化,可为抗滑桩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和养护过程中进行温度控制提供实时数据和经验指导。

魏玉莲[10](2018)在《南京长江四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控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庞大,大体积混凝土在水泥水化时会形成外低内高的温差,这种温差会使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由此引起混凝土变形不一致,进而产生内部应力约束。因内部中心区域为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放热过程中温度最高点,故其产生的热膨胀也比表面位置的混凝土要大的多,受此影响,混凝土表面受拉而中心受压,随着混凝土的表面拉应力逐步增长直至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出现裂缝。南京四桥锚碇及主塔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其体积庞大,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细度高,水化放热速率快,内部温升高,易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此外混凝土胶材用量高,水胶比小,自收缩和干缩较大,也会加剧收缩开裂的风险。收缩裂缝的产生对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产生显着影响。为了提升工程质量和服役寿命,本文针对南京四桥工程结构特征、环境条件和实际用材等情况系统开展了锚碇及主塔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首先通过胶凝材料水化热试验、绝热温升试验、半绝热温升试验以及足尺模型试验等多种方法对锚碇及主塔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了对比和优选,掌握了影响混凝土水化温升的主要因素,包括:硅酸盐水泥矿物、硅酸盐水泥细度、水泥含量、水灰比、各类掺合料外加剂的影响。分析显示粉煤灰掺入能后移水泥放热峰,磨细矿渣粉的掺入会使胶凝材料的水化历程发生改变,使绝热温升曲线峰值靠后。两者复合掺加后,对水化热的降低效果非常明显,比单掺要好很多。缓凝剂影响胶凝材料水化历程,使其混凝土温峰推迟的同时降低温峰。延迟水化热温峰的效果,却可以增加散热的时间,进而达到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的目的。最终确定:优先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因故无法获得时,对选用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要进行水化热测试,选择水化放热较低的水泥。水泥不应该太细,用比表面积控制时,其细度不宜大于350m2/kg。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该掺加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最好是采用复合掺加技术。不建议使用硅灰。使用缓凝型减水剂,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混凝土的水化放热。严格控制粗骨料的空隙率,减少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使用量,建议其空隙率不大于40%。严格控制水胶比不大于0.50。半绝热温升试验方法用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简单可靠,建议在工程中推广使用。足尺模型试验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工程中的温度变化历程,重要构件,如索塔高强大体积混凝土应该在施工前进行足尺模型验证试验。其次,通过混凝土干燥收缩应力试验和开裂评价试验研究,提出干燥收缩开裂概率P作为评判补偿收缩混凝土抗裂性的依据,可以简单、直观评价混凝土在不同限制情况下产生收缩裂缝的几率,从而对与混凝土补偿收缩评价有一个较为积极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分析研究了各组分矿物掺合料和膨胀剂对高流态混凝土干缩和补偿收缩效果的影响,指出高流态混凝土干缩性质主要受矿物掺合料的影响较大。对于掺加粉煤灰和矿粉矿物的混凝土,前者主要改善高流态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性质,后者的改善效果则与掺量有关,硅灰对于高流动性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性质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然后在原材料优选的基础上,以抗裂性能为核心,以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为主要手段,同时兼顾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经济性,采用低水化热的胶凝材料体系,选用优质聚羧酸类缓凝高性能减水剂,选用级配良好、低热膨胀系数、低吸水率的粗集料,使用低流动性混凝土等综合技术手段,优化和确定了锚碇及主塔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最后,借助计算机有限元仿真分析,结合南京长江四桥锚碇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针对锚碇及主塔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境条件、结构特征、施工工艺等多种工况的开裂风险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在南京长江第四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参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技术指南、标准等相关资料,制定了基于耐久性考虑的相关混凝土施工指南,同时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并综合考虑其他类似工程项目已有的施工经验,明确提出主要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指标。同时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水化反应而导致的温度变化主要受水化热和混凝土浇筑温度等几个方面影响。同时由于原材料的温度受外界大气温度影响较为明显,南京四桥锚碇锚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按照夏季温度不宜高于25℃控制。结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裂缝控制方案,采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浇筑温度、合理划分施工层、冷却管散热的综合裂缝控制措施,提出了适合的混凝土入模温度、冷却水管的布置方案与冷却水的合理流量、拆模时间及工艺等综合施工措施,考虑混凝土的施工时间,提出了保证养生质量的方法。从最终工程实体混凝土工程温度测控结果看,此次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无线测控方案较好的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准确的对混凝土的实时温度发展进行了监控,同时根据监控结果采取了相应的响应措施,做到温度可控,大大降低了结构开裂风险,成功的保证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在锚碇及主塔成功应用,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开裂难题。针对跨江大桥索塔裂缝控制,在原材料的比选确定基础上,通过采用不同水泥塔柱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试拌,得到各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和物性能、强度及其半绝热温升试验结果,选定满足施工耐久性能、施工性能及强度且混凝土水化热最小、水化放热曲线缓的作为塔柱混凝土的施工用配合比。结合设计资料,对索塔各组成节段进行温控方案验证计算,同时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降低混凝土开裂风险。

二、分布式光纤监测大块体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光纤监测大块体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桩周环境对DTS热法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有灌注桩桩基检测技术概况
        1.2.1 声波透射法
        1.2.2 低应变动测法
    1.3 分布式光纤测温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1.4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总结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理论分析
    2.1 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介绍
        2.1.1 检测系统介绍
        2.1.2 检测系统的连接
    2.2 基本理论分析
        2.2.1 假设条件
        2.2.2 内置光纤热源的灌注桩热传导分析
        2.2.3 光纤保护膜热量损耗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桩土界面的桩体温度场特征试验研究
    3.1 模型试验设计
    3.2 模型试验测试
        3.2.1 空间点定位
        3.2.2 检测时间间隔设置
        3.2.3 加热功率与加热时间设置
    3.3 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模型桩体热传导特征
        3.3.2 桩土界面对灌注桩热传导的响应分析
        3.3.3 金属铠保护层温度传播损耗规律
        3.3.4 光纤温升与影响半径拟合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桩周岩土介质桩体温度场特征试验研究
    4.1 模型试验设计
    4.2 模型试验测试
        4.2.1 空间点定位
        4.2.2 Sentinel DTS测温仪器精度校正
        4.2.3 桩周无覆盖土层时模型桩测试
        4.2.4 桩周覆盖土层时模型桩测试
        4.2.5 土体导热系数对桩体热传导的影响测试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Sentinel DTS测温仪器精度的校准
        4.3.2 桩周无覆土时不同环境温度对桩体热传导影响
        4.3.3 桩周覆土后不同土体温度对桩体热传导的影响
        4.3.4 桩周覆土后土体导热系数对桩体热传导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桩内不同加热部位和不同热源时桩体温度场特征试验研究
    5.1 模型试验设计
    5.2 模型试验测试
        5.2.1 桩周覆土完整后不同土体温度对桩体热传导的影响测试
        5.2.2 不同加热热源在不同介质中对光纤温升的影响测试
        5.2.3 桩内不同加热部位对桩体热传导的影响测试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桩周覆土完整后不同土体温度对桩体热传导的影响
        5.3.2 不同加热热源在不同介质中对光纤温升的影响
        5.3.3 桩内不同加热部位对桩体热传导的影响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3)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管附近温度梯度监测试验及反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目标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2 试验方案设计及监测数据的获取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方案
    2.3 监测数据
    2.4 本章小结
3 实测数据的相关变化规律
    3.1 两个试验仓数据的对比分析
    3.2 点温度计数据的相关规律分析
    3.3 通水流量和仓内混凝土温度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温度场仿真计算及通水参数建议
    4.1 混凝土热传导微分方程
    4.2 初始边界条件
    4.3 热流耦合算法
    4.4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验证
    4.5 冷却通水参数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压电材料及其嵌入混凝土后传感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压电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
        1.2.1 压电材料的发展、种类及其特性
        1.2.2 压电材料在土木工程损伤诊断领域中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1.2.3 压电材料在土木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1.2.4 压电材料在土木工程应力监测领域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2章 压电效应的基本理论与压电材料传感性能评判指标
    2.1 压电效应
        2.1.1 压电效应的发展概况
        2.1.2 压电效应
    2.2 压电材料本构方程
    2.3 几何方程和平衡方程
    2.4 压电材料传感性能评判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电材料基本性能分析
    3.1 压电材料数值模型验证
    3.2 压电材料模态分析
    3.3 压电材料谐响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电材料嵌入素混凝土构件前后传感性能对比分析
    4.1 压电材料理论分析
        4.1.1 压电材料在准静态荷载作用下理论分析
        4.1.2 压电材料在特定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分析
        4.1.3 压电材料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分析
        4.1.4 压电材料在一般周期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分析
    4.2 压电材料准静态加载分析
    4.3 压电材料瞬态动力分析
    4.4 压电材料嵌入素混凝土构件后数值模型验证以及准静态加载分析
        4.4.1 压电材料嵌入素混凝土构件后数值模型验证
        4.4.2 压电材料嵌入素混凝土构件后准静态加载分析
    4.5 压电材料嵌入素混凝土构件后瞬态动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各种因素影响下嵌入混凝土构件的压电材料传感性能分析
    5.1 考虑混凝土碳化作用时压电材料嵌入素混凝土构件后准静态加载分析
    5.2 考虑温度作用下压电材料嵌入素混凝土构件后准静态加载分析
    5.3 不同含钢率条件下压电材料嵌入钢管混凝土构件后准静态加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5)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特点与监测要求
    1.2 岩土类常用监测技术分析
    1.3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特点
    1.4 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优势分析
    2.1 光纤光栅感测技术
    2.2 基于瑞利散射的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2.3 基于拉曼散射的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2.4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
    2.5 常用光纤感测技术的特点分析
第三章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瓶颈与对策
    3.1 DFOS在不同应用领域面临的挑战
        3.1.1 DFOS在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与挑战
        3.1.2 DFOS在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监测中的应用与挑战
        3.1.3 DFOS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与挑战
        3.1.4 DFOS在公路隧道监测中的应用与挑战
        3.1.5 DFOS在矿山监测中的应用与挑战
        3.1.6 DFOS在水利、桥梁及大坝监测中的应用与挑战
        3.1.7 DFOS在基坑监测中的应用与挑战
        3.1.8 DFOS的技术挑战总结
    3.2 解决对策
        3.2.1 温度补偿
        3.2.2 光缆标定
        3.2.3 纤-土耦合
第四章 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市场需求及机会
    4.1 地质灾害监测市场分析
        4.1.1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4.1.2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市场
    4.2 岩土工程监测市场分析
        4.2.1 岩土工程固定资产总投资状况
        4.2.2 岩土工程监测投资状况分析
    4.3 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3.1 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的现状
        4.3.2 当前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存在的问题
        4.3.3 发展机遇
第五章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行业竞争状况
    5.1 基于PEST的分布式光纤监测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文化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行业竞争分析
        5.2.1 行业内的主要竞争者
        5.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5.2.3 替代品的威胁
        5.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5.2.5 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5.2.6 行业分析总结
        5.2.7 市场发展战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的浇筑仓表面保温效果反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 预期研究目标
    1.3 技术路线
2 浇筑仓表面保温效果监测试验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位置选取
    2.3 试验光纤布置形式
    2.4 试验过程
    2.5 试验光纤测温成果
    2.6 试验成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浇筑仓表面保温效果仿真分析
    3.1 试验仓非稳定温度场分析
    3.2 试验仓温度应力场分析
    3.3 不同保温参数下的保温效果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浇筑仓表面保温措施反馈分析
    4.1 白鹤滩工程概况
    4.2 反馈分析温度及强度控制要求
    4.3 反馈分析工况选取
    4.4 浇筑仓面保温措施反馈分析
    4.5 保温措施反馈分析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7)DTS在万家口子水电站大坝温度场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TS基本原理
    1.1 DTS测距原理
    1.2 DTS测温原理
2 分布式测温光纤的铺设工艺
3 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的温度场变化分析
4 结论

(8)不锈钢管集成BOTDA光纤的智能筋性能试验及其预应力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布里渊分布式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构思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纤布里渊传感理论及传感性能试验
    2.1 引言
    2.2 光纤布里渊传感原理
        2.2.1 光纤中的光散射
        2.2.2 布里渊散射原理
        2.2.3 光纤布里渊传感技术
    2.3 不锈钢管智能筋传感性能试验
        2.3.1 制作流程
        2.3.2 温度系数标定
        2.3.3 应变系数标定
    2.4 智能钢绞线传感性能试验
        2.4.1 制作流程
        2.4.2 温度系数标定
        2.4.3 应变系数标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损失理论及有限元数值模拟
    3.1 预应力损失分析
        3.1.1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
        3.1.2 预应力钢筋与管壁摩擦
        3.1.3 预应力钢筋与台座之间的温差
        3.1.4 预应力钢筋应力松弛
        3.1.5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
        3.1.6 混凝土弹性压缩
    3.2 Midas/Civil有限元建模及预应力损失分析
        3.2.1 工程模型概况
        3.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3 张拉方式对预应力损失分布影响
        3.2.4 张拉顺序对预应力损失分布影响
        3.2.5 跨中受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监测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混凝土梁设计制作
        4.2.1 混凝土梁设计
        4.2.2 混凝土梁制作
    4.3 传感探头布设
    4.4 预应力损失监测
        4.4.1 锚固损失监测
        4.4.2 摩擦损失监测
        4.4.3 长期损失监测
        4.4.4 预应力总损失
    4.5 荷载作用下的预应力钢绞线应变变化和应力分布监测
        4.5.1 应变变化监测
        4.5.2 应力分布监测
    4.6 混凝土应变监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9)抗滑桩凝固期水化热效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BOTDA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原理
3 现场试验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监测目的及监测系统布置
    3.3 水化热温度监测成果分析
4 结论

(10)南京长江四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控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
    2.2 主要试验方法
第三章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优化
    3.1 混凝土水化温升试验
    3.2 混凝土收缩特性与补偿技术研究
    3.3 锚体C30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4 塔柱C55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锚体C30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与施工技术研究
    4.1 工况概况与控裂重难点分析
    4.2 温控仿真计算及分析
    4.3 温控标准
    4.4 现场温控措施
    4.5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6 温度监测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塔柱C55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与施工技术研究
    5.1 工况概况与控裂重难点分析
    5.2 温控仿真计算及分析
    5.3 温控标准
    5.4 现场温控措施
    5.5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5.6 温度监测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分布式光纤监测大块体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TS的地下连续墙浇筑完整性检测技术研究[J]. 王进,魏逸,程亚斌,贾立翔,陈明银. 建筑结构, 2020(S1)
  • [2]桩周环境对DTS热法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影响研究[D]. 丁浩.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3]大体积混凝土冷却水管附近温度梯度监测试验及反馈分析[D]. 许君力. 三峡大学, 2020(06)
  • [4]压电材料及其嵌入混凝土后传感性能分析[D]. 钟鸣.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SWOT分析[D]. 龚雪强. 南京大学, 2019(07)
  • [6]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的浇筑仓表面保温效果反馈分析[D]. 彭湃. 三峡大学, 2019(06)
  • [7]DTS在万家口子水电站大坝温度场监测中的应用[J]. 谭飞帆,蔡德所,李会峰.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8(11)
  • [8]不锈钢管集成BOTDA光纤的智能筋性能试验及其预应力监测研究[D]. 夏宇. 广西大学, 2018(12)
  • [9]抗滑桩凝固期水化热效应试验研究[J]. 张宏松,庞成立,胡建伟. 土工基础, 2018(02)
  • [10]南京长江四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控裂关键技术研究[D]. 魏玉莲. 东南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