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CDP成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关于建立CDP成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一、对建立CDP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彭新钰[1](2021)在《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步入21世纪,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高,环境污染问题在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慢慢侵蚀人们的生活。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重空前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高。而重污染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自然受到来自外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如今重污染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是否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是否采取行动支持国家环境保护方针等。在这之中,造纸行业虽然作为传统轻工业,但也因其产量大、用水多、污染严重等特点成为重污染企业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其对环境保护也负不可推脱的责任。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研究的重点也开始从环境会计的概念向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转变。本文首先以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为切入点,整理了大量环境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评价方面的资料和文献,以对环境会计及其相关的概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选取部分造纸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公司,得到造纸行业普遍存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和问题。然后根据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恰当的质量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评价体系。最后,将构建的评价体系运用于案例企业,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通过将构建的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于晨鸣纸业,针对评价的结果得出以下建议及结论:第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并且定量为主的要求。第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完整规范以及统一,这里就需要政府颁发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对信息披露的内容作到一定的辅助和限制作用。第三,采用多渠道共同进行披露的方式,灵活运用媒体、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将企业环境良好信息传播给信息需求者和关心企业环境保护质量的人群,给企业的形象加分。第四,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编写环境信息独立报告书,使得信息的披露更规范和全面。第五,聘请其他专业机构对企业相关环境信息的披露作出监管和鉴证,提升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刘昊[2](2021)在《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快速老龄化”和“快速高龄化”的双重压力,同时,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也相伴而生。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比率提升等趋势下,家庭所承担的老年人照护功能开始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2016年人社部提出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这为全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开启了破冰之旅。长期照护保险作为我国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的重要一环,是满足社会长期照护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四年以来,长期照护保险在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制度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存在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不成熟、制度受益人群范围过窄等问题,特别是各地政策“百花齐放”造成的差异化试点的既成事实阻碍了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统一。当前试点扩围呼声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建立健全长期照护保险,尤其是覆盖人群更广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问题进行研究,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及试点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本文以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为研究对象,依据福利多元主义、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萨瓦斯民营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保险精算、AHP+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三阶段DEA+Tobit、PLS-SEM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框架梳理、现状分析、筹资效果评估、服务效果评估、经办效果评估、政策优化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及其优化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试点城市分布区域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状况普遍较为富裕,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以来,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和解放了劳动力、整体上减少了医保基金支出和改善了老年人生存质量、极大促进了照护产业发展和扩大了就业渠道,对老年人失能照护风险的化解和多元照护需求的满足起到正面助推作用。(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测期内累计结余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来说,一方面,可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即可以部分支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累计结余不断减少的趋势,避免因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的过多划拨而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无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如何,多元筹资模式相较于医保划拨模式均具有更高的基金可持续性。不管是在重度还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保障范围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占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额的比例均不应该超过20%,在这一水平上,预测期内既能够基本上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能够充分利用医保累计结余资金。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应采用“个人缴费+医保划拨+财政补助”的多元筹资模式。在医保划拨比例为20%的情景下,个人缴费比例应控制在筹资总额的15%,即个人缴费负担在0.18%~0.23%之间,财政支出应占到筹资总额的65%,即财政负担在0.54%~0.92%之间,这既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也能兼顾制度的可负担性。(3)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对比SFA回归调整前后,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产生显着变化,具体来说,环境因素所致的规模冗余主要表现在经济越发达或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护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越易过剩;财政投入越多,床位越易空闲。不同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在综合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PPP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效率值要高于政府包办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Tobit回归分析表明,供给模式、地理位置、费用结算是否及时、是否医养融合均对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种类和监督频率的影响并不显着。(4)在1~5分的评价标准下,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384分,偏向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移情性最好(3.718),保证性(3.627)、响应性(3.495)、有形性(3.383)次之,有效性(3.176)最差,这表明各项指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779分,高于机构照护服务质量,偏向于“比较好”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较为理想;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性最好(3.978),保证性(3.919)、移情性(3.900)、有形性(3.419)次之,响应性(3.128)最差,除了响应性维度外各指标得分均比机构照护服务质量高。(5)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评价可从资格申请、失能评估、机构准入、待遇给付、政策宣传几方面进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和政府包办经办模式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3.477和3.348分,社商协作经办模式相比于政府包办经办模式,其经办能力更强,公众满意度更高。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验证了经办模式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显着影响,此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行政文化、政策支持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正向影响,而参保期望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负向影响。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提升则会降低参保者的抱怨频率并提升参保者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信任程度,从而提升参保者政策获得感。(6)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可从筹资、服务与经办三个方面展开。从筹资方面来说,应合理利用结余基金,扩大制度保障范围、建立责任共担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协调与商业长期照护保险关系,明确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基金用途;从服务方面来说,坚持长期照护服务PPP供给模式改革方向,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应以有形性和有效性为重点,提升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以响应性为重点,提升居家照护服务质量;从经办方面来说,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实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良好行政文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林琳[3](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认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袁新锋[4](2020)在《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显着变化就是“效率优位”正在被“质量优位”所取代。“质量强国”战略对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势必将质量追求镶嵌其发展过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已成为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最大的主题,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将质量追求作为引导理念与实现方式。然而,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图景还未全面呈现,质量现状存在明显问题。究其原因:客观局限与主观不足相互交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结构与机制的探究,旨在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探寻切入点与着力点,从而为实践推进提供策略指导,进而真正体现公共体育服务对“健康中国”战略与“体育强国”战略的支撑价值。基于公共管理、质量管理、健康促进等基础理论,参照国外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经验,立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本研究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策略设计的逻辑构想,通过规范与实证研究路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研究法、扎根理论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具体方法开展了研究,主要工作呈现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梳理以及文献综述奠定了研究基础。通过相关概念的梳理,界定了核心概念,明确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公共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健康促进理论的发展脉络、交叉演化、自身局限进行了全面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照。第二,梳理了我国公共体育质量改进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问题。面对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不断高涨,各级政府做出了大量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然而,顶层设计滞后、协同机制不畅、基础设施不足、参与度弱、满意度低、均等性差、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依然普遍存在。本研究通过现状解析发现,理论研究对质量管理引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敏感性有所滞后,忽视了“因素分析-策略设计”的基本路径,导致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实践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归纳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成。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按照扎根理论的一般流程,设计开放性问题,把普通民众、相关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利用Nvivo11.0对深度访谈记录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提炼访谈材料的概念使其形成范畴,并逐步形成核心范畴,从中归纳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成;依据逻辑关系,形成了“探索性”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进行了现状问题归因,但“建议性而非验证性”的概念模型需要量化验证。第四,构建并验证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了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并构建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SPSS20.0对初始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形成了满足信度和效度要求的正式调查问卷。对有效问卷数据分析发现,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关联。运用AMOS24.0对样本数据开展了模型拟合与假设验证,结果明确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结构与机制。第五,设计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框架。依据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验证结果,立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问题,参照国内外经验得失,本研究设计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框架: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人员素质;统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供给;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设计;丰富公共体育组织活动;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监管;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机制。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第一,通过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联分析得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工作单位性质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直接关系的模型验证结果说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存在结构区分。人员素质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管理的执行核心;场馆设施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基础保障;服务设计与组织活动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价值明显;服务监管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推动价值显着。因此,公共体育组织应该在激励机制、培养制度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不断完善来提升人员素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质量改进需要在制度规划、体制突破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着手;通过丰富民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以及便捷的服务设计提升民众健身的参与度和科学性;还要发挥服务监管在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过程的主动性与创新性。第二,平行中介效应的模型验证结果说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既有结构区分,也有层次差异。场馆设施与人员素质作为“保健因素”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组织活动与服务设计作为“激励因素”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方向所在。体育设施与人员素质作为基础因素通过服务设计与组织活动影响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人员素质均对服务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影响明显,而场馆设施仅对服务设计产生支持。由此说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依赖组织资源的基础保障,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场馆设施的丰富与人员素质的改善需要通过科学的组织活动与合理的服务设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因此,公共体育组织夯实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进而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设计、丰富公共体育组织活动才是改进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而人员素质的提升是策略设计的重中之重。第三,链式中介效应的模型验证结果说明,场馆设施、人员素质、组织活动以及服务设计在服务监管与服务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机理与条件,但服务监管本身在公共体育复杂系统中并不能直接提升服务质量,其推动作用体现在对相关因素的影响过程中。由此说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要探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补齐短板,确保因素间的影响机制落实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实践中,还要体现服务监管与人员素质的策略重点,同时兼顾公共服务特点。因此,本研究围绕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提出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的治理格局、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工具选择、整合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实现过程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机制。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了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丰富与完善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现有研究与实践仅是公共体育服务个别管理环节的改革,忽略了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并未找到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解决方案,也没有建立以健康促进为指导的完整理论体系。针对上述不足与现实挑战,本研究在肯定质量管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前提下,把握公共体育服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二者的相通性与适应性进行了探究,初步建立了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管理理论框架,为实践推进确定了方向与路径。第二,构建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加以验证,基本明确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与机制。现有理论研究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与机制并不清晰,导致实践推进并未完全遵循改善影响因素条件进而改进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基本路径。本研究借助相关工具,通过扎根理论归纳了公共体育服务影响因素的构成,又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理论假设。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有一定关联关系;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存在结构划分与层次差异;部分影响因素并不能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而是需要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价值。清晰的影响因素结构与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着力点与切入点。第三,解析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实施条件,探索性设计了基于影响因素结构与机制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现有研究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与系统性,提出的策略通常存在笼统而分散的缺陷。本研究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特殊性以及质量策略的可操作性出发,将多项质量管理领域的成熟做法,如:质量认证、标杆管理、质量循环运用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针对影响因素结构与影响机制的验证结果提出了夯实基础、提升体验、多元主体、工具选择、实现过程等综合性策略框架。学术合理性与实践可操作性的互动促成了质量理论向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扩展与延伸。本研究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为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研究开拓了质量管理的新视角;在实践方面,有利于促进“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推进。但由于能力与条件所限,本研究存在研究资料不够丰富、影响因素不够全面、改进策略有待全面检验等不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变量、进一步厘清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逐步推进策略检验与完善。

马天娇[5](2020)在《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医患信任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特殊人际信任关系,贯穿于一切医疗活动的始终,直接影响着医患双方对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卫生服务质量和健康结局的改善,还会影响公众对国家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满意度和获得感。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如何建立起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的互信关系,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普及率和利用率,引导居民合理就医,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守门人”功能,是国家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的:本研究选取基层医务人员视角,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出发,分析其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以及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信任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以及其它相关变量发挥的间接作用,构建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路径模型,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重视信任构建,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当前医患信任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吉林省全部9个市州的1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所乡镇卫生院1160名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等)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况,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等内容。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收集,采用IBM SPSS24.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采用AMOS 24.0软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定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分别于2018年11月至12月和2019年8月至9月,选取54名基层医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对访谈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录成Word文档,然后导入Nvivo 11软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程度为中等程度,总均分为3.79±0.60(得分范围为1-5分),患者角色维度得分为3.84±0.59,尊重人际关系维度得分为3.73±0.67。医务人员的年龄、编制、机构类型对信任患者总分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均分为3.82±0.52(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以病人及家庭为中心维度得分最高,为3.96±0.58分;首诊维度得分最低,为3.53±0.74分。其余六个维度得分为连续性3.67±0.58,协调性3.87±0.57,综合性(可及性)3.90±0.62,综合性(提供服务)3.82±0.60,面向社区3.88±0.61。医务人员的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之间显着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649。控制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正向影响。(4)医务人员工作投入总均分为4.22±1.17(得分范围0-6分),其中专注得分最高,为4.30±1.20,活力得分最低,为4.15±1.20。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在患者信任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工作投入,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5)工作满意度总均分为3.72±0.69(得分范围为1-5分),内部满意度维度得分为3.76±0.68,外部满意度维度得分为3.67±0.76。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患者信任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6)情绪劳动总均分为3.28±0.63(得分范围为1-5分),真实表达维度得分最高(3.68±0.70),其次为深层表演得分(3.42±0.70),得分最低为表层表演维度(3.04±0.76)。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深层表演、真实表达情绪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均分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情绪劳动在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情绪劳动,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7)各变量的综合作用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和情绪劳动,在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2.79%、13.86%、18.41%。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直接影响工作投入;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工作投入;还可以通过情绪劳动间接影响工作投入,工作投入可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运用结构方程多群组比较发现,年龄会造成模型差异,而学历、机构类型则不会产生差异。(8)定性访谈资料分析,共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为“基层卫生医患互信及其影响因素”、“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劳动”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结果综合概括为:基层医务人员感受到患者的信任,积极的信任体验促进医务人员对患者投以信任,产生积极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特别是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后,医患互信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也会面对患者的不信任状况,面对消极的信任氛围,医务人员会根据医疗服务机构的要求或职业道德的约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患者提供服务,从而产生情绪劳动过程。然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低下,难以对医务人员进行积极的外部支持和鼓励,长期以往,会影响工作满意度,最终也会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结论:(1)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卫生服务质量,提示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应重视和构建医患互信机制,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服务质量。(2)卫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重视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的始动因素,以及其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采用积极的情绪劳动策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3)论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为医患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提示卫生政策管理者与制定者注重信任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4)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产生影响,提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以及积极的情绪劳动策略培训,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卫生服务质量。

王华媛[6](2020)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领域企业更加注重员工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国家适时推出了“双证制度”,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水平提升,“双证”指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经过多年实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我国职业鉴定体系推行较晚,尽管实施了一系列详细的措施提升鉴定质量,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如体制等)的制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考虑到当前鉴定机构的作用、地位与管理情况,为了使鉴定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升鉴定质量,急需改革鉴定机构管理模式,构建以增强自我控制为主导的全面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评价体系。论文首先阐述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作用及重要意义,对中国职业技能鉴定体制的发展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以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管理现状,以问题为导向,结合ISO9000:2000中的要求,对评价模型进行了指标的选取,接着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整体模型的构建,针对山东职业学院鉴定所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山东职业学院鉴定所的考核质量管理A4、设施、设备质量管理A6、鉴定机构质量管理A5、培训质量管理A3,四个方面需要重点加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对策,并对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实施质量评价模型的成效进行了应用分析总结。本文对推进职业教育技能鉴定工作,完善职业教育鉴定体系质量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武姗姗[7](2020)在《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高校课程教材管理是高校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管理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针对大学教材管理问题先后出台系列文件,提出相关要求。2017年,国家成立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同年,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全面审议教材工作,这是建国70年以来第一次创立高标准的教材管理组织。因此,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查分析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政策建议,对于优化高校教材管理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均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Z大学为个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两份问卷,在全校范围内分别抽样调查教师和学生,从师生使用教材活动中最直观的感受和体悟来了解Z大学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现状。同时,就教材管理工作深入访谈了部分专任教师、校院两级的教材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材料,力图从教材开发、教材选择、教材使用、教材评价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透视Z大学教材管理的现状。研究发现,Z大学教材管理表现出一些突出的的特点,教师在选择教材中有较高的话语权,教材选用的程序规范,所选用的教材与教学适配性高,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使用教材方式灵活,并未把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依据。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主要表现为选用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新形态教材开发困难重重、“新高考”录取学生基础不一致突显教材选择的难、教材评价标准有待完善、教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必须进一步重视教材管理工作,在选用教材时要严把质量关,加大新形态教材建设力度,通过教材补齐新高考改革为学生带来的基础短板,强化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此外,还需完善教材评价激励机制,提升教材管理的科学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质量,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王青青[8](2020)在《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职业结构变迁加速,传统职业淘汰快,新职业不断涌现,迫使人们处于持续不断的学习之中,催生了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刚性需求。在本科生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更是成为规模扩张的主体,为在职人员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历提升通道;其中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在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规模的扩大,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以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培养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生源入口、培养过程、毕业监控等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是培养方案同质化;然后是录取时生源“异质性”混搭;以及对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资源投入少;然后是培养单位过程性管理的缺失;最后再毕业输出阶段存在着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较低、监督和约束制度不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力度弱和相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关于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培养单位应对生源变化准备不充分、忽视培养方案有效制定、过程性管理的缺失、毕业输出监控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为解决当前贵州省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尝试完善培养目标、生源入口、培养过程、毕业监控等方面的不足,保障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是重视生源入口的管理工作、合理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健全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辅助支持系统、加强过程性管理,以及完善毕业输出的监控机制。

梁炜[9](2020)在《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这一特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经济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现依据。在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诸多要素中,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国家实力跃迁的重要基础,也是抵御“黑天鹅”“灰犀牛”等公共事件和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制约科技创新的诸多制度藩篱不断被破除,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中国科技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已经具备实现跨越发展、成为世界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然而从现实表现来看,科技创新“红利”释放不足,未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产学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迟缓,产业链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状态。总体来看,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发展需求,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形成了“科技进步陷阱”。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孜孜以求的目标时,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机理分析、问题辨识,以及基于转型背景下的对策研究,成为了本论文的初衷和目标。本论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其逻辑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与阐释,同时分别提出科技创新支撑生产效率提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三个研究假说;其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990-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现实表现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改进的DEA分析方法——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DEA(Comprehensive Data Envelope Analysis),使用该方法对2013-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厘清现阶段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再次,分别从生产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角度对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最后,探讨转型背景下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度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贡献有:(1)在分析框架方面,基于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阶段转换的大背景,初步搭建了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结构变迁、发展方式转变纳入同一个逻辑框架中,从而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机制做系统性分析;同时构建了四阶段的科技创新全链条模型,分别从过程和结果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2)在测度方法方面,借鉴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方法,创新性地对传统DEA方法进行改进,构建CDEA模型,力图克服DEA孤立分割优化目标的片面性,以综合性、全面性的视角对创新绩效做出评价。(3)在对策建议方面,基于国际创新环境变化、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现实背景,按照系统性、协调性、耦合性的原理,构建科技创新“模式—路径—政策”的“三位一体”转型策略,该体系的核心在于“转型”,逻辑层级在于“路径”实施是“模式”选择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为“模式”提供了保障手段,同样的“政策”制定是“路径”实施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为“路径”提供了保障手段。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于追求人类最终价值的实现,这是经济研究哲学高度的不断跃升,也是经济实践文明演进的不断进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高级状态。本论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探索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症之药”,在新的起点上,通过因势利导的发展思维、道路和决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姬瑞环[10](2020)在《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1978年开始恢复,到现在已经有42年的历史。在发展近50年来,民办本科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已成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形成一支强劲增长的高等教育力量。高质量、高水准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也是各民办高校所追求的办学目标。而体育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很重要,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开展是高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及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分析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缺点,对更好的发展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河南省12所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河南省12所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与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调查的维度涉及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及内容、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的态度、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与使用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方面,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较为清晰,各高校在公共体育课堂授课形式方面存在差异,多数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很感兴趣,上课也能够积极投入课堂,教师的课堂组织较为严密,课堂教学氛围比较积极活跃。2.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方面,教师们认为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教师的聘任、晋升、奖惩等提供依据,学生为教师进行网上评课主要是因为学校的要求;教师对学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内容基本处于不太关注的状态,学生平时对于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关注度不够。3.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方面展开评价;各学校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大同小异,存在指标体系不全面问题,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4.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学生、同事、学院领导、学校督导小组组成,教师自评目前在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中开展的比较少;学校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不能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大多数学校只反馈等级,不能够反馈具体存在问题。对于一些好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学校之间应该互相借鉴,共同促进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更加完善,提高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并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自主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更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有利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2.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应加大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宣传力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明确评价的目的,以及自己评价的意义所在。评价方式应该实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重视网络测评的同时,也应适当加大对座谈会的重视程度。3.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中,应重视教师自评这一重要评价主体。同时要完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时提供具体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更正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对建立CDP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建立CDP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1.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框架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概述
    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和目标
        2.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
        2.2.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定义
        2.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作用
        2.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特点
    2.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 自组织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介绍及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3.1 造纸企业概况
        3.1.1 造纸工业地位及影响
        3.1.2 造纸企业行业特点
        3.1.3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
        3.1.4 造纸行业发展趋势
        3.1.5 我国造纸行业上市公司样本选取
    3.2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3.2.1 自然环境现状与法律法规需求
        3.2.2 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
        3.2.3 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重视
    3.3 造纸企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3.3.1 对披露内容的分析
        3.3.2 对披露方式的分析
    3.4 造纸企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4.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不强
        3.4.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
        3.4.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
        3.4.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
    3.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3.5.1 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
        3.5.2 评价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无法区分
        3.5.3 评价指标缺乏普适性
4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4.1.1 响应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政策
        4.1.2 与造纸企业环境战略目标相结合
        4.1.3 针对造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
    4.2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系统性原则
        4.2.3 实用性原则
    4.3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4.3.1 相关性指标
        4.3.2 可靠性指标
        4.3.3 显着性指标
        4.3.4 及时性指标
    4.4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4.4.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 造纸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以晨鸣纸业为例
    5.1 晨鸣纸业基本概况
        5.1.1 公司简介
        5.1.2 公司环境策略
    5.2 晨鸣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5.2.1 各指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2.2 综合评价分析
    5.3 晨鸣纸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策略
        5.3.1 定性与定量有效结合
        5.3.2 披露内容统一规范
        5.3.3 多渠道共同披露
        5.3.4 编制环境信息独立报告书
        5.3.5 委托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环境会计报告鉴证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研究
        1.2.2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的研究
        1.2.4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经办问题的研究
        1.2.5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效果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期照护保险
        2.1.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
        2.1.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模式
        2.1.4 效果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
        2.2.2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2.2.3 萨瓦斯民营化理论
    2.3 分析框架
    2.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各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及相互关系
        2.4.1 筹资部分的职能作用
        2.4.2 服务部分的职能作用
        2.4.3 经办部分的职能作用
        2.4.4 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2.5 本章小节
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现状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
    3.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概述
        3.1.1 试点城市的城市地位和经济水平
        3.1.2 试点城市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程度
        3.1.3 对试点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的基本判断
    3.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方案分析
        3.2.1 筹资方面
        3.2.2 服务方面
        3.2.3 经办方面
    3.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不同试点模式分析
        3.3.1 试点城市不同筹资模式分析
        3.3.2 试点城市不同服务模式分析
        3.3.3 试点城市不同经办模式分析
    3.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成效
    3.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国际经验借鉴
        3.5.1 德国经验
        3.5.2 日本经验
        3.5.3 荷兰经验
        3.5.4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节
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效果评估
    4.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支出分析
        4.1.1 城乡老年人口
        4.1.2 各失能等级老年人口的比例
        4.1.3 不同失能等级的老年人选择不同照护方式的比例
        4.1.4 不同照护方式的使用成本
        4.1.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支出
    4.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收入分析
        4.2.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额
        4.2.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额
        4.2.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收入
    4.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分析
        4.3.1 医保划拨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3.2 多元筹资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效果评估
    5.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5.1.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1.2 模型构建
        5.1.3 三阶段DEA结果与分析
        5.1.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服务质量评价
        5.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效果评估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本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选择
        6.2.3 变量设定
    6.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评价
    6.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评价
        6.4.2 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总体思路
    7.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
        7.2.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的政策建议
        7.2.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建议
        7.2.3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的政策建议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
        2.1.2 公共体育服务
        2.1.3 产品质量
        2.1.4 服务质量
        2.1.5 公共服务质量
        2.1.6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2.1.7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
    2.2 理论基础及应用
        2.2.1 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质量管理理论
        2.2.5 政府工具理论
        2.2.6 健康促进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公共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3.2 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
        2.3.3 公共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的文献评述
        2.3.4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3.5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
        2.3.6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的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实践进展与问题审视
    3.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3.1.1 引领政策日趋丰富
        3.1.2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3.1.3 执行工具日趋多元
    3.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现状的问题审视
        3.2.1 公共体育服务顶层设计滞后
        3.2.2 公共体育服务主体间协同机制不畅
        3.2.3 公共体育筹资渠道单一且效率偏低
        3.2.4 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不足且管理落后
        3.2.5 公共体育健身参与度低
        3.2.6 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差
        3.2.7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失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识别
    4.1 扎根理论研究法
    4.2 研究设计
        4.2.1 深度访谈
        4.2.2 对象选择
        4.2.3 三级编码
    4.3 资料收集
    4.4 编码过程
        4.4.1 开放式编码
        4.4.2 主轴编码
        4.4.3 选择性编码
    4.5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4.5.1 概念模型的构建
        4.5.2 概念模型的识别
        4.5.3 质量问题的归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理论模型的构建
        5.1.1 场馆设施及人员素质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系
        5.1.2 服务设计及组织活动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系
        5.1.3 服务监管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系
        5.1.4 无形因素在有形因素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间的作用
        5.1.5 有形和无形因素在服务监管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间的作用
        5.1.6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与工具
        5.2.2 变量测量
        5.2.3 问卷设计
        5.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5.3 数据分析
        5.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2 模型拟合度验证
        5.3.3 信度分析
        5.3.4 效度分析
    5.4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验证
        5.4.1 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联分析
        5.4.2 中介效应与链式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
        5.4.3 场馆设施及人员素质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
        5.4.4 服务设计及组织活动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
        5.4.5 服务监管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
        5.4.6 无形因素在有形因素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间的平行中介作用
        5.4.7 有形和无形因素在服务监管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5.5 结果讨论
        5.5.1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基本结构
        5.5.2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层次差异
        5.5.3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策略
    6.1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人员素质
        6.1.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6.1.2 落实人才培养制度
        6.1.3 培育组织质量文化
    6.2 统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供给
        6.2.1 规划与执行并重
        6.2.2 突破体制性障碍
        6.2.3 绩效评估常态化
    6.3 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设计
        6.3.1 确立人民主体地位
        6.3.2 立足民众健身需求
        6.3.3 顺应智慧健身趋势
    6.4 丰富公共体育组织活动
        6.4.1 倡导“主动健康”理念
        6.4.2 注重体育社会组织培育
        6.4.3 建立公共体育服务数据平台
    6.5 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监管
        6.5.1 战略规划引领
        6.5.2 法律制度保障
        6.5.3 质量标准支撑
        6.5.4 规范财务管理
        6.5.5 强化服务质量评估
    6.6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机制
        6.6.1 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的治理格局
        6.6.2 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工具选择
        6.6.3 整合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实现过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与策略
        7.1.2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层次与策略
        7.1.3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整体运行机制
    7.2 研究局限
        7.2.1 研究资料不够丰富
        7.2.2 影响因素不够全面
        7.2.3 改进策略有待全面检验
    7.3 研究展望
        7.3.1 进一步丰富研究变量
        7.3.2 进一步厘清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7.3.3 逐步推进策略检验与完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医患信任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医患信任的测量
        1.2.3 医患信任的影响因素
        1.2.4 医生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
    1.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服务质量的概念及评价
        1.3.2 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及评价
        1.3.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内涵及评价
    1.4 国内外关于提升卫生服务质量的相关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1.5 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1.6 工作投入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1.7 工作满意度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1.8 情绪劳动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0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服务接触理论
    2.2 情感事件理论
    2.3 资源保存理论
    2.4 工作需求-资源理论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本量计算
        3.2.3 抽样方法
        3.2.4 调查方法
        3.2.5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7 质量控制
    3.3 深入访谈法
        3.3.1 访谈对象
        3.3.2 制定访谈提纲
        3.3.3 访谈资料收集
        3.3.4 访谈资料分析
        3.3.5 质量控制
第4章 定量研究结果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分析
        4.2.1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量表信效度分析
        4.2.2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的情况
        4.2.3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的影响
        4.2.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4.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分析
        4.3.1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量表信效度分析
        4.3.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情况
        4.3.3 医务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
        4.3.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4.4 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4.4.1 相关分析
        4.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投入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4.5.1 工作投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4.5.2 医务人员工作投入情况
        4.5.3 医务人员工作投入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4.5.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投入状况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4.5.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4.5.6 工作投入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4.5.7 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4.6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4.6.1 工作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4.6.2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
        4.6.3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4.6.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4.6.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4.6.6 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6.7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4.7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绪劳动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4.7.1 情绪劳动量表信效度分析
        4.7.2 医务人员情绪劳动情况
        4.7.3 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4.7.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4.7.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情绪劳动的影响
        4.7.6 情绪劳动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7.7 情绪劳动的中介效应分析
    4.8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模型分析
        4.8.1 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前因变量模型
        4.8.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影响机制模型分析
    4.9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4.9.1 年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4.9.2 学历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4.9.3 机构类型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定性研究结果
    5.1 访谈对象情况
    5.2 研究结果
        5.2.1 主题1:基层卫生医患互信及其影响因素
        5.2.2 主题2: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
        5.2.3 主题3: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5.2.4 主题4: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劳动
        5.2.5 主题5: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6.1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及影响因素
    6.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情况
    6.3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6.4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投入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6.5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6.6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绪劳动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6.7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模型
    6.8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6.9 对策与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
    2.1 职业技能鉴定的界定
    2.2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体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3 职业技能鉴定的作用
    2.4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义
3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案例分析
    3.1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
    3.2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趋势
    3.3 山东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体系存在的问题
4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分析
    4.1 建立质量评价模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4.2 基本原则与实施步骤
    4.3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构建
    4.4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4.5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应用建设及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1.课程教材
        2.教材管理
    (四)文献综述
        1.“高校教材管理”相关文献趋势分析
        2.已有研究的分类综述
        3.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本科课程教材管理调查的设计实施
    (一)调查框架
    (二)调查工具
        1.问卷部分
        2.访谈部分
    (三)调查对象
        1.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
        2.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试测问卷)
        3.研究对象具体情况(正式问卷)
    (四)调查伦理
二、本科课程教材管理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教材管理总体情况
    (二)教材选择情况
        1.教材选择权
        2.教学适用水平
        3.不同语言教材的选择
        4.不同载体教材的选择
    (三)教材开发情况
        1.教材更新速度
        2.自编教材的质量
        3.自编教材使用率
        4.自编教材政策宣传
    (四)教材使用情况
        1.本科教学是否需要教材
        2.教师教材使用方式
        3.教材内容与课时量
    (五)教材评价情况
三、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特点与问题
    (一)Z大学教材管理的突出特点
        1.充分尊重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
        2.教材选用程序规范
        3.教材与教学适配性高
        4.教材使用方式灵活
    (二)教材管理的问题所在
        1.教材选用质量参差不齐
        2.新形态教材开发困难重重
        3.“新高考”突显教材遴选难度
        4.教材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5.教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四、优化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严把教材选用质量关
        1.选用高水准优质教材
        2.建立反馈机制淘汰劣质教材
        3.提高教材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强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1.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环境
        2.创建支持新形态教材的教学模式
        3.构建新形态教材立体化发展模式
    (三)鼓励教师编写教材讲义
    (四)优化教材评价激励机制
        1.教材评价机制的构建
        2.教材激励机制的构建
    (五)有效提升教材管理工作效率
        1.教材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2.完善教材管理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1: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2: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访谈提纲(管理人员)
附录4:Z大学本科教材管理访谈提纲(专任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目标
    五、理论基础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六、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分析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状况
    一、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现状分析
        (一)数据分析
        (二)个案分析
        (三)小结
    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录取时的异质性生源“混搭”
        (二)培养目标同质化
        (三)缺乏对学生的资源投入
        (四)简约式的过程管理
        (五)结果监测缺乏严格度
第三章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问题原因分析
    一、应对生源变化准备不充分
        (一)招生计划主导下的任务式调剂
        (二)忽视生源复杂化
    二、忽视培养方案有效制定
    三、学生资源投入不足
    四、过程性管理的缺失
        (一)缺乏有效课程教学体系
        (二)缺乏有效师资队伍
        (三)忽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日常管理意识的缺失
    五、结果监测机制不完善
        (一)学生认知存在不足
        (二)结果监测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贵州省高校完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相关建议
    一、重视生源入口管理工作
    二、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三、健全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支持系统
        (一)完善非全日制教育硕士激励制度和资助制度
        (二)提高培养单位质量保障主体意识
    四、完善过程管理工作机制
        (一)优化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及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五、完善结果监测机制
        (一)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
        (二)细化毕业标准
        (三)完善内部管理评估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调查问卷
附件2:访谈提纲
致谢

(9)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分析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综述
        2.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演变
        2.1.2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
        2.1.3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 关于科技创新的文献综述
        2.2.1 科技创新的内涵
        2.2.2 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
        2.2.3 科技创新模式
    2.3 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的文献综述
        2.3.1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数量的关系
        2.3.2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
    2.4 现有文献述评及对论文的启示
第三章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科技创新的内涵界定
    3.2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分析
        3.2.1 支撑高速度增长的传统增长动能式微的态势描述
        3.2.2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形成条件
        3.2.3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3.3 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
        3.3.1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般逻辑机理
        3.3.2 支撑机制Ⅰ:基于生产效率的视角
        3.3.3 支撑机制Ⅱ:基于经济结构的视角
        3.3.4 支撑机制Ⅲ:基于发展方式的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
    4.1 中国科技创新情况的历史考察
        4.1.1 科技创新指数的测度
        4.1.2 1990-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特征事实的基本描述
    4.2 中国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4.2.1 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DEA模型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分析
        4.3.1 科技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产出的效率评价
        4.3.2 科技创新系统的阶段效率评价
        4.3.3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评价
    4.4 近年来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效率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5.1 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的理论逻辑
    5.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5.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5.3.2 区域面板数据回归
        5.3.3 经验解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结构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6.1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
    6.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6.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实证分析
        6.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6.3.2 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6.3.3 经验解释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发展方式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7.1 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机制
    7.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7.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 实证分析
        7.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7.3.2 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7.3.3 经验解释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以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模式转型
        8.1.1 模式转型的主要思路
        8.1.2 “一体”——国家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8.1.3 “两翼”——中心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合纵
        8.1.4 “三方”——“研—产—区”三方联动机制
        8.1.5 “四协同”——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市场的充分融合对接
    8.2 路径转型
        8.2.1 路径转型的主要思路
        8.2.2 科技创新主体的转型
        8.2.3 科技创新任务的转型
    8.3 政策转型
        8.3.1 政策转型的主要思路
        8.3.2 创新政策转型
        8.3.3 产业政策转型
        8.3.4 财税政策转型
        8.3.5 金融政策转型
        8.3.6 人才政策转型
        8.3.7 对外政策转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9.1 结论
    9.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附录 :CDEA模型求解程序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有关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1.3.3 有关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3.1.1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3.1.2 公共体育课堂授课形式现状分析
        3.1.3 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
        3.1.4 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学习态度情况分析
        3.1.5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情况分析
        3.1.6 公共体育课堂氛围现状分析
    3.2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3.2.1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现状分析
        3.2.2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现状分析
        3.2.3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现状分析
        3.2.4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现状分析
        3.2.5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态度现状分析
        3.2.6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现状分析
        3.2.7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现状分析
        3.2.8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现状分析
    3.3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不足分析
        3.3.1 教学质量评价目的偏离
        3.3.2 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3.3.3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客观性不强
        3.3.4 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3.4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3.4.1 强化对教师对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的认识和理解
        3.4.2 改进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手段
        3.4.3 加强正确观念宣传,落实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
        3.4.4 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的重视程度,科学处理评价信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访谈提纲
    附录B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C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D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录E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师自评表及个人改进计划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对建立CDP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造纸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以晨鸣纸业为例[D]. 彭新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D]. 刘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3]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研究[D]. 袁新锋. 山东大学, 2020(01)
  • [5]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D]. 马天娇. 吉林大学, 2020(01)
  • [6]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 王华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高校本科课程教材管理的调查研究 ——以Z大学为个案[D]. 武姗姗.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贵州省高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D]. 王青青.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梁炜. 西北大学, 2020(07)
  • [10]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D]. 姬瑞环.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关于建立CDP成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