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墓乐舞人物初探

大同北魏墓乐舞人物初探

一、大同北魏墓葬乐舞俑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冉令江[1](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元空[2](2021)在《北魏乐舞的文化整合与制度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乐舞史上,北魏占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接受乃至强化了周汉以降汉民族的礼乐传统,另一方面也为隋唐时期基于多民族和文化的新乐舞体系的形成开了滥觞。就其贡献而言,北魏乐舞实现了对北方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整合,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北魏乐舞制度化是由多方面的合力共同促成的:一是礼乐制度发展的自律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推动;二是北魏统治者政治治理的需要;三是中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争取。它们共同使乐舞成为艺术与政治、华夏与四夷获得一体的映像形式。

李迎莹[3](2021)在《北朝出行仪仗图中的服饰研究 ——以墓葬壁画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朝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元素激烈冲击交融的时代。服饰作为社会文化变革的载体,可以体现出不同时代所蕴含的特点。北朝时期中国服饰的发展经历了重大转折,而出行仪仗服饰作为礼制中的重要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对于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服饰的专项研究较为缺乏。通过对北朝仪仗制度与服饰文化新旧问题的考证,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的历史变化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本文以北朝墓葬壁画中的出行仪仗图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分析仪仗图中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品类和款式,通过比对相关时期的古文献记载,结合陶俑等图像资料以及部分服饰实物,尝试总结出北朝出行仪仗人物服饰的款式特征、搭配演变和特点。文章研究内容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研究现状的回顾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探讨。第二章整理古籍中记载的与北朝仪仗相关部分,总结北朝时期仪仗制度的变化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行仪仗图的内容和人物构成关系,并将列队人物分为前导、中心和护从三组人物。第三、四、五章按照服饰品类的构成,分析了这三组人物的首服、身衣、足衣和其他饰品的具体形制、款式特征和发展变化。最后一章,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整理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款式搭配、色彩搭配及搭配变化,并总结出北朝出行仪仗人物的服饰特点和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前导人物的首服分为风帽和平巾帻两类。风帽有六种样式,其中圆顶垂裙风帽是最为传统的样式,后续的软巾风帽、三棱风帽等皆由此型发展而来。鸡冠形风帽仅在北魏前导人物身上有发现。平巾帻仅为北齐皇室宗亲墓葬中的前导佩戴。身衣有裤褶、窄袖袍服、半袖衣和帔袄。褶服可分为窄袖褶服和广袖褶服,裤亦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之分,大口裤有缚裤和不缚裤两种穿着方式。窄袖袍服有圆领和交领两种样式。甲骑具装是北朝前导人物中最具特色的穿着,仅见于北魏时期的导骑。半袖衣是湾漳大墓中前导人物最常见的穿着。足衣有靴和履两种,长裤束于靴内为常见穿着方式。(二)北朝出行仪仗图中的中心人物的首服可以分为平巾帻、漆纱笼冠、风帽、头巾四类。首服中最为特别的是湾漳大墓中供奉侍臣所佩戴的漆纱笼冠,和平巾帻一起佩戴。头巾分为折上巾和幅巾两类,见于北齐山西地区的出行壁画墓中的各类人物。身衣有大袖朝服、帔袄、袍服、裲裆甲、明光铠和裤褶。大袖朝服与漆纱笼冠一起搭配。袍服分为翻领窄袖袍服和广袖袍服。广袖袍服仅见于北周的执刀仪卫,且均为绯色,与明光铠搭配穿着。裲裆结构简单,只有前胸和后背两片衣襟,与漆纱笼冠和平巾帻一起出现。(三)护从人员中的骑兵武士、步兵护从服饰与前导中的导骑护卫相同。男女侍从的服饰与中心人物相比,礼仪性较弱。男性侍从的服装均为窄袖褶服、袍服搭配小口裤。女性侍从的首服分为巾帽和笼冠两类。巾帽中的凹顶垂裙皂帽可能专属女性。发髻有四角高髻、双髻、月牙髻和假发四种样式。身衣分为襦裙和袍服。襦有宽窄之分,窄袖襦领型有交领、圆领和翻领三种;广袖襦多为交领。下裙有单色裙、间色裙和裲裆背心裙。(四)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的服饰搭配,表现出以下三个趋势:一、仪仗人物的鲜卑服的款式日趋宽大,逐渐汉化;二、服饰搭配上,从一开始极具鲜卑特色的军戎化服饰,逐渐变成“胡汉交融”的鲜卑服和汉式礼仪服饰的配合;三、以汉文化形制的服饰为尊。北朝的出行仪仗服饰,对隋唐的出行仪仗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服装色彩搭配和服装形制上。

骆东峰[4](2020)在《大同北魏墓葬中的乐舞形象》文中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音乐、舞蹈是中国乐舞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上承秦汉的乐舞传统,又吸收融会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外来的乐舞,获得了新的发展[1]。北魏处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统治阶级提倡乐舞,这种社会风气不仅影响到世俗生活、佛教艺术,也渗透到丧葬习俗中,大同地区的北魏墓葬中不乏乐舞形象。北魏墓葬中乐舞形象表现的人种、性别不同,人物形象或跪或立,姿态各异,

杨倩倩[5](2020)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风帽”研究》文中指出

胡一平[6](2020)在《北魏陶俑首服的考古类型学研究》文中提出首服亦称元服,又叫头衣,泛指所有用于包裹头部的饰物。中国古代首服文化与国家制度、身份等级、社会风俗及道德伦理息息相关,在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俑是随葬的偶人,先秦以来便在随葬品中占重要地位。北魏墓葬多有陶俑陪葬,在用俑制度上上承汉晋,下启隋唐,拥有相对固定的俑群组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社会一个固定群体的现实状况。北魏陶俑首服的发展变化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部分群体首服的发展。北魏出土陶俑墓葬共计51座,集中分布于六个中心区域,即盛乐中心区、大同中心区、洛阳中心区、邺城中心区、西部地区及青齐地区。出土首服陶俑至少1357件,主要类别包括镇墓武士俑、出行仪仗俑、伎乐舞乐佣及庖厨操作俑等。根据对各类陶俑首服的型式分析,北魏陶俑首服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变化,共经历了四个阶段。陶俑首服的主要类别包括兜鍪、帽、冠及巾,不同类别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出现了相应的发展变化。同时,在共性的发展规律下,各地区陶俑首服的发展情况又都存在一定的区域特色。总体上,北魏陶俑首服呈现一种逐步汉化的趋势,但受客观条件及历史背景影响,不同区域的汉化速度及进程不尽相同。同时,北魏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使陶俑首服也呈现出一种鲜卑族、汉族与其他西域胡族特色共存的面貌。

郭梦瑶[7](2020)在《山西大同北魏陶俑动态插画表现形式探讨》文中指出动态插画它是在静态插画基础之上的创新和再拓宽,动态插画极大地拓展了插画的表现范畴,是当今比较新颖的艺术形式。动态插画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做出具有动态效果的GIF图片或是不同格式的视频效果。其具有视觉效果较强,画面更加灵动,视觉冲击力更强,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等特点。动态插画是通过图像帧的变化变成动态的表现形式,动态插画中元素的移动、图形的变化、镜头的动态、视角的变化构成了动态插画中的动态形式,动态插画的表现具有生动感和直观性。近年来以数字方式设计创作文化遗产主题类的艺术设计创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山西大同北魏陶俑这一文化遗产艺术品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以新的艺术语言呈现经典文化成就,通过动态插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实践,开展优良文化遗产数字内容的设计尝试,实践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与演绎,探讨动态插画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拓展,以数字平台展示人类智慧与劳动的凝结的文化遗产。

张裕涵[8](2020)在《唐代百戏演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戏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数千年变迁,及至唐时,由分化走向繁荣,演出内容不断增修扩充,举凡俳优、俗乐乐舞、杂技幻术皆被划归其范畴之内,在唐代的文艺娱乐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对唐人的影响跨越阶层,是中国演剧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唐代百戏作为一种“俗”的文艺样式而存在,相关资料并未被系统地辑录梳理,而是散落于两唐书、《全唐诗》《全唐文》、敦煌文书、各类笔记小说以及敦煌壁画、墓葬乐俑等百戏文物之中,这些散见史料是百戏在唐代发展的重要史证。因此,通过对散见文献、文物资料的系统梳理整合,还原唐代百戏演出的整体情貌是本文的研究重心。唐代,是百戏疾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间百戏在多重外力与内因互相作用下迈向巅峰。本文首先论述唐代百戏繁荣的外部因素,唐代百戏的繁盛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先秦至隋代多朝的繁衍积淀过程。唐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对百戏的发展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三种因素看似老生常谈,空洞宽泛,实则不然。唐时的社会大背景与它朝相较,在诸多共性之下又极具迥异的时代特色,统治者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市坊制崩溃导致商品经济的兴起、频繁的对外交往——胡乐入华等,皆对百戏的发展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推动它向前迈进。继而采用文物与文献相互结合印证的方式,将涉及到唐代百戏内容的近百件墓葬文物(百戏乐俑或壁画)悉数辑录,并结合文献史料将其分门别类为歌舞戏、俳优杂戏类、乐舞类、幻术杂技类等四种类型,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文物进行述评。百戏文物非常具象地还原了唐时踏摇娘、参军戏、乐舞杂技等百戏演出的生动场景,让我们对唐代百戏的演出形态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与了解,如此甚多的百戏文物也印证了唐代百戏演出的繁盛。唐代百戏的社会大环境与演出类型交代清楚之后,再从管理机构、民俗、宗教、观演关系的视角对唐代百戏演出生态进行全面多方位的剖析。百戏诸伎作为唐代游艺活动的中流砥柱,除去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还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内部构建,官方力量的介入将百戏纳入职能部门的管辖之下,为其提供了相对系统规范的指导,为百戏的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民俗视域下中的婚丧嫁娶、生诞节日以及宗教信仰视域下的迎神赛社、宗教祭祀等与百戏存在着深广交错的因缘,这些绵长悠久的世俗活动共同建构起唐代百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态,是推进唐代百戏葆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内在动因,唐代百戏与民俗宗教文化熔于一炉的紧密连缀,为后学打开了一扇透视唐代百戏的精神文化之窗。唐代多重繁兴的百戏演出空间与百戏的生产、消费对百戏艺术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也折射出唐代百戏由“贵族化”向“平民化”下移的发展轨迹。总之,上述各个要素皆是勾勒串联起唐代百戏整体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切入,辑录整理相关资料,以期探究唐代百戏在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厘清其发展脉络。

吕帆[9](2019)在《山西地区北朝陶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匈奴、乌桓、鲜卑、氐等少数民族涌入山西,分别建立了以平阳为都的汉赵政权,以平城为都的北魏王朝,以及以晋阳为别都的北齐政权。各民族在割据扩张的同时,虽杀伐动乱不断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这一地区的文化显得纷繁多元。陶俑,作为我国古代墓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山西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自然也具有了多姿多彩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山西地区北魏平城、北齐晋阳陶俑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且将其与洛阳、邺城等地同时期陶俑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俑的造型、服饰还是俑的种类都发生了变化,究其原因除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相关外,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体。通过对山西地区北朝陶俑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北朝陶俑研究提供论证;为山西地区北朝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研究做出铺垫;为北朝丧葬制度研究提供材料。从多民族融合互动层次来讲,也希望能够对各民族多元文化互动及文化间传播模式做出探讨。

董玥[10](2019)在《北朝乐器的考古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北朝上承魏晋、下启隋唐,有着不可忽视的过渡作用。在此之前,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在近一个世纪的战乱中元气大伤,为外来音乐文化传入中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北魏作为我国历史上首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者在逐步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将其它民族音乐文化引入了中原地区,使得中原地区的音乐元素日益丰富。北朝墓葬中出土的乐器按照性能和演奏方式可分为打击类乐器、弹拨类乐器及吹奏类乐器三类。本文以北朝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尽量充分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朝时期的乐器进行研究,并且试图借助石窟寺乐器对墓葬中出土的残缺乐俑手中原有乐器加以分析。通过对乐器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寻北朝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对隋唐音乐产生的影响。

二、大同北魏墓葬乐舞俑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同北魏墓葬乐舞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北魏乐舞的文化整合与制度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魏乐舞文化整合的内在需求
二、北魏文化整合的乐舞表现
    (一)乐舞形式、风格的整合
    (二)乐舞观念的整合
三、北魏乐舞制度化的表现
四、北魏乐舞制度化的动力因素
结语

(3)北朝出行仪仗图中的服饰研究 ——以墓葬壁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北朝仪仗图像和仪仗制度的研究
        1.2.2 北朝服饰的研究
        1.2.3 北朝仪仗服饰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点
2 北朝的卤簿仪仗制度和出行仪仗图
    2.1 北朝的卤簿仪仗制度
        2.1.1 北魏卤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2 北齐的沿袭和北周的抗衡
    2.2 北朝墓葬壁画中的出行仪仗图
        2.2.1 北魏
        2.2.2 东魏北齐
        2.2.3 北周
        2.2.4 小结
3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前导人物服饰
    3.1 首服
        3.1.1 风帽
        3.1.2 平巾帻
    3.2 身衣
        3.2.1 裤褶
        3.2.2 窄袖袍服
        3.2.3 半袖衣
        3.2.4 帔袄
    3.3 足衣与其他
        3.3.1 足衣
        3.3.2 甲骑具装
        3.3.3 革带
4 北朝出行仪仗图队列中心人物服饰
    4.1 首服
        4.1.1 漆纱笼冠
        4.1.2 风帽
        4.1.3 头巾
    4.2 身衣
        4.2.1 大袖朝服
        4.2.2 袍服
        4.2.3 裲裆甲
        4.2.4 明光铠
    4.3 足衣和其他
        4.3.1 足衣
        4.3.2 兽皮服饰
5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护从人物服饰
    5.1 发髻与首服
        5.1.1 发髻
        5.1.2 首服
    5.2 身衣
        5.2.1 襦裙
        5.2.2 袍服
6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的服饰搭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1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各类人物的服装款式搭配
        6.1.1 前导人物
        6.1.2 中心人物
        6.1.3 护从人物
    6.2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各类人物的服装色彩搭配
    6.3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各类人物服饰搭配的演变
    6.4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服饰对后世的影响
        6.4.1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服色的影响
        6.4.2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服饰形制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目录
附录二 表格目录
致谢

(4)大同北魏墓葬中的乐舞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同北魏墓葬中的乐舞俑
二大同北魏墓葬壁画中的乐舞形象
三大同北魏墓葬石雕艺术品中的乐舞形象
四小结

(6)北魏陶俑首服的考古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服饰史研究中的首服研究
        1.3.2 北魏首服研究
        1.3.3 北魏陶俑首服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北魏陶俑的发现与分布
    2.1 北魏平城时期
    2.2 北魏洛阳时期
第三章 北魏陶俑首服的类型学分析
    3.1 北魏平城时期陶俑首服的类型学分析
        3.1.1 北魏平城时期陶俑首服的型式分析
        3.1.2 北魏平城时期陶俑首服的分期
    3.2 北魏洛阳时期陶俑首服的类型学分析
        3.2.1 北魏洛阳时期陶俑首服的型式分析
        3.2.2 北魏洛阳时期陶俑首服的分期
    3.3 小结
第四章 北魏陶俑首服的相关问题研究
    4.1 北魏出土首服陶俑墓葬的分期
        4.1.1 北魏平城时代无纪年墓葬的年代推测
        4.1.2 北魏洛阳时代无纪年墓葬的年代推测
        4.1.3 北魏出土首服陶俑墓葬的分期
    4.2 北魏陶俑首服的主要类别流变
        4.2.1 兜鍪
        4.2.2 风帽与小帽
        4.2.3 小冠与笼冠
        4.2.4 巾
    4.3 北魏陶俑首服的区域特征
        4.3.1 北魏平城时期陶俑首服的区域特征
        4.3.2 北魏洛阳时期陶俑首服的区域特征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北魏首服陶俑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山西大同北魏陶俑动态插画表现形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毕业设计选题与实现方案
    1.1 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
    1.3 毕业作品方案构想预期成果
第二部分 大同北魏陶俑动态插画创作理论思考与阐述
    2.1 数字插画及其应用
        2.1.1 数字插画的兴起
        2.1.2 数字插画的发展态势
        2.1.3 插画与动态插画
    2.2 动态插画的应用与价值
        2.2.1 动态插画的应用领域
        2.2.2 动态插画创新价值
        2.2.3 与毕业创作相关的优秀动态插画作品案例分析
    2.3 毕业作品《俑》动态插画创作实践与理论拓展
        2.3.1 山西大同北魏陶俑艺术特征
        2.3.2 北魏陶俑动态插画的角色与场景设定
        2.3.3 作品的动态设计与实现
        2.3.4 作品成果与展示
    2.4 创作思路与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唐代百戏演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涉及唐代百戏的综合性研究
        二、对唐代百戏的专题研究
        三、对唐代百戏特定形态或分支的研究
        四、对唐代百戏的考古图像学研究
        五、对唐代百戏演出场所的研究
        六、对唐代百戏演出主体及相关管理机构的研究
第一章 百戏的沿革与繁荣背景
    第一节 百戏溯源
        一、先秦:百戏的发端期
        二、秦汉:百戏的发展期
        三、魏晋南北朝:百戏的铺垫期
        四、隋朝:百戏的过渡期
    第二节 唐代百戏繁盛背景
        一、政治开明:百戏兴盛之源泉
        二、经济繁荣:百戏发展之基石
        三、文化交流:百戏兴盛之助力
第二章 唐代百戏演出类型
    第一节 歌舞戏类
        一、踏摇娘
        二、大面
        三、傀儡戏
    第二节 俳优杂戏类
        一、参军戏的演出形态
        二、参军戏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乐舞类百戏
        一、唐代乐舞类型
        二、乐舞文物展现的演出情态
    第四节 幻术杂技类
        一、幻术
        二、杂技
    第五节 个案研究: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考辩
        一、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诸说
        二、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探析
第三章 唐代百戏管理机构
    第一节 初盛唐时期百戏管理机构——太常寺
        一、太常寺管理百戏之沿革
        二、太常寺对百戏的管理
    第二节 中晚唐时期百戏管理机构——教坊
        一、教坊的设立背景
        二、教坊的建制与构成
    第三节 教坊的演出形态与演出场合
        一、教坊四部乐及新制乐舞
        二、教坊百戏演出场合的迁移
    第四节 梨园
        一、梨园的设立与构成
        二、梨园的演出盛景与衰落
第四章 礼俗活动与百戏演出
    第一节 丧葬仪式与百戏演出
        一、丧葬用乐制度与官方演出情况
        二、官方丧仪用乐
        三、民间丧仪中的百戏演出与禁断
        四、丧葬百戏的演出功能
    第二节 婚嫁寿诞中的百戏演出
        一、婚嫁与百戏
        二、寿诞与百戏
    第三节 岁时节日民俗中的百戏演出
        一、唐代岁时节日
        二、岁时节日之百戏观演
第五章 宗教信仰活动下的百戏演出
    第一节 混合型宗教信仰与百戏
        一、唐代混合型宗教信仰的特征
        二、混合型宗教信仰中的百戏活动
    第二节 制度型宗教信仰与百戏
        一、佛教影响之下的百戏活动
        二、道教、祆教影响之下的百戏活动
        三、制度型宗教信仰对百戏的构建与影响
第六章 观演关系
    第一节 百戏演出场所流变
    第二节 百戏观演空间
        一、宗教活动观演空间
        二、城市商业观演空间
        三、皇家殿庭及水上观演空间
        四、军营观演空间
    第三节 百戏观演活动之运作
        一、宫廷百戏观演
        二、营利性的民间百戏演出
    第四节 百戏观演商业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今人着作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致谢

(9)山西地区北朝陶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时空界定与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二、山西地区北朝陶俑的考古发现
    (一) 山西地区北魏陶俑考古发现
    (二) 山西地区东魏北齐陶俑考古发现
三、山西地区北朝陶俑的分类与分期
    (一) 山西地区北魏陶俑研究
        1.镇墓俑
        2.出行仪仗俑
        3.家居生活俑
        4.小结
    (二) 山西地区东魏北齐陶俑研究
        1.镇墓俑
        2.出行仪仗俑
        3.家居生活俑
        4.小结
    (三) 山西地区北朝陶俑的分期
        1.北魏平城期
        2.北齐晋阳期
四、山西地区北朝陶俑的比较研究
    (一) 与北魏洛阳时代陶俑的比较
        1.镇墓俑
        2.出行仪仗俑
        3.家居生活俑
        4.小结
    (二) 与邺城东魏北齐陶俑的比较
        1.镇墓俑
        2.出行仪仗俑
        3.家居生活俑
        4.小结
五、北朝陶俑源流及其所表现的民族融合
    (一) 北朝陶俑的源流及相关历史问题
        1.镇墓俑
        2.出行仪仗俑
        3.家居生活俑
    (二) 北朝陶俑所见之民族交流与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北朝乐器的考古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二、发现研究现状
一、北朝墓葬出土乐器分析
    (一)打击类乐器
    (二)弹拨类乐器
    (三)吹奏类乐器
二、北朝出土乐器特征分析
    (一)北朝出土乐器的乐队组合特征
    (二)北朝出土乐器的时代特征
三、北朝出土乐俑所佚乐器复原分析——以呼和浩特北魏墓为例
四、北朝乐器的文化因素探讨
    (一)传统乐器与外来乐器的交融
    (二)对隋唐时期音乐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1:北朝墓葬出土乐器相关资料一览表
致谢

四、大同北魏墓葬乐舞俑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2]北魏乐舞的文化整合与制度化[J]. 元空.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1(02)
  • [3]北朝出行仪仗图中的服饰研究 ——以墓葬壁画为中心[D]. 李迎莹. 东华大学, 2021(01)
  • [4]大同北魏墓葬中的乐舞形象[J]. 骆东峰. 文物天地, 2020(12)
  • [5]魏晋南北朝时期“风帽”研究[D]. 杨倩倩.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6]北魏陶俑首服的考古类型学研究[D]. 胡一平. 山西大学, 2020(01)
  • [7]山西大同北魏陶俑动态插画表现形式探讨[D]. 郭梦瑶. 山西大学, 2020(01)
  • [8]唐代百戏演艺研究[D]. 张裕涵.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山西地区北朝陶俑研究[D]. 吕帆. 赤峰学院, 2019(04)
  • [10]北朝乐器的考古学观察[D]. 董玥. 内蒙古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大同北魏墓乐舞人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