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相同)和反对(右)现象的例子

接近(相同)和反对(右)现象的例子

一、音近(同)义反(对)现象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何鸣飞[1](2020)在《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字形、语言材料,对训诂、词义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凭藉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取、汇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评价,以展示学者通过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问题的途径及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推求表意字本义的研究实例,兼及确定表意字本义後对引申义、同源词、派生词的系联;第二章《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介绍形声字形旁对词义的提示作用,展示凭藉形声字形旁研究词义的实例;第三章《辨析词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辨析词义区别的研究实例;第四章《发明新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揭示新词义、用法的研究实例;第五章《印证、阐明故训》介绍出土文献中的辞例、用法印证、阐明故训的研究实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以及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语部分对这些问题做了总结。

吕晓雪[2](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姚道林[3](2020)在《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文中指出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研究《毛传》训诂,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世学者对这一传统多有继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前(5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出土文献对《毛传》训诂加以考察,其中结论或可证成《毛传》训诂之实、或可纠正《毛传》训诂之误。第一章是对《毛传》释词与解句的集中阐释。第一节主要论述《毛传》是如何利用声训和义训来解释字词,其中声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同音相训”“双声相训”“叠韵相训”“音近相训”四类,义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释一词之义”和“概括释义”两类。第二节主要阐释《毛传》如何解释诗句,我们从解释范围的大小将其分爲解释句意和串讲诗句两类。第三节首先论述《毛传》如何使用训诂术语;其次又讨论了《毛传》如何分析《经》文当中的语法关系,其中涉及《毛传》对语序、虚词的説明;最後我们讨论了《毛传》对“兴”体的论述。第四节是对《毛传》局限性的揭示,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望文生训”之上,根据致误的原因本文将其分爲“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两类。在第二章当中,我们以出土文献爲切入点,分别论证《毛传》释词之正确性以及《诗经》中的假借字。第一节首先对学界主要观点加以吸收,其後逐次论述“覃”“荒”“干城”“茨”“愉”等字词,认爲《毛传》对诸字词的训释正确可从。毛《诗》作爲古文经,其间借字多见,但《毛传》往往都能够作出准确的解释,所以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关涉《诗经》中借字的训释。在这一节中,我们先後论述了“流”“履”“肃”“盬”等字,认爲诸字分别爲“摎”“礼”“蹙”“固”之借字。第三章是对《毛传》训诂的补充説明。本章共分爲两节,第一节主要是利用出土文献来释《毛传》未释之字词,第二节则是对《毛传》已释之字词加以补充。两节内容皆是从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入手,然後是对《诗经》字词的论证分析。其间提出“悠”爲“陶”之借字,当训爲“郁陶”;“委蛇”当以“蟡蛇”爲本字,本义可能指“蛇”;“强”爲“竞”之借字,当训爲“逐”;“毛物”当爲“屯(纯)物”之譌等观点。第四章是对《毛传》训诂的校正。本章按照《毛传》致误的原因,共分爲三小节。一、二两节分别从字形与语音入手校正《毛传》训诂,其间不仅佐证了“缝”爲“裘”之譌字、“廛”“亿”“囷”分别爲“缠”“繶”“稛”之借字、“中冓”“中垢”爲“中”之借字、“畅毂”爲“象毂”之借字,还提出了“阴靷”爲“靲靷”之借字的观点。此外,一、二两节还分析了校改《毛传》训诂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其间包括字形、语音、字用与文意的有机统一。本章第三节是以吸收学界最新观点爲主要内容,由於学界对此诸例尚有争议,故本节将其归爲其他类,并不强行作解。在附录部分,我们对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流传作了几点思考,先後探讨了“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定型化”“早期《诗经》文本的流传”“《诗经》字词演变的原因”“《诗经》字词演变的时间綫”等问题。

禹剑[4](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张孟晋[5](2019)在《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字系统有诸多异於西方字母文字系统之处,异体字就是其中较为棘手的一个。汉字异体字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源於人们任意书写而出现的错)滥用字体,不过随着文化发展、汉字使用愈发频繁,这些字体反而逐步被社会广泛接受,进而成为特定时期的书写俗体,有些更演进为异体。史上汉字书写最为)乱的时期当属南北朝至隋唐。唐初太宗时,曾命颜师古等人刊校字样,以求刊谬正俗,下笔有据。此後更掀起举国正字之风,史称“正字运动”。自唐之正字运动为世人关注,至以《干禄字书》爲代表之一众字书成为字样学的研究对象,多渠道还原唐代正字运动的实际情况,对各时期文献中的俗体异体字作分析和校勘,已为字样学之相关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然而受字书佚失,系统研究缺乏,证据短缺,价值不显等诸多问题困扰,字样学中的诸多问题仍令当今学者或不能做,或不愿做,研究成果甚微。基於此,本文拟对唐代的字样发展史及是时具有代表性的字样书作以清晰梳理,以求寻根究底,察衆人之忽略,现字样之价值。一则在对唐代“正字运动”重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为世人在“正字运动”方面已经固化的认知当中提出些许新的认识;二则对异体字之产生、形成和发展作深入分析及研究,对《颜氏字样》(後文简称《颜氏》)、《正名要录》(後文简称《正名》)、《时要字样》、《干禄字书》、《分毫字样》等多本字样书作详细的校理分析,为俗体、异体的产生建立详细完整的证据资料库;三则在已有校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俗字字形产生的原因、发展途径、变化规律等,以期为当下汉字中一部分笔划、部件、部首等书写问题的出现找到根源和提供参考。本研究之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第二章对字样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学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校理分析和整理研究。第八章为结论。绪论,首先就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从两个方面作以解释;又从字样学的定义、应用范畴、广义与狭义之分、字样书与字书之关系、隋唐字形混乱原因等方面对字样学的字理问题进行讨论;最後,再对研究基础与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本文所研究的范畴及特殊情况等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文献综述。首先从字样学研究史入手,自宏观角度对国内外字样学领域内相关研究进行论述;之後,再从微观角度对《颜氏》等五部字样书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对唐代後期所出现之《五经》、《九经》等字书详细分析,以求探究字样书与字书之联系。最後更对学界内所涉及之正字运动的相关遗留问题进行讨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对唐代具有代表性之《颜氏》、《正名》、《时要》、《分毫》、《干禄》五部字样书进行包括作者、背景、内容等多方面的整理研究,并对全部字样书中的每一条内容作文字与正字功能的分析,以探讨字样书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第七章,在前六章对字样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唐代正字运动史的新认识。本研究之学术价值主要有二点:一、对隋唐时期正字运动及字样学史之再梳理。俗字,长久以来一直被很多人笼统认为是错字,於是便常常以错字处之,忽略了其自身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人们渐渐淡忘了隋唐时期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正字运动”,更不知很多人都曾为这一运动呕心沥血,为中国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做出贡献。时至今日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不曾出现於“正字运动”当中,实是憾事。本研究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语料及史料的记载,努力将这一时期最真实的情况还原出来,让尘封的历史再次展现出来。二、为了能够探究由正体至俗体的演化过程,本研究将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书进行细致的分析及校理,结合共时与历时的发展特征,尽力将有关的汉字字形发展之途径与规律梳理清楚。本研究的成果将可用於多个方面,如1)隋唐时期汉字发展史的整理工作。重新对这一时期“正字运动”中的人、书、事进行梳理,更加关注细节及学界已固化认定的内容,这将有助於我们弄清楚更多隋唐正字运动时期的真实情况。2)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中古阶段作更为细致的探讨。对五部字样书的分析与校理,有助於从每一个字的变化中发现汉字发展的大体规律,上承上古时期的古代字体,下接近现代汉字的字体结构。这一系列完整的校理对於补充汉字在字体演变历史上的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3)为现代汉字书写者提供汉字结构书写)误的理据分析及解决方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在初识汉字时,书写常有偏误发生。对隋唐时期俗字演变规律的分析与整理,有利於我们找到人类书写汉字发生偏误的大体倾向,通过总结规律并制定相应对策,以解决现代人们书写汉字时所产生的各类字体结构问题。

吴祺[6](2019)在《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国竹书训诂研究是竹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困难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训诂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竹书的进一步研究。而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训诂方法,则是开展竹书训诂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结合中国传统训诂学中的训诂方法,并根据战国竹书自身的特殊情况,试图总结出一套适合战国竹书训诂研究的方法,以期爲战国竹书的训诂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上的参考与借鉴。本文分爲五章:第一章爲传统训诂方法在战国竹书训诂中的应用,具体分爲八节。第一节爲据古训,举例论述了正确利用古训对於战国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二节爲破通假,分别从古音上的沟通、文献对读对通假的提示作用、传世古书中的词汇例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节爲据境求义,举例论述战国竹书上下文文义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四节爲据古书文例,举例论述正确辨析同义连文、反义连文、同义对文、反义对文、类义对文、俪偶等古书文例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五节爲分析语法,指出在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中应注意辨析词性、句法结构以及虚词。第六节爲考异文,分别从通假关系的异文、同义替换的异文以及)字三方面举例论述战国竹书训诂研究应注意辨析异文。第七节爲明句读,指出正确的句读在战国竹书词义训诂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战国竹书的句读方法。第八节爲传统训诂方法之余论,具体分爲战国竹书词义训诂中词语的同义替换、排比归纳法、词义的“同步引申”、利用方言材料、利用古代典章制度、利用传统训诂学家的训诂成果等六种方法。根据各类训诂方法的不同情况,部分方法的论述会有进一步的细分。第二章主要论述战国竹书的特殊性在竹书训诂中的运用,具体分爲八节。第一节爲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与竹书训诂,详细举例论述了战国竹书文字的考释方法,以及字形正确考释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二节举例论述了战国竹书通假研究中应注重吸收上古音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三节讨论战国竹书通假释读中应注意寻找战国竹书内部的通假证据。第四节论述战国竹书拼合、编联与竹书训诂的关系,举例论述战国竹书拼合与编联成果在竹书训诂中的具体运用。第五节爲战国竹书)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与竹书训诂,指出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中要注意辨析)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等文字现象。第六节爲战国竹书特殊符号与竹书训诂,主要讨论正确辨析战国竹书重文符号及合文符号对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七节讨论战国竹书用字习惯与竹书训诂,举例论述在战国竹书通假释读时应考虑竹书用字习惯。第八节论述战国竹书特殊性在竹书句读中的运用,以及正确句读对於竹书训诂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讨论在利用传统训诂方法进行战国竹书训诂时应注意的问题,分别从与古训有关的问题、与通假有关的问题、词语搭配的问题、误解上下文义、不识古书文例、误解虚词、误解异文、错误句读以及未能正确利用文献对读等九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则是讨论利用战国竹书特殊性进行竹书训诂时应注意的问题,分别从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中应注意的问题、竹书拼合与编联错误、不识)字及以不)爲)、不合战国竹书用字习惯、战国竹书特殊符号的错误认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是我们学习以及研读战国竹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分别对上博竹书以及清华竹书中部分字词的训诂提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做到训诂论证的有理有据。

袁晓光[7](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黄耀明[8](2018)在《古籍用字考论》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学界对古代汉语教材、注释、字典中的术语“通”的含义颇多争论,许多学者认爲“通”指通假字,但又有不少学者认爲它还包括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多种字际关系。“通”究竟指哪些用字关系?它的内部各个字际关系如何进行科学的界定?这都是该文要研究的问题。对它所涉及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字际关系的划分和科学的界定不仅有助於读者閲读古书古注、字典解释,而且有助於构建科学的文字训诂学的术语体系,对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以古籍注释用语“通”所反映的关系爲切入点,侧重探讨相关的字际关系术语,包括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等等。首先认爲古注中的“通”包括通假和通用两大类。又总结出学界分析字际关系的九个维度:字形、字音、字义、用字、源流、时间、地域、方向、数量等。用这九个维度结合学史对通假和通用的源头、定义、辨识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力求把这三个方面论析清楚。通过探求文字学意义上“通假”“通用”的源头和本义、梳理清代之後百年来学界对的定义和辨识观点,提出了通假字和通用字的新定义、新的辨识方法,并对通用字的下位概念进行界定,辨识了几十对通假字、通用字。文章从通假、通用两大部分得出如下结论:一、在“通假”部分,分探源、界定、辨识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在“通假”探源方面,认爲文字学意义上的“通假”源头是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通借)。如果局限於“通假”二字,则最早见於明代方以智的《通雅》。其文字学意义上“通假”的本义是:在书写时,本来有该用的字却没有写出,於是临时借用另一个形义不同的字来代替它,用後即还,不影响二字在通常情况下的使用。作者认爲通假原本就是狭义的概念。其次,在“通假”界定方面,从认定通假字的角度提出的新定义:在上古文献具体句子中,甲字字义(含本义、引申义)与句意及文意不合,且同时代存在一个音同音近而与甲字字形不同、字义不同的乙字(多爲本字、正字)符合文意,在其他大多数语句中二字是非借用的用法。我们就把甲字叫做通假字,乙字叫做本字,二字的这种临时借用关系就是通假。又从九个维度论视角针对其内涵提出简明的定义:通假字是形不同、义无关、音同或音近的字的共时借用现象。强调通假字的本质特征是同音借用。最後,在“通假”辨识方面,提出识别通假字的10条新标准:范围标准、假定标准、字音标准、字形标准、字义标准、文意标准、语法标准、实例辞书标准、本字标准、论证标准。着重探讨了其字音标准,认爲通假字语音标准的范围应该比学界普遍使用的王力同源字语音标准的范围更大。王力的同源字语音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通假字的字音判定。并认爲应该在王力标准基础上,增加一些有密切音理的声类、韵部关系,如来见、明晓等远纽关系和之歌、脂职等远韵关系。依据新的识别标准,辨明了“麟之定”中通假字“定”的“本字”的错误,证实了“定”的本字是“顁”,新识了“刀—鐎”等14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通假字(狭义)。二、在“通用”部分,分探源、界定、辨识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在“通用”探源方面,认爲“通用”的源头是:三国时期韦昭《国语注》和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以此爲基础,探求文字学意义上“通用”本义爲:(一组字在某意义上)互换使用。其次,在“通用”界定方面,提出新的通用字定义:通用字是部分字义相同或相近而互换使用的一组字。此就内涵而言,强调通用字的本质特征是同义换用,字音异同不限。就外延讲,通用字包括互相换用的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同义字、同音字,但不包括通假字、不换用的假借字、不换用的同音字。并以九个维度论界定了通用字的7个下位概念:互用同源字、互用古今字、互用异体字、互用繁简字、互用假借字、互用同义字、互用同音字。最後,在“通用”辨识方面,提出新的通用字识别标准共5条:字义标准、时间标准、字用标准、实例标准、文意标准。并根据这些新标准识别了包括“信”“伸”在内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中通用字共11对。总之,以往学者所论通假字和通用字之源头不确。通假字侧重从字音维度界定,是同音字(音近字)之间的临时替代;而通用字侧重从字义维度界定,是同义字(隐含的同义)的互换使用。通假字的识别应该采用该文提出的10条标准,通用字的识别应该采用该文提出的5条标准。

段凯[9](2018)在《《古文四声韵》(卷一至四)校注》文中认为《古文四声韵》一书是夏竦编写,成书於北宋庆历四年的一本传抄古文字书。自成书以来,历代评价不一,直至近代亦不受重视。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特别是战国简帛文献的面世,众多学者依靠传抄古文对古文字中的疑难字做出了正确的考释。自此以後,包括《古文四声韵》在内的传抄古文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然而,这麽重要的一本字书,迄今为止没有一本着作或学位论文对其进行逐字的校对和注释。本文拟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於出土古文字,对全书的第一至四卷进行逐字校注。在具体的校注之前,本文的第一章对《古文四声韵》一书的成书背景,《古文四声韵》一书的定名、版本流传等问题进行了版本学上的考察与梳理。然後选取字形更为准确,价值更大的国家图书馆藏宋刻配抄本为校注底本,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汪启淑刻本为参校本。《古文四声韵》一书共五卷,本文按照是书的原始分卷,从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是具体的校注内容。在具体的校注中,本文以出土古文字字形为核心,首先对不同版本所录字形进行比对、印证,辨析版本间的优劣,考察古文形体的来源。在辨析出古文形体後,利用古音学的知识考证古文与字头之间的关系。在每一条注释的後面附加对应的出土古文字字形表,以便直观地呈现出土古文字与传抄古文之间的字形及演变关系。本文在具体的校注过程中,广泛而全面地吸收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且将古文字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合进注释中。在注释的过程中,对书中“嵩”、“龚”、“昬”、“还”、“使”、“所”、“礼”等数十个疑难传抄古文做出了新的考释。本文的第六章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进行详细考证。本文的正文部分凡五十余万字,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亦多有发明,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个可信并且便於利用的《古文四声韵》校注本。

鲁普平[10](2018)在《马王堆简帛字词校补》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博物馆于1972年,在湖南长沙发掘了马王堆1号汉墓,共有竹简312支,签牌49枚,竹牌16片,其内容是记载随葬物品的遣册。1973年12月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市马王堆发掘了2号和3号两造汉墓,其中3号汉墓出土了竹木简共计600多枚,其中220枚左右为古代医书简,其余皆为记录随葬器物的清单。除了竹木简外,还有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帛书,内容十分丰富。文物出版社先後将这些简牍和帛书的内容进行出版。2014年由裘锡圭先生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以下简称《集成》)首度全面整理并完全公布了马王堆出土的全部简帛资料。《集成》吸收了学界的最新考释成果,对马王堆简帛的文字和词义进行了重新校订,真可谓是集大成者。尽管如此,有关马王堆简帛的字词还是有一些问题,鉴於此,我们对马王堆简帛中的字、词进行了校补。本论文主要分为六章以及四个附表: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了马王堆简帛的内容、公布情况、内容分类、抄写年代、语言文字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诸子略类文献字词校补”,主要是对《老子》甲、乙本,《经法》,《十六经》,《称》,《道原》,《五行》,《德圣》,《明君》中的字词进行校补。第三章是“六艺略类文献字词校补”,主要是对《周易经传》、《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中的字、词进行校补。第四章是“遣册类文献字词校补”,主要是对《一号墓竹简遣册》,《一号墓竹简签牌》,《一号墓竹牌》,《二号墓竹简》,《三号墓竹简遣册》,《三号墓签牌》中的字、词进行校补。第五章是“方技略类文献字词校补”,主要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养生方》,《房内记》,《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杂禁方》,《胎产书》,《五十二病方》,《疗射工毒方》,《去榖食气》中的字、词进行校补。第六章为“数术略类文献字词校补”,主要对《刑德》甲、乙、丙篇,《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阴阳五行》甲、乙篇,《出行占》,《木人占》,《相马经》中的字词进行校补。正文後面的四个附录分别是“附录一:马王堆简帛存疑字词”“附录二:马王堆简帛词语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附录三:马王堆简帛所见)字整理”“附录四:马王堆简帛所见通假字字表”。

二、音近(同)义反(对)现象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近(同)义反(对)现象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义
    第一节 凭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保
        例2.堕
        例3.虣
    第二节 辞例印证表意字本义、凭藉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节 凭藉字形、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词义
    例1.追、逐
    例2.骖、騑
    例3.贶、赐
第四章 发明新义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锱、锤
    例5.捉
第五章 印证、阐明故训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结语
    一、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
    三、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致谢

(2)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选题理由
        2 研究意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研究目标
        5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第一节 单音节词
        1 概况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第二节 复音节词
        1 概况
        2 双音节词
        3 多音节词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物词
        1 分类
        2 名实关系
        3 名羲考察
        第二节 性状词
        第三节 动词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
        1 同训、互训、递训
        2 统言、析言
        第二节 反义词
        第三节 同音词
        第四节 同形词
        第五节 同源词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第二节 语义场
        1 人体语义场
        2 疾病语义场
        3 药名语义场
        第三节 语义演变
        1 扩大
        2 缩小
        3 转移
        4 义位增加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第二节 异体字
        1 改变义符
        2 改变声符
        第三节 通假字
        第四节 字形类聚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第七节 古今字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第二节 音训
        第三节 音转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1 《说文》训释特点
        2 《释名》训释特点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第四节 音项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嗌、噎、喝、(?)]
        [疥、痎、痟、(?)]
        [芎劳、蘪芜、江蓠、蓠]
        [疛、殟、(?)、(?)、痫]
        [痿、痹]
    小结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1.1 两汉
        1.2 魏晋南北朝
        1.3 唐宋
        1.4 明清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2.3 词的历时替换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3.1 《尔雅》郭璞注
        3.2 邢昺《尔雅疏》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3.4 《尔雅补注》
        3.5 《陆锦燧日记》
        3.6 《方言笺疏》
        3.7 《段注》
        3.8 《义证》《句读》
        3.9 《通训定声》
        3.10 《广雅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毛传》训诂研究概述
    二、出土文献当中的《诗》类文献述要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四、关於本文相关问题的説明
第一章 《毛诗故训传》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一节《毛传》关於字词的训释
    第二节《毛传》关於诗句的阐释
    第三节《毛传》关於训诂术语、语法关系以及“兴”体的説明
    第四节《毛传》训诂之局限
第二章 利用出土文献佐证《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看《毛传》训诂之正确性
    第二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看《毛传》对於借字的解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出土文献补充《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 利用出土文献释《毛传》未释之字词
    第二节 利用出土文献补释《毛传》已释之字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出土文献校正《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毛传》因文字错)而误释例
    第二节《毛传》因字词通假而误释例
    第三节《毛传》因其他原因而误释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利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所得到的一些启示
附录二《毛传》训诂词例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引书简称
前言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代词
        五、数词和量词
        六、副词
        七、介词
        八、连词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结语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论文引用文献简称表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1.1
        0.1.2
    0.2 字样学定义
        0.2.1 字样之定义
        0.2.2 广义字样学与狭义字样学
        0.2.3 字样学之特征
    0.3 研究材料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 字样学研究概述
        1.1.1 大陆地区之字样学研究
        1.1.2 台湾学者之字样学研究
        1.1.3 国外字样学研究
    1.2 字样书研究
        1.2.1 《干禄字书》研究
        1.2.2 《正名要录》研究
        1.2.3 《时要字样》研究
        1.2.4 《分毫字样》研究
        1.2.5 《五经文字》研究
        1.2.6 《九经字样》研究
    1.3 唐代正字运动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唐代字样学之发起——《颜氏字样》
    2.1 《颜氏字样》的作者
    2.2 《颜氏字样》的成书背景
    2.3 《颜氏字样》的再发现
    2.4 对《颜氏字样》的新认识
    2.5 《颜氏字样》校理
    2.6 小结
第三章 正字初期的重要文献——《正名要录》
    3.1 《正名要录》简介
    3.2 《正名要录》的作者
    3.3 《正名要录》的体例及内容
        3.3.1 《正名要录》第一部分
        3.3.2 《正名要录》第二部分
        3.3.3 《正名要录》第三部分
        3.3.4 《正名要录》第四部分
        3.3.5 《正名要录》第五部分
        3.3.6 《正名要录》第六部分
    3.4 《正名要录》对《颜氏字样》的继承
    3.5 《正名要录》字例考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借鉴韵书体例的字样书——《时要字样》
    4.1 《时要字样》简介
    4.2 《时要字样》解题
    4.3 《时要字样》的撰写时代
    4.4 《时要字样》的创新与问题
    4.5 《时要字样》抄写情况考察
    4.6 关於《时要字样》的体例研究
    4.7 《时要字样》体例中的区别提示
        4.7.1 组词提示
        4.7.2 连用提示
        4.7.3 同类提示
        4.7.4 反义提示
        4.7.5 属类提示
    4.8 《时要字样》校理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被误读和忽视的字样书——《分毫字样》
    5.1 关於《分毫字样》
    5.2 《分毫字样》的成书时代
    5.3 《分毫字样》的内容和体例
        5.3.1 区别字义的草率
        5.3.2 分化字用的个人主张
    5.4 《分毫字样》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性字样书——《干禄字书》
    6.1 《干禄字书》简介
    6.2 《干禄字书》的作者
    6.3 《干禄字书》对字样书的继承和发展
        6.3.1 熔经典正字与社会正字於一炉
        6.3.2 以四声为次
        6.3.3 内容上的继承
        6.3.4 体例上的继承
        6.3.5 偏旁类推
    6.4 《干禄字书》刻石
    6.5 《干禄字书》校理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代正字运动之新认识
    7.1 唐代正字运动的历史背景
    7.2 正字运动的发起
    7.3 分类正字警示
    7.4 字样书的工具化
    7.5 形近字辨析的单独提出
    7.6 总结性字样书的出现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字形表
附录二
    《颜氏字样》
    《正名》
    《时要字样·S5731》
    《时要字样·S6117》
    《时要字样·S6208》
    《时要字样·Дx02391A》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战国竹书的发现与公布
    第二节 战国竹书训诂方法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传统训诂方法在战国竹书训诂中的运用
    第一节 据古训
    第二节 破通假
    第三节 据境求义
    第四节 据古书文例
    第五节 分析语法
    第六节 考异文
    第七节 明句读
    第八节 传统训诂方法之余论
        一、词语的同义替换
        二、排比归纳法
        三、词义的“同步引申”
        四、利用方言材料
        五、利用古代典章制度
        六、利用传统训诂学家的训诂成果
第二章 战国竹书特殊性在竹书训诂中的运用
    第一节 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与竹书训诂
    第二节 上古音研究成果的吸收
    第三节 战国竹书内部的通假证据
    第四节 战国竹书拼合、编联与竹书训诂
    第五节 战国竹书讹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与竹书训诂
    第六节 战国竹书特殊符号与竹书训诂
    第七节 战国竹书用字习惯与竹书训诂
    第八节 战国竹书特殊性在句读中的运用
第三章 利用传统训诂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与古训有关的问题
    第二节 与通假有关的问题
    第三节 词语搭配的问题
    第四节 误解上下文义
    第五节 不识古书文例
    第六节 误解虚词爲实词
    第七节 误解或不识异文
    第八节 错误句读
    第九节 未能正确利用文献对读
第四章 利用战国竹书特殊性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竹简拼合编联错误
    第三节 不识讹字及以不讹爲讹
    第四节 不合战国竹书用字习惯
    第五节 战国竹书特殊符号的错误认识
第五章 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第一节上博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第二节 清华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古籍用字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论字际关系的九个维度及其分析模型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
上编 “通假”考论
    第一章 “通假”探源研究
        第一节 “通假”探源史论
        一、“通假”源头的研究
        二、“通假”本义的研究
        第二节 “通假”探源新论
        一、据 “通假”探源
        二、据 “通借”探源
        第三节 “通假”的词义流变
        一、字学意义上“通假”含义的流变
        二、宽泛意义上“通假”含义的流变
        小结
    第二章 “通假”界定研究
        第一节 “通假”定义研究史论
        一、“通假”定义认定方法
        二、清代之後“通假”定义述论
        三、广、狭义“通假”定义的对比与取舍
        第二节 “通假”定义新论
        一、“通假”范围考论
        二、“通假”定义新订
        小结
    第三章 通假字辨识研究
        第一节 通假字识别研究史论
        一、识别总论
        二、识别分论
        第二节 通假字辨识标准新说
        第三节 通假字的字音标准新探
        一、声母标准探讨
        二、韵母标准探讨
        第四节 通假字辨识例说
        一、通假字辨误与证实例说
        二、通假字新识例说
        三、出土文献异文通假字辨识浅探
        小结
    上编 总结
下编 “通用”考论
    第一章 “通用”探源研究
        第一节 “通用”探源史论
        一、“通用”源头的研究
        二、“通用”本义的研究
        第二节 “通用”探源新论
        一、“通用”源头新探
        二、“通用”本义新探
        小结
    第二章 “通用”界定研究
        第一节 “通用”定义研究史论
        一、就 “通用”论通用之内涵
        二、就 “通假”论通用之外延
        第二节 “通用”定义新论
        第三节 “通用字”下位概念略论
        一、互用同源字的界定
        二、互用古今字的界定
        三、互用异体字的界定
        四、互用繁简字的界定
        五、互用假借字的界定
        六、互用同音字的界定
        七、互用同义字的界定
        小结
    第三章 通用字辨识研究
        第一节 通用字识别研究史论
        一、一维说
        二、二维说
        三、三维说
        四、四维说
        五、五维说
        六、六维说
        七、七维说
        第二节 通用字辨识标准新说
        第三节 通用字辨识例说
        一、传世文献通用字辨识例说
        二、出土文献异文通用字辨识浅探
        小结
        下编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録1
    附録2
    附録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古文四声韵》(卷一至四)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凡例
引书简称表
第一章 夏竦与《古文四声韵》
    1、夏竦其人
    2、《古文四声韵》的成书背景
    3、《古文四声韵》的定名
    4、《古文四声韵》的流传及版本
第二章 《古文四声韵》卷一校注
    上平声 凡二十九韵
第三章 《古文四声韵》卷二校注
    下平声 凡三十韵
第四章 《古文四声韵》卷三校注
    上声 凡五十六韵
第五章 《古文四声韵》卷四校注
    去声 凡六十韵
第六章 《古文四声韵》疑难字考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考释六篇
    1、应侯视工簋盖铭“(?)氒众(?)”考
    2、清华五拾遗
    3、释清华简第六册中的“(?)”字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补释
    5、读清华简第七册札记二则
    6、《银雀山汉墓竹简》兵书类文献校读札记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10)马王堆简帛字词校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马王堆简帛内容及公布情况
    第二节 马王堆简帛内容的分类、抄写年代
    第三节 马王堆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诸子略”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一节 《老子》甲、乙本字词校补
    第二节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字词校补
    第三节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字词校补
第三章“六艺略”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一节 《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字词校补
    第二节 《周易经传》字词校补
第四章“遣册”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一节 一号墓遣册字词校补
    第二节 三号墓遣册字词校补
第五章“方技略”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一节 房中内文献字词校补
    第二节 医经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三节 经方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六章“数术略”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一节 天文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二节 五行类文献字词校补
    第三节 刑法类文献字词校补
附录一:马王堆简帛存疑字词
附录二:马王堆简帛中的词语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
    第一节 补充义位
    第二节 补充书证
    第三节 提前书证
    第四节 增补词目
附录三:马王堆简帛所见)字整理
附录四:马王堆简帛所见通假字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四、音近(同)义反(对)现象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D]. 何鸣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D]. 姚道林. 安徽大学, 2020(07)
  • [4]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D]. 禹剑.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D]. 张孟晋. 吉林大学, 2019(02)
  • [6]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D]. 吴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古籍用字考论[D]. 黄耀明.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古文四声韵》(卷一至四)校注[D]. 段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马王堆简帛字词校补[D]. 鲁普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接近(相同)和反对(右)现象的例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