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做好初中政治改革

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做好初中政治改革

一、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搞好初中政治课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周美辰[1](2021)在《主题故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教学的关注点并不仅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思考新时代下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提出了新要求,要帮助学生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探索也是层出不穷,笔者通过深入实践发现,在主题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的运用上也在不断的推进和探索,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主题合作教学和情境教学,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倾向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情感培养,过于机械地学习脱离生活实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与总结,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梳理当前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上,同时进一步的分析了主题教育的研究现状,多数都是偏向于对学生知识传授的方法研究。最后,通过对比探索出了将主题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相结合的主题故事教学法,通过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选取恰当的主题,并立足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本身,通过故事中不同人物角色,让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人物体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充实学生的内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雷洁[2](2017)在《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变化看中学德育的走向》文中指出“德育”一直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中学德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所以中学的德育水平、效果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最主要的德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导着中学德育课程的变化,那中学德育的变化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化是否有什么关系呢?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自1996年以来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化来推测我国中学德育的走向。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进行概念的界定和历史轨迹的梳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两个概念进行区分,说明其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进而梳理了《课标》发展的历史轨迹,着重分析了1996版本、2004版本和2011版本课标变化的背景与发展趋势;接下来界定中学德育的内涵,并梳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德育的变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论述中学德育的走向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三个版本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并总结出这些变化的特点是什么;第四部分:最后以三个版本课程标准的变化作为论据,推断我国中学的德育的发展方向。

马晓红[3](2008)在《普通高级中学政治课程管理研究 ——以苏州第五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是:普通高级中学政治课程管理,其宗旨是: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中政治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吸取国内外德育课程管理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高中政治课程管理的新路子,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目的。本论文从对苏州五中的政治课程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入手,分析了政治课程管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找到了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的原因,按照课程管理的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以及人本原理,从领导层、政治学科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寻找高中政治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指出校长在课程管理中应发挥导引者、指挥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政治教师在课程管理中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方法创新、素质优化,努力使政治课程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温宇[4](2007)在《当代我国大学国家课程政策及其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当代社会,人才已经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大学课程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历史重任,成为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课程更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国家课程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本文首先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及概念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国家课程政策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根据大学国家课程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四个时期:恢复与发展时期(1977-1984年):结束了高校课程领域的混乱后,开始加速发展,由于国家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课程体系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进一步发展时期(1985-1992):由于国家给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国家课程体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高潮与深化时期(1993-1997):大学国家课程政策更加理性、自觉:稳步发展时期(1998年以来):大学国家课程政策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并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国家课程不同阶段的重要政策、政策内容、重大措施进行准确的把握,全面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时期影响大学设置的元教育政策、大学国家课程的管理政策以及大学国家课程的具体政策内容,力图将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曲折的历史画卷展现出来。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历史和内容进行了理性思考,总结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主要特征:人本性、动态性、渐进性、民主性、科学性。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课程政策缺乏可持续发展性、课程法制尚未形成体系等。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出发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发展;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大学国家课程政策走向制度化。希望能借此推动当前如火如茶高校课程改革更健康,更完善地向前发展。

王贵[5](2006)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以金昌市2003—2006学年初中学段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层出不穷,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课程本身的功能、价值和课程所肩负的教育使命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试图在前瞻性与现实性、理论与实践、规范与创新的结合上,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因素,探寻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结果的归纳与分析”。基于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然”状态,为了深入细致地了解其“实然”状态,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重点研究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相关因素。第二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与设置趋于整合和优化;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实现了课程改革重点的战略转移;以德育为灵魂,较好地突现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本质属性;教材改革注重时代性、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学科教学在继承与创新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的课堂角色和行为开始发生变化参与、支持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第三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先进与落后的冲撞;学科地位——功能独特与地位缺失;教材改革——初见成效但需不断完善;学科教学——传统守旧与超越创新“两栖”;师资建设——迷茫与无奈,教师专业化成长受阻;教师培训——理念与模式滞后,实效性低下;课程评价——困惑与期待,狭隘的功利化取向积重难返;课程资源——尚未被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第四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主要针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论述了促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方针策略。主要有: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升教育观念;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革新教材建设的理念,推进学科教材的整合与开发;革新培训的理念与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继承与创新并重,创建多维高效的“生命课堂”;全面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合力;革新和完善评价机制,助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突围”。

李琦[6](2004)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只有培养出这种人才的教育,才能适应教育的社会化趋势,也只有建立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才能培养出可以坦然应对未来国际竞争挑战的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几所学校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发现目前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方式仍然存在评价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单一,教育评价主体“错位”等诸多问题,而作为日常学生评价的主要实施者的教师素质仍有待提高,针对如上问题拙文试图提出一些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改革措施,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基础相应地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和评价原则,从而建立以“发展”为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与评价原则,确立多元开放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包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评价方式方面,提倡运用各种新的质性评价手段如:观察法,谈话法,专题作业,思想品德的自评与互评等方法。对评价方式中最重要的考试方式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认为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双开”考试不失为中考改革的一个方向,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黎银夏[7](2004)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 ——以柳州市二十八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素质教育入手,根据二十一世纪人才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联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寻找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即: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因此,研究性学习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对已有学习方式的改革和补充。研究性学习在国内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各国、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的课程改革都纷纷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主张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发展他们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领域几乎是不可穷尽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等各方面,研究性学习还要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精神,根据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学习。(二)本文还论述了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要求、组织形式、实施类型、一般程序等等,并具体论述了柳州市二十八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方式。(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本着评价多元化、丰富性、灵活性的特点,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能把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造成教学效率低下。面对此种状况,改变已有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初中思想政治学科内渗透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研究性学习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由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最后结合柳州市二十八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反思与对策,为今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性的意见,旨在让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能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人才。

赵洪霞[8](2001)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说明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入手,探讨寓素质教育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全过程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张正田,赵贵明[9](2000)在《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搞好初中政治课的改革》文中研究指明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传道”又“授业”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改革政治课教学,是目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泽润[10](2000)在《初中政治课情感教育初探》文中指出

二、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搞好初中政治课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搞好初中政治课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主题故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3.2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主题故事教学法的相关问题概述
    1.1 主题故事教学法的概念
        1.1.1 主题的内涵
        1.1.2 故事教学法的内涵和作用
        1.1.3 主题故事教学法的含义
        1.1.4 主题故事教学法与故事教学法的区别
    1.2 主题故事教学法的特征
        1.2.1 内容选材具有针对性
        1.2.2 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
        1.2.3 教学环境具有创设性
        1.2.4 学科知识具有融通性
    1.3 主题故事在教学使用上的分类
        1.3.1 爱国主义类
        1.3.2 亲情类
        1.3.3 道德类
        1.3.4 价值感类
第二章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主题故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必要性分析
        2.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1.2 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2.1.3 中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1.4 培育中学生价值观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2.2 可行性分析
        2.2.1 主题故事教学法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特点高度契合
        2.2.2 适合中学生认知的特点
        2.2.3 适合中学生思想和学习特点
        2.2.4 新教材为主题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三章 主题故事教学法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现状
    3.1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的现状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1.3 教师访谈调查
    3.2 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2.1 故事内容上,缺乏广泛性
        3.2.2 故事题材上,缺少合理性
        3.2.3 故事使用上,缺乏针对性
        3.2.4 在故事选取上,忽视学生的认知
    3.3 主题故事教学法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对教学法研究重视不够
        3.3.2 对课程的特点认识不清
        3.3.3 对中学生的认知把握不准
        3.3.4 对教师的素养提升不够
第四章 主题故事教学法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策略
    4.1 主题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4.1.1 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
        4.1.2 把握教学体系,进行有效融合
        4.1.3 创新多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4.1.4 选取正面故事,突出教育意义
    4.2 教师运用主题故事的具体教学方法
        4.2.1 提升语言魅力,引起学生兴趣
        4.2.2 设置适当的悬念,促使学生思考
        4.2.3 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感
        4.2.4 梳理故事总结,强化整体认识
        4.2.5 组织定期培训,分享交流体会
        4.2.6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修养
教学实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表
附录二 教师访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变化看中学德育的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学德育的研究
        (三)将德育和课程标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的概念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概念
        二、中学德育的概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变化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到来
        三、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变化的历程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德育的变化历程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 中学德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指南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中学德育的风向标
    第二节 中学德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根本指导思想,《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中学德育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 中学德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根本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中学德育的方法与手段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化
    第一节 课程性质的变化
        一、弱政治化
        二、注入公民精神
        三、着眼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变化
        一、弱知识化
        二、对情感教育的重视
        三、政治素养增添新的内容
    第三节 课程内容标准的变化
        一、打破内容标准的封闭性
        二、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第四节 课程教学实施建议的变化
        一、活动性增强
        二、实践性增强
    第五节 课程评价的变化
        一、评价方法多样
        二、人文性关怀增强
        三、制度性和规范性增强
第四章 当代中学德育的走向
    第一节 中学德育培养任务从“接班人”走向“公民”
    第二节 中学德育培养目标从“政治教育”走向“核心素养”
    第三节 中学德育培养内容从“理论知识”走向“生活逻辑”
    第四节 中学德育培养方式从“灌输教育”走向“认同教育”
    第五节 中学德育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普通高级中学政治课程管理研究 ——以苏州第五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基本概念的解释
        (一) 课程
        (二) 管理
        (三) 课程管理
        (四) 思想政治课程与道德教育
        1、道德
        2、道德教育
        3、我国的德育与国外的区别
        4、政治课程与道德教育
    三、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一) 学校课程管理的研究历程
        (二)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三) 国内研究的综述
        (四) 国内外研究对本篇论文的作用
第二章 我国普通高级中学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建国后我国高中课程管理及思想政治课设置的历史沿革
        (一) 课程管理的几次变革
        (二) 思想政治课程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教训
        1、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第一代时期
        (1) 创立时期
        (2) 动乱和恢复时期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第二代时期
        (1) 改革实验阶段
        (2) 改革继续阶段
        (3) 改革深化阶段
        3、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第三代时期
    二、国外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之比较
        (一) 美国普通高中德育课程实施的“能力模式”
        (二) 英国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情感模式”
        (三) 新加坡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东西融合模式”
    三、当前高中政治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中学校政治课程管理意识滞后
        (二) 高中学校政治课程管理较为被动
        (三) 高中学校课程管理领域过窄
        (四)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三章 普通高级中学政治课程管理的对策
    一、课程管理的原理和原则
        (一) 课程管理的系统原理及其相应的原则
        1、整分合原则
        2、分级管理原则
        3、开放封闭原则
        (二) 课程管理的动态原理及相应原则
        1、反馈原则
        2、弹性原则
        (三) 课程管理的人本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1、能级原则
        2、参与原则
    二、高中学校政治课程的管理对策
        (一) 高中校领导在思想政治课程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 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观念更新,提高课程管理意识
        2、方法创新,实现教育教学统一
        3、素质优化,增强课程管理主动性
        4、校本教研,拓宽课程管理领域
        (三) 关注高中学生的期望是解决教育教学两张皮的重要途径
        1、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及反思
        2、高中学生的期望的政治课和政治教师
致谢
参考文献
附:高中学生政治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含发表的学术论文)

(4)当代我国大学国家课程政策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概念研究
        1.2.2 课程研究
        1.2.3 课程政策研究
    1.3 范围及概念界定
        1.3.1 范围界定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视角及方法
        1.4.1 研究的视角
        1.4.2 研究的方法
2 国家大学课程政策的演变及内容
    2.1 当代我国大学国家课程政策历史回顾
        2.1.1 恢复与发展时期的大学国家课程政策
        2.1.2 进一步发展时期的大学国家课程政策
        2.1.3 高潮与深化时期的大学国家课程政策
        2.1.4 稳步发展时期的大学国家课程政策
    2.2 国家有关课程制定的元教育政策
    2.3 国家关于大学课程管理的政策
        2.3.1 学科、专业课程政策
        2.3.2 教材建设政策
        2.3.3 精品课程政策
    2.4 国家具体的大学课程政策
        2.4.1 公共理论课程政策
        2.4.2 外语课程政策
        2.4.3 体育课程与军事训练课程政策
        2.4.4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艺术课、大学语文)政策
    2.5 各大学国家课程的设置情况
3 当代我国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特点及分析
    3.1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特征
        3.1.1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理念特征
        3.1.2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过程的特征
        3.1.3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3.2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不足分析
        3.2.1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3.2.2 大学国家课程法制尚不健全
    3.3 对未来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建议
        3.3.1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出发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发展
        3.3.2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3.3.3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走向制度化
        3.3.4 大学国家课程政策的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以金昌市2003—2006学年初中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选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问题的阐述
    七、几点说明
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现状调查结果的归纳与分析
    (一) 关于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
    (二)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价值、功能和地位
    (三)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综合情况
    (四) 关于教材改革和新教材
    (五) 关于教学与评价
    (六)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二、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 课程结构体系与设置趋于整合和优化
    (二)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实现了课程改革重点的战略转移
    (三) 以德育为灵魂,较好地突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本质属性
    (四) 教材改革注重时代性、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五) 学科教学在继承与创新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六) 教师的课堂角色和行为发开始发生变化
    (七) 参与、支持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
三、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育理念—先进与落后的冲撞
    (二) 学科地位—功能独特与地位缺失
    (三) 教材改革—初见成效但需不断完善
    (四) 学科教学—传统守旧与超越创新“两栖”
    (五) 师资建设—迷茫与无奈,教师专业化成长受阻
    (六) 教师培训—理念与模式滞后,实效性低下
    (七) 课程评价—困惑与期待,狭隘的功利化取向积重难返
    (八) 课程资源—尚未被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
四、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
    (一) 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升教育观念
    (二)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 革新教材建设的理念,推进学科教材的开发与整合
    (四) 革新培训的理念和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益
    (五) 继承与创新并重,创建多维高效的“生命课堂
    (六) 全面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形成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合力
    (七) 革新和完善评价机制,助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突围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普通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调查问卷(政治课教师用)
    附录2: 普通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调查问卷(非政治课教师用)
    附录3: 普通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调查问卷(学校领导用)
    附录4: 普通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5: 普通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调查问卷(家长用)
    附录6: “普通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7: “普通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调查”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后记

(6)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
    (一) 实践的需要
    (二) 理论依据
二、学生评价的界定
    (一) 评价的概念
    (二) 学生评价的概念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 调查前的准备
    (二) 调查结果
    (三) 结果分析
四、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改革措施
    (一)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
    (二) 建立“发展”为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与评价原则
    (三) 确立开放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
    (四) 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评价
    (五) 考试改革
五、总结与思考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 ——以柳州市二十八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一、初中研究性学习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及其发展研究现状
        1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2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二) 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1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
        2 、知识经济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
    (三) 研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任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3、原有的活动实践课的发展需要新的生长点
        4、任何一个中小学生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很大潜能
        5、各地学校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二、初中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一)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二)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实施研究性学习意义重大
        1、初中生的思维特点
        2、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及其弊端
        3、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的重要意义
    (三)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四)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求、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五) 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及一般程序
        1、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
        3、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
    (六)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关注重点
        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3、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4、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三、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以柳州市二十八中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课题研究的对象
    (三)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
    (四) 实验的时间
    (五) 实验成果
    (六) 实验成果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成效与反思
    (一)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成效
        1 、实施研究性学习使教和学的方式发生了质变
        2 . 实施研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3 、实施研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科“教”与“学”的领域
        4 . 实施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二) 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1 、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与课本的内容相结合
        2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指导老师要加强指导
        4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要多样
        5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6 、立足校内,尽量利用本校与家长的资源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 当前研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 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选题带来了困难
        2. 知识准备不足,学校社区资源可利用率低,制约了研究活动的广泛深入地开展
        3 . 如何让常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接轨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效果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四、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搞好初中政治课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主题故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周美辰.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1
  • [2]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变化看中学德育的走向[D]. 雷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3]普通高级中学政治课程管理研究 ——以苏州第五中学为例[D]. 马晓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4]当代我国大学国家课程政策及其特征分析[D]. 温宇.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 [5]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以金昌市2003—2006学年初中学段为例[D]. 王贵. 西北师范大学, 2006(04)
  • [6]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D]. 李琦. 西北师范大学, 2004(01)
  • [7]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 ——以柳州市二十八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D]. 黎银夏. 广西师范大学, 2004(08)
  • [8]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 赵洪霞.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4)
  • [9]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搞好初中政治课的改革[J]. 张正田,赵贵明.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 [10]初中政治课情感教育初探[J]. 王泽润. 山东教育科研, 2000(09)

标签:;  ;  ;  ;  ;  

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做好初中政治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