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步伐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步伐

一、加快步伐建好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论文文献综述)

缪梦羽,王琳黎[1](2021)在《成渝协同共筑双城经济圈生态本底》文中研究说明共建共保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依托龙门山、华蓥山、大巴山、明月山等,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矿区恢复治理,共筑绿色生态屏障。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渝府发[202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2月10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李彤彤[3](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雄安新区作为国家大事,要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必须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过程中,生态规划建设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其意义却不容小觑。必须坚持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到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整个过程中,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雄安新区宏伟蓝图上的亮点。如果不能做好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势必会影响雄安新区的整体建设,也会影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把雄安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论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相关理论为指导,参考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切实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认真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思想下,论文紧密结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进一步阐述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伟大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和重点生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生态治理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取向。第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第二,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第三,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第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凭借良好环境,采取措施,第一,全方面做好生态规划并汲取国内外先进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第二,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第三,贯彻并落实绿色发展新方略。新区最终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论文的特色体现在:论文紧密结合实际,紧扣《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角切入,对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进行归纳和梳理。

赵津津[4](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文中提出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乡生态环境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城乡生态关系理论逐步完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以及促进城乡利益协调。美丽中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统筹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则是有效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城乡利益协调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第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第二,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多年来,流域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补偿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和地方实践各层面都做出丰富的探索。第三,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我国重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持。但也应看到,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冯斐[5](2020)在《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两者既具有内在差异,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属性是旅游业更具魅力的产业属性,其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效用不断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产业发展趋势。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信息,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事业繁荣拓展了传播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40年起飞、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旅游业通过“涓滴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1,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产业部门亟待通过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打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增长新引擎。因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既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向国际社会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愿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长江经济带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在地理区位上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覆盖全国21%的国土面积,GDP和人口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域内拥有以长江流域文化为载体,丰富多元、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伴随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旅经济也从单一扩张转向融合发展,开始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然而,“实践之树常青,但理论却是灰色的”,相比于如火如荼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对于文旅融合产业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文旅融合产业的体系性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以资源创新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特征分析—能力评价—区域差异—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研究框架,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1)通过详实的文献梳理与概念辨析,对文旅产业的资源系统和融合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阐释;(2)借助历史分析法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该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识别;(3)基于专家访谈与统计分析,构建了系统而全面的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4)并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各要素维度的资源能级进行了有效评价,从而挖掘区域内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特征;(5)基于时空特征,对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6)基于研究结果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在资源端存在阶段性特征,包括2007年以前的项目带动阶段、2008至2010年的要素驱动阶段;2011至2013年的融合发展阶段以及2014年之后的创新驱动阶段;(2)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具有多层级结构,由基底层、中间层、潜力层三个层级以及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3大体系构成;(3)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能级的区域特征呈固化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区域“多极均衡发展”、中游地区的“两翼互补拉动”、上游地区的“四川单极突进”总体发展态势;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稳态提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以来,文旅融合资源总体水平快速增长。(4)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时变性特征明显,且投入冗余情况较严重,具体表现为:1)总体层面及三大区域都表现出阶梯上升状的资源利用效率特征;2)主体性资源系统中的文旅企业规模、文旅人资规模以及发展性系统维度中的文旅生态资源、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冗余率较高;3)从区域来看,与上游和下游相比,中游地区的投入冗余情况相对较好,各项投入要素的冗余水平基本平衡。(5)资源要素对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其中,文旅市场规模HB与文旅生态资源ML对于区域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动作用;相反,区域交通条件FCD、对外依存度FTD、文旅品质资源QRS对现阶段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则具有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建议:(1)建立全域视角的要素协调平台,探索文旅融合产业新形象与新品牌;(2)注重区域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内新业态的形成;(3)协同旅游、经济与生态间关系,提升区域文旅产业耦合度与融合性;(4)正视沿线省区的空间差异特征,通过跨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5)降低文旅融合过程的投入冗余,实现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张梦露[6](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叶善青[7](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何羽芊[8](2019)在《理县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理县森林资源管护地可持续性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理县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管护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而对理县的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做出评价并出具相关的研究对策。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调查、档案查询等方法,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管护相关的研究,获取了理县近几十年来相关的森林资源调查的数据资料,以及近几年理县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数据。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以巩固理县作为长江上游绿色屏障为前提的情况下,以理县现有的森林发展现状为依据,对理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虽然理县交通不是特别发达,但是区域位置优势比较明显,是四川省重点保护林区,全县境内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活立木蓄积量还是森林覆盖率均在四川省内排名前列,而且理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森林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上述的条件为理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理县在森林资源的管护过程中也到了一些难题,比如森林病虫害、滥砍乱发、毁林种田等一些自然灾害和包括火灾在内的人为损害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要实现理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可持续支撑;二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是生态的可持续性优化;四是文化的可持续性繁荣。并基于此提出几条建议:构建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调整森林产业结构;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防控自然灾害;积极引进人才、发展生态旅游。

龚贤[9](2019)在《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通过产业调整,把有限的要素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投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以此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从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地区资源禀赋与耗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高污染以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增大等各种社会问题相伴相生。因此,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环卫组织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强调要通过新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方法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政府更是把“绿色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一起,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格局,强调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不断调整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特征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承载力构成了挑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本文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找准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体来讲,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厘清和界定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构建了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分析框架。其次,对云南省的绿色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绿色发展视角,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等三对关系上,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分析表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协调,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后,在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提出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比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倡导低碳绿色工业、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等;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比如: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康养产业、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此外,应从政策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杨荣[10](2019)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绿色四川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日渐受到党中央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在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同时,与全国一样,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问题。绿色发展虽然只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是,其影响深远,没有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单纯的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美丽四川建设战略作为四川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道路,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各领域统筹协调发展。本文研究包括六个部分:导论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绿色四川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四川建设取得的成绩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推进新时代绿色四川建设的改进思路及对策。第一部分,解释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内容涵盖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深入浅出地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不断延续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论述建国以来四川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与绿色四川建设的内涵。在论述发展历程时,分别从两个阶段“1949-1998年四川的绿色变迁”和“1998年后四川的绿色发展”两个阶段进行论述。接下来,阐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四川建设的内涵和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提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绿色四川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做法。从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协同进步、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以科技治理环境的能力、培育永续发展能力方面进行阐述。第五部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四川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内容涵盖具有四川特色的绿色四川建设取得的五大方面经验、以及绿色四川建设过程中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六部分,论述全面推进新时代绿色四川建设的对策。针对绿色四川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包括树立生态价值观念、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健全生态法律体系、拓展区域生态合作等解决途径。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相关思想,深入研究了四川绿色建设的生态文明问题。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现状,并结合理论研究机制、模式及对策,研究的角度较新,可供发挥的空间也较大,对绿色四川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加快步伐建好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步伐建好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论文提纲范文)

(1)成渝协同共筑双城经济圈生态本底(论文提纲范文)

共建共保
协同治理
转型发展
力争到2025年
成渝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推动项目成果落地应用
协同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现场探访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旅游环线已建成60公里
部门声音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联手建好区域生态廊道
专家访谈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国阶:
以整体思维推动两地生态文明建设
成渝连线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
坚持“川渝一盘棋” 共同筑牢生态屏障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二、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十八大之前党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四、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决策的过程及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一节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决策的过程
        一、前期谋划阶段
        二、研究论证阶段
        三、批准设立阶段
    第二节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现实意义
        二、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历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及重点生态任务
    第一节 河北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
        一、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三、协调发展示范区
        四、开放发展先行区
    第二节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的重点生态任务
        一、建设绿色智慧新城
        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
    第一节 白洋淀生态修复挑战大
        一、白洋淀水资源短缺
        二、白洋淀水质存在污染
        三、无序围埝影响行洪
    第二节 新区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
        一、水资源短缺
        二、大气存在污染
        三、土壤存在污染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一、充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
        二、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三、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第二节 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
        一、实现水质达标
        二、恢复淀泊水面
        三、开展生态修复
    第三节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三、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第四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一、构建新区生态安全格局
        二、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第一节 全方面规划并汲取先进经验
        一、全方面规划雄安新区生态建设
        二、汲取国内生态建设先进经验
        三、汲取国外生态建设先进经验
    第二节 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二、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各方力量
    第三节 贯彻并落实绿色发展新方略
        一、协调推进“新四化”和绿色化
        二、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三、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萌芽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二、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一、国土空间布局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趋向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得以扭转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二、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二、生态补偿取得明显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
    第一节 高屋建瓴制定发展战略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第二节 推动政策制定和法制化进程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加速推进
    第三节 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
        一、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二、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
        三、以生态环保责任制强化落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二:促进城乡利益协调
    第一节 城乡利益协调的理论阐释
        一、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的困境
        二、以城市利益让渡调整利益格局
        三、城乡互利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导向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三、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
        四、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第三节 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
        一、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二、推动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第四节 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
        一、以城带乡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锚固城市生态本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一、城乡空间规划仍不平衡不协调
        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平衡
        三、生态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第二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三、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有待完善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三、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不彰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城乡空间发展
        二、坚持“生态价值论”和“两山论”理念引领生态补偿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保护修复
    第二节 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
        一、平衡协调城乡空间规划
        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三、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第三节 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
        二、以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城乡统筹推进机制
        三、健全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
    第四节 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
        二、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三、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提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思路创新
        三、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研究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研究
        六、区域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实证研究
        七、长江经济带文化及旅游相关研究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趋势
        四、文旅融合产业相关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评述与启示
        一、现有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二、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新资源理论
        三、资源基础理论
        四、发生学理论
        五、嵌入式理论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
        一、概念界定
        二、文旅融合产业主体类型及动力机制
        三、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定义及属性
        四、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的特征
    第三节 文旅融合产业资源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一、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分析框架搭建依据
        二、基于资源系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分析框架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脉络及历史变迁
        一、总体发展脉络
        二、发展历史变迁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现状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开发现状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演化特征
        一、空间功能演化特征
        二、区域政策演化特征
        三、文旅资源演化特征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特征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特征分析
        二、基于资源要素维度的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依据
        一、研究设计与技术路径
        二、现有研究中文旅融合产业评价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三、基于扎根理论对现有文献指标的三阶段编码分析
    第二节 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维度分析
        二、“嵌入式”区域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要素系统结构
        三、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评价赋权
        一、指标甄别与筛选
        二、指标评价模型
        三、指标赋权处理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水平评价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二、长江经济带各发展阶段资源水平评价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整体水平评价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资源要素维度的耦合机理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三、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各子系统发展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要素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三、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系统要素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分析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利用效率测度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效率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效率分析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投入冗余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三大区域投入冗余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入冗余分析
第八章 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总体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6)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研究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1.4.1 重点
        1.4.2 难点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2.1 新区建设
        2.1.1 雄安新区建设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2 区域发展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2.3 城乡协同发展
        2.3.1 生态文明建设
        2.3.2 乡村文化建设
    2.4 基础建设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2.5 总结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3.1 重视科学规划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4.1 辩证思维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4.2 系统思维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4.3 战略思维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4.4 法制思维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4.5 底线思维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4.6 精准思维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4.7 创新思维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5.1.4 总结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5.2.4 总结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6.4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理县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森林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 国内森林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路线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县的基本概况
    1.1 理县的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水文
        1.1.4 林地土壤与植被
        1.1.5 资源状况
    1.2 理县的社会经济状况
        1.2.1 社会经济概况
        1.2.2 农业
        1.2.3 旅游
第二章 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管护目标
    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 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1 生态优先原则
        2.2.2 尊重自然原则
        2.2.3 科学性原则
        2.2.4 环境安全原则
    2.3 理县森林资源的管护目标
        2.3.1 以生态恢复为重点,科学推进城乡绿化
        2.3.2 以科研协作为依托,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3.3 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热点项目
        2.3.4 加大林业保护工作力度,确保生态安全
第三章 理县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理县森林资源现状
        3.1.1 森林分布和种类
        3.1.2 森林管护机构和人员
        3.1.3 林权划分及伐区管理政策规定
        3.1.4 林业科技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
    3.2 理县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自然灾害问题
        3.2.2 人为因素问题
        3.2.3 产业结构问题
第四章 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1 理县森林资源发展中的政策可持续发展
    4.2 理县森林资源发展中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4.2.1 林木种植与培育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4.2.2 后续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4.2.3 林业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4.3 理县森林资源发展中的生态可持续优化
    4.4 理县森林资源发展中的文化可持续繁荣
第五章 理县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理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
        5.1.1 科学编制森林资源发展规划
        5.1.2 构建森林资源良性循环机制
    5.2 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调整森林产业结构
        5.2.1 强化森林培育技术
        5.2.2 调整森林产业结构
    5.3 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防控自然灾害
        5.3.1 加强防范森林火灾
        5.3.2 加强防治森林有害生物
        5.3.3 改善森林防护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5.3.4 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作
    5.4 积极引进人才、发展生态旅游
        5.4.1 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5.4.2 积极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1.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1.2.3 产业结构的内涵
        1.2.4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发展理论
        2.1.2 产业结构理论
        2.1.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2.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2.2.3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问题研究
    2.3 简要述评
        2.3.1 绿色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2.3.2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述评
第3章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探讨
    3.1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3.1.1 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发展的手段和路径
        3.1.2 绿色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2.1 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3.2.2 自然资源禀赋与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3.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分析框架
        3.3.1 概念
        3.3.2 分析框架
第4章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4.1 云南省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 云南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态势
        4.1.2 云南省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分析
        4.1.3 云南省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4.1.4 云南省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分析
    4.2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 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
        4.2.2 云南省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4.2.3 云南省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4.2.4 云南省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第5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
    5.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的基本问题
        5.1.1 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5.1.2 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3 产业结构评价模式
    5.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分析
        5.2.1 影响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主要因素
        5.2.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3 绿色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分析
        5.3.1 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5.3.2 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分析
        5.3.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分析
    5.4 绿色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评价
        5.4.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4.2 指标阈值标准判定
        5.4.3 评价结果
第6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6.1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硬伤”
        6.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
        6.1.2 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6.1.3 交通建设速度加快,但制约瓶颈依然突出
    6.2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软肋”
        6.2.1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政策还存在制度上的缺失
        6.2.2 产业结构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
        6.2.3 产业聚焦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条件限制差异较大
        6.2.4 民族旅游业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第7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7.1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定位
        7.1.1 指导思想
        7.1.2 实施原则
        7.1.3 目标要求
        7.1.4 总体布局
    7.2 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升级研究
        7.2.1 绿色农业升级: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7.2.2 绿色工业升级:发展低碳绿色工业
        7.2.3 绿色旅游业升级:发展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
    7.3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升级研究
        7.3.1 指导思想
        7.3.2 发展原则
        7.3.3 重点任务
        7.3.4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7.4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选择
        7.4.1 以技术革新、产业空间拓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升级
        7.4.2 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政策保障体系
        8.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屏障
        8.2.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
        8.2.4 加强能源资源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绿色化升级水平
        8.2.5 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构建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10)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绿色四川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比较分析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2.1.2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2.2.1 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生态观念
        2.2.2 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的生态思想
        2.2.3 江泽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论述
        2.2.4 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思想
        2.2.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
3.建国以来四川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与绿色四川建设的内涵
    3.1 四川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
        3.1.1 1949 -1998 年四川的绿色变迁
        3.1.2 1998 年以后四川的绿色发展
    3.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色四川建设的内涵
        3.2.1 绿色四川建设的发展战略
        3.2.2 绿色四川建设的理论依据
4.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绿色四川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做法
    4.1 绿色四川建设的目标要求
        4.1.1 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4.1.2 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协同进步
        4.1.3 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4.1.4 提高以科技治理环境的能力
        4.1.5 培育永续发展能力
    4.2 十八大以来绿色四川建设的基本做法
        4.2.1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4.2.2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4.2.3 持之以恒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5.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四川建设取得的经验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5.1 绿色四川建设取得的基本经验
        5.1.1 地震灾区的生态重建
        5.1.2 民族地区的生态扶贫
        5.1.3 老工业基地的生态改造
        5.1.4 长江上游水资源生态保护
        5.1.5 革命老区的美丽新农村建设
    5.2 绿色四川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5.2.1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依然不强
        5.2.2 绿色产业发展规模有待提升
        5.2.3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亟待完善
        5.2.4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仍然薄弱
6.全面推进新时代绿色四川建设的对策
    6.1 培育生态价值观念,崇尚绿色生活
        6.1.1 推行全民生态文明教育
        6.1.2 培养公民绿色消费习惯
    6.2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创新
        6.2.1 培育壮大绿色产业规模
        6.2.2 推广绿色科技创新成果
    6.3 增强执政监管能力,完善制度建设
        6.3.1 优化政府生态监管职能
        6.3.2 加快生态法律制度建设
    6.4 拓展区域生态合作,统筹绿色城乡
        6.4.1 构建区域内生态合作机制
        6.4.2 建立城乡一体化生态网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快步伐建好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论文参考文献)

  • [1]成渝协同共筑双城经济圈生态本底[N]. 缪梦羽,王琳黎. 成都日报, 2021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雄安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研究[D]. 李彤彤.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D]. 赵津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5]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产业资源评价、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冯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理县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何羽芊.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 龚贤.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绿色四川建设研究[D]. 杨荣.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步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