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民族语言翻译研讨会在延边召开

第十届全国民族语言翻译研讨会在延边召开

一、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延边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娜[1](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国家认同能把整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单个个体团结起来,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949年到1956年是各民族人民对新中国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真诚地支持和拥护。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的新中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理论,又能为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王朝统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是“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发展到近代社会,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异常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始萌芽、生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国内,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相互交错,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猖狂,政治参与冷漠、文化认同狭隘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殊性、文化特异性、政治归属性和利益整合性,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剿匪反霸工作,稳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各级政权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积极疏通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改良农具和农牧业生产技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需求和现实需要,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针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架设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并筑牢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产生了对新中国强烈的认同情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毫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经验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波澜壮阔,回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的有力举措,并总结其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团结。

李正栓,王心[2](2019)在《民族典籍翻译70年》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在过去的70年间,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民族典籍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成就巨大。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阶段作为划分依据,从社会文化语境、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等角度,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东南和港澳台为考察区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典籍在国内外的翻译历程,以期总结当前成果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黄行[3](2019)在《中国民族语文事业七十年》文中指出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以来3个时间阶段发生的比较重大的民族语文工作事件为线索,概述了70年来中国民族语言事业的发展状况,并从当时国家民族语文工作的背景和需求视角陈述、评价这些事件发生的缘由、过程和效果。受当前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变化的影响,中国的民族语言将在地位规划方面发生重要的变化,尽管如此,少数民族语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还是可以在区域自治民族语言权利等若干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彭婧[4](2018)在《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侗语是侗族的传统语言,侗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的拼音文字。侗文自创制和试行以来,为侗族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侗族的经济、教育、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需求不断丰富和增长。调查当代侗族社会的语言文字需求和使用状况,总结侗文试行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侗语文教学、媒体和新闻出版的成绩和问题,有效开展侗语文规划,可以促进侗语文的现代化,使侗语文更好地为侗族群众服务。基于这一思想,本论文以侗语文规范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侗文方案(草案)》修订完善,侗语审音和词汇和语法规范,研制侗文正词法规则,研制侗语规范词表,以及人名地名以及新词术语规范等一系列与侗语文社会应用相关的问题,并研制了侗语文若干规范建议稿,以期推进侗语文的规范工作,促进侗语文的当代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几十年来的侗语文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侗语文研究的成绩,指出侗语文研究中社会应用研究的严重不足。同时,还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侗族地区的标准侗语和侗文试行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侗文在学校教学、社会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的成就,也指出了试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侗文方案(草案)》的不足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侗文方案》的修订建议。三、通过对现有几种侗语词典、侗文报刊杂志和电视新闻的侗文书写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侗文书写中的问题,指出了制定系统的侗文正词法规则的重要性,并吸收国内外正词法的相关理论,参照《汉语拼音正词法》等相关规则规范,提出并阐述了侗文正词法规则的制定原则、方法和思路,并拟定了《侗文正词法》建议稿。四、考虑到侗语文的现代社会应用,本文也提出了研制侗文规范词表、对侗文人名地名和新词术语进行规范等问题,并依据《侗文方案》修订建议以及《侗文正词法》,收集整理了第一批《侗文规范词表》(建议稿)。

汪亚光[5](2010)在《新中国初期(1949-1965)民族法制建设》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我们习惯上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新中国。之所以称之为新中国,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很多制度和观念上都对传统的中国做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观和民族关系的改变则是众多变化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而民族观和民族关系的变化都是由于新中国初期的民族法制建设带来的。作为中国民族法制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改变整个中国民族法制历史的一环,新中国初期的民族法制建设,其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其建构的法制体系、以及其走过的曲折的路程,都是民族法学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大致花了17年的时间,即自建国的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这一个17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分析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民族政策,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开创性时期。那么,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在这之前的中国民族法制的状况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民族法制的思想和理论来源是什么?在这个创建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进行了怎样的选择?民族法制建设的成果是什么?然而又为什么会走上曲折的道路?凡此种种,学界虽然有过零星涉猎,但都是轻描淡写,缺乏系统探讨和深入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利用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通过宏观分析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动态考察与静态描述相结合、历史梳理与法学思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尽可能详尽地解答这些问题,以期对当下的民族法制建设进行源头上的思考,提供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认识。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是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新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开始,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二千年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华夷两分的民族观转而向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友爱的民族观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过程,源于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崛起革命运动,即新民主主义运动。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经过对西方传来的启蒙时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法治思想和民族理论,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的接触、学习和借鉴,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不断随着革命和建设情况的转变对民族政策进行调整,最终凝练出新中国的民族法制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后就解决民族问题所得出的最适合中国民族实际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产生和运用源于对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的摒弃。这一制度在新中国的确立开始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型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个过程就是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过程,也是新中国民族法制框架形成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使得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状况得到最根本的改善,派出民族访问团进行了大量的访问,在民族聚居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在展开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照顾和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特色,对国家的政策进行适当的修正。然而,当运用法律的理性对新中国的民族法制框架进行深入的分析时,我们发现,新中国的民族法制框架存在很严重的体系缺陷。从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领导人指示的对比上我们发现,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中,法律制度的建设仅仅停留于框架层面,而没有形成有机的法律体系。而相反,大量的民族问题都是通过行政规章和领导人指示来进行“一事一议”式的解决,法律制度和行政规章及领导人指示的比例严重失调。这种方法在短时期内有其快速高效的好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弊端则是会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或者个人崇拜的产生。后来的历史用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担心是完全必要的,而这种问题和缺陷就是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软肋,是当下中国民族法制建设需要吸取的教训。通过历史的梳理和法学理性的讨论,通过框架的分析,通过微观的数据分析与宏观的比较,我们对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这一问题得以呈现了出来。总之,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状况,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新生。正是由于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探索和努力,才得以使得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得以建立现在这样团结繁荣的民族关系。这都是源于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但是,我们也更要清醒得认识到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只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仔细的分析,才能够防止我们未来的民族法制建设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并促进我国民族法制建设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对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这一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使我们对现行的民族制度得以正本清源的了解,也使我们对今后的民族法制建设得以更良好的展望。

李建辉[6](2009)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闭幕词》文中提出(2009年9月1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经过全体与会代表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第十三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已经圆满完成了学术研讨阶段的各项任务,今天就要圆满闭幕了!华诞襄盛会,共履发展路。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国民族语文翻译界专家学者聚集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就民族语文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方面面的问题展开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广泛,共有来自北京、内蒙、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延边、湖北等14个省、市、自治区及自治州的19个语种、20多个民族的10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包括中央国家机关的相关领导同志、民族语文翻译界的专家

金毅[7](2003)在《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延边召开》文中认为 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翻译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延边译协承办的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8月28日—9月2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隆重召开。中国译协、中国译协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民族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中心、中央翻译局《民族译坛》编辑部,吉林省少数民族语文办公室、延边州朝鲜语文工作委员会与翻译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翻译工作者协会以及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黑龙江省民族语文工作委

吾买尔·尼亚孜[8](2003)在《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文中研究说明

普忠良,郭阳[9](2003)在《民族语文工作纪事》文中研究表明 2001年 12月 《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着者为赵阿平、朝克。 2002年 1月3日 美国语言学会第76次年会授予戴庆厦教授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1月12日至13日 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在京召开“语序类型学研讨会”,

郭阳[10](1998)在《民族语文工作纪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延边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延边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1.3.3 社会认同理论
        1.3.4 国家认同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
    2.1 王朝统治时期的华夷之辨
    2.2 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
    2.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实条件
    3.1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复杂形势
        3.1.1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3.1.2 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
        3.1.3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2 阻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不利因素
        3.2.2 文化心态单一
        3.2.3 政治参与冷漠
        3.2.4 领土意识模糊
    3.3 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有利因素
        3.3.1 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
        3.3.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3.3.3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
4.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
    4.1 剿匪斗争的开展
        4.1.1 匪患的危害
        4.1.2 匪患的肃清
    4.2 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
        4.2.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2.2 各级人民政府
        4.2.3 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4.3 民族关系的疏通
        4.3.1 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4.3.2 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
    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4.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探索
        4.4.2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成立
    4.5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4.5.1 培养原则
        4.5.2 培养途径
5.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5.1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5.1.1 “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
        5.1.2 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3 多方面扶助农牧业生产
    5.2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
        5.2.1 基础设施的兴建
        5.2.2 工业企业的建立
    5.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
        5.3.1 贸易经营机构的设置
        5.3.2 农牧土特产品的购销
        5.3.3 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
    5.4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税优惠政策
        5.4.1 财政优惠政策
        5.4.2 税收优惠政策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
    6.1 推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6.1.1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2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1.3 营造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
    6.2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6.2.1 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6.2.2 传承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6.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6.3.1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6.3.2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
    6.4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6.4.1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4.2 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6.4.3 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
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7.1 基本经验
    7.2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民族典籍翻译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民族典籍翻译
    (一)翻译实践成果
        1.东北地区民族典籍
        2.华北地区民族典籍
        3.西北地区民族典籍
        4.西南地区民族典籍
        5.华中和华南地区民族典籍
        6.华东和港澳台地区民族典籍
    (二)人才培养
    (三)学术研讨
三、“文革”期间的民族典籍翻译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典籍翻译
    (一)翻译实践成果
        1.东北地区民族典籍
        2.华北地区民族典籍
        3.西北地区民族典籍
        4.西南地区民族典籍
        5.华中和华南地区民族典籍
        6.华东和港澳台地区民族典籍
        7.中华外译项目中的民族典籍
        8.民族典籍外译丛书的出版
    (二)翻译研究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1—2019)
        2.教育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05—2019)
        3.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11—2019)
    (三)人才培养
    (四)学术研讨
五、结语

(4)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侗语文研究综述
        1.1.1 侗语研究概述
        1.1.2 侗文研究概述
        1.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 侗族人文概述及侗语使用情况
        1.2.1 侗族人文历史概述
        1.2.2 侗语使用情况
    1.3 侗语文规范的意义和内容
        1.3.1 侗语文规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2 侗语文规范的可行性
        1.3.3 侗语文规范的内容
    1.4 本文内容结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4.1 内容结构
        1.4.2 基本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侗族语言调查及侗文创制与试行
    2.1 建国初期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及文字创制
        2.1.1 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
        2.1.2 新创民族文字
    2.2 侗语调查及侗文创制
        2.2.1 侗语调查
        2.2.2 侗文的创制
    2.3 侗文的推行和使用
        2.3.1 侗文创制初期的试行
        2.3.2 “文革”后的恢复推行
        2.3.3 近二十年的社会使用
第三章 侗语的规范问题
    3.1 侗语特点概述
        3.1.1 语音特点
        3.1.2 词汇特点
        3.1.3 语法特点
    3.2 侗语的方言划分和方言比较
        3.2.1 侗语的方言划分
        3.2.2 侗语方言比较
    3.3 语音规范
        3.3.1 侗语的标准音
        3.3.2 侗语的语音规范
    3.4 词汇规范
        3.4.1 词汇规范的原则
        3.4.2 方言词的规范
        3.4.3 新借词的规范
    3.5 语法规范
        3.5.1 语序
        3.5.2 词的重叠
        3.5.3 量词表示法
第四章 《侗文方案(草案)》的问题及改进
    4.1 《侗文方案(草案)》及其特点
        4.1.1 《侗文方案(草案)》的诞生
        4.1.2 《侗文方案(草案)》简介
        4.1.3 《侗文方案(草案)》特点
    4.2 《侗文方案(草案)》存在的问题
        4.2.1 字母名称及读音问题
        4.2.2 方言声母的缺失问题
        4.2.3 长短音的字母配置问题
        4.2.4 声调的表示问题
        4.2.5 借词拼写和标调问题
        4.2.6 分词连写问题
        4.2.7 其他问题
    4.3 《侗文方案(草案)》的修订
        4.3.1 《侗文方案(草案)》修订的原则
        4.3.2 《侗文方案(草案)》修订的建议
第五章 侗文正词法及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5.1 正词法相关理论
        5.1.1 正词法的提出
        5.1.2 国外有关正词法的研究
        5.1.3 国内有关正词法的研究
        5.1.4 参考和引用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5.2 侗文正词法规则的研制
        5.2.1 研制正词法的重要性
        5.2.2 研制《侗文正词法》的相关问题
        5.2.3 《侗文正词法》基本内容
    5.3 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5.3.1 规范词表研制的必要性
        5.3.2 研制《侗文规范词表》的原则和要求
        5.3.3 《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第六章 侗文人名地名和新词术语的规范
    6.1 侗文人名地名的规范
        6.1.1 侗文人名的规范
        6.1.2 侗文地名的规范
    6.2 新词术语的规范
        6.2.1 侗语新词术语的借用方式
        6.2.2 侗语新词术语的规范
        6.2.3 对侗语新词术语规范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侗文方案(草案)》
附录2 :《侗文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附录3 :《侗文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
附录4 :《侗文规范词表》(第一批)
附录5 :《侗文新词术语表》(第一批)
附录6 :《侗文族名人名表》(第一批)
附录7 :《侗文地名表》(第一批)
附录8 :侗族分布及侗语图
附录9 :侗族语言文字大事记
附录10 :侗文分词连写示例样本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新中国初期(1949-1965)民族法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当下中国的民族法制研究简述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理论来源和社会背景
    第一节 近代西方的民族关系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 近代西方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和思想
        三, 民族理论和民族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民族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与旧中国的民族关系
        一, 中国的民族和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二,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状况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开端
        一, 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共同纲领》关于国家结构的选择和规定
        二, 《共同纲领》确立的民族法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建国初期主要领导人的民族思想
        二,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
        三, 新中国初期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制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实现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的确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体系结构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对新中国民族法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原因和思路
        一, 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曲折和偏差——分析的原因
        二, 法的制定、体系、实施和监督——分析的思路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的体系结构
        一,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的制度体系
        二, 新中国民族法制的机构设置
    第三节 对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的理论分析
        一,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的特点
        二,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体系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立法的内容
    第一节 民族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民族立法的指导思想
        二, 民族立法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 中央的民族立法
        一, 中央民族立法综述
        二, 中央的民族立法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
        一, 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立法综述
        二, 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分析与总结
    第一节 新中国民族法制的发展阶段
        一, 新中国民族法制的创立阶段(1949.10——1957)
        二, 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缓慢发展阶段(1957——1966)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分析
        一,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成就
        二,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缺陷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民族法制建设的启示与反思
        一, 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二,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各项权利
        三, 协调民族法制体系的逻辑关系
结语——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反思与前瞻
    一, 对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反思
    二, 对未来中国民族法制发展的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延边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D]. 李永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2]民族典籍翻译70年[J]. 李正栓,王心. 民族翻译, 2019(03)
  • [3]中国民族语文事业七十年[J]. 黄行. 语言战略研究, 2019(04)
  • [4]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D]. 彭婧. 暨南大学, 2018(03)
  • [5]新中国初期(1949-1965)民族法制建设[D]. 汪亚光.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6]第十三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闭幕词[J]. 李建辉. 民族翻译, 2009(04)
  • [7]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延边召开[J]. 金毅. 满语研究, 2003(02)
  • [8]第十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J]. 吾买尔·尼亚孜. 语言与翻译, 2003(04)
  • [9]民族语文工作纪事[J]. 普忠良,郭阳. 民族语文, 2003(06)
  • [10]民族语文工作纪事[J]. 郭阳. 民族语文, 1998(06)

标签:;  ;  ;  ;  ;  

第十届全国民族语言翻译研讨会在延边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