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农民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昆[1](2021)在《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策略分析 ——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文中提出

谢俊颖[2](2021)在《红泥湾镇连庄村“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今,伴随着社会转型与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使得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村地区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其自身的养老问题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深入研究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尤其加大农村地区以土地为依托的养老问题和现象,并且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能够为农村养老问题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并且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对于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连庄村调研点,对红泥湾镇连庄村的养老状况进行具体调查。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分析红泥湾镇连庄村老年人“土地依托型”自我养老的生成原因、运行机制、多元意义及这种养老模式所面临的多重压力,进而揭示出,“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不仅具有家庭经济性,更有其存在的社会合理性。这种养老模式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制度基础,是当地老人综合考量的理性选择,也是农民基于家庭发展目标合理分配劳动力的必然选择,更是个体农民生产对于现代农业体系的顺应性结果。红泥湾镇连庄村生成“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的原因及其产生意义说明,我国的农村老人仍具着有比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能够维持正常标准的农业生产效率,且能立体化地满足其多元社会需求。因此,现阶段应该以创新养老模式、拓宽养老服务资源为主,以农民主体及其关键需求为核心,保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利,同时为其从事农业活动提供便利且基础的生产条件,以此才能真正保障老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进而能够获得自我养老能力。

吕淑欣[3](2021)在《古浪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有关社会养老体系的发展目标,要努力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人员全面覆盖的条件下,人口加速老龄化、人群的迁移流动及当前信息化社会催生新形态等因素对于完善社保体系的建立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深层次探讨社会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如何完善新农保制度、加快可持续发展制度研究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当前我国社保体系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定型发展的新阶段。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不同,新农保制度在不同区域的实施和执行情况差异较大,有必要针对具体区域执行新农保制度采取针对性地研究。2018年中央及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中有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其中关于脱贫攻坚指导意见中提到“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针对条件内的贫困人口,其养老保险金部分或者全部可由地方政府为其缴纳”。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和扶贫政策的落实,贫困地区的政府在推进新农保制度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境。为此,本研究以古浪县为研究区域,在实地进村入户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古浪县农村居民对于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识别政府行为对农民参保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古浪县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这可以有效发挥制度效用,提升农村居民对该项制度的认可度,并且推进新农保制度可持续运行。本文采取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37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通过研究得知,农村居民对参加新农保制度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被调查人年龄、文化程度、子女数量、贫困属性、保障程度、政府补贴情况、办理流程、领取资格认证、社保经办机构人员服务态度和业务质量、宣传效果、疑难解答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保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最后,结合古浪县的实际,根据古浪县新农保制度运行现状和研究结果,得出几点提高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制度满意度的政策建议:加大县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基础养老保险金的待遇调整机制;加强经办队伍建设,提升政策执行效果,转变宣传内容的侧重点,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高芃[4](2020)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邹平市为例》文中提出在当前,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研究面临着深刻的变局,比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深刻地改变了农村养老的面貌、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减弱、养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化的情况依然严峻。文章首先研究分析了国内、国外学术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现状。综合采用规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用新制度主义来分析邹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变迁,采取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用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学科思维把握农村养老保障这一问题。在理论基础上,本文选择了新制度主义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公共政策模型理论等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知识论基础。以山东邹平为例,对建国以来三个典型的发展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及其支持体系的特点、变迁规律等进行分析,发现变迁过程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制度供给从非均衡性到相对均衡性、资源供给主体从单一到相对多元、配套支持体系从行政化到市场化。对当前邹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采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着家庭功能渐趋退化、交易费用仍然高企、集体行动操作困难、养老资源差距巨大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口与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人口公共政策的路径依赖、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等。在完善邹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对策方面,本文主张:一是坚守社会公平价值,坚持责任政府原则、合作治理原则、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二是强化制度创新,即加强顶层设计、降低制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制度建设,推进养老模式创新。通过综合施策,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全面改善。

阎茂瑶[5](2020)在《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 ——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例》文中提出父母在子女未成年时对子女进行抚养,子女在父母年老后赡养父母的“抚养-赡养”方式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发挥着维系家庭关系和谐的重要作用。然而,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家庭代际关系失衡,出现“重幼轻长”现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逐渐失去保障。城乡二元结构又限制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公平性与效率性。为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国务院合并新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形成互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外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内生”的以子女经济供养为主的家庭养老,在家庭内部是“合作”关系还是“竞争”关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会如何影响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成为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主要形式为代际支持,代际支持则是指成年子女与其父母之间经济、情感、生活照料等方面的资源流动。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是保障老年生活最关键的要素。因此,代际经济支持是代际支持最重要的内容。已有研究单一关注社会养老保险对子女经济供养父母行为的影响,但养老金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子女的经济供养结论尚不统一,且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对父母经济支持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较为缺乏。代际交换理论认为家庭内部的代际经济资源既存在子女向父母的经济资源流动,又存在父母给予子女经济支持的情况。在代际关系互动中,父母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比例是多少?社会养老保险会增加还是减少父母流向子女的经济支持?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需要将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纳入代际支持分析框架中。为了验证社会养老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利他动机与代际交换理论,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例,从亲子互动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几个假设:第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少了子女向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概率。第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增加父母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概率。第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存在户籍差异。然后,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并辅以11例个案访谈,验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内部资源的流动,不仅有从子女处流向父母的向上的代际经济资源,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向下的经济支持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样发挥着维系父子关系的重要作用;子女向父母提供的向上的代际经济支持是代际资源流动的主流,父母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行为逐渐增多。社会养老保险不仅对向上的代际经济支持产生影响,也影响着向下的代际经济支持。社会养老保险增加了父母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可能性,同时减少了子女向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概率。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因户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挤出”作用较强。“利他—交换互惠”动机是社会养老保险影响代际经济支持的内在机制。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存在影响,社会养老替代了家庭养老的经济功能,保障了老年人经济需求。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概率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而逐渐降低,直至社会养老保险成为保障老年人经济需求的主体。因此,社会养老将会逐步代替家庭承担保障老年人经济需求的责任。但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养老的保障水平较低导致了老年人养老福利总量的下降,社会养老的养老保障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社会养老不能替代家庭在精神慰藉与生活照料方面的保障功能。基于此,提高老年人养老福利水平,让老年人有一个更加幸福的晚年,逐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障的保障水平是基础,同时,应激励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最后,将伦理道德的宣传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孝文化”的重构,稳定家庭在情感慰藉方面保障功能的发挥。

杨金桂[6](2020)在《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一方面,农村的少子女化较为普遍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致使家庭养老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刚刚起步,相关的养老保障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并着手加以解决的农村社会问题。本文以青州市8个镇的200户农村家庭426位老人为样本抽样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在掌握并梳理青州市农村养老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青州市农村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发展不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较为薄弱,政府在农村养老方面职能缺位等。针对于目前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提倡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巩固家庭养老保障的基础作用;不断拓宽养老渠道,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的多元供给,开发多样化的养老创新组合模式,使农村养老增加可选择性;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相关的社会福利救助制度;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鼓励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明确政府责任,发挥其规范、引导作用,推动农村养老事业建设。

刘正[7](2020)在《武陟县农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陟县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有六年之久,但由于武陟县参保农民在选择缴费档次时的意愿低迷,使得个人的账户上基金积累存在不足,最终导致该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够保障参保者的基本养老需求。这不仅会使武陟县农民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水平难以提高,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该养老保险制度在武陟县的持续发展。因此,从武陟县农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现状着手,深层次的探究武陟农民在选择该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武陟县农民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提出可实施性建议,使该制度能够缓解武陟县农民的养老问题,切实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养老保障。通过回顾大量文献资料并详细研究了武陟县人社局所印发的武陟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指南,对该政策所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研究了大量的国内文献后,发现了不足的地方,从而确立了该研究的切入点;其次,基于文献资料与实地访谈,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并对武陟县农民选择缴费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和假设的验证。通过对回归分析结果和实地访谈结果的归纳,最后结论从两个方面论述:一个方面是从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对养老问题担忧程度、家庭收入状况、对制度的了解程度和制度的信任度对武陟县农民是否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存在显着差异;另一个方面是在未选择更高缴费档次的自我归因和制度的了解程度的数据与实地访谈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选择最低缴费档次时存在“随大流”和“群羊效应”的问题;基层政府的宣传不到位;缴费激励措施设置存在不足。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建议,武陟县要开展定向讲座,提高年轻健康的农民参保积极性;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武陟县参保农民的社会养老风险意识;在农民方面也应主动了解城乡居养老保险制度;树立基层政府的形象,提高农民的信任;基层政府要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重视宣传效果;发挥中国人情社会的功能,合理利用“羊群效应”,运用“名人效应”为各村营出造浓厚社会养老的文化氛围;合理的调整与优化缴费激励措施,适时探索动态比例的缴费档次。

朱文龙[8](2020)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困境与对策 ——以阜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养老保险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城乡居民形式上的隔离,使得城乡居民实现身份上的平等。但欠发达地区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农村养老保险与城市养老保险的隔离状态依然存在,城乡一体化政策消除城乡差距的这一政策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重心在农村,广大欠发达地区由于农业人口众多、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欠发达地区农民养老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农村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农村人口流动现象更为突出、农村土地保障不断弱化、农村社会保障不足。国内许多学者在对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参保农民普遍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在欠发达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农民普遍选低档次缴费使得现实中的城乡一体化政策在养老保险的实施环节陷入困境,缴费档次低便是这一困境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安徽省阜阳市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首先对阜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阜阳市参保农民缴费负担相对较小,有能力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但农民大多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导致农民养老金保障水平低下,农村养老保险因此陷入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其次对阜阳市农民选择缴费档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并利用调研数据对农民选择低缴费档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论为摆脱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对策提出提供了一定的根据。通过归因分析得出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对政策缺乏了解、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农民固化的传统养老观念、农民对政策补贴没有信心,对基层干部不信任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陷入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重要原因。最后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第二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政策认知水平;第三要完善制度设计,弥补制度缺陷;第四要转变农民传统养老观念,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第五要大力提升政策公信力。本研究希望能突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低档次缴费的政策困境,进而能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吕星都[9](2020)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农村居民人口大国,我国约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当前我国人口老年化问题十分严重,在农村地区更加严重,尤其是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被认为是解决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的根本路径,我国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十余年,已经初步形成了基本的法律制度框架,我国《社会保险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确认,但内容不够具体,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仍然主要依靠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和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下称《基本意见》),且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各不相同,实践中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民参保的意愿并不强烈,笔者赴桂林兴安县等地农村深入调研,发现部分农民因为缺乏对相关制度的了解而不愿参保。进入到2020年,将会迎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一轮高潮,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基本意见》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也纷纷开始进行相关尝试,但该文件仅为政策性文件,事实上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应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通过立法等法律手段建立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动态和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般理论,这部分内容中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特征进行了介绍,同时比较研究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同时对本次研究对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从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分析至当前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第四部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科学、资金筹措渠道不丰富和基金监管体制不完善四方面的不足。第五部分是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与启示,分别借鉴了德国、巴西和英国三个国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了有益经验。第六部分是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建议,提出应当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科学设计缴费制度、完善资金筹措渠道和加强我国农村社保基金的监管体制。第七部分是结语,对本文做了简单的总结。

贾舒琪[10](2020)在《社会保障权视角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地农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土地而丧失了原本附着于土地上的基本权利,导致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受到损害的弱势群体。本文中的失地农民仅指因国家征收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社会保障权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是维持公民的生存、平等、尊严、基本自由和发展不受侵犯的基础性权利,社会保障权的实施以法律制度的保障为基本路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其养老保障的实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立法不完善,即没有相应的立法予以规制。因此,本文以社会保障权为视角,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司法实践和立法现状入手,总结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本文首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我国现有研究的分析总结以及研究重点和研究特色。在此基础上,第一章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基本内容进行论述,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章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司法实践和立法现状进行介绍,总结出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立法在形式、内容、运行以及权利救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从理论背景和法理基础两方面展开,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进行论证,在本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章就社会保障权视角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落实提出立法完善的建议:从权利保护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入手,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立法进行具体设计,包括立法形式,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资金的来源、运行、监管以及权利救济方式,与第二章提出的问题形成回应,最后提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建议。

二、关于农民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农民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红泥湾镇连庄村“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三)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老年人口
        (二)“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
    四、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
        (二)无结构式访谈
    五、理论工具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社会流动理论
第一章 红泥湾镇连庄村“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及生成原因
    一、红泥湾镇连庄村的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
        (二)社会经济特征
        (三)老龄人口情况
    二、连庄村“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的形成过程
    三、红泥湾镇连庄村生成“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的原因
        (一)村庄空心化的结构动因
        (二)家庭内部代际分工及效率最大化的需求
        (三)可持续生计的个人动因
        (四)农村社会养老缺失的外部动因
第二章 红泥湾镇连庄村“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产生的多元意义
    一、“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产生的社会意义
        (一)保障农村老人的家庭生活水平
        (二)延长农村老人的自我养老时间
        (三)支持农村老人的公共生活参与
    二、“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产生的精神价值
第三章 红泥湾镇连庄村“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的机制分析
    一、红泥湾镇连庄村老年人“老有所为”的生产现状
        (一)低龄老人的高效经营
        (二)中龄老人的稳定经营
        (三)高龄老人的以转代耕
    二、消费方式及动力来源
        (一)“开源节流”式消费方式
        (二)代际互动理性化的动力来源
    三、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下的自我调节
        (一)横向养老资源的调配
        (二)纵向养老风险的应对
第四章 红泥湾镇连庄村“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面临的多重压力
    一、生产成本的上涨与收益分配的短期性
    二、劳动的阶段性与养老的续接问题
    三、农业生产与晚年福利断裂
    四、农业养老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 “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的改进路径及政策启示
    一、 “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的改进路径
        (一)创新“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的实践形式
        (二)探索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三)拓宽农村养老服务资源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的政策启示
        (一)农业生产是实现农地保障性功能的根本
        (二)农业现代化仍要关心小农户福祉
        (三)乡村振兴战略也须服务于老人农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无结构化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古浪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问题、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农保制度
        2.1.2 参保选择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养老金理论
        2.2.2 政府行为理论
        2.2.3 顾客满意度理论
第三章 古浪县推进新农保制度的现状分析
    3.1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的试点历程
    3.2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的内容
        3.2.1 基本原则
        3.2.2 参保范围
        3.2.3 基金筹集
        3.2.4 贫困人口的扶持政策
        3.2.5 养老金领取条件
        3.2.6 养老金待遇
        3.2.7 工作机制
    3.3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的实施现状
        3.3.1 参保人数呈上升趋势
        3.3.2 贫困人口代缴人数逐年增长
        3.3.3 选择低档次缴费占比较高
        3.3.4 养老金领取人数增长较快
        3.3.5 新农保政策助力脱贫攻坚
    3.4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3.4.1 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过低
        3.4.2 基层经办力量不足
        3.4.3 政策宣传不到位
        3.4.4 参保积极性不高
        3.4.5 贫困人口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第四章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满意度模型构建
    4.1 新农保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
    4.2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满意度测量
        4.2.1 抽样规则
        4.2.2 问卷设计
        4.2.3 数据来源
    4.3 信度和效度检验
        4.3.1 信度检验汇总结果
        4.3.2 效度检验
第五章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满意度测量分析
    5.1 样本描述性分析
        5.1.1 被调查人基本情况统计
        5.1.2 制度设计满意度
        5.1.3 制度执行满意度
        5.1.4 服务质量满意度
        5.1.5 宣传沟通满意度
    5.2 满意度评估
    5.3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选取与说明
        5.3.3 计量结果及分析
    5.4 满意度测量结论
第六章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6.1 高档次缴费政策知晓率偏低
    6.2 对政府补贴政策不了解
    6.3 宣传沟通不够多样化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转变宣传内容的侧重点,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7.2 加大县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资金支持
    7.3 建立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7.4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古浪县新农保制度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4)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邹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保障
        2.1.2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第3章 邹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状况
    3.1 邹平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三个阶段
        3.1.1 1949年--1978年阶段
        3.1.2 1978年--1990年代末
        3.1.3 新世纪以来
    3.2 邹平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典型做法
        3.2.1 整体设计
        3.2.2 典型做法
    3.3 邹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特点
        3.3.1 制度供给从非均衡性到相对均衡性
        3.3.2 资源供给主体从单一到相对多元
        3.3.3 配套服务体系从行政化到市场化
第4章 当前邹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4.1 主要问题
        4.1.1 家庭功能渐趋退化
        4.1.2 交易费用仍然高企
        4.1.3 集体行动操作困难
        4.1.4 养老资源差距巨大
    4.2 原因分析
        4.2.1 人口与家庭结构的变迁
        4.2.2 传统人口政策的路径依赖
        4.2.3 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
第5章 完善邹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对策
    5.1 坚守社会公平价值
        5.1.1 责任政府原则
        5.1.2 合作治理原则
        5.1.3 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5.2 强化制度创新
        5.2.1 加强顶层设计
        5.2.2 降低制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5.2.3 强化制度建设,推进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 ——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研究
        1.2.2 代际经济支持相关研究
        1.2.3 社会养老保障与代际经济支持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方法
        1.5.2 结构安排
第2章 概念界定、研究理论与假设
    2.1 概念界定
        2.1.1 代际经济支持
    2.2 理论基础
        2.2.1 利他主义模式
        2.2.2 代际交换理论
    2.3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2.3.1 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父母从子女处获取经济支持的理论分析
        2.3.2 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父母给予子女经济支持的理论分析
        2.3.3 社会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第3章 制度背景与实证策略
    3.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3.2 实证模型
        3.2.1 研究模型
        3.2.2 内生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3.3 数据来源及变量界定
        3.3.1 数据来源
        3.3.2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第4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分析
    4.1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4.1.1 老年人及其子女基本情况描述分析
        4.1.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现状测量
        4.1.3 代际经济支持测量
    4.2 线性关系、多重共线性与自相关检验
    4.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向上代际经济支持的回归分析
        4.3.1 回归分析结果
        4.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向上代际经济支持影响的城乡差异分析
    4.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向下代际经济支持的回归分析
        4.4.1 回归分析结果
        4.4.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向下代际经济支持影响的城乡差异分析
第5章 结论、思考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总福利框架下社会养老保险与代际经济支持关系的再思考
    5.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附录一 :访谈提纲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6)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养老保障
        2.1.2 家庭养老
        2.1.3 社会养老
        2.1.4 农村养老保险
    2.2 相关理论
        2.2.1 《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说
        2.2.2 经济福利理论
        2.2.3 责任政府理论
        2.2.4 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章 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历史演变及现状
    3.1 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演变
        3.1.1 家庭养老时期(1949-1977年)
        3.1.2 农村养老社会化探索时期(1978-1999年)
        3.1.3 养老社会化的调整和改革时期(2000-2008年)
        3.1.4 农村养老社会化体系完善时期(2009-至今)
    3.2 青州市农村养老现状
        3.2.1 老人数量及养老承受情况
        3.2.2 老人日常照料及精神慰藉情况
        3.2.3 农村家庭支出情况
        3.2.4 农村家庭对于机构的信任度
        3.2.5 老人收入及赡养情况
    3.3 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情况
        3.3.1 居民养老保险
        3.3.2 社会福利救助
        3.3.3 高龄老人补助
        3.3.4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第四章 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4.1 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4.1.1 农村老人经济供养不足
        4.1.2 农村老人生活缺乏照料
        4.1.3 农村老人精神慰藉不足
    4.2 社会养老保障方式存在不足
        4.2.1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欠缺
        4.2.2 农村幸福院和民营养老院入住率低
    4.3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较为薄弱
        4.3.1 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
        4.3.2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推行缓慢
        4.3.3 农村“低保”“五保”制度局限性明显
    4.4 政府责任有待提升
        4.4.1 筹集资金投入不足
        4.4.2 基金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4.4.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五章 完善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家庭养老保障的基础作用
        5.1.1 加快完善支持家庭养老的政策体系
        5.1.2 推进家庭养老的文化体系建设
        5.1.3 树立家庭养老保障新观念
    5.2 促进社会养老模式多元化
        5.2.1 探索“以房养老”保障模式
        5.2.2 加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5.2.3 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
        5.2.4 加强农村幸福院和养老机构建设
    5.3 优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5.3.1 健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5.3.2 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5.3.3 完善农村老年福利制度
    5.4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4.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5.4.2 政府加强统筹基金管理
        5.4.3 政府完善相关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武陟县农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1.2 缴费档次的选择意愿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知信行理论
3 武陟县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状
    3.1 武陟县农村居民现状
    3.2 武陟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现状
        3.2.1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条件
        3.2.2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与补贴标准
    3.3 武陟县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状
4 武陟县农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调研数据样本描述与回归分析
    4.1 武陟县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地调查与假设提出
        4.1.1 实地访谈
        4.1.2 假设提出
    4.2 变量的选择与模型的设定
        4.2.1 变量的选择
        4.2.2 模型的设定
    4.3 问卷调查设定与数据收集
        4.3.1 调查问卷的设定
        4.3.2 数据来源
    4.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4.1 问卷的信度分析
        4.4.2 问卷的效度分析—因子分析
    4.5 问卷调查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4.5.1 是否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自我归因
        4.5.2 被调查者选择缴费档次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6 回归分析结果与假设验证
        4.6.1 个人基本特征方面
        4.6.2 家庭特征方面
        4.6.3 制度方面
    4.7 研究结果
5 优化武陟县农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的建议
    5.1 基于参保者个人层面的建议
        5.1.1 增强武陟县参保农民的社会养老风险意识
        5.1.2 武陟县农民应当积极主动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5.2 基于基层政府层面的建议
        5.2.1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5.2.2 树立基层政府形象,提高农民的信任
        5.2.3 基层政府要重视宣传效果,合理利用“羊群效应”
    5.3 基于制度设计层面的建议
        5.3.1 合理的调整与优化缴费激励措施
        5.3.2 适时探索动态比例的缴费档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武陟县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情况调査问卷
附件2 武陟县农民参保状况的访谈提纲
致谢

(8)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困境与对策 ——以阜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欠发达地区
        二、农村养老保险
        三、政策困境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
        二、社会文化理论
    第三节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
        一、集体保障阶段(1949-1978)
        二、“老农保”阶段(1978-2002)
        三、“新农保”的探索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2002年至今)
第三章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现状
    第一节 调研地农村养老保险发展概况
        一、阜阳市总体发展状况
        二、阜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参保现状
        一、参保率水平
        二、资金筹集与管理
        三、缴费水平
        四、保障水平
    第三节 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第四章 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调研基本情况
        一、个人特征变量
        二、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选择状况
        三、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选择的成因概况
    第三节 访谈调研的基本结论
        一、参保农民多选择低缴费档次
        二、传统养老观念仍根深蒂固
        三、参保农民对政策认知和制度信任度较低
第五章 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一、变量选择与说明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影响因素独立交叉分析
        一、经济状况对低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交叉分析
        二、参保意愿对低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交叉分析
        三、政策认知与信任情况对低缴费档次的影响交叉分析
    第三节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择与说明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及其表现
        二、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成因
        三、与相关欠发达地区研究结论的对比讨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
        二、完善制度设计弥补制度缺陷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认知水平
        四、转变农户传统养老观念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
        五、提升农村养老保险公信力
参考文献
附录 欠发达地区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跨学科分析法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一般理论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商业养老保险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性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性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伸缩性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1.基本概念
        2.具体内容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险理论
        2.经济社会学理论
        3.社会保险法理论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1.探索阶段
        2.全面试点阶段
        3.高速发展时期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不完善
        1.现行立法过于原则
        2.规范性文件位阶较低
        3.衔接制度不合理
        4.立法设计不统一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不科学
        1.未实施统一化管理
        2.组织机构不完善
        3.组织机构内部分工不明
        4.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措制度不合理
        1.缴费标准设置不合理
        2.缺乏激励制度
        3.资金筹措渠道单一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不佳
        1.监管层次低
        2.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
        3.社会监管渠道不通畅
四、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经验
        1.德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2.巴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3.英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二)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启示
        1.法律体系上的启示
        2.保险费资金来源制度的启示
        3.保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启示
五、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建议
    (一)建立城乡统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整合现行制度
        2.完善《社会保险法》
        3.改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
        4.立法设计统一制度模式
    (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
        1.建立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
        2.加强基层经办机构建设
        3.经办机构内部进行科学分工
        4.建立信息化的监管平台
    (三)科学设计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措制度
        1.合理设置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
        2.构建激励制度
        3.丰富多元化资金筹措制度
    (四)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体制建设
        1.加强立法构建监管制度
        2.建立基金监督管理体制
        3.健全基金外部监督体制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0)社会保障权视角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学界研究现状分析
        一 关于权利主体的研究
        二 关于社会保障权的研究
        三 关于权利救济的研究
        四 关于养老保障制度本身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权和失地农民概述
    第二节 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权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第二章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法律制度的运行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立法现状
        一 国家层面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立法
        二 地方层面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立法
        三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立法的欠缺
    第二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司法实践
    第三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位阶较低、形式分散
        二 失地农民参保条件规定单一
        三 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
        四 欠缺对资金来源、运行与监管的明确规定
        五 缺乏权利救济的相关规定
第三章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理论背景
        一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
        二 解决民生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法理基础
        一 对失地农民的权利应给与差别性对待
        二 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三 维护社会稳定与法律的经济效益
第四章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立法的完善
    第一节 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
        一 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原则
        二 多元化原则
        三 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二节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
        一 提升法律位阶
        二 明确失地农民的参保条件
        三 明确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
        四 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运行及监管渠道
    第三节 完善权利救济的相关规定
        一 权利救济应遵循的原则
        二 权利救济的具体规定
    第四节 健全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农民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策略分析 ——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D]. 王昆. 吉林大学, 2021
  • [2]红泥湾镇连庄村“土地依托型”养老模式研究[D]. 谢俊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古浪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研究[D]. 吕淑欣. 兰州大学, 2021(02)
  • [4]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邹平市为例[D]. 高芃. 山东大学, 2020(05)
  • [5]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 ——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例[D]. 阎茂瑶.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6]青州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杨金桂.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武陟县农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影响因素研究[D]. 刘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困境与对策 ——以阜阳市为例[D]. 朱文龙. 苏州大学, 2020(03)
  • [9]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 吕星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社会保障权视角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贾舒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对农民社会养老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