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垂直分化研究

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垂直分化研究

一、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分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戈启军[1](2021)在《长期施用化肥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含量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赵泽芳[2](2021)在《河北省粮食主产区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在农业部发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背景下,指出了我国化肥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要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出零增肥的目标。而当前我国化肥品种以氮磷钾大量元素为主,对中、微量元素的了解较少,轻中微肥的施用。研究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丰缺状况与空间分布特征,有益于正确判断中、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供给水平,以期为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河北省粮食主产区粮食的平稳增产。因此,本文以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山前平原、黑龙港平原东北部、黑龙港平原中南部、燕山山麓平原在内的80个县)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收集获取2005~2017年13年累积中量元素硫(S)、硅(Si),微量元素铜(Cu)、锌(Zn)、铁(Fe)、锰(Mn)、硼(B)和钼(Mo)有效态含量数据,采用SPSS、地统计学分析方法(GS+)和ArcGIS等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等级评价与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土壤的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状况。河北省粮食主产区中量元素有效硫及微量元素有效铜、锌、铁、锰、钼变异系数均处于68.18%~96%范围之间,为中等变异程度;而中量元素有效硅和微量元素有效硼变异系数分别为122.23%和111.17%,为强等变异程度。整体来看,有效硫含量极低及低水平占比为55.89%;有效硅含量极低及低水平占比为87.37%;有效铜含量中等及以上水平占比为92.83%;有效锌含量中等及以上水平占比为71.48%;有效铁含量极低及低水平占比为53.45%;有效锰含量中等及以上水平占比为69.02%;有效硼含量中等及以上水平占比为64.28%;有效钼含量中等及以上水平占比为88.33%。(2)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有效硫含量分布呈斑块状;有效硅呈东北、西南高,中部含量低的趋势;有效铜整体含量较高且分布均匀;有效锌含量呈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有效铁除燕山山麓平原含量比较高外,其余都比较缺乏;有效锰与有效锌含量分布相似,呈自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有效硼含量呈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有效钼整体含量丰富且分布较均匀。面积分布上,有效硫、硅、锌、锰和硼含量均以中等含量水平占比面积最广,面积分别达17616.50、16758.78、31942.02、24186.40和 26941.26km2,面积占比分别为 29.56%、28.13%、53.61%、40.59%和45.21%;而有效铜和有效钼含量分别以高水平和极高水平含量占比面积最广,面积分别达39887.87 km2和38461.53 km2,面积占比分别为66.94%和64.55%;有效铁以低水平含量占比面积最广,面积达26605.30 km2,面积占比为44.65%。据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数据整体变异性都较显着;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因此要综合粮食主产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平衡施肥、科学施肥的方法,以提升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农民收入,以达到推动河北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郝晓洁,刘树超,吴君兰,徐燕萍,黄芹花,柏秀萍,陶明芳[3](2019)在《闵行区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分布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上海市闵行区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状况,以闵行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粮田和菜田土壤样本共170个,测定其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并对微量元素含量的丰缺状况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粮田和菜田土壤中有效铜的平均含量相近,菜田土壤中有效锌的平均含量普遍高于粮田,粮田土壤中有效铁、有效锰的平均含量则普遍高于菜田。闵行区粮田和菜田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分别出现了17.5%和9.99%的极缺或缺乏现象,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均未出现极缺或缺乏现象。

刁立志[4](2018)在《黑龙江省老道岭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区划分》文中研究说明老道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研究区行政区划隶属林口县、勃利县、依兰县管辖,研究区面积455 km2。该地区为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海拔150-7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地形起伏不大,山脊宽缓,基岩出露较少。区内水系比较发育,属松花江水系。水系中水系碎屑沉积物较发育,地势高处土壤层的厚度不大,本区适合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工作。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根据是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黑龙江省勃利县老道岭金多金属矿远景调查”工作任务为主要方向。在充分收集研究以往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的基础上,以金多金属为主攻矿种,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分析测试Au、Ag、Cu、Pb、Zn、As、Sb、Bi、W、Mo等10种元素,圈定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异常;结合遥感地质解译等工作,大致查明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采用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质、物探测量和槽探工程,对具有找矿潜力的水系沉积物组合异常开展查证,划分成矿远景区,圈定矿(化)体;评价研究区金多金属矿资源潜力。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对该地区(森林沼泽景观区)采用成熟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进行了1∶25万区域化探工作,于本区圈定了一批有金多金属找矿远景的化探异常,认为本区是重要的金、铜、铁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在研究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进行了远景调查工作。以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1:2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为主,主要以寻找金铜资源为主,兼顾其他矿种,为找矿工作寻求新的突破。通过2014年-2015年两年的工作及研究,获得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在研究区内圈定了Au、Ag、As、Sb、Bi、Cu、Pb、Zn、W、Mo组合异常40处。通过对研究区的异常查证,圈定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50处。通过对主要土壤异常进行地表工程验证,圈定孔雀石化带4条,圈出铜矿体7条、铜矿化体7条和金矿化体2条。划分了Au、Cu、Fe二级找矿远景区1个,铜金矿找矿靶区3个。通过本次研究工作,对研究区的成矿地质环境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有了新的认识,验证了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对地质找矿工作是十分有效的手段。通过异常查证工作认为本区是找寻铜金矿的有利靶区,使该区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上有了一定的新突破。

郝喆,李永华,邹欣庆,陈立红[5](2018)在《海南省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分布特征》文中认为土壤作为生物依赖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中的化学元素含量水平可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动物和人体健康。本研究以海南省为典型长寿研究区,从市县尺度探究土壤中14种常量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并计算元素通过土壤(耕作土)进入到人体的暴露剂量。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有利于了解海南省的土壤质量现状,为政府进行农业区划、环境保护等提供化学资料和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后续探讨土壤中元素对于人体健康乃至长寿的关系及贡献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除海口土壤中的Cr、Ni、Zn元素、临高的Ni元素外,其他市县各元素的平均含量均在国家二级标准内,海南省土壤质量良好;大部分元素在耕作土中的含量高于自然土中的含量,且整体上自然土的二级达标率高于耕作土;从土壤中到达人体的元素暴露剂量远小于从大米直接进入人体的暴露剂量。

杨云帆[6](2018)在《水稻降镉过程中镉与微量元素的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两者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而目前农田土壤镉(Cd)污染的范围和程度都有所加大,特别是水稻镉含量严重超标。众多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大量应对镉污染问题的修复技术,但现有的技术水平很难消除在修复治理中派生的二次污染以及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失或过量等负面影响。因此,探讨水稻降镉过程中镉与微量元素的变化研究显得迫在眉睫。研究以湘潭雨湖区镉污染稻田为对象,基于低积累型水稻品种(V)、淹水管理(I)、调控土壤酸碱度(P)的3项关键技术及其组合技术,与常规管理为对照(CK),共设6个处理。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不同修复技术下镉与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采用镉低吸收水稻品种(V)、淹水管理(I)、施用石灰(P)以及其组合技术(VP、IP、VIP)皆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其中采用镉低吸收水稻品种对其影响差异不显着,其他降镉技术皆因施用了石灰,显着提升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采用镉低吸收水稻品种(V)、淹水管理(I)、施用石灰(P)以及其组合技术(VP、IP、VIP)增加了土壤有效态钼、铁含量,但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锌、铜、锰含量。可见,采用降镉技术,尤其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镉有效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锌、铜、锰的含量,但增加了土壤铁、钼的有效性。(2)与CK相比,各修复技术降低稻米镉含量的效果为VIP>VP>IP>P>I>V,降镉技术显着降低了水稻稻米及秸秆的镉含量,也降低了稻米钼含量,但增加了秸秆钼含量,还增加了稻米和秸秆中的铁含量。而对稻米和秸秆的锰、锌、铜含量无显着影响。(3)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水稻稻米中镉的吸收积累与钼存在显着的协同作用,与锰、锌、铁的存在显着的拮抗作用。稻米镉含量与秸秆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秸秆锌、铜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秸秆钼、铁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但与秸秆锰含量呈二次抛物线曲线关联;稻米镉含量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有效态锰、锌、铜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效态钼、铁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秸秆镉含量与秸秆钼、铁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而与秸秆锌、铜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秸秆锰含量也呈二次抛物线曲线关联;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与土壤pH呈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效态钼、铁含量在本试验的pH范围内呈负相关,而土壤有效态锰、锌、铜含量则与之呈显着正相关。(4)由镉和微量元素在土壤-水稻系统的初级和次级转运系数可知,水稻对镉的初级转运能力低于其他微量元素,而次级转运能力则处于中等水平。由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向水稻秸秆转运过程中,钼的转运系数最高,锰、铁、锌次之,铜最小,而镉的转运系数小于所有的微量元素;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向水稻稻米转运过程中,钼的转运系数最高,锌次之,铜、铁、锌较小,而镉的转运系数小于所有的微量元素。但微量元素由秸秆向水稻稻米转运过程中,铜、锌、钼的转运系数较高,铁次之,锰较小;微量元素在水稻-土壤系统中,钼、锌主要由茎秆向稻米的转运环节所决定,而锰、铁则主要有土壤向茎秆的转运环节所决定;铜在土壤向茎秆中转运和茎秆向稻米中的转运能力相当,表明水稻对不同微量元素的吸收转运控制环节不完全一致。

刘思雪,纪文强,侯典吉,孟庆爱,王赛宇[7](2017)在《土壤中12种微量元素的高效测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该研究采用具有双内弧密封设计的防腐高效溶样罐消解土壤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国家土壤标准物质中的12种微量元素含量。与以往消解方法相比,该方法密封性好,酸消耗少,只需1.5mL浓HF、0.5mL浓HNO3就可将40mg的土壤样品在短时间内消解完全,消解效率高。方法检测下限为0.0480.634μg/g,精密度(RSD,n=10)优于5%,准确度优于5%,适用于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分析。

李荣兴,王冬艳,李文博[8](2017)在《吉林中西部土壤Cu、Zn元素有效态转化效率及自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吉林省中西部土壤Cu、Zn丰度、有效态转化及其自然影响因素,采用有效系数与相关分析对梨树—公主岭、九台—德惠、榆树—扶余、农安、大安和通榆6个采样区的农田表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Cu、Zn含量表现为中部远高于西部,且均略低于吉林省土壤背景值,呈缺乏状态。地积累指数均为0级或1级,呈清洁状态;(2)研究区Cu、Zn有效态转化程度中部高于西部,且区域差异性较大;(3)Cu、Zn有效态转化与其全量、Mo、Ni、Se、MgO和CaO等呈显着正相关,其中Zn有效态转化与pH、Cr、Mn和P等呈显着负相关。不同土壤类型之间Cu、Zn含量与转化特征呈现明显差异,其黑土中Cu、Zn转化率最高。

袁子茹[9](2016)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微量元素动态》文中认为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封育围栏、放牧+施肥、放牧+划破补播、持续放牧4个处理,对不同月份土壤微量元素(Fe、Mn、Zn、Cu)与牧草微量元素(Ca、Mg、Fe、Mn、Zn、Cu)含量进行测定,分别探讨了各元素的动态变化及其盈缺状态,以及各元素在土壤和牧草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随季节变化。Fe和Mn的变化一致,全量均在7月最高,有效态含量均在7月最低;Zn、Cu则是全量在5月最高,有效态含量在7月最高。2.土壤处于低Zn、低Cu的状态。5个月的全Zn含量在8.8316.39 mg/kg之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有效Zn含量为85.6181.39 ug/kg,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土壤全Cu含量为5.838.56 mg/kg,有效Cu含量为1.753.49 ug/kg,均低于缺Cu临界值。3.划破草皮补播与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Fe、Mn含量,但对Zn、Cu含量改善效果不明显;封育处理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低于持续放牧处理。4.牧草Ca、Mg、Fe、Mn、Zn、Cu含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均在5月最高,Ca、Mg在9月最低,而其他4种元素含量在7、8月最低,9月最高。5.牧草Mg、Fe、Mn、Zn含量均在放牧家畜对其需要量内;而Ca仅在57月能满足家畜需要,8、9月处于缺乏状态;牧草Cu含量在5个月内为0.164.10 mg/kg,严重缺乏。6.牧草6种元素与地上生物量均成负相关,其含量随牧草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土壤和牧草之间只有放牧样地Zn和封育样地Mn,Fe存在相关关系(P<0.05),其余元素及其他样地的4种元素之间没有相关性。7.划破草皮补播、施肥和封育处理提高了牧草Ca、Mg、Fe、Cu含量;放牧处理下牧草Mn含量高于其他处理;施肥降低了牧草Zn含量。

安玉亭[10](2013)在《喀斯特山地不同人工林微量元素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山地营造的五种不同类型人工林(冰脆李、杜仲、滇柏、桤木、刺槐)为研究对象,运用ICP–MS法测定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和树种叶片中六种微量元素(Fe、Mn、Cu、Zn、Co、Mo)含量,对土壤中六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之间相关性,同时对五个树种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六种微量元素中Fe含量最高,Mo含量最低,其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表聚效应明显,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与全量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别。(2)六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指数大小顺序为:Fe>Mn>Cu>Zn>Co>Mo,五种林地有效态Mo、Co元素含量都低于植物正常生长的临界值;不同林分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刺槐林、桤木林、杜仲林、冰脆李林、滇柏林,其中刺槐林最有利于六种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的积累,滇柏林最不利于有效微量元素的积累;比较研究区土壤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活化率,大小顺序为:Cu>Zn>Mo>Mn>Fe>Co。(3)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50.93117.88g·kg-1,且表聚效应较为明显;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六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并对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增加有明显的作用;研究区土壤pH值的范围为7.588.56,土壤pH值升高明显降低六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并对土壤全量Mn、Cu、Mo、Co和有效量Fe、Mn的减少效果更加明显。(4)不同植物微量元素含量不同,从大到小大小顺序依次为:Fe、Mn、Zn、Cu、Mo、Co,植物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的含量;不同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顺序为:Zn>Mo>Cu>Mn>Fe>Co,五个树种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其中滇柏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强于其他四个树种。

二、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分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河北省粮食主产区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中、微量元素研究
        1.3.2 国内中、微量元素研究
        1.3.3 土壤中、微量元素
        1.3.4 中、微量元素在农作物中的作用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资源
        2.1.4 气候条件
        2.1.5 河流水系
    2.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2.1 资料的收集
        2.2.2 资料的整理
    2.3 软件平台
3 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分析
    3.1 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常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含量正态分布检验
    3.3 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等级与丰缺状况评价
    3.4 小结
4 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
    4.1 土壤中、微量元素半方差函数模型选择
    4.2 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
        4.2.1 土壤有效硫空间分布
        4.2.2 土壤有效硅空间分布
        4.2.3 土壤有效铜空间分布
        4.2.4 土壤有效锌空间分布
        4.2.5 土壤有效铁空间分布
        4.2.6 土壤有效锰空间分布
        4.2.7 土壤有效硼空间分布
        4.2.8 土壤有效钼空间分布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果与结论
        5.1.1 结果
        5.1.2 结论
        5.1.3 对策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闵行区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分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样本采集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样本处理及分析方法
    1.5 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土壤有效铜含量现状
    2.2 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现状
    2.3 耕地土壤有效铁含量现状
    2.4 耕地土壤有效锰含量现状
3 结论与讨论

(4)黑龙江省老道岭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区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概况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第3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 研究区景观地球化学
    3.2 元素区域分布特征
    3.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4章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4.1 水系沉积物测量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2 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特征
    4.3 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4.4 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圈定及异常解释推断
第5章 重点异常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5.1 异常查证工作布置
    5.2 重点异常查证区地质特征
    5.3 重点异常查证区土壤测量地球化学特征
    5.4 重点异常查证区地球物理特征
    5.5 重点异常查证区工程验证结果
第6章 研究区找矿远景划分
    6.1 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及远景分析
    6.2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6.3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6.4 矿(化)体特征分析
    6.5 研究区找矿远景区及找矿靶区的划分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水稻降镉过程中镉与微量元素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镉与微量元素研究概述
        1.2.1 镉
        1.2.2 微量元素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动态
        1.3.2 国内土壤镉污染现状
        1.3.3 镉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
        1.3.4 镉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3 不同修复技术对土壤镉和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
    3.1 不同修复技术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2 不同修复技术对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修复技术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4 不同修复技术对水稻镉及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4.1 不同修复技术对水稻镉含量的影响
        4.1.1 不同修复技术对水稻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4.1.2 不同修复技术对水稻秸秆镉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修复技术对水稻微量元素的吸收积累
    4.3 小结
5 水稻镉含量与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
    5.1 稻米镉含量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5.2 秸秆镉含量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5.3 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与土壤微量元素及土壤pH的相关性
    5.4 小结
6 不同修复技术对镉及微量元素转运的影响
    6.1 镉和微量元素的初级转运(秸秆/土壤)
    6.2 镉和微量元素的初级转运(稻米/土壤)
    6.3 镉和微量元素的初级转运(稻米/秸秆)
    6.4 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研究展望
        7.2.1 创新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土壤中12种微量元素的高效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及工作条件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1.4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和方法检出限
    2.2 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
    2.3 方法高效性
3 结论

(8)吉林中西部土壤Cu、Zn元素有效态转化效率及自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点分布
    1.2 样品分析与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表土地球化学特征
    2.2 地累积指数特征
    2.3 转化效率特征
3 讨论
    3.1 吉林省中西部铜锌元素转化与累积
    3.2 Cu、Zn元素有效态转化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4 结论

(9)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微量元素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前言
    1.1 土壤和牧草中的微量元素
        1.1.1 钙(Ca)
        1.1.2 镁(Mg)
        1.1.3 铁(Fe)
        1.1.4 锰(Mn)
        1.1.5 锌(Zn)
        1.1.6 铜(Cu)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貌与气候
        2.1.2 草地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动态
        3.1.1 全Fe和有效Fe
        3.1.2 全Mn和有效Mn
        3.1.3 全Zn和有效Zn
        3.1.4 全Cu和有效Cu
    3.2 牧草微量元素含量动态
        3.2.1 Ca含量
        3.2.2 Mg含量
        3.2.3 Fe含量
        3.2.4 Mn含量
        3.2.5 Zn含量
        3.2.6 Cu含量
    3.3 土草微量元素关系
4 讨论
    4.1 Ca含量
    4.2 Mg含量
    4.3 Fe含量
        4.3.1 土壤全Fe和有效Fe含量
        4.3.2 牧草Fe含量
    4.4 Mn含量
        4.4.1 土壤全Mn和有效Mn含量
        4.4.2 牧草Mn
    4.5 Zn含量
        4.5.1 土壤全Zn和有效Zn
        4.5.2 牧草Zn
    4.6 Cu含量
        4.6.1 土壤全Cu和有效Cu
        4.6.2 牧草Cu
    4.7 土草微量元素含量关系
5 结论
    5.1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5.2 牧草微量元素含量
    5.3 土草微量元素含量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喀斯特山地不同人工林微量元素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1.3 微量元素在植物生理代谢中的作用
        1.3.1 铁的生理作用
        1.3.2 锰的生理作用
        1.3.3 锌的生理作用
        1.3.4 铜的生理作用
        1.3.5 钼的生理作用
        1.3.6 钴的生理作用
    1.4 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4.1 土壤中微量元素与 pH 值的关系
        1.4.2 土壤中不同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1.4.3 土壤中微量元素与土壤粘粒含量的关系
        1.4.4 土壤中微量元素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1.4.5 土壤中微量元素与其它营养元素的关系
        1.4.6 氧化还原电位(Eh 值)对微量元素活性的影响
    1.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6 土壤微量元素应用前景展望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选择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2.3.2 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2.4 土壤微量元素全量与有效量的提取
        2.4.1 全量待测液的制备
        2.4.2 有效量待测液的制备
    2.5 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提取
    2.6 土壤与植物样品化学性质测定
    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3.1.1 土壤微量元素全量及全量之间相关性研究
        3.1.1.1 不同土层微量元素全量分析
        3.1.1.2 土壤微量元素全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3.1.2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有效态含量之间相关性研究
        3.1.2.1 不同土层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分析
        3.1.2.2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之间相关性研究
    3.2 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及活化率
        3.2.1 有效性
        3.2.2 活化率
    3.3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微量元素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
        3.3.1 土壤有机质含量
        3.3.2 土壤有机质与微量元素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土壤有机质与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土壤 pH 值与微量元素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
        3.4.1 土壤 pH 值
        3.4.2 土壤 pH 值与微量元素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3 土壤 pH 值与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树种叶片微量元素含量及生物吸收系数比较分析
        3.5.1 不同树种叶片微量元素含量
        3.5.2 生物吸收系数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不用类型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有效性的差异
        4.2.2 土壤有机质对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4.2.3 土壤 pH 值对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4.2.4 不同植物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及生物吸收系数的差异
参考文献

四、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分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期施用化肥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含量影响[D]. 戈启军.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河北省粮食主产区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研究[D]. 赵泽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3]闵行区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分布调查研究[J]. 郝晓洁,刘树超,吴君兰,徐燕萍,黄芹花,柏秀萍,陶明芳. 上海农业科技, 2019(03)
  • [4]黑龙江省老道岭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区划分[D]. 刁立志. 吉林大学, 2018(04)
  • [5]海南省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分布特征[A]. 郝喆,李永华,邹欣庆,陈立红. 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18
  • [6]水稻降镉过程中镉与微量元素的变化研究[D]. 杨云帆.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土壤中12种微量元素的高效测定方法研究[J]. 刘思雪,纪文强,侯典吉,孟庆爱,王赛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17(17)
  • [8]吉林中西部土壤Cu、Zn元素有效态转化效率及自然影响因素分析[J]. 李荣兴,王冬艳,李文博. 世界地质, 2017(01)
  • [9]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微量元素动态[D]. 袁子茹.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10]喀斯特山地不同人工林微量元素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安玉亭.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垂直分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